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app,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试用过或者报道完之后随手就删了。如果你手里正在做一个尚未完工的移动应用,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在经历了几年爆发式的增长过后,我现在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疑问就是:在app已经泛滥的情况下,现在还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2008-2014年App Store应用数量的增长趋势

  什么叫做爆发式的增长呢?我们先来看看数据。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资料,截至到2014年8月,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在130万以上;过了一个月后,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同样超过了130万款。由于Google Play和App Store分别是在2013年7月和2013年10月累积到100万款应用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两者的应用增长数量都在30万款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800多款新app出现。

在国内,豌豆荚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时,其收录的app数量超过100万,而2014年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150万。由于国内有些开发者没有把Android应用提交到Google Play的习惯,所以中国的Android应用数量高于Google Play的统计数字也不必奇怪。

对于正在做app的创业公司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不过除了应用数量暴涨之外,我这里还有两个坏消息。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数据,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2014年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同比增长76%,而2013年这个数字是115%。(Flurry对“使用”定义是,用户打开app,并且记录一次“会话”。)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左图为2014年数据,右图为2013年数据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除了生活方式和购物、健康这两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有比较好的增长之外,其余的像工具、效率、社交、通讯、音乐、娱乐、游戏这些分类应用的增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

生活方式和购物类的应用使用量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PingWest品玩已经做过解释;至于健康类的应用,大家应该都想的到,随着iOS、Android在2014年都把身体数据追踪做到系统级别,再加上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兴起,这直接引起了这个分类应用使用量的爆发。

所以,这第一个坏消息就是几乎所有分类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增幅都在放缓。而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正在消失。

按照IDC的预测,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相比2014年将增长7.8%左右,这是自2009年以来增长率首次降至个位数。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0.042亿部,较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38.4%;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7亿部左右,同比增长26.3%;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是14亿部,但是同比增长率仅剩下10%多一点。按照IDC的测算,从2014年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9.8%。所以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在慢慢消失。

对于移动应用的开发者来说,应用数量暴涨、多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增幅放缓、智能手机人口红利慢慢消失,这三个信号可以说都不是好消息,它们分别意味着:

1.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2.用户已经在智能手机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这个时间难以再继续大幅提升;

3.新智能手机用户增速在大幅放缓。

我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因素互相之间的冲突。不过由于各种自动化工具的出现,开发者事实上可以越来越快的制作出新的移动应用。无论你想做的是Web应用还是原生应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对应的开发工具让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做出一个可用的移动应用,而这毫无疑问将会继续催生app的数量。

当新app越来越多时,推广也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在国内,负责渠道推广的人们会觉得同样的推广方式,现在的新增下载量却没法和以前相比;在国外,连马克・扎克伯格也感叹Facebook的“应用下载推广广告”真的很赚钱。对于那些有幸被用户安装到手机中的app来说,由于使用频率比较低,以至于“通知栏”这种地方都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入口”。

对于像工具、效率这些分类的新应用来说,除了面临推广难题,还有质量困境。因为这类应用,无论是在iOS还是在Android平台都不乏80分的产品,但新出的同类新产品往往只是个及格水准。用60分的产品去抢同类80分产品的市场,何其困难。在微博上,连前网易知名产品经理、旅游类应用“蝉游记”创始人纯银也感叹:

在移动互联网上,能够存活壮大的只剩下这么一种情况:“用户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需求,而且他很清楚,打开某个app能充分满足这个需求。”其他所有弱需求,模糊需求与小众需求,都会生存得相当艰难。

所以你还会觉得现在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是在彻底否定做app这件事。在我看来,像社交应用、游戏应用这些你只要做的好玩有趣,一直都是有人愿意去玩的;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个对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app,那么或许该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还值得做,因为靠吃行业红利、顺势而为、做风口上的猪这些都已经行不通了。简单来说就是风向变了。

app开发

二维码支付将成O2O的最佳路径?

近日万达集团确认投资快钱是移动支付领域的一大事件,支付作为O2O关键一环的角色也逐步得到了认可;而易宝支付也是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之一,成立于2003年并在提出“支付+金融+营销”战略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内部孵化出一个项目“哆啦宝”,目前有面向C端的哆啦口袋和最新推出面向B端的哆啦开店宝。

单从名称上看,拉卡拉也推出了一款产品叫开店宝,不过其面向的商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便利店和小店主,而哆啦宝为什么要推出开店宝,它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与市面上的其他同类产品又存在哪些区别,品途网了解到的信息如下:

背景:二维码支付被放开

首先说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在2014年3月央行下发通知函要求暂停面对面扫码支付,该消息曾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二维码支付技术暂不成熟,的确会存在木马、病毒、漏洞之类的帐号安全问题。如今到了年底,哆啦宝联合创始人尹俊岭告诉品途网,事实上安全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支付清算协会专门就二维码的一套技术标准展开了讨论,目前的态度是不明确禁止,默认放开,这也是遵循市场经济使然。

那么,在明确了这点后,就不需要去讨论扫码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去搞明白它的合理性、意义及目前有哪几种不同的玩法。从扫码角度说,二维码所孕育的商机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它天生适合移动端,并且拍照这个动作很常见且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再说扫码支付符合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快的、滴滴的持续烧钱大战中也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

