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每年的春夏之交,微软谷歌苹果这三大科技巨头先后在旧金山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凭借着在科技行业的非凡影响力,三巨头将来自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召唤在一起,传达最新发展理念并发布全新的产品、服务、技术。

对于科技圈的门外汉来说,辨别三个不同的开发者大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举办地点、同样的拥挤、喧闹而兴奋的人群、同样的充满工程师文化和程序员思维的主题演讲。稍微对科技行业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仅能通过辨认场内的公司标识来判断正在进行中的是哪一场大会。

对于科技圈内人士来说,三大开发者大会对于行业发展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风向标意义,因为三大巨头掌舵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巨头的下一步动作,就意味着未来将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脱节。

三大开发者大会,同时也是三大科技巨头在不同时空角力的竞技场,巨头之间也都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同时考虑自己的下一步动作:在哪些领域需要巩固城池,又在哪些领域需要迎头赶上。

今年的三场开发者大会总体看似平淡,实则硝烟弥漫、暗藏杀机。三大巨头就像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一般,各自积蓄实力,伺机进攻,但谁都十分清楚,没有人可以一招制胜。

具体来说,微软、苹果、谷歌在各自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都公布了全新的系统、应用和服务,在各自的生态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实力。在各个细分领域中,仅从本次开发者大会来看,三大巨头各有输赢:

例如微软的Windows10使命重大但前途未卜,但在增强现实领域凭借Hololens占得先机。

谷歌的安卓系统进行了常规升级,但推出的Android Pay和无限量免费云存储Google Photos等服务让苹果坐立不安。

而苹果则凭借着对用户极致体验的追求,令其全新的OS X和iOS系统继续在人性化和易用性方面领跑,同时发布的Apple Music流媒体服务正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但Apple TV却已不见踪影,在虚拟现实方面苹果也没有任何公开的发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三大巨头之间互相渗透的趋势显得更为明显:微软无奈地接受了苹果和谷歌生态系统已经全面占领移动互联网的现实,做出“妥协”之举,为开发者提供多种便利地将iOS和安卓系统中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平台的开发工具。谷歌的Google Photos可以全面支持苹果的iOS设备,虚拟现实设备Cardboard也能接受iPhone。苹果今年重点推出的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也同样登陆安卓平台。

在巨头角力的格局下,未来行业格局的趋势便被逐渐勾勒出来:设备的操作系统仍是立身之本,各自生态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三大巨头都在强调设备的进一步智能化,让冷冰冰的设备更加“懂”人,人与设备的互动变得更加本能而直观,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虽然距离终端消费者依然遥远,市场格局也远未成型,但巨头们在此领域的频繁布局,也让人们不由得相信该领域未来前景可期。

操作系统层面谁主沉浮?

三大科技巨头今年在各自的开发者大会上均发布了最新的系统:微软发布了Windows 10,谷歌发布了Android M,苹果则发布了OS X El Capitan 和iOS 9。但三者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首先对于微软来说,Windows 10承载了其复兴的重任。昔日PC时代的巨头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显落后于其他科技巨头的事实已然确立,在差距已然被拉开的情况下,微软不得已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进一步开放的方式,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

在发布Windows 10的同时,微软发布了一系列开发工具,为开发者将iOS或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系统中提供便利,同时开发者也将能够在非Windows系统,如Mac OS或Linux上进行Windows应用的开发。

然而微软的这一“妥协”的做法能否奏效,尚不得而知,尽管拥有了为Windows平台开发应用的便利,但开发者是否真正有动力为windows平台进行应用开发还是未知数,但多位参加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的开发者向腾讯科技表达了乐观,他们认为对于开发者来说,只要认为用户足够多、平台足够活跃,就有动力针对该平台的开发。微软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已经给出中期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实现运行Windows10的设备超过10亿台,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使得微软鼓励开发者更多地开发Windows应用更加有说服力。

对于谷歌在此次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Android M,相对而言则是一次在Android L基础上的小升级,谷歌诚意推出的免费无限量Google Photo、更加智能化的Google Now服务和更为便捷的安卓支付,让安卓生态圈与用户贴的更近,体现出谷谷歌对于用户更加重视。

在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不出意料推出了升级的OS X版本El Capitan以及移动端的iOS 9系统, 尽管此次升级属于苹果系统的一次常规升级,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从ipad的分屏多任务操作、更强大的搜索功能、更便捷的内容剪切、粘贴,以及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性能提升、速度加倍等,可以看出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依然在追求极致,尽管在某些功能细节方面饱受“抄袭谷歌”的诟病,但其操作系统为用户所提供的易用性依然令其在操作系统方面拥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iOS9中,苹果也同样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理念贯彻到每个细节,在“每次触摸都是更好的体验”的宣传语下,iOS9中新增了功能更为强大、界面更加吸引人的新闻内容整合应用News,同时,苹果还强化了记事本功能、增添了地图中的公共交通实时跟踪查询。

在推广新系统方面,苹果做得一直都比谷歌要好,更小的安装体积、更节省的电源使用以及更快的反应速度,这些因素都诱导苹果用户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更新到最新系统。相比之下,由于安卓系统的开放特征,导致应用安卓系统的手机机型、配置参差不齐,使得实际的系统升级和新系统发布总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谷歌继续领跑 苹果紧追其后

在热闹酷炫的开发者大会背后,实际上能够感觉到几大巨头在产品的智能化方面仍在持续不断地发力,谁都不愿落后。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谷歌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展示的Google Now服务在智能化方面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谷歌的智能识别已经能够根据用户所提出问题的不同,以最佳的方式反馈出答案,例如你在问某人长什么样,谷歌会以图片形式给出结果。当你问某句话用某种语言如何说时,谷歌会用语音的形式直接以这种语言念出这句话。

对于文本性内容,Google Now也能够更加智能地识别出文本内容的含义,从而直接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反馈,例如在演示中,Google Now其能够识别用户普通邮件中关于电影、商店等富含更多信息的内容,并提供给用户诸如电影评分、商店地址电话等进一步丰富信息。

而苹果也不甘落于下风,苹果的系统搜索功能,已经能够识别自然语言,和往常需要用电脑能“听得懂”的搜索关键字不同,如今使用者可以使用更为自然的语言来进行搜索,苹果电脑也能够听得懂。

例如当你要查找未处理邮件时,你可以输入“the mail I ignored last week”(“我上周忽略的邮件”),系统便能将上周未处理邮件呈现给你,而并不需要你搜索相关的发件人或邮件主题等关键字来进行搜索。

在iOS 9系统中,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也在新一代的苹果移动操作系统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对Siri说“当我进入汽车内时,提醒我拿一杯咖啡。”也就是说,系统现在能够识别用户所处的不同场景来反馈出相应的结果或动作。另一个演示则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景,突然一个电话进来,号码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是谁的号码,现在iOS 9可以通过手机中的大量信息,例如邮件、短信等,估计出该号码的归属,屏幕上会显示出,这个号码可能是谁的。

从这方面来看,微软则显得相对落后,尽管随着Window 10的推出,微软也大力推广其语音助手Cortana的使用,但其无论从准确度还是易用性来说,和苹果、谷歌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最新的消息称,微软的Cortana可以实时跟踪并通知旅行信息,包括航班、出租车、酒店、当地天气等,但这些功能早已在谷歌的Google Now中得以较好地实现,微软的这些努力依然是对竞争对手的追赶。

虚拟/增强现实领域微软拔得头筹

在虚拟现实领域,微软终于可以算是挤进了第一阵营,凭借着XBOX和Kinnect体感操控的多年经验,微软大力研发的Hololens增强现实设备,一经推出便令外界惊叹。在本次开发者大会期间,微软也专门组织了开发者和媒体对全新一代的Hololens设备进行体验。

