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安卓(安卓app开发)大冒险:旗舰机配置曝光 11月开售

黑莓安卓(安卓app开发)大冒险:旗舰机配置曝光 11月开售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血雨腥风中,芬兰诺基亚和加拿大黑莓成为一对难兄难弟,已经退出市场或是被消费者所遗忘,不过根据最近的媒体报道,两家昔日的巨头级公司正准备依靠谷歌(微博)的安卓操作系统,重新在智能手机市场寻找存在感。

路透社曾报道,黑莓公司将会在年内推出公司历史上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日前业内媒体对这款安卓手机的硬件配置进行了详细曝光,据称,这款黑莓安卓手机将会在圣诞节之前的11月上市发售,另外手机将推出安卓版本和黑莓10系统版本。

需要指出,迄今为止,黑莓公司官方并未对外证实正在开发安卓系统手机,也没有披露过硬件信息,不过对于此前路透社的报道,黑莓发言人并未予以否认。

硬件配置曝光

根据多路媒体的消息,黑莓这款搭载安卓的手机,属于黑莓的旗舰手机级别,目前内部开发代号为“Venice”。

黑莓公司将和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合作研发这款旗舰手机,该手机将和三星最新旗舰手机一样,采用双曲面显示屏。从去年底开始,三星电子和黑莓已经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拓企业和政府手机市场,因此黑莓在手机零部件上获得三星电子的大力支持,在意料之中。

在今年的西班牙移动世界大会上,黑莓公司曾表示将会在年内推出一款重量级的新旗舰手机,这指的正是Venice。据报道,黑莓还暂时不会完全放弃自家的“黑莓10”操作系统。这款旗舰手机将设计成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搭载谷歌安卓系统,另外一个版本仍然采用黑莓10系统。

通过一种手机两个版本,黑莓也将有机会第一次观察黑莓用户对于两种系统的倾向性,如果安卓版本获得畅销,业内人士认为将会加速黑莓应用软件生态走向关门大吉。

这款安卓旗舰手机的硬件配置也被灵通人士曝光,其配置了美国高通公司的骁龙808处理器(主频1.8GHz,64位架构),内存为3GB。其处理器芯片和韩国LG电子最新旗舰手机G4相同。

这款手机将会配置1800万象素的后置摄像头,以及500万象素的自拍摄像头。

消息人士称,黑莓公司将会在今年11月份发售第一款安卓手机,显然将利用圣诞购物旺季。不过如果选择此时上市,黑莓的安卓手机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星电子的Note5新手机,以及苹果公司今年秋季新发布的iPhone手机,都将会在圣诞节展开销售攻势。

合作降低风险

虽然黑莓公司将和三星电子联合研发这款手机,但是两家公司的具体分工尚不详,比如这款安卓手机中是否会采用三星电子安卓手机的桌面软件或是预装其他三星手机端软件。

目前黑莓公司正在艰难的挣扎当中,最近刚刚宣布了新一轮的大裁员计划,黑莓的财务健康状况也不理想。据分析,如果和三星电子合作,黑莓可以降低第一次尝试安卓系统带来的风险,比如无需担心造成大量的库存滞销。

此前,黑莓公司已经开始逐步向黑莓生态系统靠拢。华裔首席执行官程守宗表示,黑莓无力和谷歌安卓以及苹果iOS竞争,黑莓10系统已经兼容了安卓应用软件,并且预装了亚马逊公司的安卓软件商店。

不过据外媒报道,兼容安卓软件以及搭载亚马逊软件商店,没有能够给黑莓的一系列手机带来实质性的改观。黑莓手机的销售量仍在萎缩之中,公司的行业地位也已经今不如昔。

未来,黑莓在黑莓手机的应用软件生态方面是否会向三星电子靠拢,甚至变成三星的“附庸”,仍是一个未知数。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众所周知的是,在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谷歌的安卓已经成为王者,占据了全球八成五的份额,俨然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Windows”。谷歌和英国ARM公司,依靠开放的姿态,成功构建了类似个人电脑时代“微特尔联盟”的成功战略格局。

一般认为,如果加入安卓的阵营,智能手机厂商将享受到安卓带来的用户和海量应用软件的红利,可能改变目前的不利地位。

不过美国科技新闻网站InfoWorld等媒体也指出,黑莓公司的安卓尝试,也存在一些不利风险。

最明显的是安卓生态中竞争者众多,白热化的竞争导致价格不断下滑,厂商的利润率薄如刀片。

在安卓阵营中,三星电子依靠先进的硬件制造技术垄断了高端手机市场。这让日本索尼、韩国LG电子、中国台湾HTC等公司陷入了被动。

除了高端被三星垄断之外,在中低端安卓市场,中国厂商快速崛起,依靠高性价比手机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华为科技、北京小米和联想集团已经进入了全球智能手机前五名,依靠的就是廉价安卓手机。

媒体分析指出,在安卓生态中,黑莓的盈利能力会大幅下降,另外很难做到脱颖而出。

此外,传统的黑莓用户都喜欢使用实体键盘,此次的安卓旗舰手机“Venice”也将配置实体键盘,不过媒体指出,绝大多数的安卓用户并不喜欢使用实体键盘,迄今为止行业内还没有出现过一款安卓实体键盘手机成为“明星爆款”的先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黑莓公司的优势之一是针对企业和政府用户的安全通信技术。但这些优势构建在“黑莓10”操作系统之上。在程守宗的改革计划中,黑莓正在将传统的软件产品延伸到安卓和iOS系统中,但是这种跨平台的移植刚刚起步,黑莓公司尚未在安卓安全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高管谈Apple Watch:销量很大,但还不够多

苹果(ios app开发)高管谈Apple Watch:销量很大,但还不够多
  Apple Watch上市已经接近2个月,关于它,消费者和业内媒体还有许多存疑和好奇。谁能来解答我们关于Apple Watch更多的信息呢?库克和艾维显然可以,除此之外,杰夫・威廉姆斯同样可以,他被外界称为“蒂姆・库克的蒂姆・库克”。

自从库克从乔布斯手中接过了CEO的职位后,杰夫接任了库克留下的空缺,管理苹果的供应链,并确保苹果的服务和支持能够运作良好。对本文至关重要的是,他还负责AppleWatch开发项目的管理工作,促进健康项目的执行。近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了对Apple Watch的信心,并认为可穿戴设备是技术向身体转移的必然结果。

  Apple Watch的销量,供大于需

当被问到AppleWatch的销售情况时,杰夫说:“棒极了。”他用人们对Apple Watch的喜爱来衡量它的成功,杰夫表示,消费者都很喜欢Apple Watch,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喜爱。他常听到这样的反馈,“苹果表让我真正得到了解脱”。

