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一年中不适合读书的日子可能很多,但是不适合买买买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6・18 在即,电商年中大促早在 5 月末就已经开始,不同于往年跟着京东、天猫打价格战,今年的亚马逊中国首次打出了“海外尖货”的旗号,试图在电商的年中大考中走“海淘”的特别通道。

  亚马逊中国的促销会场以“2015 国际品牌奥斯卡”为主题,参与的品类以美国亚马逊精选单品起头,辅以独家合作的海外品牌,以及大批量从海外采购到中国进行销售的食品、酒类。

  这并不是亚马逊中国第一次以“海淘”主打促销。去年 8 月,它们宣布了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两个月之后,亚马逊宣布全球六个国家的站点向中国用户开放直邮,紧接着在“双十一”上线中文海淘站点,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引入中国电商。

  亚马逊中国目前采用两种模式帮用户“海淘”,一种是中国亚马逊网站上的“海外购”,另一种则是以“进口直采”的方式,从海外大批采购产地,储存在运营中心,从本地直接销售。

  今年 3 月,亚马逊甚至在竞争对手天猫平台上开了旗舰店,销售从海外批量采购的商品。

  为了帮你海淘,亚马逊中国做了些什么

  位于武清开发区的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启用于 2012 年,占地 9 万多平方米,是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每天,中国的亚马逊用户通过“海外购”平台从亚马逊美国站点购买的商品,完成清关之后相当一部分被送到这里分拣,再运往各地的次一级运营中心,或是直接发到用户的手中。

  天津运营中心辟出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专门处理“海外购”商品。商品从美国亚马逊的库房打包、发出之后,在这里只需贴上系统中预先匹配好的中文包裹单,就可以进入普通的亚马逊商品发货流程。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海外购渠道进来的商品都贴有黑色胶带,与亚马逊中国的自营商品区分开来。最近美国亚马逊在快递盒上整版刊登了小黄人广告,于是最近这些贴有黑色胶带的小黄人快递盒也随着海外购的订单,漂洋过海到了天津、上海等地的运营中心。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据运营经理关月红(Amy)介绍,每天已经完成清关手续,从海关发到运营中心的商品,需要在 24 小时内处理完毕,为此,天津运营中心独创了一种辐射式分拣工作台,内部的工作人员将其称作“八爪鱼”。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前一天的最后一批货就必须处理完了,到当晚五六点,新一批清关完毕的快递盒,又会来到这里。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入华十年,亚马逊中国终于有些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淘”这个词逐渐被“跨境电商”所取代,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把“去国外买中国不容易买的商品”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来做。你可以说亚马逊中国终于抓住了拥有优势的方向,也可以说,这一波电商的热点,终于和亚马逊的优势撞在了一起。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内地有至少 1800 万海淘客,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他们的海外购物开支高达 2136 亿美元。

  亚马逊不会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负责亚马逊中国“海外购”项目的产品经理赵莉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告诉《好奇心日报》:“根据美国亚马逊的数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 IP 在访问美国亚马逊。”

  自从去年 8 月新任中国区总裁葛道远(Doug Gurr)上任之后,一向显得有些慢吞吞的亚马逊中国,终于给人感觉它们想要做些什么了。2014 年,它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数量比 2013 年增长了 61%,相应地,这一年里,它们为“国际品牌战略”相关动作召开的发布会加起来大约比过去好几年加起来都多。

  在过去的十年里,亚马逊已经在中国建有 12 座运营中心,面积总和超过 50 万平方米,建成了亚马逊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运营网络。

  新上任的葛道远是三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 中对全球业务最为熟悉的一位,他为亚马逊中国争取了更多的自主权,正如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牛英华在今年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人,去让这一切发生。”

  这是亚马逊到目前为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最为积极的一位中国区总裁。葛道远在 2011 年加入亚马逊担任英国区总裁,一年之后被提升为亚马逊欧洲总裁。比起前任冯恩哲,葛道远带来的改变更为明显,存在感也更强。

  今年到现在,葛道远已经发表了两次署名文章来谈跨境电商,阐述亚马逊中国通过“海外购”、“海外直采”和“自贸区合作”组成不同模式将国际选品引入中国的愿景。

  “海外购”是整个跨境电商战略中,亚马逊中国花的力气最多的一部分,从最初小型媒体沟通会预热,到宣布上线试运营、正式上线,再到今年 5 月通报半周年成绩,亚马逊一共为这个项目举办了四次发布会。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去年 11 月,亚马逊中国为“黑色星期五”举办了数场新闻发布会

  最初试运营开始之时,赵莉和她的“海外购”产品团队从中国“海淘”用户常买的品类里,选择了母婴、鞋靴、户外等 7 个品类的热门商品,将商品说明翻译成中文,加入到“海外购”的类别。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实时查看美国亚马逊商品的详细信息、库存以及按照实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的价格。在中国亚马逊网站上,搜素、选择一样标有“海外购”的商品,查看中文说明,选择购买,用美国亚马逊账户登陆、设置地址,用信用卡支付,下单的流程至此结束。

  到如今商品的种类已经扩大到了 24 个,海外购团队预计在 6 月底,这个站点收入的商品种类就能够覆盖美国亚马逊现有的全部品类。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总裁张飒英说:“就差最后一个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亚马逊的海外站点也参与了进来。张飒英告诉《好奇心日报》,由于供应商与亚马逊本土团队的合作关系,整个采购流程已经简化到只剩一步:供应商在同美国亚马逊的合同上勾选一项“同意将商品销售到美国之外”即可。这样,商品就可以直接在“海外购”上线了,中国用户可以通过全中文的页面完成购买。

  整个海外购项目从去年 3 月中国团队提出项目,到 11 月试运营上线,过程中涉及了亚马逊全球 100 多个团队,在中国的团队也有 100 多人,赵莉表示,对于亚马逊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这个速度前所未有,而项目优先级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也相当高。

  与此同时,从 2013 年开始筹备、分批上线的“海外直采”项目也逐渐在消费者面前有了声音。不同于“海外购”对美国亚马逊资源的依赖,“海外直采”项目由亚马逊中国派出团队,在商品从产地批量进口,用户在 z.cn 上就可以直接购买。

  《好奇心日报》曾经受邀参观过亚马逊北京和天津运营中心,在这两处,“海外直采”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红酒)拥有单独的分区,从等待上架的暂存区开始就与普通的商品区分开来。在北京的运营中心,记者看到了为储存进口红酒特制的货架,倾斜存放以保证木塞被酒浸湿。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巨头纷纷加入跨境电商

  据某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 50%的中国海淘用户在过去半年曾光顾过亚马逊“海外购”商店。

  这是亚马逊进入中国的第十一年,看起来,它们终于找对了和其他电商平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说不定,这可能会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均增幅约 30%,远远高于线下传统外贸交易增幅。商务部预测,2016 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增长至 6.5万 亿元。

  这个市场一直在那里。本土电商也已经参与进来,将它作为提供差异化的方式。毕竟,相比起在同类的产品中努力做到“我比你便宜”,不如从海外搜寻独家货源,做到“我有你没有”。

  和淘宝生造“双十一”一样,一手打造了“6・18”大促的京东,在今年第一次将“海外购”放进了“6・18”的主要促销会场。当然,京东为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很久。

  今年第一季度,刘强东率领京东代表团赴法国、韩国开拓市场,相继启动了法国馆、韩国馆和日本馆,接下来,京东全球购团队的目的地还有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

  4 月,京东全球购业务正式上线,来自 1200 个品牌的 15 万种国际商品通过京东自营采购和海外品牌签约入驻两种形式进入了京东全球购频道。

  而另外一边,天猫于 5 月末宣布启动“天猫 X 战略”,除了与多个品牌联手推出“超级品牌日”,天猫上有超过 2 万个商家参与了这轮年中大促,提供世界 25 个国家的进口商品,一批全球顶级超市的主推商品将基本做到与原产地同价甚至更低,并且与“双 11”类似,做到“全球包邮保税”。

