移动App乱象多 国信办要出台管理政策了

腾讯科技讯 近日,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座谈会上透露,国家网信办将出台App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以此监管移动应用行业出现的各种乱象。

国家将加强互联网立法,依靠严密的法律网来打造规范的互联网。根据国务院授权,国家网信办负责网上内容管理和网上执法。

除了国信办,北京网信办主任佟力强也在会上透露,北京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APP应用程序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时规定实施细则》、《北京市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审批暂行办法》等系列法规。

智能手机的兴起催生了移动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病毒、后门、盗取用户信息等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在移动应用安全问题不断凸显的同时,国信办即将出台的管理监督政策值得关注。返回腾讯网首页>>

什么样的O2O公司是好公司

前几天,一条关于叮咚小区资金链断裂的新闻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家由上海知名母婴社区丫丫网创办的主打社区O2O的项目,曾经高调宣布天使融资1亿元RMB,之后我们频繁地在地铁看到他们的广告。

而随之而来的用户,则开始吐槽其产品设计和用户门槛设置;也有一些评论家们不禁唏嘘“这拿了一亿的产品也太……”。

虽然后来叮咚小区官方澄清了所谓的“资金断裂”传闻,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个项目可能现在活得并不好。

相对于叮咚小区的高调,这一轮从2012年开始兴起的所谓O2O概念热潮中的公司或多或少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彼时,经纬创投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的O2O进行布局:

截至到今天我们投资的O2O类相关公司已经超过20家,涵盖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婚庆、丽人、生活服务、汽车等方方面面;他们中的“佼佼者”可能已经融资多次,估值N亿美金,并且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龙头老大。

但我们也知道其实更多的O2O企业似乎在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中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当然从创业成功率的角度看这也是正常的,最为痛苦得或许只有我们这些VC了。

那么从整体角度出发,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O2O类公司的发展呢?我的核心观点有三个:

1、多用“交易”的角度去看待这类公司;

2、初期这类公司可能都是“慢”的;

3、小范围模式走通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所谓的覆盖量;

“交易”

今天这个时点优秀的O2O类公司其实都是在做“交易”,用交易的角度看O2O公司更容易分辨什么方向在现在这个时点相对更容易发展起来。

不同类别公司之间的区别都可以用诸如平台方的参与程度、职责边界、毛利水平等看上去“简单粗暴”的指标来衡量。

而同时我们也容易比较出同类目下不同O2O公司的差异,比如/用户哪里来,获取成本如何?交易物/服务谁来提供,获取成本如何?交易最后实现的成本/难易度/时间长度是怎么样的?交易频率是怎么样的?交易额度是怎么样的?

而所有的这些考核指标其实在每个人心中的得分都不同,那么最后选择看好谁,不看好谁也就是所谓的“眼光”和“判断”了。

类似的角度在我们投资快的的时候被多次采用;从个人角度,我更愿意把打车类应用划分到所谓的泛的交易平台概念,今天打车软件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个交易所发生的费用不在平台上流转,但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者未来有其他尝试收入的可能(商务车的尝试已经开始)。

而把概念放大到整个O2O领域,其实绝大多数创业项目做的事情只有一个:促成交易。比如找餐馆的项目、找保姆的项目、找驾校的项目,甚至是找借款人贷款人的项目(P2P)、找教育机构和课程的项目。

打车这个交易相对于其他交易,从重复购买率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考量,其交易达成可能性都高出其他交易N个量级……当然它也有问题,比如单价低、存在一定可替代性等,但这世上哪有完美的生意?

“慢”与“快”

由于O2O类企业在初期需要和已有的线下行业发生比较大的“交集”,很难有项目第一天就会找到那根“一针扎破天”的“针”,所以尝试各种可能的突破点和切入方式是各种O2O类公司在发展初期都极为常见的运营方式。

线下越传统、参与整个交易的环节越多、服务越不标准的细分行业的O2O类项目越容易在初期“慢”,比如美容/美发行业、装修行业,我们也都在类似行业有过布局。

在这些行业中的O2O项目如果希望其在初期就把交易流程完全走通是不现实的,而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则更偏向于选择那些了解线下行业,又了解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方式和流量获取方式的“综合性”团队。

投资后充分信任创业团队,并给足够的时间让团队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以图找到突破点。

当然也有项目从初始就把所有的环节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这类项目就必然要选择一个“小”行业作为切入,比如最近非常多的用互联网思维卖小龙虾的项目。

小范围模式走通

沿袭“慢”的逻辑,在初期摸索的过程中O2O类项目一般会积累用户和商户(或者平台本身就是商户的“变种”。优秀的O2O项目会在某个时点找到模式走通的“最短路径”,而所谓的走通是通过并不大的用户覆盖和商户数量,在小范围内的走通之后迅速把模式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中。

在初期就力图大面积用户覆盖和商户覆盖的项目往往都较难执行,比如前面提及的叮咚小区。而从交易的角度衡量就是即便你有了一定量的用户,也有了一定量的你希望在你平台上的商家,但因为匹配很难,所以交易的成功率极低,平台的价值就没有了。

我们投资的外卖订餐类网站饿了么即是小范围模式走通后迅速拓展的最好例子。这家今天这个时点日订单超过100万的全国最大外卖网站是在校园市场起家的。

外卖这一业务所有人要做的时候都要面对“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饿了么采取的方式就是把交易范围缩小到可控的范围:大学校园。这个切入点的选择使得平台在初期执行难度骤降,交易效率极大提升。在吃透了校园市场之后,饿了么自然而然的顺延到白领市场。

