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用户天天使用你的APP:“触发器”培养习惯

应用商店中有数百万个app。每部智能手机平均安装41个app。人们每天所使用的app平均为8个。用户的下载不再意味着一款产品的成功,而只是漫长成功路上的一个节点而已。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教你怎么从上百万个app中脱颖而出,成为用户下载的41个app之一,但是如何成为人们每天使用的8个应用,却少有人谈及。

那么,怎样才能让用户天天使用你的产品呢?答案非常简单:找到一个触发器(Trigger) 。

1.触发器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周三统一清理垃圾,有一次你忘记了,但是周二晚上回家时你看到邻居们都把垃圾桶整齐的放在外面,你会立马想起来。你看到了一个触发器(其他人的垃圾桶),接下来你就会采取行动(倒垃圾)。

Charles Duhigg在他的著作《习惯的力量》中,解释了触发器的原理,以及它是如何塑造人类日常习惯的。Duhigg认为,几乎所有的触发器都可以归结为以下5类:

● 地理位置(Location);

● 时间(Time);

● 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

● 其他人(Other People);

● 前一步行为(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

一个触发器实际上就是一种提醒,最终会导致某种行动。

2.移动互联网的触发器

我们来看看这5类触发器会在移动互联网中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

● 地理位置:“我到了一个新地点,我会打开foursquare找附近最好的咖啡馆。”

● 时间:“我要迟到了,我会用Lyft或Uber打车,而不坐公交地铁了。”

● 情绪状态:“我是个怀旧的人,所以我会用时光机应用Timehop看看往年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其他人:“别人都没在这,我得把这场景拍下来发到Snapchat上给他们看看。”

● 前一步行为:“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得上ZocDoc联系一下我的医生。”

3.触发器必须表达出明确的信息

你需要向你的用户解释清楚“你的服务解决什么样问题”,然后告诉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的产品。

很多公司会用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表达使用场景,比如帮助用户征集好友意见的工具Seesaw在“当你需要观点时”使用(他人触发);Pocket的宣传语是 “当你看到一些内容想要稍后阅读时,把它放在Pocket中”(前一步行为触发);价格追踪网站Nifti的应用场景是“当你在网上看到喜欢的东西时。” (情绪状态触发)。

4.启动你的触发器

理想的情况是触发器能够自动启动。但是,很多初创公司的产品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这时,触发器就很难自己产生作用。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你来触发这个点。最常见的方法是推送通知。200个字符不长,但是分量很重(因为会推送到千千万万人的口袋里)。Foursquare之前的一个版本中添加了地理位置触发器,当你距离某人或某地不远时,会收到通知。

当你的一位朋友要去附近看演出时,WillCall就会使用“他人”触发器来通知你。Fab的目标并不是做日用品交易,但是他们以此起步,引入“时间触发器”,通过促销邮件,做成“精美设计”的在线交易平台。If This Then That(IFTTT) 让你自己建立触发器,差不多属于“前一步行动”类型的。成千上万的用户在平台上制作触发器供人们使用,他们管这个叫做制作“菜谱”(recipe)。

当然,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推送消息需要内容专注并保持与产品的相关性。用户收到信息时是高度警觉状态的,然而,很多公司却越来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不断地打扰用户。

5.用触发器培养习惯

清晰的触发机制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形成习惯。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是极具价值的,是培养终生用户的关键所在。

Duhigg在他的书中详细的阐释了习惯循环,很值得一读。接下来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Uber和ZocDoc是如何改变数百万人的习惯的。这里用“触发器”(Trigger)来代替Duhigg原书中所用的“暗示”(cue)这个词,以保持本文的连贯性。
用户感觉不舒服(前一步行为触发器),他们习惯性地打开ZocDoc,身体好些后他们感到满足,下一次不舒服还会用ZocDoc。用户要迟到了(时间触发器),他习惯性地打开Uber应用,最终准时到达,下一次快迟到时还会用Uber。
6.利用触发器盈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触发器的力量,作为习惯循环第一步的触发器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方Push服务商Urban Airship能够帮助开发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去年,Facebook也开始拓展app安装广告,推出更有效的互动式app安装广告。Estimote Beacons则着力于“地理位置触发”,它可以通过蓝牙推送基于地理位置的通知,精确到一个特定的房间,这样推送的内容与用户的需求相关度极高。

当用户接近某个商场时会收到推送的通知,用户进入商场后收到最新促销信息,并通过室内定位相关的商品,最终用手机支付。

7.在移动互联网的混战中取得成功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有一种鱼叫引金鱼(Trigger fish),颜色非常艳丽,它的背部长了两根脊椎来抵御掠食者,保护自己。如果要启用第二根脊椎,另一个必须受到了压迫,这种压迫就是一种触发器。两根脊椎相辅相成。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的混战中,你首先需要用户下载你的产品,并利用触发器的原理使产品的作用最大化。不管是在大海中,还是在应用商店里,触发机制是防范天敌和竞争对手的利器, 你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弄潮儿,完全取决于自己。

优秀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首先,一款优秀的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应该具备:

①.支持移动端演示(随时随地演示给BOSS,厕所&食堂&电梯…以体现我是那么的敬业——长点工资必备)

②.组件库(高效复用,谁用谁知道)

③.可以快速生成全局流程(程序猿看不懂拆解的,给丫的看这个)

④.在线协作(多个PM狗一起用)

⑤.手势操作、转场动画、交互特效…(这些都不需要,留给专业的交互、视觉,搞那么虚的不如多想想产品流程逻辑做做减法、写写xxRD啥的)

这些年,产品狗们折腾过的原型工具:

1. POP(Prototyping on Paper)

算是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很多公司在用:quora、sina、豆瓣、36氪、ifanr…

操作轻巧简单:先用手机拍下草图原型(存到POP app内);然后开始编辑图片的哪个区域(按钮)链接到什么页面,添加跳转链接热区,就可以在iPhone上给小伙伴们演示了,并且POP内嵌的交互动作如侧滑、展开、消失等,即可满足一般的动态演示需要。不太明白?戳这里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 POP

2、Pencil Project

Pencil是一款开源的可以用来制作图表和GUI原型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app,也可以作为Firefox插件。内置模版可以帮你绘制桌面和移动界面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用户界面,包括流程图、UI和一般的通用图形。

通过它内置的模板,你可以创建可链接的文档,并输出成为HTML文件、PNG、OpenOffice文档、Word文档、PDF。Pencil Project还包含大量移动app模版。

3.Axure

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主要说下移动端的演示,这样才充分表达原型意图。按F5生成原型的时候,在“Mobile/Device”选项中可以设置适配移动设备的特殊原型(Axure 6.5以下版本),再用移动设备访问你生成的原型链接即可(该页面创建一个桌面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请戳→腾讯CDC交互童鞋写的 iOS设备上高效演示APP原型的方法总结

