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APP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 o2o 不断升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断的跑马圈地,淘宝的淘点点,腾讯的微信,滴滴与快的打车,饿了么等等,O2O 的领域不断出现巨头的身影。而同时,连接小区业主、物业、以及周边商户的这类小区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O2O 深入到每户家庭中成为了诸多创业者的方向。

叮咚小区,小区无忧,小区问问,小区管家,小区助手,诸多的小区 App开发公司 不断冒了出来,在尚未出现巨头的小区服务领域,似乎仍是个蓝海。然而,5 月 17 日,上海叮咚小区宣布获得亿元的天使投资,将小区 App 大战推向了高潮。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去年 10 月份获得 C 轮 6000 万美元融资的邻里私密社交应用 Nextdoor。Nextdoor 在美国可以说是发展的风风火火,从成立至今,共获得了近 1.5 亿美元的融资。

从成立开始,叮咚小区的产品思路就是仿照 Nextdoor 的方向,从小区社交切入,打造小区 O2O 生态圈。但是,获得了亿元天使投资的叮咚小区真的价值这么多吗?在国内,小区社交真的就是下一个 O2O 巨头产生的领域?

让我们先来看看叮咚小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叮咚小区的推广手段有哪些?

首先,工作人员小区地推。从 14 年 1 月份上线之后,叮咚小区第一批的用户就是靠小区的地面推广,上海浦东张江的玉兰香苑、汤臣豪园是他们第一批推广的线下小区。笔者也就驻扎在张江,正好赶上叮咚小区第一批的推广,叮咚小区推广的方式很简单,小区的商业广场树立一个广告牌,下载叮咚小区,领 5 元红包。其次,地铁广告,这应该是大部分用户看到叮咚小区最直接的方式了,上海的地铁车厢门以及一些街区广告上,到处都是叮咚小区的广告,其在上海 1200 万每月的推广费用,足够让其哆啦 A 梦样式的 logo 有了足够的曝光率。后来,笔者发现 QQ 空间的推荐应用的位置也出现了叮咚小区的身影,小区生活便利站的口号不时出现在笔者的视线中。经过几个月的积累,这些推广的渠道也带来了官方所说的百万级的用户。

然而,小区社交是否会在亿元的天使投资下就这样盖棺定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小区社交:小区社交是以居民小区为中心,基于同小区居民的人际关系,位于熟人社交(微信)与陌生人社交(陌陌)中间的一个社交领域。

尽管在国外有了成功的模式,但是小区社交在国内,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笔者并不认为其是一个强需求。

首先,不断流动的小区居民。在中国来说,大城市是大部分 App 发展的起源地,对于小区 App 更是如此。其实从推广上来看,叮咚小区选的第一步很不错,张江地区的居民基本以软件园的白领为主,人员密集,从事 IT 行业的居多,对新事物和互联网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较强,再辅以 5 元钱红包的诱惑力,几万的下载量很轻松就可以达到,但其忽略了张江地区小区的居民流动性,作为长期潜伏在张江的笔者来说,张江地区居民的流动性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今天在这个小区,下个月可能就会搬去另外个小区。其实不止是在张江,北上广是中国人员流动性最大的城市,在上海的很多叮咚小区的目标小区中,外来租房用户仍然占着不少的份额,更不用提二三线城市小区的空房率了。以租房为主的居民属性并没有对小区有很大的归属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交以及日常的生活服务,因此,对叮咚小区的使用兴趣必然大大降低。

其次,无序的小区管理。不是笔者贬低国内小区,除了小部分的高端小区以及部分成熟的居民社区之外,国内大部分的小区运营仍处于最低的标准,小区的物业管理者除了收个费,差个水表之类的活动能看到之外,也就剩下了门口嗑瓜子的保安了。连最基础的社区活动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居民监督小组和居民委员会了。Nextdoor 在美国可以发展起来主要受益于美国小区的成熟度,在 Nextdoor 上的主要需求亦是小区服务、商品推荐以及关于本地安全的信息。但在国内,单是本地安全的报警功能就是国内的 App 无法达成的。因此,国内小区管理的无序性根本无法支撑小区社交的开展。

最后,小区社交 App 用户群体的不稳定。对于项目的创始人来说,他想要面对的用户肯定是小区内长期稳定的居民群体,然而,他们是否想过,小区内最稳定的居民群体是哪些人?当然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而这部分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又很低。而且,小区内的年轻人有了陌陌、微信、QQ 以及论坛,也就对小区的社交缺乏关注的兴趣。因此小区社交 App 就落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年轻人不愿玩,老年人玩不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小区 O2O 真的就不需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区 O2O 是需要的,而且肯定会是未来一个较大的发展领域,只是,当前的中国小区的发展近况决定了小区社交肯定不是一个可以瞬间切入并爆发的点。

小区 O2O 的切入点有哪些?