  早在一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了专门的海外购物频道“天猫国际”,截至到今年 2 月,已经有来自 25 个国家、地区的 5400 个海外品牌入驻天猫。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天猫国际招商总监止行告诉《好奇心日报》,它们对商家采取的是邀请制,从去年开始 KA(Key Account)服务,招商的时候除了找商家,还会根据商家所在区域,配备当地人或中国人进行引导,保证落地。

  在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纽约时报》曾经有评论表示,“阿里巴巴是中国中产消费奢侈品的推手”,在天猫上,各大品牌可以直接向顾客售卖自己的产品。阿里巴巴兑现这一承诺的程度,将会决定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广阔的中国市场,让那些全球零售商和寻求发展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一杯羹。

  如果你还记得上个月天猫是如何用模仿卖苹果手机的噱头销售来自新西兰的苹果,或许就不难理解这家掌握了中国 58.6%的电商业务的平台,会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

  亚马逊在中国已经变了许多,但可能还不够

  亚马逊是海外品牌更熟悉的名字,并且往往已经有了合作关系。相比起京东、阿里在世界各地一一与供应商洽谈可能遇到的困难,亚马逊在全球积累的供应商资源给了它们一把用来打跨境电商的好牌。

  牛英华在向《好奇心日报》介绍“海外直采”项目时表示,那些在国内认知度不高的品牌基于同亚马逊长期的合作,愿意通过亚马逊的平台,将产品带到中国。

  过去,半数以上的个人海淘行为都发生在亚马逊全球的站点上。亚马逊自己将这件事做起来,帮助用户克服语言关,受打击更多的是小规模代购的生存空间。未来,它们还计划将德国、西班牙、日本等站点的商品用同样的方式搬到“海外购”平台,到那个时候,语言差异带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问题在于,第一批各凭本事获得的供应商,在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不会和一个平台继续合作,无论你是国际化的亚马逊,还是本土化的阿里、京东、甚至专注细分领域的小型电商,谁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更多稳定的销量,才是保证持续合作的惟一指标。

  亚马逊中国付出的努力,是否足够应对这些对手?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曾表示。

  此前十年,亚马逊确实在中国试图尝试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

  2004 年,亚马逊收购图书销售网站卓越,进入中国。和在美国一样,亚马逊希望在中国从图书品类开始培养消费习惯,在扩展到其他更多的品类。

  但最终在中国抓住最多网购消费者的淘宝/天猫和京东分别靠卖女装和卖电子产品起家。

  一直到 2011 年 10 月,卓越亚马逊才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启用短域名 z.cn。推广 z.cn 的广告几乎是十年之中亚马逊电商业务惟一的线下曝光。在此之后,电商业务就再没有拿到过做广告的预算。

  亚马逊在美国挑战了一个接一个的新领域,2014 年一年光花在数字内容上的投资就超过 24 亿美元,而中国亚马逊仍然没有打地铁广告的打算。

  几年的时间里,它们用 Kindle 颠覆了自己赖以起家的图书音像生意,始于商品名录信息集成的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则渐渐成长为一门年收入 50 亿美元的生意。但所有这些突破都发生在美国,中国市场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

  被收购之初,由于缺乏来自总部的持续“输血”支持,卓越亚马逊在和当当的免运费之战中失去了将其击垮的机会。Kindle 在 2010 年就曾以“金读”的名字出现在亚马逊中国官网的支持页面上,直到 2012 年 12 月才以电子书商店的方式“软着陆”,此时距离 Kindle 在美国区发售第一代 Kindle 已经过去了五年多。

  而电商业务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2014 年京东、阿里巴巴相继在美国上市。葛道远上任时恰逢京东赴美上市。根据京东公布的财报,其一年销售额,约为亚马逊全球同期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根据调研公司艾瑞的数据,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京东的约十分之一。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亚马逊在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放在了消费者很难看见的地方,比如仓储、物流体系的铺设。它们在中国建起了仅次于北美的运营网络,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宋立元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已经在 135 个城市可以做到当日送达或次日送达。然而,这并不能解决网站没有流量的问题。

  与此同时,京东、阿里巴巴进入跨境电商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规模迅速扩大。而京东、天猫、1 号店甚至是小型的垂直电商平台都投入巨资于将自家的产品广告贴满地铁、公交以及写字楼内的灯箱。

  这两天,阿里巴巴甚至将微博的首页包装了天猫促销的入口,在人们惊呼“微博首页变天猫了”的同时,它们已经成功获得了曝光与流量。

  相比起在“6・18”前一个月就将刘强东的头像布满大城市每个角落的京东,亚马逊几乎不做线下促销,也很少在一个产品或业务推出之前进行宣传。

  多年积极的推广和投入,让用户养成了在天猫和京东购物的习惯。用户习惯打开京东或者天猫买东西,它们进入跨境电商就好像是用户每天都要去逛逛的店铺多了新的商品,而亚马逊则要从为新开的店铺吸引人气开始努力。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尤其是亚马逊中国更为擅长的母婴、鞋靴、时尚等领域,一批中小型的垂直跨境电商已经带着数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不等的投资杀入了市场。

  而天猫甚至并不用自己去主动联系所有商家。天猫巨大的流量为海外华人提供了牵线搭桥的动力,尤其在母婴这样的热门领域。正在澳洲联系奶粉品牌,准备帮助他们加入今年“双 11” 的倪先生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门槛很低,我们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就能上天猫国际。”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降低了中小品牌进入中国的成本。在天猫上卖货的商家可以先将为双 11 准备的商品运到自贸区的保税仓,等发货给顾客时再缴纳关税。

  竞争不仅仅在“卖东西”

  然而买卖上的竞争还不是最可怕的。

  阿里、京东甚至微信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才是竞争对手的杀招所在。

  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新入局者用花呗、白条等金融业务为刺激消费买单,如果你在天猫国际或者京东全球购上买一支电动牙刷,连信用卡都不需要,就可以在 50 天之后才开始分期还款。

  用户花得越多,信用额度和分期优惠就越大,这就像一个循环,买买买就是这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正如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 Prime 会员制度,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拉拢用户。过去一年,Prime 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 50%,也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土电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商业务延伸到金融服务了。亚马逊中国也许需要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度和来自亚马逊总部的重视。

  在重要并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亚马逊觉得它们已经改变了许多。

  中国市场并不只是亚太市场的一部分,过去十年里,这里是除美国之外,诞生最多百亿美元市值科技公司的地方。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市场,Uber 正在筹划融资 10 亿美元,全部用在中国。而亚马逊在中国的投入规模,还远远不够。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360回归A股,周鸿t来给BAT和小米添堵了

360回归A股,周鸿t来给BAT和小米添堵了

  排着队回国内上市的公司名单里,终于多了奇虎360的名字。

  奇虎360今天宣布,公司董事会收到了来自董事长周鸿t、中信证券及其附属公司、Golden Brick Capital Private Equity Fund I L.P、华兴资本或其附属公司、红杉资本及其附属公司等的私有化邀约,每股 ADS 报价 77 美元。在一封内部信件里,周鸿t说到:

  公司截至止去年年底总资产达 206 亿元人民币,现金超过 100 亿元,财务总体非常健康……360目前80亿美元的市值,并未充分体现360的公司价值……私有化是我们在反复考虑当前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后的审慎决定。

  周鸿t:360被低估了

  对于任何领域的“后来者”而言,选择一家模式相近的大公司对标,成为它的“影子”,是能最快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方式。但在美国本土公司中,奇虎360一直都找不到对标的对象。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并没有一家以杀毒起家的互联网公司获得过巨大成功。

  而从360做搜索开始,他在资本市场有了一个对标对象:百度。

  360搜索自一推出就表现不错,到今年年初已经占掉了国内搜索市场30%的市场份额。然而它在搜索市场的营收份额却比不上用户份额,并且似乎一直都找不到足够好的商业化节奏。

  这让360的股价徘徊不前。在 2013 年时,人们还在争论中国互联网里 BAT 之后的第四席位应该是奇虎360还是小米――当时两家的市值和估值分别都在100亿左右。到了去年年底,小米宣布以 450 亿美元估值完成 11 亿美元的融资,而360的市值为 70 亿美元左右。

  在资本市场认可度不够高,直接导致的是 360 长期“缺钱”。根据搜狐 IT 的报道,360的投资风格以“抠门”为主,投资金额通常超不过几千万美金。这在其投资 9158、迪信通和出资参与久邦数码 IPO 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死循环。现金流不够,你就无法进行大宗的战略并购;而错失通过并购来快速膨胀业务的机会后,你在资本市场上又难以受到认可。

  在入股酷派大神之前不到半年,奇虎360两次宣布发行可转换债券,价值 9 亿美元。后来又追加到 10.35 亿美元。

  BATM 要小心了

  虽然360私有化的声明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将回国内上市,但这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下一步。

  杀毒、浏览器、手机助手、游戏联运、应用分发……从 PC 端到移动端,奇虎360的所有主要业务,几乎都是美国资本市场看不懂、但中国资本市场最喜欢的互联网业务。所以回归 A 股之后,奇虎360的市值必然会大涨,这也是没有悬念的。

  唯一的悬念是,涨多少?

