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背后:易到用车还能“行“多久

裁员背后:易到用车还能“行“多久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对于易到用车的员工们而言,并不平静。

扰乱员工思绪的是一则有关公司大幅裁员的消息。在这则消息中,易到用车被曝出“大幅裁员“,并且被指业务已经被边缘化。对于这样的消息,易到用车很快作出回应,称消息“严重失实“,并对外暗示公司仍有一系列的布局在酝酿。

易到用车的声明很迅速,并且行文的口吻显得自信和轻松,但过去几个月内围绕这家公司的一系列变故,还是让诸多员工对于公司的前景不敢奢望太多。

一位在职的易到用车员工日前表示,“整个易到用车目前处于一个战略收缩的状态”。该员工同时透露,易到用车确实进行了裁员,但这件事情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完成,主要针对的是易到用车的海外事业部和公共交通事业部。

2014年,易到用车曾制定过很有雄心的拓展计划,除了扩张国内城市的覆盖外,还有计划进入海外市场。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易到用车扩张出来的新业务并没有迅速占领市场,反而被滴滴和快的很快超越。

据上述内部员工透露,易到用车一些扩张的新业务已经沦为了边缘业务,目前团队也由鼎盛时期的600多人的规模缩减至200人的规模。

从一年前的战略扩张到现在的战略收缩,易到用车的命运转变确实来得有点快。

屡“被合并”

在落魄到裁员的地步之前,实际上易到用车有过一段顺风顺水的时期,并且还一度成为了各方青睐的香饽饽。

作为国内最早提供专车预定的服务平台,易到用车在成立一年后便获得了晨兴创投、美国高通风险投资公司的千万级美元融资;2013年,易到用车又获得宽带资本、携程领投的6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9月,易到用车获得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领投的C轮融资,额度超过1亿美元。

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易到用车就不断拓展诸如试驾、代驾等新业务,今年1月份,易到用车先是宣布用储备的80亿元人民币(约13亿美元)投入到新成立的汽车租赁公司“易到租车”上,还在月底推出了名为“易到巴士”的班车业务。

就在易到用车忙于拓展新业务的时候,一方面Uber借助百度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滴滴开始对旗下的专车业务进行了大规模补贴,迅速占领市场。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滴滴专车的市场份额就超过了50%,同时带动市场扩容15倍。面对一个能够快速推动行业的大平台,易到用车更久的专车运营经验及管理模式,似乎能够帮助两家实现双赢。

一时间,“滴滴、易到用车合并估值超过80亿美金”的市场传闻,成为了行业热点话题。不过,一个月之后,滴滴、快的突然合并也让滴滴和易到用车的谈判彻底搁浅。

据接近滴滴、易到用车谈判的人士透露,谈判的破裂是源于易到用车CEO周航认为滴滴低估了易到用车的价值。

市场份额遭到的侵蚀,以及业务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让易到用车并没有停止资本运作的脚步。滴滴、快的的合并也加速了易到用车和Uber的谈判进程。

3月份,有投行人士透露,易到用车和Uber的谈判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易到用车将成为Uber在中国业务上的有力执行者。

但上述易到用车内部员工表示,与Uber的谈判确实进行到了一锤定音的阶段,但最终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唱“双簧” 被携程道破

半年时间里,两次不成功的“被合并”,给易到用车在资本运作层面增加了难度。这时候的易到用车开始指望自己的股东之一――携程。

6月早些时候,突然有传闻称,携程追加对易到用车的投资,将后者全资收购。对于这一传言,携程在第一时间回应称,“目前,携程旅行网没有100%收购易到用车,只是战略投资,且仍是易到用车的少数股东”。但随后,携程又发出了第二版声明称“不予置评”。

据知情人士透露,携程之所以发出两版不同的声明,是因为市场公关部门对此事并没有与携程CEO梁建章及时沟通所致,“本来易到用车希望借携程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来抬高估值,梁也想尽快通过资本运作,尽快从易到用车身上撤出,但公关部按照实情的回应,撞破了这出‘双簧’。”

“梁在看到第一版回应后大为恼火,并责令公关部马上以’不予置评’来修正之前的回应”,上述知情人士称,因第一版回应已经发出,对于整个事件已经构成了消极影响,为降低这次“失误”带来的损失,携程随后又由CSO(首席战略官)武文洁以接受媒体采访的形式,为易到用车站台,力挺易到用车的商业模式。

对于以上有关携程与易到用车的说法,携程北京公关负责人表示,一切以携程发布的第二版声明为准。对于梁建章与内部沟通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

双重“挤压” 前景暗淡

2015年上半年,虽然易到用车在资本市场上十分活跃,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滴滴、快的合并后的大平台效应逐步显现,让易到用车这家最早的中国互联网专车公司的市场份额被不断侵蚀。

根据行业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中国专车服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1季度》显示,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易到用车和Uber分别以80.9%、17.5%和8.1%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滴滴利用大平台以及高额补贴已经迅速拉开了与易到之间的身位。

周航曾表示,专车市场其实完全没必要有这么大的补贴,价格战打不来任何核心竞争力,也换不来司机的忠诚度,基本是谁补贴高就跟谁跑。

残酷的现实只印证了他后一半的观点――司机跟着补贴跑。一位易到专车司机表示,现在已经很少在易到用车接单了,滴滴和Uber由于补贴力度高,更受司机青睐。

司机由于补贴问题的流失,影响到的是用户能否叫到车。经测试,6月20日在下午5-6点间,南三环外马家堡附近叫易到专车,等待约3分钟才有司机接单。同日晚上10点,东三环亮马桥附近,易到专车在叫车3分钟之内无人接单。

司机因为补贴流失,影响到用户体验,进而导致用户的流失,再反向影响司机的收入。似乎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循环,才让滴滴在专车领域迅速赶超并拉开与易到用车之间的身位。

近日,有传言称滴滴快的正在进行一轮规模为15亿美元的融资,作为其业务扩张的现金储备。无独有偶,Uber也开启了新一轮的融资计划。这两家在资本市场受追捧的程度,与易到用车近半年来在资本市场遭到的冷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易到用车的处境与其大半年的盲目扩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专车领域,易到用车对于车没有像神州一样的控制力,价格还要比神州专车高,在低价领域,又有滴滴快车、人民优步等产品率先占领了市场,而易到用车半年前在没有稳固自己专车领域市场地位的情况下,盲目扩张了更多的新业务,事实证明,这一战略错误让易到用车远远落在了其他竞品的后面。

如今,易到用车回过头来选择战略收缩,但在市场上还要面对滴滴、Uber等对手通过丰富的产品类型,进一步蚕食着出行市场。以此看来,留给易到用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快递江湖生变 阿里、顺丰阵营渐成对垒

快递江湖生变 阿里、顺丰阵营渐成对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快递的地方,江湖也少不了。这个快递江湖二十年来小打不断,大战亦多,只是因为盟主欠缺,再大的战役也是局部战争。而最近这两个月来,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

5月28日,菜鸟网络拉旗召开第一届快递江湖大会,包括“四通一达”、邮政等快递企业在内的500多名合作商聚于杭州,却意外听到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表示,菜鸟打算祭出分层服务伙伴计划以及各类评价机制。

在这一计划披露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基金刚刚入股圆通速递,持股20%,菜鸟网络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坦承,菜鸟打算用资本敦促快递企业改变,引导快递行业变局。

