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行业基础规范和标准倡议

中国互联网大会2015中国O2O商业领袖峰会今日举行,峰会宣布中国互联网协会O2O工作组成立。会上世界O2O组织总干事宋炜做了关于《O2O行业基础规范和标准倡议》的发言。

  以下是宋炜的发言实录(节选):

整个基础规范,我想最重要的是解释一个问题,谁是O2O的服务主体,就是我是谁?谁在服务?有没有资质?这里面具不具备相关的,如果说做房产 的,如果你做家政的,如果你是做洗衣的,你是否具备原有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我们尊崇原有的规范和标准去推动这个标准,我们会依据传统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比 如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等等标准,以他们为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解释O2O的定义,什么是O2O?哪类O2O服务商会应用这个规范?比如说有 O2O的产品提供方,有O2O的服务商,还有O2O的第三方,我们在讨论这个规范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说有很多是集成平台的,比如像大众点评、阿里巴巴、 葡萄生活他们是否也有间接地参与到O2O服务。后来大家回答说是,为什么?因为你是在推动O2O的应用发展,所以是间接推动O2O的服务,所以我们在规范 的过程中我们也讲到它的适用范围和范畴,是包含我们讲的这几部分,大家可以看到O2O平台商、大数据、软件测试,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这个基础规 范,这是意见征集稿,可以继续更新,如果大家觉得需要加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新。

O2O的基础定义,服务提供方这一块,提供O2O消费方式的商品或服务,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经营或销售范围,这是一定要 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个,具备法定资格,及良好的服务能力的组织。能够向用户提供服务,安全的有效凭证,你服务过程结束之后不能没有凭证,比如你是否有一个 收据或者有发票,这也是讲到这一点,其中服务提供方也包含提供O2O消费方式的商品或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或机构,这是我们在讨论中非常激烈的,如果没有这一 点,第三方服务机构就不承认吗?注意,这里面特别讲到了服务的主体,我刚才讲到我们是谁?我们在向谁服务?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会解释很清楚,就是服务主 体。第二个,还有商品的信息,商品的信息一定是要合规的,这是我们基础要求。第三个我们讲的是服务的发布的透明的原则,比如说你的线上发布的信息,包括你 的APP下载,如果APP下载有问题,我们可能首先也是不合规的,线上部分的APP的发布,或者说下载方面有问题,我们也认为它也是不合规的。这是我们在 定义上。

刚才解释我们是谁、由谁服务,讲到服务人员的准入要求,这是持证上岗,是否有相关的资质,是否证件看得见,所有的现在的O2O服务让我们生活的 整个范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方便起来,但是有一点,有很多人在徘徊在O2O的服务上,因为对O2O的服务不信任,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服务人 员要求上,在机构的标准上,我们希望他们在一开始就把信任建立起来,所以如果我们有了信任,我们的服务才可能放心,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一点强烈地要求,尤其 是人员服务的这些专业性、安全保险等等,都是在基础规范里面,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另外,交易过程,我们强调,交易过程,所有人对线上购物,包括老人都会有质疑安全,信息会不会透露?这是所有人都会在选择O2O服务的过程中会 质疑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障线上和线下的通道和它的流程,它是安全性、便捷性,还有稳定性,这也是我们在支付方面提出来的,还有整个 信息,大家可能在座所有人为什么不愿意选择线上购物,包括前两天王思聪讲在京东上怎么着,最后京东也回复了。当时我看京东是有书面进行说明的,但是我觉得 这种事情其实在座做服务的,别以为明星在你那儿消费了,你就把明星当回事去推广,其实明星可以保留他相应的权利,但是这也是说明我们的消费者的权益的保障 问题,他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所以很多人为什么愿意选择你?就是确信你不会透露他的信息,一个是信息的采取,第二个就是传播,第三个是将信息的售卖,最恶心 的是售卖,将你的信息卖给第三方或者相应的服务的,这是最恶劣的。刚才我说的像王思聪那个,那是传播。在网上和媒体上可以看到基础规范的标准倡议。

