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人类正在由一个个个体变成万物相联的新集群,互联网的本质是联接。机器和机器的联接,人和机器的联接;以智能手机作为初期入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任何人都是发生了全天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联接,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本质是社交,人的社会属性空前暴发,社交成本无限降低,而这将引发社会形态和商业逻辑都产生颠覆性的变局。

  社交是人类的本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一切都是社交,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痛点、痒点、沸点的集结体,无社交无生活,无社交不商业。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包括互联网媒体、电子商务,各类软件和新兴产业的变化都和社交有关。

  作为一家提供叫车服务的创业公司,优步(Uber)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颠覆。但是由于先前在中国部分地区被查,又有媒体爆出Uber使用的安全隐患,使得这家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其实,Uber的社交属性明显,若从社交的角度来看Uber或许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价值。

  Uber的司机不同于一般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并不指着Uber赚钱。《深圳晚报》曾报道过,开着豪车做Uber司机的有很多都是公司白领、创业老板、富二代……一看就是有钱人,有些个体私营老版只是在下班回家的时候接单,为了能更多的接触到不同的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潜在客户或用户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升级提供帮助。

  而对于Uber乘客来说,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在职白领,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每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疲惫不堪,自由社交的时间被压缩了很多,尽管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社交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只存在于虚拟世界里,黑纸白字的文字,无表情社交,显然不如面对面来的交谈更加真情意切。而Uber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从线上虚拟社交转移到了线下场景社交,满足了人们对真实这一需求的渴望。

  另外,一直生活在熟悉人的圈子里,也就是强连接,信息大多数是互通的,信息的新鲜度就会降低,有效信息的价值就会丧失很多,而且只了解自己业内的事情,视野也会变窄。由于Uber的司机中多数都是有自己事业的人,他们或许是你的同行,你的合作伙伴,也或许是跟你的事业毫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交谈就不会显得那么乏味,了解对方的行业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

  在美国,Uber搞了一次营销活动,主题为“给你7分钟,Uber会把投资人快递到你面前”。当乘客叫的优步车到来时,会有一个谷歌[微博]创投的投资人坐在车里等你,对方会给你7分钟的阐述时间,然后再花7分钟给你提供反馈意见。

  之后,Uber还会把你免费送回家。在国内,Uber跨界与一款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的社交产品“微链”合作,策划设计出了一个叫做“一键呼叫投资人”的活动,上车后15分钟,打造2个人的空间,近距离的交流产品、商业模式,这也可以看出Uber的社交属性更加突出和明显。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处处有社交的时代已经来临,外出旅游住在别人家里,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种假日房屋短租模式在国外十几年前就有了。这类商业模式的践行者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在线短租网站HomeAway和Airbnb,把房子放到网上去,与用户对接产生交易,通过收取广告费或者交易佣金的方式盈利。

  目前,Airbnb已经成为全球租赁房源超过60万处,覆盖近200个国家,3.4万多个城市,是突破100亿美元的世界上最有价值创业公司之一。

  其实,如日中天的Airbnb在2009年,也一度陷入绝境。如同很多的创业公司一样,当项目建起来之后,不温不火,甚至毫无生息。当时,Airbnb每周的营收仅有200美元。

  后来,创始人乔-吉比亚(Joe Gebbia)发现房东在发布房子信息时,只是随便拍拍照,拍摄的角度也毫不考究,很多类似的房源图片会出现在网站上,但其实房客不会对这些看起来一样的房源有兴趣。于是,Airbnb创始团队准备给一些房东家拍照,然后用这些漂亮的图片替换掉原来的单一图片。

  一周过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Airbnb的营收出现了巨大的增幅。移动互联网时代,图片式的内容社交受到普遍欢迎,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Airbnb开始注重社交化的视觉创意,更多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和需求,在社交的过程中了解房客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带来巨大收益。

  当我们使用Airbnb,挑选一个住所的时候,地理位置和价格已经不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像消费者在使用淘宝购物时,关注的重难点更多的是消费者的评论,然后在与店主沟通关于最终选择的款式、大小、有无色差等相关信息。

  在Airbnb上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住客们对房东的评价,同时也会在预定之前和房东互相交流。此外,房东的自我介绍也是住户关注的重点,倘若住户与房东有着相同的职业,相同的爱好,比如,打保龄球,打高尔夫,冲浪等等,或者有着类似的家庭环境,这些都增加了房客选择的可能,这样就是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住宿时不再是单纯的被星级、价格、地理位置、交通等等外部的环境付出更多的心力,因为涉及到跟多的社交元素,人,也就是房东,成为房客入住的重要因素。

  其次,Airbnb还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快速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通过 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平台的合作,好友间可以相互推荐,让房客通过好友介绍,了解到房东的基本信息,基于好友自身的体验和分享更能让用户在预订住宿点的过程中更加放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80后90后开始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担当关键角色,并带有显著地不同于以往生活者的特色,不喜欢在家做饭甚至不会做饭成为当下年轻人真实的写照。而在社交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拼饭”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吃饭方式,请吃饭、我请客、去哪吃等吃饭社交应用的出现不仅能满足了这批年轻人聚餐的需求,而且还方便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

  在以往人们下班会选择三五成群的一块下馆子,这种社交大部分都是熟人之间进行的,只为吃吃喝喝图个乐呵,移动社交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熟人聚餐的壁垒,伴着社交的无边界化,以及物价的上涨等原因,一个人吃饭的所花的钱往往比聚餐AA制所花的钱要高,“拼饭”不仅解决了就餐的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结交朋友,扩大朋友圈,说不定还能解决单身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无处不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看电影,同样是一个社交化的场景。一般情况下,观影者都会因为电影中的桥段或内容而产生交流的欲望,但通常大家会陷入到集体性孤独中,个人的瞬间情感得不到表达,形成个体信息的孤岛。

  而移动社交终端的兴起,让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还可以用手机实时的进行交流,再或者,电影院完全可以开发一款基于电影场景化的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在同一个应用场景下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而且还可以为心仪的对象点一杯饮料,送一束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社交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交场景也变得丰富多彩,网络购物我们要跟卖主沟通,手机点餐可以作为请客吃饭、把妹的新选择……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快速迭代,移动社交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处处都需要社交,可以说社交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那么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否则就会成为信息的孤岛,被时代所遗弃。

北京app开发公司

品牌授权: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市场选错了路

品牌授权: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市场选错了路

  在微软大幅减记并购来的诺基亚资产和裁员之后,近日,有关诺基亚以品牌授权方式在2016年重返手机市场的消息得到了诺基亚方面的证实。

之所以以品牌授权的方式重返手机市场,从诺基亚方面看,其仍认为自己的品牌在手机与移动设备领域仍是最有价值和认知度。诺基亚对自己的此番认识并非全无道理,但惟一忽略的就是诺基亚在手机产业中品牌影响力的黄金时期是在功能手机时代。而进入到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品牌的影响力已大幅缩水,甚至成为阻碍智能手机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的反面教材。看看与智能手机相关产业的报道,每逢提及诺基亚几乎都是负面的批评可见一斑。

