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如何推广

一款好产品是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除此之外,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如何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也是必不可少。本次专访中,洪亮反复强调:“这个市场不是只要把产品发布上去,就可以日进斗金,使用推广手段增加产品的曝光度是必须的。”他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秘诀有三:推荐、进入排行榜和Lite 版本.
第一步该如何做?洪亮认为:“产品只有一次曝光机会,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免费推广方案

  首先是截图和说明。这些内容上线之前就要做好全面准备,避免语法错误;截图时要把游戏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让用户一目了然就知道游戏的玩法;每次更新之后,要将截图和说明与时俱进;

  其次,产品发布前期就要预热,可以采用图片加视频的形式;

  第三,产品上线时要把消息传播出去,可以利用PR公司、BBS、Twitter、Facebook等渠道;洪亮认为,此时是争取上榜的最佳时间,所以产品定价要合理,例如可定为0.99美元等符合常规用户的心理价位;

  同样,在产品更新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样的步骤来进行。

  在定价阶段,有些开发者会想到开始利用产品免费的优势来曝光,洪亮认为这里边也有学问:

  1 。绝不无缘无故的免费,且新产品不要免费,即便想免费也不要一开始就免费;

  2 。如果是在推荐位,绝不免费;

  3 。免费要在最高点结束才会有效果,不要只免费一天;

  4 。同类型产品免费推广才有用。

  在App Store中,免费榜竞争其实也很激烈,想冲高就要借助外力,这里洪亮推荐了国内的WeiPhone/AppToday 和国外的 FAAD/OpenFeint。

  以上都是免费推广应用的方法。接下来是花钱打广告的方式。

  花钱打广告

  市场在变,App Store一直在变化,规则也在变。洪亮认为,开发者要接受这种变化,并适应变化,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产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于如何花钱,他总结了五点:

  1 。如果预算不高,只有1000或2000美金,建议不要做推广,因为效果并不明显,除非产品设计得非常好才有可能出效果。

  2 。Admob用来推免费的产品更有效,收费产品要慎重;

  3 。Web广告要多面开花才可能有效果,投入产出比不一定高;

  4 。对于PR公司的宣传,这是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前提是要找到一家很好的合作伙伴;

  5 。最后是一种新型的推广方式——游戏内置广告购买,例如tapjoy和flurry等。

  “广告是门学问,设计、广告词、版式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这需要消耗很多的财力。综合以上手段,如果开发者可以投入几千美金,那找PR公司是最优选的。”洪亮总结道。

  综上所述,要做到在App Store上推广好自己的产品,必须要:

  l 。时刻观察Top 100的变化,设计出符合市场的产品;

  2 。产品上线前,应用的图标、名字、截图,说明都需要用心制作;

  3 。产品发布前就可以开始推广,制作视频很重要,建立专门的网站亦重要;

  4 。产品上线后,利用一切手段让用户知道它上线的消息,如论坛、Twitter、Facebook等,并有效地利用推广码增加曝光度;

  5 。启用PR公司和广告必须大面积同时出击才有效。

  此外特别要注意,产品的Lite版本一定要制作;在产品上了推荐的时候一定要降价;如果想要产品免费,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因为有时候只有花钱才能做好免费;如果产品能持续更新最好。

  在App Store上摸爬滚打之后,洪亮坦诚地说,必要时开发者还要懂得放弃。有时开发者对市场的理解与用户对市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产品不成功,开发者应该懂得放弃这个产品,总结先前失败的教训,全新地制作出一款新的产品。

  把握好iPad市场

  对于iPad这个新兴市场,洪亮认为iPad市场比iPhone市场小,应用产品的价格比iPhone版本要高,所以他个人不建议开发者做 universal版本的应用。同时他讲到iPad上的应用竞争并不太激烈,产品上推荐相对容易,并且如果产品在iPhone版本上过推荐的话,在 iPad版本上也很容易上推荐;此外,由于用户在iPad和iPhone上的行为习惯不同,所以iPad应用上榜单的时间要长于iPhone应用上榜单一周的时间,推荐榜单的威力相对持久。

  所以他建议开发者在设计程序的时候,美工图形按照iPad上的应用大小来设计,在改为iPhone上应用时只需要缩小就好了。

  最后,他用两句话与广大程序员共勉:

  推广最好的模式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成功=努力+实力+运气

app开发从app加载页面开说

都说好的交互设计的评判标准之一是“别让我等”,但互联网产品总是受制于实际的网络问题。移动端产品则更为明显,2G、3G环境下加载不够给力,wifi环境也未必每次都是那么顺利。因此“别让我等”更像是种奢望,我们倒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优雅而不令人烦躁的等”。与之最直接关联的就是app加载页面的设计。

一个app加载页面,大致分为3类:

(一)启动加载页

启动加载是我们打开app的第一眼所看到界面。会给用户留下该产品的第一印象。
通常启动加载页设计有几种:

1、固定的加载页

Logo、slogan、产品主色、版本号、出品团队,这是初级启动页面的基本构成元素,设计者的目的就是最直接快速的向用户传达产品形象,这也是让用户最直接了解产品的手段之一。但也因为实现成本低,且样式固定简单,久而久之容易审美疲劳。于是加载页开始升级。
这里要提到让加载页不那么孤立、突兀的方法:

视觉的延续性

。例如weiconote的加载页背景和它的主界面背景一致,视觉上达到了和谐的过度。

动效的使用

。通过淡出或开门等转场效果,让加载页面和内容页完美的过渡。例如豆瓣电影和天猫客户端。

2、会变的加载页

当一尘不变的加载页开始寻求出路,结果会是什么?对,会变的加载页。但是任何变化总得有迹可循,让用户得以理解。目前有2种维度:

1.节假日定制加载页

在不同的节日,启动加载页都会围绕节日&产品进行设计。在突出产品形象的同时,传达节日信息,是情感化设计的一个范例。例如掌上百度symbian。
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些应用的启动页面,在用户生日时埋下的彩蛋:这种都是转移用户注意力的手段,让用户不再沉浸在等待中,而是通过这段等待时间传达其他有效信息,让用户不再烦躁。

2.不同版本定制加载页

当app版本升级后,启动加载页也随之升级,可根据当前版本的主题、特性或新增功能,设计符合该版本的加载页面。也增强了用户对新版本、新功能的认知度。
3.同主界面的启动页

用app的内容页作为启动页面的内容,从启动加载页到加载完成的首页,版式内容几乎看不出差别。这样的启动页,让用户提前进入主要界面,强化用户对主界面的印象。也不容易造成很大的视觉跳跃感。但也存在问题,长得像主界面的加载页会给用户造成可用的假象,但如果加载的时间过长,点击伪主页如果无响应,也许会让用户恼火。
4.使用动画的启动页

在游戏app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在loading的过程中,用户看到是一段动态的flash。有时也有可能配以相关的游戏音乐。例如游戏subway surf。这种方式虽然最有富媒体效果,但同时却也因为比较消耗资源。有时候因为加载负担太重,甚至会造成画面不流畅。因此需谨慎选择。
(二)内容加载页

目前较常见的内容加载页会用加载模态框去表示当前正在加载中,实在是不怎么美观,且加载前和加载后的页面关联性很弱。这种体验实在是很令人头痛和不悦。
那有没有内容加载的好体验?
几种优化手段:

1.增加加载页面间的关联性,避免使用模态框

例如line的通知加载。加载进程在加载的通知项上进行,这时候不妨碍用户浏览上下的内容。
2.加载时就显示加载后的页面样式,最大化保持视觉连贯性

这种手法也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在加载过程中告知用户有效信息,“你稍后即将看到的页面会是什么样”“会有哪些内容”,让用户提前有个预期,也让用户有了等待的欲望。
3.加载时,预填充内容

这里的内容有2种。可以是提前预设好的,例如next day里的头图,再没加载出来前都用一直可爱的兔子图替代。另一种是,显示上次浏览留下的内容,像最近更新后的path,加载时,用户可以查看上次加载成功的内容,而且很巧妙的把加载中的图片黑白虚化处理。
(三)下载、应用的加载页

另一个常见的加载是下载/应用时的加载页面。下载和应用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而不要想象成两个独立的模态框。

在cardmon这个应用中,下载和应用的过程就被包装成了一个连续而精致的过程。

设计者找到了card和下载之间的联系,运用云端向信封连续不断发送卡片的动效,再加上下载进度条,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下载等待过程展现出了那么一丝生气。在下载完成之后,进度条顺理成章的过渡成安装过程。动画效果依旧围绕着之前的卡片logo进行。同样的安装进度条依旧可以提示用户剩余的时间。
这一包装手法的要点即是,找到产品与下载之间的某种关联,合理运用动效、进度条、连续的处理下载安装过程。
另一种,是weico主题下载的形式,将下载和安装看做独立的两个过程。下载和安装分离的使用场景通常是,用户也许希望浏览、下载多个主题,再确定使用哪个。因此,下载被处理成取代下载按钮的进度条会比较合适,而非模态框。因为这样的加载方式不影响用户再浏览其他内容,不会让下载模态中断用户原本的浏览行为。
以上就是app加载的几种形式和设计方法。看似不起眼的加载页面其实恰是整个app是否用心和精致的点睛之笔。这一点点的等待时间也许会改变整个用户体验。再次总结,以上倡导的几个原则:

1.合理利用启动页面,赋予等待时间更多的意义

2.避免使用模态打断用户

3.加载页面,为用户提供预期,和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4.注意保持视觉的连贯性

解析:APP运营的工作职责和指标

简单来说,从APP产品上线开始,运营工作也随之开始。运营的核心目的即让一个产品活的更好,活的更久。让APP产品活的更好是指通过各种推广、渠道让产品的装机量、活跃用户数、市场占有率等数据获得提升。让APP产品活的更久则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信息反馈收集产品相关优化信息,以供PM进行产品功能的完善,从而获得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

根据APP运营的目的,APP运营工作具体有:

1.渠道管理:这点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移动互联网渠道有限,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应用市场、论坛或其他下载网页、移动终端的内置三个方面。因此,渠道管理又分为两方面具体工作:

a.渠道的扩大,即拓展商务合作伙伴;

b.渠道的监控,即及时了解推广渠道的用户数据与用户质量,以及时调整渠道策略。

2.市场监控:监控产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分析竞争产品的相关数据,如:装机量与活跃用户数等,并提供相应的策略。

3.活动营销:策划相应产品线上或线下的推广活动方案,以达到提升装机量、活跃用户数等相关数据的目的。

4.产品分析:协助PM进行产品调研,并提供用户反馈,针对用户行为进行细致分析,提同合理的产品改进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一切APP产品运营具体工作的基础都是数据,只有准确地跟踪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才能进行其他运营工作。

APP运营的核心:效率

笔者理解所谓运营的效率,指的是能够快速的进行产品更新、处理突发事件、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等。

运营的3大要素:用户、产品和渠道

用户和产品不用多说,所谓的渠道,理解下来应该是联系产品和用户间的通道,举个例子,QQ是产品,我们是用户,联系我们和QQ之间渠道便是互联网,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也不会有QQ今天的庞大用户群,所以渠道建设在运营中所占的地位可见一斑。

运营的内容:运营策划、BD、媒介、活动营销、数据分析和市场监控

通过不断的策划确定产品的前进方向和更新,然后通过BD与渠道方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宣传产品,活动营销自然是用来提升活跃用户,数据分析和市场监控是为下一次策划打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监控中对手产品监控。

运营的3大目标:营收(即赚钱)、增加新用户的数量、提升老用户的活跃度

周鸿祎观点是:好的产品要有2个特性:1、在一点上能够打动用户,比如360的免费。2、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用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互联网产品都离不开服务的属性。

数据分析是运营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数据不是万能的,千万盲目迷信数据。拿到数据的不要先记着进行分析,而是要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越是复杂的产品数据越是不准确。而数据分析应避免泛泛而谈,应当找到关键一个或几个数据指标,围绕这个指标做产品的规划。任何产品都很难同时兼顾所有的数据提升,我们要做到是抓住重点。

运营的4大意识

1.成本和产出:不是有了数据提升便说明产品的更新成功,关键还是要对比下成本。每次完成产品的上线后,做一次成本和产出的对比,以此衡量迭代的效果,作为下次更新的参考。

2.聚焦和细分:不断成长的产品将面临用户群的扩大,而用户的需求则变得越来越多样性,而为了,往往为了照顾不同用户的需求而对产品进行细分,其结果容易带来就是运营力量的不足和成本的增加。所以,在没有足够运营力量的情况下,做好产品的聚焦的重要性要大于细分产品

3.效率和量级:腾讯的盈利和QQ在线人数成正比关系。在平均用户消费这样的关键指标上,腾讯10年没有进步。说明伴随着量级不断的攀升,产品的运营并没有相应的提升。产品运营的效率已经跟不上了。效率是衡量产品经理的真正价值。想起了我一位执行力超强的前辈。

4.前奏和高潮:产品的运营不要希望一击命中用户的真实需求,一个优秀的产品运营面临着是不断的失败和尝试,最终迎来高潮。

总结

1.互联网产品和运营是驱动;

2.不能把运营与产品混为一谈,再烂的产品也得运营;

3.运营必须目标导向,数据为基础;

4.平衡好各个业务逻辑之间优先和比重;

5.运营也如同产品一样是有品味,有个性的;

6.有些运营是暗藏于产品中,这是运营的高境界;

7.用户是运营中核心协同者;他们行为直接影响运营者的信心;

8.运营逻辑须与产品逻辑一致;

9.产品的愿景定义了运营范围。

O2O市场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找到方向的时候,o2o的市场和前景更是被互联网行业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和想象空间。在很多人看来,O2O(把线上能力和线下用户生活关联起来的一种服务)是一个数万亿级别的市场。这里有着更多的潜能和金矿没有被挖掘。

O2O究竟有多大市场呢,其怎么样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需求激发市场潜能呢,不妨看一下数据。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你年11月,共有64家O2O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2011年前11个月,在O2O市场的投资金额近70亿元人民币。此外,2011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为562.3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986.8亿元,增长率为75.5%.

在本地化服务盛行的今天,尤其是在电商领域,一直都在强调商务本身的功能,必须把线上和线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交易,O2O应运而生。

在很多人看来,能够将传统的线下和新生的线上进行有效的衔接,一定能够催生和激发出新的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确没错,但是怎么样在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SOLOMO以及LBS等手段和方法服务于商业(CO)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一句话,新的环境下,怎么样利用社会化等要素和媒体形式,在本地化服务的过程中,利用移动载体的特点,将线下和线上结合起来产生特定的商业模式。

市场前景虽然很大,会否像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一样,成为镜中月水中花呢,目前还是未知数。

 二维码能找到O2O的出口吗?