当然以上所有的内容都是“纸上谈兵”,对于任何一个O2O类的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比我上面罗列的要多得多,这其实也是为什么今天这个时点一旦这类项目有一定的执行效果(即我前面所说的在小范围内模式跑通),VC就会蜂拥而至的重要原因

O2O:艺术品拍卖的新玩法

10月8日,备受关注的首届淘宝艺术节正式启动。10月10日举办的“上海站品格专场”,共有80件艺术品参与了线上拍卖。最终成交拍品50件,成交总金额182958元,共有4万余人线上关注了此次拍卖。此场拍卖会圆满落幕,让此前备受争议的艺术品电商再一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O2O模式:线下体验,线上消费

  在上海“新天地”旁的华府天地,坐落着艺术机构“品格壹仟”的艺术体验空间。9月30日开始在这里进行的拍品预展,似乎和传统画展没有什么区别。但走近作品就会发现不同:每幅作品旁都贴着一个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下,你便进入了淘宝拍卖页面,上有该作品的简介和价格,你还可以在页面留言,给线上浏览的淘宝用户提供参考。这里陈列展出的80件雕塑、绘画作品,全部参与10月10日的拍卖。而线上浏览的淘宝用户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网购方式,还可以在线上询问旺旺客服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客服提供的照片来了解作品的装裱、收藏证书的样式等等。

  10月10日10:00-22:00进行拍卖,流程简单易操作。买家登录淘宝账号,选择要拍的作品,支付200元保证金,出价竞拍,竞拍成功后在72小时内付款,付款成功退还保证金,竞拍失败则在竞拍结束后退还保证金。若竞拍成功反悔,将没收保证金。付款成功后,由专业的艺术品物流公司运输艺术品,确保艺术品完好地交到买家手上。拍品不接受退还。

  过程基本与传统拍卖一致,不同点有三。第一,淘宝平台不向买家收取费用。传统拍卖公司在成交后会向买卖双方收取落槌价10%-15%的佣金,而淘宝拍卖平台仅向艺术机构收取成交拍品成交价2.5%的技术服务费,流拍不收费。第二,竞拍时间长,买家有充分时间进行考虑。竞拍时间为12小时,其间均可出价,截止到晚上10点,出价最高者竞拍成功。没有紧张的时间挤压,更有利于买家理智竞拍。第三,相关数据清晰明了。这件艺术品在开拍前有多少人浏览,有多少人支付了保证金参与竞拍,每次竞拍是谁出价、出价多少,线下浏览的人员对它有什么评价,这些数据信息都可以直观看到,方便买家进行判断。这些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

  而对于机构来讲,淘宝拍卖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资源。淘宝的用户资源是全国性的,据了解,在开拍前拍品已经受到合计近3万用户的浏览关注,而其中大部分是非上海用户。这样覆盖全国的影响力是一个画廊或者一个艺术机构很难做到的,但对于淘宝来说却是轻而易举。另一个资源优势是资源类别,比如本次拍品目标客户定位是“要用艺术来装点家”的艺术爱好者,通过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宣传很难区分目标客群,只能“广撒网”,还不一定准确。而对于淘宝来说,却可以轻松将浏览过“家装类别产品”的用户,甚至是浏览过“中高档家装类别产品”的用户抓取出来,向他们推送此次艺术拍卖的资讯广告。精准锁定目标客户。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线下体验、线上消费。可以说淘宝拍卖不管对于买家还是对于卖家,都提供了极大便利。

  底价低:未来存在升值空间

  此次拍卖的雕塑和书画作品起拍价为1000到10000元,不仅相较于传统艺术品收藏价格低了很多,比该作品平时的挂牌价也低了不少,相当于打了“折扣”。以马新的《眸》系列为例,之前的展览中一口价9000元一幅,在展览第一天就全部被买走。而此次竞拍底价为3600元,网拍尝鲜的买家捡了一次小漏。

  价格低的最大原因在于,这是一批来自“初·计划”非常年轻的85后艺术家,均为国内十大美院在读或刚毕业的研究生。“品格壹仟”艺术机构从有专业学术背景的年轻艺术家中,精心挑选出有思想、具备自己表达风格的“潜力股”,年轻艺术家目前售卖价格不高,但升值潜力很可能巨大,他们的作品“明天的价值绝不可能比今天低”。至于为什么会“打折”,“品格壹仟”的营销总监杨玉婷告诉《新民周刊》,是为了帮这批年轻艺术家积累年轻藏家。说到底,年轻艺术家还是需要年轻藏家去捧,他们的作品代表的是年轻人的趣味、观念和精神,年轻藏家看了更有“感觉”。

  从最终成交结果看来,这样的理念得到印证。以胡晨璐的六幅《梦回上海》为例,竞价多轮之后全部成交。而拍品的主要竞价全部来自两位买家,主办方猜测是两位买家认准了胡晨璐的艺术有升值潜力。

  拍品漂亮:买家?不,请叫我“懂生活的人”

  “有人说现如今,有太多太多的人把艺术理解得太深奥,把艺术家想象成了随便涂两笔就可以赚大钱的强盗,把古典艺术看得遥不可及,更把概念、行为艺术当做是精神病所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是创造者!”本次拍卖的项目负责人杨一说,让艺术走进生活是此次拍卖的核心思想,希望通过一系列艺术与居家相结合的活动,将艺术大众化,改变当代人对艺术固有的印象,这也是一个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

  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富足,为了增添家庭的文化氛围,买几张名家画作放在家里欣赏,一是陶冶情操,二是投资保值,也是一个十分有品位的投资。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推动作用下,号称“雅玩”的艺术品投资收藏一下子兴盛起来。但若耗费超出消费水平的金钱,又失去了“玩”的趣味。于是,将艺术与家装结合的“艺术·家”的概念迅速被白领们接受,正因如此,近两年画廊进入酒店办展的各色“酒店艺术节”才会在白领圈日益火爆。

