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app开发]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7月14日晚,注定是闹腾的一天,各大热点齐齐上阵。沃尔玛控股下的电商1号店再度传出重磅消息,沃尔玛全球高管与1号店高管召开沟通会,现场宣布1号店董事长于刚、CEO刘峻岭离职,原CBSi中国总裁王路将担任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亚洲区总裁。本有望荣登头条,却被随着而来得优衣库桃色事件捷足先登。真是和汪峰同病相怜。

我们再为1号店错失头条感到惋惜的同时,先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一下原因。关于国内首个前十的B2C电商创始人集体离职事件,业内人士关注度很高,大家纷纷猜测,业绩亏损,以及与大股东沃尔玛相处不融洽是导致二人离职的导火索。

业绩亏损或是下课重要原因

2014年1月15日,于刚对外公布了1号店2013年的销售额:表示实现了115.4亿元的销售业绩。同时发布了2014年1号店五大战略:品类扩张、移动业务加速、区域拓展、商务模式创新及大数据应用。

然而,在今年1月初,于刚公布的1号店成绩单缺少了最核心的销售和利润数据。当时于刚表示,这是因为1号店为了尊重战略合作伙伴沃尔玛,所以不公布任何关于交易和运营的数据。

但是,据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其实1号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去年,1号店市场投放费用10亿元,陷入巨额亏损。

1号店为何陷入如此僵局?

一、难以磨合的经营理念

1号店想要打造中国顶尖的网上超市,于刚等管理层偏好烧钱扩张,而沃尔玛线下业务是其主营业务,相对追求稳健发展。三年前沃尔玛对1号店增资同时签署了“对赌协议”,对三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销售额及用户量提出了考核标准,显然两位创始人并未达标。

二、受制于人

其他投资公司不同,沃尔玛收购1号店,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沃尔玛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1号店于刚等高管的话语权相对薄弱。

三、服务系统落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客户与企业的沟通渠道更加多样化,碎片化以及社交化,传统的客服“QQ+电话”比较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在许多企业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也为沃尔玛敲响警钟,想要开展线上业务,搞好客户服务是关键。企业需要和用户保持相同的“节奏”,SaaS服务的发展给了企业新的选择,微信、微博、电话、移动APP、邮件、web、即时通讯(IM)等等,无论用户在偏爱那种渠道,无论用户的声音在哪里,一切大数据都会在Udesk系统中得到明确的展示。

四、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下降

1号店在几年的时间内迅速被苏宁易购等电商新生力量超越,同时被阿里、京东挤压。据《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十强榜单》数据显示,1号店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截至2014年12月,1号店市场份额排名第七位,仅为1.4%左右,与2013年相比,份额下降1.2%。特别在京东、阿里陆续上市后,国内电商生态和格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1号店战略仍显保守,未凭借在食品类电商的优势趁势而出,反而是阿里和京东在2015年已加速发力食品、生鲜电商,1号店的领先优势受到冲击。

沃尔玛抢夺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

那么,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这显然就是沃尔玛蓄谋已久,可怜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一、沃尔玛的强大野心对中国市场势在必得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编著的《互联网+:海外案例》一书中显示,沃尔玛主营业态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中型超市和沃尔玛社区店。其而在电子商务方面也好不逊色,将网络销售确定为自己优先发展方向。在中国以外的不少国家,已经实现了O2O的销售模式,而中国便是沃尔玛的下一个目标。

二、控股1号店,优势互补, 渗透偏僻市场

2008年,于刚、刘峻岭创立1号店;2010年5月,平安出资8000万元,收购1号店80%股权。而在2011年,平安就将50%股权转让给沃尔玛;沃尔玛终于成功入驻沃尔玛,2012年,沃尔玛对1号店增加投资,持股提高至约51%,成为了最大股东。

对1号店的控股成功,打响了“通过电子商务,渗透到更广阔的偏僻市场”战略部署的第一枪。电子商务无地域性限制,沃尔玛通过其门店的配送,进步一渗透到更大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线下门店销售额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摊平沃尔玛整体的物流配送成本。这也是沃尔玛作为一个拥有成熟的线下门店系统的零售巨头,收购线上平台迅速切入电子商务的一个巨大优势。

三、1号店需按沃尔玛节奏发展

2015年沃尔玛开始强调自己是个O2O公司,不过,在网上渠道探索非常谨慎,目前仅有山姆会员店网上商城和刚刚推出两个月的O2O平台“速购”,加在一起也不过约2万种品类,因此作为沃尔玛其有利补充,1号店按照沃尔玛的节奏来发展是必然。

如今互联网O2O群雄争霸,沃尔玛线上业务开展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北京app开发公司

 

夹缝求生:手游发行寻转型[app开发]

夹缝求生:手游发行寻转型

作为一个迅速爆发的行业,移动游戏领域正面临着各种变化。其中,游戏行业独有的一个环节――发行,正经受着市场的洗牌。

事实上,发行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领域是手游行业的特色。这个领域起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许多手游研发商并不具备市场能力,它们非常需要发行商发挥对接渠道和广告媒体等作用。

于是,手游发行行业开始风生水起。到了2014年,一些巨头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大量争夺优质作品等方式,挤压中小发行商的生存空间。一时间,市场被几大巨头瓜分,其中包括中国手游、触控、中清龙图等公司。

根据记者了解,发行领域目前面临有两个状况:一是小公司遭遇洗牌;二是业务难做,有一定的体量的中型公司面临压力。

比如在香港上市的蓝港在线,公司去年7月曾表示,未来3年内将投资5亿元,代理发行至少100款高品质的移动游戏产品。但是一年过去了,蓝港代理发行的业务中,真正在市场发出声音的只有《十万个冷笑话》一款游戏。