  我们可以看看“小米的影子”,乐视。乐视网最新的市值是 1257 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乐视体育、乐视移动、乐视影业。算上这些的话,乐视已然要碰着 300 亿美元的边了。这和影子的“主体”,估值 450 亿美元的小米,相差并不太大。

  再直观一点吧:按照乐视网高达 327 倍的市盈率计算的话,奇虎360回归 A 股之后,市值将超过 6000 亿人民币。在今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我们已经见证过暴风科技在 3 个月内股价暴涨超过 40 倍的故事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只有天空才是360的极限”。

  一个有钱的360,有多大的威胁?

  小米刚刚把最低端的红米 2A 降价到 499 元,周鸿t紧随其后,将大神降价到 399 元。小米宣布把红米 Note 降价到 699元,周鸿t就在相同的价格上推出配置更高的大神 F2。360 路由器的“孕妇模式”也引发了和小米之间的口水战。补充弹药之后的周鸿t,完全可以向小米发出更猛烈的攻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两年前的夏天,360 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拿下搜狗,获得 30% 以上的市场份额,那么现在的搜索引擎市场会是怎么样?假设当时 360 有足够的现金能快速地拿下 91,那么 360 将会成为应用分发市场绝对的第一名。

  但是,没有如果。

  所以这两年来,不断有人说周鸿t老了。但是周鸿t说:

  像我这么倔强的人,总归会回来的,呵呵。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诺基亚CEO:将寻找合作伙伴重返智能手机(手机app)市场

诺基亚CEO:将寻找合作伙伴重返智能手机(手机app)市场

竞争惨烈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出现各种戏剧性的发展。周三,微软公司对业务和高管进行了大调整,智能手机业务被并入到了传统的Windows软件业务中。媒体解读称微软已经决定在失败的智能手机市场逐步退出,重新返回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核心业务。

就在微软淡化手机业务之时,诺基亚首席执行官苏里日前对德国《经理人》杂志表示,诺基亚将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将通过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和过去的诺基亚手机业务有所不同。

在周三的业务重组中,曾经是诺基亚前任首席执行官的埃洛普离职走人。正是埃洛普的多个失败决策,造成了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崩塌,并且最终以75亿美元的价格被微软公司收购。

根据微软公司和诺基亚公司的交易条款,在2016年之前,诺基亚不能进入智能手机业务和微软成为对手。但是在2016年之后,诺基亚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进入。

根据英国路透社的报道,在本周四德国《经理人》杂志刊发的一篇采访文章中,诺基亚首席执行官苏里谈到了智能手机业务,他表示:“我们将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微软公司制造手机,我们将只会设计智能手机,将设计方案和诺基亚的品牌授权给合作伙伴。”

这是诺基亚首席执行官第一次做出将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的表态。不过,在转让手机业务之后,诺基亚的智能手机硬件和软件设计能力已经大大下降,即使依靠合作伙伴,能否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实属难料。

苏里描述的硬件运营模式并不令人惊讶。实际上,诺基亚公司正是以这种模式推出了该公司历史上第一款安卓平板电脑N1。虽然这款平板电脑在发布时曾经引发轰动,不过事后媒体调查发现,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大厂富士康集团才是这款平板电脑的主角,富士康负责产品的部分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等。

在安卓平板电脑中,诺基亚公司提供了本公司设计的安卓桌面软件,以及最有价值的“Nokia”商标。不过在后来的平板电脑市场上,诺基亚公司以“贴牌”方式经营的安卓平板,未能够一炮打响。

在苏里谈到的新的智能手机“贴牌”业务中,该公司是否会继续选择富士康集团作为合作伙伴,目前尚不详。

此前,富士康集团也曾经和加拿大黑莓公司有过类似的合作。富士康负责部分设计、制造、销售基于“黑莓10”操作系统的廉价手机,主要面向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市场销售,而黑莓公司面向富士康提供了商标授权,并且参与了手机的一部分设计。同样,这款黑莓廉价手机并未成为“明星爆款”。

2014年,在连续多年的亏损之后,诺基亚最终判断公司无力和三星电子以及美国苹果竞争,决定退出智能手机市场,将整个业务转让给了微软公司。

然而这一业务到了微软的手中,表现继续糟糕。微软同样遭遇了连续亏损,并且未能够再推出具备行业影响力的Lumia明星手机。而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微软WP的份额进一步滑落,今年一季度跌到了2.5%,基本上被主流消费者所遗忘。

作为鲜明对比的是,在WindowsMobile系统的辉煌时期,微软公司曾经占据全球两成市场份额,和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垄断了全球的智能手机生态。

在此次的智能手机业务重组之后,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微软公司将会对智能手机业务进行资产减记,这将再次证明75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已经是一个失败的交易。

此前美国科技新闻网站Re/code曾报道,诺基亚公司可能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不过后来多家科技媒体分析称,诺基亚已经没有实力在手机市场竞争。其中,大量的手机设计人才已经流失或转移到了微软公司,另外诺基亚已经没有了任何独家的操作系统,只能研发设计安卓手机,面临巨大的安卓阵营竞争压力。

今年四月份,诺基亚公司斥资178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电信设备巨头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诺基亚希望借助这一交易,巩固在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前三名的地位(另外两家是瑞典爱立信和中国华为科技)。

在转让掉智能手机业务之后,诺基亚公司目前也正在转让其Here数字地图业务。这一高价值业务吸引了全球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的竞购热潮,宝马、奥迪、戴姆勒公司,以及微软、雅虎Facebook、苹果、百度、Uber等均被认为是可能的竞购公司。

其中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移动出行服务商Uber已经为诺基亚数字地图报出30亿美元的价格。

诺基亚管理层目前所做的,就是激起外部公司的竞购欲望,千方百计获得最理想的地图转让价格。

在接受《经理人》杂志采访时,苏里被问及诺基亚是否已经有了比较倾向性的地图业务交易对象。他回答说:“所有能够在长期上提升Here数字地图业务的公司,都会是不错的收购方。”

从斥巨资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到转让和移动通信设备业务没有交集的数字地图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诺基亚的目的显然是将全部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到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和爱立信和华为科技争夺行业第一名的位置。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诺基亚公司未来即使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手机业务也不会再是一个核心业务,而是诺基亚最大限度利用“Nokia”金字招牌扩大营收的一个“赚零花钱”的业务。

另外,今天的智能手机市场和两年前诺基亚萌生退意之时相比,竞争已经更加惨烈。三星电子和美国苹果牢牢垄断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公司一家几乎吞吃了全部的行业利润。全世界其他的智能手机厂商,只能在中端低端安卓手机市场中求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国小米、华为、联想依靠高性价比安卓手机异军突起,已经开始在印度、巴西等海外市场争抢用户。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在诺基亚之后,加拿大黑莓、美国微软公司、三星电子中低端业务、日本索尼夏普、中国台湾HTC等厂商的智能手机业务陷入长期亏损和困境之中。其中HTC和黑莓都先后传出可能被同业并购的传闻。

有观点认为,未来即使诺基亚重新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最有可能的是营造出一个小众市场,满足那些诺基亚品牌长期支持者的需求,诺基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成为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角色。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保税区直邮 当当海外购 “现身”618