微软花大力气在开发者大会期间向开发者社区进行增强现实设备的宣传,其用意在于培育开发者对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领域的开发兴趣,未来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目前尽管虚拟现实的概念火热,但众多设备和应用依然处于初步阶段,距离终端消费者仍有时日,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后的微软,或许能够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重新夺回优势地位。

与之相比,谷歌在虚拟现实领域方面则显得不温不火,继去年开发者大会公布了玩笑般的“Cardboard”设备外,今年谷歌公布了全新的可以支持更大尺寸手机的“Cardboard”,谷歌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着实让人叹服这家科技巨头的深厚功力:在全行业都在钻研虚拟现实设备的精密技术和设备时,谷歌只是巧妙地运用手机的应用配合一款极低成本的简单硬件设备,就实现了虚拟现实的效果。实际上,谷歌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在这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的动作做铺垫。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谷歌还投资了一家颇具实力的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虽然该公司还未有任何实质产品对外公布,但其被包括谷歌及众多投资人背书让外界不敢小觑其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实力,此外,谷歌的Project Tango,则是能够让移动设备感知空间环境和动作的另一增强现实领域的项目。

与上述两家巨头相比,苹果似乎在虚拟现实领域稍显落后,但外界普遍猜测认为,苹果已经在该领域有所布局,并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动作,其中一大猜想是,苹果未来可能将Apple TV项目结合进虚拟现实。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下一个发布iOS越狱工具的团队 又是盘古?

尽管iOS8.4更新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国内外越狱爱好者们还是在为iOS8.3越狱做着努力,就在刚刚落幕的首届MOSEC移动安全技术峰会上,国内知名越狱团队PanGu Team 为广大安全爱好者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段iOS8.3越狱的DEMO演示,让在场的安全爱好者们惊叹不已,这预示着最新的iOS越狱工具即将诞生,而这一殊荣,又一次的降临在了这个国内首破IOS越狱的盘古团队身上。

会议中大会主办方盘古团队压轴出场,从时间纬度上,剖析从硬件启动、内核初始化、到用户态进程执行的过程中所涉及的iOS安全机制的设计、实现与演变,抽丝剥茧地分析以往越狱工具中的突破iOS封闭性的核心步骤,详细分享盘古团队在两代越狱工具中使用的不同技巧,展望今后越狱工作中可能的突破点。

让越狱发烧友最为兴奋的是,在技术议题结束之后,盘古团队演示针对iOS 8.3的越狱视频。视频中,一台运行iOS 8.3土豪金iPhone 6可以正常使用 “肤色修饰的表情包以及专门为Apple Watch准备的手机端管理工具,而越狱专属的Cydia也顺利运行。

虽然目前iOS8.3的越狱盘古团队并未发布,但是我们相信,下一个版本的IOS越狱很大可能又会从盘古团队产出,至于盘古团队会将这个越狱漏洞用在iOS8.3还是8.4版本上?不妨和我们做个大胆的想象,网络尖刀团队联合创始人Madmaner猜想,这一越狱漏洞盘古团队有很大的可能会用于即将发布的iOS8.4版本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上个月末谷歌召开了一年一度的 Google I/O 2015 开发者大会,会上谷歌展示了全新的 Android M 系统,Android M 可能视为 Android 5.0 的加强版,同时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有不少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苹果 iOS 的影子。此前我们有一篇文章是讲述 iOS 9 上那些似曾相识的功能,其实在 Android M 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 iOS 上已经存在很久的功能。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比如:

App Permissions(应用权限管理)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Android M 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加入了 App Permissions(应用权限管理)。用户在安装时能够控制每个应用所能调用的权限,比如使用摄像头、麦克风、获取联系人信息、获取位置信息等权限。把应用的权限的控制权交到用户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应用的权限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其实早在 iOS 6 上苹果就某些应用通过私有 API 绕过 iOS 系统检测机制读取用户数据时,会触发触发 iOS 系统的强制提示。在随后的 iOS 7 和 iOS8 上这项功能日益完善。

Floating text selection menu(浮动文本选择菜单)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此前的 Android 系统,当用户试图选择和复制文本字符串时,系统会显示一个“复制”和“粘贴”还有“剪切”的浮动栏在屏幕的上方。不过在 Android M 中谷歌改变了这种显示方式,而是改为了 iOS 一样的浮动文本选择菜单,就是如果你要选择和复制文本字符串时,浮动文本选择菜单会显示在文字的正上方位置,而不是屏幕的顶部。

Fingerprint Support(原生指纹支持)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在 Android M 之前 Android 系统上的指纹识别方案都是第三方的,包括三星 Galaxy S6 在内指纹识别都是使用非谷歌认证的技术和接口。Android M 中谷歌力求 Android 统一方案,增添原生指纹认证功能。新功能使用户在 Android 设备上无需输入密码即可登录所有支持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早在 2013 年苹果在发布 iPhone 5s 的时候就带来了 Touch ID,与现在谷歌推行的 Fingerprint Support(原生指纹支持)并没有什么区别。

Repeat caller alerts in Do Not Disturb mode(免打扰模式,重复来电提醒)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iOS 中如果你打开免打扰模式,系统会关掉所有的通知和铃声(闹钟除外),在此期间如果有人给你发现信息的话系统也不会提醒默认为静音,但是当一个电话在三分钟内两次给你打电话的话电话铃声就会响起,不会静音。今年晚些时候谷歌也会加入这项功能。

MIDI support(MIDI支持)

学习or抄袭?Android M哪些功能借鉴了iOS

Android 是不支持 MIDI,也就是乐器数字接口,然而 iOS 已经支持 MIDI 好些年了,iOS 可以传统 MIDI 乐器连接来传输 MIDI 信号,并用 iPhone 弹奏出美妙的音乐。Android M 也正打算加入此项功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谷歌苹果(ios app开发)同质化:科技行业是否正在大一统?

微软谷歌苹果(ios app开发)同质化:科技行业是否正在大一统?

6月11日,《连线》杂志本周刊文称,微软谷歌苹果近期接连在旧金山举办了年度开发者大会。在这些大会上,这些科技巨头的产品正呈现出同质化趋势。那么,科技行业是否正在走向大一统?

以下为文章全文:

有句老话说,“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善于借鉴”。在旧金山Moscone Center会展中心的3楼,我们仿佛看到了幻觉。谷歌10天前来到这里,微软选择了几周之前。而本周一,苹果又在这里发表了两个小时的主题演讲,发布了一系列软件和服务。

事实上,苹果此次发布的所有新产品都是其他厂商的老调重弹。分屏多任务!三星早已实现。基于环境的智能个人助理!谷歌已有这样的工具。自然语言搜索!谷歌和微软早已从事这方面的开发。固定浏览器标签!Chrome已有这一功能。流媒体音乐服务!多种多样的流媒体音乐服务早已充斥市场。强大的笔记应用!交通导航!移动支付的奖励项目!新闻阅读工具!这一切都不再新鲜。

从许多方面来看,这样的相似性是一件好事。如果Windows的窗口模式很好用,那么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古怪的新方式去并排显示两款应用。由于苹果提供了更好的方式,Android已放弃了此前的复制/粘贴设置。总而言之,如果用户了解通用的功能和操作方式,而无论具体使用何种设备,那么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这样的相似性将会有多强:当前时代最强大的消费类科技公司,包括谷歌、微软、苹果、三星和亚马逊,正在开发几乎同样的产品。(不过通过Fire智能手机,亚马逊正在尝试不同的发展方向。)某些时候,这样的相似性很微妙,例如通用的手势和界面设计;而另一些时候,相似性非常明显,例如Windows将原生地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随着这些公司继续相互模仿,我们正接近于所谓的“完美平台”。关于平台的战争即将结束。对于用户如何使用科技产品,整个行业将达成共识。