不难发现,如何重塑发行环节的价值,是这个细分领域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缘何洗牌

事实上,在端游页游时代,一款游戏产品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研发团队能够完成的。在大量的研发投入之下,增加市场投入和运营投入对于成本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因此发行业务会囊括在研发公司里头。而手游行业出现发行这一独立业务的主要原因是,数量激增的手游研发商缺乏市场和运营能力,需要发行商来支持。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手游行业的优质产品仍然是稀缺的。西山居合伙人、副总裁郑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趋势来看,手游行业拼速度已经不是主流,“从无到有”的阶段基本已经过去。现在,业内对一款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周期、研发团队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是说产品上线圈完钱就完了,手游公司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可持续的开发资源。这个市场已经慢慢进入精品化时代。”郑可对记者说,好产品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集中,不好的产品连冒泡的机会都没有――新产品制作不精良,没有特色,很难在市场上存活。

这意味着,手游研发商早期通过抄袭、换皮等方式上线的新产品已经没有任何机会。而手游发行商,早期通过大量争夺手游产品、以数量换收入的方式,也不再行得通。

“发行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倾向于以数量堆积博取收入,大家都开始将成功率作为基础。”此前,触控科技CEO陈昊芝对记者表示,许多发行公司宁愿把三个产品的资源放在一个产品上,也不愿意把三个产品的资源放在五个产品上。“大家可以不计代价拿一些优质产品,但对于期待不高的产品,发行商宁愿舍弃。这种情况下,行业整合应该会加速。”陈昊芝对记者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这两年的市场洗牌非常残酷,无论是研发还是发行,大量的小公司都倒掉了。

“从端游公司转型而来的公司优势逐步体现,从IP到研发投入,再到作品的精细化程度,再到未来匹配的相应推广资源,整个链条非常立体。”该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从2014年开始,大厂商在手游市场中攻城拔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腾讯、网易等公司。而这一波巨头公司的兴起,会让很多研发团队对自己有重新认知,市场变化也导致发行公司越发谨慎。

“端游厂商对产品的理解、对发行的理解,某种程度上要比在手游行业只有一两年积累的公司要强。”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而且大厂商的资金力量雄厚,在推广产品上砸钱也不遗余力,这样一来,中小发行商的空间变得非常狭小。

重塑发行

事实上,发行商的洗牌也映射出手游行业竞争的变迁。郑可对记者表示,手游行业的竞争已经变成军备竞赛,比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资金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核心竞争,还有最终的文化沉淀、开发流程等方方面面。

“浑水摸鱼、投机性的公司会批量化的死掉,手游创业周期基本结束。但这不代表没有创业机会,在垂直细分领域,具备创新精神的、有极客气质的、有调性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郑可说。

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发掘优质产品,依靠市场敏感度和研发团队沟通,改造产品;发行商还要找到用户,通过运营手段控制盈利的节奏,留住用户。从产业的发展和商业逻辑而言,发行业务对手游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其实,游戏产业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产品端,二是流量端。当产品端足够强大,所有流量会向产品汇聚;而当流量端足够强大,产品数据就不是问题。但是,发行公司实际上在产品和流量两边都不占优势,大多数发行公司的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很难体现,唯独可能取胜的,在于对产品的理解力和运营能力。

“许多发行厂商认为,对市场敏感、有IP资源都是核心竞争力,但其实这些都是辅助性资源,虽然有价值,但是只能作为附加分。”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大多数发行商一边购买产品代理权,一边购买流量,但随着未来产品份额越来越集中,购买产品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流量的价格也一定越来越贵,发行公司的利润空间会被极大地压缩。

不难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游发行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郑可对记者表示,发行公司的存活路径基本有两条,一种是起步比较早,快速通过一两款产品打通流程,快速找到细分市场。这样的公司并不一定很有名气,每个月盘面稳定在三千万到五千万;另外一种追求规模化效应,购买全球顶级产品推广,这也是可行的。“要么找到细分市场,要么高举高打,踏踏实实闷声挣钱。”郑可对记者说。

从目前来看,许多手游发行商也都在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乐逗游戏主要做的业务便是代理海外的知名游戏,通过拿到这些手游产品的源代码进行国内市场的深度代理;西山居,主要业务是发行自己研发的产品,完成从研发到发行的立体化路径。而对于外部优质的手游产品,西山居会开放技术、美术、产品调优等核心研发资源与其合作。

“发行公司其实各有各的生存法门,但眉毛胡子一把抓、存在投机心态的公司肯定活不下去,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说,如何在产品端和流量端之间,找到不是金钱就能买到的,并且对手游产品有实际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所有手游发行公司应该专注的问题。

 app开发

诺基亚轻装归来,还能回天吗?

诺基亚轻装归来,还能回天吗?
  事件

虽然如今的手机市场上,声名显赫的是苹果、三星、小米、华为,但诺基亚始终是人们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而最近,因为两个决定,诺基亚这个名字又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其中一个决定来自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的微软,7月8日,微软现任CEO纳德拉宣布该公司将对旗下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最多将裁员7800人,将计入约76亿美元与收购诺基亚相关资产有关的减损费用;而仅仅几天后,诺基亚总裁拉吉夫・苏立就表示,一旦与微软的禁业协议在2016年到期,将立马重返智能手机市场――这一退一进的选择,是否会意味着本来已经战火燎天的手机江湖将会掀起新的波澜呢?

