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动效之美需内外兼修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APP已如天空的繁星,数也数不清。随着手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实现炫酷且流畅的动效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如果你是APP达人,喜欢试用各种APP,你肯定会发现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动效化。一个真正的美女一定是同时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评价一段动效也是如此。一起来体会它的灵动之美吧。

1.APP动效的外在美

一段动效首先需要是生动且有趣的,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观还要有流畅的体验。要做到这点,需要赋予动效以生命力,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1模拟惯性

现实中物体的运动是有惯性的,比如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突然往前一倒。仔细观察下面3段动效,图像在变化(放大、缩小和翻转)的末端都会“超出”一点再立即“反弹”回来,如此的处理方法使得整个动效充满活力,显得生动有趣。

1.2模拟重力

与惯性一样,重力也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所有物体在无向上的支持力的情况下都会下坠,比如倾倒垃圾。一般APP删除卡片的动效就是横向滑动直至消失,但是下面这段动效却加入了重力效应。即卡片在横向滑动的同时也在翻转并下坠,就像现实中往垃圾桶中倾倒垃圾一样。在使得整个动效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便于用户理解操作含义。

1.3均匀变速

一个优秀的动效肯定不会是匀速运动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显得生硬和死板,就像机器人一样。要想让一个图像运动的有活力,就需要对其运动的速度进行“设计”。仔细观察下图所示动效,虽然界面中不同元素的运动速度不尽相同,但其运动均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均匀变速,切记“急起”。就是说界面元素在运动时的初始速度要为0,以匀加速开始运动,而在运动结束阶段往往是可以急停的。

1.4碎片化运动

使一款应用变得个性十足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给它加上炫酷的动效,而使一个动效炫酷的常用方法就是碎片化运动。简单说就是把界面中的图像拆解成一个个碎片,然后让它们进行不同步的运动,利用时间间隔和变速产生炫酷的效果。就如下面一则动效,图像中的不同元素有节奏的呈现,利用时间差来制造效果。

2.APP动效的内在美

真正优秀的动效不是只有漂亮外表的花瓶,还得具备优化交互和提升体验的作用。下面总结了3个动效的“内在美”,分别为引导、简化和增强反馈。

2.1引导

图形界面本是难懂且抽象的,增强引导是降低软件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好方法。

2.1.1动态聚焦

通过动态化的处理引导用户聚焦界面的关键部位,以使体验更加的流畅。青蛙能够快速捕捉移动中的物体,人眼也具有相似特征,运动中的物体总能引起下意识的关注。如下图所示动效,屏幕上方的数字不是直接显示一个数值,而是从0迅速递增到该数值,特意表现一个动态的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目光,起到聚焦的作用。国内的支付宝钱包APP也利用了此类特效。

2.1.2示意过渡

过渡动效就是给界面的变化加上流畅的过渡,目的是引导用户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会使其不知所措。如下图所示动效,添加卡片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模拟,让用户很轻易地理解发生了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该页面没有滑动效果,而是直接生硬的跳转,是不是差劲很多?

2.1.3空间转场

转场动效是被设计师所普遍重视的一种特效,它的作用也是引导用户,让用户更好地理解页面跳转,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下图所示一则动效就是一个漂亮的转场动效,为了避免两个页面之间的跳转过于生硬,利用动效填补上了页面跳转的中间过程,使得体验更加流畅和自然。

有时优秀的设计就是出色的简化。简化界面信息和交互层级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

2.2.1隐藏二级操作项

利用动效可以使界面中的部分信息隐藏,当进行某些操作后隐藏的内容会动态展开,从而达到简化初始界面的目的,使界面简洁大气。

2.2.2 按钮动效化

使按钮动效化能够让界面重要信息动态浮现在同一按钮上,使得用户的目光紧紧盯着按钮,弱化了页面跳转带来的干扰,使体验更加流畅。

 

2.3增强反馈

软件的反馈对于体验的提高来讲至关重要,增强反馈可以起到更好的提示作用,使体验过程更加轻松和愉悦。抖动是增强反馈的方法之一,用动效反馈替代图形文字的静态提示,更加自然和引人注目。下图所示动效出自苹果的Pages软件,当进入编辑态后待编辑对象进入不断的抖动状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总结

动效化显然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新趋势,如何设计出有趣且吸引人的动效已成为设计师们的新课题。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类型的动效,有些产品适合炫酷的动效,有些则不适合。切记不要把动效设计成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而应该将其视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法。

为什么你的 App 留不住用户?

