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砸12亿入股第一财经:重心或不在媒体业务

阿里砸12亿入股第一财经:重心或不在媒体业务

今日下午,阿里巴巴和SMG联合宣布,阿里将斥资12亿元人民币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目前双方并未透露阿里巴巴占股比例。

阿里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将成为数据社会化构建的重要一步。第一财经将在阿里巴巴的商业大数据和其它商业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以大数据的媒体化、资讯化为契机,探索大数据的商用路径。

目前,双方已经展开的合作包括:基于支付宝的用户数据,第一财经已经成为其股票行情系统的资讯服务商,第一财经财富资讯管理夜将很快登录手机淘宝。

此外,双方还将于本月发布大数据消费报告,并成立互联网金融智库。

一财传媒隶属于上海文广(SMG),旗下拥有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一财网等媒体平台,并在积极探索数字新媒体业务和金融信息服务。而阿里巴巴此前也一直寻找合作机会。

金融资讯与数据

在传闻发酵之前,第一财经已经和蚂蚁金服就财经资讯的整理和输出进行密切沟通,目前在支付宝钱包的应用里,已经单独设立了“第一财经”资讯精选的专区。这或许是阿里提前释放的信号。

一财在财经新闻报道、资讯速递方面都有积累,为阿里提供内容不在话下。

而当第一财经供应出有价值的金融资讯、数据,阿里巴巴也有办法再度利用这些内容。阿里系的恒生电子(600570.SH)拥有国内证券基金行业交易软件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无疑将为第一财经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搭载和分发平台。

早在去年11月24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微博)个人间接控股的恒生电子就首度公告了阿里系与SMG的合作,其子公司金融资讯和数据产品提供商恒生聚源将引入SMG的一财传媒和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两家战略投资者。

金融数据,这几乎是所有财经媒体梦寐以求的盈利模式。对于一财的期望,恐怕要上升到中国版彭博”了。

支付宝理财

一财对支付宝的贡献不只是内容。

目前,支付宝日益偏重的理财功能,让其不可避免的会向二级市场的投资需求靠拢。可见,一财将会利用阿里的大数据资源,建设针对投资人群的数据库

如此一来,对于阿里来说,一财弥补了其在财经方面的缺口;对于一财来说,阿里的介入定会带来无限的数据与流量。此前上海文广和阿里就已经展开合作:东方卫视与阿里娱乐宝、综艺节目与天猫……而双方此次合作也可以说是黎瑞刚“千亿传媒帝国”故事的新章节。

以下为阿里巴巴媒体业投资概要:

2013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战略投资《商业评论》杂志。

2014年3月阿里巴巴用8.04亿美元成为香港China Vision公司最大股东,该公司制作的电影包括《让子弹飞》、《西游降魔篇》、《功夫》等。

2014年6月阿里巴巴以七位数人民币投资商业和科技新闻网站虎嗅。

2014年11月阿里与腾讯共同投资华谊兄弟。

2015年3月阿里投资光线传媒。

2015年5月阿里巴巴与北京青年报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物流、O2O等方面展开合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从支付到手游渠道交易平台 寻求转变突破的运营商

从支付到手游渠道交易平台 寻求转变突破的运营商

随着时间进入2015年,国内运营商的动作越加频繁,在支付之外的手游发行业务也正式被纳入范畴。而联通沃商店独立运作成立小沃科技、咪咕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原中国移动游戏基地)正式挂牌也标志着运营商的大踏步改变。

中移动统一游戏业务接口咪咕游戏成唯一运营实体

在2014年初,中移动提出了“三条曲线”的发展模式。第一条曲线是以语音和短彩信为代表的传统移动通信业务,第二条曲线就是流量业务,第三条曲线是数字化服务的发展。前两条曲线可以被认为是当前的主业,而第三条曲线的发展,则被寄予到咪咕新媒体公司和中移互联网公司身上。而2015年3月17日,中国移动游戏业务新品牌“咪咕游戏”亮相北京2015TFC全球移动游戏大会,并正式公布了咪咕互娱是中移动旗下数字内容游戏板块的唯一运营实体。

无论是移动电信联通联合推出三网融合计费以提升合作伙伴接入效率,还是首推版权四方分成新模式为CP、IP搭建版权合作桥梁,亦或是携手运营商共同制定智能电视游戏操控规范从而打破行业操控混沌局面,我们看到运营商在努力、在推动着行业改变。当然,我们这里重点说到了中移动的咪咕游戏,这是因为在运营商的短代支付收入中,移动占70%的份额,而目前咪咕游戏是中移动游戏支付的唯一接入口。

一紧一松,从协调为主到参与其中,角色没变业务却在扩展

在移动运营商计费“关停风波”中,我们看到运营商的主要职责是短代计费及协调与各渠道的关系,那么运营商有游戏分发能力吗?答案是有的,主要的资源在移动MM和分省公司手中。不过接入他们必须要走咪咕游戏。

在“关停风波”中,为了降低投诉率,分省公司采取了应急的关停举措,而咪咕游戏方面,则是提高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优选”机制让一些并不太好的CP“十分痛苦”。另一方面,咪咕游戏的新举措,在行业内为CP和渠道商率先打造“手游渠道交易平台”,向合作伙伴的发展“瓶颈”发起攻击。也让我们看到了“松”的一面。

目前CP和渠道目前合作主要是在线下进行,存在沟通成本与时间精力消耗。但是又没有一个公正的平台提供数据业务指标的参考。作为一个融合各方渠道和CP的平台,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通过这样的平台,沟通cp和渠道之间的关系,让cp更方便的通过基地平台找到更多的渠道进行合作,渠道也能在平台上查看业务运营的数据来找到更适合自己用户的产品。

不止有渠道,还有运营商省公司的陆续加入

作为定位于行业的合作平台,数据分析和结算中心的“手游渠道交易平台”,目的是要服务所有的内容开发商,中小开发者以及渠道商。在平台上,CP和渠道可以进行双向的选择,还可以计费打包。计费打包主要是对安卓游戏打入计费文件,这样用户才可以付费。平台实现一站式打包,渠道方可以直接选择下载,推广。避免和CP多次沟通,节省时间成本。运营商统一之后,实现一点接入,全网运营。

而咪咕游戏负责人也透露会和省公司陆续签约。同CP合作需要渠道商确认,无论线上线下。和省公司签约后,在平台上,和其他渠道商是一样可以选择游戏。分省公司的加入会更加拉近运营商与CP之间的距离。

目前咪咕游戏依靠短代计费的优势已经聚集了市面上绝大部分优秀的安卓单机产品和部分网游类产品。咪咕游戏SDK搜集了产品的运营数据,渠道的用户消费习惯特征这些大数据,这是也优势所在。期待运营商接下来的表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和云端侵权列入“黑名单”

APP和云端侵权列入“黑名单”
  当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时,新型的版权侵权行为也肆意滋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国版权执法机构也在不断调整执法的重点方向。

5月,国家版权局印发《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针对现阶段版权领域的突出问题,将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其中,以移动互联网领域与网络云存储空间为代表的新型版权侵权整治工作,被多次提及。

  盗版APP需技术手段治理

“把智能移动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等新型传播方式纳入监管范围”“针对应用程序(APP)等移动互联网领域版权保护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遏制新媒体侵权盗版行为”……工作要点中的这些内容,立场鲜明地将此次版权侵权打击的重点指向火热的APP市场。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程序的版权侵权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教授熊琦表示,应用程序的侵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况是,应用程序本身就是对他人享有著作权之作品的数字化,例如将他人的文字作品或软件作品制作成应用软件向公众提供。”