第一步,从高端社区切入。相比于大部分小区管理的无序性,高端小区或者运营成熟度较高的小区,其居民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文化,可以使得小区 App 的推广更加数你。同时规范成熟的物业管理,常态化与多样化的小区居民活动,完善规范的小区商业,都可以给小区 O2O 带来足够多的商机。

第二步,从小区服务切入。其实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小区周边,各项居民服务已经很完备了,餐馆、维修、商店等等都能找到很多家,但是其服务的过于分散,缺乏一个以小区为中心整合平台。饿了么、淘点点整合了餐饮,各种家政 App 整合了家政服务,唯独以小区为中心的垂直生活领域的服务整合尚没有出现较好平台。笔者曾和小区无忧的团队人员沟通过,小区无忧的整体产品方向就是从小区周边服务的整合开始,后续还准备针对小区的每户居民印制小区服务手册,其实,从这点来看,笔者是比较认可小区无忧的产品思路。以线下服务带动居民社区的活跃,再辅以社交的元素,一步步的走下去才是正道,盲目的烧钱给社交铺路,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喧噪。但钱烧完了,究竟能沉淀下什么?

第三步,智能化小区的方向。如果可以与开发商或者小区物业达成合作,软硬件结合,在居民家中安置小区服务系统,门边放上一个触摸屏,居民可以在系统上完成点外卖、叫维修、报警、收听物业公告等活动,岂不是很方便。同时再辅以 App,做到人与房子合一,可以随时掌握小区与家中信息,及时找到物业或周边服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不禁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当然,这个方向不时一般的小团队创业可以完成的。这一领域其实应该是各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发展的方向,龙湖地产在 2013 年建立的社区服务平台「生活帮」,以及万科同年上线一款基于社区生活的 App「新街坊」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笔者可以大胆猜测,不久的将来,智能化的小区管理与服务系统必将会不断涌现。

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叮咚小区亿元的天使投资是好事,同时又不是好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但没看清方向的快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叮咚小区的创始人更多的应该考虑亿元天使的资金花完后能沉淀下什么,而不是盲目大跃进

App研发与运营利器

App已进入“泛滥”时期,每日生产出来App的数量都在呈几何级速度上升。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喜新厌旧的信息处理习惯,成为App开发者不得不面对的市场规律。“流行”快速在用户手机上流逝,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也没有人会有不舍。如何延长App的存活周期是每个开发者最关注的问题。开发者应该从研发与运营两个角度去重新审视App上线后的生命周期,面对市面上最流行的研发与运营管理工具–听云和友盟,小编深入了解两个产品的特性为大家带来全功能对比。
友盟是国内用户行为监控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目标受众为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友盟的统计分析平台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平台,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挖掘,提供全面的产品使用和用户行为分析,让运营和数据分析人员掌握每一个细节。友盟的产品涵盖统计分析、开发工具、应用联盟、数据报告四大模块,其中对用户行为的监控是其产品的核心,如趋势、用户留存、地域、使用时长、渠道效果、自定义事件、行业数据等。

与此同时,在监控领域的另一个巨头——听云,全球领先的应用管理性能平台则是关注于应用性能的监控,目标群体是运维、开发人员。简单来说,可解释为对应用的性能和可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致力于发现和定位性能瓶颈,以保证应用所预期的服务水平。通过应用内嵌入听云App SDK, 同步真实用户访问体验,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的崩溃、连接超时、内存泄漏等问题,帮助开发者第一时间终结用户流失。通过实时、多维立体的性能数据展现与自动分析,更能防患于未然,降低App上线后维护与迭代成本,直接提升用户留存率。听云的监测重点在于对App的应用性能,如应用的响应时间、数据传输量、错误、崩溃等。

无论对于运营、数据分析人员,还是App开发人员来说,这两款产品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把监控领域比作一个圆的话,那么只有将用户分析与应用性能监测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监控范围”,否则无论缺少了哪一个版块,监控领域都是不完善的。

