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互掐”进化的互联网企业该醒了

靠“互掐”进化的互联网企业该醒了

  6月10日至6月17日这8天,小米和乐视就电视业务展开了四轮互掐大战,唇枪舌战互攻其短,彼此难堪却赚足眼球。首先“开战”的是小米雷军,携公证文件称小米电视内容是乐视的2倍,并称乐视电视涉嫌违规等,乐视随之高调回应。在大波中国企业杀入低价手机阵营,行业处于滞涨地带之时,小米寻求新的战略制高点―客厅市场商机,也是应有之义,但其以攻讦对手为发端实不可取。

  而近年来类似的戏码曾不断上演:360和腾讯的“3Q大战”、马云和刘强东的对阵、网易丁磊与陌陌唐岩、小米与魅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累坏了观众,红火了微博微信,网民视之为“撕逼”,也被不少互联网企业视为一种营销或者生存的手段。然而,企业界也有不浮躁的,我们很少见到传统企业如柳传志、张瑞敏、周厚健、李东升等会逞口舌之快,成为互掐的主角之一,或许因为这与他们理解和信奉的商道精神相违背。

  诚然,作为后起之秀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大厂房与生产线,较之传统企业危机意识更强烈,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就曾说过“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互联网“唯快不破”的生产密码,折射出其竞争的残酷性―错一步或慢一步,就意味着失败。

  在前述互掐的主角中,小米乐视互称对方违反 《不正当竞争法》,并保留法律追究权利。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迅速演进,1993年实施的该法对一些现象早已鞭长莫及。法律滞后加之违法成本偏低也使得这些企业大打“擦边球”。而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也适应了这种炒作+互掐的营销和生存氛围,一些一战成名,一些灭掉了观战的对手,一些直接拉开了与对手之间的距离。

  可见,无论大家喜欢与否,互掐与好斗似乎一直是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现实,而且还将持续。你可以说他们互秀下限,够毒、够损,但必须看到其中也有合理性。就在“撕逼”频发的这些年,中国互联网O2O的各种新商业模式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少领域已经弯道超车。而整个商业社会的进程也因互联网鲶鱼的搅局而不断 “快步快跑”。

  比如小米常说的 “不服来跑个分”,这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打法也已经被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一代所接受,虽然一些企业的举措有时未免言过其实、盲目自信。对于和乐视的争斗,小米副总裁、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就对经济观察报说:“你有问题不让说吗?不让大家监督吗?”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当以营销见长的互联网企业取得了暂时的领先,并自认为走在通往辉煌道路上之时,风险正在降临。三星的迅速衰落证明:“不知道自己为何成功,或者自己都相信了错误的成功理由时,是非常危险的。”这话也同样适用于三星以外的其他企业。

  “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如正《商道》一书所说“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靠炒作与低价聚合的粉丝,并不能支撑一家企业走得更远,打造真正让人尖叫的产品并踏实地做好自身经营,在任何时代都是王道。这一点上,传统企业的确有很多值得互联网企业学习和借鉴的,而占据舆论高点的互联网企业本就应该承担更多建设良好商业环境的责任。

  而从长远看,等到羽翼丰满时,中国企业不能仅限于做 “小池塘里的大鱼”,还要“走出去”,企业间将由竞争走向竞合,协作与融合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毕竟,企业的境界和视野,与企业的产品,都同样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凯文・凯利谈“互联网+”:看起来很近但距离很远

凯文・凯利谈“互联网+”:看起来很近但距离很远

誉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预言家凯文・凯利,20日在广州大剧院作题为“未来20年商业趋势与中国机遇”的演讲,并就未来20年全球商业发展趋势与融360联合创始人叶大清进行对话与探讨。他表示,“互联网+”虽然看起来很近,但不应该被误以为是短的距离。

据悉,凯文・凯利在20年所著《失控》一书提及的“搜索引擎将主导网络时代,网络商务平台的崛起”等预言被一一实现。凯文・凯利在当天的演讲中称,中国是互联网的未来,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恐怕要和硅谷等地方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有很多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是走在硅谷前面的。

凯文・凯利说:“有这样一个创新,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低质量的、高风险的、低利润的、小市场的和未经验证的,里面有很多的风险,他们也没有资源,因为他们进入这种危险的水域,作为很多有经验、成功的企业不愿意去做这种生意,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这个竞技场是创新所发生的地方。”

“我们经常以为能看到的东西就很近,实际上漫长又艰险的道路。”他说:“你看那边是互联网+,我们知道要走到那边去,但是要摆脱我们现在的模式去,要走到另一座山峰上去,这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很近,但不应该被误以为是短的距离。”

凯文・凯利说:“我们现在还在新纪元的开始,接下来20、30年当中要发挥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概念绝对会颠覆、影响每一个行业,我们才刚在一个大时代的开始。20年后再看今天,你就会发现我讲的还不够有先进性,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20年后最伟大的创新是什么。”

融360联合创始人叶大清在与凯文・凯利探讨互联网金融时表示,P2P最早发源于英国,但在美国非常成功,而美国其实只有两家P2P公司,中国有将近2000家,这些企业其实可能只是在一个小的垂直领域、一个细分领域进行渐进式的创新,出现了中国市场独特的一些模式,比如支付宝在行业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创新,融360做的是连接中国消费者的模式。

叶大清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很发达,中国的金融行业相对欧美还是比较落后,恰恰这个落后的金融体系和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就产生了市场的机会和用户的需求,给中国的金融创新创造了很多土壤,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未来的确在中国。”

凯文・凯利还提醒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要做创业者就要面临经常失败、多次失败,而中国的文化不是那么包容失败,所以要有思想准备经常倒下,往前倒,这不是丢人的事情。失败确实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且是能够担得起失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营销人醒醒!这才是新媒体营销的正确姿势

营销人醒醒!这才是新媒体营销的正确姿势
  这个题目本来是写微博营销的,看时间大家也知道,这是去年就准备写的(保留原来的标题),但一拖就是一年,我写到第五点的时候就停下来没有写了。

庸常的岁月就这样毫无声息的流逝了,回头再看一年前的文字,居然还是如此有趣。有些东西终究不会被岁月改变,那就是用心写的文字。

我现在发现,这十六点不但是微博营销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恰恰也是新媒体营销所要有的基本能力,所以姑且把名字改为:新媒体营销终极炼成宝典,以下则是正文。

首先声明,卢某的这个新媒体营销的炼成宝典不是葵花宝典,用不着拿刀割掉自己的小鸡鸡。金庸太残忍了,练个武功还得把小鸡鸡给割了,这人生还有什么趣味呢?肉体修炼从来都不是什么好法子,乔布斯就是练苦禅的,饮食起居很是苛刻,最后把自己练没了,英年早逝。

所以说,卢某的这个宝典远远比割掉小鸡鸡炼成辟邪剑法要牛逼得多,那最多是一人斩,而我这个才是真正的万人斩。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正如,我吹牛逼所言,微博对于我来说,不是能不能玩好的问题,也不是会不会玩的问题。只不过我是来迟了一步罢了。现在的这些大V来得早,熟门熟路,占着茅坑。我这来迟的,想要抢个坑位,自然困难。不光我,任何后来者,任何想要把新媒体、微博玩好的人都会遇到同样的困境:新媒体、微博还有坑位吗?答案自然是,微博有坑位,只待后来人。