扫描二维码购物、买电影票、打印优惠券、会议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二维码突然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腾讯、百度等巨头的关注使二维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普及期。

“二维码产业链涉及方面非常之广,基本包括商家,二维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解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识读设备提供商、增值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移动终端提供商以及最终用户,应该说从商家到用户,不仅有二维码相关软、硬件提供商,也会包括很多的增值服务提供商。”一位业内人士称。

二维码在产业链上涉及商业信息化(物流管理、质量监控、产品防伪、身份验证)、移动营销(广告互动、广告监测、数据库营销)、移动商务(移动安全、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移动社交、打折优惠)等。“不仅行业之多、而且规模之大。

“二维码本身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产业,但它们是产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未来二维码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在10月份刚刚举行的移动开发者大会上,腾讯CEO马化腾如此表达自己对二维码的看法。

“近两年来,二维码在国内典型的应用场景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全国实名制火车票。从目前的二维码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积极推动二维码的应用普及。

二维码成了连接线上和线下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平台化的特点,特别是二维码作为一个线上的入口,与手机支付相结合,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支付过程,让O2O成为了一条完整产业链。

这是巨头的狂欢吗?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百度、腾讯、阿里等无一例外的在移动互联网和O2O市场布局设点。10月17日,百度宣布分拆百度地图,成立LBS事业部,并将与百度移动?云事业部双管齐下,形成云+端的移动战略布局。

作为电商巨头,淘宝当然也不会放过线下这个广阔的市场。日前,淘宝低调推出地图服务,具有定位、找周边团购优惠、找本地商户等功能。其中团购优惠由聚划算提供,商家来自淘宝本地生活。最近其布局明显提速,先是淘宝推出了地图服务;接着10月31日,本地生活本地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丁丁网正式宣布获得阿里巴巴与花旗银行的投资。阿里正向O2O“闭环”大迈进。

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生活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所言,以“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构成的腾讯路径;微信+二维码。马化腾多次强调:腾讯和微信就是要大量推广二维码,这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成为腾讯O2O的代表型应用。

巨头们的加入让行业变得火热,甚至是燥热,支付宝的彭蕾表示,现在还没有一家敢拍胸脯说自己是赢家,其中的变数太多,机会太大。如果说腾讯是借微信切入O2O,大众点评网是得天独厚的商户资源,那么,阿里切入O2O的可能性最大,聚划算、淘宝生活、支付宝都有可能成就阿里在O2O的巨大想象空间。“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每个行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和探索着O2O的新模式,从最早的签到服务,到目前的酒店旅游的APP应用,线下二维码扫描完成线上支付等各种尝试,都在为行业发展新方向提供有力的探索。

另外,有些人会把O2O的市场和SOLOMO以及LBS等独立起来看,我觉得这样是不正确的,未来的O2O市场和技术中,一定是把社会化的因素、本地化的理念、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手段等因素结合起来,最终为商业服务。

在笔者看来,要想在这场盛宴中成为赢家,必须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或者客户终端应用作为基础。其次,需要有充实的线下资源,不仅包括商家资源,也包括区域化的运营资源等,如果Oneline和Offline要素都具备了,也就是B和C端的条件都具备了,那剩下的就是产品的实力和运营模式了,借助LBS以及SOLOMO等形式,找到最佳的商业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存在巨大的空间。

另外,手机地图也受到了空前的火热追捧,百度成立LBS部门,淘宝推出地图服务,360周鸿炜悄然成为高德地图的董事……这些是否也折射O2O将成为一种风暴快速席卷互联网呢,正如李开复所说:“O2O在国外看起来是即将要爆发,所以应该让我们充满着期望和信心。”

任何时候任何行业,有了期待总是件美好的事情,对于O2O市场的未来,也一定是美好的。

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

因为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就有可能把握移动电商先机,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领先潮流。

如果不懂O2M,甚至对O2M还知之甚少、一知半解,那就说明您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只到O2O层次。

这很可怕,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汹涌澎湃冲刷着整个世界,您却还停留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离移动互联网时代仿若千里之遥。

业界,请把O2M讲起来!

O2M,打上移动互联网烙印的O2O模式

O2M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业内有据可查较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似乎是国美电器,时间在2014年3月。

2014年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国美电器日前对外披露了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又称O2M。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认为,“真正的全渠道零售商并不是O2O,而应该是O2M模式,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但笔者认为,O2M应是对移动电商O2O模式的一个专门注解,一个具有行业独特个性的准确注解,而不仅仅是“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有自己的烙印,它应该是专属移动电商的,这个模式的核心在“M”,在于将传统互联网和线下流量都引向移动端,形成传统互联网、线下实体店与移动端的深入互动。

但主体和核心都是移动端,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都是为移动端服务的。移动端又反过来为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服务,为他们带来流量。

相比O2O概念,O2M指出了online to offline的online部分有一个流动的过程,即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化、牵引的过程,还指出了offline to online部分也有一个流转的过程,即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端的引流。所有流转的终点都在移动端。

这清晰地指明了移动电商与传统电商的不同之处,即工作流程和原理的不同之处。——在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O2O的工作原理是单纯的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过程。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O2O(即O2M)的工作原理是,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有一个线上流量内部流转的过程,线下流量有了一个向移动端流转的过程,然后最后都集中在移动端进行转化,最后再实现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

