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9亿 4G用户半年增长100%[app开发]

近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2015年6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6月,电信业务收入完成976.2亿元,1-6月,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0620.2亿元,同比增长23.2%,比1-5月同比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电信业务收入完成5713.7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同比增长2.3%,比1-5月同比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9.05亿户 数据显示,1-6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超过2900万户,总数规模达到9.05亿户,同比增长5.1%。6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3.2亿G,创历史新高。1-6月累计达16.8亿G,同比增长93.6%,比1-5月同比增速提升1.9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21.5M,同比增长83.7%,比上年末提高了116M。 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9亿户,IPTV用户超过3800万户。1-6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超过2900万户,总数规模达到9.05亿户,同比增长5.1%。在4G用户爆发式增长、流量资费下降带动下,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再创新高,总数8.6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66.6%,比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无线上网卡用户规模维持在1600万左右,同比增长5.1%。“三网融合”业务稳步推进,IPTV用户净增522.1万户,总数达到3885.8万户。

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9亿 4G用户半年增长100% 2014-2015年6月手机上网用户和对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情况

  4G用户继续高速增长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6月,4G用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净增超过2400万,总数达到2.25亿户,4G用户较上年末增加了1.3亿户,增长超过100%。8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突破1.1亿户,光接入用户占比达43.5%。

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9亿 4G用户半年增长100%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app开发]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7月14日晚,注定是闹腾的一天,各大热点齐齐上阵。沃尔玛控股下的电商1号店再度传出重磅消息,沃尔玛全球高管与1号店高管召开沟通会,现场宣布1号店董事长于刚、CEO刘峻岭离职,原CBSi中国总裁王路将担任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亚洲区总裁。本有望荣登头条,却被随着而来得优衣库桃色事件捷足先登。真是和汪峰同病相怜。

我们再为1号店错失头条感到惋惜的同时,先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一下原因。关于国内首个前十的B2C电商创始人集体离职事件,业内人士关注度很高,大家纷纷猜测,业绩亏损,以及与大股东沃尔玛相处不融洽是导致二人离职的导火索。

业绩亏损或是下课重要原因

2014年1月15日,于刚对外公布了1号店2013年的销售额:表示实现了115.4亿元的销售业绩。同时发布了2014年1号店五大战略:品类扩张、移动业务加速、区域拓展、商务模式创新及大数据应用。

然而,在今年1月初,于刚公布的1号店成绩单缺少了最核心的销售和利润数据。当时于刚表示,这是因为1号店为了尊重战略合作伙伴沃尔玛,所以不公布任何关于交易和运营的数据。

但是,据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其实1号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去年,1号店市场投放费用10亿元,陷入巨额亏损。

1号店为何陷入如此僵局?

一、难以磨合的经营理念

1号店想要打造中国顶尖的网上超市,于刚等管理层偏好烧钱扩张,而沃尔玛线下业务是其主营业务,相对追求稳健发展。三年前沃尔玛对1号店增资同时签署了“对赌协议”,对三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销售额及用户量提出了考核标准,显然两位创始人并未达标。

二、受制于人

其他投资公司不同,沃尔玛收购1号店,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沃尔玛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1号店于刚等高管的话语权相对薄弱。

三、服务系统落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客户与企业的沟通渠道更加多样化,碎片化以及社交化,传统的客服“QQ+电话”比较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在许多企业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也为沃尔玛敲响警钟,想要开展线上业务,搞好客户服务是关键。企业需要和用户保持相同的“节奏”,SaaS服务的发展给了企业新的选择,微信、微博、电话、移动APP、邮件、web、即时通讯(IM)等等,无论用户在偏爱那种渠道,无论用户的声音在哪里,一切大数据都会在Udesk系统中得到明确的展示。

四、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下降

1号店在几年的时间内迅速被苏宁易购等电商新生力量超越,同时被阿里、京东挤压。据《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十强榜单》数据显示,1号店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截至2014年12月,1号店市场份额排名第七位,仅为1.4%左右,与2013年相比,份额下降1.2%。特别在京东、阿里陆续上市后,国内电商生态和格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1号店战略仍显保守,未凭借在食品类电商的优势趁势而出,反而是阿里和京东在2015年已加速发力食品、生鲜电商,1号店的领先优势受到冲击。

沃尔玛抢夺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

那么,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这显然就是沃尔玛蓄谋已久,可怜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一、沃尔玛的强大野心对中国市场势在必得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编著的《互联网+:海外案例》一书中显示,沃尔玛主营业态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中型超市和沃尔玛社区店。其而在电子商务方面也好不逊色,将网络销售确定为自己优先发展方向。在中国以外的不少国家,已经实现了O2O的销售模式,而中国便是沃尔玛的下一个目标。

二、控股1号店,优势互补, 渗透偏僻市场

2008年,于刚、刘峻岭创立1号店;2010年5月,平安出资8000万元,收购1号店80%股权。而在2011年,平安就将50%股权转让给沃尔玛;沃尔玛终于成功入驻沃尔玛,2012年,沃尔玛对1号店增加投资,持股提高至约51%,成为了最大股东。

对1号店的控股成功,打响了“通过电子商务,渗透到更广阔的偏僻市场”战略部署的第一枪。电子商务无地域性限制,沃尔玛通过其门店的配送,进步一渗透到更大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线下门店销售额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摊平沃尔玛整体的物流配送成本。这也是沃尔玛作为一个拥有成熟的线下门店系统的零售巨头,收购线上平台迅速切入电子商务的一个巨大优势。

三、1号店需按沃尔玛节奏发展

2015年沃尔玛开始强调自己是个O2O公司,不过,在网上渠道探索非常谨慎,目前仅有山姆会员店网上商城和刚刚推出两个月的O2O平台“速购”,加在一起也不过约2万种品类,因此作为沃尔玛其有利补充,1号店按照沃尔玛的节奏来发展是必然。

如今互联网O2O群雄争霸,沃尔玛线上业务开展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北京app开发公司

 

不缺钱的BAT:谁暗藏O2O大战核武器[app开发]

不缺钱的BAT:谁暗藏O2O大战核武器

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第二次大战。第一次大战是对PC互联网的入口、流量和市场的争夺厮杀,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互联网的BAT三巨头。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每一个行业包括传统行业都在被互联网渗透甚至颠覆,而这背后比拼的是对数据的解读与理解。可以说,未来将没有互联网企业,有的只是数据公司。

和“一战”一样,中国互联网的“二战”在最近一两年已经从入口、流量进入到市场的白炽化竞争。不同于PC互联网的市场在硬广、电商,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更多的是在O2O。“一战”已经实现人与信息、人与人的连接,“二战”将要实现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

O2O是获得“二战”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O2O作为最好的连接场景和市场所在,是第二次中国互联网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根据艾瑞报告,201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规模将达到3091.8亿元,2017年达到4545.1亿元,而预计到2020年,本地生活服务O2O的市场规模更是有望突破万亿,成为又一个巨大的“金矿”。谁能拿下O2O市场,谁就能获得“二战”的胜利。

