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在 iTunes 上,豆瓣开发的 App 有12款,在 Google Play 上,这一数字为10款,其中开发最为滞后的“豆瓣笔记”iOS 版上一次更新是在2012年,近乎一个已死的应用。在最新推出的“豆瓣”App 2.0 Android版推出之后,由于其中已经新增了广播功能,豆瓣应用的死亡名单上将确定无疑地多出一员:豆瓣广播。

据统计,豆瓣此前已经分别发布了豆瓣阅读、豆瓣小组、豆瓣电影等13款独立APP,每一款都是针对某项细分功能推出。2014年8月,豆瓣开始内测一款名为“豆瓣”的APP,功能涵盖豆瓣的所有主要类服务。详情查看钛媒体此前文章《“豆瓣”APP内测:从各自为战转为集团作战?》,之后至今豆瓣还在阿北的带领下,寻求新的移动新生。

截至2月1日,超过2万名用户参与了豆瓣的反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颇具典型性的豆瓣用户的数据样本来分析豆瓣的移动化策略得与失以及这家公司未来的可能性。钛媒体记者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调查显示,近22%的用户并没有安装这款在去年7月底推出的 App,七成以上的用户表示非 App 版的豆瓣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有超过18%的用户则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款应用。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已经使用“豆瓣”App 的用户中,近六成是通过豆瓣网站知道它的,而通过豆瓣其他应用和分发渠道的用户只有不到1/4。

也就是说,在这个2万多人的调查样本中,60%以上的用户使用豆瓣的主要场景依然集中在网站上,尽管自去年起豆瓣就已经明显已经加快了移动化推进的节奏,但传统用户到移动端用户的转化并不理想。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几家公司的情况。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7亿,手机移动端流量占比已超过80%,移动端用户数超过1.8亿;至2014年美团用户总数超过2亿,在460亿元的交易额中,移动端占比超过90%。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竞相追逐的潮流,创业公司已然如此,其他如狼似虎的大公司在上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自不必言。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豆瓣的移动化步伐现在走得相当蹇滞。

移动端用户量的弱势之外,用户在“豆瓣”App 上的使用习惯亦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电影和图书的标记、评分是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

然而,讽刺的地方在于,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方便地购买电影票和图书,但是,在“豆瓣”App 上,用户只能标记电影却无法购买电影票,豆瓣主动在自己的应用上舍弃了这个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功能里里最具有商业潜力和前景的延伸环节。一位内容生产商不久前告诉我,比起豆瓣、时光的评价和推广,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格瓦拉、美团等平台的宣传和评分,因为用户往往是在后者网站上真正产生消费行为的。

关注和创建豆列并不是目前“豆瓣”App 用户的主要使用习惯。

但是,无论在网站还是移动端,豆瓣最近一直通过改版乃至将其推至首屏的手段来强调和突出“豆列”,试图通过这种信息聚合的方式来增加信息的内涵和丰富度从而更好地利用用户数据。可是,在豆瓣内容和微博、微信等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受制于整个平台的封闭性,豆瓣本身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又无法取得像微博等一样的效果,用户真得会如豆瓣预设得那样热忱地去参与内容的贡献和再组织吗?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用户对“豆瓣”App 有着普遍的认可。

尽管80%以上的用户会保持每周至少打开一次的使用频率,但问题却在于,打开 App 之后,用户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满足怎样的需求?

不能买电影票,和淘宝结合起来的能够购物的“东西”隐藏在豆列之中并且无法进行搜索,“关注”友邻功能也被隐藏在二级菜单中……如果 App 无法解决用户这些现实生活切实需求的话,如果 App 不能够提供媲美网站的功能和体验的话,那么又如何推动用户向移动端的转化呢?而这样的短板又进一步限制了豆瓣在移动化和商业化的作为。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对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说,豆瓣并非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豆瓣”App 的用户与微信、微博用户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从整个角度来看的话,豆瓣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大众倾向的网站,早先的“文艺”、“小清新”等种种标签早已不是它的专属,而且,豆瓣用户依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文化、传播等中高收入群体。

但是,这些都并没有帮助豆瓣在商业上逐渐走向成熟和繁荣,尽管面临移动端的蹉跎、功能和商业模式之间的缺失以及 UGC 自身发展等不少困境,但这家让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步奏。但,残酷的是,世界留给豆瓣的时间并没有它想象得那么多了。