那么,后来者该如何抢占坑位、玩好微博呢?卢某于昨晚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忽然灵感一现,福至心灵,录得微博玩法九阳十三式,今日再经微博上的大侠指点,再增三式,于是新媒体、微博营销的九阳十六式就完整呈现了。

 一

  自然,放松一点

搞新媒体营销应有的放松方式。微博营销或者说新媒体营销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玩字,搞得那样神经兮兮、苦大仇深的样子,怎么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所以,微博营销要自然一点,要放松一点,要让精神和肉身都要舒展开来,不要太刻意,否则就太做作了。所谓放松,就是不装逼、不自私、不矫情,而这就是玩好新媒体的基础。

  互动,有趣一点

有人在微博问:都来说说,社交媒体的核心是互动,那么,“互动”的灵魂是什么?怎样才能让“互动”生动起来?我的回答就是有趣。为什么?互动,即是与他人沟通,谈话。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在互动中,两个谈不到一块去,最后不欢而散。

当你言语无味、谈吐毫无趣味的时候,那面目就显得相当狰狞可憎了。那这样的谈话、互动还能继续吗?只能是拂袖而去了。所以,有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有趣才能吸引人,有趣才能让别人更进一步与你深入交谈乃至发生关系。大家知道,现在是碎片化时代,高大上、枯燥无味的正确废话,都会被我们的脑袋过滤掉,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和这些单调的东西发生关系。

有趣意味着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个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哪里都不愁有朋友。让自己有趣起来,让自己的内容有趣起来,让自己的文字有趣起来,让自己的图片有趣起来。有趣不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呈现。

  三

  深度,有料一点

大家都知道,新媒体营销,内容为王,俗话说就是要有料,也就是微博上大家讲的要干货。这也是碎片化时代的一个特征,也就是大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那些口水的、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或者不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内容就必须精挑细选,我们的内容就必须精雕细琢。

很多品牌或人玩微博,不是陈述罗列土豪的英雄创业史、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抑或鸡汤段子。这种内容当然无法让小伙伴们有兴趣,更遑论有人与之互动了。但事实也是,很多已经把推送心灵鸡汤当成了新媒体营销了。没有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没有创造精品内容的这种意识,这是很多人或品牌搞微博营销、新媒体营销,最后不得不放弃的根本原因。

 四

  参与,热闹一点

新媒体营销,社会化营销,微博营销,其实都深刻的反应了人是群居动物的这个属性。群居动物是啥特性呢?就是两字:热闹。别看我们现在喜欢宅,喜欢独处,但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我们依然喜欢扎堆,哪里热闹往哪里跑,哪个话题热闹,就忍不住要插几句。哪个明星出轨劈腿蹲号子了,我们就特爱八卦这些。这都是热闹。

我们就是要参与进去啊,就是要和大家伙一起热闹啊。如果你故作清高,谁也不搭理,可能到最后谁也不会鸟你。所谓的炒作、促销、推广等等都是制造热闹景象,然后吸引一众人等不明就里的在一旁欢呼加油加油。以前明星花钱、用一个盒饭让人扮其粉丝,在某个活动现场或演唱会或走秀等等现场去尖叫去挥手去哭泣去鲜花去索吻等等,都是为了热闹。现在雇水军、刷好评、故意炒作等等,还是为了热闹。

在微博上约架是为了热闹,骂战也是为了热闹,在微博上无论谁和谁撕逼、谩骂、要威胁砍其全家,到最后还是一场热闹。所以,我就常常讲,微博上只有热闹,没有是非对错正义,甚至没有真相。热闹是微博特有的属性。

所以,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你制造的热闹够不够人多。在实体渠道整得人头攒动、摩肩擦踵这就是成功,在线上脑残粉呼啸而来,疯狂刷屏这也是成功。所以,微博营销,新媒体营销就看你如何制造热闹。

  五

  逼格,性情一点

逼格是个有意思的词,所谓逼格就是腔调,就是个性。有人说,玩个微博还要有逼格啊,当然要有。微博是什么?微博就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反馈啊。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无不暴露了写作者的秉性、品行、趣味、底蕴。虽然,我一直强调,微博上大家都在装,都在演戏,也确实是一场戏。但是想要演好这场戏的唯一技巧就是做自己。

什么叫做自己?就是说人话、办人事、做真人。大家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都是人生父母养的,哪个没有点小性子、小脾气呢?所以,不端着,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该骂的骂,该赞的赞。有些人为了大V能转发个自己的微博,不惜吹捧为能事,甚至洗干干净净的就等着大V来摘取那盛开的菊花。

你能看到这里了吗?

以上内容写于2014年。自从入职基调时尚以来,整天就是互联网转型、互联网+、新媒体、电商、疯范社群、社交等等诸多事务,很多以前写了半截的文章都没有时间去完成,现在重新写这篇文章,整个互联网的环境、新媒体的环境、微博的环境都已经今非昔比。

以前那些和我在微博的互动的人很多已经离开微博了,以前那些沉默的人进行在微博沉默,也在微信沉默。

大家应该记得,我曾经讲的一句话:有的人在微博和你互动,只有两次:一次是求你互粉(微信则是求通过),一次是骂你傻逼,取关。这句话才今天看来,居然无比正确,当初那些求互粉,永不会和你互动,而那些继续互动的人,则依然会互动。今天,继续完成这篇文章,就是继续对这一年来的工作的一个总结吧!

  关注,专业一点

每个人来微博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每个人关注公众号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特别是在微博上,不但锻炼了我们的心性,同样也让我们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当然,很多人就是为了来看八卦的,就是来看看有什么热点新闻、话题。这无可厚非,来微博就是图个乐也挺好的。

但是如果你想获取你所在领域的发展资讯、专业人士的思考,那你的关注、订阅就得谨慎和专业了。诚然,微博上集中了国内各行各业的优秀的精英人士,但也从来不缺浑水摸鱼的大忽悠。

在平台电商火的时候,他们把马云刘强东吹得上下五千年不世出的英才,在微商来了之后,他们有极力吹捧微商才是未来,微商才是财富奇迹的生产机器。所以,关注这些人,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带到阴沟里。关注什么样的人,订阅什么样的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可以肯定的讲,关注性感营销微博、公众号的人,无疑是中国最有智慧的群体。

 七

  定位,个性一点

有一段时间,卢某曾经质疑过定位这个观点,也曾在微博上和有关人等撕逼过这个话题。卢某始终觉得,定位是传统营销的产物,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那样的时代,必须在有限的媒体资源和渠道上装逼,以求得别人的认同。比如在电视上做广告,短短几秒时间,就得非常精准的装逼,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记忆。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环境、渠道资源完全改变。一个品牌、一个人不可能在互联网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装逼,这太难了。因此,无论品牌,无论个人,都必须针对这样的环境做出改变,不能再装逼了。因此,个性一点,真实一点,这样才能玩得更久。

我把玛诗可女装的品牌内涵提炼成:做自己世界的王,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我们即将推出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垂直社群疯范的核心诉求提炼为:我有我疯范,也是这样的考虑。个性不完美,但足够真实,这一点就足以打动人。

  诀窍,勤奋一点

很多人讲了很多新媒体营销的技巧、归纳了无数微博、微信营销的独家秘笈。但是,这些技巧也罢,秘笈也罢,不能说完全无用,但有用的东西,也确实不多。比如说什么微博营销之父现在都不吆喝什么微博营销了,开始整土特产了。因此,对于新媒体营销而言,如果真有什么技巧、诀窍的话,卢某觉得就是勤奋。