4、Proto.io

Proto.io是一个专用的手机原型开发平台——可以构建和部署全交互式的移动程序的原型,并且可以模拟出相似的成品。它可以运行在大多数的浏览器中,并提供了3个重要的接口:dashboard、编辑器以及播放器。

dashboard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编辑器是构建原型的环境,由一组设计和开发原型的工具组成,另外还可以构建交互。播放器用来观看原型,并与原型进行交互,并提供了相关工具来标注和保留反馈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实的移动设备上对原型进行测试。并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浏览器以全屏模式运行原型。

5、Moqups

是一个非常好的、免费的HTML5应用,通过它可以创建可爱朴素的线框图、实体模型和UI概念。该程序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有内置的模板可以直接使用(模板包括单选按钮、链接、图像占位符、文本框以及滑块等)。

它还提供了iPhone和iPad模板,以及iOS相关的按钮、提示框、picker、菜单、开关以及键盘等。你可以设置网格的尺寸,并预览和分享你的线框图。Moqups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对齐网格,可以使对象精准对齐。
6、UXPin

UXPin是DeSmart团队开发的一个简易快速的实体模型和在线可点击原型创作工具。它基于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在构建原型中,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包(该工具包具有良好的用户设计模式和元素)来从头构建一个出色的原型。

UXPin具有响应式的断点功能,创建的响应式原型和线框图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设备和分辨率上。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版本控制和迭代功能,可以轻松的共享预览,直观的注解和实时的协同编辑和聊天。该软件拥有大量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元素风格(包括web,iOS,Android等),并且具有快速、灵敏的响应拖放接口。

7、Omnigraffle

OmniGraffle是由The Omni Group制作的一款带有大量模版可以用来快速绘制线框图、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以及插图等类型图的app,也可以用来组织头脑中思考的信息,曾获得2002年的苹果设计奖。

它采用拖放的所见即所得界面,你可以用钢笔工具绘制自定义的模版或者图形,此外还自带Graffletopia提供的多个iPhone、iPad以及Android模版。
8、JustinMind

JustinMind是由西班牙JustinMind公司出品的原型制作工具,可以输出Html页面。与目前主流的交互设计工具axure,Balsamiq Mockups等相比,Justinmind Prototyper更为专属于设计移动终端上app应用。

JustinMind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更丰富、更具交互新的移动产品线框图,包含了iPhone、Android 以及iPad常用手势,滑动、缩放、旋转,甚至捕捉设备方向等,从而创造出更具交互性的原型。另外,它可以导出原型信息到Microsoft Word,生成规范的文档。

此外,你还可以自定义小组件,创建自定义组件库,并进行分类,不管对象是iPhone、iPad、黑莓、Android还是其他。
9、FluidUI

Fluid UI是一款用于移动开发的Web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高效地完成产品原型设计。Fluid UI 内置超过1700款的线框图和手机UI控件,并且还会经常进行更新。

Fluid UI无设备限制,无平台限制(Windows、Mac以及Linux系统),支持Chrome和Safari浏览器(Chrome浏览器上的app也可离线使用)。你可以使用Fluid Player来预览你的设计,收集意见和反馈。还可以以PNG、PDF方式输出。

Fluid UI使用方法简单,采取拖拽的操作方式,不需要程序员来写代码。另外,Fluid UI资源库非常丰富,有针对iOS、Android以及Windows 8的资源。如果你觉得库存资源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也可以自行添加。

10、Protoshare

ProtoShare:在线网站开发协同制作工具是一个十分便捷的在线原型制作工具,侧重于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对工作进行审查,并及时提供反馈,对线框图或内容进行建议。

作为一个强大的线框图和原型平台,Protoshare提供了大量移动工具集(有来自中心资源库的大量移动模版和大量2D、3D动画过渡)。通过“拖放”界面,你可以快速创建交互式的线框图和移动原型,然后发送至iPhone、iPad或者Android设备进行测试,体验app的功能实现情况。

另外,Protoshare还支持分享和反馈功能,项目成员可以标记和跟踪的反馈信息来做出决定。而大量的资源库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模版和获得的反馈创建移动产品线框图,进而演变为高保真的原型。
11、 Wireframe

Wireframe是一款具有“点击-拖-放”界面且超简单的线框图创作工具。双击实现编辑功能,有限的界面意味着你会把精力集中于你的想法上。还给每个线框图分配了特有的URL,便于标记和分享。
Wireframe有浏览器窗口和移动手机两个模版选项,移动版有纵向和横向两个选择。线框图的每个元素都可以编辑和转换。
12、InVision

InVision是一个便捷的产品原型生成工具,用户制作一个在线原型只需要四部:创建一个工程、上传视觉设计稿、添加链接以及生成在线原型。

确切说,InVision提供的不是准确的线框图,而是一个快速原型的环境,可以把你的UX/UI草图快速连接起来。数字型的线框图和高保真的设计可以帮你测试app的工作情况,同时该工具还支持协作和分享功能,生成的在线原型可以支持任何人在产品原型的任何地方评论,便于准确的交流。

针对iOS 开发,InVision还增添了其他功能,比如自定义主屏幕icon和自定义加载页面。

13、Mokk.me

Mokk.me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原型工具,通过界面上简单的拖放操作,不用了解单线编程就能创作一个可以分享、测试以及多平台的app。目前,Mokk.me正在测试中,但它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工具,任何人可以用它来创建app的布局。你可拖、放或者编辑小工具,可以搭建和连接页面,还可以选择过渡动画。它的特点还在于页面和按钮、图片小工具、文本输入以及复选框形式。
另外,你可以借助HTML、CSS以及JavaScript完成app其他一些功能,一旦你创建了原型,你还可以进行分享,在iOS 和Android上进行测试。
14、iPlotz

iPlotz 是一款可以用来创建可点击、可导航的原型和线框图工具,适合网站开发者和移动app开发者。你可以在一个可调整的页面拖放元件,然后连接起来,增加其他屏幕或者页面的热点链接。你可以选择使用iPhone/iPad模版或者Android模版,任何模版都有独一无二的元件设置。

iPlotz界面明白易懂,支持协同工作、可分享的编辑权限、任务管理以及评价系统。另外,项目可以以IPML、JPG、PNG、PDF以及HTML形式输出。
15.Adobe Illustrator 俗称AI

这是adobe的一款矢量图设计软件,推荐给设计师转型过来的PM(没兴趣的跳过),电商圈不推荐再去费力学习其他软件,达到沟通的目的提高效率是王道。上图是设计出来的原型成品,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POP去演示,so easy。

