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首先,一款优秀的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应该具备:

①.支持移动端演示(随时随地演示给BOSS,厕所&食堂&电梯…以体现我是那么的敬业——长点工资必备)

②.组件库(高效复用,谁用谁知道)

③.可以快速生成全局流程(程序猿看不懂拆解的,给丫的看这个)

④.在线协作(多个PM狗一起用)

⑤.手势操作、转场动画、交互特效…(这些都不需要,留给专业的交互、视觉,搞那么虚的不如多想想产品流程逻辑做做减法、写写xxRD啥的)

这些年,产品狗们折腾过的原型工具:

1. POP(Prototyping on Paper)

算是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很多公司在用:quora、sina、豆瓣、36氪、ifanr…

操作轻巧简单:先用手机拍下草图原型(存到POP app内);然后开始编辑图片的哪个区域(按钮)链接到什么页面,添加跳转链接热区,就可以在iPhone上给小伙伴们演示了,并且POP内嵌的交互动作如侧滑、展开、消失等,即可满足一般的动态演示需要。不太明白?戳这里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 POP

2、Pencil Project

Pencil是一款开源的可以用来制作图表和GUI原型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app,也可以作为Firefox插件。内置模版可以帮你绘制桌面和移动界面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用户界面,包括流程图、UI和一般的通用图形。

通过它内置的模板,你可以创建可链接的文档,并输出成为HTML文件、PNG、OpenOffice文档、Word文档、PDF。Pencil Project还包含大量移动app模版。

3.Axure

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主要说下移动端的演示,这样才充分表达原型意图。按F5生成原型的时候,在“Mobile/Device”选项中可以设置适配移动设备的特殊原型(Axure 6.5以下版本),再用移动设备访问你生成的原型链接即可(该页面创建一个桌面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请戳→腾讯CDC交互童鞋写的 iOS设备上高效演示APP原型的方法总结

4、Proto.io

Proto.io是一个专用的手机原型开发平台——可以构建和部署全交互式的移动程序的原型,并且可以模拟出相似的成品。它可以运行在大多数的浏览器中,并提供了3个重要的接口:dashboard、编辑器以及播放器。

dashboard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编辑器是构建原型的环境,由一组设计和开发原型的工具组成,另外还可以构建交互。播放器用来观看原型,并与原型进行交互,并提供了相关工具来标注和保留反馈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实的移动设备上对原型进行测试。并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浏览器以全屏模式运行原型。

5、Moqups

是一个非常好的、免费的HTML5应用,通过它可以创建可爱朴素的线框图、实体模型和UI概念。该程序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有内置的模板可以直接使用(模板包括单选按钮、链接、图像占位符、文本框以及滑块等)。

它还提供了iPhone和iPad模板,以及iOS相关的按钮、提示框、picker、菜单、开关以及键盘等。你可以设置网格的尺寸,并预览和分享你的线框图。Moqups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对齐网格,可以使对象精准对齐。
6、UXPin

UXPin是DeSmart团队开发的一个简易快速的实体模型和在线可点击原型创作工具。它基于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在构建原型中,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包(该工具包具有良好的用户设计模式和元素)来从头构建一个出色的原型。

UXPin具有响应式的断点功能,创建的响应式原型和线框图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设备和分辨率上。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版本控制和迭代功能,可以轻松的共享预览,直观的注解和实时的协同编辑和聊天。该软件拥有大量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元素风格(包括web,iOS,Android等),并且具有快速、灵敏的响应拖放接口。

7、Omnigraffle

OmniGraffle是由The Omni Group制作的一款带有大量模版可以用来快速绘制线框图、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以及插图等类型图的app,也可以用来组织头脑中思考的信息,曾获得2002年的苹果设计奖。

它采用拖放的所见即所得界面,你可以用钢笔工具绘制自定义的模版或者图形,此外还自带Graffletopia提供的多个iPhone、iPad以及Android模版。
8、JustinMind

JustinMind是由西班牙JustinMind公司出品的原型制作工具,可以输出Html页面。与目前主流的交互设计工具axure,Balsamiq Mockups等相比,Justinmind Prototyper更为专属于设计移动终端上app应用。

JustinMind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更丰富、更具交互新的移动产品线框图,包含了iPhone、Android 以及iPad常用手势,滑动、缩放、旋转,甚至捕捉设备方向等,从而创造出更具交互性的原型。另外,它可以导出原型信息到Microsoft Word,生成规范的文档。

此外,你还可以自定义小组件,创建自定义组件库,并进行分类,不管对象是iPhone、iPad、黑莓、Android还是其他。
9、FluidUI

Fluid UI是一款用于移动开发的Web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高效地完成产品原型设计。Fluid UI 内置超过1700款的线框图和手机UI控件,并且还会经常进行更新。

Fluid UI无设备限制,无平台限制(Windows、Mac以及Linux系统),支持Chrome和Safari浏览器(Chrome浏览器上的app也可离线使用)。你可以使用Fluid Player来预览你的设计,收集意见和反馈。还可以以PNG、PDF方式输出。

Fluid UI使用方法简单,采取拖拽的操作方式,不需要程序员来写代码。另外,Fluid UI资源库非常丰富,有针对iOS、Android以及Windows 8的资源。如果你觉得库存资源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也可以自行添加。

10、Protoshare

ProtoShare:在线网站开发协同制作工具是一个十分便捷的在线原型制作工具,侧重于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对工作进行审查,并及时提供反馈,对线框图或内容进行建议。

作为一个强大的线框图和原型平台,Protoshare提供了大量移动工具集(有来自中心资源库的大量移动模版和大量2D、3D动画过渡)。通过“拖放”界面,你可以快速创建交互式的线框图和移动原型,然后发送至iPhone、iPad或者Android设备进行测试,体验app的功能实现情况。

另外,Protoshare还支持分享和反馈功能,项目成员可以标记和跟踪的反馈信息来做出决定。而大量的资源库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模版和获得的反馈创建移动产品线框图,进而演变为高保真的原型。
11、 Wireframe

Wireframe是一款具有“点击-拖-放”界面且超简单的线框图创作工具。双击实现编辑功能,有限的界面意味着你会把精力集中于你的想法上。还给每个线框图分配了特有的URL,便于标记和分享。
Wireframe有浏览器窗口和移动手机两个模版选项,移动版有纵向和横向两个选择。线框图的每个元素都可以编辑和转换。
12、InVision

InVision是一个便捷的产品原型生成工具,用户制作一个在线原型只需要四部:创建一个工程、上传视觉设计稿、添加链接以及生成在线原型。

确切说,InVision提供的不是准确的线框图,而是一个快速原型的环境,可以把你的UX/UI草图快速连接起来。数字型的线框图和高保真的设计可以帮你测试app的工作情况,同时该工具还支持协作和分享功能,生成的在线原型可以支持任何人在产品原型的任何地方评论,便于准确的交流。

针对iOS 开发,InVision还增添了其他功能,比如自定义主屏幕icon和自定义加载页面。

13、Mokk.me

Mokk.me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原型工具,通过界面上简单的拖放操作,不用了解单线编程就能创作一个可以分享、测试以及多平台的app。目前,Mokk.me正在测试中,但它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工具,任何人可以用它来创建app的布局。你可拖、放或者编辑小工具,可以搭建和连接页面,还可以选择过渡动画。它的特点还在于页面和按钮、图片小工具、文本输入以及复选框形式。
另外,你可以借助HTML、CSS以及JavaScript完成app其他一些功能,一旦你创建了原型,你还可以进行分享,在iOS 和Android上进行测试。
14、iPlotz

iPlotz 是一款可以用来创建可点击、可导航的原型和线框图工具,适合网站开发者和移动app开发者。你可以在一个可调整的页面拖放元件,然后连接起来,增加其他屏幕或者页面的热点链接。你可以选择使用iPhone/iPad模版或者Android模版,任何模版都有独一无二的元件设置。

iPlotz界面明白易懂,支持协同工作、可分享的编辑权限、任务管理以及评价系统。另外,项目可以以IPML、JPG、PNG、PDF以及HTML形式输出。
15.Adobe Illustrator 俗称AI