意义:连接线上线下的桥梁

以餐饮行业为例,整个餐饮O2O市场预计是5万亿市场,而线上部分占比5%左右,更庞大的线下部分是互联网所覆盖不到的,如何让线下分散的餐厅学会借助线上工具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就是O2O所蕴藏的价值。这类工具可能是①静态的软件系统(天子星、天财商龙)、②轻量的互联网应用(微信、大众点评)或者③一套软硬件结合的产品。

①和③我们称之为广义的O2O服务商,主要是方便商家的管理、运营,虽然消费者可能完全接触不到,但不管直接或间接地对于改善用户的就餐体验具有一定的帮助;所以O2O服务商即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服务的,就像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桥梁,而扫码支付有具备了移动+支付的特性,移动意味着线上线下可随时切换,支付是完成线下交易的最终环节,也是通常所说的“闭环”,两者相加就衍生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比如哆啦开店宝,提供包含智能显示屏、刷卡机、小票打印机的硬件产品和移动支付及营销解决方案,其设想的扫码支付场景包括:收银台闪屏扫码与被扫码、客座小票扫码,且支持6大银行加微信支付进行扫码,当然也可以pos刷卡支付。对此,哆啦宝市场总监白川对品途网表示,哆啦开店宝虽然满足餐饮、零售、商超等生活服务类商户的基本需求,但会更聚焦于餐饮行业;主要是因为餐饮消费频次高,其次几乎餐饮企业都会应用到收银系统,但会面临软件更新、对接复杂等问题,开店宝希望从收银切入为商家提供更高效的方式,再则传统餐厅如何迎接O2O的大潮?白川认为二维码就像是一个顺风借势的“冲浪板”,因此哆啦宝才不惜花近一年半时间去解决二维码自动生成这样的技术难题;而未来开店宝将成为基于移动支付的O2O营销开放平台。

话说回来,开店宝与普通POS终端的最大差别还是开放性,除基本的刷卡支付功能外,开店宝还包括移动支付、可扩展的自定义模块,就像手机上的安卓系统(注意:不是IOS,安卓是开放的)可以自由操作、更改字体等。

玩家:扫码支付的三类对手

在扫码支付这件事上,当然不止易宝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做,据了解,目前布局扫码支付主要有以下三类玩家,其中第二类与开店宝的产品形态最接近:

1、财付通、微信、支付宝等线上平台

财付通:腾讯旗下的在线支付平台,近期与日本恒生软件株式会社旗下网上商城东京Pretty达成合作,支持扫码支付;
微信:基于微信App的任何支付相关行为实际上需要依靠财付通体系,微信的主要动作包括与顺丰合作推扫码支付,与9家连锁商店推微信刷卡功能(属于条码支付);

支付宝:支付宝是阿里进军O2O的一张王牌,因此阿里不遗余力地要进入线下支付场景,如3.8手机淘宝生活节推现场扫码支付,与美宜家、红旗连锁等便利店合作推广扫码支付,目前支持2万家便利店;以53.7亿港元投资银泰打通支付体系,双十二支付宝推出的扫码支付优惠活动等。

2、旺POS、WizarPos等智能POS机

这两者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互联网POS终端,集成蓝牙、摄像头、NFC等接口,支持二维码支付、近场支付,同时具备发放会员卡,累积会员积分相关的CRM功能,具体可参考文章《互联网POS机:旺POS铺设O2O最终一环》。

尹俊辉告诉品途网,与线上的流量平台和旺POS相比,哆啦开店宝的优势是在渠道,依托于易宝支付上千家POS代理商资源,该产品的推广渠道主要有两种:一原本是易宝POS的商户,直接替换掉原有的POS;二针对不是易宝的商家,代理商直接推广这种更新更智能的POS终端,而且在餐饮业普通POS刷卡的费率是1.25%,而开店宝的费率是千分之六。

3、银泰、步步高等谋求转型的零售商场

在银泰与阿里、王府井与微信的合作中,扫码支付是重要的一项,而步步高是湖南本地一家大型零售集团,在湖南省内拥有200多家门店,并占据了渝、川、黔主要地区的市场。据悉在步步高商城的移动端上,用户可以扫码支付在实体店购物,还能用它来完成电话费、水煤电等的缴费;虽然目前这个功能并没有被推广,但这样的一个入口对于步步高的转型也很重要。

那些亏钱的生鲜电商 APP

上个月,当我的一位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告诉大家他开始创业在网上卖橙子的时候,我想,生鲜电商从此要告别“蓝海”了吧。

  这不,12月27日,国内最大的大卖场——大润发旗下B2C电商飞牛网运行近一年后,开始在上海推出生鲜商品。

  今日资本创始人、知名投资人徐新认为,生鲜领域O2O领域是能出一个巨头的。在我看来,飞牛网就具备成为这样一个巨头的潜力,对于国内目前大大小小的数十家生鲜电商来说,又一强敌来到。

  

不计利润要流量

  在大润发做了十几年生鲜采购的吴卫明,在飞牛网决定上线生鲜商品后,他和团队成员从每家生鲜网站购买每种商品来进行研究,并因此决定不销售运输中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葡萄。

