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钓鱼专车”冲突升级,怎么又是Uber?

“的哥钓鱼专车”冲突升级,怎么又是Uber?
  非常明显,这是互联网有史以来与体制之间最激烈的一次交锋,之前的电商曾经有过,通讯业务也曾经有过,但都没有这一次来的如此的激烈。

2015年6月12日晚,杭州教工路发生“的哥钓鱼专车”事件,引发大量专车司机和路人围观,一度导致交通瘫痪。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广州优步司机与出租车司机爆发冲突后,又一次的“冲突升级”。

这一刻值得被铭记,出租车司机钓鱼围堵专车,由科技的受益者转身变为“抵制者”,时间过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出租车司机的愤怒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专车确实值得“痛恨”。

首先,从今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以来,对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就开始大范围的减少,与此同时,滴滴快的对于用户优惠券的发放也由之前的出租车优惠券变为专车优惠券,原本这些本该“属于”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开始被专车剥夺。

其次,从今年开始,包括滴滴快的、Uber之内的多家公司,开始大力度的扶持专车,除了对专车司机大力度补贴、用户疯狂发放优惠券之外,专车司机的壮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出租车的业务,在出租车司机还要承担体制内高额“份子钱”的时候,专车司机却可以摇头晃脑的大放厥词,“一个月收入轻松过万”!眼红,愤怒,像是冲破大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在出租车司机的眼中,隐隐有一种“卸磨杀驴”的被欺骗感――虽然在滴滴、快的等公司补贴出租车的开始,出租车司机就已经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它们这样做其实是一种糖衣炮弹,养肥再杀”,但是没有想到,在享受过科技红利和高额补贴之后,真正对行业进行革命是来的如此的猝不及防和难以接受。

当嫉妒和不满不断的浇灌灵魂,抑制不住的愤怒亟需找到一个突破口,“专车”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冲突、围堵、一直到现在的钓鱼举报,似乎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之前的那些“黑车”司机,而现在的专车司机,夺去了他们饭碗,抢去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被罚,让他们做不成生意”,在出租车司机的心中,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然而,在这种看似畅快淋漓的背后,似乎出租车司机找错了发泄的对象。这种感觉就像是,当你看到一起毕业的同学,因为家里有关系而平步青云的时候,你心里会各种看他不爽,甚至会挑衅他一样。在潜意识里,你把他当作了自己升迁的绊脚石,而忘记了,真正应该痛恨的应该是那些腐败的领导,那些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人。

尽管专车司机是现在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专车司机都没有理由成为被“打砸抢”的对象。

抛开那些专车,出租车司机应该恨的是僵化的体制,常年高额的份子钱,让他们长久的没法摆脱被严重剥削的命运。换个角度,正是由于这些份子钱的出现,使得他们不但没有办法成为高收入者,才给了现在滴滴快的、Uber等公司发展的机会。出租车司机应该愤怒,但对象应该是僵化的制度和腐朽的体制。

即便不能或者不敢如此,那么出租车司机应该恨的是滴滴快的、Uber,而并非是这些只不过参与了他们的专车。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出租车司机也跟专车司机一样,都是属于“帮凶”――如果没有这些出租车司机,因为贪婪滴滴、快的当初给的补贴进而疯狂的用它们的软件进行接单,它们也不会一轮又一轮的拿到巨额融资,用户也不会慢慢培养出使用习惯――滴滴快的、Uber在一开始,就是为了发展专车而来,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它们似乎更值得出租车司机“痛恨”不是么?

  穹顶之下的利益为先

“分手时不要把门摔的太响”,出租车司机很好的践行了这句话。

虽然正是由于滴滴、快的最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现在的状况,但很明显,出租车司机似乎并没有向滴滴快的发难――可能他们也心知肚明,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补贴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滴滴快的所引领的这一波出租车行业的科技浪潮,他们还是既得利益者。

一方面,因为滴滴快的的存在,他们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因为乘客事先会通报目的地,所以他们会拥有更多“拒载”的权力,再也不会因为一个不想去的目的地而导致整整一天都在来回空驶。甚至当已经拉开门的乘客,因为通报的目的地不想去,直接用已经叫了车来拒绝;

另一方面,打车软件所带来的科技成果已经完全转化成了可被使用的红利,虽然没有数据表明在滴滴快的之后,出租车司机的空驶率降低了多少,但是能够直接感受到,出租车司机过去的扫街,正在被手机叫车所取代,从找用户到用户送上门,这种转变,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所以,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他们依然是既得利益者,只不过利益被摊成两份,把补贴的这一部分给了专车,同时让他们进行竞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所谓的冲突事件,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更多的像是一种穹顶之下利益为先的表演――他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在抵制科技所带来的侵犯。

出租车司机更像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一句看起来不好但非常实际的一句话。

出租车司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在整个事件中,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既不敢去反抗僵化的体制,也不敢去抵制这一波科技浪潮对他们的“伤害”。从始至终,他们不只不过是谋求自身更多利益的人,不断的受各方势力的摆布和压迫。

出租车司机是可恨的,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既视感,他们在无力反抗的时候,却将矛头对准了跟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可怜的专车司机,甚至从他们的角度,还保留着一些所谓的“优越感”――体制内对黑车,这种出租车司机对黑车司机的优越感,对比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的压迫,其实又有那么多的一致性。

  Uber在中国发展的困境

在最近几次出租车司机与专车的冲突中,有两个点非常蹊跷:

每一次冲突,矛头都直指Uber,似乎Uber成为了专车的代名词,而滴滴快的等一批专车公司都被选择性忽略;

在此次冲突事件中,在专车司机还在抗争,为Uber站台的时候,Uber却出乎意料的选择了隐忍――群发短信给专车司机,恳求车主撤离骚乱现场,否则会与“闹事车主”取消合作,在很多Uber司机看来,Uber“背叛”了他们。

实际上,这些看似蹊跷的点,恰恰能够反映出Uber在中国的发展困境。

诚然,专车在中国一直游走在政策红线边缘,专车是否合法,到现在政府依然没能给出明确的表态。政府一方面虽然在宣传上,一再明确专车的不合法性,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政府对于专车,更多的像是薛定谔盒子里的那只猫――如果发现,就管一下,如果没有发现,就让这些自然的发生。

要知道,政府如果真的想禁止专车,完全有一万种方法。

但,政策上的风险,实际上对于Uber在中国的发展来说,还并不是主要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本地企业的阻击。

从近几次的冲突来看,很难不去怀疑,在事件的背后,有一股神秘势力的操纵,无型中,在将Uber跟政府不允许、危害出租车利益的专车划等号,舆论的势力正在竭力的塑造一个Uber对抗政府的形象。

隐隐约约,一个“只要将Uber推向风头浪尖,让它去承受政府、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挑战,自己躲在后面,享受挑战后的红利”的一石二鸟之计已经呈现在眼前――政府和Uber的互掐,既可以让政府陷于舆论的压力,又可以让Uber成为众矢之的。

从Uber此次的声明来看,也能够看出Uber些许的无奈。

  在Uber的声明中,有以下几个点值得注意:

“据优步初步沟通了解,涉及多家平台上的司机与车辆。其中,只有一辆车属于与优步合作的租赁公司旗下车辆,司机是租赁公司专职司机,他全程未与任何人冲突,冷静配合公安、运管调查情况后,人车均有序离开。”

很明显,Uber已经能够感觉出来,在事件背后的“阴谋”,虽未能点名,但Uber已经指出,其中涉嫌车辆,“其实还有其他的专车司机,并非只有Uber一个”,只不过,这种声音,在强大的媒体舆论下,显得太过苍白无力。没错,专车不仅仅只是Uber,只不过就像《侠客行》中各派的掌门,纷纷找一个替死鬼赶赴侠客岛。这种现象,虽不光明,但可以视为是商业的一部分。

“在此期间,优步第一时间积极沟通,主动配合杭州运管和公安的同志调查、了解情况,同时,协助控制影响,短信提醒并呼吁优步合作车主保持冷静,不传播、不围观、不参与、不聚集……”

在与政府的博弈中,Uber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但是像国内这种情况,过往的经验似乎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从Uber的表态来看,Uber明显不愿意充当“挑战者”的出头鸟,甚至在这段话中,看到了顺从、卑躬屈膝。这大大的颠覆了我们心目中Uber的那个“勇敢者”的形象。Uber的这一举动,在很多人看来,为专车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没错,其实情况可能会更严重。因为打车软件之间的内斗,很可能在这场颠覆的浪潮中,无人敢为先锋,无人敢说话。

但这一切,依旧是由中国特殊的商业环境所决定的,不是民选的政府下,不可能产生与民众相同的利益,同样也不会有太多正大光明的商业行为。摆在Uber面前,已经是一个天罗地网,无处可遁的境遇,进一步,则会继续承担着挑战政策的角色,会被特殊照顾,从而在这种博弈中让竞争对手受益,退一步,则专车可能永远得不到认可,在这种内耗中等死。

阑夕说,国内的专车行业,可能更需要像BAT这样的大佬去跟政府做更多的博弈,但在我看来,在滴滴快属于腾讯、阿里旗下的情况下,马化腾和马云绝对不是恰巧保持了默契,而在背后,更多的是利用政府的一种商业博弈。最起码,在能确认打败外来者之前,这种默契或将延续一段时间。

这种境遇,谁在利用谁,谁是谁的傀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罗圈关系。

  未来,专车会去向哪里

专车之殇,实际上主要在于市场的接受度与固有体制政策之间的矛盾。在很多人的心里,其实早已经默认了专车的政策开放一定会是未来的大势所驱,只不过在整个过程的博弈和磨合中,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在这种大家普遍默认的心态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能否任由专车去颠覆现有的出租车行业。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现有的出租车公司全部被滴滴快的、Uber等专车公司所取代,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实际上,这关系到的是一个国家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专车,之所以能够超越电商、通讯成为争议最大的科技改变生活的行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逻辑就是,出租车属于市政惠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是很多国家独有经济永远没有可能放归市场一样。

一旦国家失去了对打车行业的控制,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失控,既然我们无法相信现在出租车公司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服务,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赌注压在一个完全由市场经济控制的打车公司――要知道,对于出租车公司,虽然现在有着种种问题,但不可否认,在政府控制下,依旧能够保持不“过分出格”,未来,如果出租车公司被打车公司所取代,而这种原本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驱动,又能带来多少的安全感。

所以,专车是否应该取代现在的出租车公司,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问题。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提出了两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个人还比较认可:

第一种是联合运营,国家控股,就像是很多相关民生问题的行业那样,企业一般都会采用公私联营的制度,国家控股,私人负责运营。日常的运营则由市场经济所调节,一旦涉及到政策、国计民生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家控股,方便调控。

这样的可行性在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完全可以和打车软件进行合并运营,统一管理出租车和专车,都纳入“体制内”,可以分模式进行不同的运营。

第二种是鼓励竞争,现在出租车公司,之所以给人留下这种僵化、腐朽的印象,其实关键在于,处于体制内,缺少让它去努力的鲶鱼。没有竞争的压力,所以活力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奋力的去保护属于自己的这份迂腐的奶酪。

所以未来,即便打车软件能够被体制允许,也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绝非是一家独大,尤其是在未来市场经济起到主要调控作用的情况下,竞争的必然性就会显得非常突出。“打破垄断,绝对不会是建立另一种垄断”,相信很多人都明白。

2015年6月12日,杭州出租车司机钓鱼举报,围堵专车,专车司机愤然抗争,在看似现有利益争夺的背后,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在提醒那些愤怒的人们,无论是现在的出租车司机,还是为Uber抗争专车司机,谁又能保证,谁的现在不是那谁的未来。

更往大一点来说,或许它就是撬动整个政策与互联网结合的支点,给了所有人一个去思考的空间。所以,这一刻,值得被大家永远铭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柳传志:“互联网+”被大大低估 向王健林马云学

柳传志:“互联网+”被大大低估 向王健林马云学

  “2015正和岛岛邻大会”于6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办。上图为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5正和岛岛邻大会”于6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办。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互联网+”的时候,柳传志表示,“互联网+”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将来,没有一家企业不会和互联网连到一起。

柳传志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联想控股蒋永“投资+”的方法应对,“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老企业中产生互联网,王健林说的方法我们要学,马云说的方法我们也要去学”

柳传志同时强调,一定要在企业最好的时候思考战略布局,“碗里的饭吃到嘴里就赶紧做锅里的饭”。

  以下为演讲实录:

柳传志:有志者事竟成,坚定的目标、不屈不挠的毅力,好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就能让我们把事情做成。

我在讲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说我在听什么,有时候跟不同类别的朋友在一起沟通,其中包括有政府官员、国企领导、MBA商学院的学生,还有媒体等等,但是当然沟通得最好的,互相最能充分理解的是民营企业家。就是像今天这样,全是民营企业家,我相信我们是最能沟通的。

又一次我看正和岛的杂志――《决策参考》时,还有在听其他民营企业家演讲时,会发现一个问题,不同的成功人士讲出来的答案、做法是完全不相同的。这就确实存在着我们听什么、怎么听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两样东西,可能在中国一般的大学格外强调的是具体知识,因为他要考试。其实与它相伴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我学的是“雷达”,现在那些知识真的全忘了,我是在军校,那些学习方法,一往无前的精神等等,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

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每个人站在每个行业的边界条件跟其他的行业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听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各自面对的不确定性,才能创新,才能写出我们自己的菜谱。

  在听什么的时候我觉得有两件事儿挺重要的:

第一,记住联系自己。第二,客观地看待自己。往往有的时候我和朋友、同事谈到外面看到的东西时,大家会不以为然,有的时候会高估自己,所以如何密切地联系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去听、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主要想谈的是,我们如何面对不确定性,今天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个人心里是踏实的,因为我们确实面对着宽度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的不确定性。刚才吴大使讲到了国际形势,国内外的政商形势都是我们要研究的不确定性的内容。我们年年都说不确定性,有没有确定的时候,我说有过,我经历过的事情可能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以前、文化革命以前,那真的一切都是确定,人就是三关:

  第一关:考上大学、分配专业是一关;第二关:分配到哪个单位工作;第三关:结婚娶媳妇。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但是确实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有极大挑战,科技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会对你、你的企业甚至整个行业进行颠覆。所以怎么面对不确定性,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自己的情况跟各位有点儿不一样,我自己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要坚决让企业活下去。第二,把规模做大、利润做好。

为什么一定要先强调活下去,活下去未必是所有企业的要求,比如一个创业企业,你不一定把活下去作为首先第一条,因为活下去,所以我要创新、拼命地变革,不然我活不下去。

有的企业想我就是活不下去,反正死了我再重来,但是我坚决要创新,不然我就不可能活下去,角度可能还是会有不同。

对中华民族、对国家来讲,希望创新的企业不停地往上创新,死了还要接着再上一波,整个国家就有了一种向上积极的动力,我想这是一种角度。但是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想还是首先要为我的员工、股东负责,我还是得先活下去。

因此战略的制订可能会不一样,先能够保持长期,然后再保持可持续发展,我下边讲我是怎么根据这个制订我们的战略。

不久后,联想控股将会在香港H股上市,具体日子还不能说。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面对不确定性,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想考虑把当时的联想集团分拆成为两个:第一个,联想集团。第二个,神州数码。

然后在他们上面设立一个母公司叫联想控股,我为什么要设这个呢?实际上就是在1998年前后,我对未来怎么能够长期活下去,对所谓现在说的不确定性产生了很大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在高科技领域里被创新颠覆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方法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当时都在强调的是专一、专一再专一,像王石先生也讲做减法等等。但是我自己觉得,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1998年的时候,我有机会去GE学习,知道了GE是做多元化的公司。他们的多元化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详细做了研究,但是他们的成功我们模仿不了。他们的老板是非常强大的。从金融到飞机发动机、医疗等等领域,他们对每个行业都有相当深的了解,而且管得比较深,我是远远不行的。

但我觉得我一个人不行,其他人懂就可以。比如说杨元庆专做电脑,他就是电脑的专家,我还有其他领域有专人去做,找出最好的人做,给他们以最好的激励方式和好的业务模式、好的产权机制,他们是能做到的。

于是从那儿得到了启发以后,我就在2000年的时候准备开启新的业务,就把一间公司拆成两间,朱立南跟着我做了投资领域。先做了君联资本,到了2003年,又办了弘毅投资,后来又办了联想之星,我们把这条链投全了。

这个链投全了以后,在2006年前后,我已经决心联想控股要从投资转向投资+实业了,于是我们就选择到底哪个是我们新要进的领域,这个跟我们愿景有关的是,在多个行业里面拥有领先企业,我们到底在哪个行业里面去做,在这个行业里面是打遭遇战发现的,还是分析研究以后发现的等等,这里面有很多要研究的事情。

总之我们先做投资,然后进入到这个领域,然后用投资的资金促成企业的形成,企业上市以后,我们再扩大投资的范围。

在做这个之前,我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公司的产权机制搞清楚,因为联想集团的时候,员工是有股份的,我们能够成为这个企业的主人,但是当联想控股这儿的时候,控股的骨干层又是没有股份的,65%的股份是科学院、35%的股份是原来老的联想集团的员工所有,于是我们还是想办法让控股的管理层能够有股份,能够成为公司的主人,这些具体做法我就不说了。

最后就是形成了今天的这个模式,变成一种叫做双轮驱动,一边是投资、一边是实业,双轮驱动之中,会有很好的契合方式,等等我也不能多讲,不能多讲的原因是因为我马上就要上市了,现在属于静默期。

总之既使上市成功以后,后面更重要地是怎么做,怎么能够让投资人感到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这就是我今天所有要讲的内容。

  总结:

刚才讲了这么多的话,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是,将来对于各种企业,不确定性是常态,而且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大。记者朋友问我,互联网+的作用是被高估了和还是低估了,我认为现在还谈不上低估,是大大地低估。

先拿眼前的互联网来说,我们所有的传统企业做的事情,没有一家企业将来不会和互联网连到一起,这就好象电灯刚刚发明的时候,有的地方没有电线、发电站,用的是油灯,但是你早晚会用电灯,因为把客户和厂商连到一起去考虑,这是一个必然的模式。

更大的问题是,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无非是解决了办公效率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没有把人工智能在内的身边物体,通过智能联系到一起,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真的很难想象。我们正处在拐点时代,至于这个拐点什么时候到来,在座的年轻朋友一定会赶上。

所以我们不得不密切地注视着各种动态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国际政商形势的变化都很难说。

所以,不确定性是常态,我们要永远关注形势,以研究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挑战之中,其实说是挑战,可能就蕴藏着机遇,比如像李书福就是机遇,比如像十几年前的马云,那就是机遇,所以挑战和机遇真的就是互相连着的,我觉得面前对联想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我们用的是投资+的方法,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老企业中产生互联网,就是王健林说的方法我们要学,马云说的方法我们也要去学,因为我们有这个投资能力,可以从小的企业做起,所以我们怎么样根据这个形势决定自己,这个我觉得首先是要考虑好边界环境。

最后想说的是,碗里的饭吃到嘴里就赶紧做锅里的饭,我刚才讲2000年的时候,我有了这个想法,为什么是2000年呢?2000年正是联想电脑一路向上最好的时候,登上国内第一,打败了国外的厂家。今天在座的各位年龄大点儿的可以回想起,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是只有一个品牌――长城,完全没有办法和国外的电脑相比。联想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公司,面对国外的大企业,当量之比真的是航空母舰和小舰艇之比,我们这么一路打上来的时候,应该是很志得意满的时候、很高兴的时候,我们忙着去部署了战略,使得我们今天的规模并不大,但是我们活下来为后面蕴藏着巨大的生机。

而我在什么时候转变呢?恰恰是做得最好的时候。

有人说国家的改革是逼出来的,可能国家是这样,因为国家有太复杂的因素。每个企业都是在我们企业家手中的企业,我们自己应该在最好的时候赶紧把碗里的饭吃到嘴里,赶快想怎么去布置锅里的饭。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阿里为什么不买eBay、亚马逊?实在忙不过来

阿里为什么不买eBay、亚马逊?实在忙不过来

  近日,马云的美国之行引来了不少关注。而就在昨日晚间(美国中部时间6月10日上午),马云飞抵芝加哥,与美国运通CEO肯尼斯?钱纳特一起跟300多位美国中小企业家交流,随后接受美国CNBC主持人David Faber(大卫-法柏)的专访。

美国人已经给马云取了“第一买手马”的外号,在采访过程中,David Faber提到了此前一直传言阿里巴巴要收购雅虎、eBay的的话题。马云并没有直接用“买买买”回答,而是又将此话题升华为经营哲学的问题“专注”。

  以下是采访实录节选:

  1、你是来和亚马逊竞争,“侵占”美国市场的么?