此类APP侵权,除了常见的盗版应用软件外,另一较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小说制作成APP销售。作家李承鹏、九把刀等人的文学作品,就曾在苹果商店中以APP的形式出现,从而引发纠纷甚至诉讼。

“而第二种情况,就是应用程序帮助用户搜索或直接链接到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上。”熊琦说。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员工王洋(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已经日渐成为用户获取影视和音乐作品的重要渠道,而很多应用程序开发者也摸到了这其中的门道,众多提供盗版影音内容的侵权APP层出不穷。

在王洋提供给法治周末记者的材料中,详细分析了此类APP的侵权情况:很多这样的APP,都起着“影视大全”“XX影视”的名称。从表面上看,都是聚合各方资源、之后跳转至原网站播放链接的APP,但经过技术分析后可以发现,很多APP都存在着盗链甚至直接侵权的行为。

“以‘快看影视’这款APP为例,该软件播放的全部节目,无论来源于哪个网站,都是跳过广告直接播放,甚至还会绕过原网站设置的限时、限速技术措施,侵权行为十分恶劣。”王洋说。

熊琦表示,此次国家版权局印发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利用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移动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的侵权问题,目的就是旨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侵权行为发生的频率。

“这种技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执法机关在网络平台上设立网络侵权举报和登记系统,任何人在发现侵权事实后可以直接将电子证据和相关信息通告执法机关;第二,要求各类在线应用程序商店在后台加入相关技术措施,将可明显识别的侵权应用程序排除;第三,要求应用程序本身增加技术措施,在转载和链接时自行排除为授权的作品。”熊琦说。

 云端在后台为盗版APP提供支持

王洋介绍,除了此前常见的直接侵权、盗链等情况外,此类APP还衍生出一种新形式:APP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它只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前台程序,而其后台依托的则是云端存储的海量盗版资源。

国家版权局在工作要点中所多次提及对网络云存储空间的版权侵权整治,深刻反映出了当前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新形态。

“云端的盗版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了。”王洋坦言,“而且,目前出现了一批云盘资源聚合、搜索网站,可以专门用来查找、分享云盘中的盗版内容,使得侵权内容传播更加便捷。”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此前人们想要搜索存储在云盘中的内容,要么通过云盘自带搜索功能查找,要么通过一般搜索引擎来进行筛选,而现在,诸如“盘找找”“百度云SO”等专门的云盘内容网站,都能对云盘中的内容进行定向搜索。

另外,王洋透露,根据他们监测的云盘盗版情况,发现很多云盘中的盗版内容,并非是完全公开,而是会通过设置内容提取密码的方式,通过微博、贴吧等渠道将盗版内容链接和提取密码散布出现,让公众可以在输入密码后进行下载。

对于这种侵权方式,熊琦认为,这对整治和管理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带来的新挑战:“经过这样的存储、传播周转,使得在确认侵权主体方面将更为复杂;用户一般需要输入密码打开后才能获取资源,这就让‘通知――删除’的方式难以有效清理盗版内容;存储于云盘中的盗版资源,搜索和删除必然涉及到云盘用户的隐私,云盘服务提供者如何监控,也是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中进一步确认的问题。”

对于云盘中存在的侵权问题,北京国理律师事务所刘政律师表示,面对侵权指控,云存储服务的提供者多主张自己为信息存储平台,并非是直接侵权人,因而对那些明知或显而易见的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认定,无疑是整治工作中的执法难点。

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丛立先看来,APP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对于版权保护来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版权法本来就是伴随着传播技术革新而不断变革的法律。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由版权法对失去平衡的侵权行为进行纠正,另一方面也需要版权法因势利导主动调整不合时宜的规则。”

 公布重点预警名单的执法创新

正如丛立先所言,面对网络技术的新变革,我国著作权法正在经历第三次修改。

从目前的修订送审稿来看,明确界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边界、增加对信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增加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等,都是著作权法在网络新形势下的自我改良。

而除了立法上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上也有不断的创新之举。

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就工作要点中的具体工作安排谈到,将加强对网络发行的监管、深入开展版权重点监管工作。与此配套的,是国家版权局不断深入开展版权保护预警工作。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国家版权局于2014年启动版权保护预警工作,通过公布影视作品重点预警名单,加大版权重点监管力度。

这些重点预警名单中的内容,均是热播、热映的重点影视作品,是由相关重点影视剧作品的权利人,在指定时间内向国家版权局报送信息,国家版权局审核后确定权属清晰、授权清晰的作品,并将基本信息在官网公布,同时将信息发送至各网站。

各网站收到预警名单后,应对名单内的重点影视剧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直接提供内容网站未经许可不得上传预警名单内的作品;用户上传内容网站应禁止用户上传预警名单内的作品;提供搜索链接网站应仅提供正版授权网站的搜索结果及跳转链接服务;电商网站及应用平台应加快处理预警名单内作品权利人关于删除侵权内容或断开侵权链接的通知。

“公布重点预警名单,标志着国家版权局改变被动监管的单一执法模式,对于影响力较大、极易引发版权侵权的重点作品,给予侵权预防的主动干预措施,极大地抑制了网络领域针对热点作品的版权侵权的发生,对于权利人的保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刘政对于国家版权局实施重点预警名单的做法,有着这样的解读。

丛立先也认为,对于重点影视作品加以预警保护,有利于遏制针对重点影视作品的盗版行为。

不过丛立先也提到,需要注意其中的执法公平问题,保证重点预警名单的列举、相关执法程序做到公平合理。

盗版盈利模式明晰,正版出路在哪里

王洋提到,目前之所以利用APP、云盘等方式进行侵权盗版的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这样的侵权途径,已经具有明确的盈利方式,诱惑极大。

“别看这些APP、云盘等提供的内容都是免费的,实际上,在参与广告联盟的分成之后,通过提供盗版侵权内容吸引用户点击、下载,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王洋表示。

据了解,很多此类提供盗版内容的APP,都会在其应用程序中内嵌广告链接,通过下载量、点击率等方式计算广告收益、参与广告分成。

“以前我们都知道,网站可以通过参与广告联盟来投放广告,而现在的移动端,各类移动端广告联盟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这些广告联盟,就是盗版内容APP的主要盈利来源,甚至可以说,这些广告联盟支持了盗版内容APP的生存。”王洋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然而,尴尬的是,相比于盗版内容找到了其“生存方式”,正版内容的盈利模式,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正在不断得到改善和各方重视。以在线音乐版权保护为例,目前,电子专辑、在线演唱会等做法,都是各大运营商在不断创新在线音乐的盈利方式。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也曾表示,对于网络转载,除法律规定的少数例外情形,任何包含独创性劳动的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要遵循“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

熊琦指出,网络用户为其获取的数字内容付费,本应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应有之义。而目前来看,网络服务提供者代替消费者向著作权人支付版税,是业界常态。

“然而,对于著作权人来说,这种免费且正版的商业模式,导致著作权人只能从网络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极少比例的收益,作为内容来源的版权产业上游因此遭遇重大冲击。”熊琦认为,例如电子专辑、在线演唱会等做法,正是目前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断寻求用户付费的新举措。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对网络用户的收费,更为重要的还是构建针对数字音乐侵权的司法和行政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提高网络侵权成本,使得盗版者不愿和不敢承担侵权的风险。当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只能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作品时,付费机制才能真正得以建立。”熊琦说。