  此次拍卖正是响应了“艺术·家”的理念,号召买家跟着自己的喜好,收藏一些符合自己品位和购买实力的原创作品,在同艺术家于作品层面获得共鸣的同时,也让艺术伴随自己度过时光。大多数关注拍卖的用户的都不是“圈内人”,最常见的作品评价是“虽然不大懂,但是觉得好漂亮呀”。主办方鼓励用户通过挑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挂在家中,用艺术品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思考,让来访的亲友借此了解自己,同时,自信自己的眼光,等待它升值的惊喜。

  这些理念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年轻艺术爱好者十分有吸引力,同时这个群体也是淘宝的活跃用户群体。杨一透露,在淘宝一年一度最火爆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上,“品格壹仟”还将有大动作。

  未来:艺术电商又一掘金地

  阿里巴巴9月上市,给电商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想方设法与电商挂钩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内,艺术品在线交易由来已久,试水者前赴后继,最终或铩羽而归或勉强维持,至今还没有一家非常成功的“行业榜样”。随着京东、淘宝等电商大头纷纷开设艺术品频道加入混战,艺术品电商的前景更加模糊。

  究其原因,以拍卖会、博览会、画廊等为主的艺术品线下销售渠道,已经牢牢占据了艺术品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这一行业的某种优越感使其新技术的变革进行得尤为缓慢。相较于其他商品行业迎接互联网而迅速做出的种种转型,艺术品行业显得迟缓很多。如今O2O已大热盛行许久,才有零星的一些艺术机构开始在O2O模式上做出新尝试。

  此前艺术电商最为买卖双方诟病的就是没有健全的行业规范。比如艺术品的真伪没有保障,艺术家的权益没有保障等等。在此次拍卖中,这两点都有所改善。首先是淘宝严格地对艺术机构及拍品进行了审查,艺术机构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递交了种种图片、合同资料才通过了淘宝的审核。其次是艺术机构完善了与艺术家的交易合同,签订了针对艺术品的详细合同,确保拍卖成功一个月之类将款项支付给艺术家,保证艺术家的权益。10月10日, “上海站品格专场”拍卖会后,还将有十余个专业艺术机构及拍卖行继续“首届淘宝艺术节”的活动。这场O2O的试水活动显然为艺术品电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移动互联网创业:赌那1%成功率值吗

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创业,似乎创业变得越来越容易。10年、20年前创业开公司,需要租场地、找生产线生产,还要销售产品。在PC时代,还需要租个域名,买服务器带宽,需要一定成本。但移动互联网年代创业成本更低,门槛变低,投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今天我可能要给大家泼点冷水,尽管现在创业成本低,但是成功率同样也很低。基本上,99%的创业都会死掉。

互联网是高风险行业,因为门槛低,所以竞争激烈。全中国13亿人想到同一个idea的会有成千上万,可能还有人比你先开始,所以互联网创业比传统行业创业竞争更激烈。我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很多人看成功学、听名人演讲,听的时候觉得成功是必然的,有道理可循,但实际上和他用一样方法、做一样的事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大多都失败了。和他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很多人都game over,所以不要轻易迷信经验之谈。个人建议如果年轻人愿意尝试创业,不愿意打工,那宁肯你多研究研究别人是怎么死的,尤其是行业里的典型案例,研究他们怎么死的,为什么死,死在哪里。这样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创业的成功。

为什么现在大家觉得互联网创业容易?

第一、门槛确实低。现在是智力、脑力劳动时代,教育很发达,大学生遍地都是,10个人中9个是大学生还有1个是研究生。做个APP或网站,一两个礼拜就可能上线。

第二、复制容易。别人好不容易想出天下第一的idea,只要一上线,两个月内就可能出现1000个类似产品。所以走得早不见得就是最成功的那一个。比如当年的千团大战,一夜之间全国8000多个团购网站,到今天剩下的寥寥无几。

第三、用户选择太多。今天的苹果、安卓应用商店,智能手机的应用数量超过百万,五花八门,你如何成为那百万个里被用户看上眼的一个?

第四、免费横行。现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创业时,手里有10万元,雇3个员工,需要租办公场地,很快花光所有钱。免费的服务赚不到钱,甚至连方便面都买不起。

第五、获客容易,挣钱很难。前短时间一个有关逃课的应用在学生群体里下载量很大,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有如此多的用户,但怎么赚钱?这个是对互联网创业的极大挑战。

第六、傻子太少。这里的傻子不是说用户,而是创业者本身,傻傻坚持自己梦想不改变初衷一直往前走,别人骂你傻、不靠谱,但还能坚持下去的人太少了。要么自己否定自己,要么家人否定自己,不停换行业、改主意,现在像阿甘式的人物太少。

当然,创业成功率低,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不能创业,否则就没有今天美好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创业,第一要拒绝“裸创”,千万别光着身子跳进鳄鱼池。首先要积累第一桶金,到底多少钱虽然不一定,也许5万,也许50万,但第一桶金很重要。不得已时也可以找家人朋友借,总之必须有初始资本,至少有钱吃得起方便面。

第二,很多人一点工作经验没有就去创业是非常恐怖的。不一定说非得通过上班获得经验,现在很多大学生大三、大四、研二出去做兼职、做实习生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有创业梦想的话,可以早一点走出校门,通过做实习生研究他人的APP怎么做的,如何管理的,团队如何搭建的……

第三、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评估。有些人内心很脆弱,或者是完美理想主义者,现实中遇到一点事就哭鼻子,这种人不适合创业,因为创业远比想象要痛苦的多。

最后,创业不是说有一个好idea就开始干,有了好idea还要反复论证出好的方案,自己觉得八九不离十的时候,找朋友、长者咨询再去创业,这种情况才是ok的。如果没有完全准备好,非常不建议创业,因为可能会死的很惨。

如果真的想创业,可以好好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这几项你都OK吗?