据悉,当当跨境电商业务“海外购”将借势618正式上线。业务部总经理田沛刚介绍,上线之日,当当将以婴童市场及日百产品展开首轮促销活动。本次促销活动是当当成立跨境电商业务部之后,首轮实战。

海外购专场将于6月17日正式上线,并选择国内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婴童及日用产品打出史上最低价格。除此之外,当当还特意准备了30元礼券,凡是购买英国爱他美、德国爱他美、荷兰美素、英国牛栏、日本花王等品牌均可在6月17日至6月19日期间享受折上折优惠。

自海外购火爆以来,淘宝、京东等各大商家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跨境电商市场,618期间,京东发布“6・18”战略全球直供、天猫整合全球供应链加速全球化进程、当当则除了布局无线端之外,首次进军海外购市场。

一登场,当当就直击消费者心底。“选择爱他美及水宝宝等产品是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做出的选择。”田沛刚说,“当当首先具有母婴品类市场交易份额行业前三,再者奶粉类产品及女性化妆品是近年来海外购的主力市场。我们希望当当的首次亮相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实惠及最深刻的记忆。”

“保税区直邮”是当当本次活动的主要方式,不仅能让消费者享受海外购的实惠,更是对保税区政策的一次直接体验。作为跨境电商的一个大平台,当当将以“产品选择”、“惠民”、“服务”等多个方面取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最关心京东“的当当 归宿在哪里?

眼看就是京东购物节了,各大电商的一把手都跳出来制造一些声音。但那个“最关心京东“的当当CEO李国庆最近几天却很安静。李不发微博,引起了外界对当当资本层面的猜测。

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日前有自媒体爆料称,当当正寻求作价二三十亿美元出售,但最终谈判未果。同时,一直在微博上活跃的李国庆在此期间未有更新,似乎正印证外界的猜测:当当是否真有“重要的事”要发生。

作为国内一家老牌的电商公司,当当虽然是最早上市的中概电商股,但是风光很短暂,对比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唯品会、聚美等电商公司,如今的当当在市值、业务规模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大幅度落后这些玩家。

从最初的网上卖书,到扩充品类、引入第三方平台,再到转型时尚电商,改LOGO去图书化,如今又将重心调回到数字阅读以及尝试跨境电商,当当“很忙”,但是似乎总是踩不准步点,处处”跟随”。

当当说,今年“重要的事”在于发展数字阅读业务,以及跨境电商。但是环顾四周,当当仍然不是那个最冒尖的公司。分析师们说,在资金和流量都缺乏的情况下,当当最好的归宿可能就是“卖身”,否则的话“只能一天看着一天颓败下去”。

数字阅读:优势不大 巨头林立

2015年初,当当一封《你为小众而生,我为“阅人”无数》开始向Kindle发起挑战。

文中直指Kindle已经成为电子阅读市场的错误探路者,同时透露出两个信号,一是当当在阅读器和客户端中,选择了客户端为发展方向;二是当当计划建立起包含读者、作者、平台三方的生态圈。

今年1月,当当数字业务正式独立成立部门,计划建立起以内容版权为核心的价值生态循环,由李国庆亲自挂帅,成为当当一级部门,目标是三年内占领正版数字阅读市场60%的市场份额。

“当当的根基是图书业务,现在我们在发展图书以外的业务”,当当网执行董事长俞渝在分析师会上强调数字阅读业务是当当现在的重点,并且正在推出很多阅读相关的应用,而今年一季度的亏损6000万元,也正是用于布局该项业务。

目前,当当的数字阅读产品包括旗舰应用“当当读书”、图书伴侣“H5书城”、聚焦原创阅读小说“当读小说”、轻量级阅读应用“翻篇儿”、以及针对童书市场的“听书”等5款产品。

为带动电子书业务的发展,当当做过一些努力。据其数字业务部总经理左力介绍,一方面当当实行买纸书送电子书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买纸书换购电子书。通 过这种“纸电捆绑”的方式,2014年当当电子书下载量达到6000万册,占到纸质书籍销售的20%,相对于上一年度提升了10%。

当当方面的数据还显示,目前当当整体电子书的品种数已超过20万,同比增长了43%,在内容的层面上,电子书与纸质书籍TOP3000销售的重合率56%。

尽管如此,当当在数字阅读市场份额依然极小。

据《2015年第1季度移动阅读中国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掌阅iReader、QQ阅读、塔读文学占有市场份额前三位,分别为26.4%、 17.9%、10.2%,其他的还包括熊猫看书、和阅读、爱阅读、沃阅读、起点读书等;主流移动阅读平台(含电子读物)前三位分别是起点读书、QQ阅读、 网易云阅读,后面的还包括和阅读、掌阅、百度书城等。但当当数字阅读产品均不在此列。

而另一方面,当当的重要措施在于发展数字阅读自出版。今年1月,当当推出“自出版”平台,2亿美金投资孵化100家小微工作室,希望建立以内容版权为核心 的价值生态循环,同时计划未来做成开放的IP平台(知识产权平台),只有作者以及后台编辑这两个角色,逐渐把出版商、大的内容提供商,以及知识产权下游接 入到平台里。

但在这方面,陆续成立的百度文学、阅文集团、掌阅文学、阿里文学早已有重金布局。

2014年11月27日,百度文学成立,同时发布了包括“纵横中文网”“91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子品牌在内的架构;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合并后成立 “阅文集团”,旗下拥有创世中文网、起点中文网、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云起书院、小说阅读网、起点女生网、红袖添香8家原创网络文学网站;阿里也成立阿 里文学,与新浪阅读、塔读文学和长江传媒达成合作,在自媒体平台传播、签约作者以及影视衍生方面展开市场布局。

一位不具名的电商分析师认为,过去当当在图书市场积累了品牌、用户、以及上游下游供应链优势,但在文学这块布局晚,并且已有BAT等强对手进入市场。

“面对巨头的竞争,当当的市场空间在三四线城市”,该分析师建议,“图书市场也有很多细分,做法有很多模式,实在不行,先做细分,先在市场活下来,再想发展的问题,只是不知道当当能不能放下身段先把市场做起来”。

除此之外,当当的数字阅读业务发展还有一个难题在于资金。

“发展电子阅读业务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短期内投资与获得收入的压力”,俞渝透露,当当为了布局数字业务,电子书方面已经做好了三年亏钱的准备,如果有外界资本给当当足够高的估值,也不排除会接受外界投资。

由此可见,原本在图书市场一直占有优势资源的当当,现在才掉回头发展数字阅读业务,已成为巨头的跟随者。

跨境电商:入局太晚 守大于攻

“迟到者”已经不足以来形容当当在跨境电商业务中的后知后觉。

今年5月19日,当当才宣布正式成立跨境电商业务部,由田沛刚出任总经理,采取“跨境平台模式+自营模式”,瞄准进口婴童市场及化妆品市场,计划于6月上线海外直购商品。

李国庆表示,目前保税仓模式的跨境电商关税大大低于进口关税,是个大机会。

而事实上,早在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确立后,阿里就开始这方面的布局,随后京东、苏宁、1号店、聚美优品以及各种细分电商都已经涉足跨境电商,这已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

据了解,对于跨境电商平台来说,关键在于打通跨境电商海关和保税仓库的通道以及丰富上游供应链。

以阿里和京东为例,天猫国际已经与宁波、上海、重庆、杭州、郑州、广州6个城市试点全部展开合作,京东已经在中国三座城市打通了海关通道,年底之前会有五 个口岸对跨境电商进行开放。同时在丰富SKU方面,阿里和京东在今年就已经先后去到法国、韩国、日本等地进行谈判,扩展上游供应链。

“且不说阿里和京东,在当当跨境电商侧重的婴童及化妆品市场,就已经有太多的细分电商早已抢占市场”,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当当进场太晚,并且在价格和服务上都还没看到优势。

分析师也表示赞同,“别人做跨境电商,当当也做跨境电商,与其说是攻,不如说是守”。

最好的结局是卖身?