丛立先则表示,企业在推动行业盈利模式创新方面,不要琢磨投机取巧规避版权法的基本规则而盈利,而应该根据版权法的既有规则去创新盈利模式,或者顺应版权法的发展趋势促进版权规则进行调整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汽车行业App开发创业空间大,用户粘性是难点

汽车行业移动端创业空间大,APP用户粘性是难点

对于手机里的APP应用,我常年不作更换的只有两个:就是微信和导航。对于APP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有巨大的刚需价值从而产生用户粘性。而在移动端始终处于冷门状态的汽车行业,目前还没出现粘性很大的APP应用。

因为工作原因,我会常常关注汽车类新的萌芽,这当然也包括汽车移动端应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些应用中有的属于阶段性刚需,比如报考驾校后,通常会下载驾考应用,但阅后即焚;另外一些,要么是周期性需求,想起来就用一下,占地方就卸掉,要么就是图一时之快,新鲜感过去果断秒删。而目前基本看不到多少直接付费的App,如果有,那么下场很可能是“好走,不送”。

这不是空穴来风。“免费”如今已渐渐成为移动产品的准则。至于背后的商业模式,一部分肯定会留给企业之间的广告、数据等合作,另一部分,我们先留给想象力好不好?

对于深度垂直的应用开发商,特别是汽车领域的创业者们来说,这样的现状更让人白头搔更短,只能先烧钱。此外,如何避免用户的“黄油手”,又如何将自己的产品粘在移动互联的大网上?这些都是汽车移动端在占领入口前,需要率先吹散的迷雾。

资讯、工具、社区的“三叉戟”

目前的汽车移动端应用,大致可以分为资讯类、工具类和社区类三种产品模式。

资讯类以汽车头条为例,通过每日摘取其他媒体的新鲜汽车资讯,加上部分原创内容,形成新的移动端垂直汽车新闻,推送给读者。比起PC端,这类整合、筛选之后的资讯推送更加精简,也符合移动端阅读习惯。

工具类相对庞杂,大体可分成阶段性高频需求(强需求)和周期性需求(弱需求)两种。强需求可参考易点时空、木仓科技的驾考功能,弱需求则对应查违章、实时路况预测等并非不用不可的需求,如微车等。

而社区类应用,目前差评数量大于好评。即便海兰将一岁的牛车网融到了500万美元,但在其移动端产品“牛车帮”上,还是暴露了社区类应用的重重困难。海兰说,“我们还没有做好”。信息量过重,是其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如果将移动应用的发展比作“引流、蓄水、养鱼”的过程,那么对于工具类应用来说,引流最难,蓄水、养鱼相对容易;而社区类几乎没有哪一环节“相对容易”。由于缺乏工具属性“分神”,用户一旦来到社区,大多会一秒变刁民,“挑三拣四”的能力比挑白头发还要厉害。而这也与用户在移动端社区的使用习惯、诉求与PC端不同息息相关。

“PM2.5”偏高的商业模式

其实,汽车移动端的市场很大,尽管是“深度垂直”领域,却并非微雕景观。单从工具类App来看,驾考、查违章和导航三类功能,几乎覆盖了全部需求汽车工具类应用的用户群体,做得好的,月活量上千万不是问题。而其创业团队通常只有几十人,小团队带来数亿元的市场估值,是非常诱人的。

那么,汽车移动端创业所面临的困境又有哪些呢?

根据汽车头条、微车、牛车帮三个应用创始人的分析,大环境存在的困境是,用户粘性随着App增量的不断爆发而下降,新鲜感消失得越来越快;而应用所能带来的用户需求的频次和痛点,却始终模糊不清,不尽人意。

实际上,追根溯源,有两个核心问题是最为烫手的:一是用户在手机版面极度受限、同质化应用增多的情况下,下载和使用该App的理由;二是免费潮流中,早晚会遇到的商业模式难题。

前者涉及到App对接用户需求的直接性和精准性,以及推广是否成功,而后者,即商业模式,对于资讯、工具以及社区类来讲,各有难处的同时也各存生机。

微车CEO徐磊说,工具类应用的商业模式并不困难。上一轮的互联网泡沫让投资人、创业者都更有经验、更“聪明”,他们知道了流量变现的价值。此外,移动互联网可能需要新的商业模式,而非目前依靠展示和效果广告维持利润。徐磊说,在移动互联网下,新的商业模式离不开两点:一是对数据的掌握。这对于精准广告的推送很有意义。二是对社交关系的掌握。纯粹的工具性应用很难维持持久用户粘性,由工具类向社区类扩展,也成为了一些工具类App,如车轮等下一步的计划。

对于本就专注社交关系的“牛车帮”来讲,海兰直言不讳,“目前移动端的产品还很差,不能上线”,且由于信息量大而杂,在移动端显得很“重”。对于未来可能有的商业模式来说,社区类应用最大的优势是用户的互动性和粘性。根据海兰的统计,目前其网站用户,每日停留时间大概在十分钟左右。而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至移动端,在“车问答”模式基础上需要做出什么改进,都是类似社区应用必须考虑的问题。海兰表示,下一阶段,可能会推出与“知乎日报”相似的产品,针对用户兴趣,进一步完成个性推送。

将资讯类放在最后一个说,是因为同为媒体人,很清楚资讯离商业价值的距离。而汽车头条创始人张耀东此前也有过车载硬件的创业经历,跌跌撞撞,最后还是回归最为熟悉的媒体属性,进行资讯在移动端的精简和整合。资讯的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更真实、更有浏览与记忆价值的信息。资讯的商业模式,则暂时很难跳出传统媒体的广告及选题合作。这是新媒体共同面临的迷墙。

汽车移动端的创业空间

根据三个App类型,可以简单看出,一般工具类的汽车App,其创始人至少包含一位技术出身的工程师甚至大佬,而资讯类、社区类则更多成为了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去处。而这或许也与工具类App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有关。

徐磊在成立微车项目之前,在创新工场工作,微车上线之后,曾有人表示怀疑,一旦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介入,微车就会分分钟被取代。徐磊淡然地说,首先BAT这种大企业不会有精力来处理这么多细节,其次,很多底层的苦活累活,他们是做不了的。

海兰很看好这种与位置服务、路况信息相关的技术类应用,认为这起码是媒体人很难去涉足的。在反观社区类应用时,徐磊同样很感兴趣,甚至准备与海兰进一步交流一些汽车问答,如何保证答案的公正性等细节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工具类对于社交属性的需求,以及未来转型或扩展社交功能的趋势。

在谈到媒体人转型做产品,与技术工程师转型做产品之间的差别时,张耀东给出了一个词:情怀。这也是敏感的媒体人几经行业变革的风雨,最难以坚持的事情。张耀东说,对他自己来讲,最重要的是所做的产品,自己感兴趣,并且有价值。

纵观近年离职的传统媒体人,几乎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小小地夸张一下。而媒体人涉足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创业,也委实有料可谈。从产品本身出发,媒体人的优势是对行业的判断,特别是行业拐点的判断非常准确。然而,缺点也不言自明。与技术型创始人带出来的产品相比,在用户体验、产品细节上仍有差距。

非要将汽车移动产品的登台比作“入口”的话,那么,我们所说的情怀,如果能够跟随产品价值、使用粘性真正传递而来就好了。既免费,也无价。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作为一名用户,聊聊我眼中的O2O