2014年软件行业市场风起云涌,全新的状态下的软件产业与传统软件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断,“第七届中国软件渠道大会”旨在帮助广大软件厂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秉承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搭建软件行业权威、导向性的行业平台,还汇聚了众多软件厂商的参与,将最新的软件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为各界参会嘉宾提供无与伦比的参会体验,致力打造软件产业的“权威盛会”。

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为什么如此说?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想到前段时间参加腾讯的产品家沙龙(沙龙的主题是“那些闷骚的产品”)时,演讲嘉宾桔子水晶的CEO吴海吴总的一个观点——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
为什么如此说?让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女人比较感性,女的懂得欣赏,她会注意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产品能够打动女性时,那么这个产品就具备了征服消费者的细节。
其次,一个产品做能到跟用户情感联系非常重要,而女性恰恰是非常感性的一群人。
最后,女性懂得感恩和分享。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谈过恋爱的都知道,你对女生的一点点好她就真的会记住、而且会出去说,告诉她的所有朋友,当然,你若对她有万分之一的不好,那你就基本上完了,这就是女人;而男人,你对他很好,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说的,因为男人好面子。那么,从感恩角度男人是体现不出来。
产品也一样,虽然一个产品的好坏很重要,但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分享传播的话,广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难。所以,再牛逼的产品也得先打动女性,以女性为平台背书,是产品赢得口碑的最佳渠道。
对于美妆类的电商平台产品,例如乐蜂网和聚美优品,如果能实现用户主动分享平台内的产品的功能,无疑是比目前电商大打价格战在产品设计方面要高明的多。如果说时下有什么热门的概念,“自媒体”一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笔者认为“自媒体”绝不仅仅就微信公众帐号一种方式,大众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内分享的日常生活点滴,其实是参与度更高,更易理解的一种!也正因为微信的朋友圈等这一类功能,在手机应用方面,催生了美颜类相机的应用,此类App可作为典型的针对女性用户的产品!这一点对美妆类电商平台在产品定位上可谓是大同小异,而对于平台电商而言,收藏夹功能又可称的上是标配,如果读者曾使用过美颜类相机应用,那一定早就发现拍照后的分享至朋友圈对于用户早已不言而喻,但平台电商的同类App产品中,用户收藏后可分享至朋友圈内的功能却一直不去实现,笔者作为产品经理,对不去实现如此重要的功能,感到很费解,为何说此功能如此重要?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互联网里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广告”、“游戏”和“电商”可谓的上互联网三大主流盈利模式,直至2012年底,YY上市,另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才暴露在大众面前,笔者称其为“主播模式”,也是馈赠经济的一种,用户购买增值道具赠送给心仪的主播,无独有偶,56、皮皮等提供视频服务的企业,也是采用这一模式;
介绍到这,对于美妆类电商平台收藏夹打通到微信朋友圈功能的重要性也一目了然了,其作为“主播模式”的一种。在用户层面,其朋友圈内汇集着个人形象,生活点滴,收藏的电商商品,当分享用户基数产生规模时,这里面不知会存在多少意见领袖;对于用户的关注者层面,可见到感兴趣的形象,通过沟通交流,倾向引发消费拉近关系或收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于美妆类电商层面,既提高了用户留存率,又增加了收入。
这种方式,也就是笔者理解的电商社交化,社交化仅仅只是定位于电商新的渠道,而非电商产品的功能层面,C2B也是借助C产生的传播,在其好友关系里产生增量效应来来完成2B!

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

因为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就有可能把握移动电商先机,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领先潮流。

如果不懂O2M,甚至对O2M还知之甚少、一知半解,那就说明您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只到O2O层次。

这很可怕,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汹涌澎湃冲刷着整个世界,您却还停留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离移动互联网时代仿若千里之遥。

业界,请把O2M讲起来!

O2M,打上移动互联网烙印的O2O模式

O2M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业内有据可查较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似乎是国美电器,时间在2014年3月。

2014年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国美电器日前对外披露了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又称O2M。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认为,“真正的全渠道零售商并不是O2O,而应该是O2M模式,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但笔者认为,O2M应是对移动电商O2O模式的一个专门注解,一个具有行业独特个性的准确注解,而不仅仅是“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有自己的烙印,它应该是专属移动电商的,这个模式的核心在“M”,在于将传统互联网和线下流量都引向移动端,形成传统互联网、线下实体店与移动端的深入互动。

但主体和核心都是移动端,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都是为移动端服务的。移动端又反过来为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服务,为他们带来流量。

相比O2O概念,O2M指出了online to offline的online部分有一个流动的过程,即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化、牵引的过程,还指出了offline to online部分也有一个流转的过程,即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端的引流。所有流转的终点都在移动端。