这可以被称作“完美操作系统”。当这些升级发布,服务全部开启之后,无论具体运行什么系统,你的手机看起来都会像是这样的“完美系统”。

在“完美系统”中,你可以通过语音命令完成一切操作。你可以通过指纹解锁手机,并开始聊天。你的设备将处于监听状态,等待你发送命令或提出问题。

在苹果今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Siri变得非常重要,成为了多种功能背后的大脑,帮助用户完成基于环境的搜索,或是通过Apple Watch回复电子邮件。苹果软件业务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西(Craig Federighi)宣称,Siri的单词出错率只有5%,而苹果将把Siri的更多功能开放给开发者使用。与此同时,谷歌也在不断讨论Google Now语音助手、语音搜索,以及大幅下降的出错率。微软的Cortana语音助手已成为Windows 10的旗舰功能。这3款服务的最明显不同在于名称,而用户可以对它们提出同样的问题,并获得几乎相同的回答。

基于“完美系统”的手机将非常了解用户。手机将使用用户的历史记录、偏好设置、所处位置,甚至当前的情绪状态来判断用户想要什么,何时需要,并及时提供所需的服务。互动将更具会话性。例如我们会听到这样的问题:Siri,请在我出门时提醒我拿这个文件夹。Cortana,电影几点开场?OK Google,我能否将会议挪到周四?

这样的趋势并不仅仅出现在核心平台的层面上。无论我们使用哪家公司的地图服务,我们的地图都可以提供交通导航功能。此外,我们的钱包也已沦陷,而流媒体音乐和强大的笔记应用将是所有人的未来。当我们使用平板电脑时,你会从屏幕边缘滑动切换新应用,而在全屏幕窗口中你会移动一个滑块去调节应用大小。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手机已成为我们的车间,所有工具都整齐地排列在那里,供我们在需要时使用。目前,手机甚至已出现了“工厂化”的趋势:只需按下一颗按钮,最终产品就会自动出现。

你可能会有自己喜爱的设计风格,但这也将成为iOS、Android和Windows的唯一不同之处。目前来看,设计仅仅只提供了皮肤,而用户将获得完全一样的应用和服务。Apple Music已经进入Android平台,微软Outlook成为了iPhone上的最佳邮件应用,而Windows则将原生地支持Android和iOS应用。移动产业曾一度出现过“赢家通吃”的激烈竞争,而目前看来已变成了一个共享的“点子库”。苹果未能“杀死”Android,因此转而对Android示好。谷歌也没有疯狂到将谷歌地图和Gmail彻底抽离iPhone平台。

毫无疑问,这些平台仍有一些差异化元素,例如苹果承诺确保用户数据安全,谷歌承诺给开发者提供更好的工具。然而对大部分用户来说,这些差异化元素意义不大。手机就是手机。

这样的大一统趋势似乎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终结,这也是最合理的一个结果。从近10年前开始,我们的智能手机逐渐变成我们生活的全部。手机占据了我们的空闲时间和注意力,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苹果制作的关于App Store下载量突破1000亿次的视频非常真实:应用正在改变一切,将世界带到了我们的智能手机中。随后,智能手机变成了我们的世界,因此我们开发了助理服务,帮我们管理这一切。

目前看来,这已经成为每一家公司的计划。所有强大的公司都有着相同的理念,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开发了相同的功能和产品。当然,这样的现状有利于互操作性,从而使我们受益。当所有人都达成一致时,抄袭也将不复存在。

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状态。当所有人、所有一切都已上网之后,平台壁垒变得不再有趣,甚至成为了痛点。例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应当可以与苹果的无人驾驶汽车通信,以避免交通事故。当所有人都拥有工作电脑、家用电脑、手机和智能手表之后,跨平台功能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那么,在未来10年的竞争中,是否所有公司的目标都是抢先推出同质化的产品?实验室中有着许多古怪的新点子,例如手势控制技术、支持触控功能的裤子,以及能阅读用户情绪的相机。未来的路线图并未就此定案,而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很清晰。目前,由于巨头们投下了重注,因此这些疯狂的点子无法出现在Moscone Center的舞台之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Spotify 是这么死的:和 Apple Music 无关

Spotify 是这么死的:和 Apple Music 无关

  本周一,苹果终于揭开了 Apple Music 的面纱,该音乐订阅服务很长时间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关注。Apple Music 发布后,评论人士们一直喋喋不休的是:在流媒体服务领域,苹果注定要失败。

苹果已经在音乐行业深耕多年,该公司在设计上的敏锐度和文化上的影响力对艺术家很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苹果拥有庞大的现金储备,使其可以在版权内容的竞争上打败任何一个对手。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提供商这一点上,苹果的条件实在是无懈可击――简直和十年前该公司推出 iTunes 时一模一样。

那么 Spotify 又如何呢?目前 Spotify 是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按需付费服务商,也是苹果想要垄断这一市场所需要面对的最具挑战的威胁。如果 Apple Music 真的像一些人所预期的那样成功了会怎样?Spotify 会倒掉吗?还是说在流媒体音乐市场,多家公司共赢的发展空间是存在的呢?

多亏了一个庞大且未开垦的全球市场,流媒体服务肯定会在许多国家传播开来。这可能会是一个假设,但无论如何,给 Spotify 留下的时间很可能已经不多了――和苹果公司这个庞然大物进入该市场并没有关系。其实 Spotify 早就注定要完蛋。

  没有竞争的竞争

苹果推出的音乐微社交 (mini-social) 服务 Apple Connect 是在与 YouTube、SoundCloud 对抗,Apple Connect 可以让艺术家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发布音乐片段、曲目和整部专辑。在歌曲的盈利模式上,这种与艺术家、厂牌的合作方式,恰恰是 YouTube 想要摆脱的,因为这样做导致 YouTube 流失了许多受欢迎的、多产的内容生产者。

与此同时,Apple Connect 的社交属性以及强调“艺术家/厂牌”元素的做法,与 SoundCloud 极其相似,这就立刻让人们对 SoundCloud 担心了起来――当苹果这样的巨头来临,没有一家创业公司是安全的。有一点肯定的是,如果苹果希望培育一个像 SoundCloud 一样活跃的社区,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尤其是 EDM(电子音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 这种音乐类型。但是 SoundCloud 最近也拒绝了许多作品――包括 EDM 民谣风格在内――这算是一种针对侵犯版权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过问题更糟糕了,SoundCloud 未能带来可观的营收,而且还惹怒了一些大厂牌,后者纷纷开始将内容从 SoundCloud 平台上移出。没什么要比既得罪内容生产者同时又得罪公司更糟糕的事情了,以前我觉得那都是不可能的。现在有报道说 SoundCloud 要考虑推出自己的流媒体订阅服务了――这是绝望之举,尤其是这个市场当中已经占据着一个强大的科技公司。

要感谢竞争对手们在战术和公关上的一连串失误,苹果看起来在和 YouTube 和 SoundCloud 的比拼中已经占据了内道,更别提剩下的小公司们了:Rdio、Deezer 和 Rhapsody 什么的,这些公司都没有和苹果对抗的资源。甚至像 Tidal 这种公司,我连解释它机会是零的原因都懒得说。还有 Pandora,不过它是一个纯电台应用,而且价值定位也比较独特――即 Music Genome Project (音乐基因组计划)――所以说他们会和 Apple Music 并存,因为没有产生正面竞争。此外,Pandora 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立法者和监管当局手中,这里的问题也是一团糟。

Spotify 真的是剩下当中唯一像样的对手。但是其命运和每一个流媒体音乐服务一样,同样受制于外部力量――这个力量被三巨头所控,华纳、环球和索尼。

  Spotify 要怎样活下去?