[ O2O研究 ] 作为一名用户,聊聊我眼中的O2O

作者认为,我们拥有这样的基础去应用o2o改造行业时,需要分析以下三个问题:1.需求是前提;2.价值是关键;3.连接是短板。

[O2O开发] 作为一名用户,聊聊我眼中的O2O

最近看了些关于O2O的文章,感觉大家都喜欢谈模式,讲场景和拼体验。大概是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所致,我个人更喜欢从一些更抽象的角度来看待O2O。这里讲一些个人感受,若有不正确的希望大家指正。

首先,我认为O2O是一种社会底层连接方式的创新。我把创新简单的分为两层:技术发展创新和连接方式创新。前者是能力提升带来的效率提高,比如:从石器到青铜,从青铜到铁器;后者是人与人之间连接方式变革带来的效率提高,比如:家庭劳动和社会分工,散货海运和集装箱运输。而O2O的创业我认为更多是在后者层面上的,所以它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需要基础环境的支持,并彻底改变生活体验。

正如发明集装箱的美国人并没有因此一夜暴富一样,越是底层连接方式上的越需要大环境支持。桥梁、船只、码头工人和运输需求等等因素使得集装箱没有得到推广,直到它被应用在战争物资的运输上,人们才惊觉这种方式的高效。而O2O就是这样一种创新,他也需要互联网提供的基础环境去支持。这就是为什么黑车比专车出现得早却没有火起来。所以,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基础去应用O2O改造行业时,我们需要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一、需求是前提

O2O里面的需求很有趣,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刚需(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的),一部分是软需求(美甲、推拿、洗衣、做饭,所谓的懒汉经济)。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烧钱,不过烧钱的目的却不是完全一样。对刚需的O2O而言,烧钱更多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手段;而软需的O2O则偏向于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不管是软需还是刚需我们都必须看在这个需求下的TAMTotalAvailable Market 总有效市场容量)和SAMServedAvailable Market目标市场容量)。市场容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上线,但是在O2O领域市场容量常常随企业的玩法变化而变化,在这里有一条简单的逻辑:参与进O2O这个产业链中的角色越多,盈利方式就会越多和盈利空间也会越大。比如国内打车软件最开始做出租车,然后接入专车,最近开始玩拼车,国外甚至搞出了随便送外卖的服务。总之,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是O2O企业发展的前提,即使需求很小也要通过连接不同人群扩大需求。

二、价值是关键

O2O给我们用户创造的价值主要有两种方式:开源节流

开源是指O2O服务创造了附加值,并且用户乐于为此付费,比如:物流、更好的服务态度。

节流是指O2O为用户节省了成本,比如:省时、试错成本。

前者本质在于品种经济,通过挖掘市场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赚取相较于同质化产品更多的利润。典型的有:易到专车、河狸家等等具有明确的分层化产品或服务的O2O

后者本质在于规模经济,通过对市场中的用户和资源进行更高效的匹配,让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平摊费用。这一类有:e袋洗、团购类等以大量用户为基础的平台类020

这里特别强调,两种方式不是对立的,可以同时存在。价值存在的方式不同往往就决定了O2O的玩法和商业模式。

三、连接是短板

所有O2O都面临一个短板,就是线上、线下的连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近旅游O2O表现的比较突出。在线旅游一直走低价路线,吸引了很多用户,然而投诉率却不减反增。

2015年春节期间,国家旅游局也曾对在线旅游企业亮出黄牌,指出全国在线旅游服务投诉明显上升,反映预订酒店、团队行程、景区门票不能按约定兑现服务,尤其是为游客服务与投诉的电话无人接听等问题频发。

O2O需要平衡的是用户在上线的预期期望和线下的实际体验。这需要加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字眼:微博营销、微信退广、新媒体运营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O2O的基础是良好的客户服务,在用户有问题能高效的解决问题比口吐莲花管用。国外这一块都是投过购买2B公司服务完成的,比如zendeskfreshdesk,国内这方面的服务也不少,比如UdeskoneAPM、销售易等等。做O2O只需要抓住一个痛点专注、极致、口碑、快,其他的非核心业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 

一站式O2O APP开发

得家庭者得中国万亿级社区O2O

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小区正上演着如下一幕幕场景

一大早,“阿姨帮”上叫的家政服务人员已经来敲门,做早餐、搞清洁、然后送孩子上学。业主吃完早餐,用滴滴叫了一部专车去上班。

中午,留守的太太不想做饭,通过“百度外卖”叫了一份热气腾腾的快餐。衣服窗帘的洗涤由“e袋洗”上门来收,家具电器的维修保养通过彩生活的“易维修”上门服务。

黄昏,“链农”刚送到新鲜便宜的蔬菜水果,在“爱大厨”上叫的厨师就上门了,一顿晚餐让全家人都很满意。

晚上,孩子在“58到家”上叫的钢琴老师指导下练琴,享受“河狸家”上叫的美甲服务后,两口子在“美团猫眼”上预定了电影和座位,出门看电影去了。

这样的家庭生活场景,就是现在正在大爆发的“社区O2O”,未来可能超过淘宝的万亿级市场。(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我可查看系列文章,每日一深度!)

【1、社区O2O的商业模式本质是B2F(Business to Family)】

这样的服务模式,在中国正红得发紫。既符合硅谷式称谓“O2O”特征,也符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战略。

“O2O”是 “online to offline” 和 “offline to online” 的缩写,强调的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和联动;“互联网+”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相结合,雷军(小米创始人)认为代表着一种新的 经济形态,于扬(易观国际董事长)甚至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战略有点像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升级版。

麦肯锡《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认为中 国的O2O市场比想象更大—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快速拥抱O2O服务。根据他们的调查,调查显示,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 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 月内进行尝试。

传统的电子商务巨头(如淘宝、京东)的商业模式本质 是B2C,通过互联网实现对零售商业的改造,和商家(B)和消费者(C)的连接,历经15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实现了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在商品层面已经隐约 触及到成长的天花板,正不约而同的由产品向服务、由线上向线下、由实体向金融转型,希望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业务爆发点,延续快速而持久的成长和扩 张。

O2O被认为是将改变中国电子商务格局的全新趋势,消费者对O2O的热情比之前预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兴(美团CEO)认为,服务业本身没有库存,虽然烦琐但链条环节相对短。因此互联网对服务业的改造速度、翻天覆地的程度,会远超过电子商务对商品零售的改造。

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社区O2O,商业模式的本质是B2F(Business to Family),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超级红利对家庭生活方式的渗透、变化,在信息获取、商品交易、服务实现、社交互动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活力,已然成为巨头布局和争夺的新台风口。

【2、从线上的“流量”入口到线下的“服务”入口】

拜移动互联网所赐,上述这些一年前还不敢想象的画面,已经真实地上演。

这里,有三大特点:

第一,移动终端的渗透普及令用户使用门槛降至极低:从预订到付款都在手机上完成,不太会用电脑的老人小孩也能熟练地用智能手机APP,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红利。

第二,基于LBS服务的闭环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绝大部分用户需求都可以在小区周边的几公里半径之内快速响应,服务完毕即闭环,这是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特点。

第三,如果说电子商务绕不开淘宝交易平台,信息获取绕不开百度搜索引擎,这些服务的实现都难以离开线下的社区物业,对应于已有的线上入口,未来可能存在线下的服务入口:基于物业服务延展的社区O2O平台。