这清晰地指明了移动电商与传统电商的不同之处,即工作流程和原理的不同之处。——在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O2O的工作原理是单纯的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过程。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O2O(即O2M)的工作原理是,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有一个线上流量内部流转的过程,线下流量有了一个向移动端流转的过程,然后最后都集中在移动端进行转化,最后再实现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

也就是说,以前做电商,只要关注PC端用户,将其进行有效转化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要做到既关注PC端用户,也要关注线下用户向移动端的引流,然后再想怎么转化。这就是O2M。

O2M不同于O2O,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鲜明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模式区别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不同,有谁也扯不掉磨不灭的行业烙印,深深打在每个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心上,它让我们更清晰,移动电商到底应该怎么做。

所以,请不要将他与O2O混为一谈。

离开O2O讲O2M,等于缘木求猪

但从本质来讲,O2M也离不开O2O的大背景,离开O2O讲O2M,不是缘木求鱼,而是缘木求猪——因为更难的是,你先要把母猪弄上树。

首先,移动互联网属于线上的一部分,虽然它是具有自己特点的线上部分,一方面它是传统互联网的有利补充,能为传统互联网带来一定的流量。另一方面,它与传统互联网互为因果,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动效应。其次,O2M是O2O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O2M是O2O战略于移动端的补充,让电商在理论领域实现了对移动电商的覆盖。另一方面,其实O2M甚至是O2O模式当中的一种,虽然它是O2O的特别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O2O的超越和发展,因为它打破了传统O2O模式仅限于对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互动的研究与关注,特别标明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地位,突出了它的个性。但因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始终也是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一种体现。

一言贯之,移动互联网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而O2O是互联网的产物,所以O2M是O2O的一部分。

只不过,它的流程绝对不是线形的,而是分叉型。分为Online to mobil和Offline to mobil两个支流。

Online to mobil

Online to mobil,字面意义即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从这里,我们领悟到的是,要做移动电商,我们首先要注重线上流量向移动端的引流。以往我们讲O2O,很多人或许都没关注过,其实O2O首先就存在一个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然后才是offline。有了O2M后,因为移动互联网独立于传统互联网而存在,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就更明显了,大家也许也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得更清楚,从而加大关注度了。

相对于O2O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来说,O2M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也就是说Online to mobil会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壁垒,因为毕竟平台不同,从PC端向移动端,跨越的可是两个不同的设备,两个不同的网络体系。笔者本文不会对如何突破壁垒做深入探讨,但毫无疑问,这也会因此增加大家对这个过程的关注度和研究,并认同这个过程的真实存在。

在未来的移动电商实操过程中,如何解决online to mobil的壁垒问题,实现二者相互之间的顺畅引流,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移动电商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在这个过程里,二维码等新兴技术可以充当桥梁的作用,但是,还需要有更开明的竞争环境,以避免各种封杀,进一步加深这种隔阂,阻挡移动电商前进的步伐。

Offline to mobil

相对O2O来讲,O2M更鲜明地指出了线下资源对线上的作用,或者说,更注重从线下向线上的引流。而O2O更多的是表明,通过把互联网变成实体商业的前台,然后让线下的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实现交易,再到线下去体验与消费产品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里,用户或许还为真正成为传统电商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只是当他们有购物的需要时,才会到实体商业的前台,也就是线上去。至少是,才会到电商平台上去。

而O2M明确指出了移动电商的另一个方面是Offline to mobil。

我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因为指出了二者的天壤之别。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已经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及各种手段,把用户变成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一部分,用户不仅购物时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不购物时也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比如微信电商平台,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目前要解决的只是,到底到哪一个平台上去的问题。这也是业内电商争夺的焦点,如果不领悟到Offline to mobil的真谛,及它与传统互联网O2O流程的区别,争夺将继续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企业简单并购或重组,而不是从提升用户体验入手争夺用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做APP如做人,需要身行一致,内外兼修”百度熊振如是说

  日前,由20位创业者组成的第一期“金熊掌尖子班”走进百度,和百度手机助手、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钱包等核心产品、技术负责人面对面交 流互动。百度移 动分发事业部副总经理熊振作为班主任不仅为开发者们分享了对于产品运营的思考,也回答了开发者普遍关心的渠道合作问题。

