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百货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雷军还记得初心吗?[app开发]

7月16日下午,小米召开媒体沟通会发布新品。发布小米电视2S和小米净水器,发布会上,我们见到了熟悉的小米模式,雷军在台上列举着用户懂或者不懂的数据,给用户交代着各种论据,最后红字打出一个大大的价格。

前一段,当小米推出小米插座的时候, 我写文章说小米已经成了一家伪装成手机厂商的百货公司,而如今雷军在百货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米在百货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雷军还记得初心吗?

  一、小米体系的价值最大化

在小米做手机的时候,我们总结出来一套小米的体系。小米先从MIUI入手,然后硬件做出来小米手机。而雷军在互联网传媒上早有布局。雷锋网、快科技在小米手机的传播上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在小米手机成功之后,先是通过小米的连续抢购,把小米官网建成了京东、淘宝后最大的电商。

然后小米注册了移动支付公司,申请了虚拟运营商资格,随时可以建立封闭的支付渠道,小米投资迅雷,投资影视公司获取内容。

华为提出云管端,小米自己有端,虚拟运营商算管,云没有。没关系,花钱买,于是小米投资世纪互联,拿下云服务。

在媒体宣传上,小米又投了一个新的财经媒体“界面”,更有王自如这种用来打击对手的自媒体。至于微博微信上KOL更是难以计数。

小米甚至还想学阿里,搞货币基金,投资民间银行,一系列的扩张,把小米帝国搞了起来。

而小米搞起来以后,也就不再把目标局限在手机上,小米开始卖电视,卖平板,投资20多家智能硬件公司,卖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最后,产品无所谓,只要是看起来有市场容量,有较高利润的小米都做。

于是,血压计,空气净化器、接线板,再到今天的净水器,小米唯恐自己搭建的这套体系没有发挥出价值,拼命的扩展。

  二、从专注到不专注

我们要承认,小米手机在2011年是出色产品,虽然后来竞争对手追了上来,但是在2011年底,小米一代是无敌的。

雷军自己是手机发烧友,和黄章一起混了一段时间,先从MIUI入手,对UI和用户体验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而雷军又找来了周光平的团队,有成熟的模板,最终造就了小米手机的辉煌。

雷军和小米公司对智能手机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雷军一直再说,快,极致,专注,甚至产品型号也学苹果一年一款。

但是,现在小米公司扩展的产品,反而失去了雷军以前所说的东西。

我们看看雷军在小米2S电视上的宣传,拿3D游戏帧数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芯片强大,问题是30多帧远远达不到60帧的流畅标准的,都是不流畅,拿50步笑百步例子来宣传,这显然是没明白。

雷军宣传NTSC的色域是80%多,但是现在流行的随便一台OLED的电视NTSC色域就能过100%啊。LCD色域这个项目是弱项,你反而拿出来当卖点,不是给竞争对手找口实吗?

至于公证处证明盲听有优势,这个就更离谱了。盲听对比也行,得有条件啊,随便拉人听,开个音效,调个均衡,选个曲子,200元的音响压到10000元的没难度,这个糊弄不了内行啊。

电视显然不像手机那样是雷军的爱好,小米也就失去了专注。找一个便宜点的OEM厂商,参与下设计,就贴上小米的牌子,纳入体系来卖。专注,极致体现在哪里呢?

小米空气净化器是万利达做得,这个净水机不知道是哪家厂商的OEM。这种东西小米真的能完全控制得住用户体验?

小米接线板前后出了至少三种版本,内部差距不小,用户体验真的没问题?

  三、过度扩张透支品牌

2015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进入到淘汰期。小米尽管还是最优秀的厂商之一,但是也无法保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了。

雷军前不久刚刚把小米手机的销售目标从1亿下调到8000万,但是公司增长率和流水还是要的。

于是小米拼命的向其他领域来扩张,这种OEM模式,可以给小米增加流水,推高估值,至于产品还是不是专注、极致/快,雷军已经顾不上这么多。

其实,在推红米以后,小米的品控和口碑在互联网上就已经有了一些反应。量大以后品控难做,即使在小米熟悉的手机领域也不省心。

而小米如今什么都做,什么都贴小米的牌子,一旦出了问题,对刚刚竖立起来的小米品牌会是重大打击。

小米手机的定位让小米Note不敢定价3000元,而小米做的各类产品一旦被贴上便宜没好货,互联网牌子不靠谱的标签,那小米的品牌就被透支了。

小米想做百货公司,但是百货公司也不容易做,产品一旦有问题,用户不会去找OEM厂商,而只会找小米。雷军准备好了吗?