各个社交媒体的活跃时间都在深夜,如果这个时候,你都已经洗洗睡了,你的粉丝找谁去互动?或者这个时候,你不推内容,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所以,卢某人最近得出一个观点:互联网是属于黑夜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

主动的、大量的和人互动、抓住时间点推送自己的内容、勤快的制造自己的内容,这是唯一的诀窍。也许我们的内容不够精美,因为我们高水平的人才,但是勤能补拙,我们只有制造海量的内容去尽可能的覆盖更多的人群,以量取胜,才能弥补。别指望一条内容打天下了,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补充一点:2015年以来,我基本没有怎么和别人互动,只是因为我实在太忙了。但我仍然在每天晚上选择性一些经常和我互动的人进行回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已经制造了足够多的内容了。

  九

  作品,通俗一点

卢某曾经说过,碎片化解构了一切权威,绷着脸、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的说话已经不受欢迎了。同样的,传统品牌在行业小杂志上照本宣科、假大空的宣传土豪个人的丰功伟绩已经不受人待见了。我们的内容必须有趣、活泼、生动、新鲜、通俗、喜闻乐见甚至恶搞、自嘲、自黑。

互联网极大的释放了中国人的幽默基因,博人一笑或让人会心一笑的内容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但很多传统行业的品牌受不了的就是这一点,装逼惯了,很难改变的。我们的内容是否符合互联网美学、是否符合互联网文化熏陶下的网民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尤其重要。无数的品牌制造的无数成功的传播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十

  心态,放低一点

新媒体营销最忌装逼,端着,矫情,觉得自个了不起,是个人物。传统品牌大多不适应新媒体的语境,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传统人士之所以远离微博,也是因为此,特别是那些传统服装业的培训大师们,他们大多数是不敢涉足微博的,否则他们在土豪那里装神弄鬼的小把戏就可能被网民揭穿。他们大多躲在微信偷偷摸摸的抄袭一些文章,然后改头换面就是他自己的。

微博虽然也成就了新一代的忽悠大师们,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成了一些传统忽悠大师们的埋葬场。能不能把傲娇的心态放下来,老老实实地和网民进行真诚活动,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对传统品牌的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能总想着我的品牌牛逼,在线下有多少家店,有多少家加盟商,然后在新媒体平台上就理应受到万人膜拜,自己推送一条信息,就能让大家伙疯转,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最终都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境地。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低心态,一点一点的耕耘,好过空想。

  十一

  脸皮,练厚一点

传统品牌最怕别人说不好,传统行业的人最怕在微博上与人撕逼。原因无外乎是传统行业、人士大多在一个封闭环境里慢慢养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虚幻而脆弱的自尊心。他们不大适应在亿万人面前被人谩骂撕逼的环境,十个土豪就有九个认为自己的品牌是行业里最牛逼的。

他们根本承受不了小米这样大规模的被人吐槽这样的境地,也根本没有新郎人自嘲渣浪这样的气度。我曾经一度欢呼淘宝把投票权给卖家,可以点评品牌的好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我一度以为,国内传统品牌在这样的语境下会得到成长,事实证明,国内品牌大多数还没有适应这样的环境。

所以,新媒体营销,对于品牌而言,对于个人而言,都要把脸皮练厚一点,能够正面看待别人的批评甚至谩骂。同时还必须有主动出击、参与谩骂、制造撕逼的本领。这一切靠的就是厚脸皮,没有什么秘诀,看看那些电商、微商培训的大忽悠吧,他们要不是脸皮厚,在微博一天都呆不下去。

 十二

  心理,强大一点

卢某曾经也有一颗脆弱的小心肝,认为在微博上和人谩骂、撕逼是一件非常丢脸、没有素质的事情。盼着别人关注自己、盼着别人给自己点赞,尽量回避一切撕逼。但是微博让我的心肝慢慢的强大起来,脸皮也慢慢厚起来。别人是否关注、取关与我何干?对那些开口谩骂的人就要勇敢的骂回去,然后拉黑。

后来,我发现,如果你的内容,没有留足让别人谩骂的空间,这样的内容似乎就不能引起关注。谩骂、撕逼、互咬,是新媒体语境的应有之义,甚至是众多电商、微商大师们吸粉的重要手段。而能做到这一点,强大的心理就是必须的,否则,你就输了。

十三

  吐槽,精准一点

2014年,卢某就曾经无意中吐槽微博上一条疯狗的微博,引来一场飞来骂战。这次骂战,彻底锻炼了我,一是要勇敢接受来自微博上各种骂战撕逼,二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招惹那些疯狗。

所以,吐槽是一门学问,所谓神吐槽,神最右就是吐槽中的最高境界。很多微博小编就是苦苦琢磨如何精准吐槽以期让大V一转,可见,吐槽还是一门技术。有水平的吐槽确实能带来微博的关注,带来超乎想象的转发。

 十四

  文字,生动一点

大家知道,卢某人一向强调,新媒体时代,没有消费者,只有读者。所以,我一直推崇文字要性感。碎片化,轻阅读,这样的语境,如何通过简短的文案抓住人心,无论怎么强调文案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传统品牌的那种堆砌、一条内容恨不得把品牌所有信息都要整进去的做法,显然是大错特错。

就像很多年前一个大师质问我一样:品牌不是靠文字写出来的,而我清楚的告诉他:笔杆子里面出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品牌必须勇敢的毫不迟疑的拿起自己的笔杆子,去塑造自己的品牌,去传播自己的品牌。

十五

  图片,性感一点

文字是视觉的一部分,图片则是视觉的核心,就是所谓的视觉营销,更进一步,就是我所说的性感营销。碎片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在各种社交平台,凭什么让别人关注你?凭什么让人记住你?有且只有:性感营销。

大胆、惊艳、冲击力是基本要求。或清新婉约,或泼辣奔放,总之,抓得住眼球,打得动人心,勾得起欲望,激得起行动。观之兴奋,思之难眠。

 十六

  话题,火辣一点

话题火辣不是说去造谣、诽谤这样低级趣味、违法犯罪,话题火辣是说你的话题、内容,必须新鲜、有趣。固然,心灵鸡汤、段子还有很大的市场,但一个品牌,一个人在新媒体平台上靠这些并不长久的生存。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营销功力的事情,特别是后社交时代这样的残酷的环境,把很多人活生生逼成了标题党。因此,在营销话题上,必须出新,必须有所不同。

后记

终于写完这篇早该完成的文章,虽然很多观点没有进一步的扩展,因为每一个标题几乎都能单独写一篇文章。挂一漏万,算是抛砖引玉吧。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培训来和大家详细的分析,今天就到这里吧!

看到这里是不是顿悟了什么?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基于伪熟人关系的社区O2O为什么不温不热?


[ O2O研究 ] 基于伪熟人关系的社区O2O为什么不温不热?

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为什么社区o2o这块大饼,为什么没人能够品出点味道,这可能是所有新兴市场的一个共通的一个诟病,硅谷创投教父paypal《从01》法则结合中国企业家擅长的红海思维能够很好的解释这点,当社区O2O已经被所谓的“创新思维”架空的时候,新兴市场的氛围已经从最初的蓝海变成了死海,市场的进步就变成了水平进步,意思就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换而言之,就是传统的拼渠道,拼广告,拼资源。而互联网的竞争法则却恰恰相反,要的就是拼用户、拼创新、拼产品。

[O2O开发] 基于伪熟人关系的社区O2O为什么不温不热?