他认为,“做APP如做人,需要身行一致,内外兼修”。App开发者应综合衡量产品价值、运营价值及市场价值,以这三个标准为出发点,思考如何为用户 提供最好的服务和体验。只有达到三者的统一,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和使用,成为一款真正有价值、让用户喜爱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和应用商店的合作、 争取运营活动中的免费流量和专题推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例如,百度手机助手花了巨大的精力和人力在基础产品性能的提高上,包括搜索的“快准全新”,包括客户端的稳定性、低崩溃率等。为了匹配高效运营 化的要求,百度手机助手还对云端配置能力做了极大的改变和调整。对于一个超过3000万DAU的客户端,这是一个严苛的要求,但这又是必须持续投入的工 作,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APP下载体验。一个偏工具型的产品尚且如此,兴趣型APP更需要从整体规划上思考如何将产品、运营和市场价 值形成一条连贯的主线,使产品的特点更加明确。

“但现在能把这件事情说清楚的开发者其实非常少。如果你选择一个人孤身奋战,切记要善待你的每一次曝光机会;如果你选择了和应用市场、媒体或是其他APP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则更要珍惜你们共同培养的每一个用户,把产品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目标用户。”熊振说。

熊振透露,基于百度“连接人与服务”的战略背景,以及百度手机助手的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未来将在产品上探索更多APP内容和服务的破壳,让用 户在下载前就能充分了解所需的服务和APP是否匹配,也会帮助拥有优质内容和服务的APP进一步推送到用户眼前,让下载APP的体验更加智能和便捷。百度 手机助手在APP分发破壳上的努力,也得到了宠物说创始人张忠山的认同, “APP跟分发市场合作,仅仅换量和推荐位置已经out了,内容和服务的破壳能为APP带来更多免费的曝光,会使很多中小开发者受益。”

此前,百度手机助手6.5版本已经在尝试为用户提供生活服务类APP 的破壳检索,例如在百度手机助手搜索诸如“保洁”、“按摩”等生活服务类关键词,将会直接调取“功夫熊”、“小马管家”等服务类应用。而更早之前,百度已 经在应用商店端内和移 动搜索上充分探索了inApp模式,搜索音视频等内容关键词可直接调取播放。

此次“金熊掌尖子班”还邀请到了Uber中国区传播负责人,和开发者分享了Uber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和幕后操盘过程。据悉,包括“穿衣典”创 始人陈勇军、“随便走”创始人孙宏磊、“野兽骑行”创始人李刚、“糖护士”创始人李承志、“我的打工网”创始人谭松、“旅行派”创始人程铖、“爱瘦”联合 创始人曹栋栋、“勿忘我”创始人高峰、“一半”创始人李启华、“最右”联合创始人柴宗波、“陪你看电影”创始人刘琬乔、“记加班”创始人姚笛、“礼物说” 创始人温城辉、“宠物说”创始人张忠山、“妙汇”创始人刘应强、“全城热炼”联合创始人陈骋、“粉圈”联合创始人刘洋、“洋葱淘”创始人陈莹、“小马管 家”创始人马晨飞、“超级疫苗表”创始人熊水柔等20位创业者成为金熊掌尖子班首期学员。

作为百度面向小微开发者推出的加速成长计划,“金熊掌奖”已成为百度开发者生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公开资料显示,曾入围金熊掌奖路演的66 个创业团队绝大多数处于A轮融资阶段,共有46个团队获得了免费资源扶持,其中“开桌”、“跟谁学”、“礼物说”、“新氧美容”、“野兽骑行”等21个创 业团队在参加“金熊掌”后获得新一轮融资,估算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人民币。

谁能开发出下一个超级APP

一般来说,成为超级APP最基本的要求是经常用,功能多,用途广。目前,可以称得上超级APP的主要是微信、手机QQ、微博、支付宝、手机淘宝、百度、360手机卫士等等,简单的看,几乎都是互联网超级巨头们的产品。

实际上,超级APP的成功不仅要在功能上的抢眼,更要用户装机量的支撑。在使用用途与功能基本类似的情况下,装机量往往成为在同类应用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我们不仅要问,既然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的入口争夺上几乎全部败下阵来,那么在以装机量为基础衡量的超级APP方面也没有建树吗?如果失去了入口,但是在超级APP方面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过,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运营商的超级APP的运营上仍是没有起色,虽然有些应用的装机量并不少,可用户的使用程度却很低,APP打开率不高,更不要谈什么经常使用、拓展应用了。

在运营商提供的APP里面,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是各家运营商提供的“手机营业厅”,不管各地各运营商把这个应用叫做什么名字,其功能都是类似的,可以查询与办理运营商提供的各种业务,可以网上交费。

