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盒子PK游戏主机,谁才是中国电视游戏的未来?[app开发]

游戏盒子PK游戏主机,谁才是中国电视游戏的未来?

根据Newzoo统计,电视游戏市场巨大,位列第一,远超其他种类游戏。电视游戏通常是指以索尼的PlayStation系列、微软的Xbox系列以及任天堂的Wii系列为代表的主机游戏。但在中国国内,除了上述的主机游戏外,电视游戏还泛指包括阿里、小米、TCL在内的各大厂商推出电视游戏盒子。到底游戏盒子和游戏主机谁才是电视游戏的未来,请看笔者的分析。

电视游戏“统治”世界游戏市场,中外差距大、发展空间足

据外媒统计,2013年全球实现游戏收入755亿美元,电视游戏(上文已经提及,国外电视游戏即为主机游戏)实现收入236亿美元,而移动游戏仅为100亿美元,相差一倍有余,而电视(主机)游戏占据市场31%的份额,位列第一。而反观中国市场,根据GPC数据,2013年中国电视游戏实现销售收入仅为8.6亿元,占全国游戏收入的比例仅为1.0%。而根据Newzoo的预测,未来的电视游戏还将以超过30%的份额继续“统治”世界游戏市场。

而从上述的数据中不能看出,我国的电视游戏无论在收入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大大落后于国外。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个,包括政策限制、走私猖獗等。但根据统计,当年的小霸王销量超过2000万台,证明中国的消费者对于电视游戏还是有极大需求的。“成绩差的学生进步空间大”――中国的电视游戏市场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

电视游戏发展需要政策环境,双方均获政策支持

中国股市,被戏称为“政策市”,可见在中国政策对于一个行业影响至深,而电视游戏也不能幸免。而之前主机游戏一直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正是文化厅的一直禁令,而该长达13年的禁令在2014年1月才得以解除。要分析谁会是电视游戏的未来,先要分别分析游戏盒子与游戏主机的政策环境。

游戏盒子政策环境:打击电视盒子,游戏盒子或受益

据媒体报道,在本月初,广电总局再对电视盒子“痛下杀手”。向七大牌照方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其针对互联网电视和网络机顶盒现存的违规现象进行整改。整改内容包括“电视机和盒子不能通过USB端口安装应用”等四大方面。

而有智能电视游戏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广电总局的整顿主要针对视频,不包括游戏内容。这对于游戏盒子厂商反而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布局游戏盒子不仅能够留住部分老用户,还能够另辟蹊径发掘钟爱电视游戏的新用户。

游戏主机政策环境:全面解禁,游戏审核制度简化

先来回顾一条新闻:“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新规,从技术角度为废除2000年6月《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俗称游戏机禁令)解决了最后的障碍”。随后长达13年之久的游戏机禁令烟消云散,在进入上海自贸区试点不久之后,又允许在全国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游戏机。现在玩家可以在包括实体店以及京东、天猫和苏宁等电商渠道购买到正版的进口游戏机。(当然这一政策是公平的,游戏盒子也是此后才出现的。)

此外,在游戏审核上,政策也在逐步倾斜,开始简化手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2015年度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压缩游戏审批环节和时间”。据了解,主机游戏审批制度无论从从时间和流程上都是处于一个简化的过程。

游戏渠道与用户:游戏盒子数量众多、渠道广,主机游戏仅有两款

游戏盒子渠道与用户:渠道数量众多,用户受众广

与主机游戏相比,游戏盒子的渠道数目可以说非常巨大。在京东商城以“游戏盒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共有623个产品,包括华为、百度、TCl、创维等知名品牌也推出了各自电视盒子,售价从200元到800不等。据统计共有56家品牌商在京东上销售电视盒子。也就是说,在不算计算360、腾讯、百度等助手的情况下,游戏CP或发行商可以对接的渠道不低于30个。这也是游戏盒子相比游戏主机的最大优势。此外,由于价格相对便宜,用户量比较大,受众面比较广。

游戏主机渠道与用户:渠道单一,多为重度玩家

目前主流在售的国行游戏主机仅有PS4以及Xboxone两款。还是以京东商城为例,两者都售价均接近3000元,PS4在共获得11400的评价,而Xboxone也仅有13600的评价数。其实这也为游戏盒子用户和游戏主机用户进行了一个简单分类。主机游戏用户多为重度玩家,愿意为单个游戏一次性付费。游戏盒子用户则相反。

游戏内容:游戏盒子内容多为手游移植,质量无法与主机游戏相提并论

而在游戏内容上,双方均有各自的特点。

游戏盒子游戏内容:多为手游移植,以量取胜

据观察,现阶段大部分的游戏盒子内容都是直接将手游原封不动的搬上电视,即使有游戏打着“专属”的旗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都是一些休闲小游戏,无法与主机上的“大作”相提并论。但与国行PS4仅有的十余款游戏相比,随便打开一个游戏盒子的游戏中心,都能发现不下百个的游戏,因此游戏盒子是以量取胜。

不过已经有厂商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还注重对游戏质量的把控,开始与国外知名游戏公司合作,将画质更高、游戏性更强的3D大作带到了盒子上。例如阿里游戏与育碧联手将《刺客信条:海盗》、《波斯王子:影与火》等育碧的招牌游戏引进到了天猫魔盒上。

游戏主机游戏内容:质量为王,数目偏少

与盒子上游戏的“小打小闹”相比,主机游戏可谓“高大上”。在国行PS4上,包体最小的游戏《灵魂交织》都有超过1G的大小。而大部分的游戏内容都超过了15G,研发费用往往超过千万美金。无论是在画面、音效等各方面都远胜盒子上的游戏。

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包括PS4、XboxOne等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式游戏游戏内容的缺失。以PS4为例,国行的正版游戏不足十五款,而玩家购买游戏更多的是通过淘宝进行的。而国内的正版游戏由于等价过高或者内容玩法不够吸引等种种原因,很难使得玩家花钱去购买,这也无形中打击了主机游戏开发者的信心。但是包括腾讯、蜗牛在内的厂商已经开始推出或研发相关的主机游戏,未来主机游戏或迎来井喷。

总结

现阶段,就政策扶持上双方平分秋色,而游戏盒子在游戏数量、渠道数量、用户数量上都略胜一筹,而主机游戏却游戏质量、用户质量上取胜。现在看谁能更快地取长补短,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无人机创业盘子百亿美元 开放平台将创造需求[app开发]

无人机创业盘子百亿美元 开放平台将创造需求
  智能硬件、电商、O2O……好像与互联网相关的所有行业参与者都在谈生态,被视为资本新宠的无人机也参与到“生态”这个概念中来。不久前,在“奇点・创新者峰会”上,来自无人机领域的众领头企业也对搭建平台和生态进行了探讨。被外行人称为“玩具”的无人机构建生态链有何必要?

  拉升估值的新概念

虽然无人机并非诞生于近几年,但这个行业的火爆绝对是在近期才开始的。成立于2006年的DJI大疆创新以全球民用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站在了行业前端,在近五年内获得了100倍的增长,估值达到100亿美元。最近美国有首批500家公司拿到了无人机的使用牌照,50% 使用的是大疆的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无人机的市场前景让资本市场一窝蜂地展开追逐,实现跨越式增长的也不止大疆一家。而资本的追捧更是将无人机的概念炒成了拉升估值的“兴奋剂”。在外设厂商雷柏科技选择投资无人机制造企业零度、摩托车厂商宗申动力放出无人机工程样机的消息后,这些非“职业玩家”的股价瞬间蹿升。

看到这样的发展空间,创业者也一头扎进无人机市场。在国内,目前有300-500家企业参与了无人机制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也开始催化了一些价格战。然而在大疆副总裁潘农菲看来,在目前市场上用纯粹的性价比思路创业无人机,或者希望通过概念影响股票等方式,都是对无人机行业的“矮化”。

  开放平台创造需求

事实上,无人机如此受宠与其越发普及的民用娱乐性质有关,从近期无人机曝光度增加的几个事件就能够发现。原本B端应急指挥调度系统领域的亿航和从事军用测绘等方面的零度转向民用无人机市场更能说明这一原因。

零度CEO杨建飞认为,无人机在消费级市场潜力巨大,从自拍、跟随、休闲、竞技、旅游、社交、互联等方面来看,可做的事情非常多。“在进入到民用领域前,零度的盈利在千万级以下,而今年预计能够达到上亿级别”,他透露。

冲在前列的企业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不断探索,构建平台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选择。去年8月,亿航开放了旗下SDK(软件开发套件)平台,随后大疆、零度相继开放。“这样的开放平台可以满足用户对无人机做一些个性化定制,相当于让用户自己定制一个iPhone”,潘农菲介绍道。

一位刘姓分析人士表示,无人机仍处于被普及的阶段,搭建平台不仅是未来满足用户,同时更是出于创造需求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更能形成资源互补,数据打通更有利于完善无人机生态。

  大于平台的“无人机+”

只是构建平台肯定不会是无人机生态链的全部。潘农菲认为,现在无人机仍处于发展前期阶段,以技术为驱动,产品到中后期才会相对成熟,末期则会出现一些模式颠覆。“无人机和行业结合会带来行业升维的创新,更会带来行业的量子跃迁。”

正如潘农菲所说,虽然消费级无人机更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但无人机与各行业的结合意义非常重要。基于开放的SDK平台,可以看到形成“无人机+”生态的可能。大疆不久前与国际风投加速合伙公司设立无人机基金SkyFund,对使用大疆软件开发套件研发测绘、农业等应用的创业者予以支持,不外乎生态构建的意图。