在当当为新业务造势之时,“当当卖身”的传言也一直不断。

前几天又有消息称,“李国庆在与一些家谈出售事宜,但最终没有谈判成功”。同时来自投行的分析也认为当当目前处境尴尬,最好的方式是“卖身”。

多位美股分析师告诉新浪科技,在电商行业,当当没有亮点,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好的战略方向。

“当当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找对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战略上比较摇摆,每一项都没有去坚持下去”,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当当整个业绩增长比较缓慢,在图书市场上趋于稳定,但没有太多突破,也没有惊喜和意外,在数字阅读和跨境电商方面也没有好的想象空间。

分析师也认为当当目前的处境不上不下不尴不尬,“市场机会没有多少,想做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基本上天方夜谭,做细分又放不下脸面和估值”。

从近年来当当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当当营收增长缓慢,根本无法与京东、聚美、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动辄60%以上的增速相比。即使有一定优势的图书业务在过去几个季度里也看不到有爆发的可能性。

“但当当被收购价值还是有的”,其中一名美股分析师表示,当当在供应链方面还是有被收购的价值,尤其是图书市场的。

同样,一份来自Seeking Alpha的研究认为当当是下一个潜在的被收购对象。“一方面有艺龙携程的案例在前,唯品会、京东、聚美优品和阿里巴巴都是当当潜在的被收购对象;一方面,当当现在的估值较低,且未来的增长趋于稳定”。

目前,当当的市值8.2亿美元,等于京东市值的1.6%,阿里巴巴市值的0.38%,聚美优品市值的24.75%,唯品会市值的5.7%。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没有听过当当被收购的消息,但应该有人谈过私有化,另外李国庆也正在找融资”。

但美股分析师GT周认为,当当如果要私有化回归A股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美国退市到中国上市,这个历程最快需要一年,而在这段期间里,国内的市场情况又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

“看不到出路”,一位当当内部人士表示,“只能一天看着一天颓败下去”。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买下整个在线旅游 “霸主”携程只差一步之遥?

买下整个在线旅游 “霸主”携程只差一步之遥?

  携程要和首旅一起私有化如家了。今天就八一八在线旅游近一段的密集资本事件。

从途牛接受京东5亿美金投资,到携程控股艺龙,再到驴妈妈拿到锦江投资,以及去哪儿先拒绝携程收购、转而接受银湖集团投资的大戏。最近如家又表示收到了联名收购邀约,携程和梁建章都在买方名单中,而且梁建章本身就是如家创始人之一。

整个资本生态中,携程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因为这个金主一直的状态都是,买了这家买那家,愿景是把所有具有竞争关系的小伙伴都贴上自家的标签,不管干爹亲爹,管好儿子就是好爹。这个文章吧,主要是想八一下,携程的撒钱效果到底如何。

 那些年携程投过的公司

从2011年开始,携程就开始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了。先后投资了订餐小秘书、松果网、太美旅行等,还联合香港的永安旅游、台湾的易游网成立了鸿鹄逸游。

在梁建章2013年重新执掌携程后,这个趋势逐渐明确。当年携程还专门发行了8亿美元的高级债券,James同学当时给过解释,说这笔资金的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投资整个旅游产业链上的好公司”。

2013年,携程投资了快捷酒店管家、蝉游记、易到用车、一嗨租车等。2014年宣布投资途风、途牛、同程、世纪明德等。今年直接控股了老对手艺龙。到现在为止,除了庄辰超的去哪儿倔强地不肯归顺之外,四个上市OTA中两个都或多或少可以算作携程系,另一个实力选手同程正在筹备A股上市。

不过,买买买之余,金主携程也是需要补给的。入股艺龙后不到一周,携程就宣布获得Priceline 2.5亿美元的进一步投资,至此Priceline共持有约10.5%的携程总流通股。另外携程还表示,会允许Priceline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其一定数量的股份,Priceline持股比例可达到15%。

由于携程和Priceline的资源合作从2012年就开始了,去年下半年Priceline也已经持股携程,所以最近这次增持应该与合作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充实粮库和补充弹药。

去哪儿的倔强价值几何

在携程的撒钱史上,去哪儿是个异类。收购的事情,据说两家谈了多年,去哪儿方面庄辰超一直不愿意把这个孩子给别人收养。尽管被收购的话,对高管们来说是很好的退休方式。

在去携PK中,最重要的是酒店业务,双方反复提到的也是间夜数。携程大住宿部CEO孙茂华在采访中曾说,全世界就没有酒店业这么竞争激烈的行业。为啥捏,因为利润率高呗,毛利大概在15%左右,预付还要更高些。要知道度假那么高客单价的产品,毛利才是个位数。

话说回来,如果去哪儿也被携程搞定了,起码在线上链条里,从机酒、门票到旅游产品,携程就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再加上携程本身已经参股的华住、如家等酒店集团,这种优势很容易通过汉庭、如家、七天等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连锁酒店导入线下。所以说CC的倔强对用户来说倒真的是好事。

另外从市值上来看,去哪儿也是数量级和携程最接近的,最有机会PK携程的一家。按照上周的收盘价,携程市值107.12亿亿美金,去哪儿市值53.96亿亿美金,途牛市值9.29亿亿美金,艺龙市值6.44亿亿美金。另外同程CEO吴志祥曾说过同程的预计募资额,在30到40亿人民币左右,按汇率折算下来在4.8-6.45亿美金。

最后顺嘴提一句,去哪儿2005年上线的时候,携程已经登陆纳斯达克快两年了,发展速度也是要考虑的一点。

霸主控制了多大的话语权

从细分领域来看,携程目前的布局包括机票、酒店、门票、度假、用车、攻略、游学等,基本涵盖了整个产业链。具体来说,在自身擅长的机酒领域搞定了竞争对手艺龙,在门票领域收编同程结束了“双程大战”,在不算领先又是未来热门的度假领域又手握途牛、同程两个重兵。

事实上,对于携程是否涉嫌垄断的讨论,在投资艺龙的消息传出时就一直都有。不过由于今年那些神奇的合并案,比如58赶集、滴滴快的,朝阳群众对反垄断的概念已经难以把握了。

垄断不垄断,这个事情主要是关乎话语权和定价权。对旅游行业来说,考拉君觉得要稍微复杂一点,要分线上和线下来看。

从行业整体来看,线上的渗透率依然不算高。根据前几天采访途牛CEO于敦德时候他说的数据,休闲游的市场渗透率在10%左右,机酒则30%左右。虽然线下企业需要渠道,但线上企业还没有手握完全的议价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垄断说似乎不太成立。

但如果单从线上的角度来说,携程和艺龙加起来的份额已经达到60%以上。最后整理几位专家在公开报道中的观点,看官们自行取舍感知哈。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的线上线下是否属于同一个市场,边界并不清晰。

前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吕强认为,虽然携程短期内可能会背负一定财务压力,但长远来看合并后市场份额、利润率都会提高。

劲旅CEO魏长仁认为,携程的4亿花得值。因为收购后携程是艺龙话语权最大的一方,可以左右艺龙大小事情。这无疑就是携程想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认为,这起收购案会进一步巩固携程及艺龙的优势地位,使二者在与酒店议价时更为强势,如果酒店不能承受压力,价格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盛大游戏私有化财团再生变:中银绒业意外出局

自2014年1月29日盛大游戏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到现在已经有约一年半的时间。不过,截止今天,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游戏公司仍在交易,私有化迟迟未能完成。

根据2015年4月份,盛大游戏最新公布的私有化进展,该公司已与凯德集团(Capitalhold Limited)及其全资子公司Capitalcorp Limited签署最终的私有化协议。根据该协议,凯德集团将以每股普通股3.55美元的现金收购盛大游戏,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ADS)7.10美元,为公司估值约19亿美元。

该交易完成后,凯德集团将由宁夏中银绒业及其关联公司、亿利盛达控股、东方证券旗下公司、海通证券旗下公司组成。根据协议条款,Capitalcorp Limited将与盛大游戏合并,一同成为凯德集团子公司。

距今,A股上市的中银绒业已经停牌10个月之久进行资产运作。从公开信息来看,一切都离着盛大游戏借壳中银绒业回归A股越来越近,但新浪科技从消息人士处独家获悉,中银绒业到口的鸭子可能已经飞了。