即便是在微软并购诺基亚之后欲更名之前的相关调查显示,多达73%的受访者希望在未来 Lumia 设备上使用 Lumia 品牌取代诺基亚品牌,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Lumia是诺基亚与微软战略合作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下的产物,即在品牌属性上,业内更多是将其与为微软联系在一起,否则微软就不会在并诺基亚手机业务和更名之时,仍保留和采用Lumia这个产品品牌。而近期微软对于并购来的诺基亚资产76亿美元的减记更是业内(包括微软)对于诺基亚品牌在产业中价值的否定。

另外,鉴于诺基亚最早也要在2016年授权厂商自己的品牌重返手机市场,而从现在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特点看,除了苹果之外,品牌对于市场和用户的粘性均不高。之前品牌知名度仅次于苹果的三星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的大幅下滑就是明证。加之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动力正在转向性价比驱动,更使得品牌的忠诚度下降,这使得前面我们所说的诺基亚仍以自己品牌作为重返手机产业主要资本的价值缩水。

正是由于诺基亚品牌在手机市场价值的缩水,其采用的品牌授权方式将很难得到主流手机厂商的支持和响应(就像微软Windows Phone的授权),充其量是某些二、三线的手机厂商可能会希望借助诺基亚残存的品牌影响力试水,当然这最终还要取决于诺基亚的品牌授权费用。毕竟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惨烈,连具备一定市场规模的主流手机厂商都是微利或者亏损的情况下,二、三线手机厂商的生存和盈利压力更不乐观,此时再加上品牌的授权费用,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堪重负下的放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智能手机产业同质化严重,但在配件及材料等的选择上依然会有较大差别,而某些二、三线厂商大多也借此来压缩自己的成本,进而导致手机品质和体验的下降,这种情况下,一旦这些厂商以诺基亚的品牌走向市场的话,非但不会提升诺基亚的品牌影响力,反而会进一步降低其品牌价值和用户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诺基亚出售了手机业务,但诺基亚品牌目前在电信设备市场仍具备较高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那么这种在手机市场品牌授权造成的品牌负面影响是否会间接传导到电信设备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到时候,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品牌授权策略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当然,除了上述向手机厂商的品牌授权方式外,诺基亚可能也会采取贴牌的方式,即将设计、制造等外包。目前多数的手机厂商均是如此。但还是前面所述,诺基亚最大的软肋就是品牌价值的缩水及市场和用户认知度的降低,其次就是从之前诺基亚手机独领风骚时期的优势看,恰是其设计和制造能力,而在这种采用贴牌的品牌授权方式中,诺基亚无疑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俗话说扬长避短,而诺基亚的这种品牌授权方式恰恰相反。实际上诺基亚的这种品牌授权方式在之前其发布的Nokia N1平板电脑中已经采用,但在初期开似火爆的预订之后,便没有了下文,这也难怪国外媒体在评价诺基亚重返手机时发出:“诺基亚想要重返手机市场,先说说诺基亚的平板在哪儿”的质疑。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诺基亚重返手机市场本身无可非议,也自有人家的理由,主要是其重返的方式充满了悖论。而如果照此重返手机市场的话,等待诺基亚的将不是什么业内期待的王者归来,而是失败的重蹈覆辙。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微软CEO纳德拉: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微软CEO纳德拉: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日前接受采访时,承认微软曾犯过两次大错。

过于专注PC而错过了向移动业务转型的良机

他说:“我们过去曾犯下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认为PC将永远是一切的中心。” 10年前,90%的联网设备都运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微软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去年承认,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运行微软Windows系统的联网设备比例下降至不到15%。而微软迟来的手机平台Windows Phone,也仅占3%的市场份额。

全心关注智能手机令微软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微软上周宣布手机业务进行重大重组,纳德拉表示将不再投入巨额资金试图占领智能手机市场,毕竟这艘船已经扬帆起航。相反,纳德拉认为微软应该承认“6英寸智能手机是一种高容量设备”,并仔细思考未来。这意味着,除了Windows和深受欢迎的Office平台,微软也将大力推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Azure平台。纳德拉说:“我们现在有3大平台:Windows、Azure以及Office。我认为它们可向其他人开放以继续扩展,当然,我们将共同建设他们。”

纳德拉说,他希望微软所有管理层能够理解,微软并非仅与单一设备有关,它是一个共同平台。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2015年2月15日,在长达七个月的停牌之后,掌趣科技终于复牌,并宣布拟以4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并购三家游戏公司(晶合思动、天马时空、上游信息),此举创下游戏产业并购重组新纪录。

在此后的4个月中,掌趣科技先是经历了一番暴涨,市值突破300亿、400亿、500亿,把华谊远远抛在背后,成为继乐视、蓝思之后,市值第三大的创业板公司和国内最大的游戏公司(腾讯、网易不是纯游戏公司),然后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掌趣科技股价又开极速下跌,差不多每周市值蒸发100亿,大股东质押的股票都到了平仓线。然而,在“坠毁”的瞬间,股价却奇迹般地被拉起。现实生活真是比任何小说都精彩。

事实上,掌趣科技这家中国游戏“第一股”很少被人关注。

掌趣科技市值飙涨与创业板的疯狂不无关系,但上市几年成功的资本运营才是关键,资本新宠暴风科技们应当好好借鉴。

并购起家,非龙头不并购

2012年5月11日,掌趣科技在创业板上市,发行4091.5万股,发行价为每股16元,募集资金净额为6亿元(超出原计划2倍)。上市前,创始人姚文彬、叶颖涛 分别持有37.6%和12.15%,华谊兄弟(2010年6月出资7500万元,取得22%股权)、金石投资、红杉资本分别持有20.97%、2%和1.91%。不过那是在2012年5月,那时并没有暴风科技连续30多次涨停的美事。掌趣科技的市值40亿俳萘税肽曛谩

回顾上市之前,掌趣科技就是在资本支持下通过系列并购发展壮大的,其中重要的有:2008年7月收购北京华娱聚友、2008年7月收购北京丰尚佳诚、2009年9月收购广州好运及九号科技、2009年12月收购大连卧龙以及2010年9月收购北京富姆乐。被收购对象带入了业绩、游戏IP及《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帮助掌趣科技提升了游戏研发及运营能力。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没有这一系列并购,掌趣科技难以达到在A股上市的体量。

但并购从来不是有钱就能做好的,选标的、谈对价及并购后的整合都是世界性难题,看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不就以失败告终。姚文彬曾公开阐述过公司的并购策略: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公司都将坚持持续并购的发展策略,而并购标的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在游戏行业是第一集团军的硬性条件。说白了,就是宁可最贵,也要最好。这就是游戏业界著名的:“非龙头不并购论”。

成功转型的秘诀

2012年,IT领域内的所有细分行业都开始向移动演进。而在上市前的2011年,掌趣营收中的84.3%来自功能机上的单机游戏,而且连网页游戏也才刚刚启动营收,为2267万元。2012年开始,来自智能机游戏的收入才在掌趣收入中有了一席之地。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根据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掌趣科技将投入4242万元研发单机游戏、5966万元研发网页游戏、5910万元研发智能机联网游戏。如此均匀地“用力”,说明掌趣科技当时还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就要到来。

掌趣科技曾经是一家严重依赖移动动营商的游戏公司。2009-2011年度,掌趣科技通过中国移动获得营收入分别为3595万元、6639万元和1.2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61.04%、56.59%和65.13%。盈利模式为套餐、虚拟道具的名义由移动运营商与话费一并收取,然后分成(当时中移动与合作伙伴信息费结算比例为 15%:85%)。