如今,在豆瓣推出措施要求用户必须登录才能查看内容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它亦步亦趋地走上了人人网的老路。

北京app开发公司

狂赚180亿 苹果(ios app开发)还是要发债

狂赚180亿 苹果(ios app开发)还是要发债

 

  上季度,苹果公司狂赚180亿美元利润。该公司周一宣布将重回债券市场,发行债券。

苹果公司本次计划发行2020年到期的浮息债券、2020年、2022年、2025年和2045年到期的固定利率债券。根据美国SEC的文件,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将帮助苹果公司出售债券。

由于税务问题,苹果公司将大量利润囤积在美国之外,因此它选择发行债券来为自己的股票回购计划提供资金。目前,美国的公司融资利率正处于历史低位。

在2013年4月,苹果公司出售了170亿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为20年来其首次发债。苹果的发债规模在当时创下了公司债的历史记录。

此前提到,在2013年5月的债券销售之前,苹果没有任何债务。

当时,苹果手握1450亿美元的现金,但其中只有约450亿美元在美国本土,另外约1000亿美元现金被留在低税率的海外,如果将现金转移到国内用于股东回报,苹果公司将需要承担相当规模的税收。

苹果公司尚未透露本次发债计划募集多少资金 ,其表示:

本次发债是为了满足公司需要,需要包括:普通股回购、股息支付、为运营、资本支出、收购以及偿还债务提供资金。

北京app开发公司

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手机app),为何iPhone更保值?

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手机app),为何iPhone更保值?
  iPhone6推出之后,苹果正在全球各个市场大获全胜,苹果日前发布财报显示,2014年Q4,苹果共售出7450万部iPhone手机,同时有数据称,苹果公司首次成为中国最大智能手机厂商。另外,苹果在全球各个市场捷报不断。比如在韩国,iPhone市场份额从iPhone 6和6 Plus发布前的15%,飙升至33%。在日本市场,苹果的份额已占半壁江山。在美国与欧洲,苹果则处于完全主导性的地位,在中国市场,苹果市场份额已经超越三星。

也许业界比较疑惑,iPhone6发布之后,从硬件到软件,除了屏幕大小的调整,再也看不到过多亮点,苹果在技术创新上的瓶颈的表现非常明显,业界对于苹果的唱衰也是不绝于耳,但苹果的销量、股价、市值、人气、关注度等诸多方面却呈现强劲的增长走势。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2014年Q4,苹果共售出7450万部iPhone手机。但如果从Android手机阵营的表现与iPhone一对比我们就知道,iPhone6的流行,其中有一个被忽视的理由:即相对Android手机,iPhone更具有保值性。

我们看智能机的二手市场。在智能机二手市场,苹果人气高,品牌含金量高,销量高,因此二手苹果手机的回收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去各大电子产品数码城转一转就知道,旧款iPhone从来不愁卖不出去。

另一方面,我们再看2013年上市的iPhone5S与三星note3、S4的价格对比,这三款手机在上市时价格都在5千以上。目前iPhone 5S的电信3G/移动4G/双3G的报价均不低于4000元。三星Galaxy Note 3 (N9006)的价格在2900左右,三星S4目前的报价普遍已处于1800~2500元的价位区间。三星的旗舰机价格随着时间推移,价格缩水惊人。

  手机保值,在Android阵营很难做到

这些案例已经不用举太多。可以看出的是,iPhone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具备更高的品牌溢价。支撑苹果品牌溢价主要是对于智能手机重新定义与创新的首创性品牌影响力、独有的工艺设计与iOS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而三星等Android厂商,大多只是硬件属性的厂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其品牌不是上行反而是下滑了。苹果则相反,从iPhone4到iPhone6,历经几代iPhone的发展与品牌沉淀,加之iOS独有的封闭系统的优良体验驱动其高端品牌价值处于上升阶段,其品牌具备了苹果本身时尚科技奢侈品属性所带来的稳定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品牌溢价赋予iPhone具备更高的保值性。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购买12个月的iPhone,依然可折价60%出售,在中国,这个价格甚至还可以更高。而Android智能机则大致只能以40%的价格卖掉,甚至更低。另外,据MarketWatch网站的数据显示,美国用户手中的iPhone旧的手机设备的价值从2013年的340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70亿美元。