  微软强调“不放弃” 但胜算不高

在业界看来,纳德拉此次宣布对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实际上就代表着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根本性失败。2013年9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达成合议,微软以54.4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现金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获得诺基亚专利及地图服务授权――这曾经被认为是手机业界的一件惊天大事,虽然当时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因为苹果、三星的轮番打压已经跌到了5%以下,但是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累积经年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已经手中掌握的众多手机相关的基本专利,仍然被认为会给微软在手机市场上全面发力提供有效的支撑。

但两年多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这场豪赌微软输得很彻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Windows Phone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2.23%,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也恐怕正是因此,纳德拉才最终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不惜亏本也要将手机部门推到重建。不过和业界在获知纳德拉决定后普遍认为微软将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的想法不同,在近日举行的WPC(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Windows Phone部门副总裁Terry Myerson不仅重申了不会放弃手机业务,而且还表示会在不远的将来发布几款搭载Windows 10平台的高端Lumia机型。

可问题是,即使是微软“不放弃”,如今的手机江湖也是没那么好混的。“不要说微软了,就连三星这个全球市场的老大都在陷入困境之中,不仅多款旗舰产品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在中国等重要市场更是遭遇到国产厂商的强力阻击,出现了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的状况。”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在软硬件生态的建设方面,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和苹果iOS、谷歌的Android的差距实在太大,这并非简单的砸钱就能够解决的,而在硬件销售方面,不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微软在目前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力量的情况下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中国手机厂商比拼性价比,所以即使不放弃,未来也很难有胜算。

  诺基亚将“杀回来” 赢面也不大

微软看来有些回天乏力,那么正在重新准备杀回来的诺基亚又是否有机会呢?根据微软和诺基亚签署的相关协议,诺基亚最快也要等到2016年第四季度才能重新使用诺基亚的品牌开展手机业务,而根据诺基亚在官网方面的声明显示,其重返手机市场的“正确方式”将会是通过品牌授权方式进行。

何谓品牌授权,其实这两年诺基亚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其去年推出了一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N1,就是由富士康负责设计、生产和销售,但使用的是诺基亚品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贴牌,这样诺基亚就可以轻装上阵,减少不必要的研发和销售投入,降低自身的风险。”杨群表示,目前在国内销售的飞利浦手机就是品牌授权的典型案例,其产品都是国内的桑菲电子操盘,并没有飞利浦的研发团队操作,但使用的却是飞利浦的品牌。而据杨群分析,未来诺基亚仍然有可能选择和富士康合作,并且采用主流的Android系统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据记者了解,其实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前,诺基亚就曾经和国内厂商比亚迪合作研发了多款Android手机,并且在微软收购后还以Nokia X的子品牌推出过市场,只不过此举后来被微软叫停。

但即使诺基亚想好了“轻装上阵”的法子,但并不代表着其回归之路将会好走。“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年轻消费者而言,诺基亚品牌已经是过去式了,并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如何让市场重新对这个品牌产生兴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杨群表示,今年在联想的推动下,曾经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的摩托罗拉品牌就重新回归了,但市场反响却并没有那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品牌影响力已经减退,无法在目前国产手机厂商用性价比主导的市场环境下维系昔日的品牌高溢价,同样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出现在诺基亚身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纳德拉:Win10免费是为了拯救手机(手机app)

纳德拉:Win10免费是为了拯救手机(手机app)

近日,微软公司对智能手机业务进行了重大重组,包括裁员7800人,将收购而来的诺基亚业务资产价值清零。微软表示,未来将关注三类细分市场,而不再在手机市场和谷歌、苹果全面竞争。

微软CEO纳德拉做出的种种宣布,在智能手机市场引发了轩然大波。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纳德拉谈及了有关微软手机业务转型背后的一些考虑,包括为何要做三种手机,以及为何要让Windows10免费升级。

免费是为了拯救手机

外界普遍认为,微软在智能手机上处于弱势地位,而在电脑操作系统上,微软Windows占据了全世界九成的份额,微软的一个目的就是利用电脑端的优势地位,提振在手机端的疲软现状。

这一分析,获得了纳德拉的亲口证实。

在接受美国科技新闻网站ZDNET专访时,纳德拉表示:“让旧版用户免费升级到Windows10,目的就是提振我们手机业务的地位,基于这个理由我做出了(免费升级的)决定。”

对于微软公司的重大重组和收缩举动,一些人认为,微软可能逐步淡出手机市场,甚至放弃智能手机业务。

纳德拉表示:“如果一些人想知道我是否会继续致力于发展Windows手机,他们可以想想我在免费升级Windows10方面的举动。”

纳德拉表示,和苹果、谷歌不同,微软拥有一个Windows的巨大生态系统,覆盖了消费者用户和企业用户,另外拥有Xbox游戏机、Band运动手环、HoloLens增强显示设备、电脑端等各种硬件,因此微软的手机业务将会是Windows生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微软将会提供Windows用户在不同硬件设备上流畅和平滑的过渡。

追求独特性而选择三类市场

在重组手机业务时,纳德拉表示,未来微软将重点关注三类手机――企业员工商用手机、面向第一次购买智能手机用户的高性价比手机,以及Windows粉丝的旗舰手机。

在采访中,纳德拉谈到了为何选择这三类细分市场。

纳德拉表示,在微软过去的手机业务中,商用手机是增长最快的一个板块。在一些上班族看来,Windows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和管理性能。

纳德拉说道:“(对于商用手机来说)Windows手机没有最新的足球比赛客户端,也没有一些社交网络工具,这并不是大问题,用户最关注的是身份管理、安全性、数据保护。”