在多数移动创业者的想像中,精心制作的 App 完成,上架到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之后,那就是刺激的开始,源源不绝的用户会来下载,接着可以透过数据分析,不断改善产品。

但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多数创业者会发现 App 上架之后,根本只有少数人下载。这时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去请媒体帮忙报导。但好不容易赢得了曝光,转换出一些下载量,但多数用户根本只把 App 打开一次,就再也没有回来。很多人甚至只是下载,连开启也没有发生。

在游戏的世界,一支 App 能够有 40% 的次日留存率、20% 的 7 日留存,与 10% 的30 日留存,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如果是工具类的 App,留存率还要更低。所以如何让一个用户从下载到长期使用,这中间有太多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关于留存率 (Retention),以下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第一次制作 App 的创业者,最容易犯下的错误。

进入障碍

用户通常是在零碎时间使用手机,不是很优秀的多点触碰输入者,或甚至根本处于不方便输入的情境 (想像站立搭巴士)。因此当一个新 App 被开启时,如果还需要输入 Email、帐号、密码注册,下载大型资料,或是设定喜欢的类别,才能开始享受它提供的价值,那么用户在中途因为零碎时间结束,或是输入太麻烦而放弃,是很容易想像的事情。

界面太复杂

进到主画面后,最怕的就是太「酷炫有创意」的使用界面,因为那通常也代表着用户的难以理解。你会发现最厉害的界面设计师,往往不吝于偷窃主流 App 的用户体验。其背后原因很简单,让用户容易理解、容易上手,才是界面设计最重要的核心。

新手入门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多数的 App 根本没有制作新手教学,而许多 App 则只提供草率马虎的说明。在这方面所有人都该跟受欢迎的游戏学习,为了留下用户,它们已经把新手教学进化到了极致。不但会告诉你屏幕上诸多按钮的用途,还会提供一整套长达数天的入门程序,缓缓把你引入游戏之中,确保你真的会黏上。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两大应用商场成立七年,过程中 Mobile 的竞争已经从当年的休闲级,逐渐进到现在的超职业级层次。因此一个 App 如果在配色、图片文字、界面的设计上,没办法得到用户的青睐,当然也很难长期留住他们的心。

慢、闪退

触碰式屏幕的缺点,就是按下虚拟按钮后,没有任何的物理反应。因此用户对于一个 App 反应的心理需求,其实还要更高。如果你的 App 没办法经常、即时的给用户回馈,甚至还会闪退,留存率当然很难太高。

没有推送,或是滥用推送

Push is the new inbox。在对的时刻,适时推送精准的讯息给用户,能够为他们创造极大的价值。在错的时刻,推送错的讯息给用户,下场就是被删除。

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当然,你可以把上述的注意事项都做到完美,但如果你的 App 最终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那还是一样无法打破悲剧的结局。

物联网应用APP开发之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很长,覆盖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大层次。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让商业社会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物联网让产品变得复杂。增加了传感器、模块等部件,需要进行更多的开发管理。

其次,物联网让需求变得复杂。企业从生产产品变成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就是这两个变化,让产业体会到很多新的发展痛点。

1.      物联网开发过程链路极长,从获客到交付典型过程常常要经历十几个环节。

2.      将软件研发、硬件研发、嵌入式研发,云产品的购买,施工/安装/维修费用计算在内,物联网开发成本极高。

3.      调查表示目前78%的用户需求为定制化需求,65%的物联网软件需要定制化开发,这导致软件复用性较低。

4.      设备联网、用户交互产生海量数据,众多场景亟需数据实时分析、可视化的能力,提升使用效率及用户体验。

新的形势促进了变化的发生,计算力的进步预示着满足更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的灵活性。

物联网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地位,也从当年行业所关注的“要不要上云”,随着企业自身数据资源日渐丰富,应用数据意愿的显著增强,过渡到了“如何高效地上云”。