中国企业家大多都是红海思维,擅长从1n,严重不擅长从01.如何办?

聊聊那些社区O2O产品

搜身一下度娘关于社区O2O的产品,整个搜索界面全是“商业之道”“电商平台”“整合资源”之类,却鲜有关于重服务类的词眼,而当我试着下载打开一个关于社区O2O的产品时发现它根本就是一个58同城分类信息和饿了吗的点餐外卖系统“强迫式”的糅合,也没有对不同小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定制。而唯一能与大公司竞争的资本就是带有“地域属性”的精准服务,但主界面呈现的所呈现的主要信息也就是普通的黄页信息,这些信息看起来也并不具有任何独特价值,不出三天时间都可以掌握这些工具性的内容。而我为什么要绕过大平台提供的综合服务,甘心蜗居在此呢,给我个理由先!

新兴市场的崛起过程就会伴随的金融泡沫的产生,凡是与O2O扯上半毛关系的产品必然会引起创投的青睐,这种浮于产品表面的G点,让很多在浅水区摸索的公司猛然乘上了快艇,大量资金的涌入让创业公司自信心极度膨胀,固定思维必然从公司发展角度考虑问题,资金一旦富足就会犯所谓的大公司病,疯狂的发展代理和扩张,这种类似卖渠道的疯狂扩张策略不但没有为“社区O2O”的梦想添砖加瓦,反而因为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推广上而放弃了产品本身,以及在产品的形态上并没有亮点和进步。

而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存在,不是楼房盖一样就可以把服务复制过去,因为组成这个社区的是无数个性格迥异、兴趣不同、观念有差异的大活人。人不同,社区文化就不同,社区氛围就不同,社区环境自然也会不同。所以不要指望从一个样板社区一下子大规模复制成片的城市,这必定是一个一步一个脚印的拓展工作,所以步子迈的太大就容易扯蛋。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社区的复杂性就要求相关产品就更要精雕细琢,讲究工匠精神。其次要有“蹲点”的基本功,一头扎进去,别想着出来。带有地域属性产品的推广又要求地推团队带点土腥味,那种简单粗暴下载送礼模式从最初的新鲜已变成了排斥,要么就像“糊泥巴上墙”一样,干了就掉下来了。最让人悲伤的是以“一劳永逸”的平台思想设计出“贪大求全”平台模式,寄希望于成为坐收渔利的平台巨鳄,而像洗衣、家政、快递这类脏活累活由别人做,自己做个平台就能坐地收费了。

社区O2O的问题在哪

要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很难,因为现在的社区O2O模式还没有成熟,也是在瞎眼摸索,但我们可以靠着这个问题分析,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社区O2O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户信息收集与发放的工具,也不能一刀切的制定浅层次的需求。首先一个市场的开拓必然要迎合用户的某个需求痛点。以低频次的基于LBS周边服务固然是用户的一个痛点,但先入为主的58到家已经做的风生水起,你又怎么能够骑在58头顶上撒野呢?58的服务有其本身品牌效应和固有资源的优势,虽说做的也是行业的垂直领域,但其本身的内容生成是用户本身的自生长,缺乏区域性的市场导向,这里我们可以钻个小空,可以把周边服务差异化或者说带有附加价值,服务性质的行业产品一定要让用户有很强的软件附着力,在用户的脑电图里要把这种场景化需求描绘出来。

废话那么多,举个栗子来说说,你住在小区空调坏了,外面骄阳似火,需求很简单,你现在就是要维修人员能够快速的修好空调,但另一层面上来讲你还有喝水的隐形需求,假如维修人员捎带冰水服务呢,但这就是他意向不到你带给他的附加价值。这就是带点地域性质的服务,你比别人更快更贴心。但对于小区服务这块,以饿了么、淘点点为代表的外卖平台,以及各种家政创业团队的蓬勃发展已经证实了社区商业是一片极其巨大的市场。但外卖平台、家政平台 这类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仅仅是以行业为基础做的商业资源整合,而以小区为核心做整合的本就是社区 O2O 应该做的,相比于基于行业的商业资源整合,基于社区的资源整合的难度更大,但机会也更多。O2O最终落脚还是要依靠小区周边的外卖、洗衣、家政、快递等最基础的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的再整合,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问题,更能协助商家熟悉本地居民需求,也帮助创业者以小区为核心,打下了自己的用户根据地。

以社交为基础的社区O2O靠谱吗?

当然凡是涉及群落的地方就有社交欲望的存在,但小区社交的存在方式既不类似微信熟人社交圈,也不同于陌陌的陌生人交际圈,它是基于半熟人社交的领域,文艺点点讲叫“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座座兴起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老的居民院,打破原有的居住模式,虽然改善的生活条件,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疏远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形容城市居民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防盗门似乎是人际关系天然的屏障,既防盗也防住了自己。每当坐电梯时广告牌和楼层就是掩饰尴尬的最好工具,当然电梯也是拉来距离的一个屏障,虽说一步之遥,但是在一个幽闭的空间里,陌生人之间难免警惕,这是人的本能,电梯里我们都是哑巴。这种群落特征的存在是不是暗示着小区社交的不可行性?

这里拿个叮咚小区分析一下,叮咚小区刚上线时与小区无忧走的是不同路线,以社交带动周边服务,本末倒置的重推广轻运营,导致区域性的夭折,累积起来的用户并没有好的落脚点,产品也并没有很大的创新,其涵盖的社交因素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叮咚小区对社区O2O的试水并不能说是完全失败,叮咚小区刚上线打着小区社交的旗号,在前期做的时候累积了不少用户,这说明居民在内心里确实存在着社交的需求,只是火候未到,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马斯洛理论完全适用于小区居民需求中,在小区居民满足了小区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才会考虑社交需求的发展。而在当前国内小区中,大部分小区并没有完成前两个需求的完善,混乱无序的小区管理、不断流动居民人群、小区安全保障的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也就制约了第三个阶段社交需求的发展。另一层面上来讲,市场是缺乏优质的产品,都是一些泛泛之类,社交的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有自己的目标人群和市场需求,对特定小区人群特征进行分析,在推出相对应的产品,道理很简单,空巢老人房让他们玩,他们玩的起来吗?

写在后面

当然也有许多新公司在探索社区O2O的模式,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深耕,社交O2O的本地属性非常强,短时间内市场很难出现独大的局面,也就决定了产品不带用Copy性质。我也是看到许多大牛们对这块大饼评头论足不见其然,我也结合自己的观点插上一脚,本身自己也是小白,接触互联网也就几个月,行业的知识深度也就造成了观点的局限性,大神们如果指点一二,小弟不吝感激!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覆灭与求变:微传销是微商生态里长出的恶之花


[ O2O研究 ] 覆灭与求变:微传销是微商生态里长出的恶之花

      微商本质上还是电商,只不过它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像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平台上,而微传销则是在微商发展草莽时期一种畸形的变种,尽管现在对微商整个行业冲击非常大,但是微商一定还会向前发展。

[O2O开发] 覆灭与求变:微传销是微商生态里长出的恶之花

  前不久,央视报道微商乱象,并指出“部分微商形似传销”,甚至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微传销。而对于微商究竟是什么?微商与传销如何区分?下一步微商行业走向何方?甚至是一些微商从业人员也迷失了。

  微传销是微商生态里长出的恶之花

  就在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微商从业者们的闭门交流会。在会上,好几个从事土特产微商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微商行业如此之乱,一些面膜化妆品厂商又以类似传销的方式进行运作,这使得外界对微商的误解很深,我们到底还要将自己定义为微商呢?