因此从投资价值角度看,买iPhone相对来说,带来的个人损失反而更少,而转手也更容易。加之苹果新iPhone的推出,苹果也会推出以旧换新的回收政策,消费者可将旧iPhone设备抵扣现金去购买新iPhone。这不仅带动苹果新机型的销售,也在间接为iPhone旧手机保值而服务。

然而,手机保值在Android阵营却很难做到,在Android手机阵营,多年来竞争手段都没有变过,无非是硬件配置、参数的比拼,最近华为小米还在为2K屏幕大打口水战。但手机硬件配置与性能参数分分钟都会被超越,一旦被超越,就面临价格缩水,加之智能机硬件目前已经发展至相当成熟阶段,硬件比拼只是细微的差别,不构成核心竞争力,Android手机的降价快也是无奈之举。

日前苹果公司CEO库克也表示,在新款iPhone的销售量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此前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这里面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即Android手机对市场用户多年来的培育,反而为iPhone做了嫁衣。因为从本质上来看,Android终端厂商始终并没有找到一个独有的核心竞争点,Android系统体验与iOS依然存在差距,这造成了苹果在高端价位始终压制着Android终端厂商的上浮空间。

Android手机由于系统软件与系统兼容性问题以及卡顿、频繁弹广告、恶意程序、越用越慢等因素都在将更多Android用户推向苹果,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关键因素在于,目前不少Android用户在多年市场培育后开始考量手机这种电子消费品上的长远投资价值,即尽管iPhone手机售价高,但从长远的使用成本来看,其保值性决定其使用成本要低于Android手机。

  苹果创新乏力是事实

不过,苹果的未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苹果创新乏力是事实,基于今年秋季将会推出的iPhone6S,iSuppli Corp.中国研究总监@Kevin王有传称,iPhone6S主要是升级处理器、iOS。至于内存,至于外观、屏幕 和摄像头都依然没有变化。创新能力是决定苹果是否能维持高品牌溢价的基础,但更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苹果之外的手机厂商是否有别具一格的软硬件创新体验以及是否具备撬动苹果生态的力量。

做手机中的奢侈品是苹果为自身的定位,周转快、利润高,人为地制造一种供不应求是苹果新品发布都需要制造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为苹果年复一年的带来光环。但苹果的危机也在于,目前iPhone交易渠道的便利化,苹果正从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愿望到到沦为街机,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我们还知道,2015年年中,苹果或将会停产iPhone 5c推出4寸低价iPhone即iPhone6S mini,而四寸屏手机可能将为完成iPhone5C的未竟使命,即为覆盖更多中低端用户群体而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事实上需要对标的是LV或者爱马仕,因为奢侈品的定位决定其只需要吃掉高端窄众市场即可,品牌高端化与利润最大化本身是相矛盾的,否则大众化会反噬品牌本身。而我们目前看到的则是供应链管理出身的库克在不断迎合大众需要作出市场策略的调整,导致iPhone6的销量达成井喷,但这种井喷过后则是iPhone的大众化,大众化则削弱其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与保值性。因为品牌的高端属性是iPhone更具保值性的基石。

另外,不具备过多创新因子的iPhone6销量过高,将驱动市场饱和程度加深,并导致iPhone产品赋予消费者的梦想意义与身份彰显意义都已不再,而且会压抑用户后续对iPhone新品的需求。

可以看到,苹果为了布局生态圈占据更广泛的用户,推动销售覆盖更多市场,正在采用各种手段,但这显然不利于苹果后续的品牌上行与其产品保值性的延续与稳固。苹果的未来不在于销量,依然在于其是否能真正在创新瓶颈上积聚势能,在用户心理预期达到低谷的阶段能带来惊喜式的突破,并处理好利润最大化,用户最大化、生态圈建设与高端品牌稳定性四者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是否能处理妥当才能铺垫好苹果的未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解读苹果(ios app开发)赢在中国的密码

解读苹果(ios app开发)赢在中国的密码
  国外科技企业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点早已是业界的共识。然而,美国苹果公司凭借其努力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