也就是说,以前做电商,只要关注PC端用户,将其进行有效转化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要做到既关注PC端用户,也要关注线下用户向移动端的引流,然后再想怎么转化。这就是O2M。

O2M不同于O2O,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鲜明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模式区别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不同,有谁也扯不掉磨不灭的行业烙印,深深打在每个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心上,它让我们更清晰,移动电商到底应该怎么做。

所以,请不要将他与O2O混为一谈。

离开O2O讲O2M,等于缘木求猪

但从本质来讲,O2M也离不开O2O的大背景,离开O2O讲O2M,不是缘木求鱼,而是缘木求猪——因为更难的是,你先要把母猪弄上树。

首先,移动互联网属于线上的一部分,虽然它是具有自己特点的线上部分,一方面它是传统互联网的有利补充,能为传统互联网带来一定的流量。另一方面,它与传统互联网互为因果,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动效应。其次,O2M是O2O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O2M是O2O战略于移动端的补充,让电商在理论领域实现了对移动电商的覆盖。另一方面,其实O2M甚至是O2O模式当中的一种,虽然它是O2O的特别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O2O的超越和发展,因为它打破了传统O2O模式仅限于对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互动的研究与关注,特别标明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地位,突出了它的个性。但因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始终也是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一种体现。

一言贯之,移动互联网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而O2O是互联网的产物,所以O2M是O2O的一部分。

只不过,它的流程绝对不是线形的,而是分叉型。分为Online to mobil和Offline to mobil两个支流。

Online to mobil

Online to mobil,字面意义即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从这里,我们领悟到的是,要做移动电商,我们首先要注重线上流量向移动端的引流。以往我们讲O2O,很多人或许都没关注过,其实O2O首先就存在一个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然后才是offline。有了O2M后,因为移动互联网独立于传统互联网而存在,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就更明显了,大家也许也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得更清楚,从而加大关注度了。

相对于O2O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来说,O2M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也就是说Online to mobil会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壁垒,因为毕竟平台不同,从PC端向移动端,跨越的可是两个不同的设备,两个不同的网络体系。笔者本文不会对如何突破壁垒做深入探讨,但毫无疑问,这也会因此增加大家对这个过程的关注度和研究,并认同这个过程的真实存在。

在未来的移动电商实操过程中,如何解决online to mobil的壁垒问题,实现二者相互之间的顺畅引流,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移动电商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在这个过程里,二维码等新兴技术可以充当桥梁的作用,但是,还需要有更开明的竞争环境,以避免各种封杀,进一步加深这种隔阂,阻挡移动电商前进的步伐。

Offline to mobil

相对O2O来讲,O2M更鲜明地指出了线下资源对线上的作用,或者说,更注重从线下向线上的引流。而O2O更多的是表明,通过把互联网变成实体商业的前台,然后让线下的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实现交易,再到线下去体验与消费产品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里,用户或许还为真正成为传统电商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只是当他们有购物的需要时,才会到实体商业的前台,也就是线上去。至少是,才会到电商平台上去。

而O2M明确指出了移动电商的另一个方面是Offline to mobil。

我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因为指出了二者的天壤之别。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已经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及各种手段,把用户变成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一部分,用户不仅购物时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不购物时也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比如微信电商平台,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目前要解决的只是,到底到哪一个平台上去的问题。这也是业内电商争夺的焦点,如果不领悟到Offline to mobil的真谛,及它与传统互联网O2O流程的区别,争夺将继续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企业简单并购或重组,而不是从提升用户体验入手争夺用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儿童教育类APP市场前景

现在00后的小盆友玩iPhone、iPad等高科技设备已经不再是新闻了,甚至有些游戏这些小盆友玩起来比大人们都要老练。那家长们在儿童教育APP的选择和控制上,是不是会对这块市场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顾虑之一:电子设备有辐射,长时间接触对眼睛和身体发育不利

父母认为处在身体发育的孩子们,不能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会对身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关于手机等设备对儿童影响的相关研究很少,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成人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在脑瘤方面。但是由于儿童的脑部发育尚未完成,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一些教育专家建议16岁以下的儿童最好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而且最好使用免提设置。

顾虑之二:手机游戏易上瘾,儿童自控能力还未成熟会影响学业

别说生性爱玩的孩子了,就连大人们也能为了一款喜爱的游戏而玩的废寝忘食。儿童自控能力需要家长不断正确的教导和长时间培养才能真正树立,万一孩子玩游戏上瘾,之前的健康引导铺路全报废,甚至还会影响学业,明明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会拖到三、四个小时,少了复习的时间,成绩自然下滑。

顾虑之三:游戏付费不值得,儿童喜新厌旧速度快

当我们研究一款游戏如何引入新元素,保持独特新颖,吸引玩家眼球掏钱内购,提高用户粘度时,手机游戏对于好奇爱玩的儿童来说,喜新厌旧的速度也不慢。连大人们都喜欢免费玩游戏,更别说要掏钱买一款给儿童玩的教育类游戏,有那几十块钱还不如买一本符合儿童年龄段的教育类图书,即使有天孩子看腻了,还能集结在一起卖给收破烂的赚回几块。