  回想到一年前,微商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一个名词,曾经是那么的倍受追捧。很多在微信朋友圈上卖货的朋友都非常自豪的称自己为微商,而这才过了半年之后,形势竟直转而下,在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卖货的很多朋友已经不愿意再将自己与微商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了。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事实上,在2014年里,微商的兴起之势如大火燎原一般,势不可挡。而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给我的亲身感受就是,无论你是在咖啡馆里,还是在公交车上,抑或是在街边随便散步,你都能听到有人在谈论微商,谈论如何发展下线和代理,谈论如何通过微信赚钱等等。这个奇怪的现象依稀只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销最为疯狂的时刻出现过。显而易见,伴随着微信的兴起,直销或传销的理念利用微商这个看似先进的商业形态在微信上死灰复燃了。

  特别是以面膜、化妆品微商的出现,更加剧了微商向传销的模式发展。而思埠、俏十岁等面膜微商的创富神话更是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微商大军中。这其中不仅仅有很多学生、家庭主妇等社会经验欠缺的群体加入其中,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白领也尝试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卖卖面膜,希望随便赚点零花钱。然而,这些以面膜、化妆品为代表的微商从诞生起就带着一些“传销”的影子。就在在今年的4月份,央视新闻报道《新闻直播间》曾经对面膜微商的乱象进行了重点报道,并从产品质量、价格、原料构成、销售方式等多个方面揭露了面膜微商的怪现象。层层加价、暴利销售、添加激素、晒单猫腻等等这些现象在节目中逐一被揭露。

  此后,很多在2014年里赫赫有名的微商品牌,有的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外,有的则开始向如保健品、孕妇护理等其他的高利润产品转型,但是依然还是采用的央视提到的微传销模式。而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对于微商乱象的关注,传说中的微商致富神话被一一戳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微商,那些通过层层发展代理,并赚取高额代理差价的微商代理们将作鸟兽散。

  面膜微商危害微商生态,朋友圈卖货已很艰难

  早在面膜化妆品微商肆虐微信朋友圈之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这种微传销的模式必不长久。这其实有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第一,通过金字塔结构层层发展代理,这个与传销脱不开干系,必然不被国家认可。第二,尽管在初期时很多急功近利的商人们能够大发一笔横财,但这种对于商品质量没有把控,带有欺骗性质的商业模式随时会崩溃。而现实是,在媒体一次次的揭露和报道之后,传销的面目被识破,这些面膜化妆品微商已经没有生存之地。

  尽管很多微商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甚至很多微商品牌希望通过组建微商行业协会或品牌协会的方式来重塑人们对于商品的信心。不过,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之前的商业乱象已将人们对于面膜、化妆品等微商的好感降到最低。尽管,不少面膜化妆品微商在市场混乱之际,又推出保健品等产品,但是在不改变其自身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之前,品牌的传销痕迹仍存,依然难以博得信任。

  而微传销的泛滥必然对于整个微商生态是一个重大的伤害。特别是在微信朋友圈上,人们的信任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很难会被重新建立起来。在面膜化妆品为首的各类微传销性质的微商肆虐期间,已经有不少人默默的将自己曾经最为信任的同学或亲友屏蔽了他的朋友圈。而在一段时间以内,他们还在继续在朋友圈里刷屏卖所谓的化妆品、面膜、保健品,无论商品质量如何,无论是否是正品,都不会再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朋友圈卖货这条路已经彻底断裂。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不从商品选择、获利方式和展现方式等方面做出改变,在微信上做微商在今后将寸步难行。

  真微商其实只是把社交平台当作渠道

  然而,微商的生态里并不仅仅长出了微传销这种恶之花,同时也有与微传销模式截然不同的良性微商出现。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群体。一类群体是以售卖土特产为主的微商;另一个群体则是一些如苏宁、品胜等大型的品牌电商。他们两者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将微信作为一个渠道,希望借助微信庞大的流量入口,来带动自身平台或商品的销售。

  我们先来说售卖土特产的微商。这类微商在微信或微店上卖货,本质上跟在淘宝上开店并无本质区别。之所以做微商的群体当中,售卖大枣、豆腐、黑糖、核桃等土特产最多,可能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原因是这些土特产产品属于新奇特的商品,而且是与健康相关的食品,这使得很多朋友热衷于通过微信好友这个具有信任关系的渠道当中来进行下单购买。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些商品的成本并不高,由于有土特产的性质,所以具有较高的利润。不过,这类土特产微商的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如果不引入代理,将很快到达天花板。

  再来说下品牌电商做微商的意图。比如苏宁云商在内部提出了一个人人微商的概念,希望让每一个员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都成为一个摊主,向微信好友们进行直接售货。这种微商的玩法实际上是将每一名员工都当作了移动柜台,希望将借此增加一个重要的售货渠道来带动整体平台的销售。不过,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对于员工的管理和积极性的调动,因为每一名在职员工实际上除了在微信上卖货之外,还有另外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微信卖货,这就导致员工得两头兼顾,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很可能使得员工顾此失彼,工作效率甚至会出现整体下降的局面。

  不过,尽管如此,以上提到的这两种应该做微商的方式还是当前比较正规和良性的,他们都是将微信或微店等平台当作了一个新的商品销售渠道。这也应该是一种看待微商的正确价值观,而不是像很多投机商人一般,将微商当作是一个捞钱的渠道。

  微商如何求变?

  前面我们已经理清楚了什么是微传销,什么又属于真正的良性微商?哪么,接下来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问题就是,微商如此之乱,明天究竟会如何?这很可能是很多微商从业者都想知道的答案。我认为,微商必须积极求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微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去传销化。因为,一旦微传销的帽子被死死的扣在微商的头上,哪么微商将很难再翻身。这个也是我之前担忧的,带有传销性质的微商成为害群之马毁掉已经微商这个名词。因此,去传销化成为当下还想做微商的企业最大的挑战。如何去传销化呢?那就需要先把最像微商的分销制度作出改变,可以发展区域性的一二级代理,但是代理商的盈利核心绝不是赚代理差价,而是真正靠产品的利润赚钱。

  第二,微商产品必须差异化。微商不能再局限于化妆品、面膜、土特产品等,这是因为一方面化妆品、面膜等产品已经在朋友圈泛滥,并且各种假冒伪劣充斥其中,用户对这类产品早已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另一方面,同质化的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容易导致低价、促销等各种恶性竞争,产品将不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这也限制了其市场成长空间。

  第三,微商渠道必须多样化。过去的微商主要是指朋友圈卖货,这也使得很多的新入微商的企业或个人都将微信朋友圈当作是做微商的唯一渠道,甚至很多人将微信电商与微商等同起来。事实上,除了微信之外,还有很多社交化平台都是微商的渠道,比如微博,很多网络红人都曾借助微博来进行商品的销售。比如8848的创始人老榕(王峻涛)在微博上进行大枣的销售,又比如曾经的急症科女医生于莺的微博也是其淘宝店主要的流量来源之一,甚至一些具有社交属性的新兴垂直社区平台也可以是微商的一个销售渠道。

  第四,做微商的方法必须多样化。以往微商基本把精力集中在增加微信好友和微信朋友圈刷屏上,事实上加陌生好友的转化率极低,频繁刷屏的效果也很差,甚至还会被一些亲朋好友屏蔽。因此,做微商必须改变固有的玩法,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销售方法。比如品胜,他们通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微商城,并推出上门服务,希望通过结合o2o的形式来做微商;比如一个叫做豆腐老爹的微商,他是通过社群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用户。事实上,2015年以来,也有不少产品希望借助于微信这个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来增加产品的销售,而他们的玩法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最后总结一下,微商本质上还是电商,只不过它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像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平台上,而微传销则是在微商发展草莽时期一种畸形的变种,尽管现在对微商整个行业冲击非常大,但是微商一定还会向前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平台作为流量大户,必然会成为众多厂商发展电商的觊觎之地,因为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微商其实正是社交化电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餐饮业学海底捞,海底捞学谁?