也就是说,电信运营商的手机营业厅虽然用户众多,但仍然不能算作超级APP,甚至根本都不可能成为未来的超级APP,运营商对手机营业厅的定位注定了这样的命运。

既然入口争夺暂告一段落,那么围绕手机上用户常用的APP的争夺就更加变得关键,也就是行业里所说的超级APP。所谓超级APP,是指那些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成为用户手机上的“装机必备”的基础应用。

艾瑞最的数据分析看,即时通讯、浏览器、应用商店成为覆盖用户最广的三类工具,分别覆盖2.57亿、2.14亿和1.61亿人,排在后面的依次是网络购物、在线音乐、安全、在线视频、支付以及优惠比价类应用。

三家基础运营商的用户中,手机营业厅的装机量一定不少,甚至完全可以做到每机必装,但是,这个手机营业厅看似功能非常多,却都是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的通信服务,甚至只是用户用来缴费或更改业务设置的工具,并不能成为超级APP,因为没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以中国移动来说,飞信的用户群体依然不少,以前更是不少,中国电信有与网易合作的易信,这些即时通信软件的用户数量也还可以,但距离超级APP还是 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在微信与QQ的冲击下,用户群体和活跃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可以归为过时的产品,没有成为超级APP 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看到,运营商也开发了不少的手机应用,特别需中国移动,如中国移动与科大讯飞合作的灵犀、和包、和阅读、和视频等等等等,几乎互联网公司有的应用,中国移动都会有类似的产品,但市场占有率的不高,也缺乏成为未来超级APP的潜力。

不过,运营商还是有潜力的,至少在资源和运营能力上并不差,只要抓住机会仍然可以创造出用户数量大、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的超级APP,只是这样的超级APP一定要有一个核心功能,从而吸引客户长期安装、频繁打开并进行扩展使用,这个核心毫无疑问应该是流量。

如果说前几年大家还都在争夺互联网的入口,那么现在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因为入口被占据了差不多,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运营商,新来的机会已经不多。如果运营商开发出流量相关的应用,不仅仅可以查询流量多少、进行流量的充值与购买,还可以以流量货币化为依托,将流量的买卖、存储、共享、转赠等结 合起来,进而通过流量将用户的网络行为结合起来,社交、购物、O2O服务等等,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高频APP,加上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数量基础,成为超级 APP简直易如反掌。

为什么开发的app都有启动页?

你的启动页三不要——不要闪一个页面再进去!不要当做关于xxx的页面!不要有品牌元素!

你的启动页最好——单调!无聊!

原本Apple设计启动页Launch Image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用户觉得你的APP已准备好给用户使用,减少用户打开启动到正常使用的焦虑感。

对,你没看错,你真的没看错,国内APP占全了三不要,在国内启动页的作用如下:

提高用户体验,减少用户焦虑

品牌效应

商业需求

情怀(褒义)

而不同的作用必然会带来不同的体验。

1.提高用户体验,减少用户焦虑

【Apple推荐的做法】

pa1
pa2

诶…所有的Apple自带APP+歪国大部分APP都是这样,大家可以自己试试…

2.品牌效应

衍生到国内APP时,启动页变成了品牌效应的牺牲品,变成耳熟能详的 APP名 + 手写体slogan

pa3

很明显,违反了Apple的三不要:全都是一闪而过之后进入APP,不要做关于***页面,不要加品牌元素…

但是,回过头来说,当我们长久这么使用了之后,觉得怪么?不怪,我觉得所有的UI都不是傻瓜,在对原规范和自主之间,选择一个更贴近国人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

它可以增加品牌效应,我是淘宝系的,国际范儿,用我的APP没错,别信什么推荐啊,9.9包邮啊啥啥啥的

它可以给用户心理暗示,从JD这里买就是又快又好,想团购看电影随时淘啊~

它可以在消除用户等待情绪方面提供更好的效果,因为大部分人确实会看它那么一小会儿

3.商业需求

随着国情,(哦不!)商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启动页广告和首发标语的需求,市场需求部分引导产品需求的倾斜,你会发现这两种启动页的粗线:

pa4

(手边没Android,随便找了个万年历的引导页,类似这样包含xxx独家首发、联合首发之类的启动页有很多)

其中, 网易新闻:默认启动页上方是空白,底部是启动页三要素:logo、品牌名称、slogan。如果后台配置了广告则上方空白处显示要推广的广告,默认展示的 时间默认为5秒,但后台可对这个时间进行调整(无须升级客户端),并提供“跳过”功能,用户点“跳过”则直接进入APP首页。