那么,Apple Watch怎么才算成功了呢?在被穷追不舍的追问下,杰夫表示Apple Watch销量很大,但还不够多:“我只能跟你说,需求量除以供应量大于1。这可不是小数目了。”“这是个新的产品类别,我们会先观察一段时间再看情况吧。”他指的是苹果决定从一开始就不公布Apple Watch的销量。

  Apple Watch在内的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必然

杰夫用历史惯例来举证。他表示,当人们想要一个看时间的工具时,于是在城市中央就安装了一口大钟;当人们想要大型计算机时,美国人的家里都可以拥有一个古董挂钟了;当人们想要一台个人电脑时,计时工具已经可以移动了;当人们想要便携式电脑时,表已经可以装进兜里了……

随后,杰夫搬出了腕表的诞生史:上世纪初一名南美洲的飞行员跟他朋友卡地亚说,他经常在飞行的过程中,频繁地从口袋掏出一块表来看时间,很麻烦。于是,世界上首只戴在手腕的腕表――卡地亚山度士腕表(CartierSantos)就此诞生。

显然在杰夫看来,当人们想要一台iPhone的时候,智能手表和Apple Watch就应运而生了。

未来不排除让Apple Watch内置更多传感器

杰夫表示,他也会佩戴一些Android Wear手表,但是很快他就想扔掉,兴趣全无。他还透露苹果并不怎么关心别人怎么设计智能手表:“佩戴别人家的手表并不能帮助我们想出自己想要的设计。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未知的东西去设计,充满了好奇。去看已经出现的手表或智能手表真的无法帮我们。实际上我们从智能手表或可穿戴设备这些词儿流行之前就开始开发阶段了。”

我们都知道Apple Watch跟Android Wear手表一样,具备心率监测功能,不过,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持续监测。杰夫表示:“它(Apple Watch )内置心率感应器,可以追逐活动,我认为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有意义的健康功能。研究表明,体重和心脏跟一切疾病有关。”

至于Apple Watch在对人们的健康方面是否能更进一步,杰夫避而不谈,只是表示,苹果有机会甚至有道德义务为那些佩戴Apple Watch的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不排除通过内置更多的传感器来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按照苹果的历史惯例,今年秋天Apple Watch 2将发布,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Apple Watch第一代还没能买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索尼移动虽然在世纪之交才进入手机市场,但这家日本厂商很快便凭借着多款高品质的产品跻身第一阵营,和当时的RIM、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几家巨头平起平坐。但和这些厂商一样,索尼低估了2007年问世的iPhone,并开始沦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配角。

昔日的老对手如今要么被收购要么转行,而索尼还在凭借着自己Xperia系列手机苦苦挣扎。而经历了4代的发展,这个手机系列几乎一成不变的设计让外界开始质疑索尼是否已经丧失了创新能力。索尼在今后要何去何从?他们能否躲过看似不可避免的死亡?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在索尼爱立信时代,这家手机厂商曾经推出过许多的经典机型,它们不断拉高了旗舰手机的标准,甚至重新定义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但和摩托罗拉、黑莓(当时名叫RIM)、诺基亚几大同时期的手机巨头一样,索尼爱立信并未认识到iPhone所具备的威胁。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iPhone之前已有厂商推出过全触屏手机,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电阻屏,执行触控操作时的流畅程度相比iPhone的电容屏相去甚远。随着iPhone的流行,全触屏的概念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期待,但索尼爱立信却没能推出任何一款可以挑战iPhone的产品。

在2011年10月,索尼移动宣布回购爱立信所持有的股份,并因此获得了公司的完全控制权。他们在第二年2月完成了回购,索尼移动通信由此诞生。经过了大规模的内部整改之后,索尼将智能手机的研发重心完全转移到了Android平台,并在2013年推出了延续至今的Xperia Z系列旗舰手机。

该系列的第一部产品Xperia Z被不少人认为具备着足以和iPhone相匹敌的设计,但经历了Z2、Z3和Z3+几代旗舰之后,该系列的设计并没有发生任何足够明显的变化,这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在Xperia Z系列手机当中,索尼聪明地加入了来自旗下其他产品系列的技术,比如X-Reality Engine、BIONZ图像处理单元和Exmor-R感光元件,但这些显然不足以阻止自己走下坡路。

作为一家知名的相机厂商,索尼在相机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着不俗的实力。但讽刺的是,虽然使用了相同的相机模组,三星和苹果的手机在拍照表现上就要比索尼自家的产品好得多。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Xperia Z系列的Omnibalance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三防功能也带来了独特的卖点,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索尼所选择的发布周期并不够长。消费者虽然很快就能看到新的产品问世,但这些机型看上去似乎都是一个样的,这显然很难勾起购买欲望。对于索尼来说,日本本土市场的情况可能并不相同,但在其他市场,他们应该坚持每年推出一部旗舰手机的周期。

除了延长升级周期之外,这些产品之间还必须具备足够明显的区别,不管是升级显示屏,更改设计还是提升拍照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索尼只是单纯为了出新而出新。

除了变更产品策略之外,索尼还应该更加重视其他的设备类型,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相机和平板电脑。

如果索尼能够跳出固有思维,在下一步智能手机当中实现真正的创新,那他们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如果索尼的下一部旗舰手机还是无法带来足够大的不同,那消费者对于这家公司的期待可能就真的消失殆尽了。索尼已经不再是全球10大智能手机厂商之一了,如果再没有敢于变得与众不同和挑战自我的勇气,那这家公司就真的没机会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第二代苹果(ios app开发)手表将配备摄像头 续航与一代类似

北京时间6月19日凌晨消息,据美国科技博客9to5mac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公司考虑在2016年发布第二代Apple Watch智能手表。

据多名熟知苹果公司计划的消息人士称,Apple Watch 2将配备视频摄像头,支持新的无线系统以提高iPhone独立性,并推出一种新的高价版产品。另外Apple Watch 2的电池寿命则将与第一代Apple Watch类似。

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公司考虑在Apple Watch 2正面安装视频摄像头,从而允许用户接打FaceTime通话。在本月早些时候召开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在发布watchOS 2.0系统时流露出了加强Apple Watch FaceTime功能的意向。

同时,根据内部命名为“tether-less”(减少束缚)的一项计划,苹果公司计划为第二代Apple Watch推出更多功能,以便使其更能独立于iPhone之外而被使用。目前,Apple Watch的活动追踪、移动支付和音乐回放功能都可在不连接iPhone的情况下运行,但其他许多功能只有在WiFi环境下才能正常运行,在脱离iPhone连接的情况下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如文本信息、电子邮件和接收天气信息更新等。

为了提高第二代Apple Watch的独立性,苹果公司计划将一种新的无线芯片组集成到这种可穿戴智能设备中去。虽然Apple Watch 2很可能仍将需要连接iPhone才能进行大规模数据传输,如软件升级和媒体文件同步等,但基本的通信任务则将可在无需iPhone辅助的情况下被执行。另外,新的WiFi芯片还将支持“Find My Watch”功能。

在苹果公司4月正式发布Apple Watch以前,该公司本身和消费者都对其在实际使用中的电池寿命感到担心。但随后苹果公司进行了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现有用户都对每天晚上为Apple Watch充电感到满意。一名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公司的研究表明,一般用户每天用完Apple Watch以后还可剩下30%到40%电量。

其结果是,苹果公司此前可能曾考虑把下一代Apple Watch的开发重点放在提高电池寿命上,但现在则认为只需保持第一代产品的电池寿命或略微改进即可。

消息人士称,除了目前已有的Sport、Steel和Edition版以外,苹果公司还正考虑推出更多的Apple Watch产品组合。有趣的是,据悉苹果公司正将重点放在推出价位在最高端的不锈钢版Apple Watch和入门级18K金Apple Watch Edition之间的新机型上。

过去几个月中的分析师报告表明,苹果公司可能在今年的假期购物季节中对Apple Watch进行比较小的硬件升级,而第二代Apple Watch则很可能要到2016年才会发布。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战火烧到智能家居领域 谁是霸主?