[ O2O研究 ] 餐饮业学海底捞,海底捞学谁?

学海底捞的“服务”只是竞争力的皮毛,海底捞真正的“大杀器”其实是学习力。海底捞学习麦当劳,在全国建立了四个现代化物流中心;海底捞借鉴美国的小费制,推出了自己的计件制度;海底捞甚至拉开“龙头老大”的面子,学习巴奴毛肚火锅,并且一口气推出了八种毛肚,七种菌汤。这就是网络世界上的狠角色:很多人比你美、比你有钱、比你背景好,还比你努力一百倍!

[O2O开发] 餐饮业学海底捞,海底捞学谁?

海底捞的10年取经史:谁“有才”学谁!

小米口口声声要学习海底捞,乐视网掌门贾跃亭则把张勇请去讲课,而西贝筱面村甚至派卧底去海底捞学习。但是殊不知,被频频学习的海底捞,在过去十年里也保持着高效的学习力。

20154月,在海底捞新品试吃会上,一位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吐槽:在海底捞的新品研发试吃会上,“惨无人道”的让吃了七种不同的菌汤,八种不同的毛肚,还有随便点的澳洲和牛。这一消息,似乎令巴奴毛肚火锅“亚历山大”。

作为业界最近崛起的黑马,巴奴毛肚火锅提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曾被视为挑战海底捞的火锅企业代表。而其自十几年前创业初期即主打的产品正是毛肚和菌汤。

如此一来,海底捞这次力推的新品,就有了可以多种解读的意味。有人认为,这是海底捞在“反击”巴奴。有人认为,这是在“拷贝”巴奴。我倒认为,应该用一个“中性色彩”的词——“学习”。其实有心人会注意到,海底捞似乎并非第一次学习巴奴。

早在2009年,巴奴进入郑州后,其核心产品牛油锅底一度令消费者趋之如骛。没过多久,之前只卖清油锅底的海底捞就在全国同样推出了牛油底料。2012年,巴奴业内率先推出青椒锅底后,海底捞同样采取了迅速跟进。

翻开海底捞的成长史,分明就是向优秀者学习的历史。2006年,海底捞学习麦当劳,找到了麦当劳的供应链服务商夏晖公司,建设了自己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当时,海底捞才不过十几家店。

如今,海底捞已建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形成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

后来,张勇希望调整供应链服务商,从夏晖变成美国最牛的餐饮供应链企业Sysco。张勇还专程跑去美国见了SyscoCEO,结果碰了一鼻子灰,Sysco对张勇说,等海底捞做到百亿产值再谈吧。

回来后,海底捞将餐饮供应链这部分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蜀海公司。现在,蜀海对标的就是Sysco。就连张勇到美国吃顿美食,他回来就能鼓捣一个“计件制度”。2012年,张勇到美国,看上了小费制。

对于众多土豪来说,在美国就餐,最能激发爱国热情的,无非是豪爽地在桌上拍下美刀,顺便说一句“不用找了”。张勇不一样。从美国回来,他就自己鼓捣出了计件工资,用以鼓励竞争,甚至不惜伤害海底捞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关怀与协同”。

计件制度在推行中遭遇种种阻力,却提升了海底捞的整体业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开店人才。优秀者的存在,让海底捞不必摸着石头过河。武侠小说中常说:高手之战,拼的不是武功,而是心态。

海底捞有火锅龙头老大的气势,也有龙头老大的气度。海底捞可以屈尊下驾,学习巴奴毛肚火锅,一连推出七种菌汤,八种毛肚。

巴奴掌门杜中兵曾说,“如果红海有很多机会,何必费劲儿去寻找蓝海呢?”而海底捞学习巴奴,就是最好的创新。一是学习巴奴,不必再摸着石头过河;二是在毛肚的红海里快速实现收益。

餐饮行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垄断一个品类。海底捞“学习”巴奴毛肚火锅,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巴奴,逢强愈强,深度强化产品主义,方是王道。

下一个十年:海底捞会向谁学习?

除了学习同行,海底捞还在跨界学习。最近,张勇给他的几位高管分配了任务,他列出互联网排名前20的企业,给每个人指定出几家去拜访。

海底捞这又是要弄啥?

张勇也不清楚。不过,张勇知道大方向,他对高管们说,你要去聊去学习,说不定能碰出什么火花,也只有如此思路才能开阔。高管去碰火花了,张勇也没闲着,他已经和互联网巨头们泡出了“焦虑”。

“你跟互联网的大佬开个会,开几次会你成神经病,吓死你!什么都不要钱了,卖电视说电视不要钱,我说成本怎么办人家说这叫互联网思维。”起初还怀疑,现在张勇开始理解火锅店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了。

“餐饮不要钱,现在看有可能。如果你的盈利点转成金融,就是(提供)服务了,你这家餐厅肯定是很便宜的,而且员工待遇更好,就是跨界,技术的进步带来跨界。”

现在,海底捞已经调整思路,把店面开小点儿,让深度服务更贴近用户。张勇相信,这其中必有海底捞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

对于海底捞成为o2o线下入口的构想,张勇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是一种可能性。这又是海底捞对行业的敏感,以及快速反复。因为,当前很多餐饮老板还在努力开大店。一比较海底捞,你就知道谁OUT了。

这些年,张勇也在进步,他不断扩展视野广泛交流。张勇的学习能力和他的敏锐性就是支持海底捞持续成长的动力。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变化,海底捞其实一直跟得很紧,比如海底捞外送、百度直达号、微博营销等等都是海底捞第一时间的尝试。

张勇并不干涉具体运营策略,只是会交代下面的人:要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投入要大一些。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让海底捞的学习力成为企业真正的动力。

张勇曾跟高管们说,如果当年留在简阳,没来北京,就一定没有现在的海底捞。同理,此时的海底捞必须走出国门,去见识、去对标、去平衡风险。比如国际化这件事,如果他们不去美国,不见识小费制,张勇也想不出计件工资。

这就是网络世界上的狠角色:很多人比你美、比你有钱、比你背景好,还比你努力一万倍!