能不能连续吃半年方便面,甚至同一个牌子?能不能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甚至16个小时?能不能接受一年没有休假,没有国庆没有春节,没有娱乐,没有时间玩游戏、看韩剧,没有时间谈恋爱?能接受创业前三年是工作狂人吗?当然你还不能生病。公司8个人,作为董事长的你住院两个月,公司早就倒闭了。早上开会,你生病没到,初创公司不是很成熟,员工都不知道要什么。当然,还要面对投资人的压力和刁难,可能会经常泼冷水,这些能不能接受?团队不稳定,人员离散,初创公司刚开始不赚钱,团队成员没有高工资,你靠什么留住员工?这些有没有想过。当然特别重要的一点,家人不支持,结婚前来自父母的压力,结婚后来自另一半的压力。他们会像唐僧一样天天叨叨,直到你放弃为止。这些你受得了吗?能坚持吗?最惨的是头一个月、三个月、一年后失败了,这种失败你能承受吗?尤其是你人生第一个项目,你能不能接受这种打击?……

所以创业前一定要想好,三思而后行。创业是一场身心煎熬的炼狱之旅,而且绝大部分人到不了天堂。总之还是希望年轻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去想成功之道。

创业的基本要素首先是需要有好的点子,去探索一个新的领域。现在互联网创业不是生产制造,点子很重要,从哪个角度切入,服务人群是什么?

第二,需要有充分论证的商业计划书,反反复复打磨不止10遍,需要经历身边朋友的多番拷问,经得起潜在投资人的质疑。

第三,创业需要团队。创业单干很吃力,一个老板其他人都是员工,根本原因是不愿意分享。不分享如何能做大?即便马云当初创业也是18罗汉一起,所以一定要有三五个合伙人,而且合伙人还需要混搭,需要擅长管理、技术、产品等各方面的合伙人。当然几个创始人中还是要有一个leader,他的股份明显多于其他人才能拥有最终决定权,否则太平均容易也导致失败,一旦大家争论不休无法得出结论,最终要么散伙,要么不了了之。

第四、不领工资也有钱吃饭。千万不要指望创业之初就能挣钱。要充分考虑到也许一年、两年、三年不赚钱,有没有钱吃饭。最后,一定要充分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不是说没有家人的支持就不能创业,而是家人不支持的话后患无穷,会面临唐僧般的叨叨。

基本要素有了,我们谈一下方向三原则。

第一,你的项目是否面对特定人群?当然有些产品和服务全中国、世界通用,但这种机会很少。我建议从基础开始做,用户不一定是13亿人,而是其中一部分人。比如说做大学生相关项目、儿童项目、老年人项目,可以按年龄、城市、兴趣等划分。当然特定人群不能太小。

第二、强需求项目。吃饭是强需求,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用手机描绘头像的APP——脸萌在今年6、7月份的时候很火,但这类需求是一过性需求,开始大家很新鲜都爱玩,但没有人天天给自己画手机头像,最终这类产品会变成僵尸产品。

第三、频繁需求。所做的产品要有持续使用的需求,否则很难有持续的商业价值。选择方向项目至少满足这三个原则,达到这些之后才能有创业的基础与前提。

旅行类APP一网打尽

APP,与“旅行天生就在路上”的特性高度吻合。随着使用智能终端的旅行人群逐步增长,旅游产业的下一个高潮无疑是无线时代——除了携程、艺龙、百度、淘宝、腾讯、京东等网络大公司相继开始了在旅游APP上的新探索外,根据旅游消费的不同环节,各类细分市场的APP也在迅猛增加,如线路预订、资讯提供、旅游点评、行程规划、分享社区、定制服务等等。

《旅行家》杂志近日对现在已有的几类旅行类APP做了一个介绍,虎嗅摘编如下:

一,预订类

比起网络预订,APP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随身随时预订,更符合用户当即决策的思路。途牛旅行网新近数据显示,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浏览景点、周边路线等指示,进而直接预订旅游产品,通过手机预订旅游产品的人数在以每月30%的比例上升。

艺龙旅行网在2011年第四季度,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及网站的预订已达到6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5%。

点评:“良好的预订体验”已成为APP竞争的标配,但要脱颖而出,“特色信息服务”才是兵家必争之地。

代表项目:

HotelTonight:搜索当天特价酒店

赶集网的蚂蚁短租:搜索特色短租房。

航班管家:提供航班实时信息

酒店达人:使用体验十分愉悦

租车达人:按位置搜索租车信息
二、导游类

这里的“导游”已颠覆了传统导游的概念,而成为了地图、导航、语音解说、行程规划等各种功能的叠加。

导游类APP又分四种:城市导览、景区导航&室内地图、虚拟现实、图读。

1、城市导览

代表项目:TouchChina

TouchChina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城市导航。从各个方面为游客提供全套的导航服务。

