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曾良:技术驱动新广告狂人时代到来

《广告狂人》一部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广告黄金时代的经典美剧,在广告圈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剧中广告人的工作方式和那些让人惊叹创意让人印象深刻。但是镜头回到今天,广告人所处的环境已经发是了巨大的变化,广告狂人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什么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的新广告狂人?新的媒介环境和创新科技对于广告又有什么样的改变?百度副总裁曾良,在“新广告狂人暨Baidu+数字营销创新赏”的启动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百度副总裁曾良:技术驱动新广告狂人时代到来

百度副总裁曾良

什么是新广告狂人?

曾良认为,所谓的新,代表着新的工作方法、新的思维方式。在新的环境下,广告人将有全新的姿态。百度推出“新广告狂人的概念,并携手大中华区艾菲奖共同举办这样一个鼓励科技与创意融合的比赛,就是希望在媒体环境、产业生态、沟通方式早已发生巨变的今天,百度的创新科技能够助力到广告营销行业,让更多优质的创意落地,加速广告公司、广告主的数字化转型。

无论是过去的几十年还是现在,如何把创意进行精彩的展示,一直是广告行业探讨的问题,而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帮助创意实现更好的呈现方式,但对于广告营销人来说,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科技的机会比较有限。

曾良在会上表示,百度拥有很多的创新科技,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实际上,广告营销人知道和了解的少之又少。从广告作业流程的角度而言,技术在创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广告狂人Baidu+数字营销创新赏”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百度愿意与大家一起去讨论和思考。

技术+创意:探索未来广告

技术推动了创意的落地,让很多天马星空的创意最终变为了现实,近两年百度在创新科技与创意结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曾良在现场也分享了“百度筷搜”、“See you again加德满都”、“蒙牛云端牧场”等优秀案例。

他介绍说,百度“筷搜”是一个技术与创意融合的典型例子,这个产品本来只是一个愚人节的概念,但是用户对于这个创意非常感兴趣,于是百度利用强大的工业检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让它真正走进现实,而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就可以通过“筷搜”清晰掌握食品信息。在刚刚结束One Show“金铅笔”大奖上,百度“筷搜”一举斩获3项金奖和1项铜奖,成为中国创意人的骄傲。

前一阵尼泊尔发生大地震,百度迅速发起“See you again加德满都,全景尼泊尔古迹复原行动”。曾良介绍到:“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网友拍摄上传的2D照片聚合,进行科学比对,判断出照片拍摄的角度与时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照片合成古迹原貌。最终,这个活动引发了大量社会关注。”

Baidu+助力广告行业转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了互联网+计划,鼓励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改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其实,baidu+新广告狂人大赛也是互联网+理念在广告营销行业的落地。Baidu+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性。曾良表示,百度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卓越成果和合作机会远不止于这些。他期望能助力到广告营销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广告主和消费者从中获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基于地理位置社交的陌陌,还能用来寻找失踪儿童

基于地理位置社交的陌陌,还能用来寻找失踪儿童

  可能你已经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陌陌守护计划”的 Html5 页面。6 月 12 日,陌陌和寻亲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宣布,共同打造一个失踪儿童信息紧急通报系统。

一般来说,儿童失踪后的 72 小时,是找回孩子的黄金期。如果丢失地点附近的人可以迅速参与寻找,将有效提高找回几率。而陌陌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社交,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在发现儿童失踪后,“宝贝回家”会把失踪孩子的地理位置和信息提交给陌陌,陌陌通过“陌陌守护”的官方账号推送给这一位置附近 10-15 公里的用户,并在用户留言板靠前的位置保持数天。推送的信息包括孩子的图片、特征、联系方式等,用户发现线索后可以和孩子的家人或者“宝贝回家”的工作人员联系。

今年年初,Facebook 也曾做过类似的项目,与美国国家失踪和被剥削儿童中心合作,在其信息流中推送失踪儿童警报信息。

陌陌公司运营副总裁郝婧表示,陌陌的愿景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开放、诚信、安全的网上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很多人会伸出援手。人人参与的同时,人人也会获益。此次和“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合作,正是陌陌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但说实话,救助走失儿童这种事,怎么看都跟陌陌关系不大。对于陌陌来讲,与其说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社会问题,不如说塑造品牌形象的意味更大。

去年 5 月,陌陌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洗白之路,请来 W+K 做了品牌宣传广告,推出全新 slogan“总有新奇在身边”,努力想把品牌形象从“约炮神器”扭转成为基于位置和兴趣的社交应用。

这也不是陌陌第一次做公益了。陌陌的公关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此前陌陌曾做过延参法师表情义卖,善款用于孤儿的疾病治疗和教育救助;和乐活宠物网、好狗好猫流浪狗义工团合作,通过陌陌的附近活动平台来宣传救助流浪小动物,等等。这一次关注失踪儿童,是希望利用自己的技术创造新的模式,解决社会问题。

和“陌陌守护计划”无比政治正确的愿景相比,它的创始人唐岩在周五发的一条微博则显得坦诚又个性。唐岩说,“一直以来,我对慈善都没什么兴趣。唯一的记忆是十几年前的她告诉我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叫‘希望之光’,今天我还能找到这个网站,也刚关注了它的微博,但好像这些年来也没有什么发展。”

无论出发点如何,不可否认的是,陌陌在做的确实是对社会有益的事。当然,借公益来提升品牌形象也确实是一个讨好的打法。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资本追投”O2O大保健” 除了烧钱还要考虑赚钱

“创业者都在抬头找风口,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大批受惠于移动互联网的低头族正饱受脖子痛的苦恼,而一大波创业者也看到了上门按摩的巨大市场,并吸引大批资本蜂拥而至。但参差不齐的服务和高低不一的价格与潜在风险也在凸显。做起来,更要活下去,刚刚站上风口的“大保健”行业,未来依旧道阻且长。

资本追投“酸爽行业”

6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3W咖啡馆里人头攒动,这家因“总理咖啡”而闻名的创业咖啡馆挤满了创业者,几张按摩床又占据了二层的一部分空间,令场地更显局促。九阿哥创始人臧洋洲正在演讲。这家起家于深圳、专注办公室头颈肩推拿的O2O按摩平台在2015年年初斩获真格基金和3W共投的数百万投资,并宣布即将进入北京、上海市场。

“脖子痛,找九阿哥。”臧洋洲表示,自己是按摩的重度用户,母亲是开美容院的,小时候见证了中医推拿的神奇。在海外留学期间,发现“大保健”是个无论中外都受欢迎的产业,遂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不同于其他的O2O按摩平台,九阿哥决定进行差异化经营,主攻办公室推拿领域,瞄准年龄在25岁至35岁的都市白领族群,主推办公室头颈肩推拿,直击企业市场。

事实上,早在九阿哥之前,就有无数O2O按摩平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今年5月,前阿里高管朱磊宣布其创业的到店按摩项目“7点钟”已经获得联想千万级天使融资。

今年1月,在微信平台试水的上门推拿项目“舒服吧”创始人谭俊也对媒体表示,已经完成了500万的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接触A轮,计划融资2000万。

从传统足疗店“富侨足道”孵化的上门推拿O2O平台宜生到家,也于今年3月获得洪泰基金300万美元天使融资。宜生到家CEO于飞表示,宜生到家从去年12月底上线一个月不到,就谈了三家天使投资方,最终选择了由新东方俞敏洪和资深投行人士盛希泰共同成立的洪泰基金。完成此轮融资后,宜生到家的估值达到2000多万美元,还有不少投资机构追着投入A轮。

轰轰烈烈的补贴烧钱

目前,按摩类O2O平台大致分成几种模式。“舒服吧”、“点妙手”等平台采用的是签约外来按摩团队的方式。“功夫熊”、“点到”等采用的是自有按摩师团队的方式,资产上更重,但技师的标准化服务做得更好。

为了在多如牛毛的O2O按摩平台中活下去,轰轰烈烈的补贴烧钱活动已经展开。

记者体验发现,以宜生到家为例,60分钟的颈肩腰调理推广价为158元,但新用户可以获得100元的专享红包。

而在去年大火的功夫熊平台上,45分钟的头颈肩推拿价格为128元起,不同级别的技师价格不同。

舒服吧平台上45分钟的头颈肩调理为108元,新用户同样可以获得100元抵用券。

不过,用户同样用脚投票。“现在就是培养用户阶段,基本上新出来的APP为了拉客户都会有很大力度的补贴,我现在攒了一堆优惠券,都不去按摩店了。”资深用户媛媛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不过按摩跟美甲还真不太一样。指甲涂坏了大不了洗了,有一次一个技师的手法特别不准,按完后我疼了好几天。”

“类似于上门按摩、美容、洗车等都属于泛家政的范畴,门槛低、黏性弱,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都不大,很容易被分流。”夸克传媒创始人王如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被很多资本追捧,更多的是因为“资金多,但项目就那些”,所以会整出一些夸张的项目。