和苹果相比,Spotify 有巨大的先入优势。在 Apple Music 发布后第二天,Spotify 公布了最新的用户数据,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家瑞典创业公司目前的活跃用户数高达 7500 万,其中有 200 万付费用户。(与 Spotify 不同的是,Apple Music 不提供带广告的免费版。这太残酷了,我们下文会说到。)

需要留意的是尽管 Spotify 领先优势巨大,苹果目前手握 8 亿张用户信用卡数据,只要达到 10% 的转化率,每个顾客支付 9.99 美元的月费,就可以干掉 Spotify。不过对于苹果来说,实现起来要比听上去困难得多。尽管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的付费服务提供免费版没有的功能――也就是全移动端接入和歌间无广告播放――大部分用户还是不会为基本上能够免费享受的服务付费,即便他们会错过有限的几种功能也是如此。Spotify 的付费用户并不受此因素影响,在过去几年里稳定在 25%,且这种趋势并无减弱的迹象――从最近的数据来看,付费用户占比稍稍增长了一点,有 26.7%。

此外,用户对于音乐和视频的付费问题有不同的态度。从有线电视到录像带出租,视频内容消费者已经习惯为观看付费,几十年都如此――付费服务 Netflix 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同样的情况在音乐内容上却并没有发生。

尽管 9.99 美元/月的费用对于能听 2000 万首歌曲来说,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价格――尤其是考虑到 2000 年一张唱盘的平均价格还要 14.04 美元――但合计年费要 120 美元,要比消费者在音乐上的开支高很多。在唱片工业的最鼎盛时期,美国消费者每年在音乐录音作品上的开销只有 28 美元。当然,事实证明价值越高则听众付费越高。iTunes 用户在音乐内容上的平均消费是每年 48 美元,专辑 (9.99 美元/张) 和单曲 (0.99 美元) 的价格都是统一的。要让 Spotify 现有或潜在的免费用户为已经几乎是免费的服务去付费,从目前来看,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和苹果的 120美元年费唱反调。对于年轻用户来说尤其如此,他们的可支配消费有限,更愿意将钱花在演唱会门票和大麻上面。

这并不是说 Apple Music 不会成功,只能代表大部分苹果的付费用户可能是年纪大一些的高端顾客――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使用流媒体服务――外加苹果的狂热粉丝和拒绝免费服务的音乐装蒜份子 (music snob)。结果是 Spotify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更有吸引力,而苹果的客户则更有素质、也更精英化――这一点和 Android 与 iOS 的用户分布一模一样。

上文的分析是否会应验,很容易判断。但是它忽视了音乐工业一个很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是这样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比旧世界的任何一个看门人都更贪婪、更有权势:大音乐厂牌。尽管幼稚又理想主义的资本主义信徒愿意将苹果和 Spotify 之间的竞争想成是一个有些纯洁的、由消费者主导的对抗,胜利终将属于最好的产品之类,可是这纯粹臆想。因为就流媒体服务的变现能力来说,厂牌们所掌握的控制权,远远要比消费者们大得多,甚至大过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两家公司本身。

  Spotify 是这么死的

令人感到惊奇的一点是,在所有美国公司当中,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其他领域,苹果公司的现金储备是最多的,但是却仍旧无法在和唱片公司的谈判中主导条款内容。大的音乐厂牌通常被各自的音乐出版公司所控制,拥有所有音乐作品的权益,这可是比现金更有价值的谈判筹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拒绝苹果试图将月费价格定在 4.99 美元的主张,这样一来就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发动了一场不仅 Spotify (这家公司都没盈利) 没戏而且该领域任何公司都无法参加的价格战,可能除了 Google 旗下的 YouTube 是个例外。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是,4.99 美元/月――也就是年费 60 美元――更接近音乐听众每年愿意支付的市场价格。但是音乐厂牌们,一如既往地短视,对于设立更低月费价格标杆的提议,断然拒绝,即便在长期看来会吸引更多付费用户,也没有为之动摇。

有人怀疑苹果向音乐厂牌“试压”,要求后者在 Spotify 不终止免费服务的条件下将作品撤下――这一计划也被厂牌们回绝,并在媒体面前将此描绘成苹果冷酷无情摧毁竞争对手的举动。

“从下往上一直到蒂姆库克,苹果这些家伙残忍至极 (cutthroat)。” 某唱片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我不怀疑苹果采取残酷举措的能力。但是苹果这一次想要设立更低的月费标准,会让整个音乐工业距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近。因为不管是 4.99 美元一个月也好或是 9.99 美元一个月也好,对于流媒体服务和整个音乐工业来说,付费用户要比免费用户的价值高太多,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来自国际唱片业协会 (IFPI) 最近的一份数据显示,去年估计在 Spotify 或 YouTube 上免费收听歌曲的 4 亿用户所带来的营收只有 6.1 亿美元――全部来自广告收入。而那 4100 万付费用户却带来了 16 亿美元的营收。也就是说,每个付费用户一年创造的营收多于 26 个免费用户。

唱片公司通过谈判让两家主要流媒体平台互相竞争,并坐收渔利。从理论上来说,这里的谈判应该是健康市场在发挥作用,也就是多个互相竞争的渠道在市场中存在。但是从传统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Spotify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它还没有赢利,距离赢利也还很远。为了满足唱片公司不断增大的胃口,它还在继续烧风投给的钱。现在唱片公司转过来找苹果要求更多,谢天谢地苹果有硬件业务所以它还撑得住。一句话,Spotify 在用风投的钱为流媒体音乐业务补贴,苹果在用 iPhone 的销售为 Apple Music 补贴,唱片公司就像土匪一样掠夺,而艺术家们的权益却被人忽略了。

假设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话,唱片公司会把 Spotify 榨干,直到这家公司烧光钱或是被一家大公司吞并,而那时候唱片公司会和苹果达成一个比之前更诱人的合作,因为如苹果所愿他们杀死了 Spotify。现在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Spotify 是否注定会死呢?是的,很可能就是这个结果。但并不是因为 Apple Music,起码不是直接原因。罪魁祸首是唱片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6月12日,《快公司》杂志本周刊文,对微软大尺寸平板计算设备Surface Hub进行了介绍。Surface Hub从概念到诞生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这款产品引入了一系列创新元素,很可能将颠覆当前的会议室。

以下为文章全文:

杰夫・韩(Jeff Han)的手指轻快地点击墙壁上的大尺寸触摸屏。电脑生成的地球卫星照片出现在他面前,他开始用两只手进行缩放操作:西半球、北美、美国、太平洋东北部地区。最终,我们看到了高速公路旁的一块工业区。他对我们说:“这里是我们的大楼。”

进行此次演示的会议室以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姓名来命名,因此很自然,我们正身处微软的某栋大楼中。不过,这里并不是微软位于华盛顿州雷蒙德的总部。实际上,我们距离雷蒙德已有200英里(约合322公里),来到了波特兰郊区的Wilsonville。这是一处占地4英亩(约合1.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附近是一家生产工业粉碎机和游船储物设备的工厂。

微软从未透露过,该公司在Wilsonville有着重要的业务运营。实际上,微软在这里的工作十分机密(道路旁的指示牌甚至并未提到微软的公司名称)。然而自2014年3月以来,正是在这栋大楼里,微软的工程师开发了杰夫・-此次展示的创新设备:Surface Hub。

在今年1月的发布会上,微软在发布Windows 10的同时展示了Surface Hub。这款84英寸的一体式电脑可以被用于多种工作,例如头脑风暴、视频会议,以及PowerPoint演示。用户使用触控手势和触控笔来输入,而不必再依靠键盘鼠标。