 中银绒业突然出局

日前,有接近盛大游戏私有化的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中银绒业已经在盛大游戏的私有化中出局。目前之所以没有宣布这一消息,是因为中银绒业正与盛大游戏博弈,希望后者帮助其寻找新的资本运作对象。

据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目前盛大游戏的私有化已经由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主导。在最近披露的凯德集团成员中,东方鸿泰、东方弘治是东方证券所有公司,豪鼎国际则为海通证券所有的公司。

根据之前披露的股权结构,盛大游戏现任代理CEO张蓥锋持有盛大游戏9%的股权及34.5%的投票权,中银绒业持有盛大游戏24%的股权及40.1%的投票权,东方证券及其附属公司持有23.0%股权和8.7%投票权,海通证券及其附属公司持有约20.0%的股权和7.6%的投票权。

从公开的投票权构成来看,如果盛大游戏的私有化改由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主导,只有张蓥锋站在了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一边,才有可能实现。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曾在之前的盛大游戏私有化方案中加入过买方财团,但两家公司也都曾中途退出,但又很快重新加入财团。

消息人士表示, 由于张蓥锋是陈天桥在盛大游戏的代言人,此番这两家公司能够主导盛大游戏的私有化,很容易得出这样的观点:东方证券和海通证券给陈天桥开出了更好的条件,让他在已经签署最终私有化协议的情况下,毅然做出了将中银绒业踢出局的决定。

私有化财团6次变更

盛大游戏私有化财团再生变:中银绒业意外出局

算上这次未宣布的变化,这已经是宣布私有化以来,盛大游戏第6次调整其私有化财团。

2014年1月27日以盛大集团、春华资本为首的财团向盛大游戏提出非约束性私有化方案,拟以每股美国存托股6.9美元的价格完成盛大游戏的私有化。

同年4月,完美世界加入私有化交易,并用现金1亿元收购了部分盛大游戏股份。同时加入交易的还有FV Investment Holdings、 CAP IV Engagement Limited。

2014年9月,春华资本、完美世界、FV Investment Holdings和CAP IV Engagement Limited四方从买方财团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和宁夏中银绒业三方的加入。这也是中银绒业首次出现在盛大游戏私有化财团中。彼时市场传言称,世纪华通和中银绒业将共同收购盛大游戏。

不过,中银绒业似乎并不想和别人分食这块蛋糕。

2014年11月,盛大集团将所持有的盛大游戏股份全部出售给宁夏中银绒业和亿利盛达控股(亿利盛达是盛大游戏CEO张蓥锋的关联公司)。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出局,盛大游戏借壳上市的目标剩下中银绒业一家,一时间盛大游戏借壳中银绒业回归A股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但两家券商并未就此罢休。仅时隔一个月,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再次入主盛大游戏私有化财团。2015年3月,盛大游戏签署了最终私有化协议,团队中依然有中银绒业。

消息人士表示,从表象来看,一切都在向着利好中银绒业的方向发展,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在未宣布的最新财团名单中,中银绒业已经出局。

该人士表示,整个过程中,虽然盛大集团已经将股份出售给中银绒业和亿利盛达,但由于张蓥锋控制的亿利盛达拥有34.5%的投票权,所以在两家券商和中银绒业之间的入局之争中,盛大依然是平衡的关键。

而亿利盛达要做的事也很简单,秉承“价高者得”这一理念,谁开的条件更好,它就站在哪一边。最终的结果便是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占据了上风,中银绒业被迫退出了私有化财团。

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这样一来,去年8月停牌至今的中银绒业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错过了A股的牛市行情,还要承担复牌后资产重组未成功的风险。

中银绒业殃及信托

消息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之所以双方迟迟没有宣布私有化财团的变化,是因为中银绒业正在寻找新的资本运作对象,以降低未能与盛大游戏达成合作而带来的损失。但中银绒业与盛大游戏合作失败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有一款 “中融-助金28号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经对外发售,根据该计划的募资投向显示为:收购盛大游戏9% 的B类股份。该计划还显示:盛大游戏私有化退市,解除VIE结构之后,将由境内某上市公司(初步为中银绒业)通过定向增发股份收购盛大游戏全部股权。  该信托计划的资金规模拟为人民币7.20亿元,包括优先级信托资金4.80亿元,次级信托资金2.40亿元;成立时的最低募集规模为3.40亿元,包括优先级1亿元,次级信托2.40亿元。信托期限预计为18个月。预期收益分为9%、9.5%和10%三档。

该产品称,还款来源有三种,包括:出售境内上市公司中银绒业的股份;中银集团回购;以及西部(银川)担保为中银集团的回购提供担保,同时为优先级本金及收益提供补足担保。

其中,中银集团的回购承诺为:如于2015年6月1日前未完成本次股份收购,除非获得中融信托同意延长收购期限,否则将中融信托对合伙企业的出资加央行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受让中融信托的合伙份额。

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盛大游戏的私有化已经注定与中银绒业无缘,中银绒业也未能向回购承诺中所说于6月1日前完成本次资本运作。

由于中银绒业失败的资本运作并未公开,因此如何补偿投资者,中融信托和中银绒业将如何处理这部分资金还不得而知。但无疑的是,中银绒业的麻烦还在后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滴滴快的或将融资15亿美元 估值达150亿美元

滴滴快的或将融资15亿美元 估值达150亿美元
  6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由阿里巴巴和腾讯支持的打车应用正在寻求新一轮投资,此轮融资对该这家合并公司的估值在120亿美元到150亿美元之间。

消息人士称,小桔快智公司正在融资至少15亿美元,以抵挡Uber在中国的发展。消息人士表示,所筹资金将来自于公司的新老投资者,估值较滴滴与快滴两款应用在2月合并时翻了一番。

为了限制不断上涨的竞争成本――无论是与Uber还是彼此之间,这两款应用合并组建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出租车、拼车平台。《金融时报》早先报道称,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Uber对投资者表示,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

滴滴早些时候宣布,公司将为通勤者提供价值10亿元人民币(约合1.61亿美元)的行程补贴,从而同Uber和易道用车竞争。后者也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而中国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的规模年均在1万亿美元左右。

滴滴与快滴两款应用目前仍独立运营,但双方的技术与数据已经共享。

新一轮估值让滴滴与快滴成为了中国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之一,排名仅次于估值为45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厂商小米。

今年5月有消息人士透露,Uber计划融资15亿美元,估值为500亿美元。

滴滴快滴目前在中国叫车服务行业占统治地位,易观国际的数据称其占预订打车市场78%的份额。在合并的新公司中,阿里与腾讯各占10%和13%的股份,日本软银公司也持有新公司一定比例股份。易观国际称,Uber在中国预订打车市场中的份额为11%。

Uber的服务已经招致全球监管机构以及出租车司机的强烈抵制,中国也不例外。《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家创业公司要求司机不要抗议。在这之前,出现了数起Uber司机遭攻击的事件,而该公司在广州与成都的办公室也遭到了当局的搜查。

去年12月,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签署协议入股Uber。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做“淘宝”还是“京东”:医美O2O千亿市场启动

做“淘宝”还是“京东”:医美O2O千亿市场启动

2015年初,刚刚在去年底拿到200万美金A轮融资的北京魔翼互动团队,决定放弃自己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转型推出一款名为“猫爪”的移动端App,提供医疗美容在线咨询服务,并与医疗机构合作以团购形式进行导诊,借此进入医美O2O领域。

相比于“猫爪”这个新选手,已经植根于这个领域两年的“医美社区+O2O平台”新氧,于2014年底获得了由挚信资本领投,经纬跟投的2000万美金B轮融资,是目前对外公布的融资数额最大的医美O2O公司。此外,行业里靠前的公司还有更美(原完美诊所)和悦美网,这两家公司也于2014年下旬分别获得了红杉和联创策源投资的数百万美金A轮融资。另外据更美透露,该公司已于近日完成B轮融资,详情将于两周内发布。