App研发与运营利器

App已进入“泛滥”时期,每日生产出来App的数量都在呈几何级速度上升。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喜新厌旧的信息处理习惯,成为App开发者不得不面对的市场规律。“流行”快速在用户手机上流逝,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也没有人会有不舍。如何延长App的存活周期是每个开发者最关注的问题。开发者应该从研发与运营两个角度去重新审视App上线后的生命周期,面对市面上最流行的研发与运营管理工具–听云和友盟,小编深入了解两个产品的特性为大家带来全功能对比。
友盟是国内用户行为监控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目标受众为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友盟的统计分析平台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平台,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挖掘,提供全面的产品使用和用户行为分析,让运营和数据分析人员掌握每一个细节。友盟的产品涵盖统计分析、开发工具、应用联盟、数据报告四大模块,其中对用户行为的监控是其产品的核心,如趋势、用户留存、地域、使用时长、渠道效果、自定义事件、行业数据等。

与此同时,在监控领域的另一个巨头——听云,全球领先的应用管理性能平台则是关注于应用性能的监控,目标群体是运维、开发人员。简单来说,可解释为对应用的性能和可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致力于发现和定位性能瓶颈,以保证应用所预期的服务水平。通过应用内嵌入听云App SDK, 同步真实用户访问体验,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的崩溃、连接超时、内存泄漏等问题,帮助开发者第一时间终结用户流失。通过实时、多维立体的性能数据展现与自动分析,更能防患于未然,降低App上线后维护与迭代成本,直接提升用户留存率。听云的监测重点在于对App的应用性能,如应用的响应时间、数据传输量、错误、崩溃等。

无论对于运营、数据分析人员,还是App开发人员来说,这两款产品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把监控领域比作一个圆的话,那么只有将用户分析与应用性能监测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监控范围”,否则无论缺少了哪一个版块,监控领域都是不完善的。

2014年软件行业市场风起云涌,全新的状态下的软件产业与传统软件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断,“第七届中国软件渠道大会”旨在帮助广大软件厂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秉承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搭建软件行业权威、导向性的行业平台,还汇聚了众多软件厂商的参与,将最新的软件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为各界参会嘉宾提供无与伦比的参会体验,致力打造软件产业的“权威盛会”。

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为什么如此说?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想到前段时间参加腾讯的产品家沙龙(沙龙的主题是“那些闷骚的产品”)时,演讲嘉宾桔子水晶的CEO吴海吴总的一个观点——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
为什么如此说?让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女人比较感性,女的懂得欣赏,她会注意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产品能够打动女性时,那么这个产品就具备了征服消费者的细节。
其次,一个产品做能到跟用户情感联系非常重要,而女性恰恰是非常感性的一群人。
最后,女性懂得感恩和分享。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谈过恋爱的都知道,你对女生的一点点好她就真的会记住、而且会出去说,告诉她的所有朋友,当然,你若对她有万分之一的不好,那你就基本上完了,这就是女人;而男人,你对他很好,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说的,因为男人好面子。那么,从感恩角度男人是体现不出来。
产品也一样,虽然一个产品的好坏很重要,但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分享传播的话,广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难。所以,再牛逼的产品也得先打动女性,以女性为平台背书,是产品赢得口碑的最佳渠道。
对于美妆类的电商平台产品,例如乐蜂网和聚美优品,如果能实现用户主动分享平台内的产品的功能,无疑是比目前电商大打价格战在产品设计方面要高明的多。如果说时下有什么热门的概念,“自媒体”一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笔者认为“自媒体”绝不仅仅就微信公众帐号一种方式,大众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内分享的日常生活点滴,其实是参与度更高,更易理解的一种!也正因为微信的朋友圈等这一类功能,在手机应用方面,催生了美颜类相机的应用,此类App可作为典型的针对女性用户的产品!这一点对美妆类电商平台在产品定位上可谓是大同小异,而对于平台电商而言,收藏夹功能又可称的上是标配,如果读者曾使用过美颜类相机应用,那一定早就发现拍照后的分享至朋友圈对于用户早已不言而喻,但平台电商的同类App产品中,用户收藏后可分享至朋友圈内的功能却一直不去实现,笔者作为产品经理,对不去实现如此重要的功能,感到很费解,为何说此功能如此重要?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互联网里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广告”、“游戏”和“电商”可谓的上互联网三大主流盈利模式,直至2012年底,YY上市,另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才暴露在大众面前,笔者称其为“主播模式”,也是馈赠经济的一种,用户购买增值道具赠送给心仪的主播,无独有偶,56、皮皮等提供视频服务的企业,也是采用这一模式;
介绍到这,对于美妆类电商平台收藏夹打通到微信朋友圈功能的重要性也一目了然了,其作为“主播模式”的一种。在用户层面,其朋友圈内汇集着个人形象,生活点滴,收藏的电商商品,当分享用户基数产生规模时,这里面不知会存在多少意见领袖;对于用户的关注者层面,可见到感兴趣的形象,通过沟通交流,倾向引发消费拉近关系或收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于美妆类电商层面,既提高了用户留存率,又增加了收入。
这种方式,也就是笔者理解的电商社交化,社交化仅仅只是定位于电商新的渠道,而非电商产品的功能层面,C2B也是借助C产生的传播,在其好友关系里产生增量效应来来完成2B!

小程序开发的潜力:“创造流行”

现阶开发段小程序中兴的原因到底在哪?“用完就走”不是关键因素,如果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下载一个并非难事。何况小程序从来都是“用完就走”,为什么以前一直不温不火呢?一定有什么新的因素发挥了作用。

我认为这个新因素就是:微信赋予了小程序产品创造“流行”的能力。

“流行”这一社会现象,齐美尔用“趋同”加以解释,据此一件事物的流行在现象上要满足几个条件:

  1. 人们使用它;
  2. 人们谈论自己如何使用它;
  3. 尚未使用它的人会因为其他人的谈论而感受到趋同的压力。

这一组现象先后发生不断循环,是为“流行”的发生。

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不用微信、微博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交网络,那么他是不会体验到任何APP的“流行”的,因为尽管他自己会下载那些许多人使用的APP,甚至也会知道哪些APP有大量的使用者(根据商店的统计数据)。但是他既不会感受到人们对流行APP的谈论,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使用某个流行的APP而承受任何压力。

来自朋友的社交压力,是促发“流行”发生必要原因

和传统应用商店“Broadcast(广播)”式的产品分发模式最大的不同,小程序内生于一个巨大的社交平台,它的产品分发模式是完全基于人与人的,“Viral(病毒)”式的。这就决定了小程序比传统的APP应用更方便地形成“流行”效应。

除了这项根本的差异之外,小程序在具体设计上,至少在两个方面降低了“流行”发生的成本。

第一,小程序“无需安装”的特性,极大降低了人们接受某件流行品的成本。

不仅在社交平台上,流行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但在传统上,当你身边的人开始使用并积极谈论某件事物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开始感受到“趋同”的压力,但通常来说,仍有很多阻力会阻止你开始体验/使用这件事物,例如:

  • 购买一件时髦的服装会花掉你不菲的预算;
  • 观看一部电影会消耗掉你一整个晚上;
  • 下载和安装一个APP会花掉你不少时间和流量。

但是在微信平台上,借助小程序这个设计,它让接受某件流行品变得非常容易。

具体来说,传统APP需要你:

跳出聊天窗口→关闭微信→打开某个应用市场→等待下载完成→等待安装完成→开始体验;

而小程序只需要:

一点就开,立刻体验。

如果需要下载一个专门的APP才能“对战”,会怎样呢?