纳德拉说,在商用手机上,微软另外一个优势是快速的应用软件开发。利用微软的Azure应用软件开发服务,开发者可以推出自动化实现业务流程的“通用软件”(可以同时运行在所有的Windows10设备上)。纳德拉表示,在这方面,微软可以提供某种独特性和差异性。

纳德拉表示,之所以选定三个细分市场,是因为微软可以做到差异化优势。

对于长期使用Windows的粉丝用户,微软将会推出高端旗舰手机,这不仅仅是一部旗舰手机,通过Continuum跨设备功能,甚至可以作为Windows10电脑来使用。

纳德拉说,对于商用手机用户,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快速推出和部署专用的商用软件。

对于看重性价比的市场(业界所称的廉价手机市场),纳德拉表示微软的重点是把Skype即时通信工具和Office办公软件整合到手机中,对于第一次购买智能手机的用户,它可以视为一部“Skype和Office手机”。

纳德拉说:“这三类市场我认为微软可以做到某种独特性,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成长。”

从2000年的PocketPC操作系统开始,微软进入智能手机已经15年,期间,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曾经和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垄断瓜分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而直到如今,微软在手机市场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

纳德拉表示,微软今天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状态,类似苹果公司当年推出iMac电脑之时。苹果和乔布斯在iMac之后,又开发出了iPod播放器、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很多优秀的设备,而微软公司也希望从这三类细分市场开始,能够开发出更多优秀的产品。

当被问及个人是否使用WP手机时,纳德拉的回答是:“绝对是。”

北京app开发公司

 

打车软件“补贴”抢市场 融资烧钱催生需求泡沫

近日,神州专车、滴滴快的接连宣布获得融资支持,尽管两者均表示资金会用于提升服务等方面,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高额融资的获得会让打车软件延续“补贴”大战。对此,有专家表示,现下消费者对网络预约出租车服务的需求并不稳定,部分消费都是在高额补贴中激发出来的;同时一旦约租车方案落地,此前持观望态度的大型企业就会涌入市场,趋于理性的需求叠加更为激烈的竞争,会让企业经营风险陡增。

融资烧钱?

  “被催生”的需求泡沫

7月8日,滴滴快的宣布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后其现金储备达到35亿美元。同时,这也是今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的首次融资。

无独有偶,就在一周前,神州专车的运营公司优车科技也宣布获得神州租车等2.5亿美元融资。

有业内人士指出,打车软件获得高额融资说明市场竞争仍旧激烈,通过“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的态势,也在新业务的竞争中延续。

根据交通部年初的表态,明确界定“专车”是租赁车辆的政策红线。这让拥有大量租赁车辆资源的神州租车看到了入场良机。

不仅如此,今年6月神州租车推出一组炮轰“黑专车”的公益海报中,一改低调作风,直指竞争对手Uber的安全软肋。尽管该广告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消费者的不满,但一剂“补贴”强心针,似乎又把神州租车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从表面上看,国内对在线约租车服务的需求很大,但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消费者的约租车需求,都是打车软件通过烧钱激发出来的,市场对专车等出行用车的需求并不稳定。”交通专家徐康明向中新网财经记者分析称。

在北京从事报刊出版工作的小王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补贴可能也不会刻意打专车,毕竟原价不便宜,偶尔碰上堵车还没有地铁快。

谈及近期有企业鼓励私人购买车辆从事网络预约用车服务的行为,徐康明直言:“风险很大。”他指出,首先,约租车管理方案还未正式落地,这些车辆在未来是否合法、合规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无法获得经营权;其次,约租车服务的需求与供应两端都存在不稳定因素,很多大型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如果在政策落地后大量涌入市场,现有企业经营风险将明显增大。

约租车方案即将出台

  多种约租车形式均衡发展是方向

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在线约租车行业参与者日趋多元化。以现下约租车行业的“重量级”选手滴滴打车为例,最初的竞争对手是同样以互联网科技起家的快的打车;合体后,本可以独霸一方的滴滴快的,却遭到来自更具政策优势的神州租车的冲击;同时,包括国际巨头Uber、嘀嗒拼车在内的拼车软件也趁机抢食城市用车市场,力图在混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在线约租车的服务范畴也在逐步扩大,从最初预约传统巡游出租车;到预约服务和环境更优的高品质专车服务;再到具备合乘理念的顺风车、拼车,差别化需求加速市场细分,企业“烧钱”战场也随之转移。

“出租车竞争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市场热点已经是专车和快车等新方向。”易观国际分析师王B认为。

而即将出台的全国性约租车管理方案,是这些新型约租车业态能否存在和持续存活的关键。

在徐康明看来,传统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共存格局已经确定。从供给端来看,近几年国内城市交通拥堵范围扩大、拥堵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出租车周转效率在逐步下降,这就需要去放宽数量管控、增加出租车供给。

“放宽数量管控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只增加巡游出租车;二是同时增加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三是只增加网络预约出租车。”徐康明解释道,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改革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一种均衡发展。另外,国内城市的公共交通、道路建设和出租车发展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 NFC能否借Apple Pay反击?

  银联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基于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功能的银联闪付在线下的终端布局已达到500万台,这个数字在去年还不到300万。

但在移动支付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超100%)的近两年中,起步较早的NFC支付并未取得令人惊艳的成绩,特别是在“后起之秀”支付宝钱包和微信几乎垄断了移动支付场景的国内市场上,NFC似乎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就在两天前,苹果基于NFC功能的移动支付ApplePay首次走出美国,进入英国市场,目前可在英国25万个终端上使用ApplePay刷苹果手机或手表付款,苹果在移动支付的强势推广给NFC的市场普及带来了利好。

但情况在国内更加复杂。金雅拓大中华区及韩国区市场经理魏晖15日在世界移动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NFC支付涉及一条包括商户、收单环境、NFC发行方、手机厂商、运营商、银行、技术提供方等在内的复杂产业链,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实现共赢,是国内推动NFC的重要因素。

NFC让位于扫码支付?