盈利模式是个关键问题

上门推拿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同质化严重、服务专业度低、上门效率低、安全隐患、女技师接单可能面临性骚扰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都阻碍了上门推拿的普及。

对于上门O2O来说,即便解决了标准化问题,但盈利模式更是关键问题。从目前的上门O2O服务创业项目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天使轮或者A轮融资,且基本都处于烧钱培养用户的阶段,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IT行业资深分析师唐欣认为,“上门O2O的模式注定其运营成本很高,这种成本和实际需求之间有时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即用户愿意为此付出的费用,可能会低于商业模式顺利运作的成本。不过,由于目前风险资本的追捧,导致产品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提供服务,让商业模式得以顺利运作。”唐欣强调,但这种情况并不是良性的,可以看作是泡沫。

O2O按摩的私下交易风险也值得关注。由于按摩类O2O兼有治疗保健功能,又涉及用户隐私,用户更青睐由熟悉的技师提供服务。虽然目前所有的平台都可以指定技师,但激增的订单和用户不确定的时间,都使得这个熟人模式难以保证。平台要避免私下交易,除了本身不抽取佣金外,一般还需提供额外的补贴,让线下交易无利可图,但这些高奖励的背后也是高成本。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迅游科技投资3000万 锤子手机(手机app)估值10亿变26亿

随着次新股迅游科技今日的一则投资公告,以“情怀”作为卖点的锤子手机,通过一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方式,与A股市场联系在了一起。公告显示,迅游科技以3000万元的代价,获得了锤子科技1.13%的股份,进而成为罗永浩的“盟友”。同时,锤子科技神秘的财务状况,也随着迅游科技这次投资浮出水面。

“罗十亿”身家翻倍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迅游科技依旧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伴随着今日披露的一则公告,相信它将会迅速地被A股市场,以及热闹非凡的手机行业熟悉起来。

迅游科技今日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以增资的形式投资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议案》,同意公司本次向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锤子科技)新增出资额3000万元整。资料显示,锤子科技经营范围为生产手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28日,法人代表为罗永浩。从这一系列信息来看,迅游科技此次牵手的正是锤子手机。

本次投资完成后,迅游科技持有锤子科技的股权比例为1.13%,法定代表人罗永浩持股28.46%,其他股东持股70.41%。照此估算,锤子科技的估值已经超过了26亿元。而在一年前的那轮融资当中,锤子科技的估值还只有10亿元,罗永浩也因此自称“罗十亿”。

迅游科技表示,此次对外投资,旨在通过和行业领先的专业手机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团队的合作,充分发挥公司在互联网行业中积累的服务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和行业影响力,为增强公司的行业地位、产品和盈利能力提供多层次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迅游科技在今年5月27日才登陆A股市场,公司主营业务为向网游等互联网实时交互应用提供网络加速服务。迅游科技也正是凭借身具的稀缺题材,在发行之时就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在近期次新股赚钱效应大不如前的背景下,迅游科技在上市首日顶格上涨之后,迎来了连续14个“一”字涨停。仅仅20天的时间里,公司股价就从33.75元的发行价,飙升至如今的184.59元。而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投资锤子科技的动作,无疑将成为公司股价的又一炒作点。

锤子科技一季度仍未盈利

毫无疑问,相对于刚刚上市的迅游科技,锤子科技可能更被各方所熟知。正因为此,在上述投资公告曝光之后,作为被投资者方的锤子科技,反倒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在业内人士眼中,相对于以性价比赢得大批拥护者的小米手机,横空出世的锤子手机,一面世就以较高的定价,以及创始人罗永浩一再强调的“情怀”论调,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降价风波,则将罗永浩和锤子科技推向了尴尬的境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关于锤子科技的业绩状况,也就成为了手机行业内的一个悬念。

而在迅游科技今日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指出“截至2015年一季度,锤子科技尚未盈利。”迅游科技也强调,智能手机及相关移动互联网服务目前处于市场发展阶段,竞争非常激烈。锤子科技如果未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投资将面临失败和亏损风险。同时,因宏观经济、行业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不能对投资标的进行充分有效的投后管理,将面临投资失败和亏损的风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曾经红火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去哪儿了?

高峰时期曾有过万人报名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活动,今年却静悄悄。

知名个人站长卢松松5月25日在其博客爆料称,已经连续举办九届的活动今年停摆,并且活动在去年就改了名,原来的“站长”二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创业者大会。

早就有人唱衰站长,消息传开之后,“站长落伍论”重新占领市场。自媒体人楼东升一篇《创业这么热,为何站长消失了?》的网文更是引爆微信朋友圈,随之而来的探讨与反思无数。

中国互联网曾是众多个人站长缔造神话的行业。如今这一领域叫得上名字的大佬绝大多数都是从建一个简单的个人网站起家,就连造就数千亿美元市值腾讯帝国的马化腾也不例外,“他最早将美国的惠多网移植到深圳”,这样的描述至今在网络上有据可查。而在2005年厦门某机构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站长大会上,周鸿t、雷军等现在互联网的领军人物悉数现身捧场,站长这一身份当时的号召力可想而知。

有说法称,2006年鼎盛时期个人站长数量接近千万。当时还在沈阳念大二的曹成明就是在那样的时代感召下成为其中一员。要知道在互联网版图之上,东北属于开化得比较晚的地区。更有知名站长,依靠网站导航等变现流量,赚得千万身家。

不过,十年过去,经历了技术和经济革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似乎逐渐把这个有过夺目绚丽光环的站长群体甩在了身后。曾经的站长在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大佬名单中寥寥无几。

十年,这批中国互联网初期的创业者去哪儿了?

“草根”崛起

曹成明“触网”是在高中年代,2005年。

那时,互联网还是四大门户和雅虎等外来和尚的天下,BAT还没有成长为今天的巨人。高中生、大学生在互联网开发一个站点,甚至赚取第一桶金基本没太多障碍,而国内刚起步的互联网企业也需要与个人站长“抱团取暖”。

“做站长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多半是学生或者所谓社会上没有学历的无业游民,喜欢上网。共同特征是不懂技术,借助开源的系统工具,简单地看下官方教程,就能买个虚拟主机,买个域名,开通FTP,把代码传上去,安装,形成一个站点。”曹成明说。

2006年,读大二的曹成明一口气做了好几个网站。到大三下学期拿得出手的已经有三个,一个是网址导航站,一个是专门针对校园电脑维修的资讯站和一个同样针对校园的电商平台。其中电商网站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三四千,谷歌PR值达到4――这一指标相当于现在人们熟知的百度权重,数值越高网站越有价值。对个人站长而言4算是不错的战绩。

曹成明当时经常泡的“站酷”图片站,同样脱胎于个人网站而且发展迅速。当曹成明只有上千IP,梁耀明已经做到过万。

2006年,在公司当设计师的梁耀明总是为找不到好的图片素材发愁,加上发现不少人跟他遇到同样的问题,于是用业余时间建了个图片站。因为勤更新,加上图片质量好,例如他会把在国内买不到的香港杂志的精美图片扫描上去,几年下来网站不但积累了大量用户,还因获得不错的访问量而实现盈利。

在中国互联网初期,不懂技术对这些爱折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当时,网站按属性划分为五大类: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比如论坛对应Discuz!或者PHPWIND,下载站对应帝国系统,网址导航一般使用114,电商平台则可使用Discuz!开发的一个叫做ECMall的工具,再或者上海的商派,资讯站通常采用织梦系统。

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其中一部分甚至配有专职客服,在各个站长QQ群里帮忙答疑解惑。

知名的“半路出家”者还有网址导航站265.com创始人蔡文胜,高中辍学,hao123创始人李兴平,初中毕业;网站系统开发工具Discuz!创始人戴志康大学半途而废等等。站长们不以学历低为耻,反以为荣。戴志康成为80后互联网创业楷模在2006年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面对台下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津津乐道自己高中成绩特别差,“全年级400多人,我排倒数第六”。

 蜜月期

曹成明做网站后不久,百度、搜狗、迅雷等搜索引擎先后推出网盟,“赚广告商的钱,企业需要(广告)分发渠道,个人站点是很好的展示平台。”例如刚兴起的电商淘宝推出了淘宝客,个人站长在自己网站上添加这个模块工具,帮淘宝引流下单就能获得返利。

那是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站长之间一段漫长蜜月期的开端。

曹成明开始有收入了,靠流量一个月能挣个三四百元,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他说他当时很满意,而这也代表同一时期大部分个人站长的心态。对大部分是学生或者无业游民以及少数在职人士构成的个人站长群体而言,靠流量变现,发笔小财改善改善生活,同时还能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已经是一种“恩惠”,一开始就抱有商业目的的人是非主流。