但是,到了2014年,掌趣来自智能机的收入已占到营收的54%,网页游戏的收入占比为39%。在2011年、2012年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4%和65%的功能机游戏已没有了踪影。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另外,掌趣科技还摆脱了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2014年,第一大客户腾讯贡献了营收的36.27%。

掌趣科技成功转型的秘诀还是“买买买”,同时手笔比上市前大多了。值得称道的仍是并购标的选择。2.07亿购入的海南动网先锋提升了页游研发能力,并购玩蟹科技和上游信息在手游戏领域赢得了主动权。被并购的这些企业有着炫目的业绩的华丽的团队。玩蟹的《大掌门》在巅峰时期日充值金额超过1000万! 上游信息团队中有着多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如EA、Gameloft)。

2014年玩蟹科技和上游信息分别贡献净利润8782万元、5217万元。

2015年2月,掌趣科技宣布将以总对价43亿元收购北京晶合思动100%股权、上游信息其余30%股权天马时空80%股权。以上并购方案仍在证监会审批中。

市值三年涨十倍

掌趣科技的市值在三年内从40亿涨到500亿,有两个法宝。

首先是把股票弄得多多的。掌趣科技股本扩张力度在A股中绝无仅有。2013年5月“10送12”,8月定向增了,9月又来了个“10送8”。2014年,掌趣科技又进行了两次增发和一次送转。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2012年末,掌趣科技总股本为1.63亿。两年半后的今天,总股本已扩大了14倍,达到24.68亿。

其次是用并购标的带来的业绩和名声为股价插上想象的翅膀。特别是2015年宣布并购的三家企业中,天马时空的投资人中有雷军的大名。

在创业板集体狂躁,平均市盈率达180倍的情况下,掌趣科技的净态市盈率超过了200倍(完美时空、盛大游戏的市盈纺不过8、9倍)。在本轮暴跌前市场一度逼近540亿(87.5亿美元),位居创业板第三。中国手游界险些诞生一家百亿美元级公司。

在资本市场人人都要讲故事,有些人的故事永远是故事,有些人的故事能够变成现实,掌趣科技属于后者:2015年净利润预期超过5亿,43亿并购的三家公司将贡献不少于3亿(卖家有承诺),全年净利润在8亿以上。如果2016年创业板市盈率仍在100倍以上,市值可以轻松超过800亿。但“43亿并购”还在审批,而且2016年也还没到,掌趣不是光讲故事的企业,疯狂的市场却把掌趣的故事当现实炒。

抵押惊魂

掌趣科技上市4个月后,控股股东姚文彬将所持的1334万股质押给华鑫国际信托,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约为姚文彬名下股票的三分之一,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8.15%,市值3.5亿,信托公司放货额约1.2亿。

2014年4月23日,姚文彬将227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市值为6.2亿,中信证券放贷金额约为2亿元。

2014年1月和9月,姚文彬分两次解除了与华鑫国际信托的股票质押。

2014年11月,姚文彬将381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被质押股票市值约为6.5亿,贷款金额约为2亿元。2015年3月3日,姚文彬将上述股票中的1710万股解除了质押。其时,姚个人名下43.85%的股票被质押。

到2015年3月11日,掌趣科技另一位创始人叶颖涛名下52.79%的股票被质押。

至此,掌趣科技两位自然人大股东质押股票的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2015年5月12日,姚文彬将3291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按当日32.19元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的市值为10.6亿元,如果中信证券按40%的比例放款,姚文彬可以拿到4.2亿。

5月19日,天津金渊(2010年7月为股权激励而专设,持有掌趣科技5.63%)减持1300万股,均价为34.62元,套现4.5亿。

6月11日开始,风云突变,掌趣科技随创业板大幅下跌,质押股票的风险开始显现。特别是高价质押给中信证券的3291万股。在5月22日实施10股转增9股之后,质押日的参考价为16.9元,理论上每质押一股可贷款6.76元。但当股价跌到贷款额的130%为警戒线,需补充抵押物,跌至120%时将被强行平仓。照此算来,姚文彬5月12日质押股票的警戒线为8.79元,平仓线为8.11元。

7月7日,掌趣科技跌停,收于8.91元。只消再一个跌停,姚文彬的3219万股将被强行平仓,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最坏的情况下,两位自然人股东质押的所有股票都会被强平,掌趣科技肯定会易主。

吊诡的是,7月8日掌趣科技从跌停价8.02元被拉起,收于9.7元,涨幅8.81%,全天成交额是321.9万手。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外人无从知晓,但姚文彬一定会终生难忘。#姚文彬找资金护盘、国家队出手挽救最危机的公司、证券公司把平仓线临时调整为110%,都有可能#

暴风成不了掌趣

暴风科技股价暴涨后,被视为“大买家”,据说目前同时操作的并购项目有二三十个,仅冯鑫手头就有七儿个项目在谈。那么,暴风是否会象掌趣那样,通过一系列并购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千亿级公司呢?

目前看来不乐观。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根本不同。掌趣专注游戏,非龙头不并购,力争100%控股(不能一步到倍就分两步,比如上游信息就是先收70%再图剩余的30%)。冯鑫的原则却是控股、参股而不收购,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流量交换”联盟。相比之下,冯鑫的选择面宽(可以跨行业、不必要求标的是龙头),谈判难小、代价低(谈参股的难度与100%并购不可同日而语)。掌趣并购本行业龙头,直接带来人才、业绩和游戏IP。

而以资本为纽带的效果如何?(看携程闪电参股同程、途牛,结果怎么样?三家之间有什么协同?)携程作为真正龙头老大,还摆弄不了“小弟”。暴风科技只不过走运、市值略高些而已,谁当它是老大哥?再说,如果花点小钱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几十家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就能建立“用户量过亿”可与BAT匹敌的流量平台,那么BAT也就不值那么多钱了。

其次,无论掌趣还是暴风在并购中都将以股票为主要支付方式(市值虽高,IPO融资并不多,手中现金有限)。但掌趣科技是先停牌再谈并购,然后复盘与并购对象的股东一同享受股票升值的收益。上市三年,掌趣科技进行了三轮并购(第三轮仍在审批中),也经历了三次长时间停牌和三波股价上涨。暴风科技的股价在并购前已经涨疯了,拿“泡沫丰富”的股票结并购,留给对方的想象空间就小了。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国产手机(手机app)在美国到底OK不OK 谁说了算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下滑。对中国厂商来说,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向海外市场寻求新机会。华为、小米、联想、中兴、魅族、OPPO、酷派,几乎所有一线国产厂商都在积极寻求海外空间,而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更是成为竞争热点。

  进军美国难上难

美国是一个运营商渠道占据绝对优势的高端市场。目前可以找到的市调机构CIRP最近渠道数据(去年第四季度)显示,美国运营商渠道占智能手机总销量比重高达55%,苹果自有渠道占了13%;在其他公开渠道中,百思买和亚马逊占比分别为12%和7%。运营商渠道又分为合约机(后付费)和非合约机(预付费)两种模式。

由于运营商提供高额补贴,消费者只需199美元就可以两年合约价买到原本售价649美元的苹果与三星旗舰机。正因为如此,comScore今年5月数据,苹果i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3.5%,远远超过他们在其他市场的份额,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而三星市场份额持续稳定在28%,并未出现中国市场那样的剧烈下滑。