这是adobe的一款矢量图设计软件,推荐给设计师转型过来的PM(没兴趣的跳过),电商圈不推荐再去费力学习其他软件,达到沟通的目的提高效率是王道。上图是设计出来的原型成品,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POP去演示,so easy。

国内开发APP总数达411万款

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2月底,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APP为411万款,较去年年底增加8万款。其中,游戏类应用、系统工具类应用、影音播放类和社交通讯类应用下载量均超过千亿次,分别为1987亿次、1917亿次、1503亿次和1499亿次。

据统计,截止2月底,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233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移动应用数量超过178万款。2月份,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与苹果应用商店中新上架19万款移动应用(APP)。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类应用数量增长明显。截止2月底,游戏类数量为137万款,较上年底增加近20万款;电子商务类应用规模达41.9万款,较上年底增加近3万款,排名第三。排名第二和第四的分别是生活服务类应用和办公学习类应用,规模分别为54.2万款和34.8万款。

在市场热点类应用当中,以物流企业应用、货运运输服务应用和具有自有物流服务能力的电子商城为代表的智慧物流类应用数量超过18000款;而提供二维码扫码、转账等金融支付功能的网络支付类应用数量保持约12000款的规模。

在下载量上,除了下载量超过千亿次的四类应用外,下载总量超过500亿次的应用有日常工具类(786亿次)、生活服务类(663亿次)、资讯阅读类应用(579亿次)、电子商务类(561亿次)和金融类(505亿次)。

APP开发报价差别在哪?

APP开发价格差别之一:app开发功能

模板式APP开发功能用模板打包集成,有固定的功能。

定制型APP开发依照客户对APP的功效需要来重新开发。依照功效的多寡、难易水平报价从十几万到上百万都有可能。

APP开发价格差别之二:APP开发模式

APP开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模板式开发,一种是定制型开发。APP开发初期,客户有需要明白想要用的开发模式。

模板式开发便是一个APP开发模板,有固定的功能,合同签订后,公司只需要将logo,标题等视觉上做些简单的修改后即可上线。优势就是开发本钱低、操作简单、上线快。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就是app的逻辑一点也不能修改,源码属于app开发公司,有BUG、后门等隐患且开发公司不一定给架设独立的服务器,可能会导致数据泄漏。APP模板开发价格也就是几万。

定制型APP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报价空间,主要在于APP需要完成的功能。一个app的基本功能有登录注册、推送、分享、通信、验证与安全。假如是社交、电商类还会涉及到支付、交互、地图、定位等功能。这些功能假如都逐一开发的话,开发周期和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APP开发价格差别之三:APP开发职员工钱

模板式APP开发基本没有开发成本做简单修改即成型;

定制型APP开发的价钱构成是这样的:详细需求+产品原型图+UI工期+APP前台开发+APP后台开发+app测试+app上线+支持和维护。app的功能多且比拟繁杂的,工作量、职员配置和开发周期就直线上升。正常情况下APP软件开发会有两个版本即ios版本和安卓版本,出于成本考虑,有些公司也会只抉择ios或安卓中的一个版。安卓版本因为需要适配的机型比较多,成本会比ios版本高一些。假如选择两个版本,至少需要两个开发团队。一个有三年ios和安卓体系开发履历的职员,成本在要15000~30000元/月。如许算上去,在开发周期内(一般为2~3个月),仅仅是开发员工的成本至少就要10万元左右了。

直播APP快速催熟进入下半场 IPO鹿死谁手成最大看点

惨淡经营多年的视频网站,一直在上下求索盈利模式而不得,但新近冒出来的网络直播APP,却让人们发现,视频产业中竟然还有如此便捷的变现路径。不过,这种简单明了的商业模式,也使得大量玩家蜂拥而至,蓝海瞬间变成红海。对于网络直播行业而言,下半场来得如此之快,生存还是死亡的拷问,越来越近。

对于团购、外卖等需要大量线下工作的商业模式而言,企业间在拼杀数年之后,终于跨入了“下半场”的冲刺。而对于网络直播这类新兴的低门槛、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上半场没多久,下半场就来了。

2016年对网络直播行业而言,堪称“野蛮发展”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场规模方面,网络直播已达到90亿元,凸显了强大的吸金能力;在用户规模方面,网络直播所覆盖的用户超过了2.35亿,占网民总数的45.8%。基于这两方面的数据,不少人将2016年视为网络直播元年。

2016年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截至目前,全国网络直播平台数量已超过200家。如此庞大的阵容固然能加快行业的成熟,但也意味着市场竞争陡然升温。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刚刚迎来“元年”的网络直播行业,很有可能快速进入“下半场”,2017年将成为网络直播行业的洗牌之年,脱颖而出者有望获得“上市”这一奖赏。

网络直播行业洗牌、分化在即

与电商、搜索等行业一样,网络直播行业势必也要经历动荡与洗牌。那么,从目前的局面来看,整个网络直播行业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而市场格局又将如何演化呢?

截至目前,一线的网络直播平台包括YY、陌陌、天鸽互动、六间房(宋城演艺)等,这些平台已经单独上市或被注入到上市公司。在后起之秀中,映客和花椒这两个平台势头最猛,在数百家网络直播平台中,上市潜力也最大。

当然,作为一个细分行业,资本市场留给的“配额”也不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在上市这个赛道上,平台之间的角逐会更加激烈,留给后来者的时间也不会太多。目前,绝大多数直播平台将视角放在了一线城市,这也是网络直播的主战场,对映客和花椒这类新秀而言,通过一线城市进行突围成了最重要的竞争策略,因为在一线城市的跑马圈地对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可谓立竿见影。

相比之下,YY、天鸽互动、陌陌等已上市公司却在围绕着利润进行着多元化博弈,因为这些平台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依托资本市场可获得较强的融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则成为最重要的硬指标。对这些平台而言,应当如何实现直播业务利润的最大化呢?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运营成本。要压缩运营成本,就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运营策略。以天鸽互动为例,由于一线城市的经营成本随着竞争加剧而快速提升,所以天鸽互动选择从三四线城市突围,走“地方电视台”路线,这既能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能最大限度削减成本。

那么,相比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究竟具有多大的成本优势呢?据天鸽互动CEO傅政军透露,首先是主播报酬,三四线城市主播3个小时报酬为100元,这是非常普遍的行情。而在一线城市,3个小时至少要400元-500元,相差数倍。第二就是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成本,包括场地开支、水电费、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等等,由于三四线城市物价、房租、工资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这部分成本也会少很多。

一方面是尽可能压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是尽可能提升收入规模。在这个层面上,陌陌做得不错,陌陌旗下的直播业务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1560万美元收入,营收占比30.65%;二季度达到了5790万美元,营收占比超过58%,三季度又翻了近一倍。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陌陌利用移动社交储备了大量的用户资源,而且这些用户的付费意愿非常强烈,加上陌陌是走的UGC路线,可以省去大量的内容成本,当成本和收入此消彼长之后,陌陌的业绩自然亮眼。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基于移动社交拓展移动直播业务还是存在巨大优势的。