这两种就属于题主说的,等待好几秒才会消失,其实,事实是他们真的可以不用等,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广告主要求、广告SDK要求、首发市场要求),不得不拖那么久,你有时候甚至可以看到倒计时,我也是醉了…说白了就是流量变现,现变流量的良性循环~

4. 情怀(褒义)

嗯…想了想,我把知乎日报放这儿吧,微信、QQ、知乎日报这仨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pa5

知乎日报还有个特点是,当你没有可用网络的时候,这个启动页停留很久…目的其实还是提升用户的体验,希望能尽量在实际进入APP的时候能有效展现APP内容。

 

 

 

引用Apple HIG原文[1]:

Design a plain launch image that improves the user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the launch imageisn’t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n “app entry experience,” such as a splash screen

An About window

Branding elements, unless they are a static part of your app’s first screen

Because users are likely to switch among apps frequently, you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cut launch time to a minimum, and you should design a launch image that downplays th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drawing attention to it.

Design a launch image that is identical to the first screen of the app, except for:

Text. The launch image is static, so any text you display in it won’t be localized.

UI elements that might change. If you include elements that might look different when the app finishes launching, users can experience an unpleasant flash between the launch image and the first app screen.

If you think that following these guidelines will result in aplain, boringlaunch image, you’re right. Remember, the launch image doesn’t provide you with an opportunity for artistic expression. It’s solely intended to enhance the user’s perception of your app as quick to launch and immediately ready for use. For example, Settings and Weather each supply a launch image that is little more than a background image.

 

90后如何玩转旅游App?

今年5月,携程网对外发布的《2014携程无线用户预订行为分析报告(简版)》(下称“《报告》”)对携程旅行App的用户群体进行了系统地整理与 分析,报告指出,80后是携程App最主要的用户群体,占比超过了50%;90后用户的占比快速上升,是携程App最重要的潜在用户群体之一。为此,携程 通过大数据对90后使用App的习惯进行了再次的研究。

“我们发现90后是最了解携程App的,当然作为开发的‘程序猿’们除外。”携程App相关专家指出,90后对于携程App的了解程度是令人吃 惊的,“他们的浏览、预订行为覆盖了App的每一个角落,这在其他用户群体中从未出现过。”除了通过App预订机票、酒店、旅游度假产品外,90后更关注 App中角落的“其他什么”。

携程数据指出,有近20%的90后无线端用户几乎每天都会浏览携程App中的攻略频道,并且停留总时长超过1小时,90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 旅行攻略的习惯显露无遗;而超过75%的90后用户是携程App开发的签到功能的坚实拥护者,他们能够保持每天签到领积分的好习惯,通常他们会在下午 3-5点集中“打卡”。而诸如积分兑换、一生的旅行这类小应用,也成为90后用户扎堆的地方。

男、女分布平均 93前用户最多

与无线端整体女性用户占比不到30%的情况区别的是,携程App90后用户中女性占比达到43.36%,也是所有年龄段中女性占比最高的,显然90后女生对携程App的接受度更高。

年龄方面,23-25岁之间的90后占比达到了70.83%,这批90后大都刚走出大学校园,正处于出游欲望最强烈的年龄段,数据显示,这批90后 每年平均出游次数约为3.5次,通常App是他们的主要预订手段,占比超过9成。此外,1993-1995年出生正在读大学的这一批90后占比上升迅速, 目前已达27.25%,并仍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被称为“潜力股”。

携程无线端的90后用户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成都等重要的二线城市,这些地区生活水准普遍较高,90后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接触也比较早,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独属于90后的携程App使用习惯。

  提前一周预订是常态 90后认同改说走就走

从携程公布的数据来看,通常情况下,除了旅游度假产品,特别是出境游此类因办签耗时长等特殊性而导致预订周期较长之外,90后在出发前3天内预 订机票、酒店、火车票的占比分别为51%、74%、75%,要远远短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而37.25%的90后提前30天以上预订度假产品,这个数字相 对于其他年龄段超过6成的占比也偏低不少。

携程旅游专家称,90后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代人,他们坚持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并不会因老一辈传授的经验而轻易去改 变,更愿意亲自实践,得出结果。”从App提前预订周期可以看出,携程无线端的90后用户更认同说走就走的理念,保持自己的预订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规律。