与前两强相比,排名第三的的LG市场份额仅为8%左右。而摩托罗拉和HTC这曾经的两大巨头则在近年不断萎缩,目前市场份额在5%和3.5%徘徊。四年前HTC还曾经以20%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榜首。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LG迅速超越摩托和HTC成为市场第三,而苹果的份额增长主要来自于摩托与HTC的市场萎缩。

虽然国产手机都在群体寻求出海,但大多数厂商的眼光都放在了东南亚、东欧、南美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而很少涉及北美和西欧这两大发达市场。这其中主要存在几大问题:市场定位、渠道销售以及专利问题。其中尤以专利问题最为关键。虽然国产厂商拥有性价比的竞争优势,但除了华为与中兴之外,其他厂商整体专利积累相对薄弱,在发达市场很容易成为专利诉讼的猎物。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专利流氓”发起的专利诉讼正在不断增加。这些“专利流氓”持有收购等途径获得的专利,但自身并没有专利相关的业务,而靠专利诉讼索赔与授权来盈利。专利积累薄弱的公司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开火对象,即便是几年前处于鼎盛时期的HTC也不例外。

  中兴以渠道取胜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真正在美国市场销售智能手机的国产厂商只有中兴、华为、酷派以及小规模销售的一加。此外,联想收购了美国老牌厂商摩托罗拉之后,联想品牌手机也不需要再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摩托在美国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本文所指国产厂商仅限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华硕和HTC并不算入其中)

但在这四家厂商中,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厂商只有中兴。中兴也是唯一一家和美国所有主流运营商以及地区性小运营商均有合作的中国厂商,同时还在亚马逊、eBay、新蛋网等电商渠道销售。得益于运营商与公开渠道双管齐下的举措,中兴成为美国市场表现最好的中国厂商,其出货量和市场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内厂商。

美国已经成为中兴表现最好的海外市场,去年占据了中兴整体营收的10%。在美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去年中兴美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50%,成为美国市场增长最为迅猛的厂商,去年年底在线用户达到了2000万。按照ID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兴已经成为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第二大厂商,运营商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与comScore数据有所差别)。

本周中兴美国将在纽约召开发布会,宣布在美国市场的新战略产品。据中兴终端CEO曾学忠透露,去年中兴终端在北美成立了第六个终端研发中心,引入了黑莓此前的研发人员,有望大大提升研发能力和全球布局实力。

按照中兴美国的规划,他们计划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继续增长20%,达到2000万部。中兴美国CEO程立新也因此提出了三年内成为美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中兴将成为美国市场真正主流的智能机厂商。

  华为增长看海思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在美国的发展则有些坎坷。在三年前,华为通过与美国地区小运营商合作预付费手机的方式,曾经一度占据了美国市场3%的份额;但随着美国运营商的整合,华为原本的小运营商被主流运营商收购,导致华为失去了大笔订单,从而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与此同时,华为终端全球战略也在发生重大调整。为了实现整体产品的定位提升,华为大幅砍掉低端机型,因此在美国市场也没有继续与运营商合作再推出预付费手机,而是选择了走公开渠道推品牌机的道路。不过,华为在美国市场长期遭受来自政府机构的非贸易壁垒,也多少影响了他们与运营商的合作前景。

去年华为终端美国成立了电商官网,组建了完全本地化的客服与售后网络,为未来的长远增长打下了基础。

今年华为继续与亚马逊、百思买以及Fry’s等线上线下零售商达成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公开市场的销售渠道。华为终端美国总裁许志强表示,华为相信随着美国运营商逐步削减补贴,会有更多消费者因为价格因素转向公开市场的裸机。

但华为美国未来的增长关键却在海思芯片上。由于华为自有的海思芯片未在美国获认证,华为美国的上市机型都是国内上市之后数月后才推出的低配高通版,绝大多数华为全球渠道智能手机,包括P系列、Mate系列和荣耀系列都没有进入美国,这严重影响了华为手机在美国的竞争力。

去年华为美国仅推出一款Mate 2机型,实现了200多万部的销量。今年目前推出了P8的高通芯片低配版本,并计划下半年继续推出其他机型。许志强也提出了五年时间进入美国三强的长远规划,并改变华为美国上市机型严重落后于全球市场的现状。这或许预示着海思芯片即将进入美国市场。

 酷派一加小规模

除了中兴与华为这两大国产巨头,酷派进入美国市场也有四年之久。酷派美国主要与地区小运营商合作定制机,其产品集中在低端机型,主要面向美国的低收入群体和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用户,5款机型售价从4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据酷派美国预计,今年出货量有望增长50%,达到百万级别。

而一加主要是通过官网向美国Android玩家小规模销售一加手机,且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限购状态。虽然一加手机在美国的销量只有几十万的规模,但考虑到一加在美国长期处于限购状态,而且一加仅仅发布了一款产品,整体销量也在200万部下方;实际上,美国已经是一加表现最为抢眼的海外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与Android第三方ROM提供商CM的此前合作,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一加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以低定价高参数以及不错的设计做工,获得了众多Android玩家的青睐以及美国主流媒体的高调报道。

本月底一加就将发布第二代产品,海外版也将换用自家ROM氧OS。CM曾经给一加在美国市场带来了品牌知名度,但今年没有了CM的光环之后,一加手机在美国能否获得去年的人气甚至销量更进一步,将成为检验一加真正研发实力的试金石。

  专利与品牌问题

由于专利问题,国内增长迅猛的小米以及魅族、OPPO等实力厂商并没有在美国销售,短期也没有在美国上市的计划。一加之所以能在美国销售,或许更大的原因是他们仅仅在官网线上小规模销售。销量规模太小,专利诉讼也没有太大价值。如果一加在美国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毫无疑问会遭到专利诉讼。

实际上,中兴、华为、酷派都曾经在美国遭遇专利诉讼。不过,这三家国产厂商自身专利积累都非常雄厚,也有足够实力应对专利诉讼。举例来说,中兴曾经连续三次击败了三家专利公司发起的专利诉讼,为他们后续的业务顺利进展铺平了道路。华为与中兴是去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首位和第三位的企业。

品牌也同样是中国厂商未来增长的重要挑战。为了提升品牌形象与定位,中兴已经将所有运营商合作手机都打上ZTE的标志,并与三支NBA球队签署了广告合作,其中就包括了今年的NBA总冠军金州勇士队。而华为则直接砍掉了运营商定制机手机业务,专注于通过公开渠道销售品牌机。但由于华为手机美国目前业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暂时还没有品牌推广和赞助活动。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中兴还是华为,其美国销售的智能手机依然停留在裸机售价低于250美元的中低端机型,产品定位在性价比机型(Affordable Premium)。出于市场定位或者产品战略问题,中兴与华为在国内销售的中高端机型始终没有进入美国市场。

要摆脱中国智能手机“低端便宜货”的标签,真正挑战苹果、三星及LG等主流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中兴和华为等国产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两家专利实力雄厚的国产厂商也是最有可能在美国走进主流的中国品牌。

北京app开发公司

 