刚刚过去的6月,正好印证了BAT三巨头对于O2O大战的野心。6月30日,百度糯米发布“会员+”O2O生态战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将在3年内对糯米业务追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这是百度成立以来投入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此举被外界认为是百度想利用自身技术和数据优势颠覆产业格局的重要信号。

无独有偶,6月23日,阿里巴巴联合蚂蚁金服宣布投资60亿元,合资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口碑”。背靠腾讯的大众点评也在6月30日与百盛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百盛集团遍布中国34个城市的60家分店将全面入驻大众点评平台,借助大众点评提供的包括大数据在内的O2O解决方案,加速线下实体商业向线上线下融合的O2O购物新体验转型。

而整个O2O领域,BAT的激烈竞争从未断过。百度方面,“连接人与服务”成O2O的战略要诀。从2014年到2015年,短短1年多时间,百度投资全面出击,全面涉足餐饮、出行、地产、旅游、家装等诸多O2O领域。餐饮上,2014年4月,百度耗资1000万美元投资点餐平台“客如云”,并于5月成立百度外卖主打高端白领市场。百度自有核心业务:百度糯米、搜索、地图以及应用分发等,则是实现各类O2O服务与人之间是真正实现连接的“入口或连接器”。“3年内,200亿元”,不过是百度在O2O战略中聚焦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垂直细分做出的高举高打之策,而在BAT三巨头平台级O2O层面的较量还未爆发全面战争。

腾讯坐拥数亿QQ及微信用户,所以打法更加直接:让各类O2O服务便捷连接到QQ及微信用户上。以微信平台为例,腾讯依托微信平台不仅实现“一女多嫁”,把购物(京东)、餐饮(大众点评)、出行(滴滴打车)等生活O2O服务吸纳进来,更是依托微信公众号机制或平台网罗了大量中小商家及服务。而从腾讯及百度的O2O做法及节奏来看,以自有核心业务为基础,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O2O布局,连接各类生活服务,在这个层面两家有很多共同之处。

阿里巴巴则以自有平台为主,基本围绕社交、O2O、物流、金融和文化产业等多条路线。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集团今年已投资了文化中国、银泰商业、天弘基金、高德地图、华数传媒、优酷土豆、UC浏览器甚至恒大足球,多以发展自有业务为主。但是,不管是收购还是自建的平台,如果利用技术渠道各个平台之间的信息流转,真正实现平台之间互通成为各家的核心任务,毕竟仅有产品与资金的支持就想成功占据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通产品服务与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才能真正实现本地服务的发展与跃进。

不缺钱的BAT:谁暗藏O2O大战核武器

数据是看不见的核武器,利用好就能“诺曼底登陆”

可以看出,流量、地推、资金、服务……是这次O2O大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赢得中国互联网的“二战”,就要赢得O2O大战,也就要实现O2O大战的“诺曼底登陆”。而流量入口,就是这次“诺曼底登陆”的海军;地推是陆军,唯有靠陆军的强大推进才能有所保障;资金是空军,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才能实现成功压制。

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唯有在用户和商户的挖掘中寻找到有力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市场竞争中强大的压制,也成为O2O大战的最关键武器:核武器。

O2O对数据的要求,是能实时在一个平台上,以更细颗粒度、全维度的进行挖掘。形象的说,是从每个大区、城市、到每个小区,从每个美甲师和每个阿姨的业务状况都能查看和关联,PC互联网时代没有放在一个维度的数据也可以做相关性调研,帮助O2O行业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业务。

一个简单的上门家政服务下单就会有用户收集、阿姨收集、流程、分派任务、完成任务等过程,并有后台网站、订单系统、客服电话系统等多个数据源,把不同的数据源结成整体,然后做关联分析,最后用清晰易懂的图表呈现在手机上,让使用者第一时间了解不同业务场景下需要处理的数据。

现阶段数据在O2O行业来说几乎还处于零起点,原因在于从行业深入分析来说,大部分公司掌握的数据都属于浅显的层面,没有触及到数据核心。数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你是否准确掌握了用户的消费行为。

数据领域全球比较成功的是亚马逊,它的电子商务平台很好的完成了对用户的精准营销,基础是用户在亚马逊完成购物,比如购买图书、音乐的整个购物行为都在亚马逊完成。知道每个用户的消费行为,通过这样的行为分析才能完成后续的营销迭代,如何把准确的信息送达用户。大数据的盈利模式正在变得多样化,是基于平台的数据资源的各种应用挖掘开发。数据矿藏需要通过对线下各种行为的数据化收集生成。移动互联时代更多创业者们要做的产品就是播种机、收割机、挖掘机、厨房,来料加工等等各产业链上的业务。

通过O2O这个行业实现真正的数据交互,从而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各项产品和服务。这将会是一场奇妙的O2O与数据之前的化学反应,能量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数据本身的价值在于更完整和更生动的去描绘了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

在数据这个“核武器”的军备竞赛中,百度有较大优势。因为BAT三家里,百度做搜索出身,素来以技术见长,而腾讯、阿里则分别以产品和运营见长。百度的优势体现在海量的数据、沉淀十多年的用户行为数据、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前沿研究。百度先后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语音图像识别、无人汽车、车联网等各个领域展开布局,深入移动端业务。

百度在国内最先上线了语音识别界领先的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型(LSTM)的深度学习技术,使得安静环境下普通话识别的错误率降低了15%,目前的识别率已经从95%提升到96%。至于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百度也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图像识别的错误率已经被百度降到4.58%,实现了质的飞跃。而这个功能也被开发出来做了“刷脸吃饭”等有趣的应用,进而拉动用户参与互动与数据贡献中来。

仅在O2O的餐饮领域中,百度外卖在近期就已经申请了18项专利,包括了12个外观专利和6个发明专利,这6项专利包括了掌管物流系统的“大脑”、订单的实时监控技术、调节运力合理排班的方法、配送路径优化技术、查找配送异常情况,甚至还有实境模拟类的高端测试技术。在外卖甚至物流领域中都极具创新性。

实际上,百度外卖申请的众多专利,只是百度专利矩阵的一个缩影。秉承“连接人与服务”理念的百度,野心也明显更大。从引入吴恩达、威廉张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到成立硅谷研究室等科研机构,百度搜索、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百度共计投入超过7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研发占营收比重逼近15%,这一比例不仅远高于业内平均4%的投入水平,甚至都远远高于硅谷领先科技企业平均7%的投入比例。

技术优势带来数据收集和挖掘等能力将会在“二战”的中长期里得到验证,逐渐拥有核武器成为决定O2O大战胜负的关键。BAT在资金、用户和平台等方面难分高下的情况下,未来谁家能将技术优势和实力有效运用在O2O战役上,推出的数据产品可能会呈现几何倍增,同时筑起坚实的行业壁垒领跑整个行业。

北京app开发公司

 

家政服务行业O2O的现状与短期趋势发展[app开发]

  自打车应用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家政O2O的概念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毕竟百亿市场的刚需,要说没想法实在不像话。林林总总的家政服务平台如春笋般冒出了头,不过,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就三大类:
  第一类:传统家政公司的网站升级,即从原先的纯展示型过渡到网上选人和下单的半自动型。不管它请高人将门面装点一新,但充其量也就是只负责洗衣,不负责脱水和烘干的半自动洗衣机。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随便上百度新浪搜一下“家政公司”,有时间可慢慢看。

第二类:由技术控们打造的家政众包平台,典型如阿姨帮等。他们的服务理念是:我只负责供货,质量与我无关!上百家小中介公司在上面摆摊,活脱脱的是个人肉市场啊!盈利方式就是收小中介们的摊位费。

第三类:打车团队集体改行做家政。他们认为做家政的大妈大婶和开出租的大哥大叔很类似,直接将成熟技术照搬过来,然后继续砸钱做地推。目标是:只要功夫深,大妈也抢单!