马云:额,其实,我对eBay和亚马逊抱有敬仰之心。而我来这里的目的,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下一步战略,是帮助美国的小企业走进中国,帮助他们将产品卖到中国。

  2、你为什么不干脆把eBay给买了?

马云:嗯,首先是,我觉得即使你想买下来,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卖。第二,我们得考虑一件事,如果你在创业、做生意,没那么容易说买就买。你总得创造点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们更加关注思考未来10到20年,我们做些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怎么样成功。

  3、阿里巴巴为什么不直接收购雅虎和其相关公司?

马云:我认为在美国,从商业角度,人们太过于关心买卖、收购这类事情了。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达成一个好的生意。假如机会不错,而且你又不得不做,那么就去做,不要总想着收购公司。

你刚刚提到了eBay,也谈到了雅虎,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公司,他们也在继续地走下去,他们没有想过出售公司。

我也有很多事需要去处理,因为自阿里巴巴上市才过了6个月,所以有很多的事情亟待我们去处理,不是么?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专注于收购别人的公司,而不去好好经营自己的业务?

  4、马云代表了中美关系积极良性的一面,但同时,中美之间有一些紧张关系,像南海局势紧张等等,这是否会影响阿里巴巴在推进的事情?

马云:说我不担心是假的,但是就算我担心,又能怎样?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中美两国可以更加了解对方。但是今天有些对话如同鸡同鸭讲,我觉得所有人应该坐下来谈同一件事情,比如艾滋、癌症、贫穷、疾病、空气、气候变化等等,今天美国和中国必须为一些目标共同努力。改变正在发生,我很有信心。两国在历史上有很多问题,那些问题都解决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可以呢?

  5、马云先生,下一个五到十年,你是怎么看中国的政治形势和中美之间的关系?

马云: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商人。我想问问在座的美国朋友,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宗教:佛家、道家还有儒家?中国的宗教――佛家,讲究人的内心,怎么使你的内心更能包容他人;道家,讲求如何天人合一;儒家,讲究你如何在社会上有规有矩的生存。所以在我们的哲学里、文化里,不需要找一个对手,你的对手是你自己。如果中国能继续坚守我们自己的哲学,我认为我们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二十年前,在我来美国之前,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美国。但当我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不!这并不像我从书里学到的那样。在座的朋友们,如果多去几次中国,你们将知道中国也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不幸的是,我在美国看到那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们每年只去一次或者一次都没有去过,结果他们成了‘专家’。

马云还主动谈及“中国互联网的新闻审查”的说法。“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十家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就有四家(按市值排名,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如果政府真是那样审查、压制,他们不会有机会做到现在的地步。”马云说。

“我必须了解我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尽管商场如战场,我从没想试图扼杀他们。战场上是别人死了,你赢;商场是别人死了,你也不一定赢。你得学会和竞争者合作,从竞争者身上学习。”马云说,“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的,政治……或许也是这样?”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发展消费金融,将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将扩大至全国。

这次的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为释放其消费潜力,向其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而市场的准入审批权将下放到省级部门,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已被互联网金融搅局的零售银行个贷和信用卡业务将雪上加霜,再次受到冲击,银行将如何应对?对于之前如火如荼开展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花呗”、“白条”们的阿里和京东,其个贷业务和这次的消费金融业务有什么区别?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最大的机遇在哪里?下面将一一剖析。

一、市场规模

国际上,消费金融体制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是由于产能过剩,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制造商和经销商就对产品进行了分期付款销售,因此带来了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当时,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此后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等四家试点公司相继开业。截至2013年6月末,这4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达到7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36%;贷款不良率为1.4%。

据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二、消费金融 VS 小额贷款 VS 信用卡

1、跟信用卡相比真的是错位竞争吗?

信用卡消费属于透支消费,就是客户先用自己拥有的额度进行消费,过50天之后再把钱还给银行。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客户在进行消费时发现资金不够,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在核实贷款者信用记录后,将这笔贷款直接划给客户需要支付的商家;当客户在这个金融公司有过良好的贷款记录后再次贷款时,金融公司可以直接把资金贷给客户,由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将钱用于消费。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做他用,银监会还要求,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一般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如银行信用卡已与这些商家有合作关系,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商场分期刷信用卡购物,而免去了还需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的环节。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业绩一直不佳的原因。

但是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银监会已同意消费金融公司可办理信贷资产转让、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和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这显然成为尚未公司化经营的信用卡公司的一个竞争短板。

2、跟阿里等小额贷款公司比优势在哪?

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两者所持的牌照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而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由各地政府的金融办监管。在服务对象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于居民个人,而小额贷款的服务范围更广,除了个人还有中小企业,并且贷款用途可以用于生产经营。

看似在服务对象和范围上并不占据优势的消费金融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其牌照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可以享受同行业拆借,并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是小额贷款公司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因为缺乏央行的征信系统,难以把控风险,使得阿里在前期一直难以扩大小贷规模。

也正是由于前期缺乏征信,因此马云一直致力于建设自有的互联网征信体系。蚂蚁金服旗下子品牌的芝麻信用,就是依托于阿里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实现网络征信业务。其“花呗”微贷业务便是将数据信用化的成功尝试。

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及信用卡的具体区别参见下表: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三、未来发展机遇

1、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值得挖掘

根据尼尔森公司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中国消费者信心为106点,相比2014年四季度下降1点,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点。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全国整体走势逆向而行,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在109的稳定水平,四线城市则较上一季度上涨了1点至107点。

这些小城市尽管规模不大,却正在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它们占全国总人口的40%,并贡献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35%的社会零售总额和21.2%的快速消费品比重。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不仅仅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消费者视野的开拓以及消费需求增加和优化升级。

尼尔森的数据也显示,小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水平等方面。比如外出就餐、子女教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提升;而存款在今年一季度则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

这次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正好为挖掘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带来了机遇,有效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

2、未来创新将成为抢占消费金融市场最高点的核心武器

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一般为定向地个人消费贷款,指定范围比较窄,仅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因此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模式将是消费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这意味着只有在消费端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获客的立足点。随着金融服务与互联网不断纵深融合,借力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的消费贷款业务,也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创新开了另一扇窗,如何创新传统业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便捷性、更具场景化、更个性化的产品将成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阿里全球化战略仍致力于帮助小企业

马云:阿里全球化战略仍致力于帮助小企业
马云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台下800名商界领袖就座聆听。

6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赴美第二天。这一天,他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原本预定800人企业家参加的活动,最终现场1200多个位置全部爆满。其演讲震撼了美国人,也获得了长时间的鼓掌。马云在演讲中首次披露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愿景――帮助全球20亿消费者在线购买全世界的产品,而且做到全球范围内72小时内收到商品。同时,阿里巴巴会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帮助到另外一千万家小企业。阿里巴巴会给这些小企业赋能,引导更多流量,会给中小企业提供支付系统,提供物流配送系统,让他们更加快捷和便利地在全球任何角落开展业务。