一站式O2O APP开发

投资Snapdeal: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各取所需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正在计划跟富士康一起投资印度电商公司 Snapdeal,投资总额将达到 5 亿美元,完成投资后 Snapdeal 的估值将达到 50 亿美元。

去年,阿里巴巴的投资方软银资本刚刚联合美国电商公司 eBay 一同斥资近 1 亿美元左右收买了 Snapdeal 近半股权。如果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投资的消息准确,这两家公司将共同持有 Snapdeal 10% 的股份。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的情况,郭台铭说服了马云,一同投资比分开投资更好。

此前,已经从阿里巴巴旗下拆分出来的支付相关业务实体蚂蚁金服斥资 5 亿美元收购了印度本地移动支付公司 One97 25% 的股权。One97 旗下的 Paytm 是印度最流行的移动支付产品,地位相当于印度版「支付宝」,为绝大多数印度电商网站和其他互联网服务提供支付服务。通过本次投资,阿里巴巴在印度的投资组合已经涵盖了电子商务和支付服务,如果再投个物流公司的话,就组成了电子商务全链条。

印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似乎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生态下的一个热门市场。数据显示,印度是中国和美国之后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大的国家,且和已经触及天花板的中国不同,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目前保持着高达 20% 的年增长率,这就使得中国的智能手机公司开始一窝蜂地杀向这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市场。在着眼全球的投资者眼中,印度「像是五年前的中国,无数的机会等待被发掘」。

然而,用人口基数→人口红利的逻辑来推导印度将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市场,这个路径并不通顺。印是一个种姓制度割裂的国家,30% 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照 IMF 预测数据,再给印度 5 年时间,其人均 GDP 依然无法赶上中国 2008 年的水准。印度去年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总交易额目前只有约 130 亿美元的规模,不及阿里巴巴一家年交易额的 1/20。

但似乎,印度市场目前的泥沼与荒蛮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和富士康这样的战略投资者砸钱占位的决心。特别是富士康,最近两年来已经通过频繁的战略投资,从制造者慢慢涉足了供应链当中当中的全环节。前段时间,印度将进口智能手机的税率从 6% 提高到了 12.5%,促使智能手机厂商开始考虑在印度投资建厂制造手机。富士康此前宣布,将在未来 2 到 3 年内在印度投资 35 亿美元建厂。

和阿里巴巴一同战略投资印度最大电商之一的 Snapdeal,富士康能够帮助自己的手机品牌合作伙伴们在印度锁定靠谱的销售渠道。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从激烈到惨烈的 中国互联网竞争

据报道,6月12日一天之内,在江苏镇江、常州和湖北咸宁,大众点评员工和美团员工发生三起冲突,这么频繁的“武斗”,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多见。当年团购业千团大战据称5年生存率3.5%,但也没发生目前的武斗,而今孑遗做强做大之后,反而大打出手。

美团与大众点评只是近期互联网业争斗之一例,而整个行业争端正在频繁发生,比如小米和乐视,最近双方正以隔天一个发布会的频率对对方进行力所能及的攻击和指责,根本停不下来,斗争手段甚至蔓延到资本市场,乐视指责小米恶意“做空”其股价。在另外一对宿敌猎豹移动和apus之间,双方把官司打到了国外,还发生了国外街头拦截对方CEO强行递交起诉书的一幕。在宿敌雷军和周鸿t的手机战争中,周鸿t把它的新手机定价到以前不可思议的低价399元,反映出互联网思维下手机市场竞争的血海一幕。

在此之前的四月份,雷军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状况,他给员工发内部邮件称,未来五年之内,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这是“惨烈的五年”。竞争从激烈变惨烈,是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表象,而背后反映出的则是互联网产业的一些短板。按正常理解,即便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产业依旧是一个朝阳行业,因为增量市场极大,蓝海更多,互联网企业本来不应该像现在这样血腥竞争,但在中国,偏偏发生了这样的状况。

生于山寨,死于激斗,这是一大原因。中国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或商业模式都是模仿自国外,这导致很多新产业从一诞生就是群雄并起,比如美国只有一个雅虎,中国有三大门户;美国只有一个groupon,但中国却是千团大战;美国只有一个uber,中国却有滴滴、快的、易到等一堆,既然大家都没创新的技术,那就只有烧钱,拼市场。而在一个创新驱动的市场里,因为先发优势和技术门槛的存在,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蓝海变红海的。

其实只要市场够大,竞争对手多一点也无所谓,但近年来的新形势则是,互联网用户的增量市场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高达九亿,基本上已经到了天花板。国内市场就这么大,竞争者却越来越多,手段也不得不变得更激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使涌入互联网市场的资本越来越多,在企业中资本甚至有超越创始人意志的巨大魔力,更多的资本则意味着更多的不安和骚动,更大胆的手段,在滴滴与快的的竞争中,不计成本的烧钱已经令人瞠目,但最后两家居然进行了合并,这在企业史上都不多见。令人沮丧的则是,这些现状甚至原因人人看得到,但在短期内却不可能有办法改变这基因决定的一切,越来越惨烈的竞争似乎是整个产业的宿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社区电商,真的需要一个跑腿的么?

“楼口淘金”热正在席卷城市的各个社区。懒人经济,让楼下到楼上这段距离也有了商业模式。那么,如此多玩家开始介入社区电商O2O。为解决配送速度问题,社区电商领域的公司目前存在两种做法:一种是建立生态,线下店、采购和配送一起做;而另一种只是搭建夫妻店和小区业主之间的售卖平台,配送服务交由店主。于是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你的小区真的需要一个跑腿的么?

社区电商,真的需要一个跑腿的么?

移动互联网的魅力在于,楼下五十岁买水果的大叔,也会懂得流利的操作一款App来在网上售卖自家的水果。而如今,不仅是卖水果的大叔,就连楼下小卖铺的阿姨也要加入移动互联网大浪潮中。

有米有是一款被称为“手掌上的便利店”的App,其创始人蒋长浩告诉钛媒体,他们想连接的正是你家附近的夫妻便利店。这样的模式并非首创,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社区001、爱鲜蜂等等,但是模式较为不同的是,他们采用店主自行配送的方式,并不承担物流的负担。

社区001是数次被提起的社区O2O的典范,它采用和大型商超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建物流集散地和配送团队来为下单的用户服务,达到一小时内快速到达的效果。社区001的创始人邵元元,将自家的模式笑称为“超市搬运工”,他们的目标用户是那群中青年以上的家庭主妇。

相比于社区001,蒋长浩更加看好轻模式的运营,他认为没有了物流负担,将配送完全交给夫妻便利店的店主来做,更加适合创业初期的公司。“我们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订单高峰期一般在中午和晚上,也就是写字楼和下班回到家之后的一些即时性需求。”蒋长浩对钛媒体表示。

而这一切,都源于美国的一家公司。创办于2012年的Instacart,在2014年12月底完成了一轮2.1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20亿美元,而就在六个月前,它的估值还“仅”是4亿美元。Instacart的商业模式正是在中国炒的火热的社区O2O:让消费者通过PC或手机应用在在本地商店购买日用品,然后向其提供快速送货服务。

蒋长浩表示,虽然这个模式是以夫妻便利店为切入点,但是后期有很多的想象力,收发快递、还有一些到家服务,都能够通过这个来完成。当然,能想到这点的并非他一个人。6月16日,同样主打社区O2O的创业公司“生活半小时”宣布完成了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而创立于去年五月的爱鲜蜂也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显然,社区O2O已经成了一个被盯上的入口。

一小时配送,几乎是所有的社区O2O产品都会提到的标准。

速度是配送到家服务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一小时之内无法完成,还不如用户自己下楼去跑一趟。这些创业者们深谙这个道理。

最先强调这个概念的快书包,曾以送书为切入口,在2010年6月8日推出全新的“一小时到货”服务,并且推出了当时创新的“限时送”、“定时送”配送服务。社区001、爱鲜蜂也都有意去强化这个概念。为了保证送货速度,社区001自建物流团队和中转仓库,希望通过快速配送来满足那些“城市懒人”们的购物需求。