不过,对于这款基于Windows 10的计算设备,微软故意隐藏了一条重要消息:微软不仅设计了Surface Hub,甚至已开始生产这款产品。微软在Wilsonville建设了面积7万平方英尺(约合6500平方米)的工厂,而工厂距离硬件工程中心很近。杰夫・韩表示:“我们并不生产液晶面板,但液晶面板或许是我们唯一没有涉足的元件。”在这里,微软生产两款Surface Hub:售价19999美元的84英寸版本,以及售价6999美元的55英寸版本。

微软对Wilsonville工厂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出色。2014年9月,《俄勒冈人报》猜测了这处工厂的种种用途,就是没有料到微软会在这里进行产品生产,因为微软的生产工作通常都不会放在美国国内。当时的报道称:“几乎可以肯定,大规模生产将会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所有大批量电子设备的生产都是如此。”

对39岁的杰夫・韩而言,Surface Hub的发布完成了他过去十几年的梦想。这一概念首次被全球所知是在2006年。当时杰夫・韩是一名计算机科学研究员,他在加州蒙特雷的一次TED演讲中介绍了一种被称作“多点触控”的新型、直观的计算界面。他是一名极富感染力的演讲者,而他此次在Wilsonville对Surface Hub的展示也是如此。

在2006年iPhone问世之前的时代,他的概念极具突破性,而当时的演讲视频是首个实现病毒式传播的TED视频之一。杰夫・-的热情令人感觉,多点触控确实将是下一项重大技术。他随后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Perceptive Pixel(PPI),面向美国国防部和迪士尼等客户销售昂贵的屏幕,而微软于2012年收购了该公司。

今天,杰夫-韩已成为Surface Hub的总经理。如果没有他的研究、眼光和坚持,这款产品不可能成为现实。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款打上了微软印记的产品。PPI此前开发连接至PC的显示屏,而Surface Hub则是一款计算机,运行大屏幕版本的Windows 10和Office应用。此外,这也是一款视频会议系统,配备了两个高分辨率摄像头,以及微软的Skype for Business服务。Xbox甚至也对这款产品的设计产生了影响:Surface Hub的降噪麦克风最初曾被用于Xbox的Kinect体感控制器。

微软在1月份的发布会上还展示了另一款硬件,即现实增强设备HoloLens。与HoloLens不同,Surface Hub并没有太多的科幻色彩。这更多地是一款精致的科技产品,而非面向未来的原始概念。从某种角度来看,微软似乎是在完成一些未尽的工作。

微软硬件业务副总裁、杰夫-韩的老板迈克-安杰洛(Mike Angiulo)表示:“我一直关注围绕办公和效率的产品开发。如果回忆一下,自我进入这一行业以来个人办公领域发生过什么改变,那么可以看到,在PC、移动设备和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制作文件和沟通的能力得到了指数式提升。然而,会议室的情况与我刚刚到来时几乎完全一样,这就像是时间胶囊。会议室里仍在使用投影仪、白板,以及会议电话。”

通过Surface Hub的协作工具,微软的目标是打破这样的时间胶囊,给会议室带来现代化的技术。不过,微软的计划看起来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例如,2002年微软曾推出过Tablet PC,并声称这类设备将在5年内取代传统笔记本。实际上,结果并非如此。此外,凭借2007年推出的第一代Surface,微软也率先涉足了多点触控计算技术。当时的产品将触摸屏计算机集成在一张咖啡桌中,适用于零售场所,然而并未获得广泛接受。

不过,无论市场对Surface Hub的反应如何,微软都已向这一项目押下重注。杰夫-韩表示:“这并不是一次小型试验。我们将投入全力。在微软,我们只会去干大事。”

发展历程

多点触控界面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70年代,而杰夫-韩最初于2002年开始接触这一技术,当时他是纽约大学的一名研究员。随后,他一度将这一项目搁置一边,转而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尽管他的名字已成为多点触控的代名词,但他也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猎,例如自动导航、眼球追踪,以及动作捕捉等。)

2005年,杰夫・韩重新开始关注多点触控,并全身心投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到2006年2月,他已设计出一款36英寸屏幕,能通过摄像头来跟踪手指的运动。与此同时,他也准备好在TED大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即使在今天来看,当时的演示也称得上引人入胜。不过可能令当代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观众由于杰夫・韩演示的多点触控手势而鼓掌欢呼。目前,多点触控手势已司空见惯。

杰夫・韩在演讲的一开始就提到,他即将展示的新计算界面即将商用。他并未夸大其词。根据他的说法,在TED演讲的不久之后,他就基于当时的反响创立了Perceptive Pixel。该公司的目标正是将这一技术变为商用产品。

不过,对多点触控技术来说,随后一个重要节点是2007年1月9日,当时乔布斯在旧金山的Macworld大会上展示了第一代iPhone。乔布斯宣布:“我们发明了一种叫作多点触控的新技术。”在以“现实扭曲”著称的苹果主题演讲中,这一说法的夸张程度还要超过平均水平。作为对比,杰夫・韩更加谨慎。他在TED演讲中表示:“我不是唯一关注这一技术的人,还有许多人在研究这一技术。”

微软也是关注多点触控技术的公司之一。在iPhone发布的4个月之后,微软公布了第一代Surface。这是一款采用Windows Vista系统和30英寸显示屏的计算机,被集成在桌子中。这一界面与杰夫・韩开发的技术颇有类似之处。然而,微软并未将Surface作为一款企业工具,而是希望在公共场所,例如酒店、赌场和手机店推广这款设备。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当时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可以想象,未来Surface计算技术将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桌面、柜台,还是大厅的镜子里。Surface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然而,微软未能依靠这一产品获得数十亿美元收入。2012年,微软对Surface进行了调整,将其重新命名为PixelSense,同时将Surface品牌用于了Windows 8平板电脑。三星目前仍在继续销售一款基于PixelSense的桌面计算机,但并不多见。

尽管Surface未能获得成功,但iPhone却将多点触控技术带给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用户,并彻底颠覆了手机行业。不过杰夫-韩认为,这两款产品都未能动摇他的方向。他表示:“我希望专注于办公和效率。自TED演讲以来,这就是我所做的全部工作。”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Perceptive Pixel的早期产品找到了一项“杀手级应用”。新闻节目主播,尤其是CNN的约翰-金(John King),使用这一屏幕在地图上实时展示选票的数量。当时的软件来自PPI的订制。

PPI早期产品的售价达到六位数美元,而这些产品也成为了鲜活的广告。杰夫-韩表示:“约翰・金了解每个地区。他并不是在阅读屏幕,而是将屏幕当作了讲故事的工具。当时,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每一名老师、司令官,以及外科医生都会这样做。”

杰夫-韩的高端屏幕吸引了密切关注,赢得了各种奖项,并给他带来了收入。不过在某些层面上,他仍感到不满。“将食物端上桌当然很好,但这还不能形成规模庞大的业务。”他表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遭到了许多批评:‘优秀的产品,但你们何时才能将价格降低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这正是我们开始与微软接触的原因。”

这一谈判的参与者包括鲍尔默和盖茨。杰夫・韩表示:“我们开始与微软对话,并发现他们也有着同样的目标。当我见到盖茨时,他对我说:‘我希望见到这些设备从天而降。’”

对于鲍尔默,“他立刻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安装了一台,他是微软内部这样做的第一人。他有一间宽敞的拐角办公室。他把唯一的白板取了下来,换上了PPI,并且说,‘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

当2012年7月Perceptive Pixel被微软收购时,微软正处于动荡之中。鲍尔默正积极对微软进行重组,以进军硬件业务。在宣布收购PPI的几周之前,微软发布了Surface平板电脑,这是首款微软品牌的PC。