做“淘宝”还是“京东”:医美O2O千亿市场启动

记者出身的更美CEO刘迪,有过多年社区运营经验的新氧CEO金星,前网易总编辑、美黛拉创始人赵莹,以及做社交产品起家的猫爪CEO李峥,各式背景的创业者涌入医疗美容O2O这个行业的背后,是大家对这个千亿级市场的憧憬。根据统计,2014年医疗美容项目的消费人次约1000万人次,保守估计客单价平均在1万元, 整体市场规模在1000亿以上。而传统医疗美容行业信息不透明的弊端,服务流程亟待被互联网标准化和透明化的现状给了这些互联网从业者重塑产业链条的机会。

医疗美容行业现状:巨头尚未切入,仍是一片蓝海

1. 不合规医院坑害用户是最大痛点

首先,医疗整形行业不同于护肤美容行业,本质上是“医疗”,整形医院以及医师必须要具备相关资质。而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合规的私人诊所,这类诊所在每年攫取了数百亿的利益的同时,并不能保证整形手术的质量,消费者无法辨识出它们,出现问题也无法维权。而筛选和剔除掉这些不合规的诊所,也是目前医美O2O创业者想要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最核心措施之一。

2. 医院“过度营销”,用户难以获得准确信息和形成合理决策

传统的线上咨询,尤其在民营医院,对接用户的往往都是整形医院的销售人员而非专业的医师,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为用户提出方案,而是想要通过“过度推销”以及“加项”来增加销售业绩,这导致用户形成消费决策的过程中无法直接获得医师的合理建议。

3. 整形机构规模差别迥异:大机构砸钱高举高打,小机构缺乏流量导入

此外,医美行业的另一个特点则是机构规模的差异化:一方面存在着伊美尔、美莱、叶子这类全国连锁的大型美容整形机构,通常这类机构单店的营业面积会超过数千平米,每年单店的营业额也会在数千万乃至上亿;另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整形机构和更多(合规的)私人诊所。

那些大型的连锁整形机构往往有着自己成熟的市场广告投放渠道(百度、线下广告)和价格体系,采取着高举高打的策略:一方面它们每年在广告投放上花费着千万乃至上亿的费用,一方面通过高价但是有保障的服务吸引高端客户。而大多数中小型医院和私人诊所,他们其中很多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却苦于没有足够多的推广渠道和资金。

4. 互联网公司交易额仅占行业1%

医美行业还处于“互联网+”的早期阶段。根据更美CEO刘迪的透露,目前通过更美导流的每月成交额已经超过5000万元,而虽然新氧和悦美没有透露具体的交易额,根据网上公开的一些资料,可以估算出超过千万并不太存疑。只不过,这行业前三名再加上其他初创公司导流所产生的交易额总和,还占不到医美市场1%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在巨头没有进入的情况下,医美O2O领域尚属一片蓝海,大家赌的都是未来。

医美O2O创业公司的三个切入点

1. 审核医院、医师资质是基本

经过采访调查,虎嗅君发现上文的这些公司对于医院有着类似的审核标准:平台入驻需上传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和医生资质;对于医师资格证,机构上传之后平台可根据地区在当地卫生局官网上查到,查不到即为假冒。这些互联网公司从中筛选出数百家至数千家不等的合规公立及民营医院与之合作。以新氧和更美为例,新氧目前接入的医院近2000家(包含合规的私人诊所),医生约1600人;而根据更美透露的情况,它的平台上接入的医院数量约为1000家,医生数量3000左右。悦美网也在同样规模,而更小一些的猫爪、助美则在数百所医院的量级。

2. C2C、B2C模式取代医院销售

简单来说,这些创业公司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用户被“忽悠”的问题,采取了C2C或者B2C的模式,横向做C to C社会化平台,或者纵向B to C自营把服务做重。像新氧和更美走的就是C to C社会化电商的路子,通过用户和社区的反馈机制来帮助用户做决策;而悦美、猫爪走的则是通过搭建自有咨询团队,把服务做重的路线。

3. 整合中小整形机构资源

尽管最近“莆田系”和百度撕逼不断,大型连锁机构并不太愿意和这些O2O平台深入合作。在采访这些创业公司CEO的时候,虎嗅君了解到这是因为连锁机构不愿意陷入互联网公司的价格战,以及通过价格透明化拉低自己的客单价。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互联网O2O公司都有成为平台级公司野心的背后,这些大型连锁机构不愿意沦落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管道被人架空,从而不能持续地接触到自己的“回头客”。

而现在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美国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构和私人诊所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医师开始依靠个人的品牌而不是大医院的背书。这些医美O2O公司瞅准的是这些(合规的)中小机构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苦于没有渠道推广的困境,从而整合这些资源的同时获得更大的议价权。

C2C 和 B2C 的模式之争: 是做“淘宝”还是做“京东”

虎嗅君在前文提及,在保证了最基本的资质审核之后,各家在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消费决策方面发展出了不一样的运营思路。

1. C2C: 轻模式有利于快速扩张,结构化UGC可以降低用户获取信息成本

先来说C to C的模式,尽管新氧、更美当初选择强调UGC和社区的切入点不同,但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因为看到了通过把UGC内容结构化,辅之以社区运营的规则,来实现用户对信息的有效利用的好处。

做“淘宝”还是“京东”:医美O2O千亿市场启动

更美CEO刘迪在创业之初就发现,在线上咨询阶段(确切的方案必须得等到线下机构的医生看过后才能给出)用户的问题其实非常标准化,无非是“我这样的情况适合怎么割双眼皮,全切、埋线还是韩式三点切?”这类的基础性问题,非常适合通过机制,有效地以UGC的形式引导已经进行过美容整形的用户生成未来对其他用户的参考,比如通过具体的分类眼部、鼻部和腿部等,以及术前术后对比。这样多维度的信息可以帮助用户最有效地了解整容效果,形成消费决策(找到其他用户觉得效果好的医院、医师)。同时,用户生成的“整容日记”还可以为其他用户提供“术后”的恢复指导,帮助用户度过术后心理焦虑期。

这种不需要搭建自有咨询师团队的“轻模式”被新氧和更美的创始人认为是互联网公司在快速扩张时的不二法门。而通过自有咨询师为用户完成术前到术后的咨询帮助,从运营成本和难度上讲多少是不现实的。

2. C2C: 社区运营不当会泛滥为医院销售重灾区

但是,这种轻模式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缺乏有效监管的社区容易泛滥成为医院销售的平台,充斥着大量由医院发布的虚假信息,这对于双方运营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从这点来说,C2C的模式省去了自有咨询团队的运营成本,却避不开社区运营所消耗的人力成本。

对此新氧和更美有不同的做法,新氧是想通过用户的反馈机制优胜劣汰,由用户筛选出服务最透明最优质的医院;而更美则是想对接到医生个人,确保由医师个人来提供咨询,这种点对点,本着解放医生生产力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的运营难度,毕竟能不能绕开医院的销售团队还是一个坎。但是如果运作得当,确实可以减轻扩张时的咨询师成本压力,而且医师之间的竞争机制可以换来对用户更好的服务。

3.  B2C: 自有咨询团队有助于缩短用户决策周期,加速形成交易闭环

再来谈B2C的模式,像悦美、猫爪走的都是搭建自有咨询师团队的路线。根据悦美网透露,目前公司100人左右的团队其中专业咨询师占到17人。而像猫爪这样小型的30人左右的团队,目前全职的咨询师为3人。

做“淘宝”还是“京东”:医美O2O千亿市场启动

其实,类似于虎嗅曾经报道过的在线定制游市场,整形美容O2O和定制旅游都属于低频+高客单价+重决策成本的服务行业,而服务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些这些愿意“尝鲜”的互联网人群的消费意愿。

成立于2012年,早期在PC时代还是依靠广告收入为医院做转诊平台的悦美网(早于更美和新氧),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遭遇到了成长的瓶颈,在转型过程中决定引入自有咨询师来更好地把控用户的服务质量和交易闭环。

而对于后来者如猫爪,先入者更美、新氧接近两年的用户UGC积累已经让它们先筑起了护城河。在没有足够多结构化的UGC数据的积累下,提升用户体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搭建自有团队,从而打通从用户咨询、决策到下单的交易闭环,节约用户决策的时间成本。