无人机跨行业合作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大疆曾与英特尔、复旦大学合作开发出智能城市解决方案用于识别违章停放的车辆。Skycatch通过无人机与日本一家建筑公司KOMATSU合作,帮助检测采矿机器人的状况。通过改良后的农用无人机运用在农药喷洒效率上则是传统人工的30倍。

不管是作为实物还是信息的载体,无论运用在哪个领域,技术仍然是无人机的核心。“如若在行业中构建生态,过硬的技术储备是关键,合作伙伴看中的也是这一层面”,上述刘姓分析人士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无人机技术和商业应用正在不断改进,但目前,政策、安全性、同质化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中国手机(手机app)抢滩印度 “狙击”韩国三星[app开发]

  中国手机(手机app)抢滩印度 “狙击”韩国三星

  午后的斋普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闷热,也许是第一次拜访这个被誉为“粉色之都”的印度北部古城,凌晨五点就从首都新德里赶来的唐明(化名)甚至略显兴奋,丝毫看不出六个小时车程后应有的疲态。

唐明是金立手机海外研发组的一名负责人,和唐明一块赶来的还有四五个分管软件、市场、操作系统等业务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从深圳或者印度总部来到这个地方“考察”市场,从当地代理商到渠道商再到零售门店,什么软件好用,用户有了什么样的新习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总后反馈回总部。在印度,他们往往一个月需要跑好几个这样的市场,驻地的市场负责人甚至一年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个月。

今年开始,愿意这样“扎根”印度的国产手机厂商越来越多。在《第一财经日报》跟随金立手机团队下沉到乡镇渠道走访印度手机市场的时候,发现已经开始有更多的国产手机品牌厂商下沉渠道,与三星、Micromax等印度本土品牌展开“较量”,而在过去,这一市场多由印度本土品牌或者山寨机占据。

“2014年金立在印度市场出货量超过400万部,2014年按照销售额计算,印度市场前两名手机品牌为三星和诺基亚,三四名为印度本土品牌,金立为第五位。”金立集团CEO卢伟冰对记者表示,这一数字到了今年将会继续增长。而有着同样数字野心的还有华为、小米等厂商。

据IDC测算,中国目前有8亿多智能手机用户,表明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印度今年智能手机销量将在1.2亿部,但相较12亿多的人口总数,普及率仅为10%,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国产手机厂商正在转向印度,试图争夺这个有着145亿美元潜力的市场。

  “渗透”消费市场

印度人喜欢用什么聊天软件?这个问题对于唐明来说太容易回答了。

“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发现what’sup在印度用得很多,但其实这不是最后的调研答案。”唐明告诉记者,在多次调研中,一款叫作what’supPlus的软件也许下载得更多。虽然唐明自己也不确定后者的开发者是源于本地还是其他地方,但因为“多了一个隐身的功能”,后者确实在聊天工具市场上开始成为新的宠儿。

把握这样的细节是唐明工作的需要。除了一二线、三四线城市的定期走访,唐明以及不同业务线的同事还需要在一些重点区域做定期考察,问题细化到――用户的购买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服务包的升级频率,以及摄像头的像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重要。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结果才会“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延伸”。

除了软件和购买习惯,用户对手机价格的敏感度以及品牌也是调研的内容之一,这影响着国产品牌厂商进驻印度市场的打法。

华为印度终端业务部销售总监PSanjeev告诉记者,在印度,97%的市场在2000元人民币以下,其中1000元以下的智能机更是占据了整体市场的80%。这对于国产品牌厂商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过往价格以及中国品牌形成的固有印象也许是市场最难攻克的地方。

事实上,中国厂商在印度的淘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以中兴这样的搭配系统卖的正规军,和基伍国际这样的“三五码”厂商为代表,后者凭借印度市场销量一度进入全球十大厂商名次。后来由于粗放式经营,逐渐没落。

基伍国际负责人张文学对记者表示,印度的价格战太厉害,导致基伍已将目标市场从印度转移到了伊朗和巴基斯坦。但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在今天印度市场上,千元机的销售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位置,其中一大块超低端机器的销量仍然来自于中国的山寨手机厂商。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国产手机进入印度市场也并不如想象的简单,首先印度是联邦制的国家,语言、文化、法律区域性很强,其次,印度有数十家运营商,运营商渠道实力弱,与运营商合作意义不大。于是,在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国产手机厂商进入印度时,选择的是公开渠道的合作,并且找的是当地代理商。

“在渠道的选择上,vivo采用了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的代理制,把印度的每一个邦分到不同的一级代理去管理,不仅是印度,其他海外市场也是这样。”vivo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金立则更为大胆地采用了更多的本地代理商团队,基本以印度本地人为主。“1个印度人可能有10个脑袋,他们的想法真的太多了。”金立印度相关负责人安迪对记者表示,也许只有印度本地人才能真正了解本地人的想法。

  本地化探索

在斋普尔最繁华的地段坐落着一座大型购物广场WorldTradePark,在三楼的电梯旁是一家苹果旗舰店,面向苹果店,左边是金立,右边是三星。

一名坐在电梯旁休息椅上的印度消费者告诉记者,中国的国产品牌手机的软件优化做得很不错,而促销员在销售时也相当专业。这名消费者的弟弟正在用金立的S7,价位比三星和苹果的旗舰机型低一些。

事实上,运用更多的本地促销员是印度公开市场常用的销售方法。通常,越大的手机品牌在当地的促销员就越多,而这些促销员通常会经过系统的培训,然后再被分配到各种渠道中,而厂商也可以直接从促销员的反馈中了解市场动态。

金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金立在印度当地的促销员有6000人,而今年拟增加到1万人左右。

“本地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本地的团队基本上用的都是印度人,渠道的权利也都下放给了国包商。”上述金立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地实力较强的代理商通常都有着极为广泛的人脉,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这些销售网络在短时间不能自己建成,目前有的国产厂商把国内的代理商带到海外,以中国人的方式管理印度人,事实上比较容易出问题。

除了渠道本地化外,更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在做生产的本地化。

10到12家生产工厂、200亿美元的投资猜想以及对再生能源、电商等行业的介入,富士康近日给印度接连发了几个“大红包”。

事实上,除了富士康,华为、金立、vivo等手机厂商也已正式对外宣布在印度设厂。vivo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地的工厂建设已经开始,在印度的Noida的工厂预计不久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也将极大地加快vivo在印度市场的发展速度。

不过,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由于国内生产线较为完善,以贸易形势的进口方式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进入印度市场也许更为适合。一般快的话,从下单到印度仓库的入库,订单周转周期在8天左右,从中国香港转运非常便捷。

对此,印度当地的一名中国手机代理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印度从去年开始不断调整进口关税,每个邦(国家)的税收也有所调整,这直接影响了手机以及周边如芯片的利润。有消息称,今年3月起,印度政府为鼓励国内产业生产的在地化,将移动设备的进口税率由原本的6%大幅调高至12.5%,而记者从当地了解的数据则是从2%升至14%。

“相比之下,选择印度本土制造,或者和当地代工厂合作,从税收角度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国产手机厂商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希望其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工能使该国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下一个制造业发动机,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国产手机生产本土化的尴尬。

  挑战三星苹果仍是持久战

在斋普尔当地的“华强北”电子城,打着金立和vivo的广告牌被放置在了商城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当然,拥有最多广告牌的还有当地品牌Micromax和国际友商三星。

不过,相比于本土品牌,国产手机厂商更多的还是视三星为竞争对手。

一方面是由于三星在印度的市场份额最大,而另一方面,印度本土品牌实际上多由中国厂商代工,品牌形象相对低端。

整体来看,印度市场经历了国际品牌垄断、本地品牌崛起和中国厂商进入三分天下的三个阶段,目前的市场格局大体是4000~8000卢比市场占70%,本地品牌是主力;8000~25000卢比占20%,中国品牌是主力,25000+为10%,国际品牌三星、苹果是主力。

而印度的本土品牌中,Micromax、Intex、Lava三家较有实力,但多以贴牌的模式,几乎所有产品都来自于深圳代工厂。目前,Micromax是印度手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超过22%的份额,Intex、Lava分别是9.4%、5.4%,但从品牌角度来说,三星和苹果占据了印度市场中高端的绝大部分份额。

记者发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大部分购物商场中,几乎都能看到三星的旗舰店以及广告牌。在市场营销上,三星丝毫没有因为业绩情况而放松对市场的广告投放和推广。

“并且三星现在的打法也开始变得激进,推出的价位直接是和国产手机进行对打。”金立手机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三星推出的A系列和E系列,在价位上都和国产手机相当,上市时间也直接对标国产手机。

但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三星在市场上的不稳定已经给了大家一个机会。

“去年三星在印度市场落下来很多,主要原因在于自己。”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三星对渠道进行了改革,为了促进销量,增加了一些地区的代理商,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原来代理商的利润,最后导致销量下降,同时很多代理商也转向了中国的国产品牌。

“围剿三星是一场恶战,但是印度市场智能机的增速很快,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误,一步一个脚印合力走就有希望突围。”上述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携程系江浩出任艺龙CEO:对标Booking有几多砝码[app开发]

携程系江浩出任艺龙CEO:对标Booking有几多砝码

  今年5月,携程以4亿美元的价格闪电并购了艺龙37.6%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彼时携程CEO梁建章在内部邮件描绘了艺龙未来的发展目标:

  “艺龙将继续专注于做中国人的全球酒店预订专家,酒店专家的定位,在世界上造就了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子商务公司,比如Booking.com。在中国,这个酒店专家的定位未来也一定前途无量。艺龙继续保持独立上市,独立运营。”

  在内部邮件中,梁建章提出了艺龙对标Booking的发展规划。在艺龙CEO崔广福发布的内部邮件中同样表达了延续对标Booking的目标:

  “我们既有的住宿专家定位,既有的移动住宿预定战略不会改变。酒店专家的定位,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Booking、Agoda、Hotels.com。”

  一如所有的并购一样,被并购方难逃裁员及管理层出局的境地,之前的91、土豆都是一样,艺龙也免不了同样的命运。7月8日,艺龙CEO崔广福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携程高管的进入,携程原副总裁及无线事业部总经理江浩出任艺龙CEO(对,你没看错,就是被八卦的携程四君子之一季琦的亲妹夫,携程1999年成立之初即加盟的骨灰级高管),携程副总裁兼天海邮轮执行副总裁周荣任CSO(首席战略官)。

  携程的战略是:一站式旅行服务提供商。在此定位的基础上携程已有14个一级频道,在旅游市场也通过并购,合纵连横,几乎所有的大型旅游公司都和携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携程的股价也翻了3倍增长到70美元,市值突破100亿美元。这说明一站式的战略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国内去哪儿、同程、途牛等大型OTA也都是沿用的这个战略。

  那为什么携程对艺龙的定位不是一站式的旅游服务,为什么携程期望将艺龙对标Booking?

  1、携程对标Priceline,期望类Booking业务对市值的提升

  携程CEO梁建章在多个场合表达了携程对标Priceline的看法,同时对标Priceline的估值认为携程仍有有较大的潜力,其表示:全球前四大互联网公司,Google市值排第一,亚马逊和Facebook不相上下,Priceline第四,简单地代入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相当于Google,阿里巴巴相当于亚马逊,腾讯相当于Facebook,那么携程就相当于Priceline。

  Priceline的产品布局和市值支撑体系中,Booking是最重要的部分。2015年Q1,Priceline集团总预订量达到138亿美元,毛利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酒店间夜量超过1亿,其中超过78%是Booking带来的,Booking也是Priceline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且Booking增长超过40%。Booking已经占据全球酒店业买卖近1/10的市场份额,欧洲更是有超过50%的酒店是通过Booking预订。自从2005年以1.33亿美元收购Booking以来,Priceline年度营收已增长了两倍,股价也已增长了20倍,达到630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值第五大互联网公司。

  而艺龙2015年Q1总营收为2.258亿元,亏损1.807亿元,酒店间夜量为930万,酒店覆盖量28万,市值仅4.6亿美金,占携程市值的4.55%。若艺龙能成为携程的Booking,那对携程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2、酒店行业盈利能力强,增长空间大

  纵观旅游行业,酒店仍然是目前盈利能力较强的业务,其次是度假、机票等。而机票由于上游供应商集中,议价能力强,所以机票的代理佣金从2007年前的11%降为2015年的0佣金,这意味着代理机票产品本身几乎无利可图。

  同时酒店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远远未饱和。根据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我国酒店在线渗透率为27.3%,无论从现有存量还是未来市场增量来看,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得感叹崔广福的远见,早早的将业务聚焦于佣金较高的酒店行业。

携程系江浩出任艺龙CEO:对标Booking有几多砝码
携程系江浩出任艺龙CEO:对标Booking有几多砝码

  3、应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和吸引低端、价格敏感型用户

  中国市场太大了,用户太多了,直接导致了价格战屡试不爽!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2015年4月App月活数据,排名前10位的App月活都超过9000万,最高的微信突破4亿,要知道布局全球市场,市值2600亿美金的Facebook才8亿月活,对标Facebookd的用户来计算,日活排名前10位的App市值都应超过290亿美元。

  市场大导致竞争激烈,竞争激励导致用户选择多,用户选择多加之企业不断copy的习惯,导致产品不能有非常明显的区隔,产品区隔不强就导致价格战成了唯一的利器,所以才有了打车软件的补贴、外卖的补贴。OTA也一样,一元门票,一元海外游,补贴返现等。携程作为服务商旅等高端用户的OTA,本身价格不具优势,导致对价格敏感型用户及三四线市场吸引度和竞争力不及竞争对手。

  艺龙作为与携程PK了10余年的竞争对手,一直秉承的是比携程便宜的价格战打法,所以在低端酒店市场可以是携程的补充,携程完全可以用控股的艺龙发起酒店的价格战来抢占去哪儿、同程、美团的市场和价格敏感型客户,而价格敏感型客户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升自己的消费品质,之后从子品牌转移至大的母品牌相对更容易,这个很容易理解,小米为什么要做高端Note系列?就是希望用小米的用户收入增长后仍然投入到自己的怀抱,而不是三星或者苹果。

  尽管崔广福从2007年入主艺龙,定位酒店对标Booking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较大差距,原因何在?

  有哪些Booking具有的优势,是中国市场或者崔广福时代的艺龙所不具备的?

  1、Booking是一家技术公司,艺龙是一家零售公司

  Booking本质是一家技术性搜索平台,领先的算法技术是其迅速成长的基础,Booking结合多种因素算法对结果排序进行展示,Booking的算法会不断演变,比如2013年整合了点对点交通方式的搜索技术等,最终会使那些没有对酒店服务提供全面信息的酒店处于“不利”地位,某种意义上说,Booking就是旅行行业的百度、谷歌。

  Booking大中国区总经理赖军在采访中也曾提到,Booking所有的功能和设计,都是以数据作为支撑的,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凭个人判断的,完全是根据用户行为来决策的,非常科学。即使是CEO的主意,如果得不到数据上的支持,一样也办不了。

  Booking前全球CEO,现任Priceline CEO Darren Huston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是一个亲力亲为的人,我有软件方面的背景。他们就在我门外做网站,我们网站上任何一个部分都做过A/B测试。”

  唯数据论、唯技术论带来的结果是Booking的转化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而且它在竞争中凭借“结构性优势”胜过了其他OTA对手。

  国内技术性公司,做的最好的就是携程和去哪儿,去哪儿成立之初就是一家技术型公司,携程自技术出身的梁建章回归后,也转变成了一家技术性公司,外在表现是晋升的VP大多都有较强的技术背景。

  而艺龙一直以来技术都是薄弱环节,从528携程系统崩溃后为艺龙导流居然导致艺龙网站快速崩溃可见一斑,艺龙的网站此前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2012年12月、2013年2月、2014年12月等时段也曾多次出现崩溃,技术薄弱不仅带来用户体验差,新业务发展受制,更会导致用户流失。崔广福在2012年9月宕机26小时后曾微博发起了投票,“艺龙网服务器宕机时间长达26小时,你还会用艺龙吗?“结果明确表示不会再使用的占11%,持观望态度的也占40%。.

  艺龙的技术薄弱的致命缺陷一直未得到解决,崔广福营销和零售的工作经历,也导致其对价格战过分的的推崇,对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艺龙一步步走向势微的现状。

  2、Booking是一家创新公司,而艺龙创新能力匮乏

  Booking成立之时,不是采用Expedia等OTA现有的预付模式,而是创造性的主要采用现付模式。这直接成就了Booking和Priceline,要知道现付模式之初也存在客户入住后OTA得不到返佣的问题,但相较预付而言,可具有节省2-3%信用卡手续费,分销成本更加低廉,再加上其灵活的订房取消政策等优势,销售优势极为显著。

  2012年Booking还创新性的推出了Last-minute预订模式,对当晚尾单酒店进行低价打折处理,2015年Booking创新性的推出了类Uner的Booking Now服务,利用用户的GPS位置为其联系附近提供最后一分钟交易的酒店。

  反观艺龙,我们很难看到其在产品或模式上的创新,即使2012年模仿Priceline推出酒店杀价频道,也很快无疾而终。

  3、Booking全球布局,分销强大,艺龙布局低端酒店

  Booking成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区域性公司,而是一家布局全球的住宿公司。目前Booking已在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69万个酒店住宿,要知道现在全球才224个国家和地区,意味着Booking已经布局了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Booking的产品也从早餐旅馆到五星酒店,从沙发客到树屋。

  在2005年Priceline收购Booking时56.3%的资产是商誉,另外收购的核心资产是供应商关系,由此可见Booking分销的强大。正因为Booking的产品布局之广,导致了成为其供应商除了常规拓展酒店业务的OTA外,更重要的是要要拓展国际酒店业务的公司。目前Booking已拥有了9000家网站合作伙伴,分销商越多,Booking的业务发展就越迅速,所以才有了2015年Q1业绩增长40%的良好表现,国内就有携程、艺龙、去哪儿、马蜂窝、天涯、穷游等多家旅行相关公司是Booking分销商。

  而艺龙在国内尽管低端和高端酒店都有布局,海外酒店也和Booking合作,但不得不说艺龙的酒店优势在低端酒店,高端和海外酒店远远不是携程、去哪儿的对手,低端酒店也受到美团、大众点评的强势挑战。艺龙佣金较低的低端酒店占比较高也就导致了预定量占携程的60%多,但营收比例只有40%。