2、景区导航&室内地图

代表项目:中国商城掌图是中国最早尝试室内导航的APP,与百度地图的合作也使得它的发展前景更加被看好。

3、虚拟现实

将手机的照相镜头瞄准身处位置的四周环境,手机屏幕上便会显示出附近的主要景点、商店、餐厅、地铁等信息,然后点选这些景点、商铺,便可获取详尽资料。

比如香港旅游发展局2011年与国泰航空公司联合推出的“香港.AR旅游导览”APP,这是一款应用扩充实境(AR)功能的智能手机旅游程序。
4、图读世界

每一个城市都有数千张由专业摄影师专门拍摄的震撼人心的照片构成,而所有照片都被有序分类和整理,足不出户图览全球 ,让你在手机上浏览各个城市的照片。

代表项目:Fotopedia。

该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多媒体公司,由五位前苹果员工于2006年创立。Fotopedia从Ignition Partners,Banexi Ventures Partners、Ron Conway、Reid Hoffman、Joi Ito等投资商里得到$6.5m的融资 。

下图是Fotopedia的截图。
三、分享类

1、在手机上打造新型旅游社区。

代表项目:

TripAdvisor.com: 全球最大的旅游社区

Gogobot.com: 最优秀的旅游社交网站

Mafengwo.cn:蚂蜂窝,目前国内人气最旺的旅游社区,APP“旅游攻略”

Tukeq.com:途客圈,专注于提供“旅行计划”功能的旅行社区

下图是Gogobot的截图。
2、旅行直播

通过纪录下每张图片的GPS位置,系统自动地在地图上将行程足迹串连起来最终自动生成一张完整的足迹图和带时间轴的照片墙,真正实现了边走、边记、边分享(与社交旅游有一定的重叠)。

代表项目:

tripcolor:行程纪录和分享

在路上:行程纪录和分享

遨游记:轨迹纪录的好工具

其中,“在路上”于2011年10月上线,创始人是前盛大开放平台总监陈伟。下图是“在路上”的截图。

教育类APP暗隐巨大金矿

IT商业新闻网通过不完全调查统计发现,目前教育类APP可以大致分成趣味问答游戏、外语学习、幼儿教育、百科常识等几大类,且其中大部分应用中具备有加入商业经营因素的可能性。个人开发产品与公司开发产品并驾齐驱,单从软件界面及用户体验上看未能出现明显优劣区别,且部分个人开发产品也能上到付费榜靠前位置。以目前在苹果APP中排行较前的知识趣味问答类教育软件为例,除可对应用程序进行收费下载外,程序中内嵌广告或问题中嵌入广告均已作为盈利方向进行尝试。

7月18日消息,教育类移动互联网APP应用,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部是实体教育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娱乐性及互动性较强,在同教育过程进行结合时,会被衍生出更多业务和功能上的可能。

儿童教育软件研究机构工程师爸爸网创始人、总经理李文华在接受IT商业新闻网采访时表示,教育app显著改善了儿童传统教育媒介的表现能力,儿童非常感兴趣,家长愿意投入,这三个方面都预示着教育app未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背单词App软件拓词CEO薛淡也向IT商业新闻网称,在娱乐、社交和购物几个需求被一定程度满足后,同样作为基本需求的教育必将被逐步触发。

正所谓古语中之“书中自有黄金屋”,商业模式的嵌入是个别应用必须经历的一环,不过在目前来看,整个教育类APP的发展也仅处于用户量的积累阶段。

IT商业新闻网通过不完全调查统计发现,目前教育类APP可以大致分成趣味问答游戏、外语学习、幼儿教育、百科常识等几大类,且其中大部分应用中具备有加入商业经营因素的可能性。
幼儿教育应用软件宝宝巴士运营部经理郑芸向记者介绍,因为宝宝巴士做的是学龄前的儿童教育产品,因此我们必须放弃掉大部分的盈利效果非常好的盈利模式,比如积分墙、道具等等。“我们只采用2种方式:付费下载,或免费的产品内含一些有选择的广告条。”郑芸对IT商业新闻网如是说。

记者从苹果商店上看到,目前教育类App时下热门应用主要集中在婴幼儿教育、语言学习领域,数量上仍是以国外相关应用居多,但排名靠前多为国内应用。

而在作者方面,个人开发产品与公司开发产品并驾齐驱,单从软件界面及用户体验上看未能出现明显优劣区别,且部分个人开发产品也能上到付费榜靠前位置。以目前在苹果APP中排行较前的知识趣味问答类为例,除可对应用程序进行收费下载外,程序中内嵌广告或问题中嵌入广告均已作为盈利方向进行尝试。

调查显示,中国婴幼儿数量目前已达1.08亿,其中0~3岁婴幼儿保守估计约为7000万。按照主流研究机构预测,随着80后父母数码电子产品消费率的提升,仅婴幼儿早教市场需求,保守估计至少在1万亿元,2015年可达到2万亿元规模。由此可见,教育类App市场潜力至今仍未完全释放。

不过,教育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与App这种新兴表现形式的结合,注定会产生众多不确定因素。

从“教育”二字深涵的专业与责任属性而言,同App与生俱来的娱乐特征理论上讲将格格不入。在实际操作中,教育类应用涉及专业知识,但大多数开发者或商业公司不具备正规的教育资质,需要向教育机构或其他专业知识掌握者获取正规(正确)的知识内容。

例如像“拓词”这种背单词类应用,对知识内容的准确度和词库来源要求相对要高。创始人薛淡对记者表示,目前的词库主体是互联网搜集公开资料,加以校对而成,判定可能涉及版权的素材一概不予采用,自有版权的词库开发和合作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此外,对于用户的具体定位,无法像游戏应用、工具应用等其他应用那样准确。比如趣味知识问答类应用,虽然能够在短期拥有用户搜集的优势,但很难对具体的用户进行属性定位,这类应用因为偏于娱乐,无法确定用户的价值取向,从而很难获得品牌广告主的认可。

据李文华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130多家从业者,部分从出版社转型,部分是互联网公司团队创业,比较多是创业者。教育app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和关注。但是碍于目前国内越狱盗版市场发展,以及用户付费意愿的相对低下,教育app开发团队现在还有较大盈利困难。另外,这个市场属于早期,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以及从业者专业能力的发展上,都还有一个发展过程。