除了成本和收入之外,PC端与移动端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考量。众所周知,移动直播对时间和空间要求不高,所以发展潜力更大,如今移动端已经逐渐取代PC端,成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主阵地。起家于PC端直播的YY很早意识到了这种趋势,积极布局移动端,与映客、花椒等移动直播平台展开正面交战,其PC端的内容资源、运营经验以及技术储备很快带动起在移动端的攻城略地,这说明老牌直播平台从PC端转到移动端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天鸽互动今年也开始大规模向移动端转型,如今移动端已超过PC端,财报显示,其来自在线互动娱乐的收入约2.2亿元,增长主要得益于在移动直播、手游的强劲动力,其收入占在线互娱收入的54.3%,去年同期为15.1%。

BAT围绕主业试水直播

对于任何互联网商业模式而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与BAT竞争。对于网络直播行业而言,概莫能外,不过,尚能安慰的是,至少截至目前,BAT仅是将网络直播作为手段,而非目的。

对不差钱的BAT而言,布局网络直播更大的意义在战略和生态层面,而非收入。在直播平台的布局上,腾讯反应最快,布局也最完善,从2013年便开始投资和自建两条腿走路,目前腾讯旗下的直播平台已有9家,涵盖游戏、体育、明星、泛娱乐、教育、生活等多个维度。由于腾讯在社交方面是当仁不让的“老司机”,做起来无疑是轻车熟路。

阿里在下注直播方面招招不离老本行,推出了淘宝直播和天猫直播,均定位于“消费类直播”,让用户可“边看边买”。在最为火爆的泛娱乐领域,阿里暂时还未自建直播平台,不过其全资子公司优酷土豆已打造了“来疯直播”。截至目前,阿里主要还是围绕电商业务做直播,虽然优酷土豆在摇旗呐喊,但短时间很难和腾讯抗衡。

今年年初,百度低调推出了“百秀直播”,加上旗下的爱奇艺拥有“奇秀直播”,也算是涉足了直播行业。不过百度目前念念不忘的主战场是人工智能,与网络直播的关联度不大。

在业界看来,总体而言,BAT三巨头对网络直播的布局各有侧重,这也意味着BAT在这方面不会产生特别激烈的冲突,毕竟腾讯的社交优势是阿里和百度短期内难以逾越的。但巨头的介入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简言之,对斗鱼、龙珠等平台而言,他们在BAT的庇护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资源,更顺利的成长。

除了上述分类之外,还有一类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新闻类直播,但后劲不可小觑,比如搜狐推出的千帆直播,张朝阳每天都在千帆直播上进行英语新闻的解读。在张朝阳看来,“颜值类直播”的新鲜劲早晚有一天会过去,“价值类直播”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7年网络直播行业的格局将尘埃落定,BAT或将继续扩大版图;已上市的平台将继续拼利润拼市场;对那些潜力股而言,在夹缝中生存必然会越来越困难,上市IPO将成为主要诉求,而落后者或将面临不成功则成仁”,分析人士指出。

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缺个App怎能行?

2022年将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4年7月7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和中国北京正式成为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
2014年7月31日,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开通上线,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形势下,确缺少了移动端APP的开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将在2015年7月31日正式确定。

北京冬奥申委代表团于7月25日上午从北京启程,当天下午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

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将于7月31日至8月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将在31日揭晓。

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机场表示,北京冬奥申委代表团一定以良好的面貌、出色的工作,再次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和追求,展示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实力和信心。

7月31日是主办城市选举日。当天上午,2022年冬奥会的两个候选城市阿拉木图和北京将先后向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陈述和答疑。随后,两个城市将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

31日下午,在听取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后,国际奥委会委员将投票选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选举结束后,国际奥委会将举行仪式,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主办城市,随后与主办城市签署《主办城市合同》,并与主办城市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抵达吉隆坡后,代表团马上投入到陈述前各项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ChinaJoy开幕,手机app快拍靓丽showgirl

2015 ChinaJoy已于7月30日正式开幕,由于新规要求此次展览Showgirl不能再出现大尺度着装,所以今年的Showgirl“福利”指数较往年直线下降。新规出台后,各展台Showgirl转而比拼颜值、美腿,大秀青春活力的劲歌热舞吸引宅男眼球。

据了解,今年的Chinajoy无论从规模,还是展商数量、展品数量,以及从目前反馈的观众人数方面,都有望冲击世界第一。没有了Showgirl争夺眼球,玩家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产品、游戏本身。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2015 Chinajoy妹子福利:改拼颜值美腿

创业最好时代已到:DT时代

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7月21日下午消息,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之中国移动互联网年会在北京举行。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发表了以“DT大数据带来的增量与变量”为主题的演讲。俞永福认为,未来十年,整个互联网将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演进,企业需要研究如何让数据驱动业务,让数据变成业务。伴随DT时代的演进,过去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浪潮将会扩散到 全社会三百六十行,DT时代是创业创新最好的时代。

关于创业,俞永福表示,传统互联网创业时代其实已经基本结束了,意味着传统互联网已经没有什么肉,只剩汤了。所以最好这些汤给80后、90后留着。(天涯)

以下是俞永福演讲全文:

俞永福: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应该讲是移动互联网的老兵,刚进会场,跟十年前的感觉一样,从会场走来,一路都在发小广告。第二点是路上有很多美女在做各种推广,但是唯一的区别就是今年穿得都比较保守。

在路上,我忽然在想,我应该属于哪个行业的?因为大家在办很多证件的时候,都要在下完菜单里面去选一下自己所在的行业。原来从我在联想到移动互 联网创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IT,但是IT每个人理解不一样,在传统,IT的理解应该是信息产业,到了做互联网的时候,就把IT理解为互联网技术产业,其 实今天互联网蓬勃发展了20年。作为老兵我在思考,作为40岁的人难道还跟80后、90后拼体力、拼颜值吗?当年我们也是这么打工过来的,我觉得不行,肯 定是不能够再拼体力了。

今天作分享我就想讲一下,其实永福估计要从IT这个产业退休了。但是要从哪里再出发呢?这是我去年一直思考的一个话题。到这个年龄都会躁动,我 快到40了,也得躁动一下,所以40到50在哪儿打拼呢?我觉得很难在IT产业,在哪儿打拼?我找到了一个方向,DT,只是现在选行业的时候还没有DT, 希望哪一天DT能成为一个行业。DT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数据技术产业。

跟大家分享一下从IT到DT的一些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马云马 总,我觉得这一点提得还是蛮准的,这也是在这个产业经营了很多年。IT的核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一个技术,最后转变成一个应用,服务于消费者。所以说 在不同的纬度我们要让自己的产品最终去赢得用户,也就是说你既要做产品,这个产品也要做演员,最终去赢得消费者。但是DT其实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 让做DT业务的人业务和平台再向后走,你的数据不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个产品和服务,帮助更多的从事IT的人去赢得整个的消费者。我觉得随着年龄大了, 可以往后走,实际上这是一个最大的改变。

如果DT不能给这个产业带来增量,我觉得意义不大,原来也跟大家分享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像互联网产业运用在出租车里面意义不大,北京一共8万辆 出租车,用更好的技术打到了车,意味着了另外一部分人更不方便打到出租车,出租车牌照在北京只有8万辆,但是类似于专车等技术应用到整个产业里面,其实我 觉得就很有价值,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供需,有大量新的供应实际上让我们出行更方便。所以任何一项技术,不管是IT技术还是DT技术,最重要的一点要能够带来 增量,增量才能创造价值。

举几个数字方面的应用让大家理解我的思考。每个人都有一个场景,就是出差住酒店,不管是经济性酒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体验最差的是哪里?入住的 时候要办登记,离店的时候要办退店。但是真的还需要这样的环节吗?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环节?因为这样的环节实质上是因为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整个的信 用和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的很好的体系。如果我们每个人订酒店的时候谁来住?他的身份证等一系列的信息是完全可以已经给酒店了,我到酒店就像拿一下住房的 卡,或者拿二代身份证直接刷房门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在前台办入住?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整个互联网产业再往后发展,我觉得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信用 产业的机会。整个的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太快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对于信用的积累是不足的。像支付宝做的信用体系实际上是很好地把过去的信用的数据最后能够 变成每个人的信用资产。你去住酒店完全不用去登记,再去退店。当然了,还有一些政府要求的必要的身份证的验证,但是可以通过电子的手段完成。