第六点,其实我已经讲到了信息安全部分,这里面从信息收集到传播、到销售,这里面都是不经允许,实际上这一点我们也讨论很久,不是未经同意,这 一点是很核心的。大家非常强调的就是不允许,不是未经允许。我们作为消费者就不应该同意我们的信息被传播、放大、售卖,这是消费者不允许的,这是在意见征 集稿这一点强调的部分。

交易纠纷,这里面主要是找一些仲裁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共同解决或者处理,我们在行业监管方面,我们跟深圳消息协会和国内的消费者协会共同推动, 每年3.15一年就一次,像一个节日一样,像大考试一样,我们希望变成月月3.15,我们希望有一个平台发布有损消费者形象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这些行为,或 者说一些工资,这样的话让消费者有效甄别出哪些企业,同时也是规范O2O消费服务或产品提供方,让他们更加规范和健康起来,这是我们一直在推动的。包括黑 名单等等,这也是下一步我们会慢慢去推动。

第八点意见反馈,我们会发到邮箱,在网上公示。在座对意见征集稿,其实已经出过很多次版本,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它不是最完整的标准,我们觉得这是 最基础的标准。这个标准回答了我们是谁?谁在提供服务?向谁提供服务?提供服务之后有没有相应的记录、凭证?我们的信息会不会被记录、售卖?这是标准中强 调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最基础的。

在这个标准中,我们希望针对消费者的建议,我们希望真正的标准是来自自下而上,来自消费者自身的需求。

大家应该给我鼓一个掌,我今天跟郑重地告诉大家,在制订标准过程中我们受到很多委屈,但是在委屈面前我们应该站起来,因为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 情。为什么?有人说他们为什么出标准?出标准是依据什么原则?我们的标准就是一个意见征集稿,让它一直推动。在座的各位,我希望我们所有的人,只要在推动 O2O的产业发展的事情,我们只要保持正能量,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我们一定能推动行业规范标准走向一个国家化,走向一个健康。我想路很长,万里长征只需 要我们每天一步步推动。我们O2O工作委员会也会推动这个标准,向国家有关行业标准推动。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刚才我也讲过,2016年世界O2O博览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希望在座O2O从业者和翘楚们能够跟我们一起参与会议的内容、议题、形式的设计,我们希望这个会办成大家的会,办成O2O博览会,办成民生的会议。

金砖银行开业,金融类APP促进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

据新华社电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1日正式开业,预计将于2015年底或2016年初启动运营。

对交通及能源领域项目等提供贷款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仪式当天上午在上海举行。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上海市市长杨雄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昆普尔·瓦曼·卡马特共同启动了金砖银行。

与会官员们表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和改进,将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国际多边机构和组织密切合作。

当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及亚行行长中尾武彦分别发表声明,祝贺金砖银行开业并表示将与金砖银行紧密合作。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个金砖国家发起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该银行是金砖国家对自身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境内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的工具。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表示,银行将对交通运输及能源领域的大规模联合基建项目、工业发展项目等提供贷款。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不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而是对其补充和改进。”楼继伟在仪式上说。

不会为贷款附加许多限制性条件

从历史上来看,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的成立,没有削弱世界银行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对现有的金融体制的有利补充和促进,更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现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面临每年1万亿至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教授沈逸表示,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正在不断增大,而富裕国家却变得越来越犹豫,国际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努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国际舆论认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成为向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最大多边开发机构之一,但它不会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世界银行那样,为提供贷款附加许多限制性条件。

 

在消费金融时代即将到来前提下,移动金融正在成为所有金融企业赢得客户的主战场,是所有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互联网入口正逐步转向智能手机,2015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会超过PC互联网用户,每个人每天用在浏览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了3小时。智能手机越来越像人们的一个电子器官。就像一个朋友说的,智能手机变成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成为人类无法拒绝的一个朋友甚至未来的伴侣。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App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客户入口。在消费金融时代即将到来前提下,移动金融正在成为所有金融企业赢得客户的主战场,是所有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来聊一聊移动金融的进化史,帮助金融企业进行移动金融发展规划。

 

一、移动金融1.0手机银行金融服务的网上渠道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1.0只是将网上银行服务照搬到手机App上。很多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对移动金融布局和发展没有深度理解。仅仅是被动地将网上银行产品和服务复制到了移动App。在这个阶段手机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好客户,将金融交易从柜台或者PC互联网转向移动App。