BAT入局小程序 衍生出“即点即用”模式

百度APP里那个悄悄上线、备受关注的“优信二手车”小格子背后的布局,已经尘埃落地。5月22日,2018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APP业务部总经理、百度小程序负责人平晓黎对小程序进行了“预热”,将其正式抛出,同时回应所有对小程序的猜测。

至此,BAT都有了自己的小程序,从搜索、电商、社交三种互联网粘性最强的功能上,都衍生出“即点即用”模式的应用。

不同的是,或者说不出所料的是,转型完成、技术立身的百度这次给小程序也带上了智能的“帽子”,即将上线的是所谓“智能小程序”。

在小程序这件事上,百度在流量、技术及生态方面肯定会有自己的优势,但是,A\T都玩了很久的内容,要做出点不一样来,百度也面临必然少不了的挑战。“超级APP”中,小程序已经成为标配

做“入口”替代操作系统,曾经是移动浏览器们的伟大梦想,后来梦想变成了闷响,原因在于这些浏览器们并没有变成“超级APP”。

1、“超级APP”推出小程序是互联网生态演进的必然

目前为止推出的小程序还算上道的APP,都是王牌级的产品,微信、支付宝莫不如是。百度敢于做小程序,与百度APP成为信息流日活过亿、集搜索+信息流(图文及短视频)于一体的超级APP有关。

背靠6.65亿搜索月活,百度APP做小程序似乎并不意外。而超级APP纷纷做小程序,又是一种互联网演进的必然。

PC时代——搜索+网站:互联网产品的生态是以搜索为核心入口,PC站点为目的地的中心形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商店+APP:去中心化的、APP各自为政的形态,分发的方式依靠应用商店;

超级APP时代——超级APP+小程序:微信、支付宝凭借“超级”地位,既作为APP存在,又开始凭借在社交、支付占山为王的优势,分发小程序占据中心位置。

2、不只有大流量,还要有场景和流量经营

事实上,还有不少APP流量也十分可观,但它们并没有演进出恰当的小程序形态,一方面是产品战略决定它们没必要成为分发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产品生态只能提供流量,却不能提供流量的运营。

微信依靠社交病毒式给予小程序良好的推广环境,支付宝依靠支付、电商相关的功能拓展让合作方流量活化,这决定它们既有流量,也有流量的“质量”。

百度APP亦是如此。在流量方面,包括百度“搜索+信息流”的全部流量都可以接入智能小程序,此外,百度地图、百度手机助手、百度贴吧等百度系应用的流量也都可以开放给开发者。在流量运营上,百度的流量是天然适合开发者的流量,因为百度最擅长的正是分发内容和服务等,两者的契合度高。而且,搜索作为中心化流量分发的方式,能够通过规则偏向一些优质小程序,这种Push+Feed经营比社交裂变、支付引导可能更准确有效。

 

小程序完成A轮1250万元融资,投资界聚焦小程序

面向商务人士的电子名片服务商“递名片”,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共计1250万元人民币,由真格基金、IDG资本财务投资,职场社交平台“脉脉”进行战略投资。

“递名片”微信小程序于2017年上线,聚焦于为商务人士提供免费服务的电子名片产品。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认为,名片作为职场和商务社交的基本载体,有着很深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人群基础。递名片植根于微信,结合现代职场和商务社交场景,对这一载体进行了数字化升级,脉脉也是希望通过投资“递名片”可以更好地服务职场人群、丰富职场社交产品的多元化。

“微信收发名片的场景在小程序产品中被极大优化,递名片为用户提供了极简极快捷的体验,期待递名片团队在小程序的浪潮下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 IDG资本董事总经理的王辛说。

“递名片”创始人宋敏杰表示,“递名片”目前为商务人士提供电子名片制作,各种场景中高效地电子名片收发,名片信息管理等功能。他认为发名片的行为不会消失,只是形态可能会变化,之前大家发纸名片比较多,现在在微信聊天里发图片比较多;而微信小程序是“电子名片”最佳的产品形态。“递名片”希望给用户提供最好的电子名片产品,团队还将深入挖掘和商务沟通相关的其他场景,丰富产品功能。

十天前,基于人工智能的名片小程序“加推”也宣布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IDG资本领投,光信资本等基金跟投的A轮融资,投资金额近2亿元。此前,名片全能王等APP企业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手段,这是新兴的名片小程序开发公司即将面临的问题。

微信小程序开发怎样提升用户体验感觉?