手机APP悄悄“蚕食”流量包 刷机或成恶意软件偷流量源头

家住玉泉路的蔡璐,在知春路附近的留学机构上班,每天上下班50多分钟公交倒地铁的行程可谓“内容满满”,要听BBC英语新闻,在百词斩上背200个GRE英文单词,刷朋友圈和微博,检查自己在淘宝已买东西的物流行踪,团购下班后或者周末的吃饭优惠券和电影票……

“每次都是事情还没有办完,就已经要下车到单位了。”但蔡璐告诉记者,“因为单位和家里都有无线网,本以为肯定用不了多少3G/4G移动流量,可我每个月30元500M的流量包,每次不到月底就用完了。”

 近三成用户微信消耗流量最多

像蔡璐这样的“流量月光族”不在少数,移动网络用户正在实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每月数据流量超过100M的用户突破80%,每月流量超过400M的用户超过40%。

这些时刻联网的移动“电脑”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精确的位置服务、丰富多彩的生活应用,软件必要的补丁和更新等等。需要留意的是,有些服务是用户主动提交的命令,有些是手机企业、运营商或应用软件开发商主动向客户推送的。有时即使用户没有对手机进行操作,流量包也在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手机后台的流量消耗与手机功耗性能有关,比如QQ、微信这种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向供应商发出信号,表明它在运行,以保证用户能实时接收到QQ和微信等应用上的信息。”华为集团北京研究院马牧告诉记者,“按照正规厂家的手机设置和公耗性能,QQ每小时在后台消耗约2K流量,与用户每月所消耗的流量包相比是非常低的。”

因为高频打开、高频互动,微信位居流量消耗前几位。约五成以上的用户认为使用微信后,移动流量的用量增加了,而微信也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用户在微信上的流量为所有应用中的最高,远高于微博、购物、视频、地图、邮件等服务。

  刷机或成恶意软件偷流量源头

当拿到一部新智能手机,开机过程中往往会要求用户接受一些“条款”,很多用户根本就没有看,直接点接受通过,但这些条款里大多会有要求开启用户某些权限和使用某种功能的提示。

“有些条款注定是要接受的,不接受就无法正常使用手机,这种感觉让人非常讨厌,我的手机我做主。”22岁的大学生宋晓磊告诉记者,他已经给自己的手机刷机好几次了,刷完后可以随便下载自己想装的游戏或其他应用。

喜欢刷机的智能手机用户很多,殊不知这样给很多“流氓APP”提供了安全漏洞。

马牧告诉记者, 刷机或者ROOT操作,虽然在用户使用时没有权限的限制,却存在很多隐患。“有些APP点击打开后,会弹出广告,有的会在后台自行下载软件偷走不少流量。为了不被用户察觉耗电速度变快,一些恶意软件非常隐蔽,通常会选择用户在夜里给手机充电时偷偷下载。还有一些恶意软件会定期去云端下载要推广的应用。”马牧说,“有的甚至会导致手机内个人信息,如银行卡,家庭住址等信息的泄露,导致更严重的损失。”

据了解,目前刷机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用户买到的手机如果并非官方版本,其中被植入的恶意应用也会“偷跑流量”。

对此,专家提醒,智能手机的出厂设置基本都对应用APP设有基本的安全检查,即使是正规应用软件,也最好通过知名第三方渠道或官方应用商店下载使用,避免遇到木马或者流氓软件对手机的入侵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可下载安装专业的安全软件,查杀恶意程序、屏蔽广告插件,还可以通过设置流量套餐额度,监控每日流量消耗情况,查看消耗流量的所有应用,并根据用户设置在使用一定量的流量后自动断网。

 延伸阅读

  外国小伙伴

  每月多少流量?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平均每个用户每月的移动互联网流量首次突破200MB,达到了205MB,同比增长47.1%。手机上网总流量达到17.91亿GB,同比增长95.1%。

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4G手机用户人均手机数据流量大增,达3G用户的3倍以上。而4G手机人均每月流量为3230MB,是3G智能手机用户人均流量1015MB的3.18倍。“全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一直都是美国电信行业的代表,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手机用户为3.36亿人,平均每位手机用户每月使用的流量为801MB。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移动数据流量主要以浏览下载和即时通信业务为主,移动视频类业务流量占比不足20%。而美国移动视频流量占比高达80%,而韩国和日本也均超过70%。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情况相比,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接下来要着力推进“提速降费”,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app开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通过5亿美元的版权交易,NBA在中国的网络转播权由新浪转至腾讯手中;而英超联赛版权在大陆的转播权也几经转手。几大视频网站的抢夺,体育产业背后的资本运作,都使得体育赛事的版权费用水涨船高。在国务院针对体育产业“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的政策利好之下,正在促成体育直播产业的新格局。以下是钛媒体资深编辑李小年的报道:

  一

6月26日上午,NBA2015赛季选秀大会,柯凡像往常一样坐在演播室里给网友们做直播主持,跟平常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一个新的全虚拟演播室里,说话也更加的小心谨慎,因为这是他首次亮相腾讯NBA直播――在此之前,他在新浪NBA做了五年的直播主持。

这位“草根”解说员的跳槽显得有些无耐。新浪NBA成就了一个“解说员柯凡”,而现在他要想继续自己的解说员梦想,不得不加入腾讯NBA。

今年1月份,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

这一天价打包的合作,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可以说是完全排它的。双方的合作已在7月1日正式生效,这也意味着新浪和乐视体育的NBA直播征程戛然而止。

自腾讯从新浪手中抢走NBA转播权的那一刻起,就有不少人猜测,柯凡会离开新浪跳槽腾讯,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随着NBA版权的易主而跳槽。

NBA最初登录中国时,是和tom.com签订的官方网站合作,那时候还是电视台的黄金时刻,无论从任何一环来说,网络直播都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NBA与tom.com合作的费用只有每年的200万美元左右,当时柯凡就是tom.com中的一员,这也是他解说员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NBA与tom.com的合作并不算成功,简陋的直播间,粗糙的节目包装都带着山寨气息。在和NBA合作结束后,tom.com裁掉了几乎全部新闻中心和体育部门,柯凡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身边的编辑就在不停地删!删!删!删掉所有的视频点播、删掉标有和NBA官方合作伙伴痕迹的首页、二级页乃至于底级页、甚至要删掉一个服务器内的所有内容。

而那时候,他恰巧在办离职。

离职后的柯凡去了新浪。从2010年起,新浪跟NBA签约了3年,价格是每年700万美元,每天可以播放一两场NBA比赛。2013年,这一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年2000万美元,新浪和NBA签的是“2+1”(两年合同,但第3年新浪有优先续约的权力)的授权。

在过去的两年,新浪虽然拿下了网络独家播放权,但NBA并没有把鸡蛋完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新浪优先选择直播的情况下,乐视体育和腾讯也会获得授权,每周有直播两场NBA赛事的权利,以求把NBA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不过如今,这样三分天下的日子随着腾讯携5亿美元杀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其中最大的输家怕是新浪了,失去了NBA就相当于失去了新浪体育的“主心骨”,但这对于新浪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之前每年2000万美元的合作对新浪来说已经是下血本了,现在价格上升了5倍,即便新浪有能力拿下授权,也无法靠NBA直播收回成本。

实际上在这次版权争夺上,乐视体育是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乐视体育负责版权副总裁于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乐视体育给出的报价比腾讯更有诚意。有消息称,乐视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曾开出了更高的5年6亿美元标价,但NBA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5年5亿美元与腾讯签约。