“菜鸟网络初衷是建成沟通机制,但现在变身规则制定者的意图越发强烈。”与会的不少快递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被阿里系控制的担忧。随后,顺丰联手申通、中通和韵达率先反水,一起投资5亿成立“丰巢科技”来直面菜鸟的竞争。

“但这种联盟也只是暂时的合盟,目的是撬动其间微妙的关系。”参与丰巢的一家快递公司高管向记者坦言,如今快递行业形势微妙,各家公司之间的合纵连横都有各自的算盘,眼下虽然暂时变成两大阵营对决,但局势未有定数,依然存在巨变的可能。

江湖来了新盟主

引发这一切故事浮出水面的,就是菜鸟的快递江湖大会。

5月28日,趁着成立两周年之喜,菜鸟网络在杭州举办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也称快递江湖大会。近500家民营快递、仓配服务商、落地配送企业等菜鸟平台上的主要物流服务提供商都前来庆贺。

作为一个设立初衷为社会化物流协同网络的平台,菜鸟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寻求清晰的战略。经过两年的摸索,菜鸟网络总裁童文红在江湖大会上首度清晰对外明确,菜鸟网络“是什么”、“做什么”和“能为合作伙伴带来什么”。

正如前两个月菜鸟开始为打击“炒信”而清除平台上20余家快递公司,童文红透露,菜鸟今年将会打破以往平台的完全包容与开放姿态,开始制定“规则”,并推动产品分层与服务分层,运用评价体系推动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提升。

据了解,目前各大快递企业均存在重市场份额、服务同质化、平台运营弱、资源投资少的状况,为达到“梳理平台规则,形成闭环,合作伙伴分层运营,强化平台服务导向”, 菜鸟网络便推出“合作伙伴分层运营计划”。

天天快递董事长奚春阳随后在公司内部动员令中透露了菜鸟这一计划内情,即把各大快递企业分成“金牌、银牌、铜牌、标准”四大等级,并根据等级配比相应的项目支持与品牌合作。

四大等级是通过运营指标的分值高低来分类的,其评价内容包括市场占有率、1日3日7日妥投率、当日派件成功率、快递员评价、物流详情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投诉率等。

奚春阳认为,虽然快递行业的前景看好,但目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不解决好服务、价格、网点等问题,所有快递企业将一同失去客户。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即使快递企业“不思进取”,阿里也会倒逼变革。而菜鸟的合作分层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快递企业的市场、客户占有率,因此所有快递公司都需要提升其服务水准。

像奚春阳一样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快递公司高管不止一个。与会现场多名快递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对菜鸟网络此举高度赞赏的同时,亦表达了对菜鸟野心浮现的惊讶与担忧。

平台打破平衡

众人缘何对菜鸟露出“獠牙”深感吃惊?这就必须回顾一下菜鸟网络成立的初衷。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合作各方共同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股权结构中,天猫投资21.5亿,占股43%。银泰通过北京国俊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6亿,占股32%。富春集团则通过富春物流投资5亿,占股10%,上海复星集团通过上海星泓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亿,占股10%。圆通、顺丰、申通、韵达、中通各出资5000万,占股1%。

当时的菜鸟打算建成一个中国智能骨干网,要在物流的基础上搭建一套开放、共享、社会化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种模式,在全中国范围内形成一套开放的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

由于多个快递公司70%以上的业务量均来自淘宝,全国大多数快递公司被吸引至菜鸟网络平台上,对接各自的信息系统,自觉依据菜鸟的要求改进自身快递服务体系中的诸多问题。在菜鸟网络的支持下,各快递企业的包裹处理能力也获得大幅提升,尽管电商包裹量一再刷新历史峰值,主要几家快递公司的系统都扛住了巨量冲击。

据国家邮政局《2014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快递大国。日均快递处理量3825万件,最高日处理量突破1亿件,人均快件使用量为10.2件。2010年-2014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56.3%,约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7倍。

过去两年,众快递公司对菜鸟网络是合作支持的态度居多,毕竟这是一个产生巨大价值的平台,且强调开放、合作、共享。不曾想,两年之后,菜鸟网络开始露出强硬的一面。

童文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作为定位于开放平台的菜鸟网络,此前曾很犹豫是否应该打破目前的平衡,制定规则与门槛,但消费者的物流体验要求菜鸟必须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以跑赢这场竞争。

不过在个别快递公司看来,这一规则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菜鸟俨然希望借此机会确定自己的盟主地位,这在长期群龙乱战但乏龙首的快递行业里,犹如一记惊天雷。

另一个江湖新起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乐见菜鸟网络统一整个快递江湖。5月28日菜鸟网络所举行的快递江湖大会上,唯一缺席的快递公司便是顺丰速递。正是那时开始,双方的貌合神离正式露出端倪。

很快,更多的连锁反应开始出现,菜鸟的小伙伴们组成了另一个联盟。

6月6日,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联合发布公告,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运营“丰巢”智能快递柜,以提供平台化快递收寄交互业务。按照规划,“丰巢”智能快递柜将在2015年内完成中国33个重点城市过万网点布局,并与万科物业、中航地产、中海物业等地产物业核心企业深度合作。

丰巢方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初期投资5亿人民币,顺丰持股为35%,申通、中通、韵达均是20%,普洛斯为5%。“丰巢”并非为快递公司任何一家所有,各快递公司也不会直接参与运营管理,而是将其作为社会化的物流资源,以平台的身份,面向所有快递企业、电商商家、社区化服务商业体开放。

记者了解到,丰巢的商业模式是由丰巢科技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丰巢快递柜,是为物业公司、社区业主及快递公司、行业用户、电商企业打造的智能快递管理终端。用户通过短信密码、二维码取件,系统还能提供寄件功能。未来,公司通过广告、快递业务分成、电商使用佣金等来实现盈利。

由于丰巢的创始股东聚合了国内最大的几家快递公司,顺丰以及“两通一达”四家公司在国内拥有超过87000个服务网点,85万名一线配送人员每日递送全国50%以上的快件,强大的网络优势令丰巢一出生就极具想象空间。

根据“丰巢”提供数据,目前国内快递员上门派件,每成功派发一单平均耗时7分钟,而如果使用“丰巢”自助派件,每成功派发一单平均耗时3分钟,平均估算快递员人均效率可提升1倍。这个数据对于快递公司意味着,快递公司在不新增人手的情况下末端业务处理量提升100%。

这几家快递公司之所以联手在智能终端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效能在快递行业已经被挖掘到极致,依靠传统出卖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未来倍增的需求量,急需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或者介质来解决这一难题。

百世汇通总经理周建认为,目前中国每天产生的快递包裹数量大约在4500万到5000万之间,预计五年后这个数字将变成每天两亿单,那时快递企业一定会改变现有的仓储模式,分仓发货,离消费者更近。在中转模式上更多依靠大数据的运用,而链路末端也会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创新,比如社区本地生活服务等更多的增值服务出现。

因而,不仅是丰巢意图布局终端快递网络,菜鸟的驿站也已经在抢食这一市场。菜鸟网络总裁童文红在菜鸟合作伙伴大会上就曾透露,驿站是菜鸟网络未来五大战略之一,将会是未来菜鸟重点发展的业务。

据菜鸟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菜鸟驿站合作站点数目前已过20000家,覆盖30个省,187多个城市。去年阿里巴巴与中国邮政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协议的合作内容之一,中国邮政向社会开放5000个邮政自提网点,作为菜鸟驿站为网购用户提供包裹代收服务。