连网站里边最没有技术含金量、最容易复制且页面在许多互联网人眼里丑得“令人发指”的网址导航站,居然都帮助蔡文胜、李兴平等第一批个人站长挣得千万身家。这种事迹堪比今天的新三板企业的暴富故事,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2009年本科毕业,曹成明把自己三个网站中的电商网站作价三万卖给了沈阳一家B2C公司,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没有选择马上创业,而是南下来到当时互联网环境更好的上海,投奔已经名声在外的社区网站51.com。照理51.com校招只看得上华科毕业生,但由于曹成明有站长的经历,顺利过关。

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有“站长之王”美誉的庞东升。

在曹成明印象中,同事中跟他背景相近,也是站长出身的不在少数,其中有一个他印象特别深的叫王悦的男孩,后来出走创办页游公司恺英网络,因推出《我是MT》一炮而红。

锻炼出来的个人站长很受互联网企业欢迎。例如梁耀明曾经只是网站小白,但经过长时间单打独斗快速成长为既能建站,又能做设计,既能写代码,又能做推广,既能增流量,又会抬权重的互联网全才。

曹成明在51社区做产品运营。表面上看产品经理跟站长相似,实质后者缺少前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曹成明在网上饥渴地搜寻相关学习资讯,却失望地发现专门面向产品经理人群的网络社区几乎没有,勉强算数的只有资深互联网玩家白鸦发起的UCDChina,于是决定自己填坑。

2011年7月,网站上线,这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前身,初期还是更像一个资讯平台而非社区。工作之余,曹成明每天投入5个钟头从互联网浩瀚的资讯海洋中,一点一点把跟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抠出来,再蚂蚁搬家到自己网站上。凭借当个人站长时的那股子牛劲,一年下来发了5000篇文章,平均每天40-50篇,慢慢有用户开始亲切地尊称他“老曹”。

 技术浪潮

互联网的“进化”更快。

老曹网站上线的同一年年底,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4给了诺基亚塞班手机致命一击,宣告智能手机时代正式来临。大洋彼岸,中国手机行业的“鲶鱼”小米也在同年底发布首款产品,移动互联网进程意外加速,个人站长爆发的PC时代渐入尾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是碎片化,PC时代主宰流量入口的网址导航站等一类个站的优势不复存在。互联网企业与个人网站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腾讯与康盛之间的故事。

康盛创始人就是上文提到的戴志康。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最早是由站长社区落伍者论坛和为社区站提供开发工具的服务公司康盛创想一起发起的。2010年腾讯数千万美元现金加股权全盘收购康盛,戴志康也加盟腾讯,负责微社区方面的搭建。据称当时70%的个人站长都会用到Discuz!。

业界认为,腾讯当时的如意算盘显然是想整编庞大的中小网站群体,从而掌控流量入口。

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这类中小网站式微。2013年,站长大会主办权也从康盛旁落腾讯手中,有报道就称,本来开放的会议似乎已经变味,成了腾讯的高管秀,而去年干脆改名,彻底跟“站长”说拜拜。戴志康本人亦于去年开会前从腾讯离职,有迹象表明,Discuz!团队本身在腾讯内部也被边缘化,最近甚至听说团队已被解散,全员转岗腾讯云。或能够佐证的是Discuz!的微信公众号自今年2月农历新年以来的确再无更新。

中国互联网初期时代以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等形态存在的个站显得难以跟上用户需求,逐渐式微。

此时的BAT都不再是当年的幼儿,它们对个人站长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携手共赢走入历史,整编封杀成为主旋律。

同样被巨头收编而后惨遭肢解的还有以做域名解析出名的DNSPod,站长吴洪声也在被大资本收购后选择出走。甚至有人喊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是站长公敌”。

 另一波创业者

与“站长”年代依靠变现流量赚钱相比,当前的互联网创业也是另一番景象。随着互联网企业投资运营产业链的日渐成熟,创意、管理与总是虚位以待的投资碰撞,就能成就点石成金的故事。“现在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只要有点子,有比较好的背景,找到投资人就可以把想法实现。”老曹说,过去站长入行的时候往往不懂互联网,而如今的创业者不但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首先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同时往往还有漂亮的公司履历,在那里学到了互联网管理方式。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就是2014年出自某好事创投机构之手的创业谱系图,从头到脚地梳理了包括BAT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

随着美国与中国互联网环境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带着硅谷基因的精英创业者在回归,他们身上的名校气质与商业上的勃勃野心都甩出当年的“草根”站长几条街,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对待资本的态度。

最近的案例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来做女性时尚电商的美丽说CEO徐易容,他在出席某个互联网分享活动时建议创业者融资后不要保守,把钱都花掉,称又不是拿来养老的。“早死早超生。把所有的资源顶进去,死就死,反正那也不是你的钱。”反观戴志康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曾公开教育互联网创业者“一定要赚钱,VC不投也没关系,反正你也死不了”。

早期很多垂直资讯站如蓝色理想、CSDN,地方门户厦门小鱼和常州的化龙巷等都从个人网站开始,变成虚拟团队,甚至最后到注册公司,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考虑过外部融资,全靠自己赚钱维持运营。

不过,游戏规则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个人站长真的失去了优势。

“拿到投资的绝大部分人是曾经的站长。优秀的站长能把网站从零做到有一定流量,其实是更靠谱的,并不会在当下失去竞争力。”从个人BBS发展起来的在线教育龙头沪江网已经拿到百度C轮8000万美元融资,计划年底前A股挂牌上市,站酷也在坚持了八年之后得到IDG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老曹前同事王悦的恺英网络正在港股借壳,戴志康的康盛7000万元加股票期权卖给了腾讯……一大波包括58同城姚劲波在内的同样个人站长出身的创业者甚至去了纳斯达克敲钟,这些都是老曹的榜样。

“只是我们现在是夹缝求生,不可能像他们(早期站长大佬)那样走得那么快。”曹成明说正在朝着上述榜样全力奋进。他在做的是一个围绕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打造的垂直社区,包括资讯站、培训、招聘等全闭环服务。从一个人开始建社区,到现在近50个人的小团队,用户从零做到目前覆盖75%的产品经理人群,不过,他有时还是会去回想做站长的那段时光。

“过去站长是实打实为用户服务,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会很要好。站长圈是互助的,大家强调的是共同进步。”这种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今天动辄掐架撕逼的互联网行业早已绝迹。

当然也还有网络红人留守站长岗位,卢松松就是一个,他仍然以每天一篇的速率更新着个人博客,继续“兜售”SEO(互联网推广)的秘诀,目测流量还可以,2014年年底高峰的时候日均IP超过5万。只是老曹听说,卢松松的生财之道早已不是原始站长流量获利那套,而变成写软文,帮人讲课和推广微商。

作为个体,站长还在,作为群体,也许站长真的消失了。有人在卢松松爆料站长大会撤销的帖子下吐槽:“现在喊站长可能有点落伍了,能赚钱的站长都已经是创业者了,还没有赚钱的又不好意思说是站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在农村刷墙,不如在农村发起一场“电商货架”革命

村镇经济其实是不容忽略的一个大市场,钛媒体和商业价值一直未停止对农村电商的关注。我们看到村镇生态中从网购人群、快递员的生存状况白描,以及国内电商公司买卖宝如何在农村市场下沉的案例。那么,以下这篇报道则试图解读农村电商的另一种思路:把虚拟货架开进村民家门口,来看这家来自深圳的创业者如何探索农村电商:

在农村刷墙,不如在农村发起一场“电商货架”革命
  5月21日, 是河北迁安镇三里庄村大集的日子,一大早,一辆车体上印有“流动电商百姓体验车”的大货车开到村里,只见这辆车的车厢从侧面打开,变为“屋顶”凌空支起,“屋里”有两块差不多一人高的电子显示屏嵌在“墙壁”上,这便是流动电商车上的“虚拟货架”,相邻的两个虚拟货架间,有一些商品简洁地陈列,它们是百雀羚护肤品、老年手机、驱蚊灯、去球器、儿童故事机、超大音量的视频播放器……

不一会儿,陆续到来的村民们在车外排起两行队,61岁的蔡晓燕大妈也在队列中,她一直想去城里买部手机,却还没来得及,“听说这车上有,我就来咧。”当蔡大妈来到“虚拟货架”前,一位年轻小伙通过触屏为她展现了几款手机,同时,还在旁边的实体货架上取出同款手机向蔡大妈展示,蔡大妈选了一款试用一会后,便决定购买,小伙儿帮她在虚拟货架上选品进购物车,由于车上备有库存,蔡大妈交完69元钱后,当场拿走了手机。

“虚拟货架”是一个放大款的触屏购物网页,页面上有诸多商品品类,其中不乏村民们喜欢的化肥,由于刚过农耕时节,在5月21日大集这天,它暂时受到了“冷落”,但从张营村赶过来的村民张云波还是点看了一看,他想了解是否涨价,“相同品牌的化肥,市场上178元一袋,虚拟货架定价135元”。对张云波来说,这是一种新鲜的购物场景,在这里下单,自己可以空手去集上逛点别的,然后回家等待着物流送货上门。