2.服务的客户:银行自身老客户

3.关键技术:

数字化移动运营(移动App统计分析平台)

用户体验提升(移动App运营优化和咨询)

4.典型企业:大多数银行、证券公司的移动App

5.主要优点:

将计算资源转向App,降低了PC互联网计算资源要求

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金融交易随时随地

6.存在问题:客户的资源没有被开发利用,客户价值挖掘不大

二、移动金融2.0移动电商提供所有消费场景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2.0典型代表就是招商银行掌上生活,其提供大部分消费场景,电商化移动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基本消费场景,包括电影票、餐饮优惠券、电子产品、火车票、飞机票、手机充值、生活缴费、交通罚款、彩票、快递服务等。借助于移动App为所有消费场景提供移动金融服务,成为所有客户移动互联网消费的主要入口。通过消费分期、服务手续费、商家返利、零售商品差价等方式赚取利润。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估计App每个月的净利润应该超过了亿元,超过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商和移动App运营收入。

2.服务的客户:自身银行客户,未来可以包括其他银行客户

3.关键技术:

用户画像(大数据管理平台DMP+移动互联网客户行为数据)

精准营销(DMP+DSP)

跨界营销(移动统计分析平台+DSP+移动游戏)

4.典型企业:

招商银行信用卡掌上生活

光大移动金融App

浦发银行喜大普奔App

5.主要优点:

消费场景移动化,可以提供基于消费场景的金融服务

多种营收方式,移动App创造商业收入

提高客户消费体验,为客户入口提供基础

6.存在问题:

场景消费价值被充分挖掘,客户价值和数据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

企业服务价值和平台价值没有被发现

三、移动金融3.0平台服务,流量和数据变现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3.0提供的是平台服务,通过移动金融2.0的运营,移动App聚聚了大量的金融用户,这些用户都是高质量的消费客户,客户的黏度和活跃度都很高。如果这些客户达到日活500万之后,移动App可以进入移动金融3.0阶段,利用流量和数据赚取额外的利润。

金融行业可以借助于移动金融平台,联合一些企业,选择优质产品开展产品促销。例如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旅游用品,日化产品,时尚用品等。产品优惠促销不但可以提高用户活跃度,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商品促销进行的市场活动,本质上是利用平台进行的流量变现。移动金融3.0平台上客户的消费行为和点击行为,可以帮助金融企业了解客户,形成具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具有商业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数据商品出售给企业。

2.服务的客户:面对所有移动互联网客户和企业

3.关键技术:

数字化移动运营(移动App统计分析平台)

外部数据(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行为)

数据交易(外部数据交易平台)

跨界营销(电子产品和其他标准产品)

4.典型企业:

目前没有明显的企业,招商银行信用卡掌上生活部分进入了移动金融3.0阶段,但是还没有进行流量变现和数据变现。

互联网企业的手机天猫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5.主要优点:

客户形成价值,参考移动HeroApp,流量可以变现。

作为平台型App,其商业模式灵活,价值空间发展较大。

平台上客户行为和消费数据,将会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6.存在问题:

流量变现后,如何进行留住老客户,增加新用户,提高客户活跃度将成为挑战。

脱离了金融行业主营业务,移动金融App的定位将成为问题。可能会单独成立一个公司进行运作。

总结一下,金融企业具有资本和行业优势,移动金融App具有支付服务的先天优势。所有中国人都离不开金融服务,已有的几亿金融行业客户会快速地、低成本地转化为移动金融客户。移动金融App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金融服务的入口,可以预见平台型移动金融App即将出现。(零壹财经)