以上这三类公司是否有发展呢?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绝对不靠谱!原因很简单:没有解决传统家政行业“选人”和“保质”这两大根本问题。

雇主选人的首要条件是:安全性。通过技术手段核实身份证只是入门级,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她的性格、嗜好、家人及朋友圈。毕竟是到自己家里工作,同住一个屋檐下,怎能轻易决定呢?通俗点说,这是在“选老婆”,而非“找女朋友”!显然,除了第一类公司可能会做这个工作,第二、三类公司则压根没考虑过这些。尤其是打车小组的那套为钟点工设计的基于LBS的加价抢单功能,不太符合现实情况。长期用钟点工的雇主,都有固定的预算,因为每个月都要付,不是一次性的冲动消费。只有一次性的加急服务可能用得上,但是太小概率,不足挂齿。再从钟点工角度来看,现实是能干的人工作早就排得满满当当了,见缝就插不进一根针,不仅工资年年长,雇主还经常给些小恩小惠,那点小钱根本看不上。而那些整天徘徊在找工作边缘的人,奉劝别用,谁用谁后悔!司机和家政,真的是两回事!

雇主选人的第二大条件是:工作能力。而家政工作这个能力很难靠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量化的,不像出租车司机,衡量标准很简单:会开车、路况熟。这个问题,若要说得详细点,篇幅太长,就不在此展开了。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家政能力考核量化的详细攻略。我要说的是,这方面需要很深的行业经验,而非技术牛人在短期内逾越。所以,众包平台干脆说“我只负责供货,质量与我无关”,而打车小组还来不及考虑这点,他们正在贴钱给大妈大婶恶补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

做过家政行业的都知道,最最难的事还不是给雇主推荐合适的人选,而是如何让派出去的家政人员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一般来说,蜜月期也就3个月,之后的服务质量大多每况愈下。传统家政公司之所以做不大的原因,就是被这点害的。单子做得越多,投诉也越多。口碑营销,想得美!在这点上,以上三类公司都没有好的方案,甚至都没有规划过。说穿了,还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客户粘连度。

归根结底,他们没有能融会贯通两个行业:家政OTO,壁垒不是高科技而是懂人性!品牌不是靠砸钱而是赢口碑!怎么做?应该这样做:

  一、选人要小成本、高科技、搞海选

传统的推荐制度已过时,且人力成本高,人流量太少。在线招聘是必须的,要打破目前信息不对称的现状。知道吗,普通保姆的工资比白领高多了,而且是净收入。要多多选用,大胆选用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家政人员,因为她们的素质高、学习能力强、陋习少、孺子可教也!如何做在线招聘呢?两个原则:简历信息要全、能力测试要有!

  二、保质怎么做?靠培训!

  培训包括两大部分:服务精神和技能培训

先说技能培训,现在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学习和充电已完全可以实现,通过富媒体,技能培训的体验越来越好,效果堪比面授绝招!如何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家政工作的特性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定,越是高薪的工作,私人时间越少,耗在哪里待命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碎片化的学习非常符合这个工作特性。

提升服务精神,这就得靠懂人性,搭建良性竞争的生态圈!这是个态度问题,想要一个人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靠的不是压迫,也不是金钱诱惑,而是一个看上去可以实现的“梦想”!怎样的梦想看上去能实现呢?很简单,就是当你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竟然做到了,那么你也会为这个梦想努力奋斗的。看看现在各类真人秀节目,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报名参加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家政OTO也要搭建一个类似的社交平台,让家政人看到活生生的成功案例,那么一切都引刃而解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做社交App ,有些“常识”必须被颠覆

做社交App ,有些“常识”必须被颠覆

  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交,相比于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紧密程度,这些社交网络却更关注于在各种不同的方向上做减法。Yik Yak:信息源的减法;Snapchat :内容留存时间的减法;Sobrr:关系链的减法。

谈到社交网络的意义,人们会马上想到「连接人与人」或者「连接人与信息」,总得而言是在关系链与信息流上不停的做加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交,相比于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紧密程度,这些社交网络却更关注于在各种不同的方向上做减法。

  Yik Yak:信息源的减法

在美国所有匿名社交软件中,最火的当属Yik Yak了。相比于其他匿名社交网站,Yik Yak的亮点在于他的超本地化「 Hyperlocal 」特性。这种超本地化的最大特点是,在信息流的来源上做减法,将信息流来源局限于所处的大学校园或城市本身,而将其他的地方的,相对于本地用户相关度较低的信息压缩在了 Peek 功能中。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极大地提用户将无效信息过滤掉。因为人们只会对和自己相关度高的信息产生兴趣。

想象一个场景,在大学讲堂里的教授灵机一动讲了一个笑话。你随手点开了 Yik Yak ,上面就实时出现了关于这件事的信息。你顺手给它点了个赞,然后发现你前后左右的人都开始在下面评论,并发出咯咯的笑声,尽管你们之间或许相互不认识,但是通过 Yik Yak 这个悬浮在地理空间之上的匿名公告板,你们能够为一件和你们都相关的事情产生联系。这种联系所带来的趣味性,正是 Yik Yak 能够保持高用户粘性的秘诀之一。

  Snapchat :内容留存时间的减法

而另一个做减法的例子,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Snapchat 。在传播学理论中,有一条叫做媒介特性决定信息特性,而 Snapchat 这种在内容留存时间上做减法的方式,表面上似乎是阻碍了图片的传播,殊不知这种阅后即焚的特性正决定了其传播的信息必然是有趣的,激动人心的,信息量相对小的,关注于引发人们感性而非理性的内容。也正因如此这样的功能在有着开放性文化的美国一炮而红,一直到今天。

  Sobrr:关系链的减法

第三个例子则是最近美国非常火的 Sobrr ,一款为 Party 而生的社交 App ,它基于地理位置的特点,使得在同一个 Party 的人们可以彼此关注、评论、点赞甚至搭话。Sobrr 提供给了参与 Party 的人们一个独立的社交系统,使得在其中的信息不会和其他社交网络重叠,以免影响到自己的严肃社交圈。

然而 Sobrr 的最大特点是在关系链上做的减法,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缓冲期」――用户发送的内容,包括已接受的好友申请,都只会存在 24 个小时,除非用户主动选择保持好友关系。这一「缓冲期」的意义在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在 1. 当面拒绝陌生人搭讪的不礼貌,与 2. 接受搭讪交换联系方式之后被骚扰的风险 之间的折中选择。这种选择在当前的社交情境下是最合理也最得体的。