第二,小程序作为微信内生的机制,在创造流行上遭遇的障碍更少。

人们当然不是刚刚发现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平台在制造流行品上的独特作用。社交分享功能早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标配。

问题是:既然在人家平台上做传播,当然就要仰人鼻息。微信远远不是某些人臆想出来的去中心化的“乌托邦”。恰恰相反,从虾米到易到,从uber到ofo,因为“诱导分享”而被封禁的各类“刷屏”产品可谓为数众多。

你有没有注意到,刷屏的H5、爆款文章越来越少了?有没有好奇过,明明大家都在分享滴滴红包美团红包饿了么红包,却从来没有在朋友圈里见到过?有没有想过,火爆一时的各种“复活码”,为什么仿佛突然之间在朋友圈里销声匿迹了?

一方面,微信在逐年、逐月地收紧各类站外产品在微信平台上的功能权限,并对其传播路径作出种种干预;另一方面,在各大互联网公司,如何规避微信的“天条”,如何突破微信的流量限制,已经成为产品经理们最为苦恼的日常问题。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小程序作为微信的亲儿子,得天独厚。

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肯定,微信是乐于见到出现更多、更流行的小程序的,如果一定要有什么东西“刷屏”的话,对于微信而言它最好是个小程序(而不是其他什么产品或者H5)。

另一方面,相比完全开放的HTML5+JS,小程序开发作为一套微信自建的一套开发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开发者做什么都是要讲“基本法”的。长期看来,以小程序形式出现的“刷屏”现象对微信更容易管理,承担的风险也更小。

近期广受关注的“拼多多”是少数在游戏之外成功创造“流行”的例子

最后还有一点,之所以长期以来不温不火的小程序,突然“回光返照”。很重要的原因是微信终于找到了对的合作伙伴。

在所有互联网产品中,游戏是其经营效果最依赖“流行度”的一类。除了极个别流行时间极长的例外,大多数游戏都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典型流行品。2017年初以来,距今短短一年时间我们已经先后目睹了:

  • 阴阳师
  • 王者荣耀
  • 狼人杀
  • 类“绝地求生”游戏
  • 贪玩蓝月
  • 和班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
  • 恋与制作人
  • 跳一跳
  • 在线有奖答题游戏
  • 头脑王者
  • 旅行青蛙

等游戏的一时风靡和重归寻常。如果说“小程序”相比传统APP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以更“廉价”的方式去创造一种社交平台上的“流行”,可以说,有经验的游戏开发者无疑是最擅长于利用小程序的特性去创造短期“流行”现象的开发者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的驰援入局,使得小程序成为了这个冬天里的“一把火”。

许多游戏都只能流行一时,但也只需要流行一时

从整体上,我认为导致我不看好小程序能成为一个风口的基本原因仍然没有改观。最好的开发者依然不可能把自己定义为微信生态的贡献者,而对于大部分受益于微信内容生态的创业者,小程序的入池门槛仍然太高。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小程序“创造流行”的潜力是不容低估的,它从根本上是和传统上基于商店、渠道、广告投放的“广播式”的用户增长方式对立的。这种对比会让我想起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历史性的替代过程,或许会有一些更大的故事在将来以我们这些局中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

对微信小程序应有再认识。

作者: 刘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字典序列(ID:zidianxulie)

APP运营中如何构建APP消息通知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容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安装的APP也越来越多。除了微信、今日头条等强需求高频的APP之外,绝大部分APP每天只是静静的躺在手机桌面的小角落里,被动的等待用户唤醒。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Localytics 基于15 亿部设备和 2.8 万个应用的调研报告,如果用户打开了一款应用的消息推送功能,那么 62% 的用户会在几个月之后再次使用这款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Push消息推送则确实是激活用户打开APP的不二之选,也是挽留用户离开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构建APP消息通知策略呢?接下来我将从Push推送的特点、公司价值、用户价值、问题弊端和构建策略五点展开。

一、Push推送的特点

相比过往盛行的短信、邮件等用户触达方式,Push消息推送具有全面、精准、实时、免费四大特点。

1、全面

一次Push推送可覆盖所有的日活用户、月活用户乃至下载过应用却长久不打开的沉默用户。只要新用户在一开始允许打开通知权限,Push就可以直接触达。

2、精准

相比地铁、楼宇的线下广告或者微博、新闻客户端的线上营销广告,Push推送的用户是已经下载安装且使用过APP的用户,转化率更高,用户价值更大,是促活、留存时最想影响的用户。

3、实时

工作日早上推送气象信息,中午饭前推送外卖红包信息,下班后推送新闻头条,周末推送电影优惠券信息。不仅如此,运营还可以快速结合当天热点事件营销,通过Push推送快速跟进,消费热点。

4、免费

相比电子市场、搜索广告的付费推广,Push消息推送的主动权掌握在APP自己手中,不需要花任何的费用。

二、Push对公司的作用

Push消息推送具备的以上四大特点,那么能给产品运营带来哪些好处呢?

1、提升产品活跃度DAU、MAU

DAU、MAU是很多运营身上背负的沉重KPI,而合理精准的Push推送则能唤起大量的活跃用户,填补APP使用频率较低日活不足的难题。

2、带动功能模块使用率

除了少量的核心用户外,普通用户只会使用一个APP中的几个核心功能,而APP开发者则会不断定期更新,横向扩展功能的范围。

以大众点评为例,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点评的意图只是搜索附近的美食或购买电影票,帮助自己做生活消费决策,而不太知道也不太触碰家装、结婚、健身、教育等业务。

通过Push消息推送优惠红包、促销活动、精选内容,则能快速让用户了解使用比较新潮低频的业务。

3、带来交易订单/增加产品粘性

对于电商类应用来讲,Push是提高每天交易额的利刃。不管是外卖的红包、电影的特惠、打车的折扣券,还是平台大促的活动、整点的限时抢购推送。

该类Push都将唤醒用户的贪婪心理,给App带来可观的订单量,将购买意图不强的用户直接转换成当日消费用户。

对于社交/内容类应用来讲,Push则是增加产品粘性的有效手段。好友点赞、评论、评论了自己的状态,关注的明星、大V、网红更新了最新的图文或视频,迷乱的娱乐圈又有大丑闻八卦或者体育圈赢来重大转会或退役新闻等等。