最初,PPI是微软Office部门的一部分,接近微软办公软件业务的核心。一年后,鲍尔默启动了重组,将杰夫・韩的团队与Xbox和Surface平板电脑等其他硬件产品团队放在了一起。(最终,收购自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也被整合至这一部门。)

然而在启动重组的6周之后,鲍尔默就宣布将在继任者确定后辞去CEO一职。微软新任CEO于2014年2月水落石出,微软资深高管萨蒂亚-纳德拉成为了公司新的领导者。

纳德拉很快为微软确定了新方向,并抛弃了鲍尔默此前的“设备和服务”战略。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微软更重视移动、云计算和效率应用。尽管Surface Hub的84英寸版重达280磅(约合127千克),在微软推出的硬件产品中便携性最差,但对联网协作的专注则反映了纳德拉的目标,纳德拉此前也曾指出,移动业务并不仅仅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微软希望的是“用户体验的移动化”,而非“设备的移动化”。

杰夫-韩表示:“管理层对这一项目的支持力度比以往更大。这并不是吐槽鲍尔默,但这款产品更好地符合纳德拉的目标,即连接至云计算平台的移动工作流。”

在2006年的TED演讲中,杰夫・韩展示了情怀,而这样的情怀也帮助他在微软内部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安杰洛表示:“杰夫是一个充满天分、充满能量的家伙。他也是少数几个从创业者转型成为跨部门项目重要一部分的人物之一。”Surface Hub的开发涉及到Skype、OneNote和Windows等多个团队。

安杰洛表示,杰夫-韩“非常聪明,他完全清楚自己正在说什么。此外,他对产品和目标富于热情,而其他人也愿意与他一同工作。”

微软拒绝透露,目前有多少人正在从事Surface Hub的开发,仅仅透露了这一人数约为数百人。这其中包括Perceptive Pixel的团队成员,例如硬件负责人大卫-斯洛博丁(David Slobodin),以及曾负责业务战略和营销的微软资深员工哈耶特-加洛特(Hayete Gallot)。微软应用科学集团研究负责人史蒂维-巴希切(Stevie Bathiche)也参与了这一项目,而Kinect和HoloLens等项目的领导者埃里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则负责了相关的Windows 10开发。

“艺术级”屏幕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Surface Hub并不属于任何一类已知的产品。这款产品将InFocus的Mondopad和Clary Icon的OneScreen与大尺寸触摸屏、视频会议系统和Windows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套面向会议室的协作工具。

杰夫-韩表示:“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傲慢,但我们并没有竞争对手。毫无疑问,我们以往也曾见过大尺寸触摸屏,但坦白地说,这些产品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

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傲慢,但这也是一种防御性姿态。从触摸屏技术开始,Surface Hub带来了许多新元素。与iPad和Surface平板电脑类似,Surface Hub采用了光学贴合的电容式触摸屏,从而实现与小尺寸设备同样的触摸灵敏度和清晰度。这一屏幕的刷新率达到120Hz,是小尺寸设备的两倍,这带来了更流畅的视觉体验。

Surface Ub的电容屏也适用于压敏触控笔,从而实现笔记和涂鸦等功能。尽管这并不是唯一一款配备了触控笔的大屏幕设备,但由于采用了来自Perceptive Pixel的技术,因此Surface Hub能在同一个电容触控系统中同时处理手指和触控笔输入。杰夫-韩表示,PPI是拥有这一技术的两家公司之一。今年5月,微软宣布收购另一家拥有这一技术的公司,即以色列的N-Trig。后者的技术已被用在了Surface平板电脑中。

Surface Hub提供了令人熟悉的使用体验,以至于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放大版Surface平板电脑,尤其考虑到这款产品同样使用了“Surface”的品牌。不过,Surface Hub与Surface平板电脑之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这款产品的设计可供多名用户同时使用。借助84英寸的屏幕,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

杰夫-韩表示:“多点触控打破了单一光标带来的不便。但为了让多点触控充分发挥潜力,我们采用了多用户的设计。许多基础设计需要调整,以实现真正的多用户协同工作。这里也存在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Surface Hub必须能同时识别20根或更多手指,并且能判断两名用户是否在同时使用不同应用。

Surface Hub对视频会议功能的做法也是全新的。这款产品并未像平板电脑一样,在屏幕上方安装单一摄像头,而是在两侧安装了两个1080p摄像头,从而捕捉整个房间的画面,并确保视角与人眼持平。Surface Hub中集成了特殊版本的Skype for Business,能智能地在两个摄像头之间切换,从而更好地显示某一特定时刻房间内的情况。

Surface Hub将在Windows 10发布之后开售,这并不是巧合。从一开始,两者的开发就相互交织在一起。尽管Surface Hub的硬件能运行与PC、平板电脑和手机相同的Windows应用,但界面将得到调整,从而更好地利用庞大的显示屏。例如,开始菜单将位于屏幕中央,而不是左下角。此外,屏幕的左右两侧都提供了某些常用的控制功能。

作为对比,Mondopad和OneScreen均搭载了Windows 7系统。尽管这一系统受到大企业的喜爱,但这两款产品并没有提供大尺寸屏幕或触控界面。

Surface Hub的很大一部分软硬件设计是为了帮助多名用户在协作环境中使用。杰夫・韩认为,Surface Hub并不是一款更优秀的PC,甚至并非一款PC。他表示:“人们曾尝试在会议室中使用PC,但很不方便。”

Surface Hub希望解决在会议室中使用PC存在的不便。通过微软Exchange的日程表功能,Surface Hub能自动识别会议参加者,因此用户无需登录即可获得文件并访问网络。而通过运动传感器,只有在有人靠近后,Surface Hub的屏幕才会点亮。如果用户从Surface Hub上取下触控笔,那么设备将自动进入白板模式。当会议结束时,Surface Hub将会清除留下的一切痕迹,供下一用户使用。

微软还探索了这款设备如何与PC、平板电脑和手机配合使用。通过WiFi联盟的Miracast技术,用户可以将自己设备的屏幕投影至大屏幕。但与Miracast不同,Surface Hub的传送是双向的:如果你使用触控笔,通过Surface Hub在PowerPoint上撰写笔记,那么这些标注将同步至你的Windows 10笔记本。

Surface Hub已经预装了许多功能,并可以运行标准的Windows 10应用。不过,如果第三方开发者为这款产品开发软件,那么Surface Hub的功能将会更强大。其中一些软件将会针对特定行业。

纽约建筑设计事务所SHoP Architects数字设计及建筑负责人约翰・塞隆(John Cerone)表示:“我们会对一切进行数字建模,但我们的界面是键盘鼠标,这并不是最直观的方式。”SHoP Architects的作品包括Uber的新总部。该公司此前曾使用过Perceptive Pixel的显示屏,而目前则获得了一台试生产的Surface Hub。借助合适的应用,微软这款新产品将带来革命。塞隆表示:“如果有机会触摸、绘制,或移动3D表面,那么我们愿意这样去做。”

本土生产

我们穿上了从头裹到脚的防尘服,以参观微软装配Surface Hub触摸屏的工厂。在穿好服装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个狭小的风淋室接受吹淋。

这类工厂的无尘等级非常重要,而Surface Hub的尺寸带来更大的挑战。杰夫・韩表示:“随着尺寸的增大,难度呈指数性上升。这就像是半导体中的缺陷。如果出现了一个缺陷,无论是一颗灰尘还是一个气泡,我都必须重新制造。”