爱鲜蜂的送货员则基本是各住宅区及办公区周边的小卖部店主。有米有采用的也正是这个方式,蒋长浩告诉钛媒体,夫妻便利店的好处在于,他们闲暇时间较多,同时距离用户近,完全可以实现一人看店一人配送的物流环节。“理想状态下配送速度在20―30分钟,高峰期会有一些延迟。”

不过,在最后一公里上,创业者们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自建物流的方式让社区001也备受质疑,在模式进行扩张之后,物流团队过于庞大而成为了最重的部分,而目前小区内的配送订单客单价并不高。

强调一小时电商的快书包,在去年9月份传出了要打包出售的消息。其创始人徐智明也反思到:

“自采货物、自建仓储、自建物流、一小时到货的模式,可能是个错误的方向。一小时到货却有需求,如阴雨天的雨伞、晚餐前的茅台等急需品,但是集中这些需求,支撑整个网站快速增长,确实很困难。”

即使是像有米有、爱鲜蜂这样的轻模式,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线下夫妻便利店的管理问题。小卖铺的店主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和配送速度。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思想意识需要统一强调管理,并且部分店主也会偶尔存在人手紧张问题。

记者在晚上十点半左右选择离家最近的便利店进行了下单,但是并没有得到店主反馈,而是以店里缺货的缘由被拒单,但前提是店铺中并未注明缺货且表示持续营业到凌晨一点。类似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用户的即时性需求而言,体验并无法保证。

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可以被巨头公司迅速模仿的。今年3月,京东商城宣布上线“拍到家”,依托京东物流体系,向用户提供3公里范围内生鲜及超市产品的配送,此外也涉及鲜花、外卖送餐等各类生活服务速递业务;同年5月,美团也把眼光投到了更广的O2O领域,希望通过为上门服务商提供流量入口,来“占领”小区;专注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拉卡拉也透露,将在年内上线其社区电商业务。

不过,按照蒋长浩的说法,O2O是一个重线下的苦活累活,而这些也正是互联网巨头最不擅长和不愿意去做的。究竟谁的路会更胜一筹,我们还尚不得知,但倒下的快书包和叮咚小区已经为社区O2O 的创业者们标出了雷区。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小米VS乐视:开放与封闭之争

开放还是封闭,这在人类当代商业发展史的很多节点上似乎都已不是一个问题了,事实上却始终是个问题。

最近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小米创始人雷军,一个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6月10日,小米宣布成立视频联盟,该联盟的关键词是“开放”:在这个平台上,视频播控平台CNTV一端连接内容,这些内容除了CNTV平台原有的内容外,还有加盟视频联盟的其他内容,比如来自优酷、爱奇异、华策影视等渠道与内容提供商的内容;播控平台另外一端对接小米的硬件终端,包括小米手机、平板,还包括家庭互联网终端小米路由器与小米电视。

内容通过播控平台到达终端,似乎与以前的模式没有任何变化,其实有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小米终端的CNTV播控平台是小米定制版权的播控平台,联盟内的内容独家授权给小米,其他硬件终端则不能播放。

这一授权在手机,平板端的作用是优化用户入口:在原来的模式下,用户为了享用不同渠道的视频内容,需要下很多客户端,优酷、爱奇异、土豆、腾讯、搜狐装了一堆;在定制版播控平台上,只需要通过小米视频就能获得所有内容。

这在电视端的意义更大:在原来的模式下,硬件厂商无论与哪一家播控平台合作,内容都是有限的,只是全网内容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同时按照广电监管规定,预装其他渠道的内容入口(比如APP)是非法的;在新的模式下,通过小米定制化的播控平台,可以享用视频联盟内的所有内容,播控平台对这些内容进行审核,达到可管可控的监管要求。

很多公司都有一个梦想,一个实现家庭互联网的梦想,包括互联网公司,传统电视厂商。然而既要符合监管规定,又要实现内容丰富性,却一直是通往家庭互联网道路的一道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小米的视频联盟算是一个解决方案。

要跨越这道监管门槛,不仅小米在想办法,同行也在探索,比如乐视网。乐视网的做法是自己成立乐视影业,乐视影业不仅制作传统的影视内容,也制作纪录片等自制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播控平台到达乐视电视,盒子等终端,以及刚刚推出的乐视智能手机。未来,这些内容可能出现更多乐视智能终端上,比如乐视汽车。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小米说自己是开放,开放的意思是自己做得少,合作伙伴做得多,用社会大分工的模式实现物种丰富性,形成生态。开放成为小米的标签,而乐视也需要一个标签。很快,乐视创始人就找到了一个标签,贾跃亭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乐视的模式概括为“封闭的闭环”。封闭的闭环显然不易理解,一天之后,贾跃亭清楚明白地称之为闭环。

“封闭”的提法显然更为旗帜鲜明。此前回避闭环的原因很简单:无论小米,还是乐视,都认为闭环无法形成生态。如何形成生态,简单说就是“保证物种丰富性”的方法论。与开放相比,封闭似乎只有单一物种的生长,无法物种繁荣。

贾跃亭最终意识到:其实封闭也能实现物种的丰富性,形成生态。比如苹果是封闭的,却同样形成了生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有庞大的供应链系统,有超过百万的应用开发商。苹果、微软两家公司在PC时代的竞争也很有意思:在PC时代早期,苹果是赢家;但在PC产业成熟期及后PC时代,赢家却是微软。

开放都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吗?在PC时代,微软Windows比苹果的生态更为开放,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即Linux系统却从未成功过。Linux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摇身变为安卓系统并大放异彩,PC时代没有人可以想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PC时代早期,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早期,更为封闭的苹果主导了产业创新,无论结果如何。

在笔者看来,开放还是封闭其实都不关键,关键在两点,第一点是创新能力;第二点是物种丰富性。个人的意见是:就产品创新来说,智能手机、苹果手机,甚至智能电视都已经十分成熟,产品创新的时间点已经过,产品创新已经进入尾声,而保证物种丰富性的生态建设成为公司竞争的焦点。从这种意义上,小米的选择开放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的适当抉择。

封闭的生态建设,其实也需要社会化力量参与。小米数码负责人王川对乐视封闭这样评价:其实就是一个公司的多元化,智能电视、电视、汽车自己来,内容制造自己来(乐视影业),渠道自己来(乐视网)。王川的结论是“乐视没有生态”。这一结论算是竞争对手的点评,一定有偏颇之处:乐视同样有自己的内容合作伙伴,不是所有东西都姓乐视。

对于乐视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物种丰富的生态建设上,乐视比较落后。当然其他硬件厂商比乐视更为落后。

另外,多元化和封闭产业链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即木桶效应:整个产业链上,只要有一块短板,就会降低整个桶的蓄量,降低竞争力,其余地方再长也无济于事。开放性的生态则不同,可以从开放的社会化系统寻找最后的供应商,快速补缺,将最短变为最长。当然,开放性的生态也并非必然会胜,开放系统需要避免重走Linux在PC时代的覆辙。

封闭还是开放,过去一直是个问题,未来也会一直是个问题。这两者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正确,也是不是绝对的错误。

关于封闭与开放的竞争,有一个令人温情且伤感的故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临逝世前不久,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去看他,两人聊起了开放与封闭。两人聊了一整个下午,两人聊了什么?大部分内容至今也没人不知道。有个透露出来的细节是这样的,乔布斯说:我选择封闭,您的开放看起来也不错。比尔・盖茨则以微笑应对。

彼时,微软与苹果两家公司的竞争继续;乔布斯的家外,硅谷的阳光明净耀眼。时光飞逝,岁月静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