在15日上海举行的世界移动大会上,移动支付成为热门话题。中国移动在会上宣布,其基于NFC的支付工具“和包”用户数已突破500万。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上使用和包App(手机钱包),用户可以拿手机当卡刷,应用在缴话费、生活缴费、收付款、订单支付、账户充值等场景中。

所谓NFC,即非接触式数据交换,比如门禁卡、公交卡均是应用此技术,目前NFC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用户拿下载了虚拟银行卡的手机(或银行卡)靠近识别终端即可完成付款。

在NFC领域比运营商更强势的银联也在积极布局线下的NFC设备终端。其最新透露的数字为,全国已有500万台终端设备可以用NFC付款。但实际上,如果以全国线下商业的庞大体量作为分母,500万这个数字目前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

随着蚂蚁金服和腾讯微信在线下商业的激进式突围,移动支付领域的格局在近一两年发生了巨变,仅支付宝钱包一家就占到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近八成的份额。目前,全国主流便利店均已对接支付宝或微信,两者逐渐将移动支付场景拓展到超市、加油站、医院、公共事务部门、出租车、餐馆、酒店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来自手机厂商的微妙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二维码支付和NFC近场支付各自不同的受青睐度。像近日发布的魅族MX5手机,其mTouch指纹识别功能已经和支付宝对接,用户在使用支付宝交易时无需输入交易密码,手指按在屏幕上即可完成支付,NFC功能却并未提及。而在前两年,NFC还是很多主流手机在新品旗舰机发布时的宣传亮点之一。

产业链和用户习惯或成掣肘

早在去年10月,马云和苹果CEO库克就曾探讨过支付宝与苹果合作的可能性,ApplePay也一直对进入中国市场心心念念,但受限于政策等原因,ApplePay入华迟迟没有动静。即便在美国市场,目前ApplePay的市场渗透率也并不算高,但在金雅拓行业市场营销副总裁林添祥看来,ApplePay的全球拓展努力为NFC支付的普及大有帮助。

与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付相比,NFC近场支付的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复杂,从用户端往上游倒推,至少会涉及商户、收单环境(各银行与卡组织方银联)、NFC发卡方(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银行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以及技术提供方等(安全载体、应用软件、后台解决方案等)。魏晖对记者说,NFC的产业链长而复杂,能否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并调动其积极性是推进NFC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是用户习惯。面对支付宝和微信烧钱补贴商户,逐渐培养起年轻用户使用手机扫码付款的习惯,无论是银联的闪付,还是中国移动的和包等NFC发卡方,都面临着NFC用户教育的巨大压力和成本。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面对百度糯米200亿挑衅,美团只讲了“三件事”

面对百度糯米200亿挑衅,美团只讲了“三件事”

就在半个月前,阿里砸了60亿要复活口碑网,并在日前升级了支付宝内置了“微信”和“大众点评”;同样是半个月前,百度糯米宣布未来三年要砸200亿挑战美团的市场第一;几天前,坊间消息传出美团最新一轮融资10亿美元,称上一轮7亿美元已近枯竭……

明眼人一看便知,本地生活O2O又要开始血雨腥风了,个个捋袖子秀肌肉――动手前,当然首先是要放狠话。

美团13日在其公司大楼内召开了媒体沟通会,分享了该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各项数据盘点。

秀肌肉:第一,第一,第一

重要的事情(行业第一)王兴和他的一干高管们在本次沟通会上说了不下三遍。

上半年交易额达到47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交易总额,6月单月交易额即突破90亿,王兴自信下半年的交易额将远超上半年,并最终实现其早先宣称的今年千亿总额的目标。

王兴介绍,美团的团购市场份额已超过62%,超过第二名、第三名2~3倍。当然,这在百度糯米方面看来,团购市场的大局尚未确定,李彦宏掷出的200亿,正是要改变这一格局,并“去团购化”。但愿是一场真的有技术含量的对抗,而不是仍然只停留在烧钱抢地盘、抢人的粗放式消耗战。

COO干嘉伟介绍了美团已经覆盖了全国2700多个县级及以上地区,其中包含1111个城市(最新覆盖的是拉萨),在这个意义上干嘉伟称,美团实际上已经覆盖了全国全部的地级市。干嘉伟管理着14000多人的线下团队,是这支庞大的销售队伍帮助美团在T型战略里逐渐垂直打通更多的新业务平台。

随后,分管猫眼电影事业部的美团高级副总裁沈丽、分管酒店旅游事业群的高级副总裁陈亮以及分管外卖配送事业群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业务,当然重点还是分享了他们所领导业务的各项“第一”(除了酒店间夜数量为全国第二)。

对手要花200亿夺位:到现在为止,美团也没有花掉过200亿

笔者在现场提问环节问王兴,百度糯米最近豪言要投入200亿元挑战美团的市场第一,美团准备了多少钱应战呢?

王兴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团也没有花掉过200亿,并直言这是一个超过3万亿的市场,就算投入200亿也不够,2000亿都不够。王慧文补充说,在烧钱的效率上,美团的效率比之几个竞争对手来说都是最高的――这一点笔者并不能非常理解,美团、糯米、大众点评都是非上市公司,因此有关烧钱效率的数据统计是从何而来的呢?