显然,NBA看重的是腾讯全媒体平台,包括腾讯网、腾讯视频、QQ和手机QQ、QQ空间、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等移动+PC终端平台。基于此,腾讯体育将直播一个赛季覆盖1500+场次的比赛,同时,腾讯将运营NBA官网+30支球队官网,打造NBA官方唯一中文社区,及100大球星专属社区。

上亿的用户流量,这既是NBA所看重的,也是腾讯体育平台未来最大的优势。它们有多维度的变现渠道,甚至不排除在某些场次直播上采取收费的模式。

而手握NBA这样的高频核心赛事资源,腾讯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腾讯体育资讯部商务合作及市场总经理谢岳峰此前曾表示,腾讯将会以NBA的经营为基础,未来将这些经营经验投入到“腾讯体育”品牌当中,用到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更多地赛事版权经营上去。

这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大肆购买优质版权起家似乎没什么两样,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会让体育版权价格上升的步伐开始大步流星起来。

  二

可以说,新媒体正在拯救英超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英超联赛版权的几经转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英超中国大陆地区的3年转播权。当时天盛传媒曾在大陆推行数字电视的完全付费转播模式,单月英超点播的费用达到188元,要观看全赛季下来则需付1880元的高价。对于习惯了观看免费电视的中国观众来说,收费模式就是自寻死路,高价面前绝大部分球迷选择了拒绝观看英超。

2007年,天盛当年公司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收入为1298万元,相对每年1600万美元左右的购买价,已经出现了亏损的态势。2008年,更是全年亏损1.9亿元,在2010年8月随即宣告破产,其推行的英超转播全付费模式也彻底失败。

随后,英超的中国转播权归新英体育所获,新英体育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约签到了2019年。但在大部分中国观众依旧不愿付费观赛的情况下,新英体育只能将转播权转卖给有需求的电视台和网站,而这个转售的转播权价格,要比以往任何一个赛季都高出很多。

在2010年,央视就因为英超转播费过高而放弃竞逐英超版权,门户也由于2014赛季英超的转播费用太过高昂,放弃英超的直播权。

但对于正在强势崛起的新媒体面前,英超联赛版权显然是争夺的重点。去年,PPTV与乐视体育获得英超赛事转播权,两家视频网站购买英超单赛季的转播成本都是1100万美元,采取的是免费与付费混搭的收视模式,这一合约价格从之前的100万美元上涨了10倍之多。

目前,英超15-16新赛季网络直播权争夺已经开始,在失去NBA直播权之后,新浪体育于10日宣布已经与英超联赛独家版权商新英体育达成协议,拥有英格兰超级联赛15-16赛季网络直播权。

就在昨天,乐视体育也宣布与英超版权方新英体育达成合作,正式成为2015-16中国大陆地区英超新媒体合作伙伴,将直播2015-16赛季英超全部380场比赛。腾讯体育也放出消息,从8月8日起,腾讯将全程视频直播2015-2016赛季英超比赛。

虽然各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签约价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去年会有增无减。

2013到2016的3个赛季,英超的国内转播收入是30亿英镑,海外转播收入是14亿英镑,涨幅超过了70%。而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争夺,英超联赛版权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7月10日,PPTV正式宣布分拆体育传媒事业部,成立子公司,迈出了跟乐视体育同样的步伐。

PPTV体育可以说是PPTV的拳头产品,这次分拆独立运营,目的就是加快体育垂直领域的产业布局及资本运作,乐视体育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4年3月,乐视体育在乐视网体育频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体育赛事直播平台,开始独立运作。

乐视体育一开始就像当年的乐视网起家一样进行卡位战略,大批量的收割体育赛事版权。试图由单一的视频媒体网站的业务形态,发展为基于“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全产业链体育生态型公司。在乐视体育的构架中,体育版权是核心资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竞争NBA赛事的中国数字媒体独播权失败,其实让乐视很受挫。此后,乐视调整了版权策略,在贾跃亭的建议下,避开竞争激烈的转播权竞争市场,进入受关注较小的赛事市场。这也是公司面对上涨的成本和核心赛事缺失作出的妥协。

今年5月,乐视体育以28亿的估值,首轮融得8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记录。

据悉,乐视体育的版权共拥有17类运动项目,121项比赛,实现平均每年4000场的赛事直播;能够实现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马拉松等不同项目的制作播出。用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的话说,除了南极洲其它各大洲都有分布。

在乐视体育的本轮融资中,A轮则由万达投资领投,这对乐视体育来说或许有特殊的意义。去年2月,万达豪掷10亿欧元,收购了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盈方手中的赛事资源能让任何一家媒体垂涎三尺,其中包括2015至2022年足球世界杯转播权的独家销售权,并且与冬奥会的7个大项组织保持长期合作,盈方中国还掌握着CBA联赛的独家代理权。

面对日后激烈的赛事版权竞争,尤其是像CBA联赛这种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比赛,乐视体育应该会偷偷的乐。

  四

从2014年开始,国家连续推出相关改革措施和规划,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并且将之列为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的开发和盘活,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据PPTV估算,目前整个行业内,购买体育版权费用是每年以3-4倍的速度增长,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忍痛放血”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豪掷5亿美元拿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显得有些任性,但谢岳峰表示“这是腾讯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购买体育赛事版权是水到渠成的事,腾讯的理性在于将通过自己特长,去购买、经营赛事版权,用自身不同的特点,去为赛事扩大影响力。

不仅仅是腾讯,整个行业理性当如是。只是新媒体们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争夺,这才刚刚开始。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电商免了系统费 9.9元的电影票还会有

电商免了系统费 9.9元的电影票还会有

  影片上映前,片方会与全国各大院线签订“最低票价”限制合约。最低票价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分为三个阶梯,一般为20元、25元、30元。虽然观众在网上能以9.9元的价格购票,但最终结算时,影院收到的依然是该片的最低票价,而非观众在网上支付的超低价。这之间的差价由网络公司或者片方砸钱补足。

  电商与电影的热恋关系有可能面临“冷却”。7月8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下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的通知,对电影营销销售环节中的票务体系进行明确规范,并将票务电商正式纳入了规范。观众们担心此举使得很多团购网站上的“9.9元、19.9元”电影票价恐难再出现,而电商方面则表示,此规范对于电商影响并不是很大,格瓦拉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规范中也有利好消息,比如,按照第九条规定,系统费就从此免除了。”

  9.9元的促销价 电商或片方至少要补贴院线10.1元

  在影片上映前,为了防止院线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片方会与全国各大院线签订“最低票价”限制合约。最低票价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分为三个阶梯,一般为20元、25元、30元。虽然观众在网上能以9.9元的价格购票,但最终结算时,影院收到的依然是该片的最低票价,而非观众在网上支付的超低价。这之间的差价是由网络公司或者片方砸钱补足的,电商此举是为了自己的平台推广,而片方则是为了抢占更多的放映空间。

  《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对电影营销环节中的票务体系进行了明确规范,要求制片、发行、院线、影院作为电影票房分账的相关方与电商等电影票代销机构须遵循发行放映合同的有关条款,签订电影票代销(结算)合同。其中,电商等电影票代销机构可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但零售票价、活动票价标注及结算均不能低于相关方约定的协议票价,而促销活动中折扣部分由促销方按照协议票价补齐,超过协议票价的按实际票价结算,服务费除外。而对于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行业协会将警告、劝诫、列入黑名单,或停止其供片、发行影片、取消备案资格等。