  大润发董事长、飞牛网执行董事黄明端告诉笔者,生鲜产品一向是大润发的强项,但是出于配送上的一些担忧,最初他还不敢在网上做生鲜。可是,在看过几家生鲜电商的仓库之后,他立刻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上线生鲜产品,吸引更多顾客解决流量难题,而且对成为中国最大的生鲜电商这件事充满信心。

  在他们看来,由于300家门店的支撑,除了富有经验的生鲜采购团队外,电商仓库就在实体门店旁边,线上平台当日没有销售掉的生鲜商品,可以立刻拿到实体店去清仓处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销售商品的新鲜度,同时也节约了很多成本,是其他纯电商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除了新鲜和安全的保证外,还要以最快速度送到顾客手中。飞牛生鲜商品在上海地区承诺半日达,上午11点前下单,下午5点客户就能收到货。同时,每单生鲜货物免费借用顾客一个保鲜箱,冷藏时间可以达到16小时,彻底解决买家收到生鲜品后的保鲜携带问题。

  

生鲜电商投资年

  75岁的褚时健靠着种橙子,一年盈利3000万元的故事时刻告诉我们,卖水果是可以赚大钱的。我知道的一个水果经销商,只是凭借向卖场销售猕猴桃这一单品,一年就净赚几千万元。所以,你不难理解,生鲜电商为什么成了众多商家砸钱争夺的高地。

  从未来看,2014年,也许是生鲜电商的投资元年。以褚橙而名噪天下的本来生活网宣称1月拿到了新的融资;3月,号称国内最大的鲜果网购品牌天天果园宣布完成由锴明投资领投的新一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也参与了此轮融资;5月,鼎鼎大名的亚马逊在上海宣布入股垂直生鲜电商平台美味七七,投资金额达两千万美元,帮助美味七七从上海开始拓展全国市场;8月,中粮集团旗下繁荣我买网宣布获得B轮融资1亿美元,IDG资本领投,是其历年来在电商行业的最大投资。A轮领投的赛富基金追投,加上A轮所投的3700万美元,我买网创下国内食品电商包括生鲜电商领域的融资之最。有小道消息说,2005年就已创立的易果网已经获得阿里的投资,嗯,这个消息没有求证到,反正,大家知道各路资本都开始投资生鲜电商就对啦。

  不止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垂直电商,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几乎每一家综合性电商都陆续上马生鲜业务,连做快递的顺丰、做视频网站的乐视也都玩起“跨界”,纷纷开辟生鲜电商战线。

  

亏本的生鲜电商

  只是,理想虽然美好,但总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

  你看,国内一批最早进入生鲜领域的垂直电商,目前都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2009年创立的沱沱工社,今年12月刚宣布进入上海,6年时间投入上亿元资金,没有实现盈利;2013年1月初,由于融资困难,生鲜电商优菜网宣布转让;同样在2009年底投入运营的菜管家,2013年获得光明集团注资,到目前仍是亏本。往近点来说,生鲜巨头永辉超市上线的生鲜电商网站“半边天”运营不足两个月就夭折。连本来生活网今年都传出了资金链可能断裂的消息。

  为什么都亏本?业内人士告诉笔者,生鲜商品最注重新鲜和安全,配送上的高成本和高损耗,是赢利的最大困境。和标准化商品不同,水果、蔬菜等生鲜商品,没有经验的人都很难分出好坏,所以挑拣无法靠机器必须人工逐一选择。从仓储到运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冷链配送,一个环节没注意好,商品质量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你如果没注意,把这些有问题的商品送给了顾客,那么好,花几百块流量成本好不容易吸引来的顾客,就这么流失了。谁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谁才能挖到生鲜的金矿。

  “每一家现在的做法都不是为了赢利,是为了赢得顾客。”黄明端称,“现在不算利润,将来才有利润。”

吸引用户?移动应用APP常用的推广途径

应用的质量是决定推广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推广的渠道相对次要。但是从商务的角度,卖一个不成熟的产品反而更有挑战性。总之事情均有两面性,不能太绝对的看一件事。iOS推广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上榜,一个是吸引用户。这两个可以兼得,但是在推广的时候仍然需要区分重点。(ROI就不要问了,这是需要花钱和试错的)

一、IOS推广

1、AppStore

免费而且高效,前提是你的应用足够好。

2、移动应用广告平台

国内支持iOS移动广告的平台已经有数十家,例如admob,madhouse,domob,艾德思奇等等。一般按点击收费。同样,不同类型的应用进行推广,结果也往往有很大不同。而且与媒体质量有很大关系,果合是国内最早的移动广告聚合产品,目前聚合了17家国内外的主流广告平台,是国内流量最大的聚合广告平台。

提到移动广告的效果,实际上国内的移动广告从一开始的单纯模仿admob,到现在各种富媒体,html5的创新,以及各种广告呈现方式与定向功能的尝试,在我看来都是在努力向web端的广告路子上走。基于用户定向的精准投放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毫无疑问的是移动广告的表现的确是越来越好。果合作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由衷的希望这个行业能够持续繁荣,出现类似doubleclick或quancast这样的geeks。