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战火烧到智能家居领域 谁是霸主?
  6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起初,Nest推出了可联网恒温器。接下来,他们又推出了在线烟雾探测器。现在,他们又想要推出Next Cam――一款类似Dropcam的家居安防摄像头。这家被谷歌纳入囊中的公司正逐渐涉足智能家居的各个方面。然而,Nest方面却表示,他们无意推出品类齐全的产品。

因此,Nest正配合谷歌推出一整套软件开发工具,以便让外部开发者可以打造自己的物联网设备。谷歌的桑德尔・皮蔡(Sundar Pichai )于上月晚些时候在公司的I/O开发者大会上透露了该项目的情况。他表示,公司打算推出称之为“Brillo”的全新物联网操作系统以及“Weave”通讯协议,后者可以帮助物联网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彼此沟通。据Nest开发者计划的负责人透露,他们与谷歌正打算推出一整套完整的软件与服务,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它们来打造各种物联网设备,包括智能洗碗机、智能灯泡、智能车库门……。

在智能家居市场上充斥着各类智能或顶着“智能”头衔的产品,从手表到照明系统,不一而足。但是,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通常无法简单地组合在一起无缝工作。这就是Nest和谷歌打算进行的工作,通过Brillo、Weave以及其他工具,包括称之为“Thread”的低功耗无线技术,两家公司打算推出一些被大家公认的行业标准来改善目前的乱局。

很显然,它们不是唯一有这种打算的公司。

这方面通常少不了苹果,该公司正在循着类似方向前进,他们推出了称之为“Homekit”的项目。苹果与谷歌有着永恒的差异:封闭与开放(至少在表面上)。苹果要求开发者打造能够配合自家硬件和软件工作的产品,而谷歌则让开发者自由发挥,不受约束。Homekit与iOS存在紧密关系,而Brillo自然与安卓系统脱不了干系。

当然,谷歌也不是那么大公无私,其创建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安卓手机以及Nest产品的普及。这一套体系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配合安卓操作系统以及谷歌应用商店运作,进而将开发者吸引到谷歌的生态系统中去。但Nest方面坚称,这些工具能够独立运行,不需要借助Nest或谷歌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iPhone或安卓手机对采用Brillo的设备进行控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vs谷歌:战术有分歧 战略很一致

苹果(ios app开发)vs谷歌:战术有分歧 战略很一致

6月16日,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络版今天撰文称,苹果谷歌虽然表面看来存在很大差异,但从本质来看,双方的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尽管苹果不断抨击谷歌的隐私问题,但该公司最终也有可能采取与谷歌相同的做法。

过去两周,苹果和谷歌高管相继站上了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的舞台,为员工和开发者打气鼓劲,向各大媒体展开宣传。令我震惊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会议是如此的相似。

舞台上的演讲者均为各自的第二代领导者: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是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钦点的继承人;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被谷歌联合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LarryPage)加冕为“王储”。

两家公司的主题演讲都很生动有趣,但也都令人尴尬。对于苹果这样一家一向以完美的发布会著称的公司而言,AppleMusic尤其令人难堪,它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毫不炫酷。谷歌的主题演讲也有很多适合打个小盹的时刻,他们发布了很多虚无缥缈的“雾件”(译注:在开发完成前就开始作宣传的产品)。

这两场活动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但在探讨技术细节时却都一带而过。要知道,这可是开发者大会,所有技术细节非常重要。

诚然,谷歌与苹果的生态系统看起来存在些许差异,但他们的目的却基本相同。对这两家公司来说,移动领域的创新本质就是在功能的丰富程度上与对手比肩。有时,我感觉苹果与谷歌之间的关系就像维塔利・克里琴科(VitaliKlitshcko)和弗拉基米尔・克里琴科(WladimirKlitshcko)――过去10年间,这对乌克兰兄弟让重量级拳击比赛变成了一件无聊的事情,感觉就像他们的家庭内部事务一样。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名称也都惊人一致:Apple Pay,Android Pay;Apple Photos、GooglePhotos;苹果钱包,谷歌钱包。谷歌发布了Weave和Brillo等物联网项目,苹果也以HomeKit作为回应。Android进入汽车中控系统,苹果也不甘落后。在I/O大会上,谷歌宣布了以应用为中心的搜索和无需打开应用即可获取重要信息的无形界面。还对GoogleNow进行了改进。苹果也发布了改版后Siri。该公司还发布了“ProactiveAssistant”功能。谷歌则推出了Photos应用,可以神奇地对图片进行归类,甚至利用语音命令搜索数以千计的图片。苹果同样改进了Photos应用――你可以直接用Siri搜索图片。

这两家公司实在是太相似了――他们简直就像当今时代的GlimmerTwins。但与任何一对双胞胎一样,只要你凑近来看,还是会逐渐发现一些差异。

本月早些时候,在非盈利民权和隐私保护机构EPIC组织的一次活动上,苹果CEO库克说:

“有一些最杰出的、最成功的硅谷公司,是通过吸引用户披露个人信息来做大业务的。他们不遗余力地挖掘你的所有信息,然后变现这些信息。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苹果不想这么做。我们认为,用户应当自主控制自己的信息。你或许喜欢这些所谓的免费服务,但我们并不认为值得因此暴露你的电子邮件、搜索历史甚至家庭照片,而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出于何种广告目的来挖掘和出售这些信息。我们相信,用户有朝一日将会认清此事的本质。”

由于谷歌几天前刚刚发布了GooglePhotos,所以库克的这番讲话显然是在向这家搜索巨头开火。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副总裁布拉德利・霍洛维茨(BradleyHorowitz)也曾就谷歌是否会出于其他目的而挖掘用户的照片数据给出了如下回应:

“通过分析图片得到的信息不会用于这款产品之外的其他地方――目前不会。但如果我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巨大价值,肯定会考虑这么做。例如,倘若GooglePhotos有可能知道我有一辆特斯拉,而特斯拉希望向我发出召回提醒,我们就会考虑提供这种服务,但会给予用户适当的控制权,并向用户披露这一信息。”

这两位高管的评论从整体上阐述了两家公司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各自的业务模式。

对谷歌而言,该公司开发的全球第一大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谷歌希望借此让该公司旗下的各种服务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尽可能搜集更多数据,然后打造智能的自动化体验。GoogleNow智能个人助手就是这种方法的集中体现。为了让这项服务能够正常运行,该公司需要将其搜集的各种数据发送到云端。或者更直接地说,谷歌必须将你的所有信息都传送到该公司数量庞大的服务器中。

倘若你给好友发送一条有关晚餐的短信,谷歌就会为你提供餐馆评论和自动导航。今后,它还有可能直接帮你预订餐厅,甚至呼叫无人驾驶汽车。你的行为重复度越高,算法越能自动了解你的意图。谷歌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该公司的产品完全免费,你基本不用担心他们会倒闭。但免费并非没有代价,你仍然要放弃自己的数据、隐私以及一些控制权。有朝一日,谷歌希望通过这些体验赚钱,有可能投放广告,也有可能为你量身定制各种交易。

苹果的方法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说,未来的个性化服务可以通过设备上已经存储的信息来实现。当你要用iPhone搜索时,该公司最新推出的ProactiveAgent将很快在设备上的应用中找到内容,为你呈现出来。

试想,你已经在TripIt等应用中规划了旅行方案,通过联合航空订了航班,还预订了酒店。所有的旅行计划都会同步到你的日历中。但当你出发前往机场时还是会收到通知,系统可以根据交通状况为你推荐路线。当你到达时,你的手机还会展示你的登机牌。任何的航班延误信息也都会自动显示如来。倘若你想要在飞机上阅读某本杂志,手机或许会提前为你下载完毕。它可以逐步适应你的习惯,只要把耳机插到手机上,你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收听系统推荐的音乐。

苹果的目标与谷歌并无不同,但对该公司而言,所有的个人数据都经过了匿名处理,而且都存储在用户的iPhone、iPad和AppleWatch上。“数据都在你的设备上,完全由你自己控制。”苹果软件工程副总裁说。这些信息并未关联AppleID或其他的苹果服务。苹果认定,它可以在本地设备上达到谷歌利用机器学习和云计算实现的效果。苹果可以根据你口袋里的手机向你推荐信息,谷歌则根据它所记录的所有行为数据向你推荐内容。

苹果并未详细披露它如何能在不全面搜集数据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为用户打造更好的服务。但完全依赖手机的模式对苹果而言的确很有意义,至少目前如此――毕竟,苹果的硬件水准无人可敌。苹果的设备厚度越来越薄,不仅质量一流,而且豪华感很强。

事实上,该公司在硬件的内在配置上取得的成功更加值得赞赏。我曾经专门撰文探讨过此事,苹果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开发了新技术,包括新的MacBook中采用的电池技术,以及AppleWatch采用的集成化芯片。通过自主设计芯片,苹果得以将指纹阅读器流畅地整合到设备中,使之更加私密。考虑到所有苹果设备的可用性和性能都始自芯片,自然可以想象苹果的下一代技术也将以芯片为出发点。

不过,人们还是禁不住发出疑问:苹果是否会坚守自己的隐私立场?作为一个愤世嫉俗者,我不认为苹果真的会关注这个问题。以往的经历表明,这并非该公司关心的核心问题。他们的重点一直都是硬件,而非软件。而随着软件逐步由数据、云计算和持续不断的连接来定义,他们也越发感到无所适从。谷歌秉承的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而苹果由于感到困惑而且面临一些威胁,所以只能利用隐私问题作为退守工具。

谷歌与苹果之间的斗争已经从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转向了“背景计算”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所有人都变成了生产海量数据的工厂,唯一能展现数据价值的就是用户所处的背景。谷歌的方法是使用其云端的数十亿个数据点,然后与我们在谷歌服务中的个人使用方式进行匹配。苹果的方式则是在设备上汇总个人数据流,并不会试图拥有其中的任何数据。如果说谷歌是在打造基于个人背景信息的互联网,那么苹果的方式更像是在打造局域网。

表面看来,谷歌的模式似乎更好。理解背景的关键在于数据,而谷歌搜集的数据远多于苹果。苹果有手机,谷歌几乎拥有所有数据的入口。谷歌的模式或许缺乏一些人性化因素,但该公司却凭借精准和便利弥补了一些不足。苹果的模式可以吸引那些看重隐私的人。目前来看,这种说辞的确能与部分美国人和多数欧洲人产生共鸣,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低价和便利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谷歌的模式显然更加明智。

有朝一日,当苹果高管登上莫斯康展览中心的舞台,承认自己也将像谷歌那样使用你的数据时,我不会感到意外。毕竟,这两家公司并没有本质的差异。(长歌)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特斯拉在华销量不佳:封闭生态之辩

6月17日,特斯拉宣布,Model S在全球累计行驶里程已达10亿英里,约合16亿公里。其中,中国市场的特斯拉Model S累计行驶里程也达到了4473万公里。中国区特斯拉贡献里程不足全球3%,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特斯拉中国区销量在全球的比例并不高。

初入中国市场,特斯拉曾希望中国市场能给全球业务贡献30%以上的销量,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且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但令人失望的是,根据特斯拉2014年财报显示,整个亚太区销量仅占特斯拉全球销量的15%,约4700辆,2014年,特斯拉全年销量达31655辆。

2015年3月,特斯拉CEO马斯克来华,对于中国市场的现状,他当时表示:“中国是特斯拉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有多余库存的市场。我们现在还在消化库存中。”其后,特斯拉调整中国团队,并启动了“2015中国战略”,推出了“空中升级”、“远程诊断”、近乎“零保养”、“二手车回收”等独特服务。

“2015中国战略”究竟多大程度上提升了特斯拉的销量,特斯拉并未公布。不过,“2015中国战略”的所有服务模式都堪称独一无二,因为这些服务都建立在特斯拉的“封闭生态系统”之上。

直营模式

特斯拉最明显的封闭之处表现在“直营模式”。据悉,特斯拉产品不授权任何经销商、分销商,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销售。这种直营模式使特斯拉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跨越中间环节,可以提供从试驾、私人定制、交付到售后的一体化服务。而且,特斯拉也可以做到价格完全透明。以Model S 85为例,其73.4万元的价格等于美国售价、运输装卸费、关税及增值税之和,各项费用官网可查,除此之外无任何加价。

特斯拉把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引入到汽车领域,并且在不久前引入了“金融、二手车回收”服务。特斯拉联合中信银行提供贷款服务,首付20%、贷款期限最高为60个月,消费者最低仅需支付20%的首付。此项服务将从7月份起将逐步在全国100多所城市开展。而且,符合条件的顾客可选择在提车三年后以50%的购车价将Model S出售给特斯拉。