小程序是基于H5开发的程序,直接使用能够获得更好的用户群体。微信小程序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快的加载速度,和更多的功能。那么微信小程序和HTML5到底有什么关系?

1、小程序赋予H5原生应用的能力。

这次微信开放的接口和框架,有经验的开发者看了知道大多没什么新意:文本、表单、操作反馈、导航、媒体组件、地图、画布、网络通信、位置、重力感应、动画、绘图等等,基本搞开发的都可以。

而且目前已经有iH5这种做基础交互的H5制作工具,把这些功能全给可视化了,还有更复杂的物理引擎、数据库、屏幕等组件,代码都不用学。真正有价值的是微信开放自己客户端的接口,让那些单打独斗的H5网页,可以使用原生APP的网络通信和数据缓存能力。换句话说,小程序打通了客户端和H5的连接。开发者做的基本还是H5网页,但有一个强大的应用后台支撑离线数据——让H5具备原生应用能力。

2、小程序抢占的就是应用服 务市场。

网传微信内部人员透露:“微信推出小程序,并非想要做应用分发市场,而是给一些优质服wu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这种说法没错,但有擦边球的嫌疑。小程序本来就不是传统意上的APP,它采用微信开放的接口和框架开发,严重依赖于微信,只能在微信里用,不像我们平时用的APP,下载完就和应用市场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它抢占的是应用服 务市场,和淘宝卖东西一个道理:平台给你玩,卖啥你说了算,反正都是在我这卖的。

3、该高兴的是整个Web生态产业。

现在开发一个APP要推广,很多人会用H5做品牌宣传。先搞一个类似《穿越故宫来看你》、《吴亦凡入伍》的页面,再去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各个地方推,能产生病毒效应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有个难处,过程太曲折。比如网易前阵子刷爆朋友圈的H5《请用你的洪荒之力画一个小人》,好不容易让人家看到后一个页面,还得下载客户端。微信这一拳漂亮,直接普及了H5的真正用途,它既能是起点,又能是终点。

如果做小程序这样的WebAPP,有三大优势:

通过微信的入口,提高使用率;

利用网页的轻便,提高打开率;

制作时间的缩短,节约开发成本。

所以对原生应用开发者而言,小程序让人头疼。但对于整个Web生态,以至于整个HTML5生态而言,这个举措来之不易。

4、别只抱希望于JavaScript程序员。

从小程序的名字你就知道,这东西就是给程序员用的。所以新闻一出,很多人说快去学HTML5开发、JavaScript这些Web编程语言吧!

但你不能忽视没有编程基础的内容生产者,依旧是人多的那波儿人。如果有提供基础交互的H5页面制作平台,整合出从网页制作到编译的一体化服 务,估计一场Web内容生产的集体狂欢也不远了。

可以预见的是,小程序的加入会带动Web内容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推动HTML5产业的发展。

第五届京交会打造“网上京交会”推出手机APP平台

第五届京交会将于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昨天京交会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北京市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闫立刚表示,第五届京交会将推出“网上京交会”平台,建立网上京交会与线下京交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5+365”,即“5天会期、365天不间断贸易匹配”,打造“永不落幕的京交会”。

第五届京交会突出五大亮点

闫立刚介绍,本届展会突出五大亮点:一是服务“一带一路”,促进“一带一路”领域合作。今年将有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会,其中25个组团办展办会。二是更加突出开放主题,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放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创新引领,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专题通过虚拟仿真、人机互动等创新技术还原展示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表演。四是更加深化融合发展,促进行业跨界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比如中医药服务专题将发布中医药国际旅游服务包项目,促进中医药服务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五是更加强化平台作用,推动服务领域达成更多成果。届时将有《2018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中国快递业社会贡献白皮书2017》等近30项权威发布,其中9项是首次发布。

120个国家和地区办展办会

目前,第五届京交会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设5万平方米展览展示,包括国际展区、省区市展区和行业专题展区。还将设立改革开放40周年服务贸易成果展、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地区展和服务示范案例展等。举办130余场论坛会议和洽谈交易活动,包括开幕主旨论坛——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和6场国际论坛、9场省区市专题活动、28场境外国家和地区专题活动以及91场行业专题会议洽谈活动等。