再举一个例子,我现在带着整个阿里巴巴的大数据的营销,其实互联网做了十几年的营销推广业务,但是在两个环节上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也就是未来 5-10年的重要的风口,一个就是现代的整个媒体购买还是传统的媒体购买,还需要跟媒体的各个部门去谈整个的价格、剂量、配送。这里边跟传统的媒体购买没 有什么差别,这不是一个很阳光、很数据化的过程。第二个就是整个的投放,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媒体上,新浪上、优酷上看到广告,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像宝洁有 大量的产品,比如说举化妆品,它生产的化妆品既有男士用的,也有女士用的。其实女士浏览内容的时候就应该给女士相关的产品,如果一个男士浏览的时候,就应 该给他男士相关的产品。比如在新浪上看的时候,我如果看到了,给我的广告是一个女士的化妆品,我从来不给太太买,这不是大男子主义。整个的营销产业,传统 的营销产业也涉及到数据化购买,进行分析。

其实在高德的业务上,我真正地体验到了这项业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整个的出行其实是现在所有的大城市,最大的几大民生问题之一。但是,如果 用传统的方式采集整个路面的数据的能力,其实是有极限的。大家现在认为,在比如说北京拥有实时交通数据量最大的是不是交管局呢?不是,因为交管局的整个的 布设是有相当大的成本,他只有在主路上,一些必要的主路上有采集的系统,但是全域的数据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高德到今年13年,我觉得在专业上做的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今天的数据已经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一个在使用数据的人其实变成了实时交通大数据的创造者。在过去的半年多,我们在加速推进整个高德的交 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化开放。这不是一个出于商业目的的开放,而是真正考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引入交通局、交通部门等跟交通产业相关的这些专业 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看到现在自南向北,深圳的交警、武汉的交警、天津的交警、北京交通台等一系列其实都加入了高德的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我们让整个交 通信息最后产生的价值是在,比如实时躲避拥堵,北京就这么多车、这么多路,拥堵的时候怎么办?

刚才我举了三个例子是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像酒店、芝麻信用,像刚才的互联网推广,像整个的交通的出行。其实这些产业,你可以说它是传统的 产业,它不是互联网产业,它不是DT的产业,但是我们这些产业往前看,未来10年,依然还是朝阳的产业,这些朝阳的产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呢?我觉得最重要 的核心的依赖其实就是通过DT大数据,只有通过DT的大数据才能够让整个产业产生增量、产生变量。所以这是跟大家对于数据产业的一些分享。

再分享一下对于创业,因为每次提到互联网,一定跟创业相关。永福也是一个创业者出身。所以说回顾,我觉得互联网已经高速发展了十几年之后,我们 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如果从坏消息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已经在开始出现传统互联网。传统互联网创业的时代其实已经基本结束了,这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传 统互联网已经没有什么肉了,只剩汤了。所以我也建议在互联网打拼了10年的同事们不要在互联网打拼了,因为什么?怎么这些汤也得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留点汤 喝。所以最好这些汤给我们80后、90后留着。70后、60后大家还是转移战场吧,转移到新的领域。所以说,对于从美国的传统互联网,中国的传统互联网来 看,其实整个的产业格局基本上大的已经定了,所以说规模化的创业机会已经很少了,只是在一些应用和服务层还有很多的创业机会。

除传统互联网之外,怎么办?下一个10年还得玩命,互联网大会还得再蓬勃地开10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想想10年之后,还会有人再讨论互联 网产业吗?我觉得10年之后没有人再会讨论互联网产业,因为所有产业都已经互联网化。所以说,可能讨论的词叫作“联网化”“数据化”,但是没有人会讨论互 联网产业,所有的都已经互联网化了,在这10年过程中,其实正在加速的是什么?其实在加速的是我们传统定义的互联网和非互联网融合。这是未来十年的主旋 律,大公司竞争的还是互联网吗?不是,其实竞争的是非互联网。这一点想跟大家作一下分享。

这两个在融合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个,他们的融合,核心的连接是什么?不是技术,其实技术已经是作用了一个基础。这两个融合的时候,核心的点实 际上是数据。第二个,在融合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要敬畏,我用一个词叫“敬畏”,敬畏非互联网的产业,因为在这种非互联网产业最终能够转型成功的时候,互联 网技术其实只是一个手段。比如我在高德的第一天就分享,我说其实高德是非常典型的传统的地理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但最后我们能够做好一张地图,实际上 是要互联网能力加上地图的专业能力。但最终要能够取得成功的,竞争的其实还是地理专业。所以说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点。

最后一点,我觉得最坏的时代之后就是看到最好的时代,因为相比于10年前创业,做创新,今天的外部环境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为什么?至少钱越来越多,大家现在发现融资比10年前简单得多,大家知道,我2006年底的时候,融第一轮天使投资,当时雷军等几个人投资投了多少钱吗?200万人民币。2007年我们创造的产业比较大的融资是多少钱吗?1000万美金,今天都是洒洒水,大家知道腾讯上市的市值是多少?当年百度上市的市值是多少?好多公司现在的融资的金额都小。我希望我能够在IT退休,在DT再出发,跟大家重新创业。谢谢大家。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通过5亿美元的版权交易,NBA在中国的网络转播权由新浪转至腾讯手中;而英超联赛版权在大陆的转播权也几经转手。几大视频网站的抢夺,体育产业背后的资本运作,都使得体育赛事的版权费用水涨船高。在国务院针对体育产业“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的政策利好之下,正在促成体育直播产业的新格局。以下是钛媒体资深编辑李小年的报道:

  一

6月26日上午,NBA2015赛季选秀大会,柯凡像往常一样坐在演播室里给网友们做直播主持,跟平常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一个新的全虚拟演播室里,说话也更加的小心谨慎,因为这是他首次亮相腾讯NBA直播――在此之前,他在新浪NBA做了五年的直播主持。

这位“草根”解说员的跳槽显得有些无耐。新浪NBA成就了一个“解说员柯凡”,而现在他要想继续自己的解说员梦想,不得不加入腾讯NBA。

今年1月份,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

这一天价打包的合作,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可以说是完全排它的。双方的合作已在7月1日正式生效,这也意味着新浪和乐视体育的NBA直播征程戛然而止。

自腾讯从新浪手中抢走NBA转播权的那一刻起,就有不少人猜测,柯凡会离开新浪跳槽腾讯,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随着NBA版权的易主而跳槽。

NBA最初登录中国时,是和tom.com签订的官方网站合作,那时候还是电视台的黄金时刻,无论从任何一环来说,网络直播都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NBA与tom.com合作的费用只有每年的200万美元左右,当时柯凡就是tom.com中的一员,这也是他解说员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NBA与tom.com的合作并不算成功,简陋的直播间,粗糙的节目包装都带着山寨气息。在和NBA合作结束后,tom.com裁掉了几乎全部新闻中心和体育部门,柯凡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身边的编辑就在不停地删!删!删!删掉所有的视频点播、删掉标有和NBA官方合作伙伴痕迹的首页、二级页乃至于底级页、甚至要删掉一个服务器内的所有内容。

而那时候,他恰巧在办离职。

离职后的柯凡去了新浪。从2010年起,新浪跟NBA签约了3年,价格是每年700万美元,每天可以播放一两场NBA比赛。2013年,这一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年2000万美元,新浪和NBA签的是“2+1”(两年合同,但第3年新浪有优先续约的权力)的授权。