而薛淡也坦诚,教育类App目前多处在探路阶段,不同产品往往思路上差异也颇大,尚构不成明显竞争,相对游戏和电子商务等成熟领域,做教育应用更像是啃硬骨头,可供参照的成功案例有限,尚未发现相比其他app有明显特殊性。

别把用户“push”烦了:推送的5大真相和5大误区

作为重要的手机应用程序运营手段,推送越来越受到手游运营商们的重视,但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运营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了解、运用这一手法,今天GameLook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推送的5个真相和5个误区。在正式开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手机推送的价值。根据Flurry公布的数据表明,智能机用户每天平均有2个半小时在看手机,而其中86%的时间(约2小时09分钟)用户都在使用APP。
智能机用户手机使用时间比例

而Urban Airship过去6个月内5亿次推送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允许系统发送推送的用户留存率要明显更高。第6个月是推送功能ON的用户留存率为25%,而推送功能OFF的用户留存率则为13%。
用户留存率对比

这两组数据清楚地显示出智能机的推送功能对于一款产品有着怎样的裨益。接下来进入正题,来谈谈推送的5个真相和5个误区。

一、推送的5个真相

真相一:用户厌烦的并不是推送功能本身

针对如何看待推送功能这一问题,对1万名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0%的用户表示不会拒绝推送功能。各个年龄段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女性用户更容易受个人兴趣和心情影响。
愿意接收推送的用户比例

真相二:推送同样会带来用户卸载风险

23%的用户有因为系统推送而卸载APP的经历。这也就是说,推送功能同样会成为用户卸载的一个契机。调查结果显示越年轻的用户对推送的抵抗倾向越小,而40岁左右的女性对推送最为包容。原因是这一年龄层的女性多为主妇,比起其他类型的人群她们更需要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和情报。
男女各年龄因推送卸载APP用户比例

真相三:35%~50%的用户允许系统发送推送

APP初次启动的时候,有35%~50%的用户允许系统发送推送,而其中“媒体”的承认度最高、平均50%,“游戏”则比较低、平均35%,娱乐为45%、运动为48%
各种类APP系统推送承认度

真相四:推送功能ON的用户会经常使用该APP

推送功能ON的用户经常使用该APP的倾向更为明显,而在游戏类APP中,推送功能ON的用户月平均启动次数为27次,而推送功能OFF的用户月平均启动次数万恶20次。
各类型APP月平均启动次数

真相五:推送使得用户留存率提升

无论推送功能开启与否APP启动率都相差无几的“媒体”类APP中,仍然提高了用户留存率。6个月后“新闻”类APP中,推送功能ON的用户 留存率为50%,推送功能OFF的用户留存率为31%。而“游戏”类APP上,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4%和9%。

真相六:留存率与推送的数量没有关系

很多运营商都很会很关心,究竟推送数量要发送多少才能最有效地保证用户留存率。而实际数据表明,用户留存率与推送发送的数量并没有太大关系,重要的不是发送几次,而是发送什么内容。
红色为推送功能OFF用户,蓝色为推送功能ON用户,横轴为推送数,纵轴为留存率

二、推送的5个误区

误区一:总之推送要发给所有用户

把同一个内容发给所用用户的推送方式其实并不好,当用户多次收到这样没有目标性的推送之后就会逐渐厌烦。《糖果粉碎传奇》中用户可以设置“在下次启动游戏前不接受推送”,这样的设计就让用户在被推送的时候同样拥有选择权。

误区二:总之先用推送喊一下用户

社交类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快来帮帮我!”、“牧场出问题了!”这样的推送,这种单纯为了唤回用户而发送的推送也无效并且容易让用户产生厌倦的。比较聪明的做法是推送对用户有利的信息和情报,比如限定活动。

误区三:不分时间的推送

这方面比较好理解,首先一定要避开用户睡眠的时间。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NHK红白》这款APP,它会在表演者登场前几分钟对用户进行消息推送。此外,个别情况下会产生推送延迟的问题,这方面运营商们最好事先做好相关测试。

误区四:推送和跳转页毫无关联

系统推送内容和点击后打开的页面毫无关联也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常见的就是点击推送信息后用户看到的是APP的入口界面,而推送内容可能还在系统公告里。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没有开发者或者设计师会故意破坏应用的设计。所有的应用程序创建者都对自己的应用寄予美好的愿望,但是很多错误是在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下破坏app的设计。以下是应用开发者和设计者经常犯的6个错误。
在app设计过程中,开发者和设计师犯过很多破坏设计的错误,不过以下是最明显的一部分,并且也很容易避免。深入理解设计规则和移动应用特性可以帮你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1、糟糕的app icon

通常情况下,用户对应用的第一印象来自于icon。当用户看到应用的icon时,他们经常会做这些猜想:它是安全的吗?我可以信任它吗?这款应用可靠吗?应用是否是由专业人士开发?它值得我投入时间吗?

对于不同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来说,每个人似乎都有他们自己关于什么是好的icon的想法。在App Store的“Camera” 类别中,你会看到一些icon非常引人注目,而另一些icon则似乎被隐蔽了,默默无闻地藏在某个角落。很明显,让icon脱颖而出的是其视觉上的吸引力,但是哪些元素让icon更具视觉吸引力呢?