本届京交会共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办展办会参会,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46个;组团办展办会的国家和地区60个,比第四届京交会增加26个,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20个;近百个境外商协会参与相关专题活动。

截至5月22日,共有2546家企业及21893名客商注册参展参会。其中,参展企业1002家,参会企业1544家。此外,注册媒体128家,注册媒体记者600余人。

将推出“网上京交会”平台

本届京交会将在短短的5天会期内举办130多场的会议洽谈活动,推动国内外服务贸易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闫立刚表示,本届京交会将以建立网上京交会与线下京交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5+365”,即“5天会期、365天不间断贸易匹配”,打造“永不落幕的京交会”。

一方面推进网上京交会建设,在第五届京交会上将推出“网上京交会”平台,开发移动APP系统,利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办会模式,在手机移动端实现展会注册、信息发布、在线直播、项目洽谈、交流互动。同时进一步探索电子商务服务、中医药服务、拍卖服务等领域的线上服务,进一步提高客户粘性,促进在线交易合作。另一方面创新京交会办会思路,探索京交会“走出去”。将进一步扩大京交会海外推介力度,并在时机成熟时在境外举办京交会,如京交会“一带一路”行、京交会走进南半球等,把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中国服务带出国门,在京交会平台下不断聚集和扩大“朋友圈”,提升京交会国际化品牌形象。

 

App开发建议—先求好用,再求好看

初创企业创始人经常让我采用其app创意把应用做得好看。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漂亮的产品以便获得融资。我称之为“好看优先”,也就是说初创企业关注的首先是应用在视觉上设计得很漂亮,其次才去关心产品的目标和是否有用。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日益强调技术产品视觉设计重要性的一种响应。这使得设计团体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好看优先”是不对的。如果你的产品既没用又不吸引人,再好看也没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产品:

Uber从视觉风格上来说很难算得上是革命,但是它可以让一辆“黑车”几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而且你还可以在地图上跟踪其行驶路线,减少支付系统中的交易摩擦。其核心的价值主张是有效的。

Instagram则不同,很实用,也很吸引人,整个应用的外观都有了改善。但是在设计上当然也算不上有什么突破。它拥有合适的社会化机制,围绕着该应用的概念营造出火爆的使用,而非依靠出色的视觉设计来达到目的。

Airbnb解决了人们的问题—找地方住。这款应用也很好看,但是它不是仅仅依靠设计取得成功的,许多Airbnb早期的外观元素真的是非常糟糕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类的成功。今天许多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漂亮的视觉风格,却置其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他们对设计的关注导致了对空白区、网格图形以及印刷先导设计的狂热。这一向设计倾斜的思潮导致了许多极简主义网站的出现。Web 2.0的外观已经死亡。正在迅速为“简洁设计”所代替,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士风格的图形设计—这种设计体现了鲍豪斯运动的许多原则,几乎没有阴影和渐变。

有些人开始想起这种设计风格,然后随着Flipboard和Letterpress这样的应用而流行,并从移动端蔓延到了web上。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都是这种设计风格。这个现象在网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Svbtle和 Qz.com。而Pinterest看起来就好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克劳威尔的现代主义网格设计。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上最终能不能得出一款功能更好的产品?在对像素表现、留白区以及山寨Pinterest界面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老产品换新瓶,功能却没有改进,甚至有时候功能性还变差了。Gmail2012年的重新设计就引发用户的迷惑和愤怒,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更注重了“简约设计”原则而忽视了用户的利益和行为。

如何设计产品?