但是,舍弃了效率更高的分销模式,使得特斯拉不得不自建整个营销体系。目前,特斯拉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西安和香港等 7个城市建成了11 个体验店和服务中心,并且还在增加之中,这些营销体系目前尚可支撑特斯拉的业务。不过,根据特斯拉规划,2017年,特斯拉计划推出价格30万元左右的Model 3。届时,价格下调必然带来销量上涨,直营模式是否会阻碍业务发展,尤未可知。

而且,直营模式把大部分合作伙伴拒之门外,这也使得特斯拉不得不自建所有配套系统,比如充电桩。截至目前,特斯拉在中国建设了数百个超级充电桩,以及1300个目的地充电站。除此之外,特斯拉还为90%的中国用户免费建设了家用充电桩。由于特斯拉拥有502公里的超长续航,家用充电桩可以解决用户99%的用电需求。

同样,充电基础设施也是封闭的,特斯拉充电桩并不对外提供服务,也不能使用其他企业、机构建设的充电设施。一位特斯拉工程师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国家统

充电标准,届时特斯拉可以通过接口转换的形式使用公用充电桩。”不过,特斯拉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充电技术。
除此之外,特斯拉应用系统也不对外开放,无法安装第三方应用。所有的操作类应用,均为特斯拉独自研发,比如空中升级、自动驾驶、紧急刹车、变道、天气识别等应用。

封闭VS开放

与特斯拉形成对比的是,其他所有智能汽车的玩家均采取组团模式。

苹果2014年推出了iOS in the Car,推动iPhone与车载设备连接;Google紧随其后,联合主流汽车巨头打造了开放汽车联盟。而在国内,2015年3月,百度宣布与某汽车厂商合作,将在今年推出智能汽车;腾讯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和谐汽车签订“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阿里巴巴则与上汽集团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计划于2016年推出汽车。其后,阿里又与上海通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大数据营销、汽车金融、原厂售后O2O业务和二手车置换等四大领域展开全方位创新合作。包括乐视,也已经公布了超级汽车战略。

尽管这些尝试令人眼花缭乱,但在特斯拉看来,“要做好智能汽车,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系统。”特斯拉中国传播总监陶融表示,该生态系统涵盖了核心技术、营销模式、供应链体系,“所有的技术、应用、产品,都要控制在自己的体系里。”

比如特斯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斯拉全车搭载了几千块定制电池,并自主研发了一款强大的电池主控模块,可以精确监控到每节电池的温度、运转情况,任何一块儿电池出现问题,这套系统可以单独绕过这块儿电池,保持整个电池组的安全性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果电池、模块、操作系统来自几个公司,那么整合起来无比困难,无法做到这些体验。”

至于与一些支付、应用的合作,特斯拉似乎目前也没有多大兴趣。陶融认为:“商业的合作创新,业内早已探讨了很多,也许以后我们也会考虑。但首先,用户需要的是一款伟大的智能汽车。”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为了卖好苹果(ios app开发)手表,苹果(ios app开发)在中国自己做起了黄牛

为了卖好苹果(ios app开发)手表,苹果(ios app开发)在中国自己做起了黄牛

 

  加价 500,就可以当场带走苹果手表现货――而在苹果官方直营店里你除了现场看看,只能在线下单等上几周才能到手。你遇到的不是黄牛,而是苹果在中国的特殊政策。Apple Watch 发售至今已经快两个月时间,坐落于闹市中心的苹果直营店里依然只有展示、没有现货。当你挑中想要的款式后,店员最多只帮你在线下单、寄到你家。

根据款式的不同,在苹果官网订购一只手表少则需要一周,多则一个月。不过如果你急着买,苹果零售店门口转悠的黄牛或者淘宝倒也不是仅有的选择。

本月初,《好奇心日报》记者走进北京的 iSpace 苹果授权店。在这里,我们只花了不到 5 分钟时间就买到一只黑色外壳的 Apple Watch 运动版的手表。正规发票、严密的塑封包装,该有的一切都有。根据店员介绍,目前还有多款不同搭配的不锈钢和铝制运动版在售。

整件事不太对的地方在于那只手表的售价为 3088 元,比官网定价高了 500 元。而加价卖表的 iSpace 也不是黄牛,是苹果中国官网在列的优质经销商(Premium)。在此之前,苹果的授权经销渠道以管理严格而著称,其中优质经销商从店面设计风格、到商品定价都与苹果店高度一致。

  手表带来新的销售方式

手腕上 Apple Watch 天然具有双重属性,它不仅仅是计算设备,同时也是一个时尚配件。

为了进入时尚业,苹果邀请多位时尚品牌高管加盟,而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 Burberry CEO Angela Ahrendts。Ahrendts 在苹果一步登天,直接进入了十人核心管理层,统领苹果的零售业务。她也是十人中唯一没有长期苹果工作经历的高管。

Ahrendts 就任后,外界最为直观可见的变化是苹果线下销售方式的改变。Apple Watch 发售前夜,所有苹果零售店内都换上了为 Apple Watch 定制的全新展柜。手表像传统钟表商那样将手表锁在柜子里、还有专门开辟出来的 VIP 区供高级客户试戴手表。

更大的改变是苹果销售 Apple Watch 的方式。开卖前,Angela Ahrendts 给零售部门的所有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里面提到苹果零售店内将不提供现货 Apple Watch 销售,只作为体验渠道。体验后,消费者将通过苹果的线上商城订购。她明确要求零售店员工引导顾客使用苹果线上商城,让排队这件事发生在网络上而不是大街上。

从《好奇心日报》在 4 月 10 日开始预订第一天的体验来看,位于核心地段的巨型苹果直营店确实成为了 Apple Watch 的展示渠道,它们为 Apple Watch 开辟了展示区、试戴区和试用区三部分。但真正下单购买时,员工只会帮助你在官网上订购。

在全球几乎所有地区,苹果直营的零售店都是 Apple Watch 的唯一展示渠道。我们的记者在美国联系当地的金牌授权店,得到的回复也是没有 Apple Watch 销售和展示。仅巴黎、东京、伦敦的几家时尚百货提供摆放了展示柜――销售同样在线上完成。

但中国是个例外,大量授权经销商不但拿到了小一号的展示柜,而且还有加价的现货销售。

  中国成了例外

除了苏宁、国美等合作伙伴内的销售柜台外,苹果的线下零售店大致分为两种:苹果自己经营的大型零售店(Apple Store),往往占据最好的位置、树立着巨型白色苹果 Logo;另外一种则是金牌经销店(Premium),这种店虽然店内设计基本与苹果直营店相当,但规模一般不超过 50 平方米、需要经过苹果认证。