3、激励下载

譬如tapjoy。虽然去年就已经被Apple封掉,但是还是有漏网之鱼。实际上也有一些用户量较大的明星级游戏类应用自己做一个类似tapjoy的平台自主销售。激励下载模式最让人无法割舍的地方在于其对冲榜有异常大的助力,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榜。但是这个模式被人诟病的地方在于用户的激活量与下载量的比例不是很高。

4、广告交换

这个是去年大家都在说,实际上有很多应用开发者用自己的老应用去推广新应用的时候效果很好,例如一个做阅读类的应用曾经用自己的阅读器成功的将另外一个天气类媒体推上榜单。但是不同开发者之间互推的案例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看到效果特别好的案例。果合最早在国内推出广告交换产品,而且我们也一直在积累和完善第三方广告交换的功能,希望能够解决叫好不叫做的难题。

5、类商店应用

例如桌面手机助手,限免平台等。有代表性的是91助手,同步推以及各种限免应用。91助手的用户量在那里摆着,所以直接出售广告位。同步推是去年刚刚出来,除了桌面端助手,他还支持用户直接在手机上安装ipa,另外他也有类似限免的版本,比较多元化,但是用户量还有待持续。这些站点上的推广效果差异性很大,游戏的激活可能远远大于工具类。限免类例如gao7,是国内最早的限免类应用,用户量也很大。

6、传统推广途径

即门户/论坛/下载站,例如威锋,91,电玩巴士,当乐等等卖广告位的土财主。因为是从web和java时代过来的,因此这些站点的推广效果都比较稳定而且可靠,有很多游戏类的应用通过这些站点进行推广的效果非常可观。据说也有些wap站提供CPA的方式,见仁见智。

7、社交推广

微博营销在电商方面的确有难以企及的优势,然而在应用推广方面恕我孤陋寡闻,没有看到太好的案例。但个人认为微博的运营重点是在品牌建设,不应该将目光紧锁在短期的效果上。具体到渠道而言,一个朋友的朋友做的产品,微博易最近吸引了很多眼球,其基于富媒体方面的一些广告尝试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公关方面发一些软文,也可以获得一些眼球。

8、线下

一般大家提线下就是刷机,这是最土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方式了。前阵子360产品下架让大家开始把眼光集中在这个渠道上。不到1块钱的下载虽然仅仅是为了刷榜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确好用。最早AppSotre说要重奖250亿次下载的用户时我就在想,哪个iphone的用户能够拼的过刷机专业户呢?这位中国青岛的幸运儿,是不是就是AppSotre的大佬们最痛恨的那位正主呢?哈哈

线下一个比较小众的渠道是一些新技术的可能性,例如LBS,瞥如街旁。还有就是找一些门店,例如星巴克通过自己的门店推自己的应用,在美国星巴克也曾经推广shazam,如果你想锁定一些高端商务人群,找星星美元靠谱。

二、安卓推广

iOS不同,Android的推广没有上榜一说,大家其实都是为了获取用户。Android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各种应用商店,这也是Android推广最重要的渠道。这里面又可细分。

1、第三方商店

国内做的好的有应用汇/安智/安卓/机锋等,有的卖广告位有的卖CPA还有的时免费推争首发,这些渠道的日下载量都在百万级甚至有的近千万,是最主流的推广渠道。除这些之外大佬们去年也开始发力,腾讯,网易都在做,大家拼个不亦乐乎。

2、OEM厂商

分两种,预装和厂商商店。预装的话就得看应用卖相和商务总监的嘴皮子了,至于商店,每个厂商都有,直接上传然后求推广就是了。但OEM厂商的下载量相对较低。具体到渠道,三星摩托HTC,华为联想ZTE,百度阿里雷小米,山寨ROM也很给力哦!瞧这押韵多有才!

3、运营商商店

移动MM,天翼空间,沃商店。下载量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付费方案。去年一个朋友有讲到移动MM号称其每日的应用收入70万,也就是平均一个应用挣10块,但我猜想应该是以Java,sybian为主吧….比较特殊的一个渠道是浏览器,UC/Opera的安卓浏览器都有应用收录和下载功能,其实跟wap站属于同一个类型,效果也很好。Android的推广渠道与iOS有一些重合:

类商店应用,例如豌豆荚,91助手。豌豆荚支持CPA,91仍然卖广告位。个人更喜欢豌豆荚的付费推广,物真有所值;

移动广告平台,基本上支持iOS的都支持Android

激励下载,例如万普,橙子,大头鸟。因为不追求上榜,所以大家开始争论激励下载的激活率;

广告交换,果合也支持;

传统推广渠道也同样,砸钱换眼球和下载;

社交也类似;

线下,这个地方的刷机与iOS不同,主要是指深圳华强北的水货刷机专业户们。一个激活几块钱,简单实惠。但激活率也是因应用而异。

APP打包党的生意经

低门槛、零成本、高收入,使得“二次打包”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一个10人团队一个月可纯赚150万元

做安卓APP开发3年多的张琪(化名)近来常常有挫败感。

他时常感叹,如果两年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打包党”,或许早已买房买车,不用再为每月房贷发愁。

张琪口中的“打包党”是APP市场上并不小众的存在。

这些被业内人士称为“打包党”的人(或公司),会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应用拆包,此后插入一些自己想要分发的东西再重新拼装,最后把这些“二次打包”的软件重新发布,以此牟利。