该类Push的第一时间推送能够极大促进用户关注,提高用户使用率、用户忠诚度。

4、唤醒沉睡用户

作为APP的开发者,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部分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很多,但使用的却越来越少。很多应用下载之后使用了1-2次,就再也不曾问津。

而合适的Push消息推送则能有效唤醒这部分沉睡的用户,挽留用户的流失。在产品迈过初创期、爆发期进入成熟期的时候,节流比开源更加重要。

三、Push对用户的价值

Push能给产品运营带来DAU、MAU的增长,带动低频模块的使用,带来交易订单或者增加用户粘性以及唤醒沉睡的用户,那么Push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是让用户用最懒的方式触达感兴趣或实用的内容。比如说即刻,用户通过主动订阅感兴趣的人物、资讯和事件,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及时的获取追踪自己关心的优质信息。

与此同时,用户对于APP信息推送的需求和APP的核心诉求其实存在着很大差异。

我们仍然以大众点评为例,点评的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中产阶级为主,年龄段在25-35岁之间,经济能力良好、热爱美食、追求生活品质。

用户在点评上的核心需求按照优先级排序依次为帮助美食玩乐做消费决策,寻找团购优惠,在线排队选座提高效率三大因素。但是对于Push推送,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则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1、订单状态提醒

用户最关注的是与自身浏览、搜索、交易强相关的信息,比如餐厅排队、外卖动态、演唱会订单等等。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来说,满足了用户底层的心理需求-安全的需求,希望快速被告知订单的最新动态。

2、优惠促销信息

该类消息多为运营主动推荐,用户被动接受,当然也有用户主动订阅的如每日打卡、限时抢购提醒等推送。满足了用户贪婪贪便宜的小心理,毕竟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拉紧皮带的,都希望省点钱,满足自己一种“赚到了”的优越心理。

3、内容精选信息

该类消息呈现形式比如美食排行榜单、玩乐排行榜单等等,相比今日头条新闻类应用而言,排在需求的末尾主要原因是内容难以精准触达用户心理。

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心情下,单单根据用户过往的浏览、搜索、交易行为去推送内容是难以命中的。因为对用户过往行为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会造成Push推送方面时间的置后,机器也无法感知用户喜新厌旧的感性心理,同时很容易陷入用户操作行为的窄圈子里。

从而造成推送的Push内容往往只会让用户产生“哦”,而不是“哇”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不期待不点击了。

四、Push推送的问题

凡事有利有弊,上文分析了Push推送给平台运营以及用户带来的正面作用,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Push推送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1、频繁发送,对用户形成打扰

一天推送多条营销型Push内容,晚上22点至早上8点用户休息时间仍在狂轰推送,给未结婚的用户推送亲子信息。频繁不相关的Push推送极易形成用户的厌恶心理,而促使用户关闭推送通知按钮。

2、用户对推送消息麻木

每天送红包、每天9.9元促销、每天限时抢购,用户的心理预期阀值随着接受信息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上升,对该类信息产品一定免疫,从而当运营发送真正的优惠内容时老用户也不愿点击,愿意打开一个APP推送的新用户也原来越少。

用户对推送信息逐渐麻木,并不是单个APP影响的,而是众多活跃的APP携手造就的。此外,随着用户教育程度的不断增加,对自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也见解造成而来用户Push点击率的下降。

3、丧失用户信任

该类问题是上述第二点的恶化,运营方为了引诱用户点击Push,夸大其词,没有红包说有红包,小额红包说大额红包,明明人人都有偏说用户是幸运用户被选中等等方式。

以上的Push推送将严重挫伤用户的信任,不仅会引来大量的负面投诉,甚至引起用户直接卸载应用的行为。

五、如何利用好Push

通过APP消息通知能给产品带来DAU、MAU的增长,带动低频模块的使用,带来交易订单或者增加用户粘性,唤醒沉睡的用户。但是消息通知不当,则可能对用户形成频繁的打扰,引起用户关闭APP的通知,卸载APP乃至大量的用户投诉。那么如何构建合适的APP消息通知策略呢?

1、明确消息通知的类型

产品价值是用户为何活跃于产品的原因,而消息通知则是产品核心价值的延伸。消息通知从形态来分划分,可以归纳成营销型,功能型和内容型三类。使用哪一种取决于要传递的是产品哪一方面的价值以及每种方式的限制。

营销型

通常发送给全量的用户,电商类APP例如淘宝、京东使用较为频繁,给用户发送活动大促,限时抢购,优惠红包等信息通知。

优势:能够覆盖所有用户;研发成本低,可以直接接入第三方推送API

劣势:内容没有个性化,导致点击率较低;频繁发送易形成打扰,而且部分用户对于该类内容忍耐度低,必须谨慎使用,避免用户卸载或投诉。

功能型

基于用户自身在APP上的行为触发消息推送,通知用户一些事务型的消息,例如闪惠买单成功,红包领取到账等等。

优势:内容与用户强联系,个性化,交互度较高;用户理解消息触发的原因,对于消息通知的容忍度较高。

劣势:覆盖人群较窄,用户需要与产品有足够多的交互或者与足够多的其他用户连接,才能有消息通知的触发,无法触达一些低频乃至新用户。

内容型

将用户感兴趣或可能喜欢的内容进行连接,一般基于用户的浏览,收藏,点赞,关注等行为,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比如淘宝会基于我们购买过的商品或店铺,推荐类似的商品;爱奇艺会基于我们看过的剧集,推荐类似的热门新剧。

优势:通过高度定制化与用户相关内容获得较高的交互度,仅此于功能型的点击率;没有足够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推送热门内容覆盖较多用户。比如奥运会期间,推送中国实时金牌夺取内容。

劣势:用户如果与产品交互少,导致产品获取信息少或者内容不够精准,带来的交互度也会较低。从技术实现来看,实现推荐算法的成本较高。

2、明确用户类型

明确了推送的意义,该推送什么内容,接下来需要明确推送给谁。

首先不是所有的消息推送对于所有的用户都是有价值的,正如一句歌词所唱“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消息要基于人群的共性进行划分,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不可取的反例就是给男生推送美甲优惠信息,给尚未结婚的大学生推送亲子促销信息,以上内容的推送极易造成用户的反感。

基于用户的基础属性:性别、年龄、星座、职业…
基于用户的兴趣偏好:星座、美食、运动、旅游…
基于用户的行为分级:生命周期,消费水平,优惠敏感度…
从生命周期维度细讲。APP的用户可简单的分为新用户、低频用户、活跃用户。

新用户,推送能够强化产品价值的消息,帮助用户了解产品的功能特性,明确怎样从产品中获得更多的价值,来提高自身的效率。

活跃用户,对产品有较深的理解,用户的画像较为精准,可以推送更多个性化的内容,让他们与产品有更多交互。

低频用户,对产品可能不太认可,用户的画像也不够精确。为了让他们与产品产生更多的交互,应降低推送的频率,推送较为普适的内容或真正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较为有效。