  网上售票今年将占全国票房五成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4年总票房为296亿,其中的40%是观众通过手机软件客户端或者电脑网站购买的,而2013年该比例仅为25%。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这一比例会接近50%。据悉,在韩国和美国,网上售票的比例占到70%至80%。

  网络低价预售票已成为电影营销的新手段,让不少电影还没上映便有了不错的预售成绩,也让观众享受到了“便宜的晚餐”。然而,业内对于电商低票价却一直争议不断,反对方认为此举暗藏着对电影市场总体盈利的破坏。而支持方则认为,电影票促销是一种共赢,多元营销激发用户观影意愿,提高用户购票频率,“渠道+观众+营销”合力促进中国电影增长。微影时代CEO林宁就表示,低票价针对的并不是刚需观众,而是中间层和游离层,先把蛋糕做大,这样大家才有可能多分一点。

  新规免除了系统费 电商转型深度参与影片

  如今对于《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发布,大多数电商表示并未受到太大触动,毕竟“赔本赚吆喝”地烧钱是电商早期促销手段,近来电商已经把竞争力从低票价变为消费体验、服务升级,而野心更大的则已经布局电影制作、发行等领域拓宽发展空间――比如,美团、猫眼等参与了影片投资;格瓦拉则在今年的上影节发布“新・放映”品牌,希望帮一些质量不错的新片找到适合的观众,比如针对《我是路人甲》,格瓦拉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就开始策划不同的内容为影片助威宣传,引导推荐让更多人看到梁朝伟影评。格瓦拉还为影片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区的巡回点映招募首批观众,帮助影片发酵口碑,同时还特别为《我是路人甲》定制了两款H5专题,帮助口碑传播。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在格瓦拉购票观看《我是路人甲》的观众才会占比那么高。

  对于观众关心的是否“规范”将推高票价,电商方面表示并不一定,因为规范中也有系统费(大体相当于每张票1元钱)免除这样的“利好”。而对于一些更细的条款,电商方面表示将会在未来与影院商议具体操作模式。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预装软件地下生态链大起底

  近日,央视曝光手机偷跑流量、预装软件过多的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调查显示,预装APP已经泛滥成灾,平均每个手机预装量27个,其中,OPPO的X9007型号预装软件高达71个,而其中超过40款不可卸载。上海消保委因此对OPPO及另一款三星SM-N9提起公益诉讼。一个APP就是一个入口。在移动互联网“入口说”兴起的今天,APP的装机量成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预装途径则成为APP最直接有效的推广途径之一。与此同时,root层的预装甚至不需要用户打开亦可以读取用户数据。这赚不赚钱?毫无疑问,预装比起线上推广的成本更低,转化率更高。但这是否涉及侵权呢?这有待市场与政策的规范。

互联网补贴催生预装产业链

“其实现在手机毛利率很低,一台手机的毛利润最低可能就几十块钱,都是亏钱的。”深圳一家硬件厂商副总经理刘军鹏告诉南都记者,反过来,互联网公司现在资本比较雄厚,所以对预装补贴高。“很多山寨机其实是靠预装APP赚钱的。”

手机作为日常工具,预装软件本是提供便利的措施。比如说通信类、社交类、图片视频类、应用商店类,如果没有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只是一块充了电的砖头,但可惜的是,预装从过去的便民已经慢慢成为消费者手机上碍眼的“牛皮癣”。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产业及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预装软件在安卓机中出现的比例较高,基本上75%的安卓手机被安装了6款以上预装软件(不包括手机基础功能如相册、相机、录音机等),平均每部拥有8.2个预装软件。其中从运营商渠道购置的手机中预装软件数量最多,平均可达9.7款,平均占存储空间可达200MB以上。报告同时显示,用户对于预装软件卸载行为频繁,85.9%的用户存在卸载预装软件的行为,Root手机和重装系统刷机成为用户的主要卸载方式。

而记者对APP预装软件的问卷调查结果亦与此类似。68%的用户被预装的APP超过8个,其中,游戏及移动电商的预装最让人反感。而实际上,“经常打开”预装软件的消费者比例仅有16%,接近30%的用户对预装软件“非常不满意”。

“从过去方便用户使用,演变为渠道商和经营商疯狂装载,互联网公司为了在其中获取大量用户甚至某些A PP会自主截取用户资料等。”李铁军如是表示。“国内没有原生安卓系统,而除了原厂root版本,其他渠道商也会重复刷机,增加刷机包。”

目前,APP预装的政策来自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据其规定,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装具有“恶意代码”、“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擅自调动终端通信功能”、“含有违禁内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软件,“预装软件”需要备案。但实际上,经销商等途径的预装却不在“备案”范围。

预装比线上推广更便宜

“不是所有预装都不能卸载。”业内人士钟白(化名)介绍说,一般预装从前端到后端有电路板、整机组装、厂商以及经销商四个渠道。只有前两者的APP程序是写进root层,只有root才能卸载,主要是零部件厂商操作。“CPS(装机量)是0 .8元/个,CPA (激活量)2元/个。其实因为方案商会把装机方案给厂商,厂商了解零部件的预装情况,一般大厂商为了品牌,不会在这个层面预装过多软件。”

“而到了厂商端,一般来说,预装分为出厂预装跟水货刷机预装,APP开发商需要加入地域性网盟组织,与厂商或渠道商进行谈判,厂商会以分公司形式参与。出厂预装的,CPS厂商收取1-2元,渠道商收取2-3块钱。刷机就再贵一点。”深圳一家硬件厂商副总经理刘军鹏如是表示。

可以发现,越往后端,权限越低,但价格反而越贵。运营商也是经销商的一种,其收费标准则更贵。“电信要求其每个手机预装3个APP以上,但是必须激活才有补贴,每个激活补贴3元。”一个电信渠道经销商如是表示。

相比较终端应用市场,就知道预装的推广多“划算”。“不同应用市场收费模式不同。比如说推荐位就有首页、广告位等多种形式,最贵的一天要几万块;至于装机量,应用宝现在是1元/个,而小米商店则是竞价排名,从几毛钱到几元钱不等。”有米传媒广告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冰铷说。

移动广告相对便宜。“一般来说,我们购买APP的SDK层,相当于广告位销售给其他A PP,以广告位与弹窗形式为主。弹窗是目前主流的形式,每个点击(CPC)0.3-0.5元。”刘冰铷说,移动广告比较便宜,适合中小开发者,但转化率比应用市场略逊。但即使如此,其成本价依然比预装更高。

手机root亦有隐患

7月初,上海消保委提起公益诉讼,将三星、OPPO等公司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这两家手机厂商所售手机的外包装以及说明书,均未对其预装软件的名称、类型、功能等,以明示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起诉源于此前的对比试验。上海消保委对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和华为、OPPO等20款国产品牌在手机预装软件,及其是否能卸载和偷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送检的20款手机中,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 PPO牌手机预装的软件最多,达71个,而三星手机预装软件完全不能卸载且多达44个。此外,“偷跑流量”亦很严重,其中,苹果手机纯待机情况下,120小时跑了80M流量。