目前,北京地区销售 Apple Watch 的授权经销商为 iSpace 和英龙华辰,其中 iSpace 有两家实体店,英龙华辰有 7 家。在苹果官方的表述上,金牌经销店虽然不是由苹果直接管理,但它已经得到苹果的认可。苹果官网称这些店“能够提供出众的客户服务且专注于苹果解决方案、服务和支持”。

我们拜访了 iSpace 和英龙华辰在国贸附近的商店,并致电其它分店询问库存情况。

这些优质经销商都是有 Apple Watch 现货,但售价都高于苹果官方的定价。其中苹果官网售价统一 2588 元(38mm 版本)和 2988 元(42mm 版本)的运动版需要加价 500 – 700 元。更贵的不锈钢版本则需要加价 1000 – 1500 元。

为了卖好苹果(ios app开发)手表,苹果(ios app开发)在中国自己做起了黄牛
  每一个经销商旗下门店加价是统一的,但会依据不同型号紧缺程度不同而加价销售。同样是 Apple Watch 运动版,不同颜色差价可以有 200 元。

加价销售并不是北京一地,在深圳、上海、洛阳,我们也看到了相似的情况。

采访中,所有这些授权经销商都声称自己的手表由苹果提供,而且加价行为苹果官方是知晓的。一位店员对加价行为解释说:“如果我们不加,门口黄牛就会转手卖掉。”

《好奇心日报》记者就此事在线咨询苹果官网的客服时,一位叫“安安”的苹果专家(Apple Specialist)先是说苹果官网是 Apple Watch 的唯一销售渠道。当我们提及在英龙华辰、iSpace 等第三方授权商那里发现有现货后,安安表示希望电话与我沟通。

之后“安安”直接电话联系记者,她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这些优质经销商的产品确实是由苹果直接提供,但是数量有一定限制;

给经销商提供现货的目的在于方便顾客在没有苹果直营店的城市也能买到 Apple Watch;

苹果官方知晓经销商提价销售的行为,但鉴于经销商拥有自主定价权,所以苹果没有插手的余地。

而有趣的是,在华茂的苹果直营店,一位店员听说现货销售的消息后,称这是第三方店自己从苹果官网订购,而后加价转售。很显然,苹果自己直接管理的零售渠道也不完全清楚 Apple Watch 在中国的销售情况。

  为争取中国市场?

我们向苹果中国负责 Apple Watch 媒介关系的负责人发送邮件确认该情况,但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不难想象苹果在中国的特殊做法可能与它急切的想在在中国地区推广 Apple Watch 有关。

Apple Watch 是库克 2011 年接替乔布斯后带来的第一款全新产品。也是继 2007 年的 iPhone 和 2010 年的 iPad 以来,苹果最重要的产品。随着 iPad 的衰落,Apple Watch 肩负着探索苹果下一个盈利来源的重任。

与此同时,在苹果最新一季财报中,中国超越欧洲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占到苹果总营收的 29%,为苹果带来了 169 亿美元的收入。更为关键的是,苹果的中国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它的发展空间比美国更大,中国市场直接决定了苹果未来 5 到 10 年的增长有多快。

但对于 Apple Watch 这样一款新产品所需要的线下展示来说,苹果自己在中国的零售店数量非常有限。

今年 3 月的春季发布会上,库克称全球零售店数量达 453 家,其中中国仅有 21 家,与 29% 的营收完全不成比例。尽管库克曾在去年年底宣称未来两年中国零售店的数量将达到 40 家,相对于英美法澳等成熟市场,苹果直营零售店在中国的密度远远不够:

为了卖好苹果(ios app开发)手表,苹果(ios app开发)在中国自己做起了黄牛

每千万人拥有苹果官方零售店数

  可以看到, 苹果直营店在美国的密度是中国的 55 倍。而手表是要亲手试戴的,在官方零售店短缺的背景下,中国地区的第三方授权店就显得非常重要。

苹果需要这些第三方的授权店充当 Apple Watch 以及更多苹果产品的布道者。库克中国之行第一天下午便参观了位于国贸三期,也就是苹果北京办公室地下的授权店。提前几个小时,店员就开始打扫卫生,为“老板”的到来做准备。

然而,这些店是没有经济动力像苹果官方零售店一样甘心成为 Apple Watch 的展示渠道。作为苹果授权经销商,它们的盈利模式是销售硬件。但在店内展示 Apple Watch,然后鼓励用户去官网购买无助于自己的收入。

不管是小一号的 Apple Watch 展示柜、在苹果直营店尚无现货时直接加价销售 Apple Watch 的权力,都像是苹果为了在中国争取到更多线下展示所做的让步。

与此同时,代价也是明显的,未必有多少消费者能分清所谓直营店和金牌经销店的运作有何不同。他们看到的只是苹果官网的在列商店像黄牛一样加价卖紧缺商品。

一个多月下来,苹果零售负责人 Angela Ahrendts 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她在开卖前的员工邮件中,她还称线下转线上销售将是“观念上的一次重大转变”,但预订开始后不久,她又解释称这并不意味着其它苹果产品也采取类似模式。本月初,苹果宣布从本月下旬开始,在直营店内销售部分 Apple Watch 款型的现货。

Ahrendts 曾经提到苹果线上销售 Apple Watch 的理由,因为表身与表带的不同搭配多达 38 种,对于苹果零售店的库存会造成巨大压力,而线上预定和发货有助于消费者“最简单、最快地拿到手表”。

不过结果看来,在中国买到 Apple Watch 最简单、最快捷的购物方式却是走到苹果的授权经销店加价直接提货。

从发布过半年才开卖、到 4 月 10 日发售当日的匆忙与混乱、再到今天中国地区官方默许的加价销售。为了冲进时尚业,苹果改变了很多。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一个小变化,一个时代的更替。苹果把 iPod 从官网顶部的菜单栏撤了下来,换上了刚在今年 WWDC 上发布的音乐应用 Music。

虽然 iPod 产品线的部分产品仍然可以在苹果官方渠道买到,但从官网顶部菜单栏撤下来这一举动或多或少表明了其在苹果产品布局中已经变得无关要紧。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iPod 这款经典产品诞生至今的历史:

2000 年,乔布斯让 Jon Rubinstein 和 Tony Fadell 用东芝的硬盘、索尼的电池盒德州电器的芯片创造出了一款音乐播放原型机。iPod 这个名字来自于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的一句台词:Open the pod bay doors,HAL。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2001 年 1 月,苹果发布了 iTunes。同年 10 月,苹果发布了第一代 iPod,当时市场对这款产品的评价并不好:价格太贵,功能太少。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2002 年 7 月,苹果发布第二代 iPod,加入了触控轮,有 10GB 和 20GB 容量可选。同时 Musicmatch 使 iPod 可以兼容 Windows 系统。同年 10 月,苹果更新了 iTunes 4.1 版本,开始支持 Windows。iPod 的销量开始迅猛增长。这一年 iPod 的总销量是 60 万台。