超级巨头百度的“移动入口”: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

现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BAT围绕开放平台间的激烈碰撞。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且不如阿里与腾讯高调,但百度已经在移动端暗暗发力。
过去一年,百度将25%的研发经费,都投向了移动端。收购91无线,则花费了其近20亿美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百度已经拥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APP,包括百度手机客户端,百度手机助手,百度地图,爱奇艺,91助手等。
一定程度上,BAT正在进行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延续了各自在PC端的路径:先是在前端抢占入口,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和流量,然后建立商业模式,将用户和流量进行变现。
之前,相较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移动战略显得最不清晰,产品也显得纷杂。但随着对91无线的收购,以及多个轻应用的推出,百度逐渐摸索出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暂时消解了外界对百度移动战略的质疑。
但即便如此,百度目前的“入口”中,仍缺乏像微信那样对用户“强粘合”的产品。无论是应用商店、移动搜索,还是地图、视频,都不算是移动互联网的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的移动入口地位还不够坚固。
“应该说,百度的移动布局肯定不如腾讯,但比阿里要强。”一位曾接受百度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阿里有支付宝客户端,但那不是入口,是一种应用,淘宝的APP交易量也不大。相比之下,百度的移动分发渠道和地图等APP,对用户的粘性更强。”
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入口变得纷繁复杂。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要复制它们在PC时代的成功仍然仍重道远。但对百度来说,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搜索框”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平台梦”的蜕变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百度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早在2009年,百度就希望像谷歌那样,做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创新,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来占据移动端的最底层入口。但经过内部讨论后,百度觉得底层创新的难度太大,于是它转而寻求与操作系统合作,通过预装搜索来增加市场份额。
据悉,当年的百度曾在塞班和安卓系统中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与塞班合作。在安卓崛起后,百度又不得不调整之前的战略,决定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于是,在2011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由百度研发的“易平台”正式亮相。
彼时,百度对外宣称其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打造易平台,将百度的移动软件打包整合到手机端;第二步是做云生态系统;第三步则是推出百度云操作系统。
那时的百度雄心勃勃,它试图建立的是移动端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应用都在百度的系统中运行。但事实证明,“易平台”推广得并不顺利。由于缺乏自身的硬件产品,百度对于每一台植入“易平台”的手机,都要支付给手机厂商一定的费用。高额的成本,让这条操作系统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通畅。与此同时,百度却错过了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推出“超级APP”的机会。
直到2012年,百度才调整了战略,开始做各类APP应用,将其在互联网上的产品转移至移动端。
这些消费级的APP,包括了百科、贴吧、文库等等,其中一些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取得了不错成绩。然而,这些移动APP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
与此同时,百度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平台梦。在2012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云发布了面向开发者的“七种武器”,包括百度个人云存储、LBS·云、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百度应用引擎,以及多屏幕ScreenX技术、百度移动云应用生成服务和百度移动浏览内核。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则提出了“百度云三重奏”概念:“第一重”即铺设云基础设施,“第二重”是打造新型应用平台,包括云端一体应用环境和个人云存储。“第三重”是与APP开发者共建商业模式。
而此时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腾讯形成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移动战略;阿里在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后,构建起围绕生活服务的移动电商网络;百度的移动布局,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也就在同一年,360推出了手机助手、手机安全卫士产品,成了国内最大的安卓软件分发平台之一。在这一点上,百度显然慢了一拍。直到2013年3月,百度才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助手,2013年下半年则收购了91无线,这才跃升安卓软件最大的分发平台。
到了2013年,百度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在智能手机上,苹果和谷歌已经在“生态系统”层面建立起了极高的壁垒。在谷歌的移动生态链中,底层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中间层是包括地图、搜索等在内的应用,顶层则是应用商店平台。在这个架构中,腾讯等公司构建的移动生态,都是在其中的某一层,构建出一个小生态。
百度曾试图做底层生态即操作系统,但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在应用层面的生态系统中,百度也始终缺乏一个能黏住用户的好产品。众所周知,微博和微信出现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些具有强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的产品。而在自己擅长的移动搜索领域,百度发现,人们在移动端对搜索的需求远远小于PC端,搜索平台的想法也难如愿。
苦苦思索之后,百度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即建立一个脱离操作系统的移动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百度不仅作为入口,还要创造机制和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产品,获取流量,在调动起开发者和用户的积极性后,百度再从中获益。
“双重分发”模式
而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百度收购91无线为标志。