因此,有了 Sobrr 提供了一处平台,让想要交友的人可以在 24 小时内基于内容来判断对方是否有趣,是否有共同爱好,是否值得成为朋友,避免了人们纠结是否要删除好友的尴尬。因此也正是这种刻意在关系链上做减法的方式给予了 Sobrr 最大的竞争力。

  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反连接」

在 2012 年,康奈尔大学的 Jeff Hancock 教授在一份名叫 Understanding Unavailability in a World of Constant Connection 的论文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或许可以作为本篇的总结:

在这个被移动互联网高速连接的世界里,为了达到更高质量的社交效果,社交软件并不是将人们连接的越紧密越好,而是要顺应人际交往的需求――在一定程度的连接同时,在某些方向上做减法,给人们留有自己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交。

在人人都喊着连接一切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一定程度上的「反连接」。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火爆的生鲜O2O面前有5大拦路虎

火爆的生鲜O2O面前有5大拦路虎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O2O服务走进人们的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这几个全民刚需的服务也受到了消费者不同程度的依赖。移动互联网下,生鲜蔬果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重视。生鲜O2O领域开始获得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大量生鲜O2O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巨头入局生鲜O2,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O2O日益火爆不仅创业者看得出来,巨头们自然也看在眼里,阿里2013年就推出了天猫喵鲜生,京东更是早在2012年8月就布局了京东生鲜频道,像阿里、京东这类综合性电商平台,利用平台流量很容易获得第一批用户,去掉中间推广环节,能减少生鲜厂家的压力和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自家平台的流量优势,建立全品类生鲜销售业务和达标的冷链供应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巨头来说也是可以承受的。

那么中小型生鲜O2O企业如何才能在巨头面前完成逆袭呢?

笔者以为,生鲜产品品类太多,即使某一个单品,也有很多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全品类运营,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管理运营能力和成本负担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对于中小型生鲜O2O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全品类运营的电商运营效率低于单品或某细分品类这一点做文章。

其次,一个大的生鲜电商,动辄就是上千的SKU,指望运营者和客服把每个产品都了解的滚瓜烂熟不惧消费者的疑问是很难实现的,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直营店铺,很多情况下客服就是农场的一线人员,可以非常精准和详细的回答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忠诚度。

为了避免竞争同质化,中小型生鲜O2O企业还应该尽量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小众市场,比如有机食品,比如某地特产,这样可以在为有特殊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服务了的同时使竞争差异化,避免了因价格战带来的利润率低的问题。

亏损频发背后,行业存在五大痛点

最新数据表明,截止到2015年3月底,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40多家约1%的企业实现了盈利,收支达到平衡的企业也只占4%,余下的大部分生鲜O2O企业或者巨额亏损,或者暂处亏损状态。

1、冷链供应是生鲜O2O公认第一难题

由于生鲜类产品本身具有很短的保质期,因此需要冷链仓储、冷藏车辆等保鲜措施。但是首先自建冷链配送的重资产模式,对中小电商来说,以北京一地为例,冷库平均租金约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5000平方米的中型仓库,也意味着每年要付出近400万租金成本,再加上硬件设施、人力等因素,每单生鲜品类的配送成本要占比30%以上,如果相应企业主营目前市面上价格较低的水果等产品,那几乎不赚钱。除此之外,低成本的冷库温度不可控,生鲜的质量又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做生鲜电商必备的冷链供应首先就意味着烧钱严重。如果是像京东、顺丰优选等生鲜电商一样选择自建供应链,则需要强大的资金链作为后盾,而且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

2、非标产品+视觉感触弱,用户体验成难点

为了吸引用户,生鲜产品同样要求图片质量高、吸引人,展现产品的高自然感、高新鲜度,而实际用户收到的产品却不可能像图片展示的那样,密封的包装、层层的节点运输和食材水分流失,这些都使实物发生损耗,实物的现场品质感、新鲜感等自然大打折扣,实物和图片的差距很容易降低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生鲜产品和化妆品、服装等电商产品不同,比如同一种水果,因为产地和季节的不同,就会带来味道的不同,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线上购买的过程获得充分的感知和认可,相反线下购买时是可以很仔细的去挑选的。

3、盈利难和品类局限性几成恶性循环

早在2013年,生鲜电商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生鲜电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覆盖所有生鲜商品品类。因为作为非标产品的生鲜产品除了冷链供应和极速物流带来的高成本之外,其损耗也较大(一般损耗率在25%左右),若是选择销售低端商品,仅物流费用这一项成本,电商就难以承受。经测算,只有客单价(即每位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在人民币200元以上,电商才能保证该单不赔钱。目前各大电商主要销售一些高附加值、高价位的商品,比如进口水果。但高额的价位必然带来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仅仅是尝鲜而非大量购买的消费诉求也会导致客单价偏低的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更何况,尝试销售全品类生鲜商品需要更多的上游合作伙伴和更高的冷链库存与配送条件要求,高昂的成本是中小型生鲜电商的噩梦。所以销售高价位商品――客单价低――盈利难――不敢销售全品类(尤其是低价位产品)商品几乎成了当前我国大部分生鲜O2O企业难以自拔的泥潭。

4、食品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生鲜产品不仅仅是带有易损耗特点的非标产品,其本质更是食品,但凡食品都是很容易产生安全性问题的,这就要求生鲜电商必须对食品安全问题负责,要进行全产业链管,更要建立一定的监督体系。例如阿里要求食品经营者提供食品生产、卫生等许可证,京东要求销售商提供品牌质检报告、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然而不是巨头的大量中小型生鲜电商,不要说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就连靠谱的冷链供应和冷冻库存乃至冷链车配送都很难做到,生鲜产品的新鲜与质量尚且得不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从何谈起?

5、不同地区的习惯差异让非标生鲜为难

对于当前的生鲜电商来说,能千辛万苦把商品尽量不臭不烂的送到消费者手中,已经意味着一次成功的销售了,然而他们可能没想到更大的用户痛点就发生在这时。

以荔枝为例,有人喜欢收到的时候新鲜红艳的,有人喜欢带叶能多保存几天,还有人喜欢冻荔枝,果皮黑点没关系,图的是冰凉清甜的口感。简单点说,非标产品之所以难卖,就是因为众口难调。

水果如此,蔬菜、肉类等其他品类更是如此,在北京单月能卖出近3000只冰鲜鸡的某生鲜电商进军华南市场后几乎一败涂地,单月销量锐减至百只,因为广东人“一定要见活的”,甚至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冷藏鸡和冰鲜鸡的概念。

生鲜O2O的发展前景仍然被看好

纵使生鲜O2O有着这样那样的痛点,但是生鲜市场需求旺盛,发展迅速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子商务的毛利率平均可达30%至40%,其中海鲜产品最高,达到50%以上,冻肉类20%至30%,水果次之。

另外,生鲜产品相对于人们购买的频次来说比较高,而且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评价等级建立了用户信任体系,用户粘度相当高。在加上消费者对网购行为的逐渐成熟,而一些有机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利润空间大,生鲜电商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只要能有效解决上述痛点和问题,生鲜O2O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阿里患O2O焦虑症:越来越重的支付宝