2003 年 4 月,苹果发布了第三代 iPod,控制按钮放在了屏幕下方。同时 iTunes 音乐商店发布,20 万首音乐,每首定价 99 美分。这一年 iPod 的总销量是 200 万台。

2004 年 1 月,4GB 容量的 iPod mini 发布,配有全新 Click Wheel,5 种色彩可选。同年 7 月,苹果发布第四代 iPod,同样配备了全新的 Click Wheel,容量有 20GB 和 40GB 可选。这一年 iPod 的总销量是 1000 万台。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这一年,iPod 登上 Newsweek 封面,成为风靡美国的产品。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2005 年 1 月,定位入门级的 iPod shuffle 发布,容量为 512MB 和 1GB,可以用 USB 和电脑连接。9 月, iPod mini 被 iPod nano 替代。10 月,重新设计的 iPod 第五代发布,播放器屏幕变得更大了。这一年 iPod 总销量是 4200 万台。

2006 年,iPod nano 和 iPod shuffle 均更新了二代。这一年 iPod 销量为 8800 万台。

2007 年是 iPod 命运转折点的开端――iPhone 发布了。与此同时,iPod 更名为 iPod Classic, iPod touch 推出。这一年 iPod 的销量是 1.41 亿台。

2008 年 4 月,iTunes 成为美国第一的音乐供应商。这一年 iPod 销量达 1.97 亿台。

2009 年,苹果发布 160GB 版本 iPod Classic,取代了之前的 120GB 版本。这一年 iPod 销量为 2.5 亿台。

2010 年,披头士的音乐登陆 iTunes,这一年 iPod 的销量是 2.75 亿台。

2011 年,iPones 4S 发布,Siri 诞生,iPod touch 和 nano 除了降价没有任何升级。同年 10 月,乔布斯去世。

2014 年,iPod Classic 停产退市,引发部分粉丝不满。

在下面的 iPod 历史出货量数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iPod 并没有立刻被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 所取代,反而在 2008 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一个出货量的峰值――2270 万部。此后 iPod 的出货量逐年下降,但每逢年末的假日购物季就会出现一次突升。

从iPod到Music:苹果(ios app开发)革了自己的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曾经红火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去哪儿了?

高峰时期曾有过万人报名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活动,今年却静悄悄。

知名个人站长卢松松5月25日在其博客爆料称,已经连续举办九届的活动今年停摆,并且活动在去年就改了名,原来的“站长”二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创业者大会。

早就有人唱衰站长,消息传开之后,“站长落伍论”重新占领市场。自媒体人楼东升一篇《创业这么热,为何站长消失了?》的网文更是引爆微信朋友圈,随之而来的探讨与反思无数。

中国互联网曾是众多个人站长缔造神话的行业。如今这一领域叫得上名字的大佬绝大多数都是从建一个简单的个人网站起家,就连造就数千亿美元市值腾讯帝国的马化腾也不例外,“他最早将美国的惠多网移植到深圳”,这样的描述至今在网络上有据可查。而在2005年厦门某机构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站长大会上,周鸿t、雷军等现在互联网的领军人物悉数现身捧场,站长这一身份当时的号召力可想而知。

有说法称,2006年鼎盛时期个人站长数量接近千万。当时还在沈阳念大二的曹成明就是在那样的时代感召下成为其中一员。要知道在互联网版图之上,东北属于开化得比较晚的地区。更有知名站长,依靠网站导航等变现流量,赚得千万身家。

不过,十年过去,经历了技术和经济革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似乎逐渐把这个有过夺目绚丽光环的站长群体甩在了身后。曾经的站长在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大佬名单中寥寥无几。

十年,这批中国互联网初期的创业者去哪儿了?

“草根”崛起

曹成明“触网”是在高中年代,2005年。

那时,互联网还是四大门户和雅虎等外来和尚的天下,BAT还没有成长为今天的巨人。高中生、大学生在互联网开发一个站点,甚至赚取第一桶金基本没太多障碍,而国内刚起步的互联网企业也需要与个人站长“抱团取暖”。

“做站长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多半是学生或者所谓社会上没有学历的无业游民,喜欢上网。共同特征是不懂技术,借助开源的系统工具,简单地看下官方教程,就能买个虚拟主机,买个域名,开通FTP,把代码传上去,安装,形成一个站点。”曹成明说。

2006年,读大二的曹成明一口气做了好几个网站。到大三下学期拿得出手的已经有三个,一个是网址导航站,一个是专门针对校园电脑维修的资讯站和一个同样针对校园的电商平台。其中电商网站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三四千,谷歌PR值达到4――这一指标相当于现在人们熟知的百度权重,数值越高网站越有价值。对个人站长而言4算是不错的战绩。

曹成明当时经常泡的“站酷”图片站,同样脱胎于个人网站而且发展迅速。当曹成明只有上千IP,梁耀明已经做到过万。

2006年,在公司当设计师的梁耀明总是为找不到好的图片素材发愁,加上发现不少人跟他遇到同样的问题,于是用业余时间建了个图片站。因为勤更新,加上图片质量好,例如他会把在国内买不到的香港杂志的精美图片扫描上去,几年下来网站不但积累了大量用户,还因获得不错的访问量而实现盈利。

在中国互联网初期,不懂技术对这些爱折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当时,网站按属性划分为五大类: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比如论坛对应Discuz!或者PHPWIND,下载站对应帝国系统,网址导航一般使用114,电商平台则可使用Discuz!开发的一个叫做ECMall的工具,再或者上海的商派,资讯站通常采用织梦系统。

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其中一部分甚至配有专职客服,在各个站长QQ群里帮忙答疑解惑。

知名的“半路出家”者还有网址导航站265.com创始人蔡文胜,高中辍学,hao123创始人李兴平,初中毕业;网站系统开发工具Discuz!创始人戴志康大学半途而废等等。站长们不以学历低为耻,反以为荣。戴志康成为80后互联网创业楷模在2006年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面对台下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津津乐道自己高中成绩特别差,“全年级400多人,我排倒数第六”。

 蜜月期

曹成明做网站后不久,百度、搜狗、迅雷等搜索引擎先后推出网盟,“赚广告商的钱,企业需要(广告)分发渠道,个人站点是很好的展示平台。”例如刚兴起的电商淘宝推出了淘宝客,个人站长在自己网站上添加这个模块工具,帮淘宝引流下单就能获得返利。

那是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站长之间一段漫长蜜月期的开端。

曹成明开始有收入了,靠流量一个月能挣个三四百元,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他说他当时很满意,而这也代表同一时期大部分个人站长的心态。对大部分是学生或者无业游民以及少数在职人士构成的个人站长群体而言,靠流量变现,发笔小财改善改善生活,同时还能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已经是一种“恩惠”,一开始就抱有商业目的的人是非主流。