2013年10月1日,百度对外宣布完成对91无线的收购。91无线旗下的91手机助手和安卓市场,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之一。百度看重的,是91的移动分发平台、开发者资源和流量变现能力。
拥有了91无线,再加上百度手机助手,百度系的内容分发量得以排到国内首位。目前,百度和91无线,占据了本土移动分发41.2%的市场份额,日均分发量突破9000万。
百度方面此前表示,91无线和百度手机助手的用户群重合度并不高,因此在高度增长的行业趋势下,两家都会保持自己的产品,共同争夺市场份额。同时,百度在收购91无线后也启动了整合工作,其中包括平台数据的共享、渠道分成计划等。
在此基础上,百度完成收购后,提供给了开发者前向、后项两种收费模式,以此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变现。
所谓前向收费,是指向终端用户收费。百度提供的支付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实现从订单到支付的全流程,这对于预付费软件的开发者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后向收费则是指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在百度的移动广告平台中,公司可以帮助开发者每年获得数十万的收益,之后百度再与开发者进行分成。
即便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式,百度并不满足于这种“应用商店”式的渠道卡位。李彦宏并不讳言,应用商店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下,70%的下载量集中于0.1%的热门应用,而99.9%的低频应用仅占到了总下载量的30%。换言之,非热门应用上线即被淹没,而长尾APP即使安装后也被闲置。这造成了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中长尾开发者的生存状况却不乐观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百度希望在移动搜索领域,也能制造出一种新的分发模式,以实现长尾需求的对接。于是2013年8月,“轻应用”(lightApp)应运而生,百度就此形成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
简单说来,轻应用既有着无需下载的特性,又有着不下于本地APP的功能。用百度的话说,轻应用既不是一个工具,也不是一系列产品,而是一种机制,能够把移动搜索的长尾需求分发给开发者,同时为用户提供“搜索即服务”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轻应用也能像网页一样智能分发。
进一步说,如果说91分发的是下载量靠前的热门应用,那么,轻应用对应的则是被人们忽略的长尾应用。
毫无疑问,轻应用盘活了百度的移动搜索业务。眼下,轻应用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包括团购优惠、交通出行、旅游景点等生活服务类应用,办公学习、金融理财等在线工具类应用,以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类应用。58同城、好大夫、黄太吉等企业,已参与体验。
面对轻应用的开发者,百度同样提供了两种盈利模式:一是移动广告模式,即百度提供移动广告插件,开发者可选择在轻应用页面嵌入,嵌入后自动获得广告收益;二是前向收费模式,即百度提供支付插件,帮助开发者和用户完成线上交易,直接变现获利。
如今,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2014年2月27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2013年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19.44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3.2%。其中,百度移动业务营收占到第四季度总营收的20%,来自移动端的收入,为整体营收的增长作出了明显的贡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百度一家看到了轻应用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眼下,微信公众平台、UC开放平台、支付宝公众平台,已相继发声,纷纷为自家平台的轻应用摇旗呐喊。
打造“超级APP”
目前,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被业内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流量入口”。对百度而言,收购91无线是为了抢占应用商店的入口,做轻应用则是为了让移动搜索抢占浏览器的首页,接下来,百度要布局的就是超级APP。
超级APP,指的是类似于微信这样的、拥有庞大用户数并围绕其形成超级平台的应用。对百度而言,公司旗下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应用,其中,百度地图最有潜力成为超级APP。
据国内调研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手机地图客户端累计用户市场占比达54.26%,稳居第一位,累计用户超过2.46亿。与此同时,百度地图相关统计数据就显示,在“手机地图的功能用户使用情况”调查中,除基础功能外,附近/热点查询功能渗透率不断攀升,达到42.58%。其中,餐饮、银行、娱乐、商城超市、酒店信息查询,在生活服务信息查询行为中比例最高。
进一步说,如果腾讯凭借微信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社交娱乐平台,那么,百度地图就有可能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百度LBS事业部成立后,百度地图就开始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升级成为生活服务平台,在其导航功能上聚合了团购、美食、酒店预定等O2O生活服务。截至2013年8月,百度地图覆盖了国内近400个城市,拥有300万商户和120万家餐馆信息。
与91无线与轻应用的战略一样,百度地图也十分重视与开发者的合作。据此前媒体报道称,百度LBS产品的体系分为三层,最底层的是百度的服务能力,譬如定位服务;第二层则是建立自有产品,包括百度地图、百度公交、百度旅游、百度导航等产品;而第三层,百度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建。
据悉,目前百度LBS开放平台日活跃APP达10万,为25万个网站和应用提供地图服务,并为超过7万个APP提供定位服务。
不过,要构建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百度仍需面临支付方面的挑战。如果说,高德地图在阿里入股后能迅速完成用户在地图平台上的消费闭环,那么,百度旗下的支付新秀“百付宝”,能否担此重任?
就目前来说,百度地图生活服务类消费的提供方式,还是通过跳转至第三方站点完成。比如,用户搜索附近的餐饮,会跳转至订餐小秘书完成预定;找到团购类服务,则会跳转至美团网、糯米网等完成购买。
与此同时,前述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称,“地图服务在美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强入口,但在中国目前还不是。”而未来,地图能否成为移动端的强入口,当下还无法下结论。
无论如何,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已经十分明显:在商业模式上,通过收购91无线,补全了其对于开发者运营以及APP商业变现的能力;在战略上,牢牢把握了应用商店、移动搜索和超级APP这三个移动入口。
在百度构建的移动生态体系中,原有的“流量、收入”体系,变成了“流量、收入、开发者”三级体系。如果说在PC端,百度只需把流量导入各种应用即可,那么在轻应用之下,百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为这些应用买单?这涉及到运营和分成、开发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更涉及到复杂的生态。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腾讯也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多年,而对于百度来说,生态系统,还是个新鲜事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智能家居APP爆发,谁能引领潮流?