● 专注于一个独特的形状。是否有一个形状,你可以用在自己的icon中,从而提高icon的可辨认度;

●用色上精挑细选。确保你使用的颜色能满足某个目的,并保证它们彼此之前能相互协调;

●避免使用摄影作品。在一个小尺寸的icon上,用户很难看清摄影作品的细节;

●避免使用大量文本,保证其易读性。

确保你的应用已经遵守了上述几项,从而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专业的感觉。

2、强迫用户注册

比如,朋友给你推荐了一款非常优秀的应用,而你也非常有兴趣使用它。下载应用,打开,而弹出的第一个屏幕却要求你先注册,很肯定的一点,这不是你期望的第一体验。用户下载应用后肯定希望能立刻体验它,如果你使用计算器应用都需要注册,那么这个设计是非常愚蠢的。不过,有些应用出于功能方面的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注册,这种情况下,要确保有一个很好的指导过程,并且注册要求应该切合应用的实际需求。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你可以侥幸首先展示应用,如果用户希望解锁更多功能,比如邀请朋友和跟踪目标,那么再要求用户注册。

3、过小的控件

这一点就如同让一个手指粗大的人穿针引线一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需要简化元素并将之放大,对于应用来说也一样,大尺寸控件更易于用户与之进行交互。在此前的iOS版本中,计算器应用中控件尺寸已经比较合适了,不过iOS 7使用了更大一点尺寸的控件。

4、难以阅读的文本

对用户来说,滚动阅读要比眯着眼阅读容易的多。很多时候,你想从屏幕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股票图表,但对于文本来说,滚动方式可以让你更快地进行阅读。不过,阅读速度依然依赖于文本阅读的难以程度。使用更大尺寸的文本没有什么不妥。就像上边提到的控件部分,更大一点的尺寸并不仅仅适用于儿童,当不在4英寸屏幕上进行阅读时,大一点的字体会让阅读变得更加容易。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使用哪个字号的文本,那可以使用 Dynamic Type 。这样用户可以决定哪个字体大小最适合他们,而你也无需为如何恰到好处地展示内容而担心。

5、承载过多品牌

思考一下,用户使用你的app所要付出的代价:

● 他们需要从App Store下载你的应用,它展示应用的名称和icon;

● 他们需要通过查看应用名称和icon在手机上打开应用;

● 他们需要观看展示app logo和名称的加载视图。

等到他们真正要使用应用时,你的品牌已经通过三次不同的机会曝光给他们。除此以外,真的没有更多的需求要你在应用中填塞商标或品牌。对于网站来说,给品牌更多曝光机会似乎无可厚非,因为你不知道用户是如何到达你的网站的。但是对于应用来说,用户到达应用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点击打开应用。

6、令人困惑的动画

动画可以让应用更加简单简洁,不过不适当的使用也会让应用变得难以理解或者令用户迷失。把动画用在设计当中非常尤其,不过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它们并没有任何目的。在本文中,我们不深究纷繁难懂的动画。

保护开发者利益,打造APP运营的安全平台

APP开发者们(特别是Android开发者)大部分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做好的APP上架应用商店后,没过多久就遭遇“打包党”盗取源码、植入恶意病毒、添加广告SDK,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应用被二次打包盗版“李鬼”进入渠道跟自己争抢用户和市场。

如 2014年火爆一时的小游戏Flappy Bird,尽管正式版早已下架,但各种Android山寨版却层出不穷。安全公司McAfee对其中对300款Flappy Bird山寨版游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接近80%、约238款中含有恶意代码。这些恶意代码包括了允许黑客收发短信、安装软件、收集联络人资料及追踪手 机位置,甚至使用电子钱包等等。

一边是打包党们通过破解APP谋取黑利,一边是开发者和游戏使用者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对于开发者来说,辛 苦研发的APP被破解,核心代码被剽窃,是一件备受打击的事;而对用户来说,APP被反编译后植入广告代码、扣费代码或者恶意代码,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 严重更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用户个人数据的泄露。

爱加密助开发者解决App安全难题

而作为普通用户,爱加密的CEO高磊曾经也深受其害。最开始萌发创业的想法就是因为受到盗版APP和各种恶意代码的伤害,萌生了要保护APP的想法。后来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个行业前景不错,于是就创建了爱加密移动安全平台。

爱 加密移动安全平台专为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安全服务,提供涉及APP开发、运营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全方位保护APP安全。APP通过使用爱加密平台加固保 护,可以有效的防止应用在运营推广过程中被反编译、恶意篡改、注入扣费代码、盗取数据等,保护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从而保护开发者和用户的利益。

爱 加密自2013年8月份上线以来,服务了开发者约1万多名,中国电信、拓词、熊猫公交、快刀切木、美食杰、91熊猫看书等超12000款应用都使用了爱加 密的保护加固服务。例如,火爆至今的游戏“史上最坑爹的游戏”就曾在发布之初深受各种盗版、破解版之害,除了自己权利得不到维护之外,还要替那些盗版 APP背黑锅。随后在更新的版本中,“史上最坑爹的游戏”加入了爱加密的保护,盗版踪影渐渐难觅。

相对于国内其他为APP提供安全保护的公 司,爱加密可以一次实现对APP多个模块的保护,并成功解决了加固服务技术中最难的兼容性问题。2014年6月,爱加密还推出了免费的APP漏洞分析平 台,开发者只需简单地一键上传APP,爱加密就会生成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分析APP是否安全,是否容易被破解,从源头上减少APP被破解的风险。

在盈利模式上,爱加密采取了免费+定制收费的模式,即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服普通版本和定制版本。爱加密还针对不同类型的APP,如手游、移动支付、企业金融类APP等提供不同的加密安全保护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企业对APP安全的要求。