车上的工作人员说,5月初流动电商车刚下乡时,排队的人更多,他们会多一些服务人员,先挨个了解购买货品的意向,记录好地址,这样能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

流动电商车背后的运作项目叫淘实惠,由河北迁安人李长前具体运作,这位有着5位数的qq号、自称是当地前10位玩微信的人,目前有站在风口上的感觉。5月初,淘实惠唐山分点开业,因为背负着“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的标签,使得当地政府部门相当重视,甚至主动帮助李长前办了开业仪式。

  从代购转为卖货

总部位于深圳的淘实惠,成立一年多来,主要运作农村电商项目,像李长前这样的“梦想合作伙伴”一共有20几个,他们负责淘实惠项目到全国各地落地。

李长前也在农村刷墙做广告,对他而言,在农村刷墙好比城里电梯间的“分众传媒”,但他刷墙的内容不是鼓励村民们上网买东西,而是邀请农村的一些有实力的小卖部多加一块“虚拟货架”。

淘实惠唐山分点开业20几天,已经落地60几家。在迁安三里庄村的某个小店面里,店主大王一边经营着自己的日杂百货生意,一边在商店的角落里留出一个位置摆放“虚拟货架”,大王花费了3000元,虚拟货架的抵押款为8000元,与以往农村电商的运作方式不同,虚拟货架上每卖一单商品,大王都有提成。

李长前给大王他们算过一笔账,引入虚拟货架后,实际上是在没有库存的基础上,让一个农村的小卖部品类得以扩充至上千种商品,且一个面积60平米左右的店面能增加5~8万的年收入。虚拟货架的总设计者是深圳淘实惠总部的CEO孙伟,他将此功能总结为“农村的小沃尔玛”:虚拟货架上的商品为淘实惠精选团队选出的货品,每一件商品都是从厂家直达农村,后端有供应链支撑,不仅降低了渠道的耗损,做到物美价廉,而且还能保证货品质量。

此前,孙伟和淘实惠的创始人陈伟在多个县域以及农村做调研。一次,他们应邀来到迁安做农村电商培训,课程快结束时,孙伟问:在座的有多少人有过网购经历?120名听众中,有8人举手,问及原因,多数是因为快递无法派送。当问到多少人用过微信,举手的有12人。孙伟说:

“我们在深圳、在城市里生活,不能认为城市的移动互联网现状就是农村现状,深圳的电商需求就等同于农村的。”

从迁安到巴东,再到瑞金、金源等县域的走访中,孙伟发现,农民对商品品类的需求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化肥、种子、农机和农具,第二类小孩的教育用品,第三类是生活物资。

孙伟说:“一些工业品是农民不买账的,他买一个电饭锅只要不坏,能用10来年,冰箱洗衣机也要用到坏才会想到去更换,因此,这些品类不是高频消费。”在迁安的流动电商车上,手机品牌除了一个叫做几米的老年机已经成为“爆款”外,华为手机是农村相对年轻的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此外,夏季要到了,农村里的灭蚊成为生活刚需,一款售价88元的灭蚊灯迅速成为畅销品,在当天的大集上,一共卖出二十几个。

在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平台电商摸索出的做法是先在在农村的小卖部里设点,通过在每一个点免费配置电脑的方式帮助农民上淘宝买东西,他的实质是代购,帮助还没有上网能力的农民上网买东西,但是因为平台方以淘宝为主,而淘宝为大集市模式,良莠不齐的产品充斥其间,因此,农民买商品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该运作方式对布局点每月补贴200元钱,但卖出多少货品与小卖部无多大关系,因此,小卖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像淘实惠的流动电商车以及大王家小卖部的虚拟货架,完成了许多迁安村民的第一次触网体验。在孙伟的构想里,将代购转为卖货是第一步,是在了解农民真正需求的基础上自建供应链,将货品质量控制在淘实惠的平台上,让农民不仅有现场的体验,而且还可以在商品出现问题后有售后服务点,村民办理退换货可以到大王家的小卖部,大王在把这些商品集中起来,李长前定期派车将商品统一送到迁安开的旗舰店里处理。

  从卖货到做生态

蔡晓燕大妈的孩子们都在城里打工,已经61岁的她除了照看家里的土地外,还要照顾孙子们。在河北迁安镇三里庄村这样的情况很多,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共同生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类人不是电商的优质消费群体,那么做农村电商的意义在哪儿呢?

孙伟坚信,做农村电商的第一步首先是让村民们不仅知道有电商,而且还要有体验。因此,这个项目从构想的那一天起,就是“电商+店商”相结合的落地项目。由于针对的是农村消费者,淘实惠虚拟货架上购物的设计链路也不一样:不需要注册ID,每一单货品选购在购物车里,自动生成订单号,拿着订单号去柜台结账;选购商品时,没有搜索引擎,上到货架的商品是淘实惠精选团队根据农民需求筛选的品类;供应链走B2B2C的路子;消费者在结账时登记收货地址,或者约定在某天,由农民到小卖部来自取。

在农村电商的发展中,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一个瓶颈。事实上,从县域到农村的物流一直存在,2005年,商务部就做过“万村千乡”的项目,旨在将商品从厂家直接送到农村的零售网点,现在,在这条物流通路上,每周仍有货车往返于“万村千乡”的终端网点,此外,邮政也是深耕农村多年的物流网点,现在也是淘实惠的主要合作方。

而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参与方之所以不能像城市那样丰富多彩,是因为县域以下农村的包裹数量不够多,孙伟解释:“每一家物流公司在计算的投入产出上来看,当包裹数达不到一定程度,他们往下派送只能是亏本生意。”因此,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应该是终端的包裹刺激,如果包裹够多,才有可能引入许多优质的第三方快递物流参与其中。

“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是我们一家企业所能解决的,这是一个生态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孙伟坦言。除了物流生态,农村电商更大的希望在于返乡的年轻打工者和大学生。在淘实惠的平台上,有一个板块为电商培训,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组织当地的年轻人了解电商,知道电商、甚至是能操作电商。

这是因为,在农村,也有许多农产品需要走出去。之前由于尚未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导致供需之间的脱节,例如,大蒜在今年热销,下一年必定滞销;大白菜今年滞销,明年有可能热销,这是农民在生产农产品时对于市场信息的捕捉相对滞后而导致的盲目生产。淘实惠的设想是通过电商平台做反向定制,让信息变得透明,更为精准地找到需求信息,然后再组织农民进行有目的的生产。

2014年,淘实惠便组织了一次“孕滋鸡”的反向定制。在广东清远,以三黄鸡闻名,中国民间有孕妇坐月子的习惯,“孕滋鸡”便是通过与淘实惠做延伸与城市社区电商对接,如顺丰嘿客、社区001等和平台电商做预订,一个套餐6只鸡,最后的预订是3000套产品。拿到订单后,淘实惠则组织清远的农民进行养殖,在规定的时间内,配送到全国每个定制的产妇手里。

在淘实惠平台上,有一个板块是土特产,点击进去,可以寻找到目标地点的特色农产品,孙伟的设想是在未来让许多土特产品变为标准化的产品,不仅能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而且还能解决持续的货源供应问题。

截止到目前,淘实惠在全国的布点有5000多个,到今年年底预计达到10000个,它的创始人陈伟的目标是“要在农村里再造一个淘宝”,而淘实惠的CEO孙伟坚信,这必定是农村电商的一个“黑洞级产品”。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每年的春夏之交,微软谷歌苹果这三大科技巨头先后在旧金山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凭借着在科技行业的非凡影响力,三巨头将来自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召唤在一起,传达最新发展理念并发布全新的产品、服务、技术。

对于科技圈的门外汉来说,辨别三个不同的开发者大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举办地点、同样的拥挤、喧闹而兴奋的人群、同样的充满工程师文化和程序员思维的主题演讲。稍微对科技行业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仅能通过辨认场内的公司标识来判断正在进行中的是哪一场大会。

对于科技圈内人士来说,三大开发者大会对于行业发展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风向标意义,因为三大巨头掌舵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巨头的下一步动作,就意味着未来将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脱节。

三大开发者大会,同时也是三大科技巨头在不同时空角力的竞技场,巨头之间也都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同时考虑自己的下一步动作:在哪些领域需要巩固城池,又在哪些领域需要迎头赶上。

今年的三场开发者大会总体看似平淡,实则硝烟弥漫、暗藏杀机。三大巨头就像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一般,各自积蓄实力,伺机进攻,但谁都十分清楚,没有人可以一招制胜。

具体来说,微软、苹果、谷歌在各自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都公布了全新的系统、应用和服务,在各自的生态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实力。在各个细分领域中,仅从本次开发者大会来看,三大巨头各有输赢:

例如微软的Windows10使命重大但前途未卜,但在增强现实领域凭借Hololens占得先机。

谷歌的安卓系统进行了常规升级,但推出的Android Pay和无限量免费云存储Google Photos等服务让苹果坐立不安。

而苹果则凭借着对用户极致体验的追求,令其全新的OS X和iOS系统继续在人性化和易用性方面领跑,同时发布的Apple Music流媒体服务正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但Apple TV却已不见踪影,在虚拟现实方面苹果也没有任何公开的发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三大巨头之间互相渗透的趋势显得更为明显:微软无奈地接受了苹果和谷歌生态系统已经全面占领移动互联网的现实,做出“妥协”之举,为开发者提供多种便利地将iOS和安卓系统中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平台的开发工具。谷歌的Google Photos可以全面支持苹果的iOS设备,虚拟现实设备Cardboard也能接受iPhone。苹果今年重点推出的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也同样登陆安卓平台。

在巨头角力的格局下,未来行业格局的趋势便被逐渐勾勒出来:设备的操作系统仍是立身之本,各自生态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三大巨头都在强调设备的进一步智能化,让冷冰冰的设备更加“懂”人,人与设备的互动变得更加本能而直观,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虽然距离终端消费者依然遥远,市场格局也远未成型,但巨头们在此领域的频繁布局,也让人们不由得相信该领域未来前景可期。

操作系统层面谁主沉浮?