3、提升消息通知精准性

推送的时间

从用户使用场景出发,选择合适的推送时间。不要在晚上10点以后发送消息通知,影响用户休息等对用户形成打扰都是不友好的行为。

比如天气类APP,通常用户会在早上出门前想知道一整天的天气情况、温度变化,因此天气类APP最好的推送时机就是早上8-9点。

比如外卖类APP,暴雨或酷热等恶劣天气,用户往往不愿意出门就餐,推送一些高温红包补贴等通知会较为有效。

比如内容类APP,用户的阅读时间大多集中在早上出门上班,中午午休,晚上入睡前三个时间段。而实时热点新闻往往在早上或中午的点击率较高,心灵鸡汤、职场经验类文章则在晚上入睡前的阅读率较高,要根据自身内容的特点选择推送的时间。

用户的位置

iOS和Android对于位置信息都有很好的支持,根据用户的GPS位置信息可以进行推送个性化的内容推送。

比如异地的场景,当感知到用户到达了陌生的城市,可以给用户推送当地的美食排行、酒店攻略以及旅游门票类信息。

比如常居地的场景,可以给用户推送周边新开的热门美食店、玩乐场景,帮助用户探索新的消费场所。当用户到达商场综合体,可以推送商场内的最新活动讯息。

手机的型号

针对Android和iOS手机不同的特性和面向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推送。Android各厂商对消息通知的支持能力也不同,从实际的数据反馈,小米和华为的Push消息通道相比,小米的消息通知的触达率会高很多。

iOS10对于消息推送推送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可以发送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用户还可以对消息通知进行喜欢、退订等自定义按钮的交互。

六、总结

1、把选择的主动权还给用户。消息通知的前提是用户充分信任APP才给了授权,就像邮件订阅一样,用户有取消订阅的权利,否则就会屏蔽你的邮件来源。比如即刻通过更细分的信息点和更加明确的触发条件,驱使用户愿意主动订阅精准的感兴趣的内容,真正把订阅的主动权交还给了用户。

2、保持友好的用户体验。噱头大于实质活动或内容的标题党型推送容易挫伤用户的信任度,一天3-4条频繁的营销消息通知容易造成对用户日常生活的打扰,不分人群基本信息、兴趣、行为的全量Push推送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APP消息通知是一个偏运营型的产品,需要用心去服务用户,去尊重用户,基于用户的核心价值展开延伸。

——————————————————————————————————————————————————————————————-

Link,微信公众号:aboutlink,一只新美大产品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简书签约作者。专注分享优质书籍,职场与生活,IT业态观察,更分享产品汪从0到1折腾产品的经验与方法。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霍村开发APP以监测球员身体状态

霍村开发了一款APP,球队教练层将通过这个APP来采集数据,以监测球员的身体状况。

对此,霍村主帅纳格尔斯曼表示:“球队这么做,只要是为了监测球员是否训练过度,或者看看有没有在最佳状态里。”

“对我而言,APP所提供的数据,也将是我安排球员是否出场或者首发的依据之一。”

这并不是霍芬海姆的一次使用高科技,在赛季开始前,纳格尔斯曼就引进了一个新的高科技设备,一台高3米宽6米的超大电视。

这台超大电视显示屏将有助于教练团队在训练场现场直播分析球员们的训练,并且及时纠正错误。现场将会有四台摄像机现场拍摄,并将画面显示在电视上,他们也是德甲首支引进这台装置的球队。

美国市场主流新闻聚合类APP

[Yahoo News Digest] 每天只推送两次,进行公式化的新闻报道,不注重独家消息,而是聚焦于人脑处理信息的有限能力。

[Google Play Newsstant]这个应用允许用户访问免费以及高级策划的内容,同时提供RSS以及基于主题集合的文章。

[Facebook paper] 抓取你社交网络好友中分享的事件,也可以获取公共账号等其他用户公开的内容,包含了facebook的大部分功能。

[BuzzFeed]实时更新类新闻视频聚合网站,主打娱乐类内容,后来也开始发布严肃类新闻。

[Flipboard]主打社交阅读杂志,内容来源于不同类别的杂志,读者也可制定个性化服务,它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智能推送。

[Circa]通过算法加人工编辑的方式,将一篇完整的新闻中最主要内容以摘要或是短消息在手机屏幕上呈现给读者。

[Readability]特色是“稍后阅读”网络收藏夹服务,它能自动智能地剔除网页上一些不重要的元素并重新排版,仅呈现整洁的正文。

[Instapaper]像报纸一样的极简阅读界面,以文字优先为主要特征,很少有图片视频等,同样拥有离线阅读等功能,还可以把文章实时发送到kindle上进行阅读。

[Pocket] 不仅可以便捷地从各种网页和软件里收藏文章,还能够收藏图片、视频等在云平台。

[Smart News] 基于用户社会化媒体使用中的偏好给与用户个性化推送,也和Flipboard一样聚合其他内容频道的新闻资源。

[Nuzzel]在用户授权后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关系,为用户选出自己Twitter、Facebook上好友分享过的文章。完成抓取文章后,Nuzzel会再根据用户分享的次数排序,被用户社交网络好友分享的次数越多,文章排名越靠前。

[Feedly]主打提供知识类和灵感类信息的第三方阅读软件,可以存储、阅读、观看其他链接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Byline]可以阅读最新的新闻资讯和读者自己喜爱的网站和博客信息,是一个综合类RSS阅读器,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只能推送提供新闻阅读内容。

[Bleacher Report]聚合各类来源的体育新闻,提供原生态体育以及娱乐体育编辑内容,用户则可以进行讨论和评价。

[News Republic]从全世界的新闻供应商那里获得咨询,只提供最巨有轰动效应的头条新闻。

[Timeline]每条新闻由两部分组成:对于新闻本身的综述, 关于新闻本身的详细时间轴。从有关的第一条报道开始,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所有相关报道。

上门汽车O2O APP进入“剩者为王”时期

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泛汽车交通物流已经成为万亿级市场。“无论是汽车保险、美容、配件销售、O 2 O,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足以成长出至少两家上市公司,整个汽车后市场未来可以容纳超过十家上市公司。”有车以后创始人徐晨华表示,然而由于资本对于汽车后市场的不了解,之前曾一度认为砸钱就能够砸出一个大市场来,其实很不理性。

如果说2006年至尊租车、一嗨租车的成立,带动中国泛汽车交通O2O的起步。此后8年间,从神州租车、 e代驾、滴滴出行系列、神州租车以及Uber的落地,推动泛汽车交通O2O从探索期走向成熟。易观智库分析,通过补贴获得用户,通过烧钱搭建平台,曾经是 泛汽车交通物流领域里可以通行的商业逻辑,然而伴随着今年7月资本寒冬的到来,泛汽车交通物流行业的O 2 O项目不时传来关闭的消息,烧钱建平台是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即便资本雄厚,烧到什么时候可以停?如果不烧钱,这个行业还可以怎样赚钱?