  星级并非决定因素 90后多选双人大床

携程无线专家指出,90后用户预订酒店的时候,酒店星级并非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如客栈、经济型酒店等非星级酒店的占比就接近40%,而高星级 (4-5星)酒店的占比不到5%。“当然这也与90后本身的收入有直接的关系,即便是最早的一批90后也仅仅踏入职场2、3年,更不用说还在读大学的,所 以酒店的价格会是影响90后决策的关键。”而数据显示,90后更愿意选择离目的地较近的酒店,距离目的地1-3公里以内的占比要超过7成。

可能是处于恋爱的年龄段,约有56.80%的90后在通过无线端预订酒店时会选择入住大床房,而双人标间的占比仅4成不到,有意思的是,由于在 校90后结伴出游的不在少数,如果酒店有可供多人入住、类似上下铺的房型,往往很受欢迎,4-6个小伙伴同处一室更有一种身在宿舍的感觉。

90后更愿意国内游 近5成偏好单独出游

携程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90后用户更愿意通过无线端预订国内游产品,首选的目的地是北京,其后依次为九寨沟、三亚、昆明、上海、厦门、黄山、扬州、桂林、南京。出境游方面90后的脚步主要集中在日、韩及东南亚一带,前十依次为首尔、曼谷、济州岛、新加坡、东京、吉隆坡、华盛顿、台北、香港、普吉岛。

“同行人数是最能够反映90后无线用户的特质,46.40%的90后无线用户曾有过单独一个人出行的经历,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携程旅游专家 指出,“对比携程全部90后用户的旅行习惯来看,有单独出游经历的占比不到30%,而对比携程无线端所有用户群体这个数字仅在10%左右,所以可以说爱用 携程App的90后们,确实非常喜爱单独出行。”当然,这特点也比较符合90后孤独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80后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当移动互联网开始影响生活的时候,作为年轻一 代的90后首当其冲,90后用爱玩张扬、自信坚强的个性把各类App玩出了不同风格。近期,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90后是最了解携程旅行App的用户群 体,不仅一些内置小应用为他们说熟知,在App的使用频次上他们也是用户群体中最高的。

阿里首届互联网汽车节,打造汽车O2O生态圈

8月5日,阿里巴巴与永达汽车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互联网+”时代汽车行业线上到线下完整销售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的一次全面合作,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

根据协议,永达汽车将与阿里汽车共同打造首届互联网汽车节,并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在专营定制车销售、平行进口车销售、分时预约保养服务、线下 连锁交车服务点、二手车业务以及汽车金融业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为车主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便捷式的汽车相关服务,共同打造汽车生活O2O平台 “永达汽车生活一号馆”。

基于阿里汽车的大数据分析,永达汽车将通过与各品牌主机厂的合作,开发专营定制车型在线进行销售。在阿里汽车首届互联网汽车节上,双方将联合推 出4000辆首批定制款车型,这将重新定义互联网新车销售商业模式。另外,永达汽车还将成为阿里汽车“车秒贷”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及对应金融服务提供商。

 

 

过度监管线上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App如何支持“互联网+”

央行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工商总局 法制办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关于限额网络支付的条款为

●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仅采用一类验证要素甚至不采用验证要素的,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

对我们的影响

1、至少三种方式证明“你是你”

征求意见稿要求,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的,应当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核实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 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并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 支付账户。其中,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消费账户需要至少3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

目前无一家支付公司可以做到,要找到五种有效便捷的验证方式也并不容易。

2、每日不超5000元 年度不超20万元

从征求意见稿看,将支付机构的限额划为四个范围:

1、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

2、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

3、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4、意见稿也对用户通过网络支付的年度消费金额做出了限制。意见稿规定,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 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对于网络支付进行限额,这也是争议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

1、通过密码和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最高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市民进行网上购物,每日最高限额5000元。比如买个苹果手机或家电家具,就会受到影响。超过只能post机或者取现了。

2、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在业内人士看来,意味着市民每年进出诸如购物以及包括余额宝、理财通等在内的理财交易每年累计不得超过20万元。超过就得通过银行办理(排大长队、付手续费)。

3、只能给自己的同名账户转账

《意见稿》第十七条规定:“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

这意味,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转账给自己的同名账户,不能转账到别人的银行卡。目前,支付宝的转账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说,按意见稿想转账必须通过银行,每笔5元,最高50元的银行手续费呀。

 

一方面是国家在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图以“互联网+”振兴经济,一方面是监管与互联网创新的矛盾日趋激化,如果未来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恐将产生严重后果。

 

附件:1.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及有关条款释义(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