  4、Booking得到充分授权,艺龙不过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打理的外国生意

  Booking在被Priceline收购后迅速成为其最大的业务,也直接引领Priceline的业绩超过竞争对手Expedia,所以Booking一直以来都得到了Priceline的充分授权,2013年11月,时任Booking CEO的Darren Huston晋升为Priceline CEO,薪资创新高就是最好的佐证。

  而艺龙是Expedia控股的公司,崔广福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和其他跨国企业一样,崔广福从来没有获得总部充分的授权,在新业务拓展上被束缚了手脚,很多工作并不能完全的施展,最终导致Expedia丧失了对其的信心,将股权出售给了携程和铂涛集团。

  5、Booking是一家盈利公司,艺龙是一家持续亏损公司

  前面我们讲到,2015年Q1,Priceline毛利达到17亿美元,其中超过78%是Booking带来的;2014年,Priceline净利润24亿美金,利润主要来源的Booking全年收入增长32.5%。所以,Booking就是Priceline的“金蛋母鸡”。

  艺龙2015年Q1亏损1.807亿,2014年全年亏损2.69亿,亏损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在国内OTA全部负利润的情况下,艺龙更没有扭亏的可能性。

  当然,除了以上差异外,Booking更好的用户体验、更高效的Google广告投放和更大的流量导入、更强大的公关和品牌打造能力等(笔者之前曾2014年9月撰文分析《艺龙坐困“千年老二”,难见转机》,更多细节请参考该文)。

  当然,携程和铂涛联合接收了原Expeidia持有的艺龙全部62.4%股份,要知道铂涛的CEO郑南雁和携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曾是携程营销副总裁,7天创立前也获得携程投资,7天退市成立铂涛又获得红杉资本投资,红杉中国合伙人沈南鹏可是携程创始四君子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携程不仅控股37.6%,更获得了对艺龙绝对的话语权。

  携程的江浩入主艺龙,在实现艺龙对标Booking的目的上有哪些转变的可能性?

  1、零售公司转型为技术公司

  团队领导的灵魂决定团队的灵魂,携程的梁建章就是一个技术至上的CEO,无论是在研发部楼层设置办公室、晋升技术背景VP、邀请硅谷技术背景的叶亚明做CTO,重视无线等都是携程重视技术的表现。作为携程成立之初就加盟的江浩本身曾是CTO,并负责无线业务,也见证了携程从营销公司转型技术公司对市值提升的意义和价值,并作为直接相关责任人见证了宕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预见的是,江浩入主艺龙必然会将艺龙转型为技术公司,通过技术来获取用户,提升艺龙的核心竞争力。

  2、获得股东携程的充分授权

  携程并购艺龙花了4亿美元,是携程目前最高的并购金额,而第一个派出的CEO是江浩,充分说明了携程董事会对CEO江浩和CSO周荣的认可,而江浩本身是梁建章的肱骨之臣,从1999年进入携程一直工作到现在,是携程最资深的员工,用开八的话就是“这是价值观非常正确的老同志,派这种老同志去接管艺龙,面对那么错综复杂的现状,只有两个字,放心!”所以江浩获得的授权将比自己在携程工作获得的授权更高,这是崔广福时代的艺龙远远不能相比的。

  3、提升艺龙的盈利能力

  梁建章在并购艺龙后的内部邮件要求“艺龙要迅速提升盈利能力”,所以江浩进入艺龙后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将艺龙带回到盈利的方向上来,艺龙的盈利能力是否有迅速的提升,可能是江浩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将是携程对艺龙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但将一个持续亏损的企业拉回到盈利上来谈何容易,要在保证营收不下滑的情况下提升盈利能力,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笔者在之前撰文曾讲到,业务聚焦于酒店会割裂用户的预订需求,因为用户订完机票/车票后订酒店,订完酒店订旅游或周边,用户都很懒,很难想象用户机票一个APP,酒店一个APP,门票一个APP……同时旅行本身是一个低频的应用,获取单个用户成本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内的OTA都是一站式的服务的原因。所以卖鞋子死掉的乐淘才发出了垂直电商是一个伪命题的无奈,聚焦于酒店本身就是旅行行业中的垂直电商,尽管酒店行业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但在中国市场依靠酒店来保证持续的盈利,恐怕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盘点二手车电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玩法[app开发]

盘点二手车电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玩法

  高歌猛进的二手车电商行业仍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作为二手车交易的线上平台,仅仅依靠2%-3%的交易手续费或佣金,远不能覆盖其运营成本。

  2015年上半年,车易拍完成了D轮融资、优信集团完成C轮融资,大把烧钱的同时,上市压力开始浮现。交易量的增长,无法掩盖整个行业的亏损现实。心急火燎的二手车电商开始寻求交易之外的盈利点,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汽车金融――这是行业的救命稻草吗?

  好消息是,以央行为首的国家十部委,在7月18日联合发布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其中重点提到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作为高客单价的消费金融类别,如果也嫁接了互联网,会不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玩法?(参考钛媒体此前文章《模式那么多,到底哪个才是二手车电商的正确姿势》)

  事实上,二手车电商们已经开始了金融的布局。无论是车易拍的分期租车、优信的“付一半”购车,还是平安好车的“好车贷”,都在卯足了劲寻找金融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依赖于生活场景化,比如第三方支付依赖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而二手车买卖和汽车后市场的各种场景,简单脑补一下,就能想象出保险和贷款的应用空间。

  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对二手车行业是欲拒还迎的态度。二手车交易市场“坑蒙拐骗”的暗黑历史,让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心存芥蒂,但这么大块肥肉不吃又可惜。现在有了二手车电商,将线下的交易市场搬到了线上,打着公开透明、降低交易成本的旗号,希望能重新挑逗起传统金融机构的欲望。

  二手车+互联网金融的确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截至2014年底,中国国内的新车金融渗透率在25%左右,美国这个数字是85%以上。而二手车金融的渗透率,并没有权威机构统计,根据笔者在业内的了解,这个数字低到1%乃至可以忽略不计。

  理论上,二手车金融有着美妙的增长空间,关键就看二手车电商怎么玩儿,要么拉上传统金融机构一起玩,要么想出个颠覆性的玩法彻底互联网金融化。目前能看到的主要玩法有如下几种:

盘点二手车电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玩法

  玩法一:经销商贷款笼络“黄牛”

  从线下来看,中国大大小小的二手车经销商有好几万户。如果把那种有纹身、戴着金链子的“站街”二手车黄牛也算上,可能全国有上百万经销商。

  大多数经销商都是夫妻老婆店,两三个人在二手车市场租个摊位,一个月交易十几台车,小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不要小看这些线下的黄牛,他们做的二手车都加在一起,占了整个中国二手车交易量的90%以上。二手车电商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如何把这些线下的交易都搬到线上去。

  人人车这类C2C模式的电商号称要革了黄牛的命,不过是讲给投资人听的故事。事实上,做平台类的二手车电商,没有不依赖黄牛/经销商的。不管你是B2B、C2B还是C2C模式,要么帮经销商卖车,要么卖车给经销商,要么充当经销商之间的中介。经销商在二手车整备、过户、跨地区交易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革不了他们的命,就要把他们笼络到二手车电商平台上,这也是O2O的目标。但如何让黄牛也对平台产生粘性呢?车源和交易是勾引手段之一,更关键的是和真金白银挂钩,给他们提供贷款输血才能粘住黄牛。

  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是不愿意和黄牛打交道的,夫妻老婆店风险太大了,而且银行不了解二手车车况,天知道这辆车出过什么事故有什么暗病?银行最喜欢简单粗暴的抵押物和担保――而这些对于黄牛来说过于奢侈了。

  经销商贷款目前做得最大的是平安好车。据了解,其平台上2000多家经销商有一半在使用平安好车的“车商贷”,每个车商最多可以获得300万元的授信额度,无需抵押和担保,月息低于1.8%。优信拍也有类似的针对车商的贷款服务,但签约车商数量有限。

  为什么二手车电商平台敢做银行不敢做的事情?因为前者作为交易平台积累了大量车商的数据:比如过去半年车商的库存周转情况,在平台上拿了多少辆车、销售情况如何、资金结算速度怎样――这些都是风险定价的基础。如果冠以“大数据”的名义,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特质之一,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风险并匹配定价,解决线下金融机构风险识别成本过高的问题。

  除了二手车电商平台,第1车贷、第一车网也在推动经销商贷款,但缺乏平台的推广,尚未形成气候。

  玩法二:二手车贷款勾引消费者买车

  如果把经销商贷款看成是批发业务的话,那么针对消费者的二手车贷款则是零售业务――这块的发展空间也叫人流口水。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未来两年二手车的交易量将突破1000万辆,如果二手车贷款能够在其中占比达到20%,每辆车的贷款金额以10万元计,整个二手车贷款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2000亿元。五年后的市场规模还将翻倍至4000亿元。

  蛋糕这么大,传统金融机构为什么啃不到?先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在这块碰到的问题:

  一个是零售业务里面的交易真实性,因为二手车的交易发生在小规模的经销商,甚至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易,其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第二个是车辆估价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非常担心骗贷,二手车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他心里没底。笔者有个做融资租赁的朋友,他觉得最大的风险在于车价估不准,“客户一辆30万的二手宝马评估成50多万,然后按70%的贷款比例,放贷36万给他,客户还净赚6万多,倒霉的是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

  第三个是车辆处置的问题。客户违约后,二手车收回来怎么处置?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肯定要头大。