美国孩子抱个笔记本或者IPAD上学去了,即使老师留作业,内容也是让孩子自由选择,在兴趣为主导下自主自立的完成作业。对于教育类游戏,美国家长会挑选适合孩子年龄段发展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内容中自我探索,自我体会,这种自由式的教育对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中国家长来说,简直是“大撒把”。

家长尤其是母亲,在思维上的细微把握

从5岁以下到11岁,正好是儿童未上幼儿园——幼儿园——小学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教育类游戏的数量相比庞大的成人类游戏数量,可谓是凤毛麟角。几乎每一款游戏都需要付费(最高30元),免费的游戏较少,对于付费游戏来说,让家长单看游戏画面宣传是无法得知此款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有何帮助,儿童真正能在这款教育类游戏里学到什么?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女性普遍掌管经济大权,身为妻子+母亲+消费者,把钱用在刀刃上才是对的。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如何能让节俭持家的母亲为孩子购买一款符合身心发展的游戏,对于CP们来说无疑要思考很多问题,比推出一款供成人消费娱乐的游戏还要难。

发展点之一:老少皆宜的游戏并不能代替儿童教育类游戏

不少游戏评测对于休闲益智类游戏都标着“老少皆宜”,但真正计较起来,这类游戏并不能代替儿童教育类游戏。首先,它的娱乐性大过教学性,更多的是娱乐单一性;其次,即使包含了益智内容对于某些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是非常不适合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知识探索的进度、动手能力、思考程度等都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CP在研发儿童教育类游戏时,要么自身对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有专业了解,要么请来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指点迷津,或者收集妈妈们对儿童游戏的建议和好想法。

发展点之二:儿童成长离不开游戏,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最卖俏

随着动画手游《喜羊羊小顽皮》登陆安卓市场,儿童手游市场再次呈现潜力,IPAD上目前有一款免费手游《灰太狼大冒险》在APP STORE排名第一,今日在手机APP STORE排名第十四,快用苹果助手排第三。试玩后觉得这款游戏只能适合学龄儿童,或者极少数对这部动画片狂热的年龄偏大的粉丝,如果这款只有“娱乐”没有“寓教”的游戏变成收费模式,估计一个月它就会“死掉”。真正聪明的研发者注重“寓教于乐”元素,单纯的“汤姆猫”式互动不能长远地留住儿童的心,让父母参与其中,加强亲子互动,如果连成熟的大人们和孩子玩游戏玩的不亦乐乎,还会一味地抵制游戏收费吗?

发展点之三:儿童专用手机销量攀升

儿童手机,又叫儿童安全手机,是为了方便家长联系、监护孩子,专门针对4-14岁儿童而研发的儿童专用手机。虽然时下社会各界对儿童手机的作用、影响、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仍有48.84%的父母表示愿意给孩子购买儿童手机。厂商采用锂聚合物电池来替代传统的锂电池,并将天线设计到手机下方来降低辐射,有效提高了儿童手机的安全性。有些儿童手机具有GPS定位,sos呼救等功能。为此,儿童专用手机都出现了,儿童手机游戏的春天还会远吗?

发展点之四:儿童教育类手机游戏潜力无限

每一位儿童的成长都是用父母赚来的血汗钱“堆砌”的,更何况现代社会是“独生子女的天下”,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要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不砸钱“加油”怎么能跑第一呢?只要是孩子合理的需要,父母都会掏钱供应,即使要求不合理,一哭二闹三打滚即使父母不妥协,爷爷奶奶这些长辈也立马有所行动了。只有儿童教育类游戏做成精品,才能受到父母的青睐和付费,对于这类游戏,父母也会好奇它的内容包括什么?能给儿童带来什么知识?那些抱着捞一票就走的CP就不要沾染了,否则血本无归啊。

国外一家Famigo亲子游戏平台,曾获得100万美元种子投资,专攻儿童类游戏,在国内研发儿童游戏的公司显然寥寥无几,就连日期离着较近的GMIC大会那些行业大佬和精英,无论是游戏产品战略布局、下半年发展和研发计划、明年初步规划也都未涉及到儿童游戏领域,不知道日后会有那位中小CP或游戏公司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而成为圈内黑马呢?

移动互联网App衣食住行 渗透传统行业

衣食住行 渗透传统行业

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苹果应用下载量世界第二。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

2013年,“互联网+”成为热词,传统行业纷纷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联姻”。从报刊、网站到医院、银行,从读书、教育到娱乐、购物,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试水移动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人们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或许要升级为2.0版,变为移动互联网思维”。

去年,我国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其中,在苹果应用商店各国下载量排行榜上,中国位居第二。

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676.4亿元,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占比最高。面对广阔的移动购物市场,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各大电商在移动端加速“跑马圈地”。

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移动支付发展迅猛。根据报告,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8倍多,远超个人电脑支付增长率。未来,随着线上到线下渠道打通,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携手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移动互联网金融已经从过去的小规模、零散型,开始进入到规模化、与传统线下金融服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4年2月,余额宝开户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规模突破4000亿元。