近日O2O洗车平台e洗车曝出“濒临倒闭”的消息,引爆了创投对O 2O战场的关注。业界分析,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汽车上门服务项目已经关闭或者濒临关闭。

小基金钱袋已紧,大公司压价扫货

资本寒冬对于创业者,也已经成为无需回避的问题。一些小规模的私募基金全面收缩,甚至内部已经悄悄下达了只看不投的指令,但是包括ID G、红杉资本在内的国际投资机构,却频频出击,尽管也随行就市地压低了估值,但却是在逆势挑货扫货。

“资本寒冬”的到来,令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看到了A B两面。不好的一面离得更近,一些满怀希望的创业项目在近两个月里传出关闭或暂停的消息。另外一面却是,从成立之初便一直尝试着“自造”小棉袄的创业团队 却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哪怕是一点点的现金流,一点点的盈利能力,在这样的寒冬,即使没有资本加持,也依然活得下去。

“其实每个行业经过一个高峰之后都必然面临低谷,竞争力不足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被淘汰,这是行业进化的自然规律。”1号货的创始人刘闻波认为, 之前汽车交通物流领域的O2O项目,都在想着怎么大干快上,怎么能用一年的时间干五年的事情,天冷了,人也清醒了,原来一年的时间还是只能干一年的事情, 企业的逻辑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他甚至有点感谢这个寒冬,认为是难得的机会,“一个伟大的企业往往就是在艰苦的时候诞生的。”对于行业来说,也并不是全无生 机,尽管小的私募基金全面收缩甚至只看不投,但是大的V C却在趁机用更低的价格收入更优秀的项目,“O 2O上门服务项目应该有九成以上是亏损的,这一轮会死掉很多。”

“即便有钱,也不是烧得越多市场就越好,诺辉投资合伙人、华友天使会创始人郭召林说,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摊子铺大了管理运维能力跟不上,烧 得越多死得越快。”种子期项目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烧钱的概念,因为种子期的核心任务是跑通盈利模式和商业闭环,一两千人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时候是一种形 态,扩张到一两万人的时候,需求和之前会有所偏差,甚至连支付模式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有项目种子期要融500万元,给我说50万做后台,50万招人,其 他的用来砸市场,这根本就不靠谱。”

泛汽车交通物流,产业白丁慎入场

烧钱为荣的阶段,不懂得烧钱,不谈一点平台概念,不说一点入口和流量,就好像自带“非互联网项目”的叉叉。寒冬到来,资本温度降低,市场终于 有段时间可以清醒地问自己,互联网+的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就像一度活跃在小区车库的一元洗车,车主们冲着补贴成为用户,然而当补贴停止,这些用户会不 会还沉淀在你的平台上?未来他们又该如何变现?

资本进入之后,反而对稳扎稳打的滚动发展的公司冲击很大,尽管去年已经拿到投资,“有车以后”在判断市场方向的时候,最先确定下来的应对策略就是,要避开这些砸钱的领域。

受访嘉宾一致表示,目前汽车O 2O切入市场的层次非常浅,虽然看上去汽车后市场痛点非常多,但实际上由于频次很低,这个痛点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痛。“欧洲车1万公里、日本车韩国车 5000公里保养一次,一般普通家用车每年跑1万-1.5万公里,一年保养的次数是1-3次,哪怕保养一次便宜40%,也就几百块钱。”徐晨华把这样的痛 点视为伪痛点。

如果说去年是泛汽车交通物流创业爆发的元年,那么今年过后,很多已经从先驱变成了先烈,但是市场依然闪耀着诱人的光彩,穿上了自制小棉袄的创业项目,依然等待着资本的助力。

问题1:交通运输O2O目前依旧是烧钱建平台的模式吗?

钱一定要烧,关键看烧在什么阶段

不仅仅是交通运输,包括衣食住行行业,都经历过一个烧钱为荣的阶段,不懂得为何建平台一定要烧钱,曾经被认为是不具有互联网的重要表现之一。 然而当资本收紧,铆足了劲准备烧钱的项目纷纷倒下,按照徐晨华了解到的信息,从7月开始,虽然资本“入冬”不久,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汽车上门服务项目已经关 闭或者濒临关闭,从上月开始,他创建的“有车以后”项目已经陆续收到2-3位此前的创业者。

平台要不要烧钱?这是个问题。让人意外的是,最赞成烧钱的居然是投资人。郭召林至今仍不反对烧钱,但是要烧下去的时候有收益,盈利模式清晰, 并且烧钱也并不是剂万能良药。“以货运O 2O为例,货主和司机之间的信息在互联网+之前也基本是对等的,如果在这个领域烧钱,会让原本就不充沛的运力分得更散,更加不能解决司机工作量不足的问 题,这个时候烧钱还不如组建呼叫中心团队可以沉淀更多用户。”

空中租车创始人张群嵩认为,基于市场竞争和战略考虑,快速成长避免不了烧钱,但在商业模式尚未跑通甚至尚未形成盈利闭环之前,大规模烧钱未必 是可行之举,因为通过补贴建立起的商业模式,未必是将来真正可行的商业模式,即便是已经被市场认同的滴滴模式,他也表示,“滴滴烧钱,更多时候是烧出了一 个用户习惯和启蒙了一个市场,即便通过业务延伸创造了其他领域的收入,但是前期烧掉的钱,还在打车或者专车市场,有没有算过要多少年才能变现回本?他更赞 同将烧钱的时间点向后推迟,”等到商业模式经过验证,要想快速扩张,还是要学会和资本结合,这个时候钱就会烧得更有价值。

徐晨华谈及烧钱风较为盛行的二手车市场,其中某项目在发布5分钟之后,产品就挂掉了,并且持续很久都不能正常使用,显然是产品本身还没有承载 上万人同时使用,“产品不成熟的情况烧钱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介绍,还有些汽车项目,尽管看上去已经顺利完成C轮融资,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却并未完 成探索。“中国1.6亿车主,也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对于价格敏感度没有那么高,比如汽车之家或者易车网这种,光广告收入就有十几个亿,这是其他行业没法比 的。如果是一个好的公司,盈利是必须的,所以汽车类创业项目,烧钱的公司反倒也不一定做得好。”即便在滴滴出行内部,他也更欣赏滴滴试驾,认为这有可能成 为一款盈利产品,不烧钱的产品反倒更好。

定位同城货运的运1号货的创始人刘闻波尽管自己企业从创建第一天起就没有用补贴换取过用户,但却也不反对烧钱。T O C的企业通过烧钱提升获取用户的速度,加快教育市场,可能原来需要三年做完的事情,通过烧钱一年就做完了,甚至3个月就做完了。“但是对于当前的资本寒冬 带来的外围影响,他也深深感受得到,”一方面资本对于烧钱模式愈发谨慎,之前已经在烧钱的,补贴也在逐渐减少,比如58到家,这是大势所趋。刘闻波表示, 无论是T O B还T O C的公司,最终的商业逻辑都是一样的,必须为用户提高价值而努力,在货运领域,这个价值更多体现在为货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司机提高接单量和运输品质 上,而O 2O回归到本质,那就是补贴停了之后,你能否持续为用户带来价值。

什么时候可以停止烧钱?