乔布斯对此有过最好的概括:

有人认为设计就是要决定产品的外观(参见 图说用户体验与用户界面之别)。但是一旦你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确定的是产品的工作方式。

要聚焦到用户的利益上。用户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去解决?开始时应该使用现成的图标。用 Balsamiq。提出基本的设计,开发基础应用,然后交给用户。在外观上不要浪费时间。

在你解决好应用的核心问题之前,不要在视觉设计上浪费开发周期。如果你需要设计师的帮助,可以联系交互设计师或产品设计师。你不需要视觉设计师倒腾出好看的像素。你可能需要有人帮助你弄清楚如何让产品工作,并以简单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实现。

在iOS上,要想搞砸你必须摆脱那些条条框框。有了 Twitter Bootstrap,哪怕是最不情愿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创建出一个基本的、好看的网站,想要做出一个彻底丑陋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尽快找人测试。我们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犯过一个错误,花了6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新闻阅读器应用却没有进行过广泛的用户测试。我们拥有出色的兴趣图谱算法,但是应用发布时却发现不管应用有多好看却没人感兴趣。大家都认为应用很棒,但就是没人用。

当我们开始开发DrawChat的时候,用5周的时间做出一个版本,然后迅速推向用户,并根据反馈来迭代开发。
我们没有在早期的开发周期浪费时间在中看不中用的特性上,而是关注于中用但样子不算好看的版本,一旦发现有人用或关注某项功能,再慢慢去美化

在DrawChat上有一件事情我们做对了—对用户友好、好用好玩。我们给应用添加了一个画画怪物指向“New Chat”按钮而不是传统的那种空白的对话框方式。这种好玩的细节设计会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效果要比最完美的渐变模式设计都要好的多。
另一个好玩的设计例子是Sybtle的“Kudos”按钮,它可以点亮和弹出。这一动画设计的目的是在用户提供积极反馈时取悦并奖励用户。

首先专注于设计一款有用的产品。一旦有了一款有用的产品,不用去考虑对每个像素做出调整。要营造出总是好玩且有时超出预期的喜悦时刻。

投资人不蠢。如果你的价值定位有料,你就不需要最好看的app界面。它们的工作是去芜存菁而已。如果你的产品创意很棒,他们自然也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做出来并让产品变得好看。

专治熊孩子的神奇APP研发

近两年由于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而造成的不良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大多数家长都不能时时的看管好自己的手机,再加上平时也少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导致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有孩子玩游戏偷偷花光了家里积蓄,这让广大家长十分苦恼。

现在浙江大学联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开发了一款带有防熊孩子误操作模式的手机APP,该软件将人体工程学、运动机能学以及大数据等学科相结合,能自动识别是不是熊孩子在玩手机,从而及时阻止手机访问购物软件、通讯软件以及儿童不宜的网站。

如果这款软件研发成功的话,父母们就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来预防自己手机被熊孩子偷玩了。

移动医疗APP开发,营收超过百万美元的商业模式

移动医疗app应用程序数量每年成倍增长,人们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识往往是下载量。但移动应用战略公司Research2Guidance关于移动医疗应用app开发商的报告显示,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并非一定与下载量相关。

报告显示,只有11%移动医疗应用app开发商的营收达到百万美元。其中高达56%的公司,年度收入只有1万美元或更少。

营收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排名中,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许可是排名第一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可能同时为客户提供网站界面、服务或设备许可,其开发费用、服务销售及赞助费用往往也有所增长。通过应用程序销售药物或设备的交易商业模式,也收益颇丰。报告显示,营收达百万美元以上的商业模式中,设备销售收益占比最高,为23%。

据Research2Guidance介绍,约2400位决策者参与了该调研。大部分为总部设在欧洲的医疗领域决策者,占到47%,其设计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总数为8000个,仅占到总和的3%。

尽管也有营收百万以上的应用开发商采取优质内容的商业模式,但此类商业模式在公司排名中占比并不高,仅为5%。

报告显示,收益排名前列的移动医疗应用发行商多在北美地区,其外部发展预算较高(高2倍以上),每年下载量比同类APP超出40倍,技术开发水平也较高(以集成聚合服务应用程序接口及电子病历继承为标准)。

该报告同时调查了开发移动医疗app应用程序所需的时间和成本。84%的应用从开发到推出需要2年时间,但平均开发时间为15个月。

报告显示过去几年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开发的成本在稳步增长。7年前,APP程序开发平均成本仅为3万到4万美元左右。现在该平均成本已飙升至42.5万美元。其中有近一半的费用用于付给第三方app开发外包。

近年来,许多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开发商将重点放在慢性病患者上,但报告显示,针对哮喘等影响着全球3亿人口常见疾病的应用程序并不多,占比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