打造APP运营的安全平台,争取实现零盗版

随 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黑客和破解技术会不会赶超在爱加密提供的安全保护之前?对于这个问题,高磊却一点都不担心,他表示,“经过爱加密加密保护的APP 多了一个防护壳,换句话说,就是多了一层保障。而且爱加密的算法和技术也都在不断更新,爱加密的技术迭代速度肯定是超过黑客和打包党。”

高磊对创业邦表示,爱加密的首要目标是做好、做精、做到最安全,即“打造一个APP运营的安全平台,开发者通过爱加密的保护和监测就可以实现App零盗版。”

团队介绍:

爱加密团队组建于2012年底,目前员工约有100人,技术团队占一半,包括了精通APK加壳脱壳、Android内核分析、APK逆向分析、黑客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精英。

创 始人高磊曾编写过河南省某地市交通信息化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参与了省厅级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等。之前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规划经验,还担任过安卓巴 士版主,作为技术出身的高磊还有J2EE和 android开发经验,创业之前就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创业之后一心专注于安卓应用安全。

一款应用在AppStore迅速爆红的方法

社会化营销的发展让推广越来越不好做,以前一个广告传万家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创意和推广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看一下,这篇文章总结的应用软件在AppStore上的推广思路。

AppStore推广思路
<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 !–[endif]–>

产品在AppStore推广,都想要下载量,但是要有排名才能有下载量,要想有下载量必须有排名,鸡生蛋、蛋生鸡~~!榜单与下载量相互作用,一般是从榜单上来的用户质量会更好。所以产品在AppStore推广,就是外面狂拉下载量,让排名冲的更高,从而带来更多的高质量用户的下载量。太绕了,都快把自己绕晕了~~

所以,就有了如下推广方式或渠道:

1、刷榜

 

2年前刷榜很疯狂,多数推广做的比较好的产品早期都刷过榜。早期装纯没做刷榜的也许还不知道,当时通过刷榜带来的一个真实用户成本才几毛钱。不要跟我探讨推广靠产品、刷榜是吸毒什么玩意的~~俗!现在手里有用户才是真的!

 

刷榜目前还能不能刷?可以!不过当年的那么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以前刷榜排名冲上去还可以维护,包月都可以,排名曲线长期稳定在上面,一般人真看不出来是刷榜。而且我记得当时Top10有过9K一天的,是不是很爽?现在上Top10做梦都不敢想。目前刷榜只能单冲,就是排名冲上去不能刷榜维护,可以自己找渠道补量来维护,如果不维护,一般的产品排名会慢慢下滑,具体下滑多快要看产品上榜后本身的吸量能力!现在刷榜的价格倒是不贵,但是最后的成本是多少?这个还是看产品本身的吸量能力。玩不起积分墙的,还是可以试试刷榜。安全吗?大半年了没见过刷下架的!
2、积分墙

当刷榜被苹果不断打击,不断死而复生,最终成本增高变成非主流。突然,一夜之间积分墙变成了主流,于是乎各类广告联盟都转型做积分墙,目前积分墙的厮杀也很惨烈。

 

说说效果吧,积分墙冲榜成本很高的,TOP50以上每天要烧一辆宝马车的钱。据一个业内朋友透漏,通过烧积分墙,下载量的比例是7:3,积分墙是7,上榜后新增真实用户是3,假设积分墙CPA是2元,那么最终新增真实用户的成本是7*2/2=7元,当然不同产品上榜后吸量能力不同,最后成本差距也会很大。

 

积分墙没那么复杂,就不多说了,还是推荐一个“活好”的积分墙给大家,QQ:2816369810(是爷们,绝对没公关我,纯朋友关系,就说鸟哥介绍,往死里砍价!!哈哈)

 

3、粉丝通、广点通、百度移动搜索SEM

 

除了刷榜和积分墙,目前有一批标准化平台正在崛起,做好了成本很低,量级也是很大的,而且不只是iOS,Android也适合。鸟哥个人比较喜欢这类平台,主要原因如下:

 

1)、比较大众化,各类级别的CP都适合做投放;

 

2)、可以精准化投放,这个绝对不虚,可以定位地域、男女、手机系统、用户爱好等等属性。

 

3)、有科技含量,和其他广告区别就是,自主性比较强,素材的不同,投放策略不同,导致最后成本差距也很大,主要是看自己的推广优化技术以及研究的深度。

 

4)、用户质量高,主要是广告展现方式决定用户质量,广告展现方式都是用户能接受,或者用户看不出来是广告的方式,比如,以微博的形式展现,百度是以搜索结果展现等。

粉丝通,通过粉丝通推广App早期很少,还是鸟哥给炒起来的,据说推广App一个激活成本要几块到几十块一个,当时身边几个比较熟悉的小伙伴研究粉丝通,各种素材、出价、时间段策略、账号权重等因素,研究的比较细致,最终居然可以做到几毛钱一个激活。当时还专门办了一个线下活动,教大家如何操作,有很多小伙伴也学会了,现在已经很火了,大部分都开了粉丝通。不过不是谁都可以做到这么低的成本的,要研究的透彻,账号也是要养的,据说要养一周才能稳定。

广点通,腾讯的大体系广告系统,目前越来越完善了,腾讯QQ、空间、微信等平台展示广告,也有很多CP在做这个渠道,不过最终做下来的成本差距也很大,做的好的激活成本几毛钱,不好的那就不好说了,几十块的也有,这个原理和粉丝通类似。量级也很大,每天上万量级不成问题。

百度移动搜索SEM,之前鸟哥在杭州线下沙龙以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分享百度SEM推广App的几种广告展现方式,以及成本分析,可以查看以前的文章。目前有几个CP朋友在做这块,每天量级也是上万的,CPA成本有1块多的,百度SEM也是很需要技巧的,这块目前做的不是很多,很多人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