Surface Hub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将触控传感器和玻璃集成到屏幕中去。尽管Surface Hub的电容式触控技术与小尺寸设备非常类似,但55英寸和84英寸这类巨大的尺寸也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制造工艺。因此,将生产外包给美国国外的第三方厂商也变得不太经济。

安杰洛表示:“我们研究了东亚电子代工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计算后可以发现,情况并不是很好。这样的代工模式有利于小尺寸、易运输的产品,因为那里的开发工艺和工具已成为廉价商品。然而,为Surface Hub实现层压技术的设备只存在于Wilsonville。这样的设备只有一套,而我们自己设计了这一设备。”

Surface Hub尺寸不小,同时也不易于运输,因此不适合代工生产。如果进一步看看这款产品的制造过程,那么可以发现情况更是如此。触控传感器的安装方式非常特殊,而将多层屏幕元件安装在一起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臂,同时必须避免损坏。

在我们的参观过程中,杰夫・韩将正在装配的触摸屏比作汽车、灭蝇纸、披萨和黄油面包。与一名自豪的父亲一样,他总是面带笑容,不时地查看工厂中的基本原材料,例如产品发运时使用的包装材料。

观看Surface Hub的装配过程是一种出人意料的体验,而这一工厂与Surface Hub的硬件团队结合紧密。(Surface Hub的软件团队仍位于华盛顿州雷蒙德,与微软的Windows和其他软件团队在一起。)Perceptive Pixel自2009年就来到了波特兰,这主要是由于这里有着丰富的显示工程人才。这一人才储备还要追溯至40年代成立的实验室设备厂商泰克。

杰夫・韩表示:“我不需要将团队派往中国,因此他们都很高兴。这里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不存在语言、时差和文化障碍。”

未来之路

当我拜访微软Wilsonville工厂时,这里仍在小批量生产Surface Hub。不过,这一工厂正计划扩大产量,为9月份的开售做准备。对于Surface Hub未来的发展,杰夫・韩提到,微软正在开发下一代产品,不过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在微软的旧金山办公室,他的老板安杰洛则给出了更明确的说法。他先指着一台84英寸Surface Hub,随后又指向一块作为白板的墙壁。他表示:“当这款产品普及之后,整面墙将成为一块显示屏。你在白板上进行的任何触控操作都将获得响应,并同步至手机。我们的目标是让集体效率工具突破当前所见的形式。”

他同时表示:“我并不是正式宣布这样的产品。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更大意味着更好,那么未来你的工作环境将被对你有用的其他人包围。”

那么,微软是否会努力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尤其是在Surface Hub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Forrester分析师J.P.冈德(J.P. Gownder)表示:“他们已展示出了一定的耐心。”他指出,微软早在2012年就收购了Perceptive Pixel,同时也采取了措施,确保Windows 10完美地支持大尺寸屏幕。“对他们来说,这将是核心竞争力。我怀疑,Surface Hub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如何吸引用户方面。”

因此,微软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在Wilsonville的微软大楼里,Surface Hub随处可见,例如靠近台球桌的休息区域。不过在参观过程中,我仍然注意到,工程团队在白板上撰写记录,并将纸条钉在公告板上。因此,白板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像打字机一样消失。

在2007年《快公司》的一篇报道中,杰夫・韩曾表示,他会不断去解决新的技术挑战。他认为,目前的情况仍是如此。他表示:“这是计算领域的最后前沿之一。我们的个人设备已经很不错,而下一个尚未被探索的领域在于,我们如何让多名用户一起工作。”与2006年发表TED演讲时一样,他的工作热情非常强烈,极具感染力。而在微软的帮助下,我们将看看他还能走多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美有苹果(ios app开发),韩有三星,为何欧洲品牌尚未出现?

随着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最后一个广为人知的欧洲手机品牌也落下帷幕,成为了美国品牌。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即使是在欧洲本土市场上,苹果和三星也占据了过半的市场份额,甚至来自中国的品牌都攻城略地,拿下超过1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高端手机市场上,如果想要选择一款品牌性能都不错的手机,只有苹果和三星可以选择,至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美有苹果(ios app开发),韩有三星,为何欧洲品牌尚未出现?

而在那个最辉煌的年代,欧洲一度有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飞利浦、西门子等品牌,它们如今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还想要选择来自欧洲的品牌,已经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为什么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欧洲品牌反而沉默?

败下标准之争

尽管移动电话最早是在美国被发明出来,但第一次的统一标准制定,则是来自于欧洲。早在1982年,欧洲标准电信协会就成立了特别小组,1991年开通第一个GSM系统,至今GSM依然是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

美有苹果(ios app开发),韩有三星,为何欧洲品牌尚未出现?

GSM标准的建立,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工程师、技术人员在幕后默默的努力,研发成果汇入欧洲各公司,成为了当时手机研发的基础。在这些通讯基础上生产并制造的手机,成为了当年销售的主力军,不少品牌也因此声名鹊起,开始信心勃勃的向世界进发。

但进入3G年代后,无论是WCDMA还是CDMA2000,甚至带有中国特色的TDS-CDMA,都有大量核心专利来自于高通,欧洲想要回避几乎不可能。即使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也极少有支持CDMA的机器。俗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在标准制订之争中落入下风的欧洲,到了3G年代则开始节节败退。

研发周期偏长

iPhone一年一更新,让众多品牌产生了危机感,三星甚至一年两旗舰。这并不是偶然,而是正在演化和发生的事实,手机逐渐从耐用消费品转化为快速消费品,很多人手机一年一换,甚至几个月一换也不稀奇。

在欧洲,人们往往不会因为所谓的“性价比”去购买牺牲某些方面性能或是用户体验的机器,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功能稳定、系统完成度更高、品质有所保证的成熟机型,这种上至企业下至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正是欧洲品牌往往能制造出保时捷等传世产品的原因。

对原材料的严格筛选,对整机质量的把控,对设计工艺的考究,对出厂的严格,都是欧洲品质的一部分。品质并不是“发烧”,而是一个整体,一个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体。这些品质都写在欧洲厂商的基因中,然而这种基因带来的问题就是研发周期被拉长,手机功能快速更迭的那几年里,手机新功能层出不穷,由于厂商对品质的重视,尽管许多功能更早更好地在欧洲的实验室里被研发出来,却由于不够完美,未达到厂商自身设定的标准而延迟出厂。

有些品牌靠着不那么成熟的技术和强大的营销博得了市场,工业技术遥遥领先的欧洲,却因此仍未有品牌重新崛起。

市场需要高品质

但在手机市场上,仍然需要苹果和三星以外的高端机的选择,手机不仅是快速消费品,也是日常生活用品,我们离不开手机,我们也需要更好的手机。

十几年前被市场抛弃的精工细作,现在却又被市场欢迎;手机在性能上恶补几年课程后,终于在制程无力大突破下开始停滞。两年前发布的高通骁龙800,到现在,小修小补后依然是顶级处理器;一年多以前索尼的IMX214发布感光原件,到现在依然是拍照手机首选;塑料机身被高端机器抛弃,改为加工难度更高,废品率也更高的金属机身。在性能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手机都可以满足日常用机需求时,消费者也开始关注机身的材质、细节,而不仅仅是品牌和外形。

而这些,也正好是欧洲品牌所擅长的,将手机制成工艺品,用精雕细琢,满足自己对品质的追求,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日益挑剔。在欧洲,各厂商都放下手机制造已久,想要重启也并非易事,不仅如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手机生产品质。这些都需要更为完整、完善的工业加工体系。现在的手机加工早已今非昔比,各厂商都希望在制造工艺上更上一层楼,制造出更完美的手机。德国提出的工业4.0代表了未来工业化的趋势,德国工业也能代表制造业中顶级技术。手机是目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如果将德国品质和手机结合,也许在高端市场上,我们就能多一份安心,多一个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能有德国品质的手机回归市场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要把iPad打造成你的主要工作设备