阿里患O2O焦虑症:越来越重的支付宝

7月8日,支付宝发布了最新9.0版本,从新加入的朋友社交、O2O的多元化场景来看,这一版本堪称12年来最大的一次改动。

产品的更新迭代无可厚非。而支付宝此次的更新,更像是一次重大的战术信号释放,做社交切入微信腹地,做本地商家服务深耕O2O。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创举并没有前两者带来的震撼。

毋庸置疑,消费场景和社交,都是支付宝打开率的重要方式。但越来越重的支付宝,边界变得模糊,也变得越来越重。

实名社交的欲望

在新版本的支付宝里,看到了明显的两个标签:商家、朋友。

这两个关键词恰恰是阿里巴巴多年来一直想尝试的一件事――电商的社交化。对于阿里来说,交易平台的属性太强,对自身的发展是个掣肘。无论是在淘宝、还是天猫,买卖双方都因利而来,也皆因利而散。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利尽人散的趋势。大而全的平台依附性,反倒不如小而美的买卖。这也是为何PC时代,电商寡头更加集中,而无线时代,各种垂直品牌的电商大肆兴起。

电商是做流量生意,更是做转化率的生意。两者虽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但社交化电商却可以一箭双雕:既解决了用户的拉新和留存,又解决了转化率的问题。

经过15年的发展,阿里巴巴有3亿5千万的买家,每天有超过1亿2千万的消费者浏览。但并不是每一个浏览的消费者都最终在阿里巴巴上消费。

早期,阿里巴巴一家独大,流量充沛,各个商家都能在上面“吃饱”,也就乐不思蜀,不愿意去别的平台再费周折。特别是自营模式下的开放平台,面临左右手博弈之势,商家们不敢轻易尝试。

如今,阿里流量增长趋于平稳,商家却在几何式增长。僧多粥少,商家在天猫淘宝吃不饱,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做生意求财,在不影响阿里经营的情况下,转战京东、唯品会、1号店、苏宁国美等平台,多渠道分销。

当商家发现阿里作为销量渠道已经不再是唯一,甚至弱于其他平台的时候,就开始掌控话语权。因此,这也是阿里巴巴为何在今年强调服务好商家,和商家展开战略合作,乃至要求商家和其签署排他协议的意义所在。

然而,商家之间成不了朋友。买家之间也成不了朋友。在淘宝、天猫做了太多社交化的尝试,没有成功。去年双十一的时候,天猫还在尝试把有共性的消费者圈在一起,共同分享购物乐趣,甚至组团玩游戏,但也都是不了了之。

阿里巴巴在体系内没做成的事,想通过关联公司蚂蚁金服实现。后者有支付宝这样从打开频次,到用户附着力都比交易平台强的工具,来黏住买家和卖家,开拓社交化的尝试。

看似路径和场景否没有问题的支付宝朋友,是否能够实现社交化的互动,还是下一个来往,还并不好说,但肯定不会孕育出另一个微信

O2O焦虑症

在商家栏里,清楚地看到支付宝围绕餐饮、电影、在线旅游为三大核心,其中酒店预订被单独作为一项服务拉了出来。这也是,目前本地生活里最为核心的服务。

这次的改版,看出来支付宝作为蚂蚁金服,乃至阿里巴巴集团最为重要的O2O入口。

1)餐饮

餐饮即现在重启后的口碑网所提供的一切服务。

6月23日,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也就是口碑网。双方在初期各自拿出30亿元人民币,共计60亿元到这家公司,并各占50%的股权。阿里巴巴旗下的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与蚂蚁金服的线下业务资源及团队,将成为口碑网的主力军。

不过,支付宝的餐饮服务能做多大,还需要看口碑网能够在线下铺设的商家有多广。如果还是依附在原淘点点的基础上,那城市、商户的规模相比美团、大众点评、甚至糯米都还小很多。

另外,阿里巴巴也一直在追加美团的投资。支付宝在餐饮服务上,如何协调和美团的关系,也将成为双方能否共同走下去的原因之一。同时,阿里和银泰商业合资的公司也承担了部分O2O的服务,比如近期推出的“喵街”,也都是各种利益纠葛。

2)电影

年初,淘宝电影、娱乐宝等产品都从阿里集团剥离,通过资本运注入给了阿里影业。

公开资料显示,淘宝电影在2014年投入运营,拥有手机客户端、PC端以及线下售票机三大入口。而娱乐宝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C2B影视娱乐内容投资融资平台,2014年累计投资12部电影,总投资额达3.3亿多元,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元,接近中国当年票房的10%。

支付宝的电影本身做多大,并不重要,而是取决于阿里影业在这块能够做多大。支付宝作为移动端的入口,给淘宝电影和娱乐宝都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优势,但最终电影的市场做多大,并不取决于支付宝本身。

3)在线旅游

支付宝内的“酒店预订”、“周边游”都由阿里系的在线旅游服务服务商――去啊提供支撑。

去啊一直还处在亏损的状态。去啊团队构成也比较独特,一部分来自阿里巴巴,一部分来自蚂蚁金服。不论对于阿里还是蚂蚁金服来说,去啊都是一只还在内部创业的团队,还需要打江山。

整个在线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携程、去哪儿两家独大的地步。去年以来,携程通过投资并购,拿下了包括同程、途牛、艺龙等昔日竞争对手,继续领跑OTA市场。而上市后的去哪儿,不仅多了融资通道,还有百度作为流量支撑,在OTA市场上与携程分庭抗礼。

而作为OTA最主要的两大业务,机票预订和酒店预订,都是携程和去哪儿的强项,也是寸土必争的战场。去啊突围首先要面临翻过这两座大山。

这三者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支付宝的线下恐惧症。依托阿里巴巴成熟的电商业务,支付宝在线上的数据沉淀和打通,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企及的。但相比线下,微信相对支付宝更具有线下支付的场景优势。

支付宝的模糊边界

从支付工具,到生活助手,到投资理财,再到朋友社交,支付宝的功能越来多,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不难看出,支付宝真是目的是:构建丰富的支付场景,让场景适应于人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需求。

樊治铭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这次的变革最主要的是场景的质变,支付宝原来只有个人的场景,如充值、转账。而现在我们加入了生活、金融、沟通和消费的场景。谁能够提供最丰富的支付使用场景,和场景里最优质的体验,从而把用户整个留在自己的场景平台上。

一个人的寂寞不如一群人的狂欢。支付宝搭建的每个场景里都有一个生态圈,里面有商家、第三方服务商、消费者。这些场景原本割裂,现在因为朋友的加入,变得关联。这也微信链接一切的根本。

截至目前,支付宝拥有超过4亿实名用户。超过13万家的线下餐饮和超市门店、200多家医院和数十万辆的出租车。此外,支付宝支持全国380多个城市的水电煤缴费和40多个城市的城市服务业务。

理论上,4亿实名的用户有多种场景的需求。支付宝可以为此搭建符合多种需求的应用场景。问题是,这些用户的需求是否都通过打开支付宝的各种应用窗口去满足,才是场景为人所人所设的重要前提。

至少目前来说,消费者可以为某个场景去舍弃支付宝,并不会因为支付宝不能使用,而放弃一个消费场景。

北京app开发公司

 

[O2O开发] 杀死O2O项目的三大杀手:买不起的流量、负担不起的物流成本、惹不起的传统企业

[ O2O研究 ] 杀死O2O项目的三大杀手:买不起的流量、负担不起的物流成本、惹不起的传统企业

除了找钱,一个落地的o2o项目,考验的是创始团队的系统能力:如何引流,如何处理庞大数据,如何设计可持续运营模式。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在餐饮外卖、教育、旅游等领域,“生者”少,“死者”多,一片哀鸿。

[O2O开发] 杀死O2O项目的三大杀手:买不起的流量、负担不起的物流成本、惹不起的传统企业

这些O2O死亡案例,是否存在共性,有着怎样的偶然与必然?对新入场和准备入场的O2O玩家,“先烈们”留下了怎样的教训?