2014年初,谷歌收购了“iPod之父”托尼·法代尔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Nest的主打产品是智能温控器,这对于拥有独立小楼的美国家庭来说,或许是必备产品。但在住高楼住公寓且有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市场来说,却未必适用。在智能家居爆发之际,中国市场也会有自己的Nest,什么产品可以引领中国智能家居潮流,成为很多智能家居关注者共有的疑问。在国内智能家居产品市场上,什么企业会成为Nest Labs一样引领智能家居潮流的领头羊?

在中国当前的智能家居市场上,已经有一大批国内互联网公司,先后探索出了机顶盒、路由器、Wi-Fi插座甚至智能开关等智能家居产品。但直至如今,整个市场还没有一家拥有较大的规模。之所以难以实现市场规模化的成绩,进而代表他们身处品类带动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和他们的产品应用场景与应用频率还不够高有着很大关系。

与之相比,近期备受智能家居行业热议的家用监控摄像头,在应用频次上或许更有优势。谷歌全资收购Nest之后,又于6月收购了亚马逊销量第一的家居摄像头Dropcam.从巨头布局动态、到家用摄像头易用性、拓展性和交互频率上看,家居的安全的确是用户最关注的领域之一,被互联网化的家用摄像头切入智能家居市场,也是智能家居厂商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智能家居的进一步爆发,需要出现引领潮流的品类,家用监控摄像头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呢?

互联网化的摄像头,应用场景大大增多

家用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场景,比其它智能家居产品更贴近生活。从最简单的场景看,我们可以给自己家安装各种智能产品,让我们享受更为方便的生活,但是相同的产品如果是为父母服务的话,效果却可能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监控摄像头不仅可以替随时操心家中财物和人员的安全,还可以让父母通过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和留言,甚至在急病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了解现场情况,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让家居摄像头的产品黏性不断提升,整体的应用频次也得以上升,这使摄像头这类产品有连接其它智能家居产品的基础条件。

从这个核心的基础条件出发,只要用户愿意经常使用,以基础条件为中心增加摄像头的应用场景并不是难事。但和智能插座、路由器等智能家居产品对比,传统插座、路由器的应用场景本身就不及摄像头,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在智能家居时代,可以扩展除插座和路由器之外的其他功能,由于在功能的感知会发生一定偏差,摄像头作为图像纪录、家庭监控的工具,其在扩展应用场景上就要比智能插座和智能路由器更有优势。