三大科技巨头今年在各自的开发者大会上均发布了最新的系统:微软发布了Windows 10,谷歌发布了Android M,苹果则发布了OS X El Capitan 和iOS 9。但三者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首先对于微软来说,Windows 10承载了其复兴的重任。昔日PC时代的巨头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显落后于其他科技巨头的事实已然确立,在差距已然被拉开的情况下,微软不得已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进一步开放的方式,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

在发布Windows 10的同时,微软发布了一系列开发工具,为开发者将iOS或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系统中提供便利,同时开发者也将能够在非Windows系统,如Mac OS或Linux上进行Windows应用的开发。

然而微软的这一“妥协”的做法能否奏效,尚不得而知,尽管拥有了为Windows平台开发应用的便利,但开发者是否真正有动力为windows平台进行应用开发还是未知数,但多位参加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的开发者向腾讯科技表达了乐观,他们认为对于开发者来说,只要认为用户足够多、平台足够活跃,就有动力针对该平台的开发。微软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已经给出中期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实现运行Windows10的设备超过10亿台,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使得微软鼓励开发者更多地开发Windows应用更加有说服力。

对于谷歌在此次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Android M,相对而言则是一次在Android L基础上的小升级,谷歌诚意推出的免费无限量Google Photo、更加智能化的Google Now服务和更为便捷的安卓支付,让安卓生态圈与用户贴的更近,体现出谷谷歌对于用户更加重视。

在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不出意料推出了升级的OS X版本El Capitan以及移动端的iOS 9系统, 尽管此次升级属于苹果系统的一次常规升级,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从ipad的分屏多任务操作、更强大的搜索功能、更便捷的内容剪切、粘贴,以及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性能提升、速度加倍等,可以看出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依然在追求极致,尽管在某些功能细节方面饱受“抄袭谷歌”的诟病,但其操作系统为用户所提供的易用性依然令其在操作系统方面拥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iOS9中,苹果也同样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理念贯彻到每个细节,在“每次触摸都是更好的体验”的宣传语下,iOS9中新增了功能更为强大、界面更加吸引人的新闻内容整合应用News,同时,苹果还强化了记事本功能、增添了地图中的公共交通实时跟踪查询。

在推广新系统方面,苹果做得一直都比谷歌要好,更小的安装体积、更节省的电源使用以及更快的反应速度,这些因素都诱导苹果用户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更新到最新系统。相比之下,由于安卓系统的开放特征,导致应用安卓系统的手机机型、配置参差不齐,使得实际的系统升级和新系统发布总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谷歌继续领跑 苹果紧追其后

在热闹酷炫的开发者大会背后,实际上能够感觉到几大巨头在产品的智能化方面仍在持续不断地发力,谁都不愿落后。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谷歌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展示的Google Now服务在智能化方面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谷歌的智能识别已经能够根据用户所提出问题的不同,以最佳的方式反馈出答案,例如你在问某人长什么样,谷歌会以图片形式给出结果。当你问某句话用某种语言如何说时,谷歌会用语音的形式直接以这种语言念出这句话。

对于文本性内容,Google Now也能够更加智能地识别出文本内容的含义,从而直接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反馈,例如在演示中,Google Now其能够识别用户普通邮件中关于电影、商店等富含更多信息的内容,并提供给用户诸如电影评分、商店地址电话等进一步丰富信息。

而苹果也不甘落于下风,苹果的系统搜索功能,已经能够识别自然语言,和往常需要用电脑能“听得懂”的搜索关键字不同,如今使用者可以使用更为自然的语言来进行搜索,苹果电脑也能够听得懂。

例如当你要查找未处理邮件时,你可以输入“the mail I ignored last week”(“我上周忽略的邮件”),系统便能将上周未处理邮件呈现给你,而并不需要你搜索相关的发件人或邮件主题等关键字来进行搜索。

在iOS 9系统中,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也在新一代的苹果移动操作系统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对Siri说“当我进入汽车内时,提醒我拿一杯咖啡。”也就是说,系统现在能够识别用户所处的不同场景来反馈出相应的结果或动作。另一个演示则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景,突然一个电话进来,号码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是谁的号码,现在iOS 9可以通过手机中的大量信息,例如邮件、短信等,估计出该号码的归属,屏幕上会显示出,这个号码可能是谁的。

从这方面来看,微软则显得相对落后,尽管随着Window 10的推出,微软也大力推广其语音助手Cortana的使用,但其无论从准确度还是易用性来说,和苹果、谷歌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最新的消息称,微软的Cortana可以实时跟踪并通知旅行信息,包括航班、出租车、酒店、当地天气等,但这些功能早已在谷歌的Google Now中得以较好地实现,微软的这些努力依然是对竞争对手的追赶。

虚拟/增强现实领域微软拔得头筹

在虚拟现实领域,微软终于可以算是挤进了第一阵营,凭借着XBOX和Kinnect体感操控的多年经验,微软大力研发的Hololens增强现实设备,一经推出便令外界惊叹。在本次开发者大会期间,微软也专门组织了开发者和媒体对全新一代的Hololens设备进行体验。

微软花大力气在开发者大会期间向开发者社区进行增强现实设备的宣传,其用意在于培育开发者对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领域的开发兴趣,未来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目前尽管虚拟现实的概念火热,但众多设备和应用依然处于初步阶段,距离终端消费者仍有时日,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后的微软,或许能够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重新夺回优势地位。

与之相比,谷歌在虚拟现实领域方面则显得不温不火,继去年开发者大会公布了玩笑般的“Cardboard”设备外,今年谷歌公布了全新的可以支持更大尺寸手机的“Cardboard”,谷歌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着实让人叹服这家科技巨头的深厚功力:在全行业都在钻研虚拟现实设备的精密技术和设备时,谷歌只是巧妙地运用手机的应用配合一款极低成本的简单硬件设备,就实现了虚拟现实的效果。实际上,谷歌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在这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的动作做铺垫。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谷歌还投资了一家颇具实力的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虽然该公司还未有任何实质产品对外公布,但其被包括谷歌及众多投资人背书让外界不敢小觑其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实力,此外,谷歌的Project Tango,则是能够让移动设备感知空间环境和动作的另一增强现实领域的项目。

与上述两家巨头相比,苹果似乎在虚拟现实领域稍显落后,但外界普遍猜测认为,苹果已经在该领域有所布局,并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动作,其中一大猜想是,苹果未来可能将Apple TV项目结合进虚拟现实。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随身WiFi:互联网巨头开抢新入口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到底在哪里?最近,不少互联网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随身WiFi。百度、360都推出了随身WiFi产品,寄希望于这些“身材”不足5厘米的小设备撬动一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市场。事实上,这些小巧的设备凭借傻瓜式的设置、颇具智能性的功能以及20元左右的低廉售价也确实获得了市场青睐。

 随身WiFi开打“价格战”

所谓随身WiFi,其实质是一个网络路由器,通过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线网络从而实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无线网络设备共享有线网络上网的功能,分为带SIM卡和不带SIM卡两种。然而,无论是否带有SIM卡,与传统网络路由器相比,随身WiFi都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易用的特点。由于固化在设备上的驱动程序配合计算机上的软件使得这些设备的设置十分简单,特别适合于无WiFi热点的办公室、家庭用户,特别是酒店等只提供网线接入方式的场合使用。而且,部分品牌的随身WiFi还具有文件传输、视频共享等“智能”功能,且最多提供32个无线设备接入能力,因此,广受消费者欢迎。有报道称,360一款随身4G WiFi在开售后1小时即卖出5万台,可见该类型产品在市场上的火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机终端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据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国内近70%的电脑还是处在拨号上网状态,也就意味着至少70%的电脑附近没有无线环境,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仍比较旺盛。与此同时,包括360、腾讯、小米、百度和华为等各大网企纷纷布局随身WiFi市场。