买不起的流量

2015年初,拒宅网、找好玩儿、徒步狗旅行、果冻旅行等旅游O2O扎堆死亡,呵护网、36号教室、助考帮等教育O2O先后关闭,房屋网、程途网、亿言堂等房产O2O落寞而去。

这些行业掀起O2O死亡潮,都具有一个相同的逻辑链条:因消费频次高,招引巨头杀入,垄断流量入口,抬高推广费用——导致“草根”烧光资金,悲情出局。

一块去旅行网CEO陈作智透露,目前微信自媒体大号开价都在5万元以上,一条广告最多带来5000App下载量。即便这样,O2O玩家们仍然乐此不疲,竞相争抢。当携程、去哪儿和途牛在资本扶持下相继发力,旅游O2O就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草根们”只能“拖一天是一天”。

在生鲜O2O领域,天天果园、京东、顺丰优选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1分钱买30元的水果,换一个App下载”。此举一出,北京、上海先后倒闭数十家生鲜O2O草根创业公司。

在重庆,某房地产企业向业主推出“送两箱高端矿泉水,换一个App下载”的活动。须知,该款矿泉水零售价12元,一箱144元,推广一个App安装竟然需要288元。这直接导致多个本地社区O2O创业项目被迫中止。

创业者们几乎已达成一个共识,当一些大的平台或巨头携数据和用户占有某个行业入口资源,就会使绝大多数草根创业者陷入困局。这样的行业被称为O2O的“流量黑洞”。

一种应对之策就是在“黑洞”形成之前迅速、持续融资。2013年,滴滴和快的在一线展开血拼,各自觅得腾讯与阿里两大巨头;2014年,滴滴和快的索性合并,成为叫车O2O巨无霸。很快,摇摇、爱拼车在“快滴”天量补贴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最终歇业——在一个已经形成估值数百亿美元巨头的行业里,不会再有资本投资于那些“小店”。

人人车创始人李健无疑是幸运的,他所在的二手车O2O领域属于低频消费,尚无巨头扎堆拥入。尽管李健也会因为带着团队压马路一天,才换来十几个用户而懊恼;也会为了在媒体上发一篇报道而苦苦哀求,拍着胸脯保证内容精彩;也会为自媒体平台上,一篇阅读量才过1000的文章拍手欢呼……所拼即所得,他至少可以集中精力夯实技术与服务细节,不去考虑巨头倾轧的威胁。

201412月,人人车获得雷军的顺为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雷军”的出现,已经让好车无忧、大搜车、车置宝等竞争对手暗自揣度:二手车O2O是否快要成为“流量黑洞”了。

有趣的是,201410月,马化腾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拼流量拼团队,最关键的要看团队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可惜,腾讯投资的大众点评网正在和美团进行线下“武斗”,其投资的同程旅游网正在与途牛网掀起价格大战,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流量。而生活服务和旅游行业,正是O2O创业死亡潮集中的“高危地带”。

承担不起的物流成本

to C的餐饮、生活服务、百货O2O领域,一些创业公司拿到了流量,却被自己的账单打败。

20144月,蓝耀栋从阿里辞职,在杭州创办“呆鹅早餐”,专营自制早餐的外卖O2O

一开始,一切都很美。呆鹅的餐食生产、线上设计、线下推广都很不错,彰显着创业团队的成熟。可是,随着“粉丝”越来越多,蓝耀栋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配送成本太高了。

当需要配送的办公楼越来越多,区域越来越大,物流人力成本就会陡增。如果在办公楼一层自建或外包自提柜为配送减压,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蓝耀栋最终算出一份账单:以纯利10%计算,做1000万元利润,需要1亿元销售额;以20/份早餐计算,1个工作日需要销售2.5万份早餐;实现此目标,需要深耕2~3年,并需要投入自提柜……简单说,本就微薄的利润都被物流吃了。

如果提高客单价呢?因为早餐的价格弹性太低,销量会迅速下滑,得不偿失。2014年的平安夜,无奈的蓝耀栋宣布“呆鹅”中止。

在北京,做凉皮O2O的“西木良伴”创始人栗明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凉皮作为午餐,订餐时间非常集中,只能增加人力完成配送,但只有15元的客单价不足以覆盖所有成本。然而,他发现,隔壁做小龙虾O2O的,虽然一天只有20单,不及他的5%,却能卖6000元,并实现盈利——高客单价覆盖了物流成本。

栗明的发现,实际上点中了O2O领域的一个秘密。任何一个to C的项目,用户分布随数量增长,最终都会呈现发散特点。即便是依托数据管理,或第三方配送,仍然需要增加大量配送成本,尤其是人力支出。因此,如果客单价过低,收入根本无法覆盖物流成本。也即是用户数量越多,摊子铺得越大,亏损越多。

正是基于此,外卖O2O死亡案例层出不穷:饭是钢、壹外卖、蹭饭网等拼命地发展用户数量,却被不断激增的配送成本反噬,烧光了全部资金。

事实上,美团、大众点评、京东等大平台,客单价低的商品服务也不赚钱,纯粹赚吆喝,但是有客单价高,能盈利的商品服务支撑。正是看破这一点,栗明选择了急流勇退。

显然,一个解决之道就是开源,选择做客单价高的O2O,利用价格弹性“硬吃”物流成本,比如做江湖菜的加班狗、做蛋糕的尊尼美克、做火锅的来一火。

另一个解决之道就是截流,从to Cto B靠拢,以提高用户密度的方式化降低配送成本。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做现榨果汁O2O的王见木窄。从一开始,种子用户就被刻意地集中在重庆主要商圈、主要金融类公司身上,用户发展也呈现“以点带片”。关键是,果汁的饮用时段是富有弹性的,给予了足够多的配送时间;再配以数学模型的调配,王见木窄的20名物流人员就能配送5000名用户,配送成本不再成为掣肘。

可悲的是,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建立在成百上千的O2O死亡案例上的——大家曾迷信数据管理、技术平台能够不分商品服务的价格区间,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优化,直到快书包、饭是钢等知名平台的梦碎,才猛然惊醒。

惹不起的传统企业

O2O的价格区间倾向似乎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并非万能,亦有无法被其革新的领域。但是,有些创业者偏不信这个邪,拥入到传统企业擅长的领域,结果就被前辈“教训”了。

在安徽安庆,创业者刘李程曾经制造了很大的动静:他创办的“不打烊”瞄准电商O2O做本地销售,凭借“半小时送货”迅速打开市场,五个月就斩获10万活跃用户,201410月还被评为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

可是,刘李程明显挑错了对手。即便是在安庆,超市、便利店数量已达到饱和程度。不打烊上线后,当地零售业在服务半径内也搞起了“7×24”与送货上门,很轻松地就秒杀了不打烊,时隔刘李程获奖不到半年。

如今,为偿还债务,刘李程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还离了婚。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明白,他根本不是实体便利店、超市的对手。

一个问题是,O2O究竟不能改变哪些领域呢?