长久以来,多数像张琪这样的小开发者,只能一边领着微薄的薪水,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被别人山寨后牟利,有苦难言。

一月净赚150万?

iOS和安卓两个不同平台上的APP开发小团队经常被描绘成两个相当迥异的存在。

类似的故事近来被一提再提:两个人分头创业做APP开发,1年后,在iOS上做游戏的小伙伴都挣到了买房子的首付;而醉心安卓的开发者还在借钱交房租。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卓“打包党”的存在。猎豹安全专家李铁军预测,如今市面的安装包约30%都被“打包党”篡改过。

“我们收集的安卓程序样本总量超过2000万个,如果不是此类盗版或山寨软件的流入,总量绝不会有这么多,安装率越高的软件被‘二次打包’的可能性越大。”李铁军告诉《第一财经(微博

)日报》记者,像保卫萝卜、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等曾经火爆的APP,都无一例外遭遇过“二次打包”。

在行情“火爆”的背后,是“二次打包”形成的一条灰色产业链。

相比以植入木马通过恶意扣费来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嵌入广告方式赚钱的“打包党”在盈利模式上与很多正规安卓APP开发者并无二致。只不过,由于“打包党”是直接破解别人的APP,所以基本上是无本生意。

由于应用商店均被360、百度等几家大巨头把持,一般小开发者会选择弹窗广告联盟的形式合作推广。开发者通过广告收入获取提成。

广告有按照展示次数、点击次数、安装激活量等不同的计费形式。以安装激活量的计费形式为例,目前广告联盟开出的一个安卓APP下载包的定价在1~4元左右,开发者提成一般为70%。

“其实,开发者能拿到手的远远不到70%,扣除无效量等之后,一般50%已经是不错的。”有安卓APP开发者说。

张琪举例说,广告联盟目前给出的大众点评的安卓安装包4元左右,广告联盟把包分发给开发者,以注册量来结算,开发者可以从每个通过自己APP点击下载并成功注册大众点评安装包的用户中得到1.5~2元。

在这些安卓应用中,最值钱的是游戏类。

“游戏的安卓包可以达到5~6元1个,热门的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游戏,单个安装激活价也比较高。”张琪说。

除了零成本,“二次打包”的技术门槛也很低,“有时候不用组团队,一个人也能做。”张琪说。

在暴利的驱使下,“二次打包”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国内较早从事APP加密产业的梆梆安全副总裁赵宇此前公开表示,一个10人的团队可以在一个月内靠病毒打包纯赚150万元。

“二次打包”的风险

无本暴利更坏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更危险的是,“打包党”会在破解某APP后,加入病毒、广告链或吸费指令等恶意程序。“中招”的用户大多都会遭遇频繁的广告骚扰、流量损失,严重的还可能被窃取密码与个人隐私等。

“以前,‘打包党’主要针对游戏与工具类软件,但现在,一些恶意‘打包党’瞄准的是支付类软件,直接恶意扣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李铁军说。

更有苦难言的是,用户在误下载并使用了经过“二次打包”的软件后,一旦遭遇损失,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还得为此“背黑锅”。

中移指数大数据移动互联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阚志刚在日前中国移动应用安全媒体融合峰会上表示,目前约有12.6%的手机APP为恶意应用。

2014年11月,该研究院对国内几个主流应用商店前100名的APP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排名靠前的APP均遭受严重的破解和篡改等移动安全攻击。其中微信APP篡改攻击率达15.28%,各大应用商店一共存在514个微信APP,其中79个是假的。此外,超过95%的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现有安全机制都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不过,由此催生的是安全加固市场,在APP进入应用市场之前,对APP客户端进行加密、加壳保护,对抗逆向工程、代码注入等黑客行为。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大部分安全加固方案主要通过加壳、加密操作,只能对抗静态分析和简单的逆向工程。

但与此同时,恶意程序加固的问题也开始成为新的困扰。

有报道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何能强博士在此前的《2014中国网络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2014年监测到的互联网上加固的安全应用程序超过7万个,恶意程序有7000多个。

据何能强介绍,2012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关于仿冒微信客户端的举报事件,该恶意程序就是经过加固的。

电商方向:聚焦中国电商新模式APP

中国电商的未来需要走出产品主导的时代,建立以互联网V2.0为核心的新运营模式。

中国的电商企业不容置疑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2014年京东上市、阿里上市,2014年是中国电商飞跃的一年。

但是接下来的2015年、2016年,电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现有的电商企业、将要建设的新的电商团队他们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特别是中国大量传统企业诉求电商转型,该怎么部署?分别从IT和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分析:

过去的10年的电商发展,收益于中国逐渐发展和健全的网络基础建设、支付体系和产品驱动的平台化运营的电商独立平台。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逐步厌倦了在海量的单品列表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选项;很多在线的商户也在 比促销、比价格、比排名的夹缝中生存。 并进入了游离的“危险期”。

从2012年开始,很多消费品制造商、渠道分销商开始寻求自己的新渠道、线上渠道的出路。逐步出现了一个口号“不去电商就没有未来、去了电商就没有了现在”。以品牌商和分销&零售为主体的电商网站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他们打着O2O/” o2o的旗号,冲进了“电商战壕”。事实证明,大部分没有活过半年、再一部分依然在艰难的支撑。但是活跃用户和交易情况非常糟糕,有些实际上已经成为“名片网站”、“面子网站”。

分析中国自营的电商“叫卖不叫座”的原因:

1. 电商的本质不是IT,是商业模式;

2. 有效的电商需要匹配的运营能力,但是这个运营一定不是传统的运营能力,而是全新领域的互联网运营能力;

3. 电商的生存差异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有产品,而是与活跃用户和消费群匹配的精准化的产品和有效服务;

4. 传统的企业走向电商需要整体转型而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单关节”转动;

5. 需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最佳业务实践”可以参考,但仅仅是“可以参考”;电商的发展只能走适合你的唯一的道路。

那未来的电子商务的出路在哪里?