笔者是小米手机的第一批用户,排名大约在3万-5万吧,但是对于小米的这些贴牌OEM产品,笔者持谨慎态度。笔者认可雷军说的专注,极致,快,但是笔者不认为现在的这些小米贴牌产品体现了雷军所说的东西。

雷军在百货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还记得初心吗?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app开发]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7月14日晚,注定是闹腾的一天,各大热点齐齐上阵。沃尔玛控股下的电商1号店再度传出重磅消息,沃尔玛全球高管与1号店高管召开沟通会,现场宣布1号店董事长于刚、CEO刘峻岭离职,原CBSi中国总裁王路将担任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亚洲区总裁。本有望荣登头条,却被随着而来得优衣库桃色事件捷足先登。真是和汪峰同病相怜。

我们再为1号店错失头条感到惋惜的同时,先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一下原因。关于国内首个前十的B2C电商创始人集体离职事件,业内人士关注度很高,大家纷纷猜测,业绩亏损,以及与大股东沃尔玛相处不融洽是导致二人离职的导火索。

业绩亏损或是下课重要原因

2014年1月15日,于刚对外公布了1号店2013年的销售额:表示实现了115.4亿元的销售业绩。同时发布了2014年1号店五大战略:品类扩张、移动业务加速、区域拓展、商务模式创新及大数据应用。

然而,在今年1月初,于刚公布的1号店成绩单缺少了最核心的销售和利润数据。当时于刚表示,这是因为1号店为了尊重战略合作伙伴沃尔玛,所以不公布任何关于交易和运营的数据。

但是,据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其实1号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去年,1号店市场投放费用10亿元,陷入巨额亏损。

1号店为何陷入如此僵局?

一、难以磨合的经营理念

1号店想要打造中国顶尖的网上超市,于刚等管理层偏好烧钱扩张,而沃尔玛线下业务是其主营业务,相对追求稳健发展。三年前沃尔玛对1号店增资同时签署了“对赌协议”,对三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销售额及用户量提出了考核标准,显然两位创始人并未达标。

二、受制于人

其他投资公司不同,沃尔玛收购1号店,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沃尔玛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1号店于刚等高管的话语权相对薄弱。

三、服务系统落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客户与企业的沟通渠道更加多样化,碎片化以及社交化,传统的客服“QQ+电话”比较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在许多企业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也为沃尔玛敲响警钟,想要开展线上业务,搞好客户服务是关键。企业需要和用户保持相同的“节奏”,SaaS服务的发展给了企业新的选择,微信、微博、电话、移动APP、邮件、web、即时通讯(IM)等等,无论用户在偏爱那种渠道,无论用户的声音在哪里,一切大数据都会在Udesk系统中得到明确的展示。

四、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下降

1号店在几年的时间内迅速被苏宁易购等电商新生力量超越,同时被阿里、京东挤压。据《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十强榜单》数据显示,1号店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截至2014年12月,1号店市场份额排名第七位,仅为1.4%左右,与2013年相比,份额下降1.2%。特别在京东、阿里陆续上市后,国内电商生态和格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1号店战略仍显保守,未凭借在食品类电商的优势趁势而出,反而是阿里和京东在2015年已加速发力食品、生鲜电商,1号店的领先优势受到冲击。

沃尔玛抢夺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

那么,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这显然就是沃尔玛蓄谋已久,可怜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一、沃尔玛的强大野心对中国市场势在必得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编著的《互联网+:海外案例》一书中显示,沃尔玛主营业态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中型超市和沃尔玛社区店。其而在电子商务方面也好不逊色,将网络销售确定为自己优先发展方向。在中国以外的不少国家,已经实现了O2O的销售模式,而中国便是沃尔玛的下一个目标。

二、控股1号店,优势互补, 渗透偏僻市场

2008年,于刚、刘峻岭创立1号店;2010年5月,平安出资8000万元,收购1号店80%股权。而在2011年,平安就将50%股权转让给沃尔玛;沃尔玛终于成功入驻沃尔玛,2012年,沃尔玛对1号店增加投资,持股提高至约51%,成为了最大股东。

对1号店的控股成功,打响了“通过电子商务,渗透到更广阔的偏僻市场”战略部署的第一枪。电子商务无地域性限制,沃尔玛通过其门店的配送,进步一渗透到更大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线下门店销售额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摊平沃尔玛整体的物流配送成本。这也是沃尔玛作为一个拥有成熟的线下门店系统的零售巨头,收购线上平台迅速切入电子商务的一个巨大优势。

三、1号店需按沃尔玛节奏发展

2015年沃尔玛开始强调自己是个O2O公司,不过,在网上渠道探索非常谨慎,目前仅有山姆会员店网上商城和刚刚推出两个月的O2O平台“速购”,加在一起也不过约2万种品类,因此作为沃尔玛其有利补充,1号店按照沃尔玛的节奏来发展是必然。

如今互联网O2O群雄争霸,沃尔玛线上业务开展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北京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