  放在二手车电商这边,上述这些都不是问题。首先交易真实性不用担心,从平台上走的车最终都要过户。车的估价依赖于车况检测和历史成交数据,成交的车越多,积累的数据越多,定价越精准。而车辆处置正是二手车电商的长项。

  解决了这些基础性问题,再来看怎么搞定消费者贷款。相对于新车而言,二手车是个非标准化的产品,“一车一况”、“一车一价”增加了风险定价的难度。此外还牵涉到消费者的个人信用问题。

  将车的征信和人的征信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做纯线上的二手车贷款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的二手车贷款仍然需要提交各种表格和申请信息,线下一对一沟通效率低且放款时间长。

  所谓车的征信,是指汽车的保养、维修、出险记录,在欧美国家可以网上公开查询二手车的各种历史记录。而中国的二手车数据极其分散,又缺乏一个平台来整合这些数据:比如车辆的出险记录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保养记录掌握在经销商和4S店手中,维修记录留在维修厂甚至路边店――关于车的征信数据,是互联网汽车金融应用的一个基础工程。

  做车险起家的平安集团,寄望于平安好车能够成为车征信的基础平台,加上整个平安系和消费者个人有关的征信记录,做二手车消费贷款已有先发优势。平安好车推出的“好车贷”主打超低利率和超低首付。

  此外,优信推出的“付一半”购买方案也进行了大手笔推广,消费者可以一次性首付车价50%,在方案期间内无月供,方案结束后,消费者可以选择不付任何尾款归还车辆或者付清尾款。(详见下表)

盘点二手车电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玩法

  二手车融资租赁在国外非常成熟,但国内也才刚刚起步。简言之,车辆的所有权属于融资租赁公司,消费者可以零首付或低首付获得车辆使用权,开了两三年之后再把车还给融资租赁公司,换了新车接着开。

  在用车市场,滴滴、UBER属于即时租车的类型;神州租车、一嗨属于短期租车,而在长期租车领域如果不借助金融解决方案,很难大规模流行――二手车电商在这块其实大有可为,零首付或低首付购买二手车,以月供的形式还款,目的还是为了勾引消费者来买车用车。

  玩法三:延保服务锁定客户

  二手车的延保,在国外是一项保险业务。延保顾名思意是“延长质保”的意思。在欧美国家,购买二手车的同时购买一份额外的保修服务,对消费者来说司空见惯。

  二手车延保渗透率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均超过60%,在日本甚至超过90%,而中国的这个数字仅为2%-3%。因此二手车电商也开始打起了延保的主意。

  车易拍、优信拍和平安好车等,在其二手车检测认证的基础上,都推出了二手车延保服务。尤其土豪的是平安好车,喊出了免费送二手车延保的口号。

  对比国外,CARMAX是美国最大的二手车零售商,其年度总利润的24%来自金融和保险。根据CARMAX的统计,在二手交易过程中,没有延保的客户谈判时间是8小时,有延保的客户谈判时间缩短为2.5个小时,延保其实解决的是客户信任问题,另外它对经销商利润的改善非常明显。

  事实上,二手车延保和二手车消费贷款也密不可分。当你贷出去的是事故车、泡水车,基本上这台车是收不回来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非常简单,我买了一台二手车,我还贷了一笔款,后面我发现这是一台事故车,我肯定不还你的钱。如果二手车电商平台事先提供延保服务,给二手车装上保险,消费者后续违约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延保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消费者压觉得购买延保又麻烦又不划算。但借助二手车电商平台,将每辆二手车交易都捆绑上延保服务,在不知不觉之中把钱给挣了,还可以在延保的几年中锁定客户。

  钱从哪里来

  不管是经销商贷款、消费者贷款还是延保服务,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二手车电商本身不能吸收存款也没有金融资质,因此用于金融业务的钱还得来自于其他渠道。

  传统金融机构当中,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在二手车业务中起步较早,也分别和平安好车、优信等电商平台合作。汽车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也在加速进入二手车行业。

  2014年,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ABS发展速度惊人。(通俗的说,ABS就是汽车金融公司把一批车贷未来每月的应收款打包作为资产卖给证券公司等,证券公司等以此为基础资产发行债券,卖给投资人。)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2014年,与汽车金融相关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发行了10支,存量规模达到200亿。二手车贷款完全可以成为ABS的基础资产来源。

  当然,更有想象空间的,还是P2P成为二手车相关贷款的资金来源。比如拍拍贷的P2P二手车贷款,月息最低1.33%,还款期限3-12个月相对灵活。

  在可以想见的未来,除了个贷、保险、延保,其他汽车金融相关的衍生品在二手车电商的利润占比里,也会越来越高。苦苦寻找盈利模式的二手车电商,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窗口。嫁接了互联网金融的二手车电商行业,终于可以讲述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故事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假如维权的不是王思聪 京东还会迅速道歉吗?[app开发]

假如维权的不是王思聪 京东还会迅速道歉吗?

  维权

  作家六六在京东买到烂水果,拒绝和解,只要公平。事后王思聪发微博称京东泄露其隐私至今没有给出回应,同时力挺六六。昨天,@京东发言人微博发布了一封对王思聪的道歉信。根据道歉信内容,该事件起源于第三方卖家私自泄露了王思聪的购物记录,而京东没有及时对此事进行处理。对此,京东方面已经要求该店对相关信息进行删除,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同时京东表示会进一步改进第三方平台商家的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用户体验。

  质疑

  维权成功在于身份

  此事的焦点在于维权过程,六六先是以普通消费者身份维权未成,改以微博大V身份发布文章之后,剧情就立刻反转,京东天天果园不仅承诺退货、道歉,还赠送六六每月500元水果充值卡。

  王思聪亦是微博大V,京东方面反应快速,不到一天时间就调查清楚并向王思聪道歉,并承诺加强管理。

  显然,维权成功跟其大V身份分不开。这就如同六六所言,“我作为普通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每每都要靠大V身份和粉丝帮助才能讨回我本该拥有的权利。”而普通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所遭遇的种种维权苦恼,则早已是罄竹难书,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网友反映的维权案例,消费者本该拥有的权利,就这样遭到电商的漠视。这是一种畸形现象。

  江滨

  批评

  不应搞身份歧视

  近些年来,电商平台在零售市场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但投诉也越来越多,只是由于普通消费者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未曾受到电商平台的重视,而六六和王思聪这种大V则不同,其所发布的微博影响力太大,故此在第一时间就得到电商平台的回复和道歉。

  因此,六六和王思聪维权成功的过程,将京东平台的第三方管理和售后服务软肋暴露无遗,其对待大V和普通消费者的态度大相径庭,亦令公众为之寒心。显然,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需要反思教训,不能再漠视和侵犯消费者权益,不应搞身份歧视,不应区别对待消费者的投诉维权,而是对消费者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对待每一条投诉信息,严格内部管理工作,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江德斌

  呼吁

  加强保护个人信息

  前不久,一位女民警因对公民身份证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李易峰、杨洋的身份证号、曾用名、户籍所在地等个人信息被其女儿轻易得到,并公开曝光,泄露了两位明星的隐私。为此,女民警受到行政记过处分。无独有偶,因第三方卖家泄露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购物记录,京东公开向王思聪道歉。问题是,如果被泄露个人信息的不是明星,这位女民警还会受罚吗?同样,如果被泄露隐私的不是王思聪,京东还会公开道歉吗?

  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的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法。再者,应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问题制定详细规定。在信息采集的源头方面,对采集主体设定门槛,规定必须在事先履行核准和登记程序等。同时,实行群防群治,完善举报机制,强化惩戒措施,提高违法成本。

  汪昌莲

  剖析

  不公平属共同塑造

  六六在其《我要的只是公平》中讲述的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没有公平的故事。从上学就医开始的拉关系、拼人脉,到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的维权无望,再到适应这样一种状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形成不公平的深厚土壤。

  在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里,人们一方面从内心渴求公平,另一方面又总试图走歪门邪道。在中国的城市居民中,中产阶级正在不断壮大,他们在财富上的积累足以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物质贫乏的生活。但是,公平依旧距离他们很遥远,也许,他们有车有房有店铺,他们在户籍制度,在教育资源,在信息获得上,都占据着社会的优势面,但他们和所有劣势面的人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个社会的不公平。

  王秀宁

  三言两语

  要我说,实际干好点比事后道歉重要。

  ――黄勇

  这几年在JD消费也快10万了,可是服务真的越来越差。你们这样下去不就是想我们都去天猫吗?――苏磊

  就是店大欺客。前几年在京东上买东西发货很准时,最近连续被京东坑两次,东西到了本地就是不派送,拖了个把礼拜,最后都是强烈退货。

  ――李芬风

  前两周公司买了山竹,一大箱,没一个能吃。一大箱进口苹果和两个大火龙果也是吃着没一点味道。好几百大洋就那么打水漂。@天天果园@京东这么坑消费者。

  ――鲁扬

  今天的王思聪这篇博文很谦卑,作为一个有社会地位有着更大影响力的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人,对于自己的隐私被京东泄露,却是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在投诉。

  ――花千样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亚马逊中国如何抓住跨境电商业务的二次机遇[app开发]

亚马逊中国如何抓住跨境电商业务的二次机遇

  “我的答案是60分钟前。”在回答媒体关于“您最近一次和贝索斯探讨中国业务是什么时间”的问题时,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迭戈・ 皮亚琴蒂尼(Diego Piacentini)这样回答。