安全:互联网摄像头引领潮流的敲门砖

当摄像头作为安全防范设施的时候,摄像头要比其他智能产品具备更高的用户交互等级。要注意,这里的高等级并不是指高频率,而是能够双向交互并对用户决策产生影响。举个例子,家中被盗这样的事情肯定不是常发生的事情,但为了防备万一,用户会很自然地需要地保持让系统长期处于运行状态,并随时有通道可以收到意外提醒。也就是说,当摄像头充当安全监控工具之时,其与用户关于安全主题的交互要比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更为频繁,纵然身处家居之外也会拥有比插座、路由器更高的使用频次。

在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活中,机顶盒、路由器以及电源插座都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包含路由器、插座这些产品在内的很多智能家居硬件,仅仅只有当用户需要的时候才得以被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只能处于关闭、停止状态,无法向摄像头所牵动的监控安全系统一样,让产品与用户能够保持高频次双向交互,这让智能家居界的安全设备将拥有“长期运行”的优质生存环境。在渠道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控可以影响用户的通道才是布局之核心,720P高清、Wi-Fi一键设置、视频自动上传云端、实时对讲、硬件人体感应、红外夜视等附加功能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构建用户满意的通道。

监控摄像头这个可以整合视频和语音的安防家居设备,如果这个品类成功掌控了用户最关注的通道,那么他们就能对整个智能家居系统产生核心影响力,从而引领整个智能家居的发展,安全也就将真正成为了互联网摄像头引领潮流的敲门砖。

智能家居爆发,谁才能引领潮流?

要引领智能家居的发展潮流,除了产品要能说话之外,家用摄像头这个品类还需要证明自己的市场能力可以引领潮流。

在当前众多智能硬件创业者中,百度、小米、360这些将未来赌在智能硬件上的互联网厂商,已经先后推出了小批量测试的家居监控摄像头产品。如果将摄像头的目标定位在引领潮流之上,擅长软件和交互的互联网企业推出硬件产品时,或许需要更强的技术沉淀,稳步前进。

和战无不胜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史有些差异的是,如今互联网公司在硬件领域被迫放慢了扩张的步伐,这主要是源于:在智能家居这个新硬件领域,互联网公司直接挑战的各大品类的地头蛇们,将比以往更加强大,如果互联网公司的玩法不因为对手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其在于传统厂商的对抗中的优势将难以快速扩大,真正可以实现产品市场规模化发展,引领潮流的或许还是传统企业。

当前的互联网摄像头市场中并不只有互联网企业,一大批已经在安防市场扎根多年的技术企业,实力强大。如IMS全球视频监控企业第一位、国内最大的安防公司海康威视,旗下的萤石家用摄像头C2S,产品节奏抢在了小米、360等还在小批量测试的互联网公司之前,在智能硬件发展潮中显得不可思议。

互联网企业最擅长便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运营模式。在智能家居领域,如果继续上演硬件赔钱、广告攒钱的老套路,要挑战已经建立较强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行业老玩家,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从产品、渠道、技术上的突破,或许才是互联网厂商要挑战传统厂商的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从硬件进军互联网的企业,在用户互动、粉丝经济、用户体验上起初可能并不完善,但其多年的研发沉淀会让其产品成为竞争的最大优势。随着传统硬件厂商们以开放的姿态,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合作伙伴,他们在粉丝经济、用户互动上的劣势也将不断优化,最终配合其在产品功能、产品技术上的优势,得以提升其综合的产品竞争优势。但对于从互联网进军硬件的企业来说,硬件基因的缺失非常致命。智能家居的很多创意,需要通过能够交付用户使用的产品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较大的生产量将很难压低成本,追求大批量生产又与快速改进功能相违背。近期话题不断的罗永浩正是因为设计出一部还不错的手机,却因为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原因始终无法供货,难以按照预期就大举进入市场,错失良机,甚至最终陷入被迫降价的困境。类似的麻烦是所有初入硬件领域的企业无法回避的难题。

互联网摄像头所具备的产品条件,让这个品类有机会引领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对于智能家居市场来说,虽然当前概念化的产品试水很多,但真正的竞争尚未开始。无论是谷歌收购的Nest Labs,还是Nest后续收购的Dropcam,都只能说他们掀起了智能家居发展的势头,面向家庭的庞大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