服务闭环、快速交付、转化率高、线上线下融合,这些在PC电商时代互联网业者梦寐以求的特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然涌现了新的场景:社区O2O生活服务。

“电商终被O2O取代,不做O2O的企业必亡!”电商帝国、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长马云断言。

大佬们言必称入口,我想强调的是:“入口首先是一个用户概念,而不是产品概念。成为入口的关键不是产品被使用频率有多高,而取决于用户认知阶段和行为习惯。”

譬如,当用户认为上网就是逛门户新浪就是入口,当用户上网主要是聊天QQ就是入口;当用户习惯在框里找娱乐时百度就是入口;当用户想马上获得吃喝玩乐时,线下的各种服务都有可能是入口。

【3、中国独有的社区O2O:“倒立者赢”?】

BAT等互联网巨头们的O2O,无一例外的呈现出“由线上而线下,由轻而重”的互联网式O2O烙印;而社区O2O则毫无疑问需要面对“由线下而线下,由重到轻”的独特挑战。

如果说,淘宝时代盛行一时的“倒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这家公司“自下而上”创新的颠覆视角,社区O2O则是需要走出一条 “前无古人、外无硅谷”的新路。

譬如,像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上海的上海康城等大 型小区,人口规模几乎相当于欧美一个小城市(City甚至Country)。这样近乎一个小城市式的服务和管理,有足够的想像空间,无论是衣食住行、吃喝 玩乐、健康理财……其中的市场容量、消费能力、延展空间、数据价值等都有难以估量的持续商业价值。

这种新的社区O2O,难以在硅谷找到 CopytoChina的范本,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浓重中国特色的颠覆性商业业态—互联网+社区生活服务,不是B2C而是B2F,不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ffline to online,即倒立的O2O模式,物业成为服务入口,社区成为商业生态,正逐步诞生一些新未来可能培养出巨头级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2014年6月,服务了200万以上家庭的社区服务 运营企业“彩生活”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最大并且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业服务公司,正在探索从传统“物的管理”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家庭服务”转型。从 目前的资本市场表现看,无论是投资界还是互联网行业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较重的期待。

而更多中国资本疯狂地一样投向了社区O2O,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整个O2O行业的融资额超过了300亿人民币!

【4、我看社区O2O的主要流派“3C”】

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巨头们不再犹豫,他们犹如嗜血的鲨鱼蜂拥而至。使出“补贴”这个大杀器去圈地市场。

从场景和模式的角度,目前的社区O2O有以下主要流派:Content、Community、Commerce以及综合以上所有的“3C”。

从Content(内容)模式切入到服务模式,比如 从58同城到58到家,跳出了58同城“信息化”、“半闭环“的框架,58到家向前迈了一大步:不再致力于连接人与信息,而是连接人与服务、人与人,实现 闭环。姚劲波认为,因为连接的方式更深入,58到家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比58同城更大。

从Community(社交)模式渗透的小区生活服务。依托于美国成熟的社区服务土壤上,Nextdoor通过线上社交切入,创造性地填补了一个空白——邻居社交,并以此为切入点渗透线下。

以中国版Nextdoor自居的众多国内社区O2O 企业(如叮咚),高举着“社交”、“O2O” 、“生活的连接”大旗,得到资本市场难以置信的追捧,大浪淘沙后,谁主成浮,尚未可知。由于中国的社区生态,与美国有显著的不同,纯粹的 CopytoChina的照搬,我本人不太看好。

从Commerce(交易)模式切入并延展,这就是 文章开头列举的,这也是目前社区O2O模式可能距离成功最近的模式。除了BAT等线上巨头纷纷重金布局以外,传统企业也不甘落后,快递业巨头顺丰2014 年正式推出了“嘿客”,如同众多被“互联网思维”焦虑不已的传统企业一样,开始了新的跨界创新探索。

另外一种致力于打造社区商业生态的3C流派,则同时 涵盖了内容(Content)、交易(commerce)、社交(Community),试图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级的连接器,基于离用户最近、最易获取信 任的天然优势,连接众多面向家庭服务的商家、App与用户,这样的流派代表是以彩生活为首的大量线下服务平台。

哪一个流派会“剩”者为王,亦或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马云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5、社区O2O的下一个“阿里巴巴”在哪里?】

社区O2O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性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家庭与商业服务之间做一个“连接”。

谁能成为这个“连接器”(正如马化腾对微信的定位),谁就将执万亿社区O2O市场的牛耳。现在看,也许“地派”即掌控物业的打法希望貌似比较大。

这个特殊性,就是物业在中国城市社区中的特殊定位和关键地位。正因为如此,这个连接,是足够重度的,也是黏性极高的。毕竟用户在家和小区的时间,加起来远远超过在外(公司、旅途)。

其次,与传统互联网企业的虚拟性迥异,基于线下的本 地生活服务有许多的独特场景和远胜线上的真实交互、交易,对于严重依赖信任、真实的互联网金融而言,线下可能是更重要的基础优势,未来是否在中国会出现富 国银行、LendingClub 的社区金融?我认为,真实、快捷的线下服务入口是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争夺的新热点。

第三,线下服务平台的开放能力更胜于线上,因而商业 生态体系可能更健康。例如,在彩生活服务的众多社区中,母公司花样年集团的物业只占3%不到;一旦能形成更为开放的涵盖 Content、Community、Commerce的综合商业生态,可能会较基于支付宝的阿里生态系统对上下游企业更为友好,且面向真实家庭的大数据 数据积累的更为持续、优质和有价值。

觊觎社区O2O的巨头,其实有很多。譬如,中国房地产行业龙头万科在2014年首次正式提出“轻资产”运营模式,并放话要致力于掘金社区服务市场。

这个战争才刚刚开始。

[O2O开发]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 O2O研究 ]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移动社交产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网络硬件开发的新一代社交产品,有别于传统的PC社交产品,移动社交产品不单可以从兴趣,游戏,话题等中构建关系链,还可以利用LBS功能,通讯录等资源构建不同维度的社交关系网络,具有社交场景即兴化、关系链趋真实化等新特性。并且还在更多垂直方向产生新的产品功能,诸如语音场景,匿名场景等。

困境与机遇:红海一片的移动社交

几乎在智能机兴起的同时,各式社交产品都开始移动化。从单纯的PC移植到手机,再到基于手机的纯移动社交产品,一夜之间无数个产品“微信、陌陌、微聚、比邻、nicesame…”诞生了,从强关系到弱关系,从跨地域到聚焦用户周围,穷尽一切脑力来满足用户“全天候,多场景”构建关系链的需求。在appstore上搜索社交关键字有2000多条消息,红海之大,可见一斑。腾讯的Q和微信一家独大,通吃强关系。陌陌、微聚另辟蹊径挖掘地理位置场景,唱吧切入音乐社交风生水起,Insnice等聚焦图片垂直品类,还有火爆一时的匿名爆料等等。

[O2O开发]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调研发现,现在新上线社交产品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社交关系链构建方式的创新“上,鲜有聚焦“维持和延伸关系链到线下之创新”的产品,有那么几个也感觉功能比较鸡肋,不能很好击中用户痛点。单纯从Online端获取用户的花样已经几乎穷尽,却依然面临用户粘性不高,还可能让产品背负色情约炮不良印象的困境。那么今天,我们换个思路,看看社交产品在offline端的创新,能不能做一些大事情出来。 