投资人都未必知道

关于何时停止烧钱,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定量的答案,唯一接近定量的是,“没钱了就不烧了”。

原先互联网发展模式,往往取决于资金实力或是商业模式战略,而2015年6月之前,资金堪称充裕,互联网又是投资热点,为了跑得快,烧钱去抓 用户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今年下半年之后资金紧了,再考虑融资烧钱已经很不现实,不少投资人已经明确放话,对于烧平台的项目绝对会慎之又慎。“前期烧钱快 的,后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会被动停止烧钱。”空中租车创始人张群嵩和徐晨华都认为,滴滴和快的平台之间合作增加,除了业务之外,也局部反映了资金面趋紧 的情况下,投资人对于烧钱建平台的担忧,更愿意采用平台间合作来夯实市场。

对于哪个节点可以主动停止烧钱,所有受访者均表示,这是基于市场战略的决定。在张群嵩看来,烧钱本质是竞争行为,旨在获取市场打掉竞争对手, 至于市场份额到多少才能达到项目的安全阈值,他则表示,要看企业的市场战略。不过他也建议,没钱可烧对于创业圈未必是坏事,之前精耕细作的项目,会更加抓 住核心痛点,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上下功夫。徐晨华坦言,去年12月也曾经准备上线一个A PP,是一个类似于春雨医生的汽车版,是一个4S店师傅的平台,但在微信圈做了大量测试之后发现,项目以为的痛点在用户看来并没有那么痛,在商业模式未能 被认同的情况下,停掉了这个产品。

1号货的创始人刘闻波给出了他理解中的停止烧钱临界点。“对于同城货运有两个临界点到了,可以开始收费。一个是市场成熟度达到10%,也就是 说100个商户里,超过10个的订单从线下转到线上,目前中国同城货运每天有2000万单左右,成熟度约5%左右,另一个是区域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 比如在线上有100个订单,我们能占到50%就可以收费。根据我们监测,如今出行的成熟度在30%左右,滴滴出行实际上从10%之后已经开始做收费模型, 目前对市场的控制度已经超70%。”

问题2:不烧钱的盈利模式还有啥?

创业项目主攻85-90后

“抓住用户的需求,不是止步于将线下的服务搬到线上去就实现了所谓的互联网+。”空中租车创始人张群嵩介绍,此前空中租车也考虑过共享模式, 但最终还是选择把闲置车辆资源汇聚到平台,这样可以有效掌控车的资源,同时又可以帮车主做一些车辆维修或者违章处理,提供打包的增值服务,让车主觉得更加 方便。目前空中租车是一家实名邀请制O 2O私车共享平台,盈利点来自于车辆托管的佣金,以及租车收入。

当所有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开放,内容运营变得越来越重要。接下来一年时间,有车以后会转向用户的运营,不是一个单纯服务于广告主的运营,而是要 做百万车主的电商平台。媒体出身的徐晨华在过去一年已经将新媒体矩阵运营到300万用户,光微信号已经有100万粉丝,位居搜狐自媒体平台汽车类第一名。 如何把流量兑现成商业模式是他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本周有车以后的A P P就会上线,准备从买车阶段就开始培养用户,“毕竟买车的用户是刚性需求,并且非常活跃”,更吸引他的是,通常买第一辆车的大多是85后甚至90后的用 户,他更看好这批人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及未来的消费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车以后决心抛弃70后,主攻85-90后年龄群。“2014年,85-90后是唯一正增长的年龄群,汽车的客单价很高,用户获取成本也蛮高,我们必须着眼未来3-5年,有些应用70后连听都没有听说,怎么指望他们去接受?”

  IT桔子数据分析,3个月72个项目,完成B轮前融资

7月资本寒冬袭来之后,IT桔子数据库显示,依然有72个项目完成B轮前(含B轮)融资,显示资本市场对于汽车交通类创业项目依然保持高度关注和热情,其中不乏真格基金、ID G、方广资本、红杉、华创、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

其中,16个汽车交通类企业顺利走到B轮,投资规模普遍在千万美元和亿美元量级。27个汽车交通类企业完成了A轮融资,有5个项目完成了PRE-A的融资。

除此之外,还有24个初创团队拿到了种子轮的融资,涵盖租车、班车、洗车、找车、加油、停车、养车、选车等多个阶段。

传统家装巨头抢占O2O风口

近年来,传统家装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发展迅猛,一批聚焦O2O模式的互联网家装企业迅速崛起。从门户家装频道,到天猫、京东等B2C商城, 再到齐家、土巴兔等建材、装修公司信息平台,家装O2O行业热闹至极,但一直缺乏对用户对装修过程中的监管与介入。家装平台O2O 服务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家装售前、售中、售后整个过程,从“装修 工”到“管家”正成为传统家装企业“触网”的新着力点。

近一年来,家装行业涌入了超过40亿的资本,出现了超过一千家各种类型的家装电商,但目前行业品牌集中度仍比较低,电商化程度不到5%,不 少互联网家装企业转型依旧受制于产品同质化严重、靠营销概念突围、缺乏转型经验和人才等痛点,而消费者售前担心价格不透明,售中担心增项、监管不正规,售 后又受到材料安全、售后保障等问题的困扰。一项针对1700多位用户的调研显示,75%消费者愿意花钱请装修“管家”,可见服务不透明、质量无保障等已成 为消费者的“心头病”。

家装平台O2O App的推出反映出家装电商发展新趋势。无论是客户还是商家都需要可信赖、公平公正第三方的平台,通过自建“管家”团队向用户提供售前咨询、装修过程中监理验收的服务,以独立第三方身份提供包括咨询、协调、验收、监理、检测等多项服务,确保材料 及装修质量、工期合理、设计方案落地、环保达标,将服务从售前延伸到售中、售后。

尽管互联网家装正站在风口上,但是商业模式尚待考验。家装平台O2O App目前的盈利主要 来源于三方面,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无论是广告还是精准流量的输出,流量变现是主要盈利模式。其次是金融服务,我们专门针对于家装用户定制的消费金融产品, 这在互联网家装行业还是一个空缺。最后,消费者装修完后,还有很多增值服务可以做,比如家政、环保、家电管家、房子医生等等。

易观智库副总裁娄洋认为,目前互联网家装行业还处在挖掘客户的需求、整合资源以及尝试各种服务模式的探索期,没有哪家企业具备一家独大的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