此外,有在场其他记者提问,新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是否属实时,王兴予以了否认――要么是之前7亿美元的弹药仍然充足,要么就是新一轮的融资正在路上,毕竟美团业绩再强,目前的战局仍然是需要依靠烧钱铺开规模挤出对手的竞争模式,那些“第一”的业务可都还没看到盈利的曙光呢。

T型战略率先出发的猫眼,为什么没有升级为事业群?

近日,美团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升级,将酒店旅游和外卖配送两项业务设立为酒店旅游事业群和外卖配送事业群,将陈亮和王慧文晋升为高级副总裁,与去年空降而来的沈丽平级,不知道是不是对此前被传出的美团内斗的一个平息举措。新设的两个事业群比美团为T型战略最早出发的猫眼的组织形态要更高级,后者目前仍然只是事业部,为什么?

笔者将此问题抛给了王兴和沈丽,接住问题的是王兴,他解释说,设立事业群是因为业务的结构复杂度决定的。言下之意,猫眼电影的业务从复杂程度/难度方面并无必要设立事业群。那么问题也来了,这个相对没有那么复杂的业务为什么需要一个紧挨王兴左手边(干嘉伟紧挨王兴右手边)的高级副总裁掌管呢?

笔者另外好奇的是,被沈丽称为已经是电影行业最主要的票房数据查询平台的猫眼票房分析(piaofang.maoyan.com)是如何掌握全国的实时票房和排片数据的呢?

沈丽介绍说,因为猫眼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全国影院,而因为接入这些影院后实际上就掌握了这些影院的排片数据(否则没法提供在线选座),同时也就掌握了每个接入影院的实时售票情况(被其他第三方或影院自己售出的座位即是猫眼无法提供的座位)。以此估算全国的排片及票房数据,看上去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一向严谨的美团,在数字上百密亦有一疏。根据一周前,猫眼发布的大数据显示,其目前覆盖影院数为4000多家,而2014年底全国影院数为5785家,猫眼的覆盖率不到70%。当然,即便以70%的覆盖率做推算,仍然有一定的准确性,毕竟明明掌握着全局最权威数据的专资办迟迟不能上线实时数据的播报(原计划是去年11月上线,但看起来是无限期跳票了),令行业也只能依赖猫眼的这个不精确数据了。

美团正在遭遇新一轮的围剿,尽管这不是第一次了,但历史上著名的反围剿也不是每一次都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王兴刚刚调整完高管团队,应是为了新一轮的反围剿做好了组织上的充分准备,当然打仗还是要有足够的底牌,毕竟虎视眈眈的百度糯米这次是要在各个细分战场上与美团决一死战的,李彦宏都亲自为糯米站台,要拿出账面500亿现金的200亿,决心不言而喻,王兴和他的团队除了秀肌肉、放狠话之外,这场持久战所需的弹药、粮草准备得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CEO纳德拉: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微软CEO纳德拉: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日前接受采访时,承认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过于专注PC而错过了向移动业务转型的良机

他说:“我们过去曾犯下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认为PC将永远是一切的中心。” 10年前,90%的联网设备都运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微软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去年承认,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运行微软Windows系统的联网设备比例下降至不到15%。而微软迟来的手机平台Windows Phone,也仅占3%的市场份额。

全心关注智能手机令微软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微软上周宣布手机业务进行重大重组,纳德拉表示将不再投入巨额资金试图占领智能手机市场,毕竟这艘船已经扬帆起航。相反,纳德拉认为微软应该承认“6英寸智能手机是一种高容量设备”,并仔细思考未来。这意味着,除了Windows和深受欢迎的Office平台,微软也将大力推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Azure平台。纳德拉说:“我们现在有3大平台:Windows、Azure以及Office。我认为它们可向其他人开放以继续扩展,当然,我们将共同建设他们。”

纳德拉说,他希望微软所有管理层能够理解,微软并非仅与单一设备有关,它是一个共同平台。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国产手机(手机app)在美国到底OK不OK 谁说了算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下滑。对中国厂商来说,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向海外市场寻求新机会。华为、小米、联想、中兴、魅族、OPPO、酷派,几乎所有一线国产厂商都在积极寻求海外空间,而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更是成为竞争热点。

  进军美国难上难

美国是一个运营商渠道占据绝对优势的高端市场。目前可以找到的市调机构CIRP最近渠道数据(去年第四季度)显示,美国运营商渠道占智能手机总销量比重高达55%,苹果自有渠道占了13%;在其他公开渠道中,百思买和亚马逊占比分别为12%和7%。运营商渠道又分为合约机(后付费)和非合约机(预付费)两种模式。

由于运营商提供高额补贴,消费者只需199美元就可以两年合约价买到原本售价649美元的苹果与三星旗舰机。正因为如此,comScore今年5月数据,苹果i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3.5%,远远超过他们在其他市场的份额,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而三星市场份额持续稳定在28%,并未出现中国市场那样的剧烈下滑。

与前两强相比,排名第三的的LG市场份额仅为8%左右。而摩托罗拉和HTC这曾经的两大巨头则在近年不断萎缩,目前市场份额在5%和3.5%徘徊。四年前HTC还曾经以20%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榜首。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LG迅速超越摩托和HTC成为市场第三,而苹果的份额增长主要来自于摩托与HTC的市场萎缩。