下一个风口:O2O助力移动社交

社交为何要O2O

社交活动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各式在线社交产品(聊天室、BBSIM等)更是轻松帮助用户打破地域隔离、时空阻碍,全面实现“在线”社交。随着用户数量逐渐增加,产品主题逐渐出现:话题兴趣分类、LBS与即兴娱乐分类、朋友圈衍生关系链分类等。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社交,都普遍存在一个情况:两个聊得熟的“好友“,往往都有摆脱虚拟的线上交流而走到线下去“约会(pao)“的潜在欲望,而这种情况几乎贯穿了社交产品的发展史(从早期的豆瓣同城活动到现在的陌陌兴趣小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人们社交需求离不开:好比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在线社交满足了人们排遣寂寞,寻伴找友,打发时间的基本需求。随后,在用户拥有丰富且相对成熟的社交关系之后,下一步自然想到要是“Face to Face”。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免得出现“搞了半年网恋,结果对象是个伪娘”这样的笑话就不好了。

而在移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移动社交产品利于智能终端的地理位置功能,结合传统的兴趣导向,正极大地加快虚拟线上社交的落地进程(陌陌的同城活动、微聚的用户个人活动等)。其实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都需要O2O。因为网络交友无非是因为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导致社交活动无法顺利展开,再者,一段“关系”再好的虚拟关系,没有现实接触的基础,也只是存在云端中的二进制数据,毫无意义。据笔者调研发现,目前社交产品除了积极拓宽用户社交广度之外,也逐渐推出不少功能引导用户走向线下的“真实”,这也说明,线下约才是整个社交闭环中的终点,刚需中的刚需,而且也是最易产生电商行为的一环。

用户需要“约”,更需要“有趣,安全”的约!

[O2O开发]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社交产品如何借力O2O

1)何谓社交O2O

一字概曰:“约”。例:在贴吧上认识了个妹子,搞了一段时间网恋,赶紧的约出来瞅瞅。这就O2O

那约会总得有个理由,还有相应的主题,场景,时间吧。那么问题来了,用户怎样通过社交产品来约会呢,现类型粗略归纳如下:

类型

特点

用户组织

C2C式:安全性参差不齐,自由度和种类丰富,活动质量取决于用户素质。例如:微聚

官方组织

B2C式:安全性最高,种类单一,且受限于公司资源,难以全面覆盖,且效率不高。例如:微聚

官方商家合作

C2C式:活动举办方只在社交产品上发布相关信息,由用户自发组织参与,本质还是第一类。但因为目的性比较清晰明确,安全性相对第一类会高一点。例如:陌陌

官方线下社交实体合作

C2B2C式:官方监督,活动由线下各式社交实体组织承办,种类和安全性较高。但需要官方前期地推,吸纳足够的线下实体进驻。

2)线下社交实体

线下社交实体本质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社团或协会,它们往往有一定线下活动运营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例如:xx摄影协会,xx轮滑俱乐部等)

那在阐述何谓线下社交实体合作模式之间,这里可以介绍一个位于上海的线下社交实体— — 移动新媒体社区 ,脉脉群号 3734751

【移动新媒体社区】是一个关于新媒体运营的线下交流平台。由移动互联网资深人士吕申创立并担当主持,定期邀请重量级嘉宾一同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运营经验。【移动新媒体社区】创办的初衷是分享有趣有效的新媒体运营知识给广大的小伙伴,并且提供种子用户试验和流量支持,加以实践交流。

[O2O开发]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3) 移动社交产品中植入O2O的基因

那有了线下社交实体,社交产品如何借力他们成为“风口的猪”呢?笔者这里借用OTO社交号【巨宝朋】讲解下具体实施。

社交号系统,内含在移动社交产品框架内。官方参与设计开发和监督,由各式线下社交实体申请开通并自运营。那社交号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呢?

[O2O开发] 姑婆那些事儿最新解读:移动社交的O2O之路

首先它是社交产品延伸和巩固用户关系链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多方线下社交资源,导入海量用户关系链,成为用户社交活动的一个有力的“发泄点”。并在一次次线下活动中沉淀用户群,强化用户对社交平台的粘性。其次,作为线下社交实体的移动门户,社交号承载其在社交网络上的推广营销和CRM管理功能,解决中小型社交组织在IT运营方面的困难。活动信息推送,活动报名,媒体订阅,甚至植入移动电商,将一个个线下社交实体鲜活地摆上了移动互联网。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O2O营销模式来袭 引爆互联网节后招聘季

[ O2O研究 ] O2O营销模式来袭 引爆互联网节后招聘季

      这个春节“duang”火了!春节也就duang~的一声过去了。2015年的春节可以说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元年的春节,各种红包大家玩疯了、抢够了!大家也应该给回到工作的正轨了。瞄准春节后这个爱跳槽的时间段,就成了许多互联网招聘企业“杀红眼”的时期,这样节后互联网招聘季战争就此开启!

[O2O开发] O2O营销模式来袭 引爆互联网节后招聘季

      在这个火热的招聘旺季,互联网招聘企业都不想让对方蚕食自己的地盘,但从总的营销方式来说,主要还是玩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o2o营销模式!很多人O2O还没搞明白,O2O的营销模式就已经诞生了!O2O让人搞不明白是因为O2O的定义很多,最近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也对020做了定义: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足见国家对互联网的重视!

      但我理解的O2O不仅仅指的是从线上到线下,如果是这样,那么线上买个东西到线下快递到你家的电商模式也算O2O的一种?那也许属于电商类O2O!还有一种就是很有潜力的服务类O2O了,或许你可以这样理解,能直接送到你家的是电商,而需要亲自上门服务或者你亲自去体验的消费就是真正的O2O了吧?我不这样以为,那么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这种商业生态系统一定是全新的玩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在网上卖产品或者网上去让人定制服务,然后线下把产品送到和把服务完成!这是传统的O2O玩法罢了!我去年研究过耐克的玩法,以nike 为例:耐克没有把鞋直接放到网上卖,而是打造了一个O2O的生态系统,线下nike鞋 传感器,通过自制的运动手环和手表收集用户数据,然后线上建立社区,让用户把运动数据分享到社区当中,用户交流口碑传播!

本质上来说这种O2O的生态系统是大数据 物联网的结合!具体说来,大数据在哪?收集用户运动数据可以更好的根据用户需求做新产品研发,根据用户诉求点制定营销策略,物联网在哪?鞋通过中间介质(传感器)和互联网相结合,一方面延长了产业连,另一方面又又符合产品特点!我想给大家说的是,传统企业想要转型想做O2O,不应该老想着怎样把你的产品扔到网上去买,而应该思考怎样嫩把你的产品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只是个人一点小感悟,欢迎和我交流!

     回到O2O营销上来,不管你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你是玩的电商类O2O还是服务类O2O或者是O2O生态系统,都需要O2O模式的营销!据百度百科的定义:O2O营销模式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

我以为的O2O营销模式不仅仅是线上带动线下,而是线上线下有互动、有联系的闭环系统。最近打的火热的互联网招聘季,拉勾网、猎聘网、58同城、脉脉等就是这种形式!互联网公司做的社会化媒体自不必多说,但是,互联网招聘企业为什么将营销“战火“烧到线下呢?那就重点分析一下线下广告的投放!