据悉,在第一天的纽约之行中,马云受邀和纽约前高盛副董事长、现任阿里巴巴集团独立董事迈克尔・埃文斯(Michael Evans)等15位全球品牌领导人共进晚宴。出席这场低调的私人晚宴人员名单中,雅诗兰黛CEO、Donna Kara品牌创始人、“时尚女王”Anna wintour、Vera wang、前 白 宫 总 参 谋 长 Mack McLarty、“美国家政女王”Martha Stewart等美国知名商界精英均在其中。

  阿里巴巴致力于帮助那些充满活力的小公司

演讲一开场,马云先幽默地讲述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的诞生。“1999年,我邀请18个好友到家里,我们决定再一次尝试,并且把网站命名为alibaba. com。人们问为什么叫阿里巴巴?我们希望互联网就如同一个宝库,可以让小企业芝麻开门。另外,这个名字容易拼写,也朗朗上口。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帮助小企业。”马云说,当时他就注意到美国的电子商务致力于帮助大公司,帮助他们节约成本,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公司,而是有很多的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是如此艰难,假如阿里巴巴能够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这些小公司,这会非常有意思。

“美国习惯于帮助大型企业,这就好比美国人擅长于打篮球;而在中国,我们应该会去打乒乓球,去帮助那些小公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小公司去节约成本,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赚钱。”马云坦率地说:“因此,我们的业务一直专注于帮助小企业在网络上赚钱。”

马云说,过去20年,美国的大公司已经遍布整个中国。对于美国的小公司来说,利用好电子商务,将是巨大的机会。马云透露,去年双十一,阿里巴巴的交易额高达97亿美元,第一分钟有240万消费者涌入。“今年,我认为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所以这也是我此次来美国的目的――中国消费者需要更多的美国产品。”亚马逊是购物网站,阿里巴巴是生活方式

在演讲中,马云首次谈到亚马逊。在他看来,可能亚马逊是美国人眼中唯一的电子商务模式,但是阿里巴巴不一样。“我们和亚马逊不一样,亚马逊是一个购物中心,你去逛亚马逊,去买你想要买的东西,就和产品展示的一模一样。但是在阿里巴巴,你看到的产品图片展示和你拿到手的产品或许不一样,人们会觉得惊讶,“这怎么有点不一样!”但是他们喜欢这样的购物体验。”马云说,在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交换他们的思想,互相沟通,建立信任,建立个人信用记录。就好像星巴克一样,你不是去星巴克品尝它的咖啡有多么美味。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互联网电商如何改变中国的地方。”马云动了感情:“每天,阿里巴巴平台都有上亿‘饥渴’的消费者来购物。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不是来竞争的,我们来这里是希望将美国的中小企业带到中国。”未来十年内帮助全球20亿消费者在线购买全世界产品

“我们的愿景是‘全球买、全球卖’,未来10年-20年,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买到任何地方的产品,可以也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这是互联网未来变革的方向。最后,阿里巴巴为已经改变中国而感到骄傲。变革的力量是强大的。”马云认为,电子商务在美国如同餐后甜点,它是对主流商业的补充。但是在中国,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菜。“我们建设了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所以,如果将这些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全球化,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付工具、物流中心和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帮助全球的小公司将他们的产品卖到世界各个角落,帮助全球的消费者顺利地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马云承诺。

马云首次披露了未来阿里十年的愿景――未来十年内帮助全球20亿消费者在线购买全世界的产品,而且做到全球范围内72小时内收到商品,在中国范围内,无论你身在何处,24小时内收到商品。“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仍然是致力于帮助小企业,帮助他们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做生意。我们会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帮助到另外一千万家小企业。”马云说:“我们会给这些小企业赋能。我们会引导更多流量给他们,会提供给他们支付系统,提供物流配送系统,让他们更加快捷和便利地在全球任何角落开展业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买买买”模式不是阿里的美国战略

马云:“买买买”模式不是阿里的美国战略

  美国中部时间6月10日上午(北京时间6月10日晚),在结束了纽约两天行程之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飞抵芝加哥,与美国运通CEO肯尼斯?钱纳特一起跟300多位美国中小企业家交流,随后接受美国CNBC专访。

“第一买手马”名声在外,连CNBC主持人David Faber(大卫.法柏)也不淡定了,但对大卫及其他人提出的几个著名蛋糕Yahoo、eBay、Amazon,马云的回答却不是“买买买”。

其实不管马云说什么,都会自动被编译成三个字“买买买”。

在企业家交流环节结束后,马云接受了美国CNBC主持人David Faber(大卫.法柏)的专访。大卫对马云的印象也是“介于您之前在健康、文化领域的很多投资。。。”,因此大卫和美国观众也关心这些问题:

  1、你是来竞争亚马逊,“侵占”美国市场的么?

马云:额,其实,我对eBay和亚马逊抱有敬仰之心。而我来这里的目的,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下一步战略,是帮助美国的小企业走进中国,帮助他们将产品卖到中国。

  2、你为什么不干脆把eBay给买了?

马云:嗯,首先是,我觉得即使你想买下来,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卖。第二,我们得考虑一件事,如果你在创业、做生意,没那么容易说买就买。你总得创造点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们更加关注思考未来10到20年,我们做些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怎么样成功。

  3、阿里巴巴为什么不直接收购雅虎和其相关公司?

马云:我认为在美国,从商业角度,人们太过于关心买卖、收购这类事情了。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达成一个好的生意。假如机会不错,而且你又不得不做,那么就去做,不要总想着收购公司。

你刚刚提到了eBay,也谈到了雅虎,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公司,他们也在继续地走下去,他们没有想过出售公司。

我也有很多事需要去处理,因为自阿里巴巴上市才过了6个月,所以有很多的事情亟待我们去处理,不是么?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专注于收购别人的公司,而不去好好经营自己的业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上市后日子更难过了,如果可以不想让阿里上市

马云:上市后日子更难过了,如果可以不想让阿里上市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周二在纽约发表演讲时表示,即使是在去年9月以创纪录的融资额IPO(首次公开招股)前,阿里巴巴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现在,我们已经上市了,日子更难过了。”马云说,“如果能有其他选择,我不会让公司上市。”

马云这番表态显然会引人侧目,要知道,该公司去年曾经在纽交所创下250亿美元的IPO融资记录。

与很多上市公司一样,阿里巴巴面临着投资者、监管者和媒体的密切关注。马云说:“不仅我们的人民在关注我们,全球都在关注我们。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现状。”

  股价低迷:投资者不满意

阿里巴巴去年9月以每股68美元的价格IPO,对应的估值高达1680亿美元,超过ebay当时估值的3倍。投资者的疯狂买入令该股次日以92.70美元的价格开盘。

然而,这一起点对阿里巴巴来说可能有些过高。该股目前的价格不到88美元,意味着很多在IPO当天买入该股的投资者仍处于亏损状态。

由于业绩未达华尔街预期,加之中国监管者批评其控制假冒伪劣产品不力,导致阿里巴巴的股价今年1月大跌。

由于最近业绩超出预期引发投资者追捧,该公司股价最近已经反弹。阿里巴巴还提拔COO张勇为新CEO。

  被香港拒绝:纽约并非阿里IPO首选

在被问及阿里巴巴为何选择在美国上市时,马云说:“我们被香港拒绝了。”

阿里巴巴之所以放弃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是因为港交所没有批准该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为马云和其他合伙人提供董事会控制权。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倘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或者一直保持私有公司的身份,该公司根本不可能吸引如此高的关注度。

  瞄准美国小企业

阿里巴巴希望吸引美国小企业使用其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这一平台向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销售产品。

“我们很尊敬Ebay和亚马逊,但我认为,我们的机会和战略是帮助美国的小企业。”马云说,“中国需要更多的美国产品。”(选自新浪科技,作者书聿)

  附马云在纽约俱乐部的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从来没想到会有这多人来听我的演讲。

我站在这里的时候,感觉自己如此重要,如此责任重大。谢谢你们!