美国财经媒体CNBC就以苹果的成功案例为蓝本,告诉美国科技企业如何能实现赢在中国。以下为文章全文:

研发一款高端产品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增长,手中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具备购买一些奢侈品以体现其社会地位。

广告代理商RAPP公司副总裁兼创意技术总监克雷格?艾利梅里(Craig Elimeliah)表示:“苹果在经济形势不错的国家推出了一款高端产品。因为其来自西方,这里的人们都愿意为其埋单。”

在此之前,苹果试图在中国推销其定价稍便宜的5C,结果遭遇挫败。艾利梅里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广大消费者喜欢高端产品,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全球知名市场研究调查公司中国市场调查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创办人暨总经理肖恩?赖因(Shaun Rein)认为:“中国消费者喜欢苹果,因此他们愿意在黑市上花上双倍的价格购买。因为苹果的部分产品要在首发一个月后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了解中国消费者

苹果在中国留心布局,并最终与该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微博)达成合作。中国移动拥有7.6亿用户,这一合作也令苹果更加融入市场主流。要知道,苹果为了达到中国移动的技术标准,做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回报。

为了对中国消费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苹果还做出其他方面的努力。中国消费者尤其钟爱大屏手机,苹果因此迎合其口味,推出了5.5英寸的iPhone 6 Plus。

赖因说:“很多中国人的老家没有电视,年轻的一代喜欢拿手机看电影、与朋友聊天以及进行游戏消遣。因此,大屏手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整合新产品与保持品牌的知名度上,苹果进行了数年的战略调整。不过,保持品牌的形象在中国显然是首要任务。

中国人喜欢大型、漂亮的旗舰零售店。在那里,消费者可以接触产品,并进行试用。这是苹果需要加强的地方。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已经宣布,到2016年中期,苹果零售店将增至40家,是目前的两倍。

从他人失败中汲取教训

苹果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实现翻番,而老对手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却快速流失。这其中原因在于三星与苹果的策略相背而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蒋炯文指出,三星以过快的速度向中国市场提供了太多的手机型号。

蒋炯文在邮件中表示:“三星做法稀释了其高端的形象,有些人还认为这一做法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服务的水平下降。不管如何,三星目前在中国是陷入麻烦之中。”三星对此拒绝置评。

蒋炯文认为,在产品选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说服消费者购买一款高端产品要比在产品更新频繁、可选择产品更多的情况下容易一些。

艾利梅里认为,这就是苹果的工作思路。苹果在最有限的选择中做到最好,而三星在产品选择上过于混乱。

在全球保持主流

苹果品牌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其还为中国消费者连接更加广阔的全球经济提供了渠道,这也是中国人目前希望实现的。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弗兰克?吉列特(Frank Gillett)指出:“苹果拥有一款全球性的产品,其在哪看起来都一样,他们没有保留地将其带到了中国市场。”

从某些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消费型经济模式也在帮助美国等西方企业在中国赢得消费者。

艾利梅里认为:“苹果正在中国打造品牌价值,以某种方式与中国消费者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差异性。”

iPhone 6 Plus不仅是一款能体现苹果战略眼光正确性的产品,同时还迎合了一群渴望加入全球消费市场的用户。

北京app开发公司

Apple Watch将于2月中旬推出部分应用

Apple Watch将于2月中旬推出部分应用

   北京时间1月31日消息,据美国科技博客MacRumors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要求部分重要应用开发商和合作伙伴做好准备,以便在今年2月中旬发布兼容Apple Watch的iPhone应用。

  知情人士表示,苹果已经要求Apple Pay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筹备一款支持WatchKit的iOS应用,并准备于2月12日在App Store中推出。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是否对其他开发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该公司有可能希望在对外发布前,首先在内部员工中测试一些第三方Apple Watch应用,以便更好地了解使用第三方应用时的电池续航效果。之前有报道称,目前有数千名苹果员工每天都在佩戴和测试Apple Watch,以便为今年4月的最终上市做准备。