丰巢菜鸟之争

丰巢的出现,直接冲击了驿站的布局。为了抗衡丰巢,6月10日,菜鸟网络宣布,百世汇通和圆通将先期加入菜鸟驿站,向社会开放其末端代办点为公共自提点,为网购用户提供包裹代收服务,力求快递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据悉,此次合作首批上线试点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苏、青岛、济南等地,三方合作站点年底目标数为10000家,届时可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

有趣的是,四通一达终于在派送环节分成了两大阵营,把双方此前彼此试探的结果用站队的方式做了公开。三通一达中有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菜鸟决定入股圆通之前,其他快递大佬就“心生不满”,尽管菜鸟的CEO童文红与副总裁王文彬一再前去解释游说,各方仍心生罅隙,分裂变成了定局,两通一达靠向了此前竞争对手顺丰,便是这一不满姿态的表现。

“这种联盟也只是暂时的合盟,目的是撬动其间微妙的关系。”参与丰巢的一家快递公司高管向记者坦言,如今快递行业形势微妙,各家公司之间的合纵连横都有各自的算盘,眼下虽然暂时变成两大江湖对局,但局势未有定数,依然存在巨变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顺丰速递此前一直是个自成一派的独立角色,现在却愿意与其他竞争对手结盟,此间变化耐人寻味。

阿里巴巴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顺丰实际上更像是阿里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事实上,顺丰近两年急速扩张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业务架构上越发趋向于阿里与京东,在电商、快递、仓储、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等领域都介入甚深,形成自己的闭环。

顺丰内部高管表示,目前顺丰的电商平台已经是个开放式平台,顺丰不仅给平台上的商家提供交易机会,还从仓储、物流、预付货款或其他融资方式等提供支持,投资顺丰的两大央企招商局与中信集团亦会在更多产品开发上提供支援。

不过该人士回避记者关于二者直面竞争的追问,仅表示目前顺丰仍与菜鸟网络有着深入的合作,双方在最后一公里的终端解决方案上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共同拓展该市场。

但据了解,顺丰早于2014年5月就主动中止了部分与淘宝商户的合作,拒绝递送价格超低的物流件,转而挖掘价格更高的市场空间,包括跟大量新兴电商平台合作,从资金、物流解决方案等方面全力支持新电商和与商户。

显然,顺丰与菜鸟网络的对决,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其后的变量还可能很多,京东与苏宁等新生快递公司虽然尚未对双方形成冲击力,但背靠着各自电商平台,这两家快递公司或会令快递江湖再生动荡。江湖的腥风血雨,似乎才刚刚开始。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空中WiFi服务不再是摆设:网速将大幅提高

空中WiFi服务不再是摆设:网速将大幅提高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空中WiFi基本上可以说是最糟糕的网络了。如果想要通过空中WiFi上网,你通常需要履行繁琐的手续,然后,你还不得不支付不菲的费用,才能获得相当于上个世纪拨号网络的上网速度。

正是因为这种糟糕的体验,像Gogo这样的飞机WiFi服务商未能吸引到蜂拥而来的用户。

这种恼人体验所带来的结果是,很多人都不愿使用Gogo等空中WiFi服务,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据美国资讯网站Quartz公布的公司数据显示,在Gogo提供WiFi服务的航班中,仅有7%的飞机乘客会购买这种服务,而且这一比例自2011年以来都从未有过很大改变。

空中WiFi服务不再是摆设:网速将大幅提高

Gogo WiFi利用率和平均单个服务收入变化图

但据Quartz称,Gogo的营收在最近几年时间里一直都在增长,其中一部分营收增长可能归功于Gogo提高了服务价格。另外,Gogo还正在试行浮动定价机制,目的是试图探明用户愿意为30分钟、1小时或其他时长的互联网服务支付多少费用。

一个事实是,Gogo的所谓“转化率”(take rate)多年以来一直都基本保持稳定,这令人感到不解。虽然Gogo的营收可能有所增长,但该公司一直都面临着难以说服更多用户使用其服务的困境。从最好的方面来说,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现有客户正在购买越来越长的上网时间;但从最坏的方面来说,这表明Gogo正在通过调高价格的方式从现有用户身上“榨”出更多收入。

但在不久以后,正在对地面互联网连接造成影响的一些趋势同样也将作用于空中WiFi,并使其得到重塑。人们正在从传统的固线宽带连接转向无线连接,后者使其能在自己家里和办公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通过移动设备上网。根据思科作出的预测,到2019年时美国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数据消费量将达到去年水平的十倍。

无需置疑,这种趋势将对整个行业如何提供空中WiFi服务造成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升级后的通信卫星不仅将可带来速度更快的空中互联网服务,同时还将给人们带来视频服务,比如说体育赛事的实况直播、音乐流播放服务甚至是空中移动广告等,从而带来一种“近家体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新的卫星技术将令空中WiFi服务的网速达到50MB/秒,相比之下老卫星能提供的网速仅为500KB/秒。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在空中WiFi服务推出所有这些新功能以后,消费者是将可获得更低的价格,还是Gogo等运营商将为这种服务收取更高的费用。

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将是竞争。就空中WiFi服务而言,目前这一领域中还没有太多的竞争。据Quartz称,在所有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的航班中,现在Gogo所占据的份额达到了70%。在美国市场上,另一家主要的空中WiFi服务提供商是Row 44,这家公司为西南航空公司的乘客提供服务。不过,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松下也将加入竞争行列,该公司称其将在2025年以前为1.4万架飞机配备空中WiFi服务接入设备。

这个问题让人联想起地面互联网服务所面临的形势,那就是设置提供互联网服务所需要的全部硬件将耗资不菲。

不过,有个因素则很可能将推动空中WiFi行业继续向前发展,那就是这个行业已经认识到,消费者的期望一直都在增强,他们想要获得跟在家里一样的上网体验,这种体验是由基于地面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服务向其提供的。不过,如果空中WiFi服务提供商无法找到如何才能向用户提供这种体验的方法,那么可能你需要做的就是看看Quartz的图表,来预测最终的结果将是怎样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刘姝威炮轰贾跃亭背后:乐视网利润大增玄机

刘姝威炮轰贾跃亭背后:乐视网利润大增玄机

  6月17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发表《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一文,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贾跃亭成为重点炮轰对象,引发广泛争议。

  刘姝威的质疑疑似遭到了乐视网拥趸们的攻击,刘姝威也毫不示弱,并表示,将在6月24日发布对乐视的分析报告。

  记者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梳理发现,年收入逾68亿元的乐视网,营业利润还不到5000万元,但由于占其收入“大半个江山”的控股子公司亏损3.86亿元,随之产生递延所得税费用,导致合并后的所得税费用为负数,加之政府补助等,让乐视网2014年净利润升至1.29亿元;同时,由于2014年乐视网的少数股东损益亏损2.35亿元,导致其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飙升至3.64亿元。

  2014年营业利润跌80%至4787万

  日前,乐视网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38.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9%,但营业利润仅为2310.8万元,比上年同期降低47%。其实,两个盈利指标相差之大在乐视网2014年报中也发生了。

  2014年,乐视网营业收入为68.19亿元,相较于2013年的23.61亿元,增幅近189%;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约3.64亿元,相比于2013年约2.55亿元,增长近43%。

  然而,2014年乐视网营业利润只有4787万元,同比下滑近80%。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鲁桂华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营业利润是衡量企业主营业务最直接的指标,因为没有非经常损益等因素的影响;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盈利指标则会受到税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要对比其它盈利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鲁桂华举例说,上班族靠工资度日,这是其主营业务,但飞来横财,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这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即营业外收入,因为不可能天天捡到。

  为何乐视网的营业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之间相差如此之大,以往年份也是这样吗?