正式开始演讲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在座有多少人在使用阿里巴巴的服务?好的,不是非常多。那么,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好的。

2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美国之旅的第一站是西雅图。来到美国之前,我从课本、老师、学校和父母那里了解美国,我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美国。但是,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完全错了,美国这个社会和我从课本学到的根本不一样。在西雅图,我平生第一次认识了互联网。

回到中国之后,我告诉朋友们,我打算开一家互联网公司。我邀请了24位好友,讨论了两个小时。到了最后,还是没有人理解我想要做的东西,我们进行了投票,23人选择反对。我的朋友们劝我说:“忘了它吧!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千万不要去尝试。”只有一个人对我说:“马云,我相信你,虽然我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就大胆去做吧,因为你还年轻。”那年,我30岁。

没有任何的计算机知识、商业知识,我开始了创业之路。我开办了第一家公司,和我的妻子,还有一位同学。我们东拼西凑了1000美元,创业之路非常艰难。当时,我觉得自己是骑在盲虎背上的盲人(成语:盲人摸象,又骑虎难下)。20年风雨过去,我存活了下来。但是创业前三年,生活真的非常糟糕。我清楚地记得,我想向银行贷款3000美元,这花去了我整整三个月时间,我动用了所有的关系,还是没拿到贷款。每个人都认为马云在撒谎,因为1996的时候他们不相信有互联网这个东西的存在。

有一天,1996下半年,中国正式接入了互联网。于是,我邀请了10位媒体朋友到我家里来,想告诉他们我没有撒谎,确实存在互联网这个东西。为了下载一张照片,我们当时花了三个半小时。大家说,“那东西真的能行得通吗?”我说,“是的,行得通的,不是现在,是在未来十年之内。”不管怎样,这至少证明了我没有撒谎。

我还记得,当我们尝试帮助小公司在网络上销售产品,但是没有人愿意来,因为还没有人在网络上买东西。所以在第一周,我们的7个员工自己去买,自己去卖。到了第二周,有人开始在我们的平台上卖东西,我们买光了他出售的所有商品。我们有两个房间,堆满了我们那两个星期买的东西,而且是没有什么用的东西。这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互联网是行得通的,但这并不容易。1995年到1999年这期间,我们的创业失败了,没有一样条件是成熟的。

到了1999年,我邀请18个好友到家里,我们决定再一次尝试,并且把网站命名为alibaba.com。人们问为什么叫阿里巴巴?我们希望互联网就如同一个宝库,可以让小企业芝麻开门。另外,这个名字容易拼写,也朗朗上口。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帮助小企业。

当时我们注意到美国的电子商务致力于帮助大公司,帮助他们节约成本,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公司,而是有很多的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是如此艰难,假如我们能够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这些小公司,这会非常有意思。

美国习惯于帮助大型企业,这就好比美国人擅长于打篮球;而在中国,我们应该会去打乒乓球,去帮助那些小公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小公司去节约成本,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赚钱。因此,我们的业务一直专注于帮助小企业在网络上赚钱。

我们希望阿里巴巴这个公司可以活102年。人们会好奇地问,为什么是102年?因为阿里巴巴诞生于1999年,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1年,这个世纪将是完整的100年,下一个世纪再经历1年,这样横跨三个世纪,102年。我们这是给了所有员工一个清晰的目标。无论我们有多少盈利,无论我们赚了多少钱,不论我们已经取得什么成绩,都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成功。不要忘记我们希望活102年,现在才过了16年而已,前面还有86年。这86年中的任何一个时间,如果公司倒闭了,我们就谈不上成功。当我听到这个俱乐部(纽约经济俱乐部)已经有108年的历史,我十分惊讶,十分震惊。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阿里巴巴学习的东西。

没有人相信阿里巴巴可以活下去。以前人们说:“你们的平台是免费的,你们的公司那么小。”尤其是我们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人们又说:“你们阿里巴巴是做电子商务的,就像亚马逊一样。”可能亚马逊是美国人眼中唯一的电子商务模式,但是我们不一样。

我们和亚马逊不一样的是,我们自己不做买卖,我们帮助中小企业做买卖。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有一千万家小企业每天做交易。我们自己不送快递,但每天有二百万人帮着我们配送三千万包裹。我们也没有自己的仓库,但是我们帮助那些中小物流快递公司管理成千上万个物流仓库。我们也没有任何商品库存,但是我们有3亿5千万的买家,每天有超过1亿2千万的消费者光顾我们的网站。去年我们的销售额是3900亿美元。今年,我们预计销售成交会超过沃尔玛全球,你要知道沃尔玛用了230万员工,而我们只是从18人扩大到了3.4万人。

我们和亚马逊不一样的还有,亚马逊是一个购物中心,你去逛亚马逊,去买你想要买的东西,就和产品展示的一模一样。但是在阿里巴巴,你看到的产品图片展示和你拿到手的产品或许不一样,人们会觉得惊讶,“这怎么有点不一样!”但是他们喜欢这样的购物体验。在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交换他们的思想,互相沟通,建立信任,建立个人信用记录。就好像星巴克一样,你不是去星巴克品尝它的咖啡有多么美味。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互联网电商如何改变中国的地方。

我们感到自豪的,并不是我们卖了多少东西。我前面提到,今年我们的成交总额会超过沃尔玛――是的,我们对此很自豪。阿里巴巴会在未来五年,达到1万亿美元的成交额。这是我的目标,我认为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1400万个就业机会。我们在中国乡村创造就业机会,我们为中国女性提供就业机会。中国互联网上成功的卖家中,超过51%是女性。

我们为这些事情感到自豪。有人又会说,阿里巴巴现在做到了这些,你们的下一步是什么?阿里巴巴无处不在,你们的未来打算是什么?今天,超过80%的在线交易是由阿里巴巴所创造,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将阿里巴巴的业务拓展到全球。这不只是要成为最会卖货的公司。我们希望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能够全球化。相比美国,为什么中国的电子商务成长速度如此惊人?因为在中国的商业基础建设太差。不像在美国,你们有汽车,线下有无处不在的沃尔玛和凯马特(Kmart,美国现代超市零售企业鼻祖)。但是在中国,我们并没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在美国如同餐后甜点,它是对主流商业的补充。但是在中国,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菜。我们建设了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所以,如果我们将我们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全球化,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付工具、物流中心和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帮助全球的小公司将他们的产品卖到世界各个角落,帮助全球的消费顺利地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我们的愿景是,未来十年内帮助全球20亿消费者在线购买全世界的产品,而且做到全球范围内72小时内收到商品,在中国范围内,无论你身在何处,24小时内收到商品。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仍然是致力于帮助小企业,帮助他们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做生意。我们会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帮助到另外一千万家小企业。