售价低廉,随身WiFi“价格战”开打。当360随身WiFi以“全网最低价”获得市场关注之后,百度推出的小度WiFi随后定价18.9,较360同类产品低1元。小米也凑热闹,推出新年偿鲜价9.9。然而,微路由宣布永久定价1元,差不多等于免费了。微路由其实是深圳市汇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却直接与360,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较劲。之后,腾讯也推出了同类产品“全民WiFi”,定价仅为17.5元。目前,包括360、腾讯、百度等网企都已经加入随身WiFi价格大战。

借助运营商现有资源展开布局。2014年9月19日,360发表消息称和三大运营商达成合作,整合利用三大运营商共约600万个热点,免费WiFi热点目前共计3600万个。360最早进入随身WiFi市场,围绕着随身WiFi的定位完成了面向用户端从硬件到软件的布局,其战略规划主要针对于WiFi个人用户市场,主打易用性、便携性。然而,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冲击。随身WiFi让一根网线多人共享成为现实,从而轻松实现移动终端免费上网。

拼硬件,主打强信号。作为无线上网设备,随身WiFi最重要的还是信号强度、网速、稳定性。因此,各大网企也都纷纷以信号强度为卖点。近日,360随身WiFi第三代打出“信号就是强 任性能穿墙”的卖点,号称采用双天线设计,大幅提升信号稳定程度,并使用定制版300Mbps芯片,移动终端上网速度大幅提升。百度则表示其小度WiFi是由国内排名第一的网络设备厂商倾力制造,采用新一代智能芯片和高品质智能天线,信号全方位接收更高速、更稳定、更安全。

结合各自优势,添加特色功能。各大互联网企业还结合各自的优势以及经营战略,添加特色功能,以期抢占市场份额。腾讯公司结合自身游戏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其“全民WiFi”内置大量游戏资源,号称首款游戏WiFi。小度WiFi的卖点是影音共享,使用这个功能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播放电脑内的视频音乐文件。小米和360随身WiFi都带有云U盘功能,特别是小米随身WiFi,如果网友同时拥有一部小米手机,也可以实现类似小度WiFi的文件共享。瑞星安全随身WiFi则在安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跨运营商网络提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机看视频、打游戏出现卡顿的概率。

意在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早在360公司推出“360随身WiFi”之际,就有反对声音,认为360此举是在将一个完全免费的软件功能改成硬件并进行销售。然而,除了在功能上可以实现无线网络共享外,奇虎360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阴谋”。“360随身WiFi”可以通过360手机安全卫士在电脑和手机间创建无线连接,实现无线手机U盘、隔空传图、隔空软件操作等功能。同时也方便带动360旗下手机助手、应用市场、游戏等产品的增长,相当于用一个小的外设换来一系列360旗下手机应用的装机量。自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入口,这也是各大网企押宝这个价格低廉的小硬件的主要目的。

尽管有一百种方式可以替代实现这种上网,但硬件的魅力就在于对特定功能的全傻瓜式操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简单易用才是王道。他们不管这些软件公司在后台搞什么鬼、上传什么信息,也不管电脑可以被“窥探”到什么地步,只要产品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且免费或者廉价,用户数量就会几何级的递增。

小米和360在其后续推出的随身WiFi中都添加云U盘功能。将网盘和硬件联系起来,无须用户名和密码,用硬件来开启“云”空间,即插即用,显然更适合那些永远也记不住用户名和密码的用户。除了在云领域的布局,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争抢也正在被纳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硬件的使命中。百度为百度云推出了“小度三件客”就体现了这样的野心――用廉价的硬件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集成统一入口,最终达成软硬一体,强化自己的平台。

入口之争背后的安全隐忧

随身WiFi的主要针对对象并非懂技术的极客,更多的是需要网络共享、解决多终端同时上网问题的技术小白和中老年人家庭。如果你让一位老人来装驱动,这对他来说就是门槛。有观点认为,这些想要成为“入口”的硬件设备,唯有让60岁以上的人一看就会、一用就喜,充分提升用户体验,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把移动入口都奉献给这些公司,这些公司才能真正实现在所有普通人家庭中的攻城略地。

然而,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则成为各大网企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性始终是WiFi的痛中之痛。业内知名IT安全专家“黑客老鹰”在自己的微博中说:“把有数据的工作电脑做热点本身是很危险的事。更何况在今天‘棱镜门’的氛围下,这么便宜的热点,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啊……”特别是多数网企布局随身WiFi的目的即是抢占入口,不免令人担忧,“如果路由器这个上网入口被掌握,那我上网的记录和信息会不会更容易被监控?”因此,安全性和隐私问题能否得到保证是关键,特别是针对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强劲的上网需求,一个易用又安全的设备将会受到更大的欢迎。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的必然步骤的初步--借书,问题就大了。”

曾经放言“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在《围城》中点出了借书传情的妙处。书本身便足以传情达意,书中也可以暗藏情话绵绵的暗语密码,书中夹带情书、纸条的桥段也发生于很多人的青葱岁月。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而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腼腆的男生藤井树在一张张无人问津的借书卡上写上了心爱女生的名字。一张借书卡就是一块借阅者先后“check in”的领地,是用名字在时间的河流上暗通款曲的公告牌。

在没有QQ资料、个人主页、朋友圈的前互联网时代,书是少有的窥见人心灵的一扇窗户,是测试两个人精神契合度的一块试金石,也可以成为一个灵魂对话的漂流瓶。

从前,你不会知道世界上有谁在和你读同一本书,你独立于茫茫书海中的一个孤岛上,只能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而互联网让世界上的读书人有了“千里姻缘一书牵”的机会,让大地上的异乡人得以在精神的国度里相逢。

然而,理想虽然浪漫,现实却很冷酷,无论是豆瓣读书还是各种打着“以书会友“旗号的阅读App,阅读社交总是显得曲高和寡,与理想差距甚远。那么,引入了微信关系链的微信读书能够让阅读社交梦想成真吗?

豆瓣读书:每本书都是一个房间

书是亚马逊赖以起家的根据地,贝佐斯并非是一个嗜书之人,之所以将书作为他“统治世界的第一块跳板”,只是看中了书的特质:标准化、易储存、易运输,品种浩如烟海而每一家线下书店都只能“取一瓢饮”。书店是数字化浪潮的第一波“牺牲品”。

然而,亚马逊这家全球最大的书店却没有像线下书店那样成为“人与人相遇的地方”,大家在评论区吐槽装桢、包装、物流,却很难对内容做深入的探讨。这里不是一个买书人挤挤嚷嚷、人头攒动的book fair,每个人握着鼠标在只有几百万本书的空荡书店里搜索、逡巡。每一个买书人都独处于一个互不相交的平行空间。

“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这是阿北2005年创立豆瓣网的初衷。在豆瓣上,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房间,不同时空的人们走进来,留下自己的痕迹(评星、书评、讨论、想读),而其他人可以追寻这些痕迹进入他的房间。在那里,一个人的阅读趣味、阅读偏好、阅读感悟展露无疑。

茫茫网海中的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进入这个房间,从他人的评价中掂量一本书的架子,在他人的阅读主页中发现下一本要读的书,同时留下自己的痕迹以飨来者,或许能在这里发现一两个与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就像在地铁上搭讪读着一本自己最爱之书的人一样,满怀期待地向对方发出一封豆邮。

然而,迈出最后这一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地铁上那个手捧《八百万种死法》的少年就在你的对面,而在这本书的“房间”里,只有你和那些冷却下来的文字。你正在为这本书心潮澎湃,而他的思绪翻涌则发生在两年之前。何况,你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一无所知――身高?颜值?幽默感?聊不聊的来?与照片、生活轨迹、个人资料立等可见,立即可以搭讪的SNS相比,在豆友的阅读列表里“解密”太考验人的耐心,而豆邮往来仿若上个时代的“鸿雁传书”,浪漫固然浪漫,却无力传递稍纵即逝、正在怦然的心跳。

异步交流、非即时性,你在每一本书的房间里面对的只有书友们前前后后留下的足迹,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你聊书的人。你获得的只是“吾道不孤”的安慰,这安慰并不能安慰你当下的孤独。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所以,每本书下面的讨论区也只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一块无人应答(有人应答时早已时过境迁)的留言板。哪怕手机上的豆瓣App中加入了“即时讨论”模块,依然无济于事,每本书的房间不可能变成你来我往、热烈讨论的读书会,只会是一群人自说自话的碎碎念,顶多还有一群跪求电子版的。即时讨论?呵呵。

为什么网络文学讨论区一片火热?