  记者梳理显示,2007年到2014年,乐视网的营业利润分别约为0.15亿、0.32亿、0.47亿、0.73亿、1.61亿、1.97亿、2.37亿和0.48亿元,这意味着乐视网2014年营业利润只是2009年的水平。

  2007年到2014年,乐视网的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0.15亿、0.3亿、0.44亿、0.7亿、1.31亿、1.94亿、2.55亿和3.64亿元。

  仔细对比一下,从2007年到2013年,乐视网的营业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都是相近的,只有2014年,营业利润比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少了3.16亿元。

  那么,到底营业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从财务上讲,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净利润由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组成。

  2014年,乐视网的营业利润约4787万元,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分别约为2756万元和252万元,利润总额为7290万元,这说明乐视网通过营业外收入让盈利水平提高了一部分,其中营业外收入主要是政府补助,金额约为为2746万元。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等于净利润,但乐视网2014年的所得税费用是负数,金额为5590万元,经此一算,净利润陡升至1.29亿元。

  乐视网母公司2014年所得税费用为正数,金额约为6612万元,这说明乐视网所得税费用为负数是因为子公司。

  记者发现,2014年乐视网当期所得税费用为1.13亿元,但递延所得税费用为-1.69亿元,合计之后约为-5590万元,正是2014年乐视网所得税费用负数的金额。

  乐视网表示,主要是由于子公司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下称“乐视致新”)可抵扣亏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所致。乐视致新主要负责乐视电视的生产和销售。

  乐视网2014年年报显示,其净利润等于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加上少数股东损益。

  合并报表显示,2014年,乐视网净利润为1.29亿元,少数股东损益为-2.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64亿。这意味着在财务上,少数股东损益的大额亏损,致使乐视网做大了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鲁桂华坦言,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媒体基于wind的数据统计显示,在沪深两市2700多家上市公司中,少数股东损益在负一亿元以上的公司只有38家。

  少数股东损益亏损2.35亿元之谜

  对于2014年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乐视网的解释是:“营业利润以及利润总额的同比下降,主要是因为在报告期内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的亏损所致。”

  乐视网2014年年报显示,乐视致新从事产品生产销售,2014年营业收入高达41.07亿元,但营业利润却亏损5.03亿元,净利润也亏损3.86亿元。

  乐视网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亏损较大,主要系由于在报告期内,乐视TV超级电视销量大规模增长所致,依照公司的整体运营策略,当前阶段并不依赖智能终端产品的销售快速产生利润,更多是扩大用户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对公司当期的利润造成了一定影响。

  乐视致新2014年营业收入约为41.0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4.38亿元;同时,截止2014年底,乐视致新负债约为13.18亿元,全部为流动负债,且高于约为12.92亿元的流动资产。

  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查询到,乐视致新法定代表人是贾跃亭,成立于2012年2月7日,注册资本为2.6504亿元。乐视致新经营乐视TV的相关业务,开展乐视TV的产品研发、设计、运营及销售等互联网电视业务。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到2014年,乐视致新分别亏损1503万、4734万和3.86亿元,连亏三年。

  乐视致新的股东分别是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乐视网、鑫乐资产管理(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冠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冠鼎建筑”)和北京贝眉鸿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贝眉鸿科技”),分别认缴约1704万、1.55亿、5036万、4039万和206万元。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正是乐视网的控股股东;《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也注意到,成立于2013年9月12日的鑫乐资产管理(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是乐视互联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和张榕。

  乐视互联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2014年5月20日之前,法定代表人正是贾跃亭,现为赵凯;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也曾是该公司的法人股东,2014年5月20日之后,变更为自然人股东赵凯和张蓉。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显示,冠鼎建筑和贝眉鸿科技,与乐视系并无直接关系。

  冠鼎建筑法定代表人是杜陵,成立于1993年9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法人股东是深圳市讯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峰实业”),出资800万元,是单一最大股东;另外,姚华、王建兴、向光前和陈鹏四人为自然人股东。

  成立于2002年5月的讯峰实业,法人代表人也是杜陵,注册资本为900万元,范守善、陈鹏、杜陵为三名自然人股东,出资额分别为270万元、315万元和315万元。

  作为乐视致新的另一名小股东,贝眉鸿科技成立于2011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陶宁,注册资本为3015.6万元,汪华和陶宁为两名自然人股东,出资额分别约为7.8万和3007.8万元。

  乐视致新只是乐视网的控股子公司,持股比例为58.55%;乐视网2014年年报显示,乐视致新其余持股41.45%的少数股东,2014年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为亏损1.87亿元。这种情况在乐视网其它几家非全资子公司中也存在。

  2014年,乐视致新、乐视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和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亏损分别约为1.87亿、0.02亿、0.13亿和0.32亿元,合计2.34亿元。与乐视网2014年合并的少数股东损益亏损额2.35亿元“旗鼓相当”。不过,乐视网并没有在2014年年报中对少数股东损益作出详细说明。

  鲁桂华指出,上市公司之所以产生少数股东损益,一般是控股子公司低价向上市公司销售产品,导致控股子公司亏损,经过抵消后,上市公司控股比例部分不受影响,但少数股东控股比例却要录得亏损。

  “打个比方,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股权,乙公司生产产品的成本为1万元,但卖给甲公司只有7000元,亏损3000元,但合并报表中,甲持有70%股权比例属于内部交易,不算亏损,但其它少数股东却要亏损,也就是900元。”鲁桂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样的关联交易会损害少数股东利益。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乐视致新是乐视网的全资子公司,那么由于大幅扩张的策略导致乐视致新亏损,乐视网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也会大打折扣。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股权结构,在大幅扩张的同时还保证了作为上市公司的乐视网业绩的靓丽,同时,对其股价也更为有利。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亲历者还原真相:腾讯微博之死是慢性自杀

亲历者还原真相:腾讯微博之死是慢性自杀

2011年加入腾讯前,我直接没有考虑去聊聊新浪微博。因为我觉得腾讯微博其实更有机会笑到最后,即使当时新浪已占先机、如日中天。怀着投机心理和济世情怀,我成了腾讯微博的一员。但2013年初,我感觉腾讯微博脉象衰微,已经知道“这孩子迟早是要死的”。虽然我做过一点事情,尽管我认为腾讯微博仍有机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从离开的当季开始,微博就再也没在腾讯季报中出现过。

我不晓得当时的战略、决策,也不关心有什么宫斗、内幕,更无意于对任何一位共事过的同事指手画脚。我只从自身体验和观察出发,说说我所知道的真相。毕竟作为一个久病成医的互联网老中医,在腾讯微博活着的时候,我曾牵过它手、摸过它脉。

勉强完成使命 终算死得其所

腾讯当时要做好微博是认真的,它并不注定是个会成为炮灰的产品。我对腾讯微博有三个基本判断:它还算完成了使命,死得其所;它其实可以活得很好;它的死因,真相只有一个――慢性自杀。

关于他的使命,我同意魏老师所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腾讯微博又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确拖缓了新浪微博的商业化速度,并通过微信,将“现象级产品”五个字从新浪微博手中重新抢了回来。”但防守只是他的最低目标,目的都谈不上。如果要说目的,探索社交广告收入才是真实的目的之一。

通过微博一战,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硬生生并列为两大主流微博,流量早就第一、收入当时刚刚爬到四大门户第一的腾讯门户,由此正式成为最主流门户。同时,腾讯和新浪一起把微博这个行当做得半死不活,保卫了QQ空间及其开放平台,也为微信另辟蹊径崛起争取了时间。但这是个客观结果,而不会是初心,它并不是为当肉盾而生的。只能说,腾讯微博成功完成了它的最低使命,结局是腾讯最初设想中能接受的最不济结局。也算死得其所,没有白死吧!