  “中国”无疑已经成为这家全球第一电商企业内部的核心关键词,2015年,亚马逊在中国迎来了第二个10年。在第一个10年中,亚马逊在中国已经错失电商行业的第一把交椅,眼睁睁看着中国本土电商的迅速崛起。

  “我们过去应该加大对中国的投入。”皮亚琴蒂尼说,亚马逊为过去在中国投入不足感到后悔,但这样惨痛的教训至少让亚马逊在印度市场上不再犯错:亚马逊以20亿美元的投入进入印度市场,在不到2年的时间便迅速占据了印度电商第一的位置。

  跨境电商时代的到来,让亚马逊在中国看到了第二次机遇。

  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认为,跨境电商的竞争终将回归商业本质―丰富的选品、可信赖的品质、透明的价格、稳定及便捷的跨国配送体验。

  拥有最丰富的国际品牌供应商资源和全球化运营体系的亚马逊,在跨境电商领域似乎已经握有先机。从去年11月上线“海外购”产品以来,亚马逊中国已经看到销售数字的猛增。再加上“海外直采”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品类丰富度和送货快捷度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

  但这样的机遇稍有不慎便会稍纵即逝。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电商第一集团早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在跨境电商领域叫板亚马逊这样“国际大佬”的实力,并已经开始开始在跨境电商领域进行布局和发力,与亚马逊相比,本土电商的优劣势同样明显:文化、本土物流体系占优,国际品牌供应商资源不足则是软肋。

  电商行业的战火已经燃烧至跨境电商领域,“蓝海”很快变成“红海”,各方角力在未来势必将变得更加激烈。

  跨境电商贸易为亚马逊在中国带来第二次良机

  仿佛一夜之间,“海淘”成了中国人嘴边习以为常的惯用语。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境外旅游的日益便利以及互联网和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 国外大量的优质商品不断刺激着国人的购买欲望,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跨境电商贸易的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全球贸易格局报告,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 31.3%。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

  2015年,亚马逊在中国进入第二个十年,在第一个10年中,尽管身为全球第一的电商企业,亚马逊中国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在本土电商的迅速崛起下,亚马逊中国并没有能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霸主。但下一个十年,随着跨境电商这一新“蓝海”的出现,亚马逊在中国迎来了第二次机遇。

  从事跨境电商业务,亚马逊的优势十分明显:丰富的国际品牌供货商渠道和庞大的跨境物流体系。

  目前亚马逊在全球拥有14大站点,与成千上万的国际品牌已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仓储物流环节,亚马逊在全球已建立起超过100个运营中心,能够将商品配送至185个国家和地区。

  亚马逊中国新一轮战略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海外优质商品送到中国买家的手中。从去年11月上线“海外购”产品线以来,目前“海外购”商店的选品已达到近300万,比去年11月上线 时增长近40倍,覆盖25大品类,与亚马逊美国直邮中国的品类实现对接。

  今年5月,亚马逊中国首次披露海外购业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销售额提升幅度达到300%。

  除了海外购的商品来源为亚马逊美国网站外,亚马逊中国还在开拓海外直采业务,即通过大宗进口的方式,将中国用户最为感兴趣的热门商品品类进口到中国,通过亚马逊在中国建立的仓储、物流系统,以更快捷、更有效率的手段将商品送到用户手中。

  亚马逊中国公关副总裁张飒英介绍说,“海外购”和“海外直采”分别形成两个抓手,通过“海外购”,亚马逊可以获得用户的购买数据,了解哪些商品品类是用户最感兴趣的,然后再在这些商品中进行筛选,列入“海外直采”的范围。

  “海外购满足了用户对商品选择丰富度的要求,海外直采则满足了热门商品更快捷高效送达用户的需求。”张飒英说。

  但亚马逊也并不拘泥于“需求驱动”这样的模式,负责亚马逊全球供应商管理的副总裁苏珊・ 塞德曼(Susan Saideman)对腾讯科技表示,亚马逊也会勇于尝试推广一些尚未获得市场行为认证的全新商品,例如一款名为“Fresh Paper”的延长冰箱中食物保存期的产品,在全球范围都是全新产品,亚马逊内部讨论认为这可能成为一个热卖品类,便决定在未获市场验证时,便向全球市场进行推广。

  在亚马逊海外购和海外直采业务快速推进的背后,是亚马逊在从供应商谈判,仓储备货、物流运输等一连串流程链上的“深耕”。

  塞德曼表示,其团队中一部分人常驻欧洲,主要负责欧洲一些著名品牌的供应商合作,在物流仓储环节,亚马逊已于去年顺利入驻上海自贸区,为海外直采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做铺垫。

  中国团队的重要性及来自本土电商的威胁

  尽管亚马逊拥有无可比拟的全球供应商资源和国际仓储物流网络,在从事跨境电商贸易方面已然占得先机,但稍有不慎,亚马逊仍有可能错失这一良机,亚马逊中国战略能否真正落实到位,中国电商环境、政策等外部的不确定性会给亚马逊带来多大影响,都是未来亚马逊需要应对的挑战。

  首先,作为一家在中国的外企,亚马逊要面临历来外企在中国都要解决的难题,与总部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制定执行如何提高效率。亚马逊中国的决策,总部是否认可?总部下达到亚马逊中国的决策,是否一定符合实情?

  在亚马逊中国更换主帅后,事情似乎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14年7月走马上任的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曾执掌亚马逊英国,他有着和总部如何沟通协调的丰富经验。

  亚马逊中国目前有5000名以上的员工,其中外籍员工不足百分之一。

  葛道远曾对媒体表示,这个数字意味着亚马逊中国是完全仰赖中国自己的团队来领导和管理。

  “以我为代表的少量外籍员工实际上只是帮助我们的中国同事和亚马逊的全球其他市场去对接和沟通,让我们能够更便捷地从亚马逊全球市场取得资源或支持。”葛道远说。

  葛道远把自己在亚马逊中国的角色看作是“桥梁”:搭建起中国团队和总部的关联,这样的角色定位,或许更有利于亚马逊中国未来的发展。

  一个例子能够说明亚马逊内部对中国团队的重视。亚马逊副总裁、国际供应商管理团队负责人苏珊 塞德曼(Susan Saideman)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内,7次到访中国,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挑选负责中国的团队。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在谈到她如何领导其部门时,这样说。

  两年前,Susan从玛氏食品高管的位置空降亚马逊,开始领导一个全新的部门:国际供应商管理(Global Vendor Management)。这个部门成立的大背景是:亚马逊国际化的电商平台已然形成,同时跨境电商贸易近年来迅速发展,亚马逊内部意识到,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用于协调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以及它们的商品在全球市场的供应。

  “过去供应商管理都是彼此间相互独立的,”塞德曼说,“就是美国团队负责美国的供应商管理,中国团队负责中国的供应商管理。”

  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想要直接购买国外品牌商品时,亚马逊成立的这一全新部门就担负起了如何让国外供应商的产品,顺利对接来自海外市场的用户。

  “在我搭建美国团队的时候,我也直接从亚马逊中国聘请了几位同事来加入美国团队,因为我认为他们对中国市场、对于中国消费者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可以给我一个更好的支持。”塞德曼说。

  按照葛道远的设想,亚马逊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为中国消费者购买国际正品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和最佳电商平台。但在实现这样的目标前,亚马逊需要认真对待已然硝烟弥漫的中国电商行业,阿里、京东在亚马逊过去“打盹”的10年中,已经成长为实力雄厚的电商企业,尤其在中国这两家本土电商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现在,中国电商企业已经雄心勃勃地开始进入跨境电商业务,京东“全球购”业务3个月前正式上线,首批上线商品超过15万种,主要采取合作的形式进行该业务。

  开启平台招商模式的天猫国际,截至去年底,已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5400个海外品牌进驻天猫国际,其中30家店铺单店成交都超过千万元。

  跨境电商领域的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但对于亚马逊中国来说,专注跨境电商业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本土商品的电商业务。

  “其实两者的关系是增加而不是替代,我们会把全球选品增加到亚马逊中国网站,而不是替代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选品。”皮亚琴蒂尼强调。

  除了跨境电商业务以外,亚马逊还在中国看到了另外两大机会:一是电子阅读器Kindle。二是向第三方提供配送服务。

  “亚马逊在全球包括在中国,建立了非常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皮亚琴蒂尼说,“我们希望这个物流运输体系不仅是我们自己使用,也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卖家,尤其是在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把物流能力提供给国外的卖家,也提供给中国的卖家。”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BAT们掌握着电影票务,未来还将主导电影市场[app开发]

BAT们掌握着电影票务,未来还将主导电影市场

  去年10月才进入在线电影票务业务的淘宝电影,通过低价补贴及线上预售,携《小时代4》直接提前锁定了《小时代4》5000万的票房收入,在这个暑期到来之前,淘宝电影直接把系出同门的猫眼电影摁在了地上。

  然而这只仅仅只是个开始,从7月18日开始,新一轮的战火已经点燃,百度糯米电影的“718暑期大放价”以6.6元超低价格及汽车抽奖挑起了又一轮厮杀,当日数据显示,百度糯米718单日流水大幅冲破3.5亿大关,百度糯米电影在全国线上线下整体观影市场份额冲破20%大关,在线票务行业已然是杀声迷漫。

  事实上,自腾讯增持大众点评,以及微信电影票、QQ电影票的早就盯上了这块年产值400亿的市场,BAT悉数杀入在线电影票务行业,让这个表面看来是小玩家玩的行业,早已杀机重重,也显示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将发生改变。