在线旅游方面,移动端的竞争开始发力。截至2013年10月,携程移动端酒店预订占比的峰值超过40%,艺龙来自移动端的业务贡献率超过25%。未来,旅游业或将成为绕开个人电脑、真正实现移动化的行业。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传统行业,正是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官建文认为,“这使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也为社会进步和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科学院政策所研究员顾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

随时随地 革新社交方式

移动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65小时,从人随网走到网随人动,移动互联网在突破时空限制上为社交带来了质的飞跃,开启“移动社交”时代

如果说互联网让人类社交方式走入了新纪元,那么移动互联网在突破时空限制上为社交带来了质的飞跃,开启“移动社交”时代。

相较于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持续减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入繁荣期。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终端出货量达4.18亿部,同比增长62%;去年上半年平板电脑零售量为758万台,同比增长65%。

从2012年到2013年,个人电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略有下降,而移动端使用时长则大幅增加,从0.96小时增加到1.65小时。移动社交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分享。

根据腾讯官方数据,截至2013年底,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QQ月活跃账户数超过8亿,其中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占一半以上,同比增长74%。从微信和QQ的移动终端用户数和增长率可以看到,移动社交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方式。

你可以通过跑步应用来记录运动数据,进行路线分享;可以用手机即时拍照并发布在社交网站,记录生活点滴;还可以在微信群中随时与大家分享资讯、交流感受……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让用户无远弗届,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有线互联网是人随网走,哪里有网线,就到哪里上网;而移动互联网是网随人动,人到哪儿,网络就到哪儿,就能在哪儿上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移动终端具有高度的便携性,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它可以24小时在线,这是传统互联网做不到的”。

移动互联网在带来全新社交体验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使人们产生了依赖。北京大学学生程欣说,现在无论是联系同学还是获取班级信息,都是通过微信,而一旦网络不稳定无法登陆,就仿佛“与世隔绝”,特别焦虑。

报告认为,未来的移动网络将像空气、水、食物一样成为生活之必需。人的感官被无限延伸,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创造性得到提升;分享成本降到极低,思想、知识、智慧的分享将促进人群和谐、社会进步。但是,人也将始终处在被“定位”中,作为个体的人更没有隐私。

产业升级 催生全新形态

移动游戏市场同比增长两倍多,手机端视频用户数达2.47亿。移动互联网发展是一个有整合、有拓展、有创新,更广泛、更深入、更规范的过程

移动互联网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得到整合,建立了新的产业生态链,催生全新文化产业形态。

阅读、游戏、音乐等文化产业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创新。2013年,移动游戏呈现井喷。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112.4亿元,同比增长两倍多,占全国游戏出版市场的13.5%,未来移动游戏市场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移动互联网不仅为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新。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革新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以文学作品的创作为例,现在很多网络小说是作者写一段、发一段,网民读一段、评一段,实际上受众参与和影响了创作过程”,官建文说。在“创作—消费—反馈”的生产链条中,创作者与消费者、创作者与创作者、消费者与消费者正在形成全新的相互影响格局。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文化消费方式。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用户数为2.47亿,年增长率高达83.8%。移动互联网正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播放时段中解放出来,从影院、客厅、个人电脑中解放出来。

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经历了飞速发展的三年,报告认为,2014年或将进入持续稳定期。入口平台整合、行业跨界融合,终端全智能化、应用大数据化……移动互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更高效、更优质地服务社会和生活。

然而,在全民移动互联时代,移动安全和行业监管不容忽视。用户信息泄露、二维码扫描陷阱、移动快捷支付诈骗、移动应用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工信部发布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等规定,为移动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匡文波呼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指导和规范力度。“移动互联网管理是广义概念,从信息安全到版权保护等,各方面都需要强化。”

90后如何玩转旅游App?

今年5月,携程网对外发布的《2014携程无线用户预订行为分析报告(简版)》(下称“《报告》”)对携程旅行App的用户群体进行了系统地整理与 分析,报告指出,80后是携程App最主要的用户群体,占比超过了50%;90后用户的占比快速上升,是携程App最重要的潜在用户群体之一。为此,携程 通过大数据对90后使用App的习惯进行了再次的研究。

“我们发现90后是最了解携程App的,当然作为开发的‘程序猿’们除外。”携程App相关专家指出,90后对于携程App的了解程度是令人吃 惊的,“他们的浏览、预订行为覆盖了App的每一个角落,这在其他用户群体中从未出现过。”除了通过App预订机票、酒店、旅游度假产品外,90后更关注 App中角落的“其他什么”。

携程数据指出,有近20%的90后无线端用户几乎每天都会浏览携程App中的攻略频道,并且停留总时长超过1小时,90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 旅行攻略的习惯显露无遗;而超过75%的90后用户是携程App开发的签到功能的坚实拥护者,他们能够保持每天签到领积分的好习惯,通常他们会在下午 3-5点集中“打卡”。而诸如积分兑换、一生的旅行这类小应用,也成为90后用户扎堆的地方。