它其实可以活且活得更好。但瞧病可以免费,开药就得收钱了,腾讯又不给我钱。更何况,有药腾讯微博也已没法再吃了。

因为NO Zuo 所以Die

腾讯微博之死,真相只有一个,是慢性自杀。它死于跟新浪亦步亦趋、与兄弟若即若离、对资源不依不舍。

常见的死法是No Zuo No Die,腾讯微博却相反,它没犯过啥作死的致命错误,没做什么、坐以待毙才是死因。

魏武挥老师复盘腾讯微博的小败局,认为原因在于丧失先机、激励和动力不足、运营水平落后和定位为防守型产品。还有人认为是这种产品形态水土不服有缺陷。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或一些原因的结果。我认为还可以往灵魂深处挖一挖。

无数案例,包括微信,证明未得先机其实并不是个事,对巨头来说更是如此。腾讯微博人的运营水平、努力程度够不够,也还不必成败论英雄、轻易下结论。激励机制和求生动力,不是根本原因。劲头不那么足是个未经验证的表象结果,原因不一定就只是激励不够。更深层是求生求胜的欲望不强烈。若一开始就存在失败主义,地球人科技进步、装备提升,也无法战胜三体人。

说到这又要提一下微信。腾讯广研的资源和激励不见得比微博多,当时也并不面临像新浪微博一样需全员上阵、背水一战的境地,起步同样不是最早的。如果说广研团队比别人多点什么,恐怕就是他们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抱有做成一个产品的欲望和信念。

想赢和相信能赢,真的很重要。这能决定是不是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自信,决定是否能从腾讯社交系统和用户的特点出发,用微博形态做出受喜爱的产品。

与新浪亦步亦趋

腾讯对微博的“战略级产品”定位我认为是真诚的。腾讯微博最初获得的资金、流量、技术、人力支持等资源让竞品都眼红得很。腾讯总办一票大佬天天发微博、体验社交游戏和小应用,甚至不惜沦为广告狗。

腾讯微博动用了很多的资金拼抢名人资源,虽然很粗放,但还是有效的,在局部建立起颇为不错的影响力。只是这打法跟新浪亦步亦趋,得出的结果终究只是跟老大的屁股贴更近点,而不可能从某处超越。运营方法上,跟领先者用一样的方法贴身肉搏,除非体量有真的压倒性优势,不然外界看来,你终究不过是个大老二。

商业模式探索上,腾讯其实也本有优势,无论是社交游戏还是社交广告,腾讯微博都有大过新浪的基本盘。

游戏收入、产品供应和游戏玩家,腾讯都不太缺,但不会阻拦微博把游戏渠道做起来。广告模式是腾讯希望有大突破的,这也本是OMG(腾讯的在线媒体事业群)的基本价值所在。这两个部分最终都是QQ空间为主的开放平台做起来了,SNG(腾讯的社交网络事业群)的广点通成了全腾讯社交产品和开放平台的广告运营主体。

也许还可以靠电商和卖“大数据”维生,也许吧。这俩其实一直只是理论上可能。

结果腾讯微博只是跟着新浪,对方开发啥广告形态啥广告位,这边就弄个类似的拿去抢着卖,在广告主那里分食到老二级的广告份额。最终结果就是让新浪不要活得太好,自动对号入座做了肉盾。

有一种情绪,内部一直任其存在和滋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我们就是炮灰”。当时有的同事在群里讨论问题,会带出这种情绪,甚至直接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边跟新浪亦步亦趋,一边觉得这样不是出路,一边还觉得自己就注定是在参与一个炮灰事业。好悲壮。

可能有些人真是受了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影响,他们天天鼓吹腾讯微博就是防守型产品。比如之前网易副总编张锐宣称,微博对四大门户来说,新浪是战略级产品,网易是变革型产品,腾讯是阻击型产品,搜狐是跟随型产品。更有业者这样评论:新浪拿它当饭吃,网易拿它当菜吃,腾讯条件反射抢着吃,搜狐说你们都吃我也吃。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张锐那样讲,有一些对各公司习性的判断在里面,但更像是鼓舞网易士气和打击腾讯气焰。就像以前业界长期诋毁QQ.com用户低端广告价值低,流量只靠QQ弹窗不靠门户内容之类,那是对广告圈糊弄糊弄的,大企鹅自己内部竟也有人当真?

其实哪家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在一块业务,还公开对这块业务的将士说:“你们就是送死的,对付对付别失守就行。”你见过谁家派敢死队,是配备战役级装备和兵力,还持续那么多年的?肯定还是希望进取打出漂亮仗,最坏能接受“不失守”而已。

与兄弟若即若离

与兄弟若即若离,我指的是腾讯微博跟QQ、QQ空间等相处起来显得比较独。早期即通、空间和搜搜等部门都对微博有过支持,奉命行事也好,投资于“战略级产品”也罢,GM们相互支持也成,兄弟们的支持是不少的。但后来微博追求独立性,几乎断绝了与大社交体系和大开放平台的协同,没有背靠腾讯生态体系压制新浪,而是单打独斗去“撞沉吉野”。

微博自己一度说要做个广告系统,后来为啥没做我不确切知道。但广点通运营不错的时候,腾讯微博却没有开心地引进这样一个现成武器。社交游戏也一样。不甘于做一个受兄弟指挥的渠道很有志气,但前提得是你做成了一个好渠道。

既希望大哥小弟们给量给底层支持,又不希望分享运营果实。自己既不是美国,又不肯加入北约给美国当日本小弟,资源有限还想学中国自建“完整工业体系”,呵呵。哥哥弟弟们再宠你让你,也不会一直傻下去。慢慢地,后起的微信都不愿意关联微博了。

要说安心当肉盾,日本这样的肉盾当得其实很不赖,防守中国的时候把自己也搞成了强国。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肉盾本身也肌肉强健。

对资源依依不舍

大企鹅是有系统性的支持,让内部很多产品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只靠拼爹轻松就有机会成为千万级、亿级产品。这种系统性的成功保证,让腾讯人不必是特种兵,2万个普通人加少量的英雄,就能为腾讯帝国持续开疆拓土。

生为富二代是好事,但奶是迟早要断的。什么OMG没有社交基因,这跟“防守型产品”一样不成立。微信团队不是搞社交起家,陌陌唐岩是搞门户内容出身。根本原因是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催熟的,没有尽快形成内在的生长能力,没有了解和满足用户让用户真的爱上,除了撒娇闹独立也没试过真的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一直是个靠输血喂奶的怪胎巨婴。直到被抛弃,还在说“妈你生我就是为了让我死吧”。

一开始业界说,腾讯微博就是靠QQ和空间说说同步,这也本不是真相,而是一种误解,或是别有用心的诋毁,慢慢竟真的一语成谶。

2012年中已有迹象,腾讯希望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得自己找到好好活的办法了。然后,你懂的。

资源是毒药。当你不知道为何而战,当你并不为胜利而战,有毒药也不给你吃。腾讯微博,卒。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国产手机(手机app)“一路向西” 谁能让印度市场着迷?