  观众入口的变化预示着电影行业的主导力量的改变

  中国互联网电影票务行业的火热,一方面原因来源于以O2O场景服务带来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是线下票务系统及电影上座率不高带来的机会。

  虽然中国院线的电影屏幕增长迅速,但高空座率显示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营利性影院出票总额为160.64亿元,而2011至2014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为13%~16%,85%的产能被闲置,这意味着提升上座率与观影频率将是电影产业面临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至少80%的影院已经支持线上售票,到今年底这一比例将至少提升至85%,各院线通过收购和自建可以完成了线上订票系统,但由于用户数量有限,院线无法完成空置资源的再次分配。

  空置的院线资源为拥有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巨头提供了难得的进入机会。美团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猫眼电影去年全年的交易额50亿,今年上半年交易票房已达到60亿,全年目标是150亿。以这个数量计算,今年仅猫眼一年的交易量已接近去年整个影院的出票总额。如果将糯米电影、微信电影票及新杀入的淘宝电影进算进去,今年影院自有渠道的出票量基本上可以忽略。美团的数据多少都有点水份,第三方艺恩统计表明,2014年全国观影人次达8.3亿,其中主打电影O2O的第三方票务平台(含在线选座和团购)出票量占比达53%。2015年在线选座将成购票主流,预计出票量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垂直层面看,电影O2O平台宣传营销对于拉动电影消费的普及、刺激提振影市功不可没,并逐步渗透电影产业链上游,成为电影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尽管近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印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重申电影零售票价、活动票价标注及结算均不能低于发行放映合同中的协议票价,然而当互联网巨头拥有了90%以上的出票权时,影院其实根本没有议价的权利。在刀客看来,不管是入映协会还是制片人协会,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主,没有影院会空着座位卖高价的。

  至少从目前的BAT出票比例上看,BAT主导中国电影行业的时间可能到了。

  BAT已将触角伸到了电影产业的各个角落

  事实上,早在今年暑期电影大战爆发之前,BAT在电影产业的暗战已昭然若揭。

  从去年开始,百度除了加大对糯米电影的扶持之外,以“百度文学”为基础,通过“粉丝经济”和“泛娱乐化”概念,迅速向电影行业潜行;而其子公司爱奇艺更是以“爱奇艺影业”为依托,向电影内容方向挺进;参股星美及百度星美联名会员卡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线下院线的布局和线下院线用户系统的对接。所有这一切显示,百度早已实现从内容到发行,线上线下形成完整打通的电影全产业链的布局。

  在这一时期,另一巨头阿里并没有闲着。

  阿里先是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成立阿里影业,签下陈可辛、王家卫、周星驰等导演,挺进电影内容制作的决心不比传统电影公司弱;而美团网旗下的猫眼电影占据在线票务市场35.9%的份额,淘宝电影则从去年10月杀入,便分走了另外 5.74%的在线票务份额,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

  腾讯虽然在去年9月以“腾讯电影+”为战略,以IP为核心挺进影视业务,但其拥有的海量用户群体及持股大众点评,以及微信电影票、QQ电影票、微影时代APP微票儿,覆盖3000多家影院票务,其线上票务潜力依然不可小觑。

  但这并非全部,BAT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百度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入口,而其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技术积累更是其它公司难以望其项背:阿里拥有中国乃至于世界最强大的用户商业数据和中国消费数据,未来对电影产业的影响难以估量;腾讯更是拥有最为广泛的手机用户,这一切,将在未来彻底改变中国电影产业从内容制作、发行、传播、票务及线下院线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在BAT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的“互联网+”模式跃然纸上。

  还记得美国电视剧《纸牌屋》吗?这部以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为基础的电视剧,不仅震惊了美国,而且震惊了世界,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影响绝对不会比对电视剧行业的小。

  如果说好莱坞模式解决了如何按流程生产一部可以让一般观众“基本满意”的影片,那么接下来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电影,将重新定义一部让观众“喜欢”电影的生产模式(艺术类电影除外)。至少我们现在可以预测的是,不管是百度还是阿里,通过其拥有的用户行业数据和消费习惯以及个人偏好,可以从内容制作开始,就进行以用户为导向的内容创作,至于发行、营销、票务及用户互动,则早已在中国电影行业成为了必然。

  事实上,也正是BAT全面进入了电影产业,今年暑期档的电影整体票房表现令人意外,尽管《小时代4》和《道士下山》恶评如潮,但收获的票房依然说得过去。同样由BAT及互联网企业共同参与传播的《大圣归来》7天破3亿票房,另一部《捉妖记》则上映当天突破1.7亿的票房。在众人对国产片产生如此票房感到意外时,BAT已经掌握了左右市场票房的命脉,未来的电影市场将是由互联网主导的电影市场。

  在线电影票务,BAT们厮杀的第一战场

  今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大致有400亿元的市场容量,如果说BAT们看准的是这400亿的容量倒也未必,但电影产业带来的边际产品及收入,远远大于这一数据,这才可能是巨头们挺进电影市场的根本动力。

  然而在电影产业链中,最容易主导未来和影响用户的正是看似无利可图的在线票务,谁拥有了电影产业的用户入口,谁将在未来的互联网电影领域拥有了直接的话语权。

  这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到今年年底,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电影票务乃至于发行的格局即将形成,然而接下来在线电影票务行业的战争将会异常惨烈。

  虽然淘宝电影作为后入者,但一上手就拿同门猫眼电影对标,其目的异常清晰。接下来的战斗方式其实不用猜大家都清楚,滴滴快的补贴大战仍然让所有的小玩家心有余悸,但确实是大玩家迅速争取市场份额的最快速有效的洗牌方式。而在这当口,钱紧的美团如何拿出巨额的补贴扶持猫眼前景子牵词雇跣嗽俨磺樵附邮芴员Φ缬暗淖式穑谏乐洌赡苊挥刑嘌≡瘢ㄑ酆苣烟油驯惶员κ展旱拿恕

  百度糯米电影和腾讯系的各个入口,都是用户海量的入口,绝无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不争夺这个400亿价值市场。事实上,百度糯米“718大放价”及入股星美,已经明确无误告诉行业,百度远比其它各家走得更远。

  目前淘宝携重兵杀入,虽然支付宝有4亿用户,但其应用场景与电影消费的场景不同,如何转化仍然是淘宝电影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淘宝一惯的手法,收购是其不二的法宝。虽然这次淘宝电影收购粤科来势汹汹,但要在行业冲击第一阵营仍然底气不足,下一步如果能收购猫眼尚可一拼。

  然而在阿里的发展中,当初收购用户评价行业第一的口碑网,最后弃置不用,却让排名第二的大众点评轻易上位;曾经名噪一时的“虾米音乐”被阿里收购后,现在谁还会想起呢?去年阿里收购高德地图,当时高德地图市场占有率第一,高德地图被阿里收购后一年,现在的百度地图已经彻底甩开了高德地图几条街。所以即使淘宝电影收购了猫眼电影或其它小玩家,在这一领域也不一定有足够的胜算。

  目前在线电影票务市场还有豆瓣、时光网、格瓦拉等一些小玩家,但当BAT全面介入这一领域时,这些小玩家就直接面临生死。可能的结局是,除了象豆瓣这类以影评起家,拥有大玩家一时难以复制的个性化优势,有高度忠诚的用户支持小玩家尚可以偏安一隅外,其它的小玩家可能只有消失或被收购。

  作为这一市场的另外一个玩家腾讯,其在电影在线票务市场上有何挑战性的动作尚无法预测,但其携滴滴清洗打车市场的手段让所有对手胆寒。而百度糯米拥有百度提供的200亿资金支持,在这一行业是不差钱的主。

  更加让未来不可预料的是糯米。自从加入百度,就拥有了手机百度和地图两个强有力的入口支持,在典型综合商业体消费场景中,百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NLP、LBS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将对电影内容产生核心影响,而且更容易掌握电影观众观赏习惯,将直接提升入转换率,进而实现用户和影院的高效连接。虽然目前百度只占星美1.59%的股份,但其线下拓展绝不限于这一家院线;同时其与商家的联名卡及会员体系的打通,将进一步提高用户复购率,从商业模式上也将进一步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如果说上次打车市场是由BAT中两家拼死相争,让社会闲置资源得以重新利用,很多人坐上了免费车。那么这一次是BAT三家,将改变中国电影从内容到发行及院线模式,最终结果虽然无法预料,但他们短时间内“请全国人民看免费电影”已为时不远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已过巅峰?伟大颠覆者亚马逊面临被颠覆的危险[app开发]

已过巅峰?伟大颠覆者亚马逊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亚马逊(Amazon)的金牌会员日(Prime Day)促销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备受诟病,被视为一大败笔。该活动能否如愿以偿地吸引更多购物者进入金牌服务的世界?时间会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像这种抢占新闻版面的活动是亚马逊发展进化的一部分,无疑旨在维持其作为颠覆者的地位。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想要建立无所不包的“万货商店”,但他的这种想法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图注

但这种发展进化可能不足以使颠覆零售行业的巨兽亚马逊避免被颠覆的命运。

为什么?亚马逊目前过于偏重电子商务,这违背了全球零售行业的发展方向――线上、线下、个性化和社交购物的无缝融合。亚马逊没有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延长盈利能力的线下零售,因此该公司可能会丧失长久以来享有的竞争优势。

“亚马逊无法只靠电子商务生存下去。”L2 Research公司创始人、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科特・盖洛威(Scott Galloway)在今年1月举行的DLD15大会上说,“实体商店是电子商务世界里的新时尚,我们已经发现了那些极其稳健灵活的仓储空间,它的名字叫实体商店。”

亚马逊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开设了一间商店,据报道还有意收购电子产品零售商RadioShack的实体店。亚马逊明确承认,擅长于融合线上和线下业务的某些传统零售商对该公司造成了威胁。

实体店是零售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证据?