在过去的两年,新浪虽然拿下了网络独家播放权,但NBA并没有把鸡蛋完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新浪优先选择直播的情况下,乐视体育和腾讯也会获得授权,每周有直播两场NBA赛事的权利,以求把NBA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不过如今,这样三分天下的日子随着腾讯携5亿美元杀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其中最大的输家怕是新浪了,失去了NBA就相当于失去了新浪体育的“主心骨”,但这对于新浪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之前每年2000万美元的合作对新浪来说已经是下血本了,现在价格上升了5倍,即便新浪有能力拿下授权,也无法靠NBA直播收回成本。

实际上在这次版权争夺上,乐视体育是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乐视体育负责版权副总裁于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乐视体育给出的报价比腾讯更有诚意。有消息称,乐视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曾开出了更高的5年6亿美元标价,但NBA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5年5亿美元与腾讯签约。

显然,NBA看重的是腾讯全媒体平台,包括腾讯网、腾讯视频、QQ和手机QQ、QQ空间、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等移动+PC终端平台。基于此,腾讯体育将直播一个赛季覆盖1500+场次的比赛,同时,腾讯将运营NBA官网+30支球队官网,打造NBA官方唯一中文社区,及100大球星专属社区。

上亿的用户流量,这既是NBA所看重的,也是腾讯体育平台未来最大的优势。它们有多维度的变现渠道,甚至不排除在某些场次直播上采取收费的模式。

而手握NBA这样的高频核心赛事资源,腾讯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腾讯体育资讯部商务合作及市场总经理谢岳峰此前曾表示,腾讯将会以NBA的经营为基础,未来将这些经营经验投入到“腾讯体育”品牌当中,用到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更多地赛事版权经营上去。

这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大肆购买优质版权起家似乎没什么两样,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会让体育版权价格上升的步伐开始大步流星起来。

  二

可以说,新媒体正在拯救英超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英超联赛版权的几经转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英超中国大陆地区的3年转播权。当时天盛传媒曾在大陆推行数字电视的完全付费转播模式,单月英超点播的费用达到188元,要观看全赛季下来则需付1880元的高价。对于习惯了观看免费电视的中国观众来说,收费模式就是自寻死路,高价面前绝大部分球迷选择了拒绝观看英超。

2007年,天盛当年公司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收入为1298万元,相对每年1600万美元左右的购买价,已经出现了亏损的态势。2008年,更是全年亏损1.9亿元,在2010年8月随即宣告破产,其推行的英超转播全付费模式也彻底失败。

随后,英超的中国转播权归新英体育所获,新英体育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约签到了2019年。但在大部分中国观众依旧不愿付费观赛的情况下,新英体育只能将转播权转卖给有需求的电视台和网站,而这个转售的转播权价格,要比以往任何一个赛季都高出很多。

在2010年,央视就因为英超转播费过高而放弃竞逐英超版权,门户也由于2014赛季英超的转播费用太过高昂,放弃英超的直播权。

但对于正在强势崛起的新媒体面前,英超联赛版权显然是争夺的重点。去年,PPTV与乐视体育获得英超赛事转播权,两家视频网站购买英超单赛季的转播成本都是1100万美元,采取的是免费与付费混搭的收视模式,这一合约价格从之前的100万美元上涨了10倍之多。

目前,英超15-16新赛季网络直播权争夺已经开始,在失去NBA直播权之后,新浪体育于10日宣布已经与英超联赛独家版权商新英体育达成协议,拥有英格兰超级联赛15-16赛季网络直播权。

就在昨天,乐视体育也宣布与英超版权方新英体育达成合作,正式成为2015-16中国大陆地区英超新媒体合作伙伴,将直播2015-16赛季英超全部380场比赛。腾讯体育也放出消息,从8月8日起,腾讯将全程视频直播2015-2016赛季英超比赛。

虽然各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签约价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去年会有增无减。

2013到2016的3个赛季,英超的国内转播收入是30亿英镑,海外转播收入是14亿英镑,涨幅超过了70%。而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争夺,英超联赛版权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7月10日,PPTV正式宣布分拆体育传媒事业部,成立子公司,迈出了跟乐视体育同样的步伐。

PPTV体育可以说是PPTV的拳头产品,这次分拆独立运营,目的就是加快体育垂直领域的产业布局及资本运作,乐视体育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4年3月,乐视体育在乐视网体育频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体育赛事直播平台,开始独立运作。

乐视体育一开始就像当年的乐视网起家一样进行卡位战略,大批量的收割体育赛事版权。试图由单一的视频媒体网站的业务形态,发展为基于“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全产业链体育生态型公司。在乐视体育的构架中,体育版权是核心资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竞争NBA赛事的中国数字媒体独播权失败,其实让乐视很受挫。此后,乐视调整了版权策略,在贾跃亭的建议下,避开竞争激烈的转播权竞争市场,进入受关注较小的赛事市场。这也是公司面对上涨的成本和核心赛事缺失作出的妥协。

今年5月,乐视体育以28亿的估值,首轮融得8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记录。

据悉,乐视体育的版权共拥有17类运动项目,121项比赛,实现平均每年4000场的赛事直播;能够实现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马拉松等不同项目的制作播出。用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的话说,除了南极洲其它各大洲都有分布。

在乐视体育的本轮融资中,A轮则由万达投资领投,这对乐视体育来说或许有特殊的意义。去年2月,万达豪掷10亿欧元,收购了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盈方手中的赛事资源能让任何一家媒体垂涎三尺,其中包括2015至2022年足球世界杯转播权的独家销售权,并且与冬奥会的7个大项组织保持长期合作,盈方中国还掌握着CBA联赛的独家代理权。

面对日后激烈的赛事版权竞争,尤其是像CBA联赛这种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比赛,乐视体育应该会偷偷的乐。

  四

从2014年开始,国家连续推出相关改革措施和规划,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并且将之列为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的开发和盘活,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据PPTV估算,目前整个行业内,购买体育版权费用是每年以3-4倍的速度增长,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忍痛放血”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豪掷5亿美元拿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显得有些任性,但谢岳峰表示“这是腾讯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购买体育赛事版权是水到渠成的事,腾讯的理性在于将通过自己特长,去购买、经营赛事版权,用自身不同的特点,去为赛事扩大影响力。

不仅仅是腾讯,整个行业理性当如是。只是新媒体们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争夺,这才刚刚开始。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王健林:既然决定转型 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

王健林:既然决定转型 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

6月24日消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做客新华网思客讲堂时表示,万达既然决定转型,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

王健林透露,在未来一周左右,万达会有重大的消息发布,这个消息会在资本市场上乃至在整个行业里都会激起很大的震动。

王健林指出,万达给自己转型确定战略方向,至少未来十年左右将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发展:

一是万达商业。把原来起家的基础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服务公司,没有地产。

二是文化集团。万达文化集团是大文化集团概念,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等等在内。这个集团大概有四个控股公司,一是影视控股,二是体育控股。三是旅游控股,四是儿童娱乐。

三是金融板块。我们很快就要成立万达金融集团,最近一两个月就会宣布。万达将形成一个金融集团,有银行、保险、证券、支付公司、资产管理等。

四是电子商务。万达要做的电子商务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网上买卖物品。

谈及万达电商CEO离职的问题时,王健林也表示,不能把哪一个人的离职看成是这个公司的实践受到了影响或者受到挫折,这是完全不对的。

王健林说,万达一方面在充实新的人进来,另一方面对于不能胜任职位或双方都觉得不合适的人,那就调整岗位,这是非常正确的,不能理解成好像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以下为王健林演讲实录:

我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讲中讲了万达的转型,所以今天在思客讲堂我就不再重复那些内容。今天我着重讲万达如何实现转型,或者叫万达如何做到转型。

现在转型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从国家层面来讲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从企业层面、从微观来说就是转型。转型这个词已经提出快20年了,那时叫调整产业结构。

我认为国家整个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真正结构上的转型,包括企业也是一样。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要转型?既有商业模式还在延续,为什么还要转?