而反观虎嗅君采访过的以整形社区为主打的“美黛拉”,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于新氧、更美和悦美的情况下,缺乏自己平台主导的咨询师服务令其很难打通交易的闭环。无论是C2C 还是 B2C, 在用户获得必要的决策信息下却没有打通最后的交易,对于已经形成消费意愿的用户还是平台来说,都损失了服务链条上最有价值的一环。

4. B2C: 未来平台如何保持第三方的中立性是关键

不过B2C模式也有他自身的问题,尽管悦美、猫爪都声称目前考核咨询师时主要以用户服务满意度为主,而不会过多看重交易业绩,但是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咨询师和平台作为第三方的中立性会面临考验。不像电商平台销售的是标准品类的实物,医美服务和其背后价格的不透明都会给个人以及平台提供操作的空间。

而且,“重服务”模式的效率问题也会随着订单规模扩大而显现出来。虎嗅君就曾冒充“整形患者”去“猫爪”咨询,反馈结果是虽然咨询师能够根据用户的情况一对一量身回答,但是因为沟通的时间成本太大,咨询师的反馈速度以及可以接待的用户数量都会因此下降。所以对于这类B2C模式的公司,如何平衡好扩张速度和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也是未来衡量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点。

医美O2O公司如何抓增量用户,做增量市场

在目前医美O2O公司交易额仅占整个行业1%的现实情形下,线上O2O增量用户对于这些公司的意义不言而明。

1. 25-35岁白领是主力增量用户,校园市场还不成熟

随着“低客单价”的“微整形”服务逐渐成为消费趋势,按理说校园市场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可是现实还是很骨感。尽管现在大学生的尝新和消费观念超前,他们的消费能力还是有限。要知道尽管针剂类的项目单价远低于传统整形项目,可是这类针剂往往需要在一年内多次注射才能保持效果,随之而来的是不菲的成本,这对于经济无法独立的学生群体来说恐怕还难以接受。而且身处学校这样一个“密闭的环境”和同学低头不见抬头见,身边人的看法也会极大的左右他们的消费决策。所以说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在医美O2O的增量用户里占比较低,根据各家透露的数据,校园用户基本占到总用户量的10%-15%。

但是,还是有一些公司在不断试水校园市场试图打开缺口。和分期公司的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像猫爪引入了与分期平台“嗨钱”的合作,“嗨钱”会对用户的分期请求进行审核,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群体的消费压力。不过,对于体量更大的新氧、更美和悦美,分期并不在他们的运营重点之内。短期来说,各家拓展的主力增量用户还会是有稳定收入且整形意愿更加强烈的白领群体。

2. “微整形”渐成主流,也是互联网公司发力点

整形产品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动手术的“大整”,比如隆胸、隆鼻(一般至少上万元),另一类则是只需要打针的“微整形”,例如A型肉毒素针(俗称瘦脸针)和玻尿酸针(可以垫鼻子和下巴)。但是如割双眼皮这种小手术一般也会被算在“微整形”服务里面。随着人们对整形回归正确、理性的认识,“微整形”正逐渐成为主流。

而“低价”的“微整形“项目也是这批互联网公司用来撬动增量用户的主要杠杆。传统线下整形机构的

做法是利用低客单价(平均在3000元以下)的“微整形”项目先把用户拉进来,后续再去推销更加高客单价的手术类项目。因为基于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显示,首次整形过后用户的流失率在90%以上,而在整形三次、四次以后,用户的流失率会降到50%以下,换句话说就是整形会上瘾。

而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线上卖高端手术类服务能力有限(毕竟这个是极度非标准化产品)的情况下,各家会在“微整形”项目里进行细分,用价格透明且属于标准品类的针剂类项目先把用户拉进来,后续再通过推荐非标准化的产品(比如割双眼皮、小手术类)来实现溢价盈利。这个思路本质上也和电商标品不赚钱,靠非标品赚钱的思路相似。

不过,随着医美O2O公司大规模扩张获取新用户,各家继续在 “微整形” 标品上打价格战(线下机构注射一支瘦脸针通常要3000至4000元,而线上已经降到1000元以下),产品趋于同质化的问题也是留给各家的挑战。

医美O2O平台,打通最后的交易闭环仍需时间

对于传统医美行业的痛点,上述这些互联网公司试图改造各个服务节点,使之透明化高效化,最终打造高效的商业闭环。不过不得不承认,现阶段这些公司离打通最后的闭环还有一定距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户的支付行为仍然发生在线下。这和医美服务非标准品有很大关系,用户在线上所预定的只能是初步方案,最终的整形方案以及支付行为发生在线下咨询之后。因此在术后,无论是和医院的结算、追踪确认用户的购买行为以及收集用户反馈,仍需要平台人员的介入,来规避医院、用户可能发生的逃单行为并追踪用户交易数据。

而闭环还未形成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消费者的线上支付习惯还没有养成,用户对于平台的认知还停留在线上“转诊中介”而非一体式服务。但是,在这些创业公司的CEO们看来,和预订酒店、在线团购一样,用户在线支付的习惯、对于O2O平台品牌的认知可以通过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培养出来:例如为用户提供金融分期和保险服务,甚至是术后纠纷先行赔付。当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提升到了一定程度,那么打造交易闭环,完成线上的支付和数据积累并不是难事,这些只是需要时间。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送药O2O引巨头入局 配送痛点尚无解

送药O2O的需求爆棚吸引了本地生活巨头美团入局。北京商报记者昨日发现,美团在外卖选项中悄然上线了送药O2O。在线下药店发展陷入困境后,送药O2O备受企业和资本青睐。然而,送药这一敏感领域却在配送、药品等多方面存在难题待解,巨头入局或将改善这一现状。

 美团试水送药

日前,美团手机App在外卖选项中加入了“药品”模块。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其中只有“鹤安康友大药房”一个商家,起送价高达300元,商品也只有化妆品品类中“保湿修护霜”一款,售价284元,目前无法购买。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外卖品类扩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药品是其中一个品类,该模块目前仍在测试中。

在高昂的租金压力和电商冲击下,零售药店都希望通过搭上互联网“快车”变革,送药O2O成为药店首选。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等连锁巨头都将O2O纳入发展规划之中,更有药给力、快方送药等第三方送药O2O借机崛起。此前药给力曾得到千万级融资,印证了送药O2O已获得资本认可。

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巨头,美团自然不会忽略这一领域。之前美团曾与老百姓大药房达成战略合作,助其在全国15个省市布局O2O。与此同时,美团外卖又另起炉灶,自行搭建送药O2O平台。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称,该模块不是单一合作渠道,而是像餐饮O2O一样,提供平台供商家展示。

配送瓶颈待解

药品配送面临的“资质与成本”的两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医药O2O的参与者。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称,受行业规范限制,药品将由药店人员进行配送。国家食药监总局在“网络购药消费提示”中指出,目前普通快递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条件还达不到药品配送质量要求,快递药品在途风险难以管控,出现药品质量问题难以界定责任,因此送货人应当是药店自己的配送队伍。

但对于药店来说,送药这个“苦差事”占用人力资源又无法带来额外收益,药店员工积极性并不高;配送设备不完善也让“一小时送达”的口号难以兑现。因此,早期的送药O2O还未形成规模就被迫流产。而部分第三方送药平台则选择与药店合作,对药店队伍进行培训,并提供配送设备。通过补贴的方式提高员工送药积极性。但这一方式需要对不同地区“逐个击破”,难以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

美团外卖负责人表示,美团送药平台将兼顾连锁药店和小型药店,但目前还在试水阶段,尚无明确发展计划。

“烧钱”模式将持续

美团拥有超过六成的团购市场份额,且在移动端表现出色,用户基础和业内声誉将有助于其在送药O2O市场的扩张。药给力CEO任斌表示,巨头入局会对行业产生影响,将保持对美团关注,并及时调整战略,保持公司竞争力。

北商商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互联网模式将帮助零售药店领域走出寒冬,大型互联网品牌可通过规模化管理带来行业升级,推动行业发展。但目前所有第三方送药平台仍处于“烧钱”状态,通过免除配送费、降低药品价格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美团若想吸引商家,还需进行大笔的资本投入,并找到持续盈利模式。另外,医药作为敏感领域,受政策影响大,前景尚未可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