虽然国产手机都在群体寻求出海,但大多数厂商的眼光都放在了东南亚、东欧、南美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而很少涉及北美和西欧这两大发达市场。这其中主要存在几大问题:市场定位、渠道销售以及专利问题。其中尤以专利问题最为关键。虽然国产厂商拥有性价比的竞争优势,但除了华为与中兴之外,其他厂商整体专利积累相对薄弱,在发达市场很容易成为专利诉讼的猎物。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专利流氓”发起的专利诉讼正在不断增加。这些“专利流氓”持有收购等途径获得的专利,但自身并没有专利相关的业务,而靠专利诉讼索赔与授权来盈利。专利积累薄弱的公司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开火对象,即便是几年前处于鼎盛时期的HTC也不例外。

  中兴以渠道取胜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真正在美国市场销售智能手机的国产厂商只有中兴、华为、酷派以及小规模销售的一加。此外,联想收购了美国老牌厂商摩托罗拉之后,联想品牌手机也不需要再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摩托在美国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本文所指国产厂商仅限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华硕和HTC并不算入其中)

但在这四家厂商中,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厂商只有中兴。中兴也是唯一一家和美国所有主流运营商以及地区性小运营商均有合作的中国厂商,同时还在亚马逊、eBay、新蛋网等电商渠道销售。得益于运营商与公开渠道双管齐下的举措,中兴成为美国市场表现最好的中国厂商,其出货量和市场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内厂商。

美国已经成为中兴表现最好的海外市场,去年占据了中兴整体营收的10%。在美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去年中兴美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50%,成为美国市场增长最为迅猛的厂商,去年年底在线用户达到了2000万。按照ID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兴已经成为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第二大厂商,运营商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与comScore数据有所差别)。

本周中兴美国将在纽约召开发布会,宣布在美国市场的新战略产品。据中兴终端CEO曾学忠透露,去年中兴终端在北美成立了第六个终端研发中心,引入了黑莓此前的研发人员,有望大大提升研发能力和全球布局实力。

按照中兴美国的规划,他们计划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继续增长20%,达到2000万部。中兴美国CEO程立新也因此提出了三年内成为美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中兴将成为美国市场真正主流的智能机厂商。

  华为增长看海思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在美国的发展则有些坎坷。在三年前,华为通过与美国地区小运营商合作预付费手机的方式,曾经一度占据了美国市场3%的份额;但随着美国运营商的整合,华为原本的小运营商被主流运营商收购,导致华为失去了大笔订单,从而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与此同时,华为终端全球战略也在发生重大调整。为了实现整体产品的定位提升,华为大幅砍掉低端机型,因此在美国市场也没有继续与运营商合作再推出预付费手机,而是选择了走公开渠道推品牌机的道路。不过,华为在美国市场长期遭受来自政府机构的非贸易壁垒,也多少影响了他们与运营商的合作前景。

去年华为终端美国成立了电商官网,组建了完全本地化的客服与售后网络,为未来的长远增长打下了基础。

今年华为继续与亚马逊、百思买以及Fry’s等线上线下零售商达成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公开市场的销售渠道。华为终端美国总裁许志强表示,华为相信随着美国运营商逐步削减补贴,会有更多消费者因为价格因素转向公开市场的裸机。

但华为美国未来的增长关键却在海思芯片上。由于华为自有的海思芯片未在美国获认证,华为美国的上市机型都是国内上市之后数月后才推出的低配高通版,绝大多数华为全球渠道智能手机,包括P系列、Mate系列和荣耀系列都没有进入美国,这严重影响了华为手机在美国的竞争力。

去年华为美国仅推出一款Mate 2机型,实现了200多万部的销量。今年目前推出了P8的高通芯片低配版本,并计划下半年继续推出其他机型。许志强也提出了五年时间进入美国三强的长远规划,并改变华为美国上市机型严重落后于全球市场的现状。这或许预示着海思芯片即将进入美国市场。

 酷派一加小规模

除了中兴与华为这两大国产巨头,酷派进入美国市场也有四年之久。酷派美国主要与地区小运营商合作定制机,其产品集中在低端机型,主要面向美国的低收入群体和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用户,5款机型售价从4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据酷派美国预计,今年出货量有望增长50%,达到百万级别。

而一加主要是通过官网向美国Android玩家小规模销售一加手机,且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限购状态。虽然一加手机在美国的销量只有几十万的规模,但考虑到一加在美国长期处于限购状态,而且一加仅仅发布了一款产品,整体销量也在200万部下方;实际上,美国已经是一加表现最为抢眼的海外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与Android第三方ROM提供商CM的此前合作,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一加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以低定价高参数以及不错的设计做工,获得了众多Android玩家的青睐以及美国主流媒体的高调报道。

本月底一加就将发布第二代产品,海外版也将换用自家ROM氧OS。CM曾经给一加在美国市场带来了品牌知名度,但今年没有了CM的光环之后,一加手机在美国能否获得去年的人气甚至销量更进一步,将成为检验一加真正研发实力的试金石。

  专利与品牌问题

由于专利问题,国内增长迅猛的小米以及魅族、OPPO等实力厂商并没有在美国销售,短期也没有在美国上市的计划。一加之所以能在美国销售,或许更大的原因是他们仅仅在官网线上小规模销售。销量规模太小,专利诉讼也没有太大价值。如果一加在美国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毫无疑问会遭到专利诉讼。

实际上,中兴、华为、酷派都曾经在美国遭遇专利诉讼。不过,这三家国产厂商自身专利积累都非常雄厚,也有足够实力应对专利诉讼。举例来说,中兴曾经连续三次击败了三家专利公司发起的专利诉讼,为他们后续的业务顺利进展铺平了道路。华为与中兴是去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首位和第三位的企业。