4064人在追《完美世界》,3190人在追《大主宰》,2562人在追《我欲封天》,超过1000人在追的小说就有20多部。与豆瓣读书讨论区的一片荒芜相比,追书神器的作品讨论区倒是生机盎然。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就像美剧的粉丝们每周都会在贴吧、小组、微博里讨论当集剧情一样。网文每天的更新都会掀起一波讨论的热潮,就算没有更新,讨论区里也会此起彼伏掀起一阵阵催更的声浪。

两个月前,唐家三少、江南开始在微博上日更新书《斗罗大陆外传》和《天之炽II》,这块阵地遂被蜂拥而来、吐槽情节的读者包围,每日更新都吸引了上百条评论。

“如果《龙族III》时是这样,看到绘党如此势大,我就不敢杀她了吧……(望天)”江南的感慨或许能够解释读者们的热情为何如此高涨:因为汹涌的民意有可能改变情节的走向、角色的命运。

传统图书是一次性、已完结、大局已定的,网文则是连续性、进行中、走向为知的;传统图书的读者只能在读完掩卷之时回顾品评,网文读者每读几千字就可以将吐槽或赞美一吐为快;豆瓣读书是一个个读者先后独自进入的房间,而网文讨论区则是一群搬着小板凳每日追更的小伙伴的大趴体。

文字弹幕能引爆什么?

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321人批注

我在Kindle上刚刚读完一本畅销小说《岛上书店》,上面这句话下面被划了最多的线,如果是一本纸质书的话,估计书页早已被这321道力道不一的划线磨穿。

除了知道这勺“鸡汤”引起了300多人的共鸣之外,公共批注并没有什么卵用。我倒是想知道有没有第二个人和我一样在这句话下划线:“在谈到他很喜欢什么时,他有种赤身裸体的感觉。”

豆瓣阅读在公共批注方面走的更远。每一个微小的批注、点评都能够被看到,而不是只有那些热门语句。然而,《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批注丛生的试验田并没有持续下去,大家在“调戏”过一阵之后,很快对这些字里行间的文字弹幕失去了兴趣。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阅读弹幕并没有像视频弹幕一样流行起来。

文字这种“冷媒介”需要读者沉浸其中,稍一分心便会不知所云,故而阅读与弹幕几乎不能相容,而视频这种热媒介则可以一边follow剧情一边看弹幕里的红白绿几方掐成一团。

更重要的是,视频弹幕是一群中二少年的狂欢――“前边那位等等我”、“跪求bgm的出处”、“2235位小伙伴你们好”……而阅读弹幕则只是在字里行间留下自己的寂寞,罕人问津,没有回音,互动度基本为零。

今天的批注仍然是读者和作者的隔空对话,与几百年前青灯批卷的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并无不同。

为什么书友圈没有变成读书人的朋友圈?

豆瓣在移动时代的无所作为给了一群后来者群起瓜分的机会,单单是一款志愿者开发的第三方应用“豆瓣读书”就有50多万的下载量。

豆瓣的书友网络也完全没有“迁移”到手机之上。想看看头像美美哒、书评萌萌哒女豆友都读过哪些书?在App上完全办不到好嘛。难怪到了2015年,豆瓣的移动端流量仍不足三分之一。

当媒体纷纷用“杀死豆瓣”、“干掉豆瓣”的标题来形容来势汹汹的毒药时,别忘了,三年以来,已经有N多款移动应用都或明或暗地剑指豆瓣。结果如何?我们或许是在kindle、掌阅、多看上看书,但是找书、查看评价、寻找阅读同好还是要回到豆瓣。

多看在2013年推出了书友圈功能,希望以书会友切入移动社交。书友之间可以相互关注,查看对方的书评、书摘和笔记,也可以互相分享笔记、收藏和阅历。而另一款小众阅读App拇指阅读从一开始就主打阅读,志在成为“严肃阅读第一社区”。

阅读社交,一个伪命题?

然而,当初领衔书友圈开发的胡晓东在8个月之后就承认未达预期:原本想做成基于书的社交,但现在成互动书评书摘了。而拇指阅读则成了寥寥可数的阅读达人之间的“小圈子”,一个高冷而封闭的“线上读书会”。

为什么书友圈没有变成读书人的朋友圈?为什么分享书摘、书评没有像发自拍、晒美食一样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什么至今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书友圈仍在豆瓣上,哪怕只能在网页上查看?

提到书友圈,我脑中想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同时期以林徽因家客厅为核心的“新月社”,当代众人捧柴的“老男人饭局”。即使是豆瓣上的书友圈,范围也仅限于一帮互捧新作、互通书讯的“红人”。只有以文字为生、以书为食的人,书友圈才会与朋友圈一般分量。对于绝大多数读书只是休闲消遣、生活甜点的人来说,书友圈有何必要?没有自己的阅读偏好、阅读品味(比如,那7000多个将阅读选择权交给康夏的人)又谈什么趣味相投的书友呢?

音乐社交、电影社交所谓的乐友圈、影迷圈都是一样的道理。兴趣社交,只能吸引那些重度爱好者。兴趣社交,注定只能形成小圈子。

为什么豆瓣上的阅读达人们没有转移到阅读App上?很简单,多看、拇指、甚至豆瓣自家的豆瓣阅读上面的几万本大众读物他们完全看不上眼。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细分的内容,就不要奢谈什么阅读社交了吧。

微信读书:让身边的读书人彼此相认

如果不用小米手环,我不会知道朋友圈里竟然“潜伏”着78个“运动爱好者”(尽管有一半的人每日运动量都在5000步以下)。每晚10点查看运动排行,为日行两万步的好友默默点赞,偶尔咬牙攥拳向排行榜首发起冲刺,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只要在好友的运动榜上排名第一,你的排行榜背景就能会出现在他们的排行榜之下。有一位常常登顶的朋友就把它变成了一个公告板:“不想看到他?你有三个选择:1.把他拉黑(不推荐);2.多运动,超过他(推荐);3.给他介绍女朋友(强烈推荐)。

微信运动――发掘你身边的运动家,微信读书――发掘你身边的读书人。据出版界人士透露,微信正在内测一款阅读社交应用:微信读书。由于引入了微信关系链,你可以看到好友在读什么书,可以看到他们的书架、推荐和想法,可以向他们赠书或借书。你还可以在每周阅读时长排行榜上看到朋友们的“嗜书指数”。

“在一段感情里读书只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趣味,但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段感情。”一位豆友评论《岛上书店》的一句话深得我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只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不足以支撑起一段纯粹的书友情缘。

以书会友固然浪漫绮丽,但在好友关系中引入阅读这一维度更具意义。让沉寂已久的同事、同学、亲友关系因为书而来一次刷新;在自拍、美食、晒娃之外,让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加深一层,窥见其隐秘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通讯录里找到可以一起谈论普鲁斯特的朋友。

以书识人,通过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让阅读和运动一样成为分组好友的标签,让几乎被微商、代购、炫x毁掉的好友关系重新变得摇曳多姿,充满可能。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理想状况,一切都尚待检验,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微信电话本么?对于微信读书来说,内容的丰富程度、阅读体验的好坏、社交激励的设置是否诱人,都决定着它能俘获多少用户。

但是,至少我们第一次有了让身边的读书人浮出水面、彼此相认的可能性。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小米:“互联网+”会掀起一场“新国货运动”

小米:“互联网+”会掀起一场“新国货运动”

进入海淀清河一带,桔黄色的MI字标志逐渐增多,循此轻易地找到了小米大厦。直达18楼,公司的人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穿过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推门走进一间宜家风格简易装修的小办公室,我们就在房内的小会议桌旁坐下。

“这是你的办公室?”记者问工作人员,“不,是雷总的办公室。”这间全球非上市公司估值最高的新创公司掌门人的办公室,略略让记者有些意外。从进门到坐下,公司里一种直接、简单的平民化气息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不是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气息?

过一会,雷军结束一个会议,一个人推门进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

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模型

《21世纪》:小米有很多面,在您看来,小米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雷军:我们已不在意大家说我们是什么企业了,是一家好企业最重要。如果非要说,我觉得小米是一个新形态的企业。我们刚开始讲叫“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模型,就是一个实体有很多面,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产物。

小米肯定是一家手机公司,同时又是中国一家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中国前几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今年移动互联网的收入就有五六十亿元人民币了。(移动互联网服务收入)才刚刚开始,占比可能比例还不高,明年就会过百亿。

从手机角度看,我们已经是中国第一大手机公司;从电商角度看,GMV超过千亿元,阿里巴巴、京东之后的排名就是小米网了,排第三名,唯品会、美团的GMV都比小米低;从互联网服务收入,过百亿只排在BAT之后,排第四名。

从不同的侧面再看小米,小米都很不错。或者说,小米是一个三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1世纪》:与五年前小米创立时相比,手机产业似乎已经进入瓶颈,小米手机如何创新?