我们会给这些小企业赋能。我们会引导更多流量给他们,会给提供他们支付系统,提供物流配送系统,让他们更加快捷和便利地在全球任何角落开展业务。我们希望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拥有40%的业务量。现在,我们的海外业务只占到2%。

可能人们继续会问,现在阿里巴巴的业务做大了,也募集到大量资金。你们会在美国做什么?你们会来美国吗?如果来美国,你们是打算入侵美国吗?马云你什么时候来和亚马逊竞争?什么时候来和eBay竞争?其实,我对eBay和亚马逊抱有敬仰之心。而我来这里的目的,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下一步战略,是帮助美国的小企业走进中国,帮助他们将产品卖到中国。

现在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和美国人口大致相当。而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有五亿人口成为中产阶层。他们对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大,非常惊人的。我认为中国的现状没有办法满足他们对于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过去20年,中国一直致力于出口,而我认为接下来10年-20年,中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进口方面。中国要学会进口,学会如何消费。中国应该去消费,去做全球买手。同时,我认为美国的小企业,美国的品牌产品,也应该利用互联网,进入中国市场。

过去20年,美国的大公司已经遍布整个中国。对于美国的小公司来说,利用好电子商务,将是巨大的机会。阿里巴巴已经帮助很多美国的农民将产品卖到中国。西雅图的车厘子就是一个例子。你不能想象,美国驻华大使跑来问我:“马云,你们可以帮我们销售西雅图的车厘子吗?”那时车厘子还长在树上,我们就做了预售,8万个中国家庭抢购了这些订单,我们摘下车厘子,在24小时内运到中国。24小时内,8万个中国家庭就将160吨车厘子一抢而空。去年,我们卖掉了300吨车厘子。我不知道今年又会是怎样一个惊喜的数字。

我们同样也帮助销售阿拉斯加的海鲜。我们还帮助销售加拿大的龙虾,所卖出的龙虾数量,是他们十年不可能达到的。许多美国的知名品牌也借助我们的平台销售。像Costco超市入驻以后第一个月就卖出了600吨坚果,销售额达到650万美元。既然我们能够帮助卖龙虾,卖车厘子,为什么不可以利用我们的系统来帮助大量的美国中小企业?我还想借用一天的数据来举一个例子,11月11日,中国的光棍节,阿里巴巴把它变成了一个购物节。去年双十一,我们的交易额高达97亿美元,第一分钟有240万消费者涌入。今年,我们认为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所以这也是我此次来美国的目的――中国消费者需要更多的美国产品。

每天,阿里巴巴平台都有上亿“饥渴”的消费者来购物。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不是来竞争的,我们来这里是希望将美国的中小企业带到中国。我们的愿景是“全球买、全球卖”,未来10年-20年,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买到任何地方的产品,也把可以自己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菲律宾人可以买到挪威的鲑鱼,挪威人可以将产品卖到阿根廷,阿根廷人可以买中国的产品,也可以将产品卖到中国。这是互联网未来变革的方向。最后,阿里巴巴为已经改变中国而感到骄傲。变革的力量是强大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世界有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工厂,这些工厂带来了武器和力量,然后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能源革命以后,世界又有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公司,然后催生了二战。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DT时代(DataTechnology,数据时代),我认为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形式――平台,“第三次世界大战”也随之即将打响――但这不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一场我们携手对抗疾病、贫穷和气候变化的战争。我认为这是人类的未来。所有的人类,所有的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依靠年轻一代,而不是武器;依靠计算机和大数据,来解决人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是我所热衷的,和钱无关,这是梦想。改变世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你相信可以改变世界的梦想。我们知道这条路漫长且不易。我以前说过,过去20年在中国做互联网生意很不容易,今天很困难,明天更困难,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如果你不努力的话。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八一八马云和李彦宏的合作风格

八一八马云和李彦宏的合作风格
  阿里和第一财经走到一起,马云说入股一财是因为“希望中国诞生自己的一个华尔街日报、彭博”。与一财合作,一定程度就是增加了一种挖掘阿里巴巴所掌握的数据的方式。

发布会当天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热衷于到处步道“DT(数据时代)”的马云明确表示,“我们昨天刚刚内部做了很多决定,我们对数据以前是开放的,现在我们决定数据原则上不开放,不开放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认为现在我们在完全没有保障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必须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我们只给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未来。”

这个表态还是很耐人寻味的,毕竟马云以及阿里巴巴之前的大数据战略谈的都是,要做一个开放大数据平台,不只是自家的大数据可以开放出来给别人挖掘,还可以让其他厂商的大数据放到阿里平台来来交易、来给擅长的人利用,数据也是阿里三大战略之一。阿里云之类的基础设施最近几年越做越好、投入越来越多,一定程度是在为阿里数据战略服务。这一次马云忽然说,阿里数据原则上不开放了。

这种思路转变,与财经数据的隐私和安全要求极高有关系。马云所欣赏的彭博社在2013年5月就曾爆出偷窥事件,轰动整个行业。彭博社一段时间内授权记者接触一些被视为机密的数据,比如客户浏览股票和债券等大类的时间。这一事件提高了整个行业对数据隐私问题的重视,也提高了企业和民众对于第三方数据服务公司的警惕性。不过,马云所说的数据开放,并不局限于财经或金融数据,而是阿里整个数据。

这种思路转变与马云或者阿里的整体合作风格有一定关系。比如做互联网金融,支付宝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各大基金的销售渠道。余额宝做得很好,用户数起得很快,不过最后却选择收购天弘基金,一下就排他了,余额宝后来的增长速度也慢了下来,7000亿就到顶了。再比如这一次与一财合作之后,就明确表示,数据原则上不开放,只给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未来,这里的战略合作伙伴就是一财这样的巨头,普通的合作伙伴、做数据挖掘的创业者,要想享受阿里的数据,就难了。

中国还有一家与阿里一样重视大数据的公司是百度。技术基因最为浓烈,大数据本身是个技术活儿,百度过去在大数据上投入也非常巨大,深度学习、百度大脑、数据中心这些是基础层面的东西,上层应有就有百度预测、百度迁徙、百度指数、股市通(阿里和一财应该会很快推出类似产品),平台层面百度做了大数据引擎,还有一个开源的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重视大数据,并且愿意将数据开放出来给第三方使用,百度投资的、战略合作伙伴自不必说,开发者也可以使用到百度的数据。

不得不承认,百度数据和阿里一样同样具有很强的隐私保护需求,百度全站支持https就说明搜索与用户隐私关系密切。还有,百度在移动端也在做交易业务比如票务,更多是服务;百度的金融板块,也做起来了。

百度的OPEN与李彦宏的工程师背景有一些联系。作为一名技术达人型CEO,李彦宏很早就受到开源运动之类的潮流影响,更加明白开放的重要性。李彦宏在参加联想TechWorld大会时,就指出,百度在人工智能上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有了Intel、微软、联想诸多上下游厂商的共同努力百度才可以专注在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领域做深。工程师与商人最大的不同是,更多时候会并肩作战,协同工作,完成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考虑他人,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合作。一直以来商业色彩更重一些的马云,这个时候是不是也应该get一些工程师的思考问题方式了?