未来的发展需要首先放弃传统的分销、零售和PC的管理模式,他们大部分是偏向“坐商模式”。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走向电商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把握互联网V2.0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内涵,许多企业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手段和方法(甚至有人还依然在认为,搞促销就能创造有效电商业务)。

1. 放弃微信卖货开店的想法,移动互联网的出路是细分场景和精准定位。

2. 同质化APP是毒药,尽快放弃仅产品销售的思维。 卖货是传统模式、PC模式 在互联网1.0 时代 主要是实现单项的信息传递。现在是 互联网v2.0 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互动和精准的服务。重视用户的参与和体验。

3. 互联网V2.0的特点是 互动和移动。互动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输入和输出、移动的理解也不再是手机和Pad。是用服务的观点、技术的手段将交互过程、服务过程、销售过程无缝集成的系统过程。

4. 未来的电子商务是场景的集合和整合,缺乏有效互动场景的平台是“乏力”的。他有别于传统企业管理的流程精益化管理的理念。

5. 没有创新的模式和差异化的服务就没有生存的空间。阿里巴巴的淘宝是中国互联网1.0 时代最成功的模式和案例。他服务商户并提供给海量用户多维度的商品选择。淘宝搭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初创并建了一个多选择的、有信任机制的商品交易平台。这个当时最新的模式,加上阿里巴巴的团队、管理,淘宝成功了。用同样的模式,一些零售厂商也在复制,希望打造线上的卖场。形式上可以,但是模式没有优势。因为淘宝是对服务平台的绩效负责,但是传统零售商是对整个零售价值链负责。相比传统企业的“苍白电商业绩表现”,服务平台与零售价值链是完全差异化的领域。所以传统企业的电商,需要更加彻底的转型。

总体而言,电商是聚焦消费者和用户的时代创新模式。需要企业真正用创新的模式和手段来分析用户、理解用户、整合用户。“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贴心”服务和产品提供是必要的前提。

没钱如何做电商APP,以点积累出发

一丶没有钱时候认为任何事情也不能做

很多好朋友想通过网络卖产品。但没产品,当然最主要原因是钱,这些都是借口,不找原因。

首先想到的不落地,想到了觉得利润少,操作利润高的没成本。用现在的互联网来看这些问题都是最傻的,有的阿里巴巴帮你代发货你还用成本干么啊,唯一的成本你要学会一套推广技术,学会了推广你就是爷,不是嘛!许多公司对网络推广舍不得花钱,后果就是垮掉。

提醒各位好朋友想操作,就不要怕前期利润少。首先你要明白这个行业是个什么东西,在执行你的想法。

二丶白手电商前期策划

在这里详细的把白手玩电商的前期策划说一下,列出几个步骤提示白手来玩,当然记得注重细节。

1.产品寻找(阿里巴巴值得你拥有)

2.产品细分化(百度丶微信丶社群……)

3.同行套话术(把你脑子的问题全部找同行问一次……)

4.数据库挖掘(人群数据挖掘:邮箱丶手机丶社群……)

5.平台数据竞争力(如果你去淘宝卖,用软件把同行所有的数据弄下来,分析……)

6.时刻提示自己你做的是品牌,暂时做代发只是试水,就算自己没钱,也要想成搞品牌

……

更多的不完整介绍,白手执行了这6步,其它的自动就悟道了。

三丶基础设施的搭建

地基不好,产品在好也没用。

地基有:店铺丶产品策划丶自营销数据……

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好

1.店铺要装修的美观加诱惑力。

2.产品策划要把客户引导的购买或咨询,有咨询了成交就差不多了。

3.平台永远是平台,你要把平台强强联合起来,放数据一个平台,销售一个平台,通讯一个平台…… 分好类你做起来会非常简单明了,让用户看了描述不购买也要进你的数据库,留下电话地址邮箱,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丶测试基础的推广

白手做推广肯定不是付费的,所以要踏实落地。

邮箱营销:

收集精准数据库,QQ群丶购买丶论坛……

社群发帖:

把你的特点展示出去,让你的用户爱上你,怎么做你懂,我不懂。

……

重复去做:

我只介绍俩个,因为方法太多了,但懂的太多没用,用好几个即可。

重复做以上这个俩个你的效果绝对会翻倍,甚至很快就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五丶持续客户增长法