转型是为了未来,企业要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如果一个企业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它还能生存,就是成功转型。

万达几年前提出实行转型以后,万达提出了转型的目标――“2211战略”。就是到2020年,做到企业资产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利润100亿美元。这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来自房地产类的收入降到30%以内。

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完全有可能,不是提前实现,而是实现更彻底的转型,我们希望万达不再是一个地产企业。

说我是“商业地产教父”,实际教父不敢当,但是教授敢当,因为我是最早做这个行业的人。

我希望三到五年之内把“地产”去掉,变成商业发展公司或者商业服务公司,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现在万达之所以能够真正实现转型,并开始向正确的方向走,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确定的这四个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协同性,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盲目跨越。

为什么要做这些内容呢?商业之所以要轻资产化,是为了更快地发展。商业发展起来了,这个平台上就会有附加值,进而院线、儿童娱乐就会发展更快。

这样一来,用户数量就会增加,用户数量的增加会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公司产生更多的附加值。所以,这四个产业是围绕着一个平台打造的,而这个战略方向确定正确,那么路子就走得比较顺。

万达未来十年的战略方向往哪转

大家都在说转型,但是往哪儿转、哪个方向才是正确的?确定什么样的中期以及长期战略目标?

万达给自己的转型确定了一个战略方向,至少未来十年左右将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发展:

一是万达商业。把原来起家的基础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服务公司,没有地产。

二是文化集团。万达文化集团是大的文化集团概念,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等等在内。这个集团大概有四个控股公司,一是影视控股,二是体育控股。三是旅游控股,四是儿童娱乐。

三是金融板块。我们很快就要成立万达金融集团,在这之前,我们在金融上的布局已经基本确定,最近一两个月就会宣布。万达将形成一个金融集团,有银行、保险、证券、支付公司、资产管理等,我们的金融集团也会跟传统的金融集团完全不同。

四是电子商务。我们要做的电子商务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网上买卖物品。当初在拟定公司名字时,我和马化腾(微博)、李彦宏商量了半天,但是又不能用很长的名字。因为从营销上来讲,最容易被大家记住的公司名不超过三个字,太长了大家就不会说了。

在韩国曾经有一个公司,它实现两个公司的并购,现在公司名字改了,以前叫乐喜金星。它有自己的足球队、棒球队,但是等球队上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喊乐喜金星加油,因为名字太长了,所以这个公司在市场上被提及的时候从来不会与这四个字连在一起。

后来公司觉得很奇怪,请了美国著名的营销公司给改名字。那个案例他们花了5个亿,最后就叫LG,这是营销学上的经典案例。

其实在搞营销的时候,被人一口气说出来的名称,一般不能超过三个音节,不管是英语还是中文。我们准备做电子商务的时候研究了半天,也觉得不能写一串名字,比如叫电子信息增值服务等,否则最后被大家记住就只是电商。

转型,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很多公司做的不好或者在做的过程中逐渐衰败,不完全是战略因素,最根本的一个因素是执行力不到位。也就是说,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落地的能力。

如果公司的执行力不足或者执行当中走样,那么这个公司是做不好的。万达如何做到转型?就是我们有坚强的执行到底和执行转型的能力,比如商业转向轻资产的问题。

前两天我和一位著名企业家沟通,他说他非常佩服万达,他认为我们这么多年来有一个特点,即说到做到,包括转型。

我说,我们不是说转型就转型的,为了转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保证转型的制度和措施,而且在执行制度和措施时态度非常坚决,跟奖惩、干部任免都是挂钩的。

在中国,万达为自己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就是执行能力强。以万达广场开业为例,我们会在第一年9月份宣布第二年有20个或者30个广场开业。

比如我们将在今年9月份会宣布2016年有55个万达广场开业,后年也许会有更多。这几十个广场、十几个酒店,还有大型度假区,定下哪一天开业就会在哪一天开业。

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这个过程不是企业说了算,还有办证、验收等很多问题。那怎么做到呢?这就得益于我们拥有的一套工作计划管理模块软件,这个软件是获得全球专利的。

从宣布万达商业要转型、要去地产化以后,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转让我们现在已拿到地的、将在2017年以后开业的重资产项目。什么是重资产呢?

就是我们自己投资并与住宅销售稍带关系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我们要坚决转让。转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会丢掉一部分开发利润,也得不到资产增值的好处。

但是我们就能痛下决心,该舍弃就舍弃,不要开发利润,也不要资产增值。为什么要把这些利润和增值舍弃?因为这样会换来更大的好处,即集中我们的人力资源、资金做现在的轻资产。什么叫轻资产?就是用别人的钱。

有两个方式:第一种叫直投,就是机构直接跟万达商业地产签约。机构投资,我们负责设计、建造、管理、招商等等,我们分30%的租金。

第二种叫众筹。我们推出了一个项目叫“稳赚1号”,50亿推出来,一千块钱起,搞众筹。这会涉及一些内部规定,例如如何流通、如何保证收益等等。这个项目推出以后,第一天就卖光了,第二天、第三天又拿出一少部分出来卖,很快就卖掉了。所谓50亿众筹遭秒杀。

这就说明,中国现在还有很多社会过剩资金在找出路,而像我们这样比较稳健、收益比较高的产品也比较少。利用这些钱更快地投资,就可以获得很多增值的东西。

所以,真正确定了转型的战略目标以后,如何将这个目标执行到位?这是实现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我们要拥有坚定的执行能力。

万达既然决定转型,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在未来一周左右,我们会有重大的消息发布,我相信这个消息会在资本市场上乃至在整个行业里都会激起很大的震动。

为什么万达把很多能够赚钱的项目打包给别人了?因为我不要开发利润,我追求的是商业租金的提升。虽然自己开发一块钱就能拿到一块钱,但是现金流必须通过销售来实现。

例如,我替别人管理,三个30%就是90%了,同时我还没有什么风险。由于模式的转变,万达能够扩展到所有人多的地方去,这也是我们执行能力的一个体现。

过去为什么万达广场不能扩展到地级市?不能扩展到县城?因为房价不够。现在我们就一个判断标准,只要有40万人的地方就敢去投。所以,我们现在扩张的速度奇快,从今年的26个翻到明年的55个,后年也许是60、70个。因此,要实现转型,就是要有坚强执行能力。

不为了转型而转型,要结合自身优势

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不是比谁的名字好听,也不是比谁的利润高,或是比哪个战略新、行业新。前几天资本市场有一个公司起了一个新潮的网络名字,结果股价一下子上去了,但仅仅是名字转型是不够的。互联网热马上去搞互联网,文化比较热马上去搞文化。

要根据公司基础、人才结构、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结合自身优势来转型。以万达为例,万达转型最大的优势就是线下资源,万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线下消费平台。

去年在万达消费的已经超过16亿人次,今年会超过20亿人次。万达电子商务公司现在正在进行开放式的签约,不只管自己的,也愿意管理外边的大型商业中心等。

万达来投资,对其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改造。我们正把开放式的平台建设和内部发展结合在一起,按照我们的预估,到2020年,到万达广场消费人群至少会到100亿人次,我们的目标是达到150亿人次。

按照现在网络活跃会员的说法,一个月一次那就是10亿人次以上,而且按照我们现在的统计,到万达广场消费的人次不止一月一次,平均起来一年会有20到30次左右。我们可以囊括中国6到7亿人,而且这些人是消费的中坚力量。

既然万达最大的优势就是线下平台,那么我们的转型就是要把线下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同时结合最新科技和未来趋势,往这个方向转。

举个做文化产业的例子。去年万达商业地产净利润是248亿,股票价值2500亿。万达院线净利润只有8亿,今年1到5月份,同比实现了百分之几十的高速增长。

市值已经1000多亿了。现在正在有一些并购,并购必须要停牌,我们会有一系列并购的东西放进去,复牌以后,肯定比停牌前还会有增长。

即使按照停牌前看,它的价值超过商业地产一半了。所以一开始万达内部的人,特别是做商业地产的同事不理解,万达院线只有8亿净利润,是我们的尾数,凭什么市值是我们的一半?