说一下我的切身感受,在北京的人一定很有感触,现在坐地铁已经被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和搜狗CEO王小川代言的脉脉广告刷脸。猎聘网和拉勾网也是不干落后,广告贴满了北京的地铁站台和地铁通道,在上班路上你无处躲藏!下了地铁到了写字楼楼梯间又被分众楼宇电视骚扰!听见杨幂喊:“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江南春说:“用脉脉,打通职场人脉”、“拉勾网,专职互联网人招聘”。在电梯内,许多人面面相觑无话可,视线环绕一周又是智联招聘和拉勾网的框架广告!说在这个火热的招聘季,上班族站被招聘网站精准骚扰着!

[O2O开发] O2O营销模式来袭 引爆互联网节后招聘季

    就如江南春所强调的:“在这个媒介的多样化和信息的碎片化时代,已经导致了品牌传播的焦点缺失”。从地铁站到地铁通道到写字楼电梯间再到电梯内,这种广告是占据的是一种场景更是目标人群每天必经之路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是以固定人群为基础,具有共同的属性和特点。所以说,互联网招聘季大战,招聘网站选择生活圈媒体这样的这样的传播方式,就占领一个精准、强制的信息入口!生活圈媒体传播的意义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O2O开发] O2O营销模式来袭 引爆互联网节后招聘季

      首先,生活圈媒体具有精准性:招聘平台在生活圈媒体投广告就是最为精准的选择地铁站、写字楼主要以上班族白领为主。生活圈媒体覆盖的这些人群是真正的有招聘或者应聘需求的人!据有关媒体透露江南春对分众的全新定义就是:分众是中国领先的LBS平台。举例来说,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情人节分众的全城示爱活动,共吸引了180万人的线上线下互动参与。在情人节只要你在分众全城示爱的社会化媒体发布表白内容和选择想发布的楼宇,就能向心仪的TA传递出自己的真情告白,精确发送到TA楼下的分众屏幕。

上。这就充分表现力分众的LBS属性,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楼宇的人群属性做到点对点的精准信息传递!

     其次,生活圈媒体具备强制性:生活圈媒体的强制性,精准性,封密性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核心场景生活圈。58同城、拉勾网、脉脉等每天在你必经的电梯之路喊招聘,然你无处可逃!再具体来看,正常情况下一个工作日一般要做5-8次电梯,而且等电梯的时候是最无聊的时候,这时候电梯广告的内容价值就会愈发的凸现出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O2O营销模式。互联网媒体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的今天,要在线上引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所以找线下目标人群集中的生活圈媒体精准、强制的传达,然后引发人群线上参与就变得十分重要!生活圈与社会化媒体组合的玩法是现今最主流的营销模式,无论是小米,褚橙还是傲游浏览器,1号店挑战吉尼斯,无不是线上热潮话题,线下终端引爆,从而引发全媒体的生态发酵!节后招聘季大战的智联招聘、58同城、拉勾网、猎聘网、前程无忧、脉脉亦是如此!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日益交互和融合,媒介的破碎化造成了人们越来越碎片化的媒介接触习惯,单纯的走线上营销或者线下营销的路线已经OUT,O2O是不可逆的趋势,O2O营销亦是如此!

      再者预告一下篇的内容,就是企业怎样构建自己的O2O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O2O!以上全是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机构无关,欢迎和我交流,微信号:SEOVSEM,最好能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刘海政的大搜罗!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O2O转型落地的六个核心趋势

[ O2O研究 ] O2O转型落地的六个核心趋势

2015年将会是o2o转型落地的核心一年,O2O转型落地的六大核心趋势会是什么?核心之一:定位;核心之二:重构价值链;核心之三:建立入口;核心之四:构建场景;核心之五:跨屏互动;核心之六:指数。

[O2O开发] O2O转型落地的六个核心趋势

终于从春节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但很多人还在用微信的拜年红包来代替传统的利是红包,相信人们已经被春晚摇一摇抢红包和春节期间拉群抢红包给完全改变行为习惯了,毕竟数字太恐怖了:央视春晚的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2230开始的互动峰值达到8.1亿次/分钟。这个数字让每一个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都感觉震撼!

昨天有扫一扫二维码,今天摇一摇抢红包,明天可能会有碰一碰有惊喜,微信的品牌公众号与摇一摇的结合,而企业APPNFC标签、iBeacon等与碰一碰的结合,这些都可以成为用户入口。2015年会是O2O转型落地的核心一年,我们就从春晚摇一摇来看一下O2O转型的核心趋势会是什么?

核心之一是定位。企业必须清晰的进行商业定位,你要做的是什么?你的用户是谁?微信春晚的摇一摇红包具有特别意义,针对家庭用户,尤其是已经是重度用户的年轻人来影响还是潜在用户的中老年人,甚至是一二线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四五线家乡的社交影响延伸。它实际上是在加强以亲情为主的强关系,并通过用户的强关系来进行拉新。所以,春晚摇一摇的核心不是只因为央视春晚,还因为家庭亲情的强关系拉新,尤其是上传全家福的参与度很高,40分钟上传了近4000万张全家福,这是典型的家庭亲情定位。你有没有摇一摇的时候,教会父母也来摇一摇抢红包呢?

核心之二是重构价值链。没有重构价值链的层次和流向的O2O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传统企业增加了一个基于原有分销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那只能算是O+O。必须重构或者缩短价值链才有价值,而春晚摇一摇实现了一个数字传播的新模式,即消费者通过一个全渠道数字传播平台(微信屏幕+央视屏幕+摇一摇动作)直接连接到品牌(品牌公众号的微信红包),用户与品牌的连接平台代替了原来复杂的传统媒体、广告制作、投放、转化等复杂的链条。

核心之三是建立入口。摇一摇本来是很low的找人的一个动作功能,因为这一次的春晚摇一摇抢红包,将这个动作重构成为一个用户主动触发的入口,类似iBeaconNFC等,摇一摇可以摇人、摇音乐、摇红包、要电视节目,那么当摇一摇接口如果开放的话,摇一摇这个入口与企业公众号或者移动APP的结合又可以设计很多好玩的模式。这个时代,基本上要宣告流量已死的趋势,而带来的是入口就是一切!

核心之四是构建场景。O2O的核心是体验,体验的基础是场景,场景是驱动用户或者用户主导的关键,它通过虚拟体验和现实体验的结合,实现虚实融合的体验。春节大年夜拜年给压岁钱,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场景,而春晚摇一摇有效的重新设计了红包场景,通过春晚拜年和跨屏互动,在传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全民抢红包,这时候金额已经不重要,关键在于全家一起抢红包的应用场景。而且除了摇一摇抢红包之外,还包括了其它互动方式:明星拜年、上传全家福、好友红包拜年、好友贺卡拜年、小视频、彩蛋红包、彩蛋页面、实时节目单等,这些互动方式有效构成了春晚的虚拟场景。

核心之五是跨屏互动。O2O会以智能手机的屏幕为核心中枢,进一步与电视屏幕、Pad屏幕、场内互动屏、广告滚动屏、收银机双屏等进行跨屏互动,实现O2O场景的输入和输出,并通过跨屏切换实现多场景驱动。比如春晚摇一摇,通过电视屏的提示,用户开始要手机屏幕看有没有抢到红包,然后继续关注电视屏的数据和提示,再进一步摇一摇,抢到了还可以在手机屏幕上再次发放给微信好友的手机屏幕上。

核心之六是指数。摇一摇的动作次数、时间、地理位置等等都实现了数据化,上百亿的数据都可以转化为对用户的认知和对行为的量化,如果春晚摇一摇可以打造一个红包指数,看家庭抢中率或者XXX率,来推动家庭潜在用户的拉新和各家庭和区域的PK,这样更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如果进一步来看O2O转型的落地,还会有其它几个趋势:

一是传统企业要逐渐淡化成本利润,而是努力去建立用户连接,以及改变用户行为习惯,有时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免费与补贴模式。

二是大平台可以设计入口但中小企业更应该考虑爆品策略。大平台比如腾讯和阿里的用户基数足够大,就可以设计入口,比如春晚摇一摇,比如之前的扫一扫等等;而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则需要考虑依靠爆品策略来颠覆已有市场或者新增市场,通过爆品来不断积累用户基数。

三是广告营销策划模式亟需转型。从央视春晚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传统广告模式已经式微,但央视借春晚摇一摇的新媒体互动形式,有效的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转型尝试。传统企业在传统媒体或者传统形式广告投放上越来越少,而新媒体形式的广告策划也受限于营销费用的控制而不会大开大合,所以广告设计和营销策划公司要尽快向商业创新设计转型,不转型则可能会陷入困局。

四是人人即媒体。每个人成为媒介,每个人成为自媒体,不再是广场式的广播式传播,去中心化的品牌传播已经悄然生成。通过央视春晚的广播式效应进行初步到达,而摇一摇中每个红包的传递和发放,又是一次基于个人的传播,这些基于用户的传播模式更进一步加强和放大了央视的传统媒体效应,传统强势媒体与人人媒体形成一种融合和平衡。

2015年不再是谈论电子商务和移动APP的纯互联网模式,企业的O2O转型开始落地到清晰的商业定位,虚实融合的客户体验以及创新技术的应用,最终能够实现一个全渠道数字客户体验的O2O体系!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婚嫁020用内容提升平台粘性

[ O2O研究 ] 婚嫁020用内容提升平台粘性

    “内容为王”一直被传统媒体奉为圭臬。如今在新媒体日益壮大的现实下,内容为王看似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生态环境已经产生变化,仅仅是“内容”这一属性似乎不再有足够的吸引力,转而被受众的阅读习惯、更新迭代的网络社区、媒体的名气取而代之。

    在当前浮躁的互联网环境,单纯的长篇文字和没有图片的文章几乎不可见。所以总有人叫嚣,内容已死。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那些叫嚣内容已死的人是没有真正看透精致内容的强大吸附力。

    为何消费者不在百度浏览新闻,百度几乎只是作为搜索器而存在,这是因为百度的新闻毫无特色,消费者可以在任何一个门户网站看到这些同质信息,再加之移动互联网带来移动端设备的新闻APP层出不穷,所以百度的新闻几乎没有额外的价值但是不代表好的新闻内容就没有价值。再说新媒体之微博,可以说任何企业都有一个展示门面的官方微博,但是有多少企业认真做好了内容运营呢,所以也就只有杜蕾斯和可口可乐等少数企业的文案内容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由内容吸引消费者带来的后续好处则是商品销售量增加和树立了坚实的品牌口碑。醉翁之意不在内容,而是内容带来的品牌和影响力。只是大部分企业和商家没有能力做好内容。

    但精致内容难做并不是不去尝试的理由,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困难,内容运营才有其必要性。

[O2O开发] 婚嫁020用内容提升平台粘性

     自从本地生活服务被巨头盯上以来,相关的行业都卷入这场洪流之中。教育、美容、婚嫁、母婴等传统行业都在刚过去的一年中大幅度发展,与020这个大机遇一起频繁曝光,同时也有线上下新旧企业的比拼,因此十分热闹。婚嫁行业也在下半年因为BAT阿里抢占旅拍市场而被推至风口,如今从婚宴婚纱婚礼策划等细分领域切入婚庆平台的创业者络绎不绝。婚嫁行业线上平台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毕竟婚庆本身属于保守的事情,尤其是婚宴,这是模式最终也是模式最为死板但是利润也很高的盈利入口,但是从线上看来的企业:喜事网、到喜啦各自的优势并不突出。他们都是整合当地优质商家,采用电话跟踪和现场跟进的方式防止酒店跳单以及与新人沟通。但是酒店和平台谁的地位更高,想必新人都清楚。于是,平台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位置,用户黏性低。

    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还没看到平台盈利之时它就有可能倒下,这种商业现象让很多创业者只看到眼前利益,于是用尽一切可能方式尽快吸引消费者尽快发展起来,内容的建设没有占据首要地位,因为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平台打造名声然后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为平台和商家带去可见的变现模式。可是这种商业策略就带来了高额的营销成本,需要对平台进行不断的网络推广以吸引商家和消费者。后期,一个平台如果想要深度并且长久发展下去,内容建设就必须提上日程。这不仅是因为婚嫁行业的线上平台粘性一直是困局,一旦用户选到合适的商家,那么平台的利用价值也已经没有,用户几乎没有可能再次登陆平台,并且婚嫁行业的低频次特性也是造就平台用户留存率低的原因之一。有没有可能平台不只是一个商家集中地,也是最新实用资讯的聚集地?也许内容建设早就该提上日程。

     婚庆行业与其他行业类似,首先需要让消费者感到方便,在线上为新人提供一个本地商家聚合地,能够让用户轻松地挑选对比商家的服务、价格等因素。其次就是需要在平台上提供相对的优惠,新人之所以在网上选购就是抱着希望少花钱的心态,于是平台能够给出的性价比很重要,但笔者认为在婚纱摄影这类不够规范的服务不应当太注重价格因素,照片风格和影楼口碑是需要着重考虑的,这其中包括了用户晒单评价,以及最重要的客片效果,用户产生内容在这种重决策的行业尤其关键。

    内容建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相互渗透的几类:

    1,平台特色

    从如今已经运行的线上婚嫁平台可以看出,有特色的平台算作是以婚礼策划DIY的方式切入婚嫁领域的聚喜猫,拍摄婚纱摄影最重要的莫过于婚纱风格和拍摄地,因此已经覆盖全国两百多个城市的wed114结婚网已经捷足先登,平台上囊括了海量风景地客片;而婚纱拍摄中最为关键的摄影师已经由另一平台onlylover聚集起来。因此后来创业者还能以哪种方式开掘出婚庆平台的新意,则让我们拭目以待。

    2,实用性

    所有结过婚的人都知道婚嫁是一次甜蜜的负担,从筹备到大摆筵席再到蜜月旅行,这长拉锯战几乎要耗尽新人精力,因此提供有用、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案极为重要。而且每一个婚嫁板块都应当尽力精细,让新人准确找到实用信息。新人案例是最为有用的资讯,不仅可以给新人提供选购商品的建议还可以从中取得婚礼经验的教训。

    3,个性化、趣味化

    个性化内容不一定是最为有用的,但一定是最为吸引人的,最潮流的,用户愿意停留在此的。这部分内容的目标用户不仅是那些准新娘而应当是整个女性群体。抓住女性对于婚礼,婚纱,爱情的渴望,这是她们的痛点也是她们的心之所向,因此一些与婚嫁和爱情相关的话题以及专题都可以作为吸引潜在用户的可用资源。是要让即将结婚的女性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就想到这个平台,她们在第一时间做出的选择总是有些优势。个性化的内容还能用一键分享功能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网站力量。

     新的一年依然会有新的平台出现,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老牌平台,即使内容建设不是第一步棋子,但绝对是在整个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以至于是有可能最终引导消费者决策的重要部分。婚庆行业在线上线下的推广成本都不低,因此内容建设也许是不容忽视的宣传平台价值的方式。

一站式O2O 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