国产手机(手机app)“一路向西” 谁能让印度市场着迷?

Hi,你能在中国帮我买到 Mi 4 吗?

前几天打开 Facebook,突然收到很久没联系的一个朋友发来的消息。两年前认识 Waris 时,他拿出一部三星手机让我帮忙拍照;大约半年后我看到他在 Facebook 上更了一条状态,大意是刚做成一笔生意,奖励自己买了一部 iPhone 5s 和 iPad;现在看来,这位印度青年应该是迷上了小米。

继 4 月底,雷军在小米 Mi4i 印度专场发布会上用“Are you OK?”问候印度“Mi Fans”之后,最近小米又在印度开启新一轮宣传攻势,这一次他们没有选择惯用的网络营销手段,反而是买了 6 家报纸的广告版面,日前 Hugo Barra 还在 Twiiter 上展示了他们在《印度时报》上的整版广告。

国产手机(手机app)“一路向西” 谁能让印度市场着迷?

从去年 7 月闯入印度市场到现在,小米已凭借 4% 的市场份额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 5 的品牌,不论是 Hugo 还是雷军都曾不止一次提到:

今年,印度是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

看中印度的不止小米一家,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趋于“红海”之时,魅族、酷派、联想、OPPO 等国内手机厂商也都将目光转向海外,且几乎都把隔壁的印度当做了首选。当然,印度也绝对有足够大的潜力。

研究机构 Bernstein Research 最近发布的一项报告(India: The Next China for Smartphones)预测,未来 5 年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会呈现翻倍增长,且将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分析师 Mark Li 表示,这一预测一点也不夸张,目前印度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只有 30%,拥有足够的竞争空间。

然而,当所有厂商都看到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大潜力时,激烈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尽管目前三星仍是印度手机市场数一数二的品牌,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时刻准备着应对中国手机厂商带来的压力。本周五,小米将 Mi 4 的价格下调了 5000 卢比(约合人民币 489 元),随即三星就把 Galaxy Grand Max 下调了 6000 卢比(约 586 元)。

三星和印度本土手机厂商 Micromax 暂时还能继续占据第一、第二的市场份额,但二者之后第三的位置则经常在换,据《印度时报》称,小米和摩托罗拉是这个行列最大的竞争者。

另外,印度智能手机市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平均售价较低,通常不超过 100 美元。Bernstein Research 的报告称,印度 2014 年卖出的智能手机中超过 40% 售价都是 100 美元以下,所以低价机型仍然是打入印度市场的首选。

这一特点对善长“性价比”的小米来说无疑是很大的优势,但相继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兴、酷派也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不得不重视的实体店

虽说小米是主要依靠网络渠道模式进入印度市场的,但事实上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中,线下零售店才是主要销售渠道。印度的网络普及率有限,约 70% 的印度人口仍然居住在网络欠发达地区,这些人只能在线下零售店购买手机。

因此,在变换宣传模式,购买报纸或电视广告的同时,小米在印度的销售模式也将作出调整。《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小米目前也正在与印度几家知名线下手机零售店谈合作。

零售店依然重要这个特征,给了 OPPO、金立等主要靠实体店或运营商渠道销售的中国手机厂商继续在印度扩张的机会。事实上 OPPO、金立的部分机型近几年都曾被在印度人最喜欢的手机 Top 10 之列。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加

一加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跃居一加海外出货量最高的国家,这件事曾让刘作虎感到很意外。没有遵循上述“低价”、“实体店销售”这两个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主要特征的一加,也在印度市场找到了一片天地。

据刘作虎透露,一加是以和亚马逊达成独家合作协议的方式进入印度市场,但其在印度市场的收获还有赖于此前在美国欧洲打下的品牌基础。此前,刘作虎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也曾表示,印度会是一加重要的海外市场。但一加的定位比较明确,他们还是希望一加在印度市场中扮演中高端机的角色。

无论以何种姿势,中国的手机厂商似乎都已喊出要向印度“进军”的口号。最终印度人民会买谁的账?

We will wait and see.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创业被指虚火高烧:烧出来的伪需求

O2O,互联网当下最热门的领域,不只是阿里腾讯百度的必争之地,也是每一个创业者开门纳客的挚爱,投资人、程序员、商务专员、营销大师……所有的人和所有的钱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这些很热门的词其实是在虚张声势,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硅谷“创投之父”彼得・蒂尔这样看待中国O2O的火爆,“如果创业者把自己的公司贴上O2O之类的热词做标签,我在投资时会持谨慎态度”。

现状:垄断,还是垄断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讲究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团购是这一理念的先行者。而在创业浪潮中,更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横向的,比如餐饮O2O、汽车O2O、美业O2O……可以说只要从业者想,没有拿不出的O2O帽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餐饮外卖、汽车类企业为创业者最常选择的类目,其中餐饮类O2O企业约有140家,汽车类O2O超过130家。见者有份儿也意味着竞争惨烈。据知名第三方互联网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全年订单规模达到3.76亿单,规模惊人,但百度外卖、美团外卖和淘点点依靠覆盖城市数量的规模优势成为外卖市场的绝对领先者。美团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已达50%,日订单量突破220万单。

在这一背景下,记者发现,今年以来,餐饮类O2O鲜有融资案例,外卖类更甚,垄断效应已现。实际上,从资本的维度讲,垄断趋势也在加强,以BAT为首的巨头也已开始搭建O2O集中化入口。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去年在O2O领域的投资超过25亿美元,投资范围包含本地生活服务、打车应用、医疗和电商等;以技术见长的百度则在近期提出要做链接3600行的通用平台,其副总裁李明远首次详谈百度O2O战略。

问题:烧出的伪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2O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公司前仆后继,但这些从业者占领市场的打法却出奇的一致:补贴、补贴、再补贴。

记者了解到,5月底河狸家豪掷1亿元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和广州的用户。而给用户补贴几乎已成河狸家的常态。同样的战术也发生在其他行业,比如今年3月的家教O2O和电影O2O领域。

金沙江创业投资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今年检验O2O项目能否活下来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怎样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也能把用户规模做起来”。

事实上,很多企业目前仅是通过“补贴”这样的营销行为来拔高用户的需求,即这些服务本身并非高频服务,如果把补贴撤销,很多所谓的O2O商业模式并不成立。朱啸虎举例称,同样是汽车类O2O,代驾类和P2P租车市场就存在市场规模过小和使用频次过低的问题,这样的公司在兜售概念之后,今年会活得非常艰难。

梅花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O2O企业的首单量跟整个订单量的比率非常重要。一般而言,O2O的首单通常都是补贴获得,烧钱烧出来的量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某个区域在一个月内首单量与总订单量之比高于50%,那一定是很烧钱的,意味着未来还要花很多精力获取新用户,是不可持续的。”

趋势:资本?关门!