连网站里边最没有技术含金量、最容易复制且页面在许多互联网人眼里丑得“令人发指”的网址导航站,居然都帮助蔡文胜、李兴平等第一批个人站长挣得千万身家。这种事迹堪比今天的新三板企业的暴富故事,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2009年本科毕业,曹成明把自己三个网站中的电商网站作价三万卖给了沈阳一家B2C公司,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没有选择马上创业,而是南下来到当时互联网环境更好的上海,投奔已经名声在外的社区网站51.com。照理51.com校招只看得上华科毕业生,但由于曹成明有站长的经历,顺利过关。

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有“站长之王”美誉的庞东升。

在曹成明印象中,同事中跟他背景相近,也是站长出身的不在少数,其中有一个他印象特别深的叫王悦的男孩,后来出走创办页游公司恺英网络,因推出《我是MT》一炮而红。

锻炼出来的个人站长很受互联网企业欢迎。例如梁耀明曾经只是网站小白,但经过长时间单打独斗快速成长为既能建站,又能做设计,既能写代码,又能做推广,既能增流量,又会抬权重的互联网全才。

曹成明在51社区做产品运营。表面上看产品经理跟站长相似,实质后者缺少前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曹成明在网上饥渴地搜寻相关学习资讯,却失望地发现专门面向产品经理人群的网络社区几乎没有,勉强算数的只有资深互联网玩家白鸦发起的UCDChina,于是决定自己填坑。

2011年7月,网站上线,这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前身,初期还是更像一个资讯平台而非社区。工作之余,曹成明每天投入5个钟头从互联网浩瀚的资讯海洋中,一点一点把跟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抠出来,再蚂蚁搬家到自己网站上。凭借当个人站长时的那股子牛劲,一年下来发了5000篇文章,平均每天40-50篇,慢慢有用户开始亲切地尊称他“老曹”。

 技术浪潮

互联网的“进化”更快。

老曹网站上线的同一年年底,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4给了诺基亚塞班手机致命一击,宣告智能手机时代正式来临。大洋彼岸,中国手机行业的“鲶鱼”小米也在同年底发布首款产品,移动互联网进程意外加速,个人站长爆发的PC时代渐入尾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是碎片化,PC时代主宰流量入口的网址导航站等一类个站的优势不复存在。互联网企业与个人网站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腾讯与康盛之间的故事。

康盛创始人就是上文提到的戴志康。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最早是由站长社区落伍者论坛和为社区站提供开发工具的服务公司康盛创想一起发起的。2010年腾讯数千万美元现金加股权全盘收购康盛,戴志康也加盟腾讯,负责微社区方面的搭建。据称当时70%的个人站长都会用到Discuz!。

业界认为,腾讯当时的如意算盘显然是想整编庞大的中小网站群体,从而掌控流量入口。

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这类中小网站式微。2013年,站长大会主办权也从康盛旁落腾讯手中,有报道就称,本来开放的会议似乎已经变味,成了腾讯的高管秀,而去年干脆改名,彻底跟“站长”说拜拜。戴志康本人亦于去年开会前从腾讯离职,有迹象表明,Discuz!团队本身在腾讯内部也被边缘化,最近甚至听说团队已被解散,全员转岗腾讯云。或能够佐证的是Discuz!的微信公众号自今年2月农历新年以来的确再无更新。

中国互联网初期时代以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等形态存在的个站显得难以跟上用户需求,逐渐式微。

此时的BAT都不再是当年的幼儿,它们对个人站长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携手共赢走入历史,整编封杀成为主旋律。

同样被巨头收编而后惨遭肢解的还有以做域名解析出名的DNSPod,站长吴洪声也在被大资本收购后选择出走。甚至有人喊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是站长公敌”。

 另一波创业者

与“站长”年代依靠变现流量赚钱相比,当前的互联网创业也是另一番景象。随着互联网企业投资运营产业链的日渐成熟,创意、管理与总是虚位以待的投资碰撞,就能成就点石成金的故事。“现在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只要有点子,有比较好的背景,找到投资人就可以把想法实现。”老曹说,过去站长入行的时候往往不懂互联网,而如今的创业者不但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首先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同时往往还有漂亮的公司履历,在那里学到了互联网管理方式。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就是2014年出自某好事创投机构之手的创业谱系图,从头到脚地梳理了包括BAT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

随着美国与中国互联网环境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带着硅谷基因的精英创业者在回归,他们身上的名校气质与商业上的勃勃野心都甩出当年的“草根”站长几条街,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对待资本的态度。

最近的案例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来做女性时尚电商的美丽说CEO徐易容,他在出席某个互联网分享活动时建议创业者融资后不要保守,把钱都花掉,称又不是拿来养老的。“早死早超生。把所有的资源顶进去,死就死,反正那也不是你的钱。”反观戴志康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曾公开教育互联网创业者“一定要赚钱,VC不投也没关系,反正你也死不了”。

早期很多垂直资讯站如蓝色理想、CSDN,地方门户厦门小鱼和常州的化龙巷等都从个人网站开始,变成虚拟团队,甚至最后到注册公司,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考虑过外部融资,全靠自己赚钱维持运营。

不过,游戏规则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个人站长真的失去了优势。

“拿到投资的绝大部分人是曾经的站长。优秀的站长能把网站从零做到有一定流量,其实是更靠谱的,并不会在当下失去竞争力。”从个人BBS发展起来的在线教育龙头沪江网已经拿到百度C轮8000万美元融资,计划年底前A股挂牌上市,站酷也在坚持了八年之后得到IDG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老曹前同事王悦的恺英网络正在港股借壳,戴志康的康盛7000万元加股票期权卖给了腾讯……一大波包括58同城姚劲波在内的同样个人站长出身的创业者甚至去了纳斯达克敲钟,这些都是老曹的榜样。

“只是我们现在是夹缝求生,不可能像他们(早期站长大佬)那样走得那么快。”曹成明说正在朝着上述榜样全力奋进。他在做的是一个围绕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打造的垂直社区,包括资讯站、培训、招聘等全闭环服务。从一个人开始建社区,到现在近50个人的小团队,用户从零做到目前覆盖75%的产品经理人群,不过,他有时还是会去回想做站长的那段时光。

“过去站长是实打实为用户服务,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会很要好。站长圈是互助的,大家强调的是共同进步。”这种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今天动辄掐架撕逼的互联网行业早已绝迹。

当然也还有网络红人留守站长岗位,卢松松就是一个,他仍然以每天一篇的速率更新着个人博客,继续“兜售”SEO(互联网推广)的秘诀,目测流量还可以,2014年年底高峰的时候日均IP超过5万。只是老曹听说,卢松松的生财之道早已不是原始站长流量获利那套,而变成写软文,帮人讲课和推广微商。

作为个体,站长还在,作为群体,也许站长真的消失了。有人在卢松松爆料站长大会撤销的帖子下吐槽:“现在喊站长可能有点落伍了,能赚钱的站长都已经是创业者了,还没有赚钱的又不好意思说是站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