苹果(ios app开发)要把iPad打造成你的主要工作设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购买一台iPad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一设备在网页浏览、观看电影、阅读电子漫画书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较大的体积却让消费者无法像iPhone一样将其随意带来带去,而它在进行一些高强度文件或者工作处理的时候却又没有Macbook那么得心应手。

但是,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以下简称WWDC)所发布的iOS 9或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苹果在发布会上表示即将应用在iPhone、iPad等多款苹果移动设备上推送的iOS 9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

例如,当用户早上拿起苹果设备的第一时间,设备就会自动根据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建议需要开启的APP。

而且,浏览器搜索、邮件收发等历史使用记录都会被手机记录下来并生成提醒,且用户不需要担心数据泄露,因为所有记录都将只被保存在设备中,不会与苹果账户相关联,也不会分享给第三方。

而且,iOS 9中针对iPad所推出的部分功能更是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并让这一设备在功能性方面进一步向PC靠拢。

目前,外界最为关注的一个功能便是iOS 9针对iPad所推出的“分屏处理”(split View)功能。该功能支持同时打开两个应用,并对半或者以三七分的形式在屏幕上进行显示,四指上滑选择程序可以为每半个分屏选择需要显示的程序。在打开这一界面的时候,用户可以用拖曳拖拽的手势将一侧的图片拉入另一个文本输入界面,抑或者你可以在和朋友的聊天界面下将另一侧显示的地图内容发送过去。

从现有的消息来看,苹果“分屏处理”功能的设计非常贴心,但包括Xbox One在内的许多Windows平台设备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拥有了类似功能。

在另一方面,苹果还在WWDC上为iPad推出了“SlideOver”功能。具体来说就是,苹果在iOS 9中重新设计了双击Home键后出现的任务管理界面,用户可以从任务选项卡中选出应用并拖至右侧边栏,而左侧主程序将占据屏幕70%面积,用户还可以通过右侧边栏中切换程序。目前支持“SlideOver”的系统功能包括有信息、备忘录和日历等原生应用。

举例来说,通过“SlideOver”功能用户可以在一边同家人进行Facetime通话的时候处理其他应用,或者在不退出当前应用的情况下回复Twitter消息。

应该说,苹果似乎已经为iPad在手机易用性和PC功能实用性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并让iPad终于具备了一直以来所期待的真正多任务处理功能。而且,如今的iPad似乎在功能性方面进一步向PC靠拢,同时又成功保留了iPad易用、简单和稳定的自身优势。因此在iOS 9正式发布后消费者或将可以通过iPad完成更多工作,而无需再特地打开老旧的桌面电脑来做到这一点。

对于那些习惯于在工作环境下使用iPad的用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而这一点也同样会让苹果在企业级市场的合作伙伴IBM兴奋不已,因为后者目前正在大力向企业客户推销苹果的iPad产品。而且,如果苹果在今后如外界所言般推出大屏iPad的话,该公司在WWDC上所推出这些全新功能的价值恐怕将体现的更为明显。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开发报价单

企业在找app开发公司或者外包公司的时候,首先会问上一句:app开发外包价格多少呢?对这个问题,总是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具体的价钱。因为亿点时代觉得,对于一个专业的开发外包公司来说,app费用问题不是一个数字能够说得清楚的。

企业在决定开发app的时候,应该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开发app价格的问题,app质量也非常重要。但app开发外包价格是可以调节的,企业如何才能把自己的app外包开发价格降到最低呢?

一:找专业的APP外包开发公司制作企业APP

开发一款app并不便宜,为了降低成本,不少中小公司选择了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节约成本,比如雇佣一个身价较低但缺乏经验的设计师和开发者。虽然短期内可以让你沉浸在新品出路的喜悦中,但长期看真的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没有质量支撑的app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

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找专业的app软件外包开发公司帮忙解决。他们有这专业的app开发团队以及精湛的app开发技术,能在最短的软件开发周期里面开发出一款优秀的app。同时,app开发周期的长短也是影响企业app开发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其它影响企业app外包开发费用因素有哪些?

1. 支持多个平台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营收,一个理想的方法就是把你的产品搬到多个平台,比如iOS、Android、WP以及Blackberry。这是开发技术的问题,需要很多个开发者同时参与,大大增加了app开发难度以及软件开发价格。

2. 精简的APP设计

App的设计不必太过复杂,而必须要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精简设计可以节省开发者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因为它不要求你设计自定义、重图形图像的界面等 等。开发者不用太担心使用现成的配色方案,字体以及UI元素,这些可以加快app开发速度,尽快让你的创意在现实中落地。 这会让设计者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设计,app外包开发价格自然要高一点。

亿点认为,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企业必须要在前期把好关口,在合理的app开发价格面前,应该当机立断,快速开展app开发外包行动。

顺手发布第二款安卓(安卓app开发)应用,苹果(ios app开发)开始明目张胆抢用户

对,真的是“顺手”。

在今天凌晨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大花笔墨的介绍了旗下三大操作系统的更新版本――OS X El Captian、iOS 9、watchOS 2,而且还以“One more thing”的方式隆重推出了全新的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

三大系统的地位自不用说,它们分别代表了苹果过去、现在、将来依仗的三大平台。去年以 30 亿美元高价收购 Beats Music 后,苹果公司推出的重磅产品 Apple Music 自然也是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并且,“苹果公司历史上第一款支持 Android 的应用”的称号也为 Apple Music 再添光环。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默默无闻、没登上 WWDC Keynote 台面、只在 iOS 9 新特性介绍网页中一笔提及的小应用似乎真的就无人问津。因此,将其称作“顺手之作”也并不为过。

顺手发布第二款安卓(安卓app开发)应用,苹果(ios app开发)开始明目张胆抢用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应用,却“暴露”了苹果公司越来越激进的心理。尽管总是在发布会中时不时讽刺竞争对手 Android,但苹果却是第一次专门开发一款 Android 迁移助手应用,目的是帮助 Android 用户更容易迁移到 iPhone 平台上来。

这个苹果开发的 Android 迁移助手应用名叫“Move to iOS”(名字真直白)。官方介绍称,在 Android 手机里下载该应用,你就可以很方便的将手机里的通讯录、照片、视频、邮件、音乐、应用程序等基本上所有资料,通过无线的方式迁移至新 iPhone 中。

在此之前,苹果公司曾推出过一个网页,专门介绍(诱导)用户应该如何一步步将 Android 手机里的数据迁移到 iPhone 中去。过程中,苹果建议使用 Copy My Data、PhotoSync 等第三方应用。现在,苹果第一次推出官方应用“Move to iOS”,更加明目张胆的从 Android 阵营里抢夺用户。

顺手发布第二款安卓(安卓app开发)应用,苹果(ios app开发)开始明目张胆抢用户
  在数据迁移过程中,最困难的可能是应用程序的迁移。对于这一点,苹果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根据介绍文字,像微博、微信等之类的免费应用,苹果建议从 App Store 下载,而如果是 Reeder、Clear 等付费应用,苹果则会自动将其添加到你的愿望清单里。然而,这意味着你并没有购买这些应用,而是想要购买――虽然你其实有购买过 Android 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Android 迁移助手必须配合搭载 iOS 9 的 iPhone 或者 iPad。目前,该应用并未登陆 Google Play,看起来应该会在今年秋季随 iOS 9 正式版一并推出。

另外有意思的是,在介绍“Move to iOS”这一应用时,苹果展示的是一张 HTC One M9 手机的图片。如果问,唯一(极少数)被苹果认为有资格与 iPhone 摆在一起的 Android 手机是什么品牌,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吧。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