许多朋友做推广的适合刚开始有点效果,但慢慢没有了,这个原因其实你最知道。

前期靠的是激情,见到了效果,兴奋几天就不做了

想持续长久一定要记住,重复去做最基础的东西,就算出了很大的效果,你也不要忘记你最初所有的操作,要达到持续长久,直到你自己觉得可以放手了OK。

提示:什么都是一种习惯,等你有了好的习惯,眼光也会有的,该什么时候放弃,你懂。

六丶慢性自己要开窍,策划后端及品牌

一步一步的落地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一切都会有所变化,包括你的想法,眼光等……

做到一定时刻的时候,自己也有了资源和客户资源,这时候你要规划一下了,如果继续卖这个类型的产品,这时候你就要想直接和厂家联系,贴牌呢。还是暂时只想把利润扩大,这个自己决定。

介意做品牌,品牌路线在互联网有很大的优势,该出去考察就考察,该办理公司就办理公司,注册商标一系列手续,慢性走向正规化,一步一步来扩大,从代发到扩大利润到贴牌到自己做厂子,到财富自由脱离这个行业,交给他人管理,做自己的事儿。

提示:落地是王者,大师只是比你多落地了点,比你会说点,不叫忽悠,只不过天南海北都去过看到的听到的比你多,如果你想改变,让别人说你是个忽悠大师,请努力吧。找到我就送你互联网推广核心秘籍

陌生人社交App还有哪些市场机会?

第一,技术上要过硬。比喻遇见、微聚、猫呼等陌生人社交App,无论是基于LBS地理位置定位、还是用户的兴趣爱好交友、抑或是全新的陌声人(陌生人+声音)社交,都给用户带来了足够的惊喜。

第二,找准用户和市场定位方向。当技术过关时,还要寻求市场差异化定位,比如遇见,主打陌生人聊天约会;而微聚,则以发起聚餐、旅游等聚会活动为切入口;猫呼的用户群则定位于在90后陌声人社交。

第三,借力打力,利用熟人中的弱关系链原理来做陌生人约会社交,实现O2O/”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o2o闭环。比如刚刚获得450 万美元的融资的美国交友应用新贵Hinge,就主打这一卖点。根据LBS、用户兴趣等,通过匹配算法推荐异性朋友,但前提是双方必有有一些共同好友,双方都点击了“喜欢”才可以聊天。

当然还有一些值得深度挖掘的新领域,比如基于社区的社交O2O、基于K歌、美食、电影等活动的陌生人社交。

保护女性用户就等同于保护了社交基数

对于陌生人社交App来说,只要真实用户量达到一定基础,用户数发展和活跃情况基本不用太担心。陌生人社交App用户的活跃度普遍较高,但这其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灰色交友”情况的发生,这也是陌生人社交不得不遇到的一道坎。

陌生人给了用户更多的搭讪机会和更大胆露骨交流的同时,也给骗子、黄色、广告等社交隐患更大的生存土壤,这两者是现阶段无法背离的矛盾,他们急需要净化,但这种净化并不是简单的实名认证、星级评分就能终结的课题。

因此,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App对于女性用户的保护都十分重视,一方面,只有女性用户比例的上升,才可以带动陌生人社交App的活跃度;另一方,女性用户群也是陌生人社交App的“摇钱树”,美女经济的魔力不可忽视。

男性对于女性的渴望是人类从贪生开始就遗传下来的基因,男性可以为了女性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稍显平常的爱美之心也是男性用户的软肋,所有现在社交圈普遍的规律就是,哪里有女性用户,哪里就有更多,十倍于它的男性(当然女厕除外)。因此保护女性用户的出发点造就了更多社交软件女权的表象。

2014年净网行动以来,对于网络上不良违法信息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主张两性社交的App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狭小,或许这才是陌生人社交的未来:社交就是放肆,但两性需要克制。

餐饮APP老字号要“潮”起来

企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要同步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仅自己要“潮”,还要“潮”起一个网络时代的餐饮生活来。

  去年上半年开始,“淘点点”和餐饮企业瞄准手机族进行了一些餐饮体验消费活动,O2O的营销方式在餐饮企业兴起,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了餐饮网络经营的新模式。移动终端时代来临,O2O这一新的模式正好适应了近两年不少餐饮企业从高中档经营向大众化转型的需要,适应了企业精准推出产品,改善服务,推广宣传品牌的需求,也适应了餐饮老字号企业需要定位年轻客户的需要,不少城市的餐饮企业不再犹豫,融入了移动网络的时代浪潮中,并逐渐形成了餐饮企业发展的趋势。

  餐饮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营管理,必须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认识和武装自己。进入移动网络时代,餐饮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餐饮门店称为体验店;客户来源可以引流,预订、点菜、结账、客户意见等均可以用手机完成;企业产品的销售不再局限于门店,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概念;消费者来店体验的同时,成了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工具点评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体验而快速改进产品、服务等经营管理的问题。

  餐饮网络经营,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在引流屌丝、细化粉丝中,要将产品精准于客户,在吃的味道上下功夫,从而来打造忠诚的“铁丝”和“钢丝”级别的客户。二是把餐饮企业日常的经营贯穿于O2O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盯紧大众点评的客户声音,立刻回馈,让客户体验出味道之外的“滋味”,给客户以再来体验的吸引力,汇聚客户的口碑,累积企业的品牌美誉度。