当理性思考开始付诸O2O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资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炒得过火的市场。尽管每月仍有不少O2O融资消息曝出,但是投资者已经开始保持克制。

吴世春坦言,去年投资O2O领域还有一些机会,但今年风口在慢慢地关闭。河狸家创始人孟醒近期也多次表示,O2O初创公司的风口期已经过去。在他看来,O2O初创企业的黄金发展期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初,到现在风口期已经过去。“你能想象的任何一个领域,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人从事甚至已经拿到钱了。今年下半年开始,O2O行业的死亡名单会越拉越长,市场已经开始进入淘汰赛阶段。”

当然,资本并不是拒绝所有的O2O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整个O2O行业融资总额为35.3亿元,其中汽车类O2O融资数据占比超过50%。

从行业分布来看,汽车后市场类O2O企业融资案例不在少数,车女婿、怡驾以及车点点等均获得资本青睐,其中怡驾A轮融资更是达到1亿元。据悉,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底,累计近2亿美元流入汽车后市场O2O行业。

吴世春则指出,其仍然看好O2O三大投资机会:第一,中产阶层消费升级的机会。第二,移动互联网改造的机会。第三,中国产品和模式全优化的机会。但朱啸虎则更看重平台性业务,不看好上门类服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黑莓安卓(安卓app开发)大冒险:旗舰机配置曝光 11月开售

黑莓安卓(安卓app开发)大冒险:旗舰机配置曝光 11月开售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血雨腥风中,芬兰诺基亚和加拿大黑莓成为一对难兄难弟,已经退出市场或是被消费者所遗忘,不过根据最近的媒体报道,两家昔日的巨头级公司正准备依靠谷歌(微博)的安卓操作系统,重新在智能手机市场寻找存在感。

路透社曾报道,黑莓公司将会在年内推出公司历史上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日前业内媒体对这款安卓手机的硬件配置进行了详细曝光,据称,这款黑莓安卓手机将会在圣诞节之前的11月上市发售,另外手机将推出安卓版本和黑莓10系统版本。

需要指出,迄今为止,黑莓公司官方并未对外证实正在开发安卓系统手机,也没有披露过硬件信息,不过对于此前路透社的报道,黑莓发言人并未予以否认。

硬件配置曝光

根据多路媒体的消息,黑莓这款搭载安卓的手机,属于黑莓的旗舰手机级别,目前内部开发代号为“Venice”。

黑莓公司将和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合作研发这款旗舰手机,该手机将和三星最新旗舰手机一样,采用双曲面显示屏。从去年底开始,三星电子和黑莓已经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拓企业和政府手机市场,因此黑莓在手机零部件上获得三星电子的大力支持,在意料之中。

在今年的西班牙移动世界大会上,黑莓公司曾表示将会在年内推出一款重量级的新旗舰手机,这指的正是Venice。据报道,黑莓还暂时不会完全放弃自家的“黑莓10”操作系统。这款旗舰手机将设计成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搭载谷歌安卓系统,另外一个版本仍然采用黑莓10系统。

通过一种手机两个版本,黑莓也将有机会第一次观察黑莓用户对于两种系统的倾向性,如果安卓版本获得畅销,业内人士认为将会加速黑莓应用软件生态走向关门大吉。

这款安卓旗舰手机的硬件配置也被灵通人士曝光,其配置了美国高通公司的骁龙808处理器(主频1.8GHz,64位架构),内存为3GB。其处理器芯片和韩国LG电子最新旗舰手机G4相同。

这款手机将会配置1800万象素的后置摄像头,以及500万象素的自拍摄像头。

消息人士称,黑莓公司将会在今年11月份发售第一款安卓手机,显然将利用圣诞购物旺季。不过如果选择此时上市,黑莓的安卓手机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星电子的Note5新手机,以及苹果公司今年秋季新发布的iPhone手机,都将会在圣诞节展开销售攻势。

合作降低风险

虽然黑莓公司将和三星电子联合研发这款手机,但是两家公司的具体分工尚不详,比如这款安卓手机中是否会采用三星电子安卓手机的桌面软件或是预装其他三星手机端软件。

目前黑莓公司正在艰难的挣扎当中,最近刚刚宣布了新一轮的大裁员计划,黑莓的财务健康状况也不理想。据分析,如果和三星电子合作,黑莓可以降低第一次尝试安卓系统带来的风险,比如无需担心造成大量的库存滞销。

此前,黑莓公司已经开始逐步向黑莓生态系统靠拢。华裔首席执行官程守宗表示,黑莓无力和谷歌安卓以及苹果iOS竞争,黑莓10系统已经兼容了安卓应用软件,并且预装了亚马逊公司的安卓软件商店。

不过据外媒报道,兼容安卓软件以及搭载亚马逊软件商店,没有能够给黑莓的一系列手机带来实质性的改观。黑莓手机的销售量仍在萎缩之中,公司的行业地位也已经今不如昔。

未来,黑莓在黑莓手机的应用软件生态方面是否会向三星电子靠拢,甚至变成三星的“附庸”,仍是一个未知数。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众所周知的是,在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谷歌的安卓已经成为王者,占据了全球八成五的份额,俨然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Windows”。谷歌和英国ARM公司,依靠开放的姿态,成功构建了类似个人电脑时代“微特尔联盟”的成功战略格局。

一般认为,如果加入安卓的阵营,智能手机厂商将享受到安卓带来的用户和海量应用软件的红利,可能改变目前的不利地位。

不过美国科技新闻网站InfoWorld等媒体也指出,黑莓公司的安卓尝试,也存在一些不利风险。

最明显的是安卓生态中竞争者众多,白热化的竞争导致价格不断下滑,厂商的利润率薄如刀片。

在安卓阵营中,三星电子依靠先进的硬件制造技术垄断了高端手机市场。这让日本索尼、韩国LG电子、中国台湾HTC等公司陷入了被动。

除了高端被三星垄断之外,在中低端安卓市场,中国厂商快速崛起,依靠高性价比手机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华为科技、北京小米和联想集团已经进入了全球智能手机前五名,依靠的就是廉价安卓手机。

媒体分析指出,在安卓生态中,黑莓的盈利能力会大幅下降,另外很难做到脱颖而出。

此外,传统的黑莓用户都喜欢使用实体键盘,此次的安卓旗舰手机“Venice”也将配置实体键盘,不过媒体指出,绝大多数的安卓用户并不喜欢使用实体键盘,迄今为止行业内还没有出现过一款安卓实体键盘手机成为“明星爆款”的先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黑莓公司的优势之一是针对企业和政府用户的安全通信技术。但这些优势构建在“黑莓10”操作系统之上。在程守宗的改革计划中,黑莓正在将传统的软件产品延伸到安卓和iOS系统中,但是这种跨平台的移植刚刚起步,黑莓公司尚未在安卓安全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Twitter打算做新闻平台了 微博还会远吗?

Twitter打算做新闻平台了 微博还会远吗?