  苹果还有可能在今后举行的活动上,借助这家合作伙伴的应用展示Apple Pay在Apple Watch上的效果。Apple Pay将成为Apple Watch的重要功能,方便用户直接完成信用卡支付。之前的消息显示,Apple Watch将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授权支付功能:第一次佩戴时需要输入密码,之后每一次失去皮肤接触后,都要再次要求输入密码。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本周早些时候表示,Apple Watch的开发工作进展顺利,这款设备将在今年4月上市。苹果并未公布Apple Watch的全部定价,只是透露该产品起价为349美元。(书聿)

北京app开发公司

iPhone卖疯了说明硬件才是王道

iPhone卖疯了说明硬件才是王道

苹果在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取得了18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的,最大功臣就是iPhone,它的收入占到三分之二。当智能手机都没什么区分度的时候,苹果凭借其产品强大的硬件基础大赚特赚。

  算上iPad、Mac和iPhone,苹果在上个季度一共售出了1.01亿件设备,加上ipod、Beat耳机等产品,苹果93.5%收入来自硬件。这掩盖了苹果软件系统的优越性,有着卓越品质和多样性的iOS应用对消费者存在着致命的诱惑,但这个比率也说明硬件仍是苹果的立足之本,核心地位不容置疑。苹果依靠独特的硬件、软件、售后服务赢得了广大的消费者,几乎都是靠实物销售赚取信誉。

  一切围绕硬件

  不可否认,一些iPhone的消息只是纯粹的炒作。即便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调足了消费者的胃口,软件应用系统的性能也卓越不群,但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硬件支持,iPhone的销售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即使有人抱怨iPhone容易弯曲,但消费者对它仍充满了赞美之词,轻薄的设计、优雅的侧边、可靠的触摸型指纹传感器等等。

  苹果取得今天的销售记录还应该感谢iPhone良好的设计史,此前发售的iPhone 5S和iPhone 5C仍畅销世界。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其他的科技公司非常乐意借鉴。

  打造一款优质手机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经常挂在智能手机开发商嘴边的话就是利润微薄,让产品差别化几乎不可能了。这就使得手机制造商提供性价比手机。一直以来,三星在中国市场就奉行这样的策略,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直到遭受中国更廉价手机的重创。但苹果表明,有着卓越设计和良好用户体验的高价手机在市场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移动技术产业变得越来越广阔和复杂,但最终还是要依赖某些基本的方式来挣钱。可以是通过卖硬件,就像苹果那样;也可以是通过广告植入,如Google的广告收入。Netflix以及亚马逊的Kindle商店在跨平台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移动软件上消费与以往我们在桌面应用Office、Photoshop上的消费不一样。

  当产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互动的时候,就更容易卖出去。这就是为什么HTC开发稀奇古怪的相机;LG和三星陆续推出智能手表,以期望寻求突破。尽管在残酷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HTC、LG等公司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仍是盈利的。三星销量下滑,但是还不至于由赢转亏。

  硬件公司卖软件,软件公司卖硬件

  苹果的最高季度利润,证明了硬件对科技公司的利润至关重要。即使那些在不断拓展收入来源的公司,例如Google,亚马逊,他们最终还是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硬件方面。

  微软希望推出尽可能完美的Windows,因此推出了Surface平板系列。Facebook也希望成为你打开手机后看到的第一款应用,因此它也有相关手机项目。

  虽然取得硬件的突破还不意味着成功,看看诺基亚就知道了,但苹果的巨大成功是基于硬件水平,而且这种情况会延续。

  via verge

北京app开发公司

成功发现Snapchat的IVP,现在来领投App Annie了

昨日晚间,移动应用经济决策平台App Annie宣布完成新一轮5500万美元融资,由IVP(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领投,这家资本最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便是早期押中Snapchat,投资了天使轮和A、B轮,本轮跟投的还有红杉资本、IDG以及Greycroft Partners。

在过去一年,App Annie收入翻了3倍,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聚集了35万名移动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开发者和市场营销人员,这些增长的数据都为App Annie新一轮融资进行了背书。另外,这家移动应用经济决策平台,在去年完成了对移动分析专业公司Distimo 的收购,员工数增长了一倍。

引入新资本后,App Annie将加速国际化扩张以及着手可能的并购。

而在宣布新一轮融资的同时,App Annie也宣布了新产品――Usage Intelligence,向移动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全球数千款应用的活跃用户数量和参与度趋势。

成功发现Snapchat的IVP,现在来领投App Annie了

 