请看以下几点:

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的数据显示,美国购物中心的入驻率在2014年达到94.2%,创27年来新高。购物中心的基础租金在2014年提高6.5%,连续第三年出现上涨,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包括梅西百货(Macy’s)、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沃尔玛(Wal-Mart)和迪克体育用品(Dick’s Sporting Goods)在内的混合型零售商是少数几家电商业务增速快于亚马逊的公司,而且他们的电商业务实现了盈利。

德勤数字(Deloitte Digital)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底,零售店每卖出1美元的货品,将有多达64美分是受到数字活动的影响。

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和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零售公司首席信息官表示,将电子商务、移动、社交、邮购和实体店销售渠道融合起来是他们的第二要务,仅次于数据安全。

《2015在线购物者状况报告》(2015 State of the Online Shopper)调查了5,100名美国消费者,发现61%的人愿意向实体店退货,而愿意通过寄送方式向零售商退货的人只占到39%。调查还发现,不到半数的人在线上退货时会进行二次购买,而70%的人在向实体店退货时会再次购物。

凭借100多亿美元的现金以及牺牲利润来追求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意愿,亚马逊能够在实体零售领域里站稳脚跟。但不清楚投资者是否会支持这样一个代价高昂的举措,因为在配送技术和仓储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已经拉低了亚马逊的每股收益。

如果亚马逊不投资实体店,那么如何提高利润率?加价是一个选项,前提是亚马逊愿意牺牲市场份额。但考虑到近期有关该公司将向非金牌会员提供8盎司以下免费送货服务且没有设定包邮门槛的新闻,因此加价似乎不太可能。

亚马逊的送货成本继续高于运费收入,配送优势正遭到优步(Uber)和Shyp等按需支付和送货方式的侵蚀。

对亚马逊造成威胁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社交购物。亚马逊没有将其触角伸向社交媒体圈子。很多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在这些圈子里相互推荐产品。除了亚马逊网站以外,该公司在线上没有其他的存在形式,这在我们的超连通世界里是个缺点。亚马逊无法吸引那些没有购物意向的人前去购物。如今的消费者不再依靠单一的(实体或者虚拟)市场来发现和购物产品。

预计到2017年,营销人员将花费近360亿美元用来在社交网络上打广告以吸引那些购物者。社交媒体巨头显然正在加大投入力度。今年4月,Twitter宣布收购TellApart,通过广告和电子邮件营销向零售商提供跨设备重定向服务;Instagram让零售商将Instagram广告和产品页面链接起来;Facebook增添了“购买”按钮,并收购了电商搜索应用TheFind;Pinterest推出了可购买图钉(Buyable Pin);谷歌(Google)虽然不是社交网络公司,但很快也将在搜索结果旁边设置购买按钮。

L2 Research公司在2014年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各品牌平均参加七个社交媒体平台。换句话说,亚马逊不是唯一的选择。商家不必承担其品牌在亚马逊网站上被稀释的风险。在亚马逊网站上,出售产品的第三方靠最低价来争夺客户。

而且,AddShoppers对1万家电商网站的数据分析显示,从社交网络访问零售场所或者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产品信息的消费者,消费支出比其他购物者平均高出8.2%。

亚马逊在社交媒体方面的行动,仅限于2014年5月允许Twitter用户通过在推文中包含主题标签的方式,将物品添加进他们的亚马逊购物车。此举似乎没有取得很大成果。

零售行业的另一股颠覆性力量是各品牌利用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并扩大品牌价值。如今,领先的零售商正在利用他们的主场优势,通过投资和拥抱内容与商务来述说他们的品牌故事。这带来了亚马逊无法匹配的购物体验,有些品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而避开亚马逊。

例如:杰西卡・阿尔巴(Jessica Alba)在3月份举行的西南偏南大会(South by Southwest Conference)上说,她不会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她的Honest牌天然产品(2014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因为她不想失去对客户体验的掌控。

总体上来说,亚马逊网站上可供选择的产品非常多,但并非无所不包。很多品牌零售商和著名品牌没有在亚马逊网站上直接销售产品。L2 Research公司的数据显示,只有16%的奢侈时尚品牌正式登陆亚马逊。

2014年初,据说亚马逊与J.Crew、Abercrombie & Fitch和内曼马库斯(Neiman Marcus)等零售商展开协商,希望将这些品牌的产品引入亚马逊网站,但最后无果而终。

零售行业的下一次重大颠覆已经到来,由无数的点击、实体店的便利性、社交购物和个性化品牌体验所推动。颠覆是商业世界的自然选择,会导致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的公司变得脆弱。福布斯指出,在五十年前,财富500强企业的预期寿命是75年左右。现在,这个数字不到15年,而且还在缩短。

毫无疑问,像亚马逊这样的在线市场将在零售版图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无所不包的“万货商店”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互联的世界里,品牌和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找到彼此。归根结底,这就是你能给客户什么样的选择和便利性,任何一家公司,再有雄心抱负,也不能与之相悖。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Facebook不愿在电商落伍 再测试在线商店服务[app开发]

Facebook不愿在电商落伍 再测试在线商店服务

  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景象业已吸引了大批公司的加入,这一市场的强大诱惑力更让诸多大公司垂涎欲滴,这不,就连社交网络大鄂Facebook也想到电子商务市场彰显身手。

  如今,Facebook又在电子商务领域着手进行一次新尝试。Facebook目前正在测试一项新功能,此功能可以让一些中小企业通过他们的Facebook页面来销售货物。其中的一些网络商店还可以允许用户直接在Facebook社交网站上浏览和购买产品,其它一些功能则是可以指引用户迁移到零售商的网站。

  Facebook公司一位发言人表示,目前已经数量几家零售商和电子商务公司在测试移动版与桌面版的Facebook新功能。不过,这位发言人并未具体指出是哪些公司。

  Facebook测试电子商务新功能的消息最初由美国科技博客BuzzFeed率先报道。Facebook的这些新举措也是该公司最新尝试在自己的页面上精心推出商务业务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Facebook正在努力尝试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据市场研究机构Alexa的数据,Facebook是全球访问量第二大的网站。长期以来,诸多零售商也一直将此社交网站看作是他们增加销售额的最有潜力的合作门户网站之一。

  Facebook本身并不销售商品,但是,该公司希望其网站上的购物者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告主,从而进一步帮助Facebook提升营收。此番测试这些新功能,也体现了Facebook内部正在开展更多的努力措施来强化该公司的业务组合,并以此深入电子商务领域。

  事实上,Facebook的诸多竞争对手,例如谷歌(微博)、Pinterest和Twitter等,也都在积极尝试电子商务业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Facebook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在线零售商Zulily和Everlane的客户就可以通过Facebook的Messenger应用来追踪买家的订单情况。

  但是,电子商务领域的诸多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即用户能否在Facebook网站从社交活动转化为购物活动。另外,到底会有多少零售商会注册Facebook,这也是未知数。毕竟,零售商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与客户之前的关系。

  Facebook尽管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迈出了一些步伐,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而言,该公司此前的一些电子商务努力举措却表现得较为一般。据彭博资讯在2012年初的一篇报道,早在2011年4月份,GameStop就已经在Facebook网站开设了一家商店,但却在六个月之后悄然关闭。

  主要原因就是此网络商店的流量极低,而且客户也总是光顾GameStop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其他一些零售商,包括Gap、J.C. Penney和Nordstrom等,都曾先后在Facebook网站开设在线商店,但又都相继关闭了这些商店。

  行业专家瓦德・格登(Wade Gerten)表示,Facebook此前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努力措施也屡遭挫折,原因就是人们不习惯通过Facebook来购物。

  格登目前担任家居与电子商务公司Evine Live的副总裁,他表示:“一旦有人看到商店,转换率往往会很高,但关键的问题是,几乎所有人都对Facebook上的网络商店熟视无睹。”

  在过去四年中,智能手机已经异军突起。不过,零售商们还没有发现移动应用能够成为流量与销售的持续渠道。然而,据市场研究机构Cowen & Co最新的报告,Facebook大约占据了所有移动流量的三分之一份额,这也就意味着,在移动领域的电子商务业务方面,Facebook蕴含着较大的潜力。

  Facebook公司主管小企业业务的副总裁今年4月曾向媒体表示,Facebook也在努力推动企业主来振兴他们的Facebook页面,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来了解一些小企业。这就意味着,用户也将能够通过Facebook电子商务业务来开展预订机票等业务。

  格登表示,移动业务的增长正在激励一些零售商再度到Facebook网站尝试开设电子商务业务,而且零售商也可能通过购买某一用户的Facebook消息流中的广告而增加他们页面的流量。

  如果一家零售商在Facebook上开设商店,那么用户也可能会更愿意通过此网络商店购物,只要这些用户被引入到这家网络商店之中。不过,格登还是提出一自己的质疑。他表示:“这其实就是一种行为,我认为人们不会通过那种方式购物。”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