我说你们要理解,因为这就是未来,资本的喜好就代表了未来。如果它有48亿利润,那可能市值就是你的好几倍了。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往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去做。我们快速地发展“轻资产”,快速把这个店做大,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计划,2020年至少要做到500个店,500个万达广场,如果对外再签约1000个,这就意味着更多个平台出来了。

比如做电影院线、儿童娱乐以及做其他文化产业的,在这个平台上就发展得更快了,这就是结合自身优势。

再比如,我们现在从事一个新的行业――旅游产业。这个产业也是结合了我们自身优势在做,过去我们做文化旅游,怎么做旅游不太清楚,后来万达慢慢摸索,摸索到一个品牌叫做万达文化旅游城,现在已经开业了3个,现在看来效果非常好。我昨天刚刚从武汉回来,就是接待比利时国王和王后观看我们的汉秀。

这个品牌已经传到欧洲了,现在有很多游客,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旅游项目,我们叫做建设目的地,正在投资的有十几个,我们也提出了一个目标――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公司。现在世界最大旅游公司是迪斯尼,一年1.3亿入园人次。

而我们2020年的目标是2亿人次,要做到还要靠大型旅游度假区。一个度假区基本上是1000万到2000万人次,开业十几个,这个目标就达到了,中国人多,而且度假是一种反复消费,不是一次性消费。做完以后还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我们想把目的地和渠道叠加,现在做的还不够,除了并购一些旅游社,还要往新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最近又并购一个大型的旅游网站,这个消息很快也会发布出来。把线下平台、线下渠道结合在一起,这个转型就成功了。我们的转型最终都是结合自己的优势来进行。

现在电影产业很热,中国最近连续六年环比增长65%,我自己判断,两年之内,中国总的电影产业2017年会超过美国。但是你看这个热,如果从来没有做过就不应盲目地去转型。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来转,扬长避短。

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

一是不能神化互联网。互联网在2000年曾经有过一次泡沫破裂,现在又重新热起来了。前段时间出现了的互联网热潮甚至到了神化互联网的阶段,还出现一个新词叫“互联网思维”。

其实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就批判了这种说法。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怎么可能出现互联网思维呢?

许小年教授的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说,出现了蒸汽机,能说蒸汽机思维吗?出现了电报,能说电报思维吗?所有新的科技工具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而已,运用工具叠加了实业当中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但是不能说这个工具叫互联网思维,其实“创新思维”比较合理一点。

万达为什么要进行电子商务?我首先跟大家讲,不要迷信,不要唯上、唯书,也不能唯科技的东西,现在很多做实业的人有一种互联网恐惧,这是有问题的。

我在公司内部讲,勇敢地去跟互联网,不要怕,失败了再来。我们摸索着走,所以就成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公司。为了吸取先进的营养,我们拉来两个伙伴入伙。

二是互联网+实业才有前途。线上虽然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也出现了BAT三家,在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巨头,但是如果完全线上运行下去,你敢保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还能看得见这个公司吗?不一定。所以现在全球互联网界已经有一个新的说法出现。

有人认为,今后有前途的就是物联网,单纯的互联网公司在五年内会消亡。我觉得这话夸大了一点。

中国现在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叫互联网+”,我觉得这是非常英明的一个口号。如果单纯搞互联网经济,这就错了,应该是互联网+经济。

把互联网这个工具+到所有的行业上去,就会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转型要跟互联网结合的原因。我觉得互联网+有前途,我本身就是这个看法,我们集团内部就是这么做的,我们成立的万达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它不是简单的买卖商品关系。

我们成立了自己的金融集团,曾经有人起名叫互联网金融集团。我把互联网三个字去掉了,做的是互联网+的事就可以了,没必要名称上再加上互联网这三个字。

它怎么做互联网呢?怎么+兼容呢?那就是和电子商务公司结合。电子商务公司成都大数据公司将于10月份开业,现在已经在发展会员,加入会员后会绑定你的手机号码,通过快钱支付系统,就会形成一个数据中心。

我们的线下资源最多的就是商户,现在有十几万个商户,按照既定目标走的话,2020年万达可以至少拥有50万个商户。

商业中心里面的业态越多越好,而且体验业态越多越好。那些小的商户都有POS收款机,我们电子商务公司正在研发一款云POS,可以刷脸支付、手机移动支付、中老年用卡支付。

现在第一代云POS已经研制成功,一台8000元钱,成本太高了,我要求体积更小,把成本降到3000元以下。一旦第二代研发成功,在万达就会快速推广。

到那时我们收购的银行就不用在线下开物理分行,只要利用收款机掌握你的信息就可以给你发放贷款,这个贷款颠覆了所有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就是要凭信用,先抵押再放款。

你只要在我的经营系统经营一年以上,我就能掌握你上一年的现金流是多少。比如你上一年是300万的现金流,我们就能推算出你的成本大概占现金流的70%。

我们马上给你100万贷款额度的授信,如果你申请贷款,在授信范围之内我们一秒钟就给你放款。

怎么还款?这就跟我们这套数据系统结合上了。比如贷一年期切成365天或者两年期730天。每一笔款按照365分之一,就自己切走了。操作起来既安全又及有保证,因为你现金流的接口在我这里,我不怕你。

电子商务公司是另外一种商业模型,我们非常强调万达的转型,特别注重一点,要互联网+实业,或者说实业+互联网,这样才能成功。

万达要成卓越而伟大的公司

并购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通过并购做大规模。我从来不把世界500强称为500强而是把它们称为500大。现在全世界的500大,没有一家公司是完全通过自身发展起来的,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一定有并购。通过并购,可以实现结构转型、结构调整,为什么?

因为并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你确定自己的转型目标,确定你要做什么事情,就可以通过并购来加快转型目标的实现。比如文化产业,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到2020年,万达院线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但是,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这一目标是很难的。

2020年我们有一个推算,世界电影市场可能会超过400亿美金,而那时中国会有100多亿美金。

那么,如果我们占到全部份额的20%,能把包揽中国市场?这是不可能的。那要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文化产业做大了,就意味着地产比重下降,加之我们现在在加速去地产化。

所以我们就需要并购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例如我们之前并购了AMC,最近又并购了澳洲一家最大的院线。并购使我们实现了转型,因为通过并购,我们的文化产业占比就加大了。除此之外,我们进行了影视控股,包括制作、发行和院线放映。

万达要做体育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做体育控股。体育产业对万达来说是新鲜的,我们怎么做体育产业呢?就是通过并购,把万达体育产业做上去。首先,我们并购了盈方体育。为什么要并购它?