  在App Annie推出的Usage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供了如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MAU、周活跃用户WAU、日活跃用户DAU)、使用时长、使用频率和留存等关键指标,可以用于分析全球热门应用的使用行为,分析竞争对手和研究市场整体情况。

在App Annie CEO Bertrand Schmitt看来,“使用行为数据对于移动应用发行商和投资商而言极其重要,对于盈利模式不仅限于商店内收入的应用来说尤为如此”,这也是Usage Intelligence解决的重要需求。

Usage Intelligence拓展了App Annie的高级市场数据产品App Annie Intelligence的产品线。App Annie Intelligence用于分析下载量、收入、用户,现在拓展至分析全球热门应用当下的使用行为。App Annie Intelligence基于对数十亿计应用数据的汇总、匿名化和分析,产生精准和细致的市场数据。2014年第3季度,16 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使用了 App Annie Intelligence 的数据,而Intelligence的客户的收入占据了全球移动应用商店总收入的将近一半,包括包括 Electronic Arts、Google、LinkedIn、微软、Nexon、雀巢、三星、腾讯、Bandai Namco 和 Universal Studios 等。

对于资本方来说,IVP 的普通合伙人Eric Liaw认为,“移动应用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趋势,但在App Annie之前,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缺乏指引”。伴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Eric Liaw 将加入App Annie董事会。

而对App Annie的未来,Schmitt则是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 App Annie将应用销售、搜索、广告、用户信息和使用行为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化平台中,帮助应用开发商推进其移动业务。

app开发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app,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试用过或者报道完之后随手就删了。如果你手里正在做一个尚未完工的移动应用,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在经历了几年爆发式的增长过后,我现在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疑问就是:在app已经泛滥的情况下,现在还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2008-2014年App Store应用数量的增长趋势

  什么叫做爆发式的增长呢?我们先来看看数据。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资料,截至到2014年8月,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在130万以上;过了一个月后,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同样超过了130万款。由于Google Play和App Store分别是在2013年7月和2013年10月累积到100万款应用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两者的应用增长数量都在30万款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800多款新app出现。

在国内,豌豆荚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时,其收录的app数量超过100万,而2014年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150万。由于国内有些开发者没有把Android应用提交到Google Play的习惯,所以中国的Android应用数量高于Google Play的统计数字也不必奇怪。

对于正在做app的创业公司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不过除了应用数量暴涨之外,我这里还有两个坏消息。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数据,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2014年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同比增长76%,而2013年这个数字是115%。(Flurry对“使用”定义是,用户打开app,并且记录一次“会话”。)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左图为2014年数据,右图为2013年数据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除了生活方式和购物、健康这两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有比较好的增长之外,其余的像工具、效率、社交、通讯、音乐、娱乐、游戏这些分类应用的增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

生活方式和购物类的应用使用量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PingWest品玩已经做过解释;至于健康类的应用,大家应该都想的到,随着iOS、Android在2014年都把身体数据追踪做到系统级别,再加上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兴起,这直接引起了这个分类应用使用量的爆发。

所以,这第一个坏消息就是几乎所有分类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增幅都在放缓。而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正在消失。

按照IDC的预测,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相比2014年将增长7.8%左右,这是自2009年以来增长率首次降至个位数。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0.042亿部,较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38.4%;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7亿部左右,同比增长26.3%;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是14亿部,但是同比增长率仅剩下10%多一点。按照IDC的测算,从2014年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9.8%。所以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在慢慢消失。

对于移动应用的开发者来说,应用数量暴涨、多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增幅放缓、智能手机人口红利慢慢消失,这三个信号可以说都不是好消息,它们分别意味着:

1.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2.用户已经在智能手机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这个时间难以再继续大幅提升;

3.新智能手机用户增速在大幅放缓。

我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因素互相之间的冲突。不过由于各种自动化工具的出现,开发者事实上可以越来越快的制作出新的移动应用。无论你想做的是Web应用还是原生应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对应的开发工具让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做出一个可用的移动应用,而这毫无疑问将会继续催生app的数量。

当新app越来越多时,推广也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在国内,负责渠道推广的人们会觉得同样的推广方式,现在的新增下载量却没法和以前相比;在国外,连马克・扎克伯格也感叹Facebook的“应用下载推广广告”真的很赚钱。对于那些有幸被用户安装到手机中的app来说,由于使用频率比较低,以至于“通知栏”这种地方都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入口”。