智能家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只有好用的产品不断催生用户的消费需求,才可以充分享受市场增长的红利。至于这个硬件为王的领域谁才可以引领潮流,究竟是从互联网进军硬件的公司,还是从硬件进军互联网的公司,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发展会令双方的技术优势不断融合,合作与收购也会越来越多。

最终,靠产品说话的谷歌式硅谷创新风格,将会成为引领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驱动力。

移动搜索激发长尾App开发者转型

日前,百度发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洞察并指出移动互联网在用户属性、用户行为、应用分发下载、应用使用、移动搜索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事实上,各类应用的存在是移动互联网竞争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些应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一致待遇,“二八原则“与”马太效应“正在加剧上演。
低频

Native App应用发展放缓,生存不易

百度Q3移动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Android日活跃用户达到2.7亿,用户每天人均使用时长突破150分钟;生活娱乐工具、视频、浏览器等高频或入口级应用受到用户青睐,腾讯、百度等巨头公司产品在安装量和日活跃用户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与高频和入口型Native App应用良好的发展状况相比,大部分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环境却在持续恶化。虽然每个用户手机里的安装应用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7个,但是,用户每天使用的应用数量却同比减少了1.3个。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Native APP头部效应的加剧进一步蚕食着众多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空间。

今年年初,应用开发者黄峻的一篇题为《个人手机游戏开发者之死》曾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文章指出独立开发者遇到的困境已经危及生存,更勿论谈梦想的资本。因为应用商店分发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在于:99.9%的中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占到总下载量的30%,即使长尾App开发者花大价钱通过各种推广渠道到达用户,获得安装,后续使用率也很低,沦为“使用一次郎”,安装即死。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发渠道,大量的应用被埋没,用户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就是说应用开发者和用户需求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通道,还存在着一种“暗黑“状态。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生存态势,使广大应用开发者迫切的寻求新发展路径。这也就可以理解,当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明远在MDCC 2013移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百度轻应用平台将于2013年12月全部开放时,整个行业一片沸腾的状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移动搜索+轻应用”建立新分发规则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第三季度,百度系分发平台以40.6%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遥遥领先其他分发平台。应该说这既源于百度系旗下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及安卓市场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也依赖于“移动搜索+轻应用”的全新分发模式,即借助百度移动搜索带来的强大用户和流量需求分发能力,更好的满足更多低频和长尾应用的分发,实现应用的高价值变现,从而与传统应用商店模式互补,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报告显示大部分游戏类与生活娱乐工具以及生活服务类低频应用,由于极低的下载量和打开率,更适合以轻应用的形态依附于移动搜索、浏览器等平台型应用而存在,基于移动搜索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应用找用户”转变为“用户找应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应用商店分发规则带来的“暗黑“状态,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中长尾低频应用开发者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随着Android用户成熟度提高,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成为低频应用的最佳出路。

轻应用反向拉动移动搜索快速提升

报告也指出用户对于生活服务、教育、健康保健的需求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大量轻应用为百度带来了更好的移动搜索使用体验,满足了“即搜即用”的需求,用户将移动搜索作为线上和线下生活服务入口的趋势也越来越强。与普通手机用户相比订阅了轻应用的用户在使用时长和启动频次上增长高达12%。

在百度公司CEO李彦宏看来,“百度移动应用分发在未来的格局中兼具入口建设与发展支撑的双重要义。“而目前,手机百度客户端高达4亿的用户量和超过80%的移动搜索市场份额也将为百度在移动端开放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平台、入口基础。这也意味着百度移动搜索已经开始更加全面、精准地承载了用户对低频和长尾APP的需求,而手机百度客户端也将成为承载轻应用的最大容器。

说到底,轻应用分发还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弱小者想取得好的发展靠单打独斗是要不得的,看准局势、择良木而栖充分利用巨头的力量才是王道,而巨头们也可据此继续开疆拓土、巩固自身实力,对用户来说,改变应用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暗黑”状态无疑能为自身带来更好的服务,百度开放“轻应用“将是对用户、开发者、百度自身的多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