雷军:我同意智能手机创新到了瓶颈期,但我觉得瓶颈期不是坏事。到了瓶颈期,各个厂商才会用心地做好每个细节。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厂商没有时间停下来考虑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却往往是用户的痛点,比如永远觉得电池容量不够、永远觉得画质不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用户痛点问题很不容易解决,并不见得比进行颠覆式创新简单。

小米Note顶配版与小米Note的标准版是一样的尺寸,功能更多,逻辑更复杂。但顶配版的主板是全部重新设计的:体积是固定的情况下,实现了功能更复杂,而电池容量更大。实现这一点,暴力堆砌无法实现,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多大的代价?小米手机所有团队技术攻坚,为时数月,发布时间也因之后延。这些代价花很多钱,但不是钱能衡量的。

唯有解决用户痛点,才能完成平凡中的超越,在平凡中的超越是更有技术难度的超越。

小米下的是一盘什么样的棋?进行生态链建设

《21世纪》:2014年小米在快速扩张,我们频繁地看到,小米在硬件、文化娱乐、金融、教育、医疗健康等方面都有不少投资,您能否透露下,小米的整体布局是什么样的?

雷军:就是在进行生态链建设。在中国的公司中,小米是(互联网时代)最早启动的生态环境建立的公司,也是执行最快、执行得最好的公司。在五年的时间内小米投资了将近100家公司来完善小米的整个生态系统。有些事情不用自己做,而是通过投资进行生态系统展开。

《21世纪》:你们通过投资进入了很多行业,比如智能手环,空调等,这些在产品在小米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

雷军:空调跟智能家居对接,手环跟手机对接,盒子跟电视对接,跟路由器对接,相当于三个核心产品的周边。小米做的本质是电脑+屏幕,智能手机是不是“电脑+屏幕”,智能电视是不是“电脑+屏幕”,小米路由器就是服务器。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互联网+”的模式,硬件终端产业其实就是“PC+”,两者相互作用,推动智慧时代的到来。

《21世纪》:从整体上来说,小米科技的业务模块如何划分?

雷军:小米基本业务有三块,手机部门、电视部门、智能家具部门;中间业务是MIUI操作系统,云服务,游戏中心,小米金融四块,面向前端,也就是客户端的业务有两块,就是小米网和国际业务。

21世纪:小米金融刚刚进入了互联网金融,对于这一块业务,小米有哪些构想?

雷军:小米还是在摸索,还没有定下来,我们定下来的几个东西就是怎么改善用户体验。比如说一个用户要借两万块钱,借还是不错?能不能保证一分钟借出去,不需要任何东西。这就基于大量的云服务、大数据技术。

21世纪:小米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大数据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雷军:电商看到的只是电商的数据,小米看到的是用户使用手机的所有行为,当然这些行为是以数据方式存于后台的。小米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就是基于数据对用户画像进行商业决策。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早就开始了”

21世纪:小米在很多行业都取得了成功,互联网思维支撑着小米不断进行边界拓展,那么您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雷军: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是经过互联网几十年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方法论、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方向论用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些价值观,方法论都是互联网行业经过激烈竞争之后总结出来的。互联网行业为什么会有极度恶劣的竞争?因为赢家通吃,赢家把其他对手都搞死了。

在互联网行业生存,一上来就要追求极致,就像两强相遇勇者胜。什么叫勇?就跟黑社会打架一样,先捅自己三刀,然后再跟你去拼命。不要命地追求极致。所以互联网对极致的追求,如对用户口碑的追求,对速度的追求,都是极致的。

还有极优性价比,小米手机价格定那么低,在传统模式看来,就是先捅了自己三刀。

《21世纪》:极致应该算是一种目标吧,那么达致这种目标的手段是什么?

雷军:极致也是目标,如果实现不了极致就会死在路上。其实很多传统企业也可以实现极致,能否实现的根本原因是改变价值观,变成纯粹的互联网思维的价值观。互联网给这个世界最关键的改变是信息比较对称,信息对称以后正向口碑和负向口碑都是对称的,在信息这样的情况下,做假的代价很大,做好的成本也很高。

在信息对称下,厂商敢做假吗?任何一个同行拆解,说数字是假的,就会衍化为一场灾难。传统环境下,厂商造假,曝光很难,信息流动慢。在互联网时代,监督由网络人民战争完成。互联网的极致就是被监督出来的。

互联网也不是全都是美好的,也有坏的。只是总体上而言,在激烈的竞争与网络人民战争中,整个道德标准,整体对产品要求是特别高的。骗子还有,但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的第一点,在极致的思维下,就会极度重视口碑,口碑背后有一整套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效率,实现极优性价比的体系。必须这样做才能生存,才能无敌。

如何做到极致,赢得口碑,必须专注,技术迭代很快,您得比同行快。专注、极致、口碑、快,是互联网“七字诀”。

《21世纪》:现在大家都在提互联网+,您觉得这一领域的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雷军:早就开始了。互联网最先冲击的其实是软件行业,20多年前我们当时进入软件业,做金山软件,最早感受到了互联网对软件业的冲击;接下来冲击了媒体行业,从门户、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移动APP媒体,传统媒体已经被史前化;现在才开始冲实体经济。行业必须革命才有出路,金山以前是被革命者,现在脱胎换骨成为革命者,我们革命更彻底。

互联网+掀起“新国货运动”从细节入手,解决用户痛点

《21世纪》:那么这种互联网思维的操作是否可以复制到各行各业,产生了一场场革命?

雷军:小米做的就是把互联网思维向各行业复制,铁人三项,小米电商,生态链建设是这一思维的结果,在这一思维下,会产生更多结果,每一个结果都是一个创新型的业态。小米现在手机、电视行业,未来会在更多行业产生类似效果。

除了小米在这样做之外,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了,小米算是最早的践行者,却不是唯一的践行者。你或许不知道,包括眼镜这样传统的行业都开始了小米化,也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会掀起一场运动,我称之为“新国货运动”。

这场新国货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十年之后,中国所有的行业都会变好,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形象会彻底为之改观。

《21世纪》: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那么小米如何胜出?

雷军:我觉得小米能够胜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举一个小例子,我们一个月前发布了小米插线板,插线板在中国品牌很多,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创新空间了。小米用了一年半时间,花了1000万费用研发插线板。4月8日发布后,3分钟卖掉25万只,整个四月份因为产能问题一直供不应求,不到一个月就卖了60万只。

插线板有什么创新空间?小米的插件板用小米盒子同频,可与小米手机互动;同样的功能,小米的体积小了一半,方便出差携带;带三个USBhttp://product.it.sohu.com/list/subcate_682_1.html高速充电器,能充苹果、iPad;然后所有的线,插头都极为精致,售价只有49元,一般的插线板售价超过200元以上;再看看包装,跟apple watch的包装一样精致。从细节入手,解决用户痛点,小米是这样胜出的。

《21世纪》:小米这样做,会不会让同行觉得没有了生存空间?

雷军:不是把他们搞得没法生存,我们是倒逼所有行业都改变。插线板其实是小米和中国第二大的插线板公司合资生产的,小米教他们互联网+。事实上很多行业都被小米搅局了。除了插线板,我们去年搅局了一个行业,就是充电宝,我们的铝合金充电宝做很精致,售价只要69元。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售价都在200元以上,质量还很次。

小米在刺激同行,这些行业如不改变,等搅局者来变,生存空间就没有了。小米发挥的是鲢鱼效应:把“互联网+”注入这些行业,用极致的思想改变行业。于是一个结果产生了,中国产品不再是低劣产品的代名词,而是全球最好的产品。

在智能硬件领域,小米已经投资了29个公司,未来会投资100家。小米希望把这100个行业搅和起来,用互联网的方法把中国企业变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让中国在这些领域成为全球最佳商业实践。那时候中国制造就变成了中国智造,而不是依托于低成本劳动力,劣质,低价的代名词。中国正处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小米希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小米的边界“还没有和行业讲透的是云服务和大数据”

21世纪:听您这么介绍,感觉小米是一家很有野心的企业,那么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小米的布局是否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雷军:没有。我们就做了几件事。我们只是做了手机、电视、智能家居。在这些设备后面,有操作系统(MIUI),云服务,互联网金融,在这些设备里面有芯片。区别是,以前的硬件只是硬件,现在的硬件是入口,后面是互联网服务。

因为通过小米的入口,可以访问很多互联网服务,这些服务又跟生活相关,所以看起来小米就进入了很多领域。

《21世纪》:小米的投资布局,也被业界不少人认为是行业的一个风向标,您能否透露一下,2015-2016年,小米有哪些战略投资?

雷军:布局已经结束了,牌都在桌子上了。还没有和行业讲透的是云服务和大数据。小米的智能家居战略发布了;内容生态链10亿美金投资也发布了;小米金融发布了,唯一没有发布的是小米在做芯片,但行业内基本也都知道了吧?过去五年的小米在幕布后面,布局完成,小米大幕全部拉开了,所有的角色都在舞台上了。

过去五周年小米在布局,五周年之后布局就告一段落了。基本就是这几个业务模块,每个业务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