简单说,就是没有必要O2O的领域:比如针对实体百货商场、超市的平台O2O,当O2O公司愿意向实体店提供补贴,后者是愿意其商品上架线上平台的;但是,一旦补贴消失了,实体店就会全部撤场,要么回归线下销售,要么干脆自己开天猫、淘宝店或微店,把O2O公司彻底抛弃。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5年才火起来的按摩O2O

在深圳,两家按摩O2O九阿哥与熊猫拿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是两家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暧昧”。

为保障技师与顾客的安全,九阿哥只做办公室有人场景下的按摩;熊猫拿拿虽然提供到家服务,可是来自用户、公安机关的怀疑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更何况,“好像没有那个必要”。按摩O2O缺乏环境消费的场景,客单价必须低于实体店,才有人愿意埋单,但这又会造成线下合作者积极性不高。自聘技师又面临高额人力成本,线上创业者也没有相关管理经验。

几乎可以预计,将有为数不少的按摩O2O走向末路,目前就已出现功夫熊收购推推邦、松明屋的行业整合。但是,有一家按摩O2O却被普遍看好,它就是宜生到家。

相比其他按摩O2O,宜生到家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老板于飞是富侨保健的加盟商,在北京拥有十来家门店。

于飞做O2O,纯粹是因为受到反腐影响,商务、公务消费出现下滑。O2O既可以拓展消费场景,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技师空闲时间,增加小额收入。凭借“富侨”的品牌影响力及技师团队,于飞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新东方俞敏洪和资深投行人士盛希泰共同成立的“洪泰基金”对其天使投资300万美元。

由于资源、经验的不对等,互联网创业者也许并不适合进入按摩这个传统行业,反倒是于飞这位传统企业掌门人利用O2O扩展了传统业务的延伸。

又比如教育O2O,每年都有大量死亡案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小龙女”龚海燕创办的91外教网与梯子网。

有一次,龚海燕的团队跑去北京某知名小学做了一场推广会,效果平平……学校里一位老师忍不住说了一句:你们找的外教不行啊,我们学校里就有一大把,都是最牛的!

不久,这所学校干脆上线了自己的教学网。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打败全聚德的不会是阿里、腾讯,但有可能是大董、外婆家这样的“+互联网”餐厅。

看着那一排排的O2O死亡名单,狂妄的互联网人是要反省了。

一站式O2O APP开发

一场抓准心理的神营销 让“大圣”爆红归来

一场抓准心理的神营销 让“大圣”爆红归来

在业内普遍深谙“四分电影、六分宣发”的情况下,大量优质影片常常会因为宣发营销“不给力”而败北。与同期上映的《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相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宣发绝对算是“不给力”的。

但正是这部一个月前没有几个人听说过的电影这几天却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长期以来对国产动画的不抱期望与朋友的强烈推荐在人们心里形成了剧烈的对抗,好奇心的驱使让这部影片的票房迅速逆袭。这一切“现象级”的营销效果不由地让人心生质疑:这样一部动画片是如何点燃社交媒体,又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对抗其他影片的大手笔宣发攻势?

一场抓准心理的神营销 让“大圣”爆红归来

(截至7月14日下午多个平台的统计结果)

先锁定“种子”再通过社交网络“开花”

在好莱坞,类似于《钢铁侠3》这样总投资2亿美元的超级大片,宣发费用通常会占到总成本的50%左右。据《大圣归来》出品方高路动画透露,该影片成本在6000万左右,其宣传费用并不充裕。

宣传费用的紧张再加上暑期档竞争激烈,影片正式上映时的排片量不并不多。而排片越少越容易发生排挤效应,也就是说,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发现这部片子好看的时候,片子就已经被下映了。

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大圣归来》的做法是:大面积点映。让一部分人先看,等这部分人成功地被内容吸引,“路人转粉”的时候,同时推进电影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让口碑效应和网络效应一起发生化学作用。

“我们前期宣传预算花在培养种子的口碑上,”参与宣发的微信电影票副总裁杨丹告诉腾讯科技:“前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人群来传递信息。”《大圣归来》一开始的“种子观众”选取的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行业内的一些专家。“让普通观众去为一部片子点赞真的很困难。但是专业人士他们会在认可内容的时候去点赞去传播。而他们的影响之下,普通观众会更能接受影片。”

社交媒体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而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起到以一抵百甚至更大的传播效力。专业媒体人、影评人、院线工作者、电影行业专业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专业领域影响到电影宣发的效果。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将影片信息传递给这些人,也不失为一种电影宣传、营销、推广的上佳路线。

一方面,微信微博中的“大V”拥有百万千万粉丝,他们的一句话,传播速度和效果不亚于传统媒体。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中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传递者。只要稍加“引导”,很容易出现自发的传播。而这些,相比于费用高昂的广告推广,效果并不差。

抓准心理的网络策划

由于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相对而言属于“开放性”资源与媒体平台,因此,众多出品方与发行方相当于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比拼的往往是创意力和策划力。

《大圣归来》的宣传策划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抓住受众心理。

首先是人们更加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饥饿营销就是源自这种心理。《大圣归来》的大面积提前点映让更多人能够把这部片子“炫耀”起来。分享欲望来源于体验者的积极互动、参与感与代入感。这使得影片的第一批观众成为“自来水”,而且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里向他人“安利”。

在有了第一批粉丝之后,关于《大圣归来》的一些网络媒体宣传开始有了作用。而它们的核心都是在塑造影片“逆袭”的形象。从一开始的票房被盗事件到“排片少但票房高”的形象,无疑是勾起人们在情感上的支持。而“国产动画”已经在人们心中标签化,只要内容超出人们的预期,很容易就引发热门的观看热情。

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影片在社交媒体中形成了越来越有利的口碑。

据统计,在全国院线的所有排片中,《大圣归来》7月13日的上座率达到了38.02%,场均超过50人。这其中,尤以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更为突出—-《大圣归来》在一线城市的上座率超过了46%,达到了场均64人。这个表现远远超出了同期上映的两部青春大片《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