对此,李铁军则认为,流量“偷跑”一说值得商榷。“有些新闻类、社交类工具需要推送信息,保持后台运行亦是其功能的构成部分。”李铁军认为,偷跑流量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其权限较高,不打开状态亦可在后台不停窃取用户数据。“其实这完全取决于刷机包的选择,通过渠道商或者论坛中经过改造之后的刷机包就可能会有流氓软件。”

比如说短信读写权限,就是一个很敏感的安全权限。“获得这个权限的APP就可以读取你的短信,包括银行验证码之类的,甚至获得你一整套支付信息。”LEOMASTER CEO张延东如是表示。“如果通过短信中链接下载一些APP就更麻烦。因为这种流氓APP不在用户桌面显示,你这个手机在不知情下随时可能遭遇攻击,就是我们说的‘肉机’。”据其介绍,目前国内的手机安全卫士主要就是两个功能,关闭后台程序以及root卸载预装软件。

那么通过root卸载预装APP是否可行?在南都记者的调查中,55%的用户会选择root卸载预装软件。

但这只不过是用一个高权限的软件来代替另一个高权限软件。“我们是不建议用户选择root的,某个角度来说,root层的APP理论上可以获得用户所有信息。”张延东如是表示。

不过偷跑流量的情况或许在最新一代安卓系统可以解决。“安卓M系统用户可以选择关闭后台任何程序。”李铁军认为,适当预装A PP喜闻乐见,但过多的预装必然被市场淘汰。“同时,目前工信部对A PP的备案制度也急需完善。”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假如一个中国姑娘和一个美国姑娘的同款手机混在一起,除了看系统语言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分辨出来?

其中一个答案可能是:打开手机,看看里面有没有美颜功能的拍照修图软件。

Yoshi是一名美国互联网投资人,来中国大陆寻找投资机会的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这里的女生似乎都爱用一种可以让自拍照里皮肤变得更白、更光滑,甚至还能把眼睛变大的图片应用。

这个现象让他意外。在美国,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是年轻人的最爱,它已经拥有超过3亿的月活跃用户。当然,Instagram里并没有一种叫“美颜”的工具。

最近,Instagram发布新版――自然没有美颜功能,而是增加了用户可基于热门话题和地理位置来发现或搜索图片。在高价被Facebook收购后,Instagram正朝着越来越成熟完整的社交网络演进――这种产品的成长状态是国内众多图片应用羡慕和渴求的,但模仿之路却很难成功。

回归到国内本土用户对于图片应用的使用和认知,难道增加“颜值”的需求真的高于一切?用户对基于社交的图片产品又有哪些潜在态度?企鹅智酷为此发起调查,基于3041名精准用户的声音,展现他们的使用特点。

  图片类应用的女性用户占比或达七成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在腾讯网发出此项调查后,女性用户参与回答的热情明显高于男性。通过对真实使用者进行筛选后,我们发现调查者中女性用户占比69.4%,男性用户占比30.6%。这也符合部分图片应用以女性用户为主体的特征。(注:根据研究对象的性别倾向性,本调查并未按照男女均衡比率进行抽样,而是按照真实的使用兴趣浓度做区分,并最终基于男女用户各自特点展现结果。)

  一半以上用户只装了一个图片应用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有图片应用使用体验的用户里,超过50%的用户手机里仅安装了一个应用,且男性用户装一个应用的比率要高于女性用户。安装2到4个图片应用的女性用户不少,占比达到了27.6%。

虽然男用户普遍装的图片应用要少于女性,但在大于10个应用的占比中,男性反倒更高,这也说明,部分男用户对细分图片应用的功能需求和探索动力可能更高。(男人爱美起来,有时会更执着)

  七成女性用户会先美化图片再分享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相比于国外用户会将图片直接分享到如Instagram这种图片社区,国内用户还是更喜欢将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QQ空间或微博等社交网站。

针对分享到社交网络的图片,男女用户对图片分享前先美化编辑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只有32.4%女性用户在分享图片时基本不会编辑美化,但这个比率在男性用户中却高达54.5%。

此外,23.2%的女性用户在分享图片时基本都会用图片工具先处理后再发,男性的此项比率则降至了12.7%。

  女性用户最爱的图片功能:美颜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国内用户对于美颜功能的需求稳稳居于第一位,且女性用户远远超过了男性。61.1%的女性表示美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

美颜之外,女性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功能依次是滤镜、配文字和拼图。男性用户使用最高的则是配文字、滤镜和细节编辑。男女用户对拼图和趣味贴纸的使用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比于女性,男性用户对于摄影细节的关注导致他们更喜欢自己来调整图片的方方面面,所以其它选项的占比更高。

  图片社区产品使用率极低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国内图片产品在社交领域的滞后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0%的用户安装的图片产品里没有社区功能,有一个社区产品的占20%左右。该结果在不同性别的用户中没有差异,基本一致。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超过70%的用户没有使用过图片应用里的社区功能。使用过图片社区的用户中,男性用户的使用率要高于女性。7.1%的男性用户经常用,女性用户的比率则只有4.8%。

  国内用户图片社交更倾向于亲友熟人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在用户对图片社交需求潜在态度的调查结果中,男女用户都倾向于关注亲友熟人,男性用户的选择占比为36.3%,女性用户为43.5%,均排列第一位。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微信、QQ空间等基于熟人关系的社区会成为用户分享照片的主要平台。

但调查结果也证明,图片社交产品依然存在发展空间。女性用户对于摄影达人、颜值高的陌生人、明星的关注需求接近20%。男性用户则对趣味相投的陌生人、品牌机构等有着高于女性用户的需求。

这说明,若能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基于熟人之外的差异性产品,国内图片社交产品同样可以获得用户的认可。

  90%以上用户没为图片应用花过钱

数据揭秘中国图片社交“真需求”
  图片应用想要吸引用户付费是一项艰难的事业。93%的男性用户和97%的女性用户都没有为图片应用花过钱。当然,男性用户的付费率要稍稍高于女性。

  结语:看脸经济的喜与忧

国内图片应用果真是一个看“脸”的市场。这里有着完全异于国外的特征,用户热爱自拍且亲睐熟人社区,女性用户对于美颜功能的需求极度强烈。各家产品在如何做好一个美颜工具方面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和足够规模的用户。那么,接下来呢?

相比于国外在图片社交的优势,比如用户可以拍下更多的户外美景图片,且乐于分享给陌生人。国内图片产品想要另觅出路就不得不尝试一些不同的武器。如今,以In、NICE、FORK为代表的图片社交产品就开始各自选择女性时尚、潮牌和趣味漫画等定位更加细分的市场进行运营探索。

有分析机构预测,Instagram若今年将广告功能开放,其广告收入一年可以达到13亿到21亿美元。这就是图片社交轻易可见的收入规模。国内的图片产品们自然不想错过这样的好“钱”景,但完全照搬Instagram的方法已被很多“先烈”证明行不通。

也许看了企鹅智酷所提供的来自用户的真实需求,你或许产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

有些地方的用户更喜欢追捧和消费创意与真实的生活。有些地方的用户则更喜欢追捧和消费美――哪怕是不真实的美。而社交的根基就在于,你是否能提供一个足够满足这种消费欲望的关联性舞台。

说到底,这个时代“消费的根本”是文化与人性。别逆着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