  杭州餐饮老字号如何融入网络时代?一是要学习,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我们的干部和员工。二是要将网络经营管理作为发展的战略和引领的举措。比如说,知味观餐饮连锁门店的提升,知味观食品工厂门店的销售,要运用O2O创造新模式,新的体验店。三是要培育企业网络文化,要打造出新时代下的新团队。要设置企业互联网岗位,培养和招募人员,开展全员互联网教育培训,用互联网的思维、知识、技能武装团队,当下,尤其是在一线的服务团队,是最紧迫的任务。四是面对许多企业将餐饮生活、工作、社交等移入网络社会,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最后,我们要做一个众筹模式的智能体验餐厅,为打造网络餐饮的新天地跨出一步。

工具APP之成长路径:怎样寻找商业化

工具类应用一般门槛低、竞争小,因而“以工具切入”成为创业者的一个可选项,工具创业也有不少成功者。那么,小工具APP如何长大?笔者发现如下规律:

一、以工具切入,积累早期用户

在成长初期,工具类应用需找准用户生活中的一个需求点,找到市场缺口。由于工具类应用的门槛较低,又在解决用户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早期获得大量用户并不是什么难事。

像墨迹天气、有道词典、大姨吗、365日历、唱吧等软件也都是从一个小的用户需求做起,找准市场上的需求点,在早期即可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用户。

二、围绕工具,去工具化

工具类应用度过了成长的第一个阶段,积累了大批用户,下一步就要围绕其核心功能点,挖掘用户需求,拓展使用场景,逐步摆脱纯工具的属性。

如果工具产品一直停留在满足用户一个小小的需求点,那么不仅不利于用户活跃度的提升,不利于用户的留存,也不利于用户量的持续增长。

1、增加“工具”相关生活服务

墨迹天气的“时景天气”可以说是围绕天气推出的一个得意之作,“穿衣指数”、“运动指数”、“化妆指数”、“洗车指数”这一系列小功能拓展了天气软件的使用场景。这样,墨迹天气就不再那么单薄,而是逐步摆脱单纯工具的属性,墨迹也在天气应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各家。

再以365日历为例,在365日历先后完善农历、万年历、放假安排、日程管理等基础日历功能后,又围绕“时间”做了以下功能:公众日历、群组日历、本地活动。公众日历依时间轴展示强时间属性的分类生活信息(如电影首映日历、电商折扣日历);群组日历帮助用户进行多人时间管理(如家庭日历、部门日历、公司日历、学校日历);本地线下活动,提供信息展示,快捷参与。这样,365日历围绕“时间”维度,拓展了使用场景,增加了用户粘性。

2、引入社交

拥有可观用户量后,引入社交是增加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的常规动作。

像墨迹天气,其时景天气的UGC图片以及空气质量下面都可以跟帖讨论互动。每次遭遇雾霾天气,墨迹的空气质量下面都是热火朝天的讨论,产品活跃度也大幅提升。

像大姨吗,上线了女性“姨妈”社交平台,也形成了一个垂直细分讨论平台。

而唱吧近期发布的6.0版本也在弱化原来的工具属性,强化社交属性,更多连接人与人。陈华甚至直接将唱吧定义为年轻人的社交、娱乐化移动产品,强调社交和平台属性。

3、超出用户预期

用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演进的。好比用户最初只是需要一碗清汤面,但用户很快就会吃腻,你必须做出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各式各样的面条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留住用户。

比如说,天气软件用户预期只是看天气情况,“时景天气”这样超出用户需求的功能出现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这样一来,工具产品功能增加了,用户体验更好了,用户粘性增强了,活跃度提升了,产品也不那么单薄了。

“工具”相关生活服务功能的上线,社交元素的引入,工具类应用的“去工具化”也有利于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

三、从工具到平台

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天生就是平台,工具类APP用的人多了,功能多了,自然要为用户提供细分领域的平台化服务,也应该成为垂直细分领域的小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可观的人群查找某方面的信息、参加某类活动、并形成一定社交关系。

也就是说,经期管理软件可以成为女性生理健康的平台,天气软件可以成为天气相关的生活平台,日历软件也可以成为基于时间的移动生活入口。从工具到平台,是工具类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成长趋势。平台并不一定需要多大,用户在这个细分平台上可以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四、“软硬兼施”拓展服务

工具类应用一般用户基数非常大,与生活结合密切,又是实实在在的解决用户的某一需求,工具类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拓展智能硬件市场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机会。毕竟,智能硬件的本质就是移动应用,是已有互联网服务的硬件化。

一个例子是女性经期管理应用“大姨吗”。这款App本身的功能就是帮助女性检测、提醒和管理自己的经期。而目前,他们与Latin健康秤合作,将它的周期算法和Latin采集的人体数据结合,实现对女性健康数据的精准管理。显然,与硬件结合,能让“大姨吗”收集到更多的数据,而也能够让Latin借大姨吗的品牌,快速获取有效用户。同样的例子还有墨迹天气推出的“空气果”。我们365日历虽然还没有硬件的计划,但也不排除未来与手表、台历等强“时间”属性的硬件合作。

总的来说,观近年来工具类APP的成长路径,大致有如此规律:早期以工具切入市场,随后拓展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进而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为用户带来平台化的服务,有些甚至开始尝试硬件化拓展。这一规律和路径对工具类创业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