上座率有保证的情况下,影院排片自然会增加。首日排片不到10%的影片,今日排片已超过20%。

好莱坞大片怎么玩儿

在美国,社交网络营销早已成为电影宣传不可缺少的部分。相比之下,他们的招数更多,营销也更成体系。

迪斯尼为《创:战记》制作了Facebook名为TRONiVerse的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目前依然很活跃,它将与电影相关的评论,视频和图片上传到更多的社交网络,在交互的网络中展现他们。迪斯尼甚至还在Facebook上为《玩具总动员3》提供电影票。

福克斯公司则通过Facebook上为《阿凡达》做深度营销,包括应用程序和促销广告。索尼已经为自家的电影开发出了自己的内部票务程序,通过Facebook卖电影票,并可以邀请Facebook朋友一起观影。

可以看到的是,国外的这些手段也逐渐被国内的电影宣发所学习。电影的宣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的票房并不是由社交媒体所决定的。但是,在人人连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口碑传播和网络营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北京app开发公司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人类正在由一个个个体变成万物相联的新集群,互联网的本质是联接。机器和机器的联接,人和机器的联接;以智能手机作为初期入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任何人都是发生了全天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联接,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本质是社交,人的社会属性空前暴发,社交成本无限降低,而这将引发社会形态和商业逻辑都产生颠覆性的变局。

  社交是人类的本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一切都是社交,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痛点、痒点、沸点的集结体,无社交无生活,无社交不商业。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包括互联网媒体、电子商务,各类软件和新兴产业的变化都和社交有关。

  作为一家提供叫车服务的创业公司,优步(Uber)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颠覆。但是由于先前在中国部分地区被查,又有媒体爆出Uber使用的安全隐患,使得这家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其实,Uber的社交属性明显,若从社交的角度来看Uber或许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价值。

  Uber的司机不同于一般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并不指着Uber赚钱。《深圳晚报》曾报道过,开着豪车做Uber司机的有很多都是公司白领、创业老板、富二代……一看就是有钱人,有些个体私营老版只是在下班回家的时候接单,为了能更多的接触到不同的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潜在客户或用户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升级提供帮助。

  而对于Uber乘客来说,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在职白领,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每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疲惫不堪,自由社交的时间被压缩了很多,尽管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社交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只存在于虚拟世界里,黑纸白字的文字,无表情社交,显然不如面对面来的交谈更加真情意切。而Uber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从线上虚拟社交转移到了线下场景社交,满足了人们对真实这一需求的渴望。

  另外,一直生活在熟悉人的圈子里,也就是强连接,信息大多数是互通的,信息的新鲜度就会降低,有效信息的价值就会丧失很多,而且只了解自己业内的事情,视野也会变窄。由于Uber的司机中多数都是有自己事业的人,他们或许是你的同行,你的合作伙伴,也或许是跟你的事业毫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交谈就不会显得那么乏味,了解对方的行业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

  在美国,Uber搞了一次营销活动,主题为“给你7分钟,Uber会把投资人快递到你面前”。当乘客叫的优步车到来时,会有一个谷歌[微博]创投的投资人坐在车里等你,对方会给你7分钟的阐述时间,然后再花7分钟给你提供反馈意见。

  之后,Uber还会把你免费送回家。在国内,Uber跨界与一款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的社交产品“微链”合作,策划设计出了一个叫做“一键呼叫投资人”的活动,上车后15分钟,打造2个人的空间,近距离的交流产品、商业模式,这也可以看出Uber的社交属性更加突出和明显。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处处有社交的时代已经来临,外出旅游住在别人家里,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种假日房屋短租模式在国外十几年前就有了。这类商业模式的践行者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在线短租网站HomeAway和Airbnb,把房子放到网上去,与用户对接产生交易,通过收取广告费或者交易佣金的方式盈利。

  目前,Airbnb已经成为全球租赁房源超过60万处,覆盖近200个国家,3.4万多个城市,是突破100亿美元的世界上最有价值创业公司之一。

  其实,如日中天的Airbnb在2009年,也一度陷入绝境。如同很多的创业公司一样,当项目建起来之后,不温不火,甚至毫无生息。当时,Airbnb每周的营收仅有200美元。

  后来,创始人乔-吉比亚(Joe Gebbia)发现房东在发布房子信息时,只是随便拍拍照,拍摄的角度也毫不考究,很多类似的房源图片会出现在网站上,但其实房客不会对这些看起来一样的房源有兴趣。于是,Airbnb创始团队准备给一些房东家拍照,然后用这些漂亮的图片替换掉原来的单一图片。

  一周过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Airbnb的营收出现了巨大的增幅。移动互联网时代,图片式的内容社交受到普遍欢迎,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Airbnb开始注重社交化的视觉创意,更多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和需求,在社交的过程中了解房客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带来巨大收益。

  当我们使用Airbnb,挑选一个住所的时候,地理位置和价格已经不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像消费者在使用淘宝购物时,关注的重难点更多的是消费者的评论,然后在与店主沟通关于最终选择的款式、大小、有无色差等相关信息。

  在Airbnb上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住客们对房东的评价,同时也会在预定之前和房东互相交流。此外,房东的自我介绍也是住户关注的重点,倘若住户与房东有着相同的职业,相同的爱好,比如,打保龄球,打高尔夫,冲浪等等,或者有着类似的家庭环境,这些都增加了房客选择的可能,这样就是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住宿时不再是单纯的被星级、价格、地理位置、交通等等外部的环境付出更多的心力,因为涉及到跟多的社交元素,人,也就是房东,成为房客入住的重要因素。

  其次,Airbnb还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快速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通过 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平台的合作,好友间可以相互推荐,让房客通过好友介绍,了解到房东的基本信息,基于好友自身的体验和分享更能让用户在预订住宿点的过程中更加放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80后90后开始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担当关键角色,并带有显著地不同于以往生活者的特色,不喜欢在家做饭甚至不会做饭成为当下年轻人真实的写照。而在社交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拼饭”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吃饭方式,请吃饭、我请客、去哪吃等吃饭社交应用的出现不仅能满足了这批年轻人聚餐的需求,而且还方便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

  在以往人们下班会选择三五成群的一块下馆子,这种社交大部分都是熟人之间进行的,只为吃吃喝喝图个乐呵,移动社交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熟人聚餐的壁垒,伴着社交的无边界化,以及物价的上涨等原因,一个人吃饭的所花的钱往往比聚餐AA制所花的钱要高,“拼饭”不仅解决了就餐的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结交朋友,扩大朋友圈,说不定还能解决单身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无处不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看电影,同样是一个社交化的场景。一般情况下,观影者都会因为电影中的桥段或内容而产生交流的欲望,但通常大家会陷入到集体性孤独中,个人的瞬间情感得不到表达,形成个体信息的孤岛。

  而移动社交终端的兴起,让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还可以用手机实时的进行交流,再或者,电影院完全可以开发一款基于电影场景化的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在同一个应用场景下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而且还可以为心仪的对象点一杯饮料,送一束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社交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交场景也变得丰富多彩,网络购物我们要跟卖主沟通,手机点餐可以作为请客吃饭、把妹的新选择……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快速迭代,移动社交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处处都需要社交,可以说社交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那么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否则就会成为信息的孤岛,被时代所遗弃。

北京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