因为这家公司是资源类企业。什么是资源类企业?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申办的2020年冬奥会,冬季奥林匹克有七个联合会,这七个世界体育联合会的版权和营销权都被这家公司掌握,也就是说,我们要看的冬奥会和冬季的各种比赛,都要通过这个公司购买。同时,这家公司还有世界杯的转播代理权等等。因此,我们并购它,就占领了体育产业的上游。

就这家公司现有规模,如果让它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前景和价值不太大,而我们买了它以后,它就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比如盈方体育现在正在运行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体育项目。今年之内,万达至少还会并购三家体育类企业。

今年完成这些并购,万达在体育产业方面就是世界第一了。另外,我要求并购的体育公司,它们的运动项目都能在中国落地,同时这些公司要掌握这项运动在世界的产权或者营销权。

因此,实现转型的一个方法就是并购。当然,通过并购实现转型,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到的,一个最大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并购。

我们将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万达2020年的成功转型?现在看来,我们的决心大,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强大的执行力。

我有一个判断,不用到2020年,可能到2018年,万达就会实现转型。那时,万达不再有房地产销售收入,完全去掉了房地产的痕迹,成为一个高科技服务型企业。

为什么是高科技服务型企业?因为我们做的文化产业,比如秀、电影乐园、主题公园都是高科技、服务型的。如果最近我们这几笔合同顺利签订,万达可能会比我们预计2020年提前三年实现彻底转型。

我给万达定下的目标是,我们要坚决实现“2211战略”,并在2020年排在世界前列,至少达到全世界的前三十名。万达要成为一个不仅卓越,而且伟大的公司,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争光,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在一个物种多,品类多,同品类产品更多的社会里,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从众多相似产品中独树一帜,引人耳目,提高名气则需要费一番脑力。随着“互联网+”被更多的人提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自身品牌的传播采取了“短快狠”的战略。而炒作则成为整个传播环节的促成剂,它以快速吸引公众聚焦,最终把公众注意力转化为销售额,提升品牌资产为目的被广泛运用。

我们通常情况下将网络炒作定义为一个有计划的互联网的事件营销,而品牌更善于做这类事件。尽管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需要放下身段借助炒作来重新融入消费者,但对于新型企业来说,炒作就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有意引导还是恶意撕逼,营销圈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概念,一个没有话题、没有事件的品牌一定是有问题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在观察了品牌的众多炒作手段后发现,并非所有的品牌在炒作后都会收到预期效果,要么曝光有了但形象惧损,要么形象有了但产品跟不上。在口碑与曝光两者之前,一些品牌如鱼得水,一些品牌难以权衡。面对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炒作效果的褒贬不一,小编总结了近些年一些品牌的炒作手段,看看这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代表性营销事件到底能为品牌带来什么?

 手段一:悬念式

代表:格力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格力的掘起在于董明珠,作为最早的一批营销的高手,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媒体,格力一贯的做法就是制造悬念,一句话说一半,一件事做一半都成为其标志性的传播手段。从早前的“废标案”到如今与雷军的赌约及涉足手机,都做足了话题悬念,无论借助哪方力量,格力在传统界的曝光绝对是老大的位置。虽然我们不反对格力产品的能力,但也许在“互联网+”的大势下让传统的董明珠有些着急,因此近些年董明珠的亮相及语出惊人都让大家为格力的公关捏一把汗。一句“好空调,格力造”不知还能否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经典?

  手段二:撕逼式

  代表:王老吉&加多宝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说到运用网络环境而拉动一场又一场言论大战非王老吉和加多宝莫属,他们不仅开启了互联网的撕逼模式,还拥有了一大批热衷的粉丝为之效仿。当年好战的加多宝为商标与王老吉打的不可开交,一个文案“对不起”,一个文案“没关系”,这一系列调戏的话语迅速的让凉茶成为那个夏天最耀眼的“明星”,成功挤进饮料知名度的前三甲,但也因毫无差别的口味被消费者戏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至今日,两者你来我往的撕逼大战还在继续,几日前,加多宝一改红衣作风金装披挂,才让消费者终于认清了他们的不同,而对于产品曝光来说,加多宝无疑是成功的。

  手段三:明星炒作式

  代表:耐克&刘翔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作为刘翔在退役演讲中唯一提及的品牌耐克,那天它是出彩的。这些年不离不弃的坚持与陪伴,不仅借在助刘翔之口打出了感情牌,还让用户看到了耐克对于体育精神的另类解读。不得不说,耐克的话题营销从来都做得很好,14年的巴西世界杯,耐克就在整个中华地区表现出了超凡的营销炒作能力。分析显示,虽然其并非本届世界杯官方赞助商,但耐克借助鲁尼和C罗等出征世界杯的超级球星,以及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网球名将费德勒、动画明星辛普森等明星效应进行互动传播,在世界杯上联系起来的信息量竟是竞争对手阿迪达斯的两倍。而耐克的隐性传播成功史要追溯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了。

 手段四:第一式

  代表:水井坊、湖北神丹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人们的记忆中只能记住第一,“第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容易被记住,还会使对手难以逾越,品牌形象脱颖而出。

早期,水井坊借助“古代酿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发掘”之势,通过策划,成功塑造了其强势差异化优势的品牌形象――“中国白酒第一坊”,以“第一”独有的特色成功完成了产品形象的塑造。

2011年美国CNN评全球十大恶心食品,将中国传统食品皮蛋列为第一,引来不少国人的反对。“侮辱皮蛋”事件一出,湖北“神丹”迅速反应,以董事长刘华桥及3000名员工的名义发函抗议,要求CNN道歉。网友们大呼过瘾,称刘华桥是敢向CNN叫板的“真汉子”,也有部分人质疑此事是“神丹”在炒作,但无论如何,神丹是火了。

 手段五:时事热点

  代表:杜蕾斯、清扬、世纪佳缘、肯德基、vivo、恰恰……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近些年借势营销的势头犹如雨后春笋般猛涨,企业从节日的科普到追逐热点采取一个都不能少的策略,让这一热情度空前高涨。小编大致整理了一下仅2015年前半年内活跃在借势大军中的大小品牌有近300家。而这近300家中有一半的品牌都能及时的抓住各种热点事件,而在这一半的品牌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品牌能将热点与品牌完美结合形成自己品牌独有的风格。因此,品牌借势也有优劣之分。

那么问题来了,借势营销的有效率是多少?这样的炒作转化成流量的又有多少,销量变现呢?当然免费和有趣的东西大家都会喜欢,捆绑着时事热点也是一个聪明的行为,但如此过度的东施效颦还是慎重为好,毕竟大家都会有疲惫感。营销者们不要关起门来玩烂了还不知道是在掩耳盗铃。

手段六:纠纷案

  代表:360

话题炒作六大招,看品牌如何自成“精”典
  2010年12月,360被控恶评百度软件,诱导用户卸载,被判赔38.5万元;

2011年3月,360董事长周鸿t被控捏造事实诋毁金山,被判赔5万元;

2011年4月,360被控恶意诋毁腾讯软件,被判赔40万元;

2011年5月,360被控抹黑金山,诱导用户强行卸载金山网盾,被判赔35万元;

2011年8月,360被控抹黑金山员工李铁军,判赔5000元;

2011年9月,360被控侵权腾讯软件一案得到终审判决,360败诉;

2011年10月,360被控抹黑金山,诱导用户强行卸载金山网盾一案终审,驳回360上诉,维持原判,360被判赔35万元;

2011年11月,360诉金山不正当竞争及损害商业信誉,被判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驳回360全部诉讼请求;

2013年03月,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院驳回全部诉讼请求;

2013年4月,360扣扣保镖被控不正当竞争,挑起3Q大战,被判赔500万元;

2013年4月25日,360被控强行篡改百度搜索结果页面,造成混淆;故意仿冒、混淆搜素结果,劫持百度流量。被判45万;

2013年7月,360董事长周鸿t被控对北京金山公司造成名誉侵权,须道歉并判赔5万元。

360次次败诉,次次上新闻,次次被怀疑,也次次被告。但又有什么关系,屡战屡败也大获人心,如今你我他的电脑里不都有一个360“安静”的存在着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