品牌也同样是中国厂商未来增长的重要挑战。为了提升品牌形象与定位,中兴已经将所有运营商合作手机都打上ZTE的标志,并与三支NBA球队签署了广告合作,其中就包括了今年的NBA总冠军金州勇士队。而华为则直接砍掉了运营商定制机手机业务,专注于通过公开渠道销售品牌机。但由于华为手机美国目前业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暂时还没有品牌推广和赞助活动。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中兴还是华为,其美国销售的智能手机依然停留在裸机售价低于250美元的中低端机型,产品定位在性价比机型(Affordable Premium)。出于市场定位或者产品战略问题,中兴与华为在国内销售的中高端机型始终没有进入美国市场。

要摆脱中国智能手机“低端便宜货”的标签,真正挑战苹果、三星及LG等主流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中兴和华为等国产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两家专利实力雄厚的国产厂商也是最有可能在美国走进主流的中国品牌。

北京app开发公司

 

Uber中国融资陷入僵局:承销商向散户配售

Uber中国融资陷入僵局:承销商向散户配售

记者获得的一份Uber中国优先股销售文件显示,参与Uber中国融资的一家承销商,正在向国内散户投资人兜售Uber中国优先股,金额为1亿美元,项目销售截至到7月31日。

Uber中国估值70亿美元,项目的退出方法为上市退出。文件称Uber中国会在上海或者香港挂牌,退出时间在Uber中国上市后半年。

投资人告诉记者,“虽然这种项目的散户投资人一般会控制在200人以内,但是互联网企业很少采取这种类似众筹的方式来融资,一般都是融资出现问题后才会采用,因为公司都不希望早期股权就过分分散,影响下一步的融资”。

该人士表示,通过这种方式,零售客户投资后并不直接持有Uber中国股份,而是通过背后金融机构身份代持,权益保障较弱,风险较大。公司一般都不会允许,可能是私募机构自己的行为。

对于此事,Uber表示不予置评。

财务状况连累估值

记者此前从知情人士处获悉,Uber自6月22日起开始针对中国业务单独发起融资,计划在中国融资10亿美元。Uber全球委托高盛纽约帮助寻找中国投资人,但进展相对并不如预想顺利。

Uber中国给自身估值为50-70亿美元,但投资方却觉得性价比并不怎么理想,于是出现僵持。

知情人士称,目前有几家金融机构表达了投资意向,但Uber中国最新估值又上涨到70―90亿美元,让投资方倾向于压低估值。而Uber中国的财务数据并不理想,是投资人希望压低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Uber中国融资时,最开始并未向意向投资人提供非常详尽的业务数据,仅称其在中国市场日订单接近100万订单,投资人觉得无法了解全部财务状况。而上周Uber开始向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财务数据。

据知情人士透露,财务数据显示,Uber预计其在中国的交易额或将达到其去年全球交易额的三分之一,但同时也预计将会有和交易额相当的亏损。

除了Uber本身的财务数据外,作为Uber中国最大的对手,滴滴快的也是Uber中国估值的重要对标。滴滴快的最新一轮融资为20亿美金,投资机构预计本轮融资完毕,滴滴快的估值在150亿美元左右。

而Uber在大规模补贴烧钱后,市场份额和订单数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和滴滴快的仍存在较大差距。滴滴快的CEO程维曾表示,五月份以来,滴滴快的的每日专车订单数从100万增长至300万,出租车出行次数达到300万次,顺风车上线一个月,日高峰订单量为60万。整个平台日总订单最高峰值逼近1000万大关。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Uber中国将估值定到了滴滴快的估值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让部分投资方对此有着不同意见。而领投机构的不确定,也让Uber中国的估值一直无法真正地敲定。

刷单、上市和政策的困惑

Uber的100万日订单数,此前遭到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质疑。关于真实订单数目有10万和30万等多种说法。并且大部分媒体调查都显示,Uber在中国市场上的确遭遇到刷单泛滥的问题,关于刷单所占比例,官方说法为3%,也有媒体调查称为30%―40%。

而此前腾讯科技曾调查发现,仅淘宝一个渠道,就买卖了20万左右的Uber乘客账户。而淘宝订单主要是以小散用户为主,更多大量批发的用户是通过电话、QQ等私下接洽完成。通过刷单所产生的虚假订单总量,预计将达到百万量级。

5月底,Uber在中国市场加大了对刷单的打击力度,包括更新补贴规则、派单规则、加大封号的力度等,确实减少了刷单现象,但也导致订单和流水出现下滑。

Uber中国刷单情况的大规模披露报道,和由于刷单所导致的真实订单份额数据不明朗,也是投资者顾虑的一个地方。

除了对刷单的困惑之外,Uber分拆特殊地区业务,成立独立公司,并计划在上海或者香港上市的前景,部分投资方也有疑虑。

接近Uber的人士透露,Uber在游说投资人时表示,Uber 中国拟在上海或香港上市,且很有可能早于其全球公司,最早将于明年上市。

Uber中国为开曼群岛注册公司,控股股东是Uber全球,实际控制人不在境内,不符合目前国内A股上市的要求。由于Uber中国理论上属于VIE结构,上市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先例,这也是投资方较为顾虑的一点。

和刷单与上市相比,更为紧迫和关键的是政府的政策。腾讯科技获悉,《网络约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即将推出,这也将直接关系到Uber中国的发展。

Uber创始人来华以及在中国设立独立公司,都是希望能规避政策风险。但目前Uber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合法合规运营的风险依旧存在。

传闻中《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内容显示,对外资企业做预约出租车服务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服务器设置在大陆,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符合外商投资国际安全审查等等。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