男、女分布平均 93前用户最多

与无线端整体女性用户占比不到30%的情况区别的是,携程App90后用户中女性占比达到43.36%,也是所有年龄段中女性占比最高的,显然90后女生对携程App的接受度更高。

年龄方面,23-25岁之间的90后占比达到了70.83%,这批90后大都刚走出大学校园,正处于出游欲望最强烈的年龄段,数据显示,这批90后 每年平均出游次数约为3.5次,通常App是他们的主要预订手段,占比超过9成。此外,1993-1995年出生正在读大学的这一批90后占比上升迅速, 目前已达27.25%,并仍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被称为“潜力股”。

携程无线端的90后用户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成都等重要的二线城市,这些地区生活水准普遍较高,90后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接触也比较早,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独属于90后的携程App使用习惯。

  提前一周预订是常态 90后认同改说走就走

从携程公布的数据来看,通常情况下,除了旅游度假产品,特别是出境游此类因办签耗时长等特殊性而导致预订周期较长之外,90后在出发前3天内预 订机票、酒店、火车票的占比分别为51%、74%、75%,要远远短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而37.25%的90后提前30天以上预订度假产品,这个数字相 对于其他年龄段超过6成的占比也偏低不少。

携程旅游专家称,90后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代人,他们坚持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并不会因老一辈传授的经验而轻易去改 变,更愿意亲自实践,得出结果。”从App提前预订周期可以看出,携程无线端的90后用户更认同说走就走的理念,保持自己的预订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规律。

  星级并非决定因素 90后多选双人大床

携程无线专家指出,90后用户预订酒店的时候,酒店星级并非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如客栈、经济型酒店等非星级酒店的占比就接近40%,而高星级 (4-5星)酒店的占比不到5%。“当然这也与90后本身的收入有直接的关系,即便是最早的一批90后也仅仅踏入职场2、3年,更不用说还在读大学的,所 以酒店的价格会是影响90后决策的关键。”而数据显示,90后更愿意选择离目的地较近的酒店,距离目的地1-3公里以内的占比要超过7成。

可能是处于恋爱的年龄段,约有56.80%的90后在通过无线端预订酒店时会选择入住大床房,而双人标间的占比仅4成不到,有意思的是,由于在 校90后结伴出游的不在少数,如果酒店有可供多人入住、类似上下铺的房型,往往很受欢迎,4-6个小伙伴同处一室更有一种身在宿舍的感觉。

90后更愿意国内游 近5成偏好单独出游

携程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90后用户更愿意通过无线端预订国内游产品,首选的目的地是北京,其后依次为九寨沟、三亚、昆明、上海、厦门、黄山、扬州、桂林、南京。出境游方面90后的脚步主要集中在日、韩及东南亚一带,前十依次为首尔、曼谷、济州岛、新加坡、东京、吉隆坡、华盛顿、台北、香港、普吉岛。

“同行人数是最能够反映90后无线用户的特质,46.40%的90后无线用户曾有过单独一个人出行的经历,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携程旅游专家 指出,“对比携程全部90后用户的旅行习惯来看,有单独出游经历的占比不到30%,而对比携程无线端所有用户群体这个数字仅在10%左右,所以可以说爱用 携程App的90后们,确实非常喜爱单独出行。”当然,这特点也比较符合90后孤独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80后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当移动互联网开始影响生活的时候,作为年轻一 代的90后首当其冲,90后用爱玩张扬、自信坚强的个性把各类App玩出了不同风格。近期,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90后是最了解携程旅行App的用户群 体,不仅一些内置小应用为他们说熟知,在App的使用频次上他们也是用户群体中最高的。

魔性的小咖秀APP,让明星玩疯了

201508031323
小咖秀是一款自带逗比功能的视频拍摄应用,用户可以配合小咖秀提供的音频字幕像唱KTV一样创作搞怪视频,同时小咖秀还支持视频同步分享到微博、微信朋友圈、QQ和更多好友分享你的视频。
小咖秀于2015年5月13日在app store上线,一周即吸引广大视频创意达人拍摄体验。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小咖秀的用户就达到了800万,最近一周小咖秀的用户更是直线上涨,百度指数显示一周内小咖秀的整体搜索指数达到58365,整体增长达到427%,截至上周日用户数量达到1500万,这让整个秒拍团队都感到“幸福来得很突然”。

小咖秀爆红主要由明星用户引爆,小咖虽然名字叫做小咖,但在传播时却非常善于运用大咖的力量!

王珞丹、华妃娘娘蒋欣、张一山等明星都玩得不亦乐乎。

201508031321201508031322png

导火索1:大咖加持引爆全民飙戏潮

导火索2:跟热门影视玩捆绑

导火索3:自传播也得靠“爹”定律

小咖秀所属的秒拍已于去年完成C轮融资,融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领投方为凯鹏华盈,其他投资方还包括了新浪、StarVC,而这两位幕后“干爹”对小咖秀也有着不小的加持。

北京现巨大彩虹,美照刷爆各大社交App

北京8月3日出现了巨大彩虹,几乎整个京城都可以见到。

IMG_1295 IMG_1305 IMG_1307 IMG_1306

 

北京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