当然,大家同样有数据隐私的需求,同样重视大数据想要挖掘大数据,一个却走向不开放,一个走向开放,与两者的基因有一定关系,搜索引擎天生需要采集别家数据,有开放的基因,这些年,百度也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尽量开放的生态,开放的生态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商业闭环,最佳状态是用户流、资金流、物流、数据流什么的都在自己生态之中循环,相对封闭一些(不过最封闭的应该是社交网络)。在国外,Google的开放程度也远远大于Amazon、Ebay这些电商平台。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马云和李彦宏这两位大佬的个人风格迥异。

马云的控制欲更强。在资本上,需要的业务都是买买买,能收的收,收不了的也谋求控股,微博什么的都被打上了鲜明的阿里烙印。在业务上,马云不喜欢的、觉得有威胁的可以直接跟你说88,比如马云曾经很忌惮淘宝过多依赖了导购网站的流量,所以就对导购网站严加控制;再比如淘宝一度拒绝了百度的爬虫,马云不希望某天自己很多流量来自别家被掐住了脖子。

李彦宏与马云相反,不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于行业而言,一直都是比较开放。在业务上,百度不论是移动端还是PC端,都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在百度联盟这个生态里面,大家给百度贡献流量,加入百度生态里面一起赚钱。在资本层面,李彦宏在前不久还公开表态,“未来百度可能更偏重于投资占小股,去培养生态,而不是控股”,除了不控股之外,李彦宏强调派系公司(阿里系、腾讯系)不会影响百度与其合作。“ 大多数公司就应该和我们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只要有合作点,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个合作发生。我们不会为某一个公司贴一个标签或者划分一个阵营。”这些言论都表明,李彦宏本人的合作态度是很OPEN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6月9日上午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今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马云指出,“阿里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在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据了解,马云本周到访美国,将参与一系列与投资者、合作伙伴见面的活动。

以下为文章全文: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作者:马云

随着人们越来越来越了解阿里巴巴,自然的,大家会想知道我们的国际战略,特别是好奇我们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战略。

我们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在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这周我会来到美国,和创业者们、小企业主和其他潜在合作伙伴一起,讨论我们如何合作,让他们的产品更加便捷的向中国消费者出售。

我和创业者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回家一样。16年前我和一群朋友一起(在家里)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相信我们能够用科技让障碍消除,给所有想参加全球贸易的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我们为小人物奋斗,我们连接买家和卖家,为激动人心的创业者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来发展他们的企业――包括融资、支付、物流、营销和分析,甚至云计算。今天,在中国有超过900万的创业者在阿里巴巴的零售平台上运营自己的小企业,我们的生态系统创造了1400万的工作岗位。

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我们这个让美国中小企业向中国出售产品的战略,无疑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意外。因为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停留在过去。今天的中国和十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创造了中国工薪阶层,其后的增长创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中产阶层。事实上,今天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和美国人口数相当――并且在7年后将会翻番。这是一个巨大的新消费阶层,有着足够的收入可以支配,但是他们花在哪里,是这个计划中对美国中小企业重要的部分。

纵观全局,一个需要记住的事实是,在中国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常见的,广泛的零售基础设施。没有全国性的零售连锁机构,每百万人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数目更少――是美国的十分之一。随着接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和诸如阿里巴巴提供的这类在线市场的普及,中国消费者能够跨越式的获得个人化购物体验,广泛的进行网络购物。

用一组数字感受一下规模有多大。中国消费者在2014年花费了4400亿美元,到2019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1万亿美元。而在线零售将三倍于总消费的增长速度,其中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三线城市或者更深入的地区。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中有3.5亿的活跃买家,在今年三月单月我们有2.94亿在移动平台上的活跃买家。我们的物流网络覆盖1800个物流中心,每天处理超过3000万的包裹,其中在双十一――中国最大的购物狂欢节单,处理了2780万个包裹。

此外,中国中产阶层的购物者们上网消费,不仅仅是为了买到中国产品,更是特别希望买到全球产品。事实上,中国网上消费者的跨境购物自从2010年以来增长了10倍,从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00亿美元。这个市场不仅仅包括了奢侈品服装和配件。中国消费者在网上想买到各种各种的高品质产品,包括生鲜,母婴和化妆品,而且他们希望从美国和欧洲获得。他们从阿拉斯加购买海鲜,从美国中西部购买猪肉,从罗德岛购买儿童玩具,从俄勒冈和巴尔的摩购买运动装备。

我们已经看到了跨境业务的初步成功。我特别自豪于我们和美国农民们的合作。在2013年,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车厘子农民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向中国出售了180吨车厘子。这掀起了一股中国的车厘子热潮,到2014年销量翻三倍达到了600吨。这一成功完全可以在从食品,旅游再到消费产品的各个领域复制。

携起手来,我们有着许多的工作可以做。这不会容易,将会要求我们持续解决大量的困难问题,包括假货。我们将会致力于为美国所有规模的企业打开中国市场。我相信电子商务的力量,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障碍,让即便是最小的企业,也能触及消费者,无论他们在何方,无论他们在隔壁或在世界的另一头。

我敬佩美国创业者,相信他们可以成为全世界的榜样。我是100%的中国制造,但美国对我并不陌生。我在西雅图的一次旅行中第一次发现了互联网,我从美国游客那里学会了英语――正是因为当年里根总统对杭州历史性的访问,这些游客才来到中国,而杭州是我的故乡,阿里巴巴的总部。

我非常高兴本周来到美国,更重要的是,和美国中小企业和所有规模的公司合作。我们共同努力,可以为太平洋两岸的增长添砖加瓦。更美好的未来还在前方。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化腾:A股那些互联网妖股在行业排不上号

6月8日消息,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应邀前往中国证监会做了主题为《腾讯对“互联网+”的思考》的演讲。马化腾表示,对A股市场中连续飙升的妖股不可理解,认为这些企业都在互联网行业中排不上号。

对于此次马化腾在证监会做的演讲,腾讯方面向新浪科技表示无法透露相关演讲内容。

据了解,马化腾此次演讲是由证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主办的“互联网金融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此前,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也分别做了演讲。

今年,A股市场持续火爆,国内互联网公司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今年上市的新股中,涉“互联网+”概念的暴风科技在A股市场更是拿下上市以来多个涨停。

作为首个打破VIE架构在A股上市的公司,暴风科技的走势也让很多原本准备在海外上市和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开始考虑A股。

不过, “互联网+”概念股在A股市场的火爆引起相应的监管部门的注意。5月底,证监会例会宣布重点打击六类操纵市场行为,央视新闻频道头条聚焦A股,点名多家编题材、炒故事和高价股上市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