对于像工具、效率这些分类的新应用来说,除了面临推广难题,还有质量困境。因为这类应用,无论是在iOS还是在Android平台都不乏80分的产品,但新出的同类新产品往往只是个及格水准。用60分的产品去抢同类80分产品的市场,何其困难。在微博上,连前网易知名产品经理、旅游类应用“蝉游记”创始人纯银也感叹:

在移动互联网上,能够存活壮大的只剩下这么一种情况:“用户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需求,而且他很清楚,打开某个app能充分满足这个需求。”其他所有弱需求,模糊需求与小众需求,都会生存得相当艰难。

所以你还会觉得现在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是在彻底否定做app这件事。在我看来,像社交应用、游戏应用这些你只要做的好玩有趣,一直都是有人愿意去玩的;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个对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app,那么或许该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还值得做,因为靠吃行业红利、顺势而为、做风口上的猪这些都已经行不通了。简单来说就是风向变了。

app开发

苹果App Store风生水起 开发者去年收入百亿美元

北京时间1月9日凌晨消息,苹果公司在2015年消费电子展(CES)上宣布,在今年的第一个星期中,App Store应用商店的全球账单收入创下新的纪录,这段时间里用户花费了近5亿美元购买应用或进行应用内购买活动。

苹果公司称,新年首日创下了“App Store应用商店销售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收入纪录。

该公司还披露信息称,2014年对App Store应用商店来说是一个“丰年”,这一年中该应用商店的账单收入增长50%,开发商因此而获得了10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

此外,苹果公司还表示,独立游戏是2014年中“尤其令人感到鼓舞的应用类别”,并着重赞扬了独立游戏开发商UsTwo的《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Hipster Whale的《天天过马路》(Crossy Road)和Sirbo的《Threes!》等游戏。

苹果公司称,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向App Store应用开发商支付的累计付款已达250亿美元,上一次该公司公布这项数据是在2014年7月份,当时苹果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其向开发商支付的累计付款已达200亿美元。同月,苹果公司称其开发商付款中已有近一半在过去12个月中进行了支付。

相比之下,谷歌在去年6月召开的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自2013年I/O开发者大会以来的12个月中,该公司已向其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开发者支付了50亿美元。

在2013年6月召开的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称其已向应用开发商支付了10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3年10月上升至130亿美元,当时其应用商店中的应用总数突破100万大关。而在去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司称iOS应用总数已达120万个。

苹果公司还在今天强调指出,该公司的技术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苹果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一个专门板块,宣称美国市场上有102万个以上的工作岗位是由该公司的技术所创造出来或提供支持的,其中约62.7万个归功于iOS生态系统。该公司还称,在iOS应用开发商已经拿到的累计付款中,有80亿美元被美国开发商所获得。(唐风)

app开发

抢票APP火车票达人曝漏洞 泄露300万用户密码

抢票APP火车票达人曝漏洞 泄露300万用户密码

1月8日早间消息,据360补天漏洞响应平台显示,国内流行的手机抢票APP“火车票达人”存在高危漏洞,包括数百万机票、火车票订单用户的身份证号、用户名、明文密码、详细票务信息等数据泄露。

  360补天平台分析验证,证实“火车票达人”APP的数据库暴露在网络上,外网可以直接连接下载。补天平台立刻通知了“火车票达人”的开发厂商,对此漏洞进行紧急修复。

“火车票达人”由一个名为“移花互动”的团队开发,该团队还开发了多款iOS和Android版本的APP,包括“酒店达人”、“影讯达人”、“租车达人”等,主要提供一站式移动出行生活服务,包括预定酒店、机票、火车票、电影票、美食、租车等服务。

360补天平台负责人赵武表示,“移花互动”记录存储用户的明文密码,并且没有对数据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用户隐私信息处于危险境地。赵武呼吁,请广大网民谨慎使用此类缺乏安全保障的抢票软件,以免信息泄露。

赵武表示,凡使用过“火车票达人”相关APP的用户,应立刻修改自己在购票网站的密码;如果有其他重要账号设置了相同的密码,也应予以修改。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