这是一周之内关于Twitter的第二条大新闻了。

北京时间6月19日,美国知名科技媒体The Verge援引Twitter副总裁Kevin Weil透露出的消息称,Twitter正在推行一项名为闪电项目(Project Lightning)的计划,将由专业的新闻团队将Twitter上最新的推文按照事件的形式综合起来,并在显著的位置进行推广,打造Twitter的新闻平台。就在一周前的6月12日,Twitter现任CEO Dick Costolo刚刚黯然宣布辞职,在这样的背景下,Twitter的新战略无疑代表了Twitter未来一段时间重点的发展方向。

现有Twitter模式积弊重重

与其说Twitter是一家社交网站,更不如说Twitter是一家媒体网站。Twitter以其内容的原创性和传播的高速性等特征,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媒体改革的急先锋。2010年海地地震和2013年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相关信息首发于Twitter,而今年4月12日,希拉里在Twitter上首发宣布竞选总统的消息,更是让Twitter成为传媒界不容忽视的信息源,可以说,Twitter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即时新闻媒体。

但在了解新闻事件的用户体验上,现有的Twitter模式可谓困难重重。Twitter的信息获取主要通过关注用户和搜索标签(HashTag)两种途径来完成,添加信息源时需要用户主动输入大量信息才能搜索并添加,这对于新用户和缺乏计算机的一般用户来说学习成本较高,在2013年Twitter上市的招股书中,在分析自身弱点的部分中就写到“新用户最开始或许会对我们的产品感到迷茫。”

信息缺乏分析解读也是用户远离Twitter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新闻线索首发于Twitter,但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还需要对新闻背景的解读,对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及对涉事各方态势的反馈,而这些在Twitter上很难一览无余。动手能力强的用户会通过搜索去浏览更多的推问以及订阅更多的用户,但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更倾向于去专业新闻媒体上了解现状。

信息过载也成了严重影响Twitter信息质量的因素。当新闻事件发生后,用户在关注过多信息源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堵塞,失去阅读的兴趣。反之,当用户没能关注足够全面和丰富的信息源的情况下,获取的信息很可能是片面的,或是片段的,制约了新闻事件的后续传播。2014年一季度Twitter财报显示,用户按时间轴显示信息流流量较上个季度下滑了7%,表现了用户面对信息过载的无所适从。

新模式只为寻找有效的盈利模式

无论是换帅还是改变内容生成模式,Twitter的核心诉求在于找到一条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根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的数据,2014年全年,Twitter占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的份额还不到1%,这一数据仅相当于Facebook的八分之一,或者说是Google的三十分之一。

Twitter现有的盈利基于三种方式,Twitter官方优先推荐广告主用户给新用户关注,在Twitter热门榜单上提供付费广告露出,以及出售热门关键词给广告主,提升他们推文的排序。相比之下,汇总新闻平台的方式影响力更为突出,盈利效率也大为提高。针对事件的新闻汇总,有助于Twitter为广告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相关企业可以以事件亲历者或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列表中,而汇总后的新闻内容,也意味着广告将更直接的分发给对该领域或者该时间关注的用户,因而也更有价值。

对于Twitter来说,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Twitter 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用户增长率只有4.86%,而在2013年同期,这一数据曾逼近30%。Twitter每月线上活跃用户为3.02亿人,而竞争对手Facebook的活跃用户稳定在10亿人之上。通过信息汇总,Twitter能把更多想要了解新闻态势的人吸引到Twitter来,Twitter将完成新闻产出,新闻加工和新闻宣传为一体的闭环,这一功能甚至无需用户登录Twitter账户即可使用,比较大大提升Twitter的活跃用户数,对于盈利大有裨益。

Twitter变了,微博还会远吗?

作为Twitter最知名也是最成功的模仿对象,大洋彼岸的新浪微博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内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而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华(Fu King-wa)在2014年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新浪微博上仅有5%的用户还在原创内容。微博的空间,一方面受到包括今日头条等新闻汇总类App的挤压,另一方面也面临微信朋友圈的高强度竞争。

另一方面,虽然新浪微博财报显示,在2014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扭亏为盈,开始盈利,但仍需找到在新增用户红利期结束后的盈利模式。得益于中国独特的网络文化,新浪微博在个性化定制等针对个人用户的盈利方式上创新很多,但仍缺乏强有力的大额盈利方式。

根据事件做新闻平台,无疑是微博转型的可行方案之一,新浪微博仍是中国原创新闻的主要发源地,而新浪本身的门户基因也让这件事落地成为可能。试想有一天,当你看到梅西发布庆祝欧冠胜利的微博之时,欧冠赛程已经一字排开,或者范冰冰晒出“我们”的时候,关于李晨张馨予的解读都已经准备好的时候,你还会单独安装一个额外的新闻App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被指昏头:你们的平板在哪儿?

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被指昏头:你们的平板在哪儿?

诺基亚CEO苏里有关公司将重返智能手机市场的消息,令科技行业一片哗然。包括Slashgear等媒体指出,诺基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并不明智,之前推出的安卓平板在市场几乎消失,这就是其中的一个理由。

苏里表示,将会寻找合作伙伴来重返手机,诺基亚只会参与部分设计,并将设计和诺基亚商标授权给伙伴。苏里并未给出诺基亚重新推出智能手机的时间表。

苏里描述的智能手机运营模式,和之前的安卓平板N1几乎一模一样。这款安卓平板由富士康集团全程操刀,诺基亚提供了安卓桌面软件以及“Nokia”的商标。

这款安卓平板在上市时曾经引发关注,不过随后在市场上,表现平庸。

外媒讽刺指出,如果一个消费者能够知道如今到哪里去购买诺基亚的这部安卓平板电脑,那么他可能是极少数的幸运儿。

毋庸讳言,诺基亚提供商标贴牌的代工厂电子产品,和当年诺基亚全力设计制造的高质量手机产品,并不是一个概念。

诺基亚重返手机的消息之前曾几次传出,业内均有声音认为这一动作并不明智,诺基亚今天已经没有实力参与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

伴随着手机业务交易,诺基亚的手机设计人才大部分流失,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诺基亚内部已经不剩下一个能够设计优秀手机的人才。”

除了人才之外,诺基亚手中已经没有任何独家的手机操作系统,之前的塞班系统和MeeGo系统都已经被终止。如果没有独家系统,诺基亚只能像平板电脑一样采用安卓,但是众所周知,在中国高性价比军团的参与之下,安卓设备市场早已不是红海,而是“血海”。

未来诺基亚的主力业务将是移动通信设备制造,手机将成为一个“业余玩票”项目。

诺基亚如果重返智能手机市场,将会制定怎样的产品战略?美国科技媒体也进行了分析猜测。

据分析,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三星电子和美国苹果公司垄断瓜分,诺基亚可能了解其中的难度,不会进入高端机市场,也不会瞄准美国市场。

诺基亚最有可能的是面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基于安卓系统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在发展中国家,诺基亚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诺基亚持续面向这些地区销售价格只有几十美元的功能手机,在手机业务转让给微软之前,发展中国家也是诺基亚手机增长最快的市场。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安卓手机,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量的主要贡献者。在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地,都已经涌现出一批本地化的安卓手机品牌,而中国的小米、华为等在抢夺国内市场之后,已经开始进攻海外市场。

外媒分析认为,微软公司的WP系统市场份额近乎消失,诺基亚未来不太可能沿用微软系统。

据预计,诺基亚未来可能面向发展中国家推出类似之前Asha产品线那样的高性价比廉价手机。

从诺基亚放弃手机业务到重返手机市场,当中已经过去两三年。而在这一时期,智能手机市场发生了本质变化,2016年的“手机江湖”,已经不再是2013年的江湖。

根据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了27.6%,但是今年的增速将大幅下滑到11.3%。

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价格大战导致安卓手机快速普及和饱和,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六年来来第一次出现了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市场环境巨变,诺基亚重返智能手机,结局可能像安卓平板N1,在短暂喧嚣过去后,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市场份额,更难以改变竞争版图。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