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趋势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下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会有非常多新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这让我开始思考传统企业需要什么,做品途网我们定位专注o2o,还没有一个词能比“O2O”更形象的表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样一件事。

O2O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不同的人对O2O有不同的认识,我认同上海翼码公司万青总裁前面发言中所说的O2O即为线上线下融合。

中国手机上网比例已经超过PC上网比例,在全体网民中有超过80%的用户用手机上网。现在我们每人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手机上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小孩子还没认字就开始玩手机,手机已经在严重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大家在手机上干什么呢?聊天、玩游戏、交朋友、打电话、做生意……什么都做。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个通讯工具,它还是移动电脑、是移动钱包、是移动地图、是移动玩具、是移动图书、是移动店铺、是连接一切的移动网络上的重要触点。

O2O是什么?

我认为O2O就是在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环节利用移动互联网经营用户,加深与用户的关系,以达到线下销售最大化。在这儿我强调线下销售的最大化,Onling to Offline 顾名思义就是强调线下的重要性,因为线下体验有其无可替代的特点,让用户可以同时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加深对品牌的认知,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去把用户带到线下,尽一切可能让体验更加深入更加难忘,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转化销售和占领用户心智的目的。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当中,我个人认为传统企业的O2O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企业即媒体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或渠道,以前企业传递信息一般是通过外部渠道,如杂志,电视,收音机等。现在企业完全有条件成为最大的自媒体,有很多自有的渠道来传播信息,如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账号、百度直达号等。每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不认为传统的媒体就失去了他自身的作用,传统媒体不会被完全取代。企业作为一个自媒体,会跟传统的媒体形态紧密结合,企业表达自己意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播品牌理念,而最终目的是卖产品。

在这方面,宜家坚持了很多年去打造自己的媒体产品,就是他们的那本目录册。但在过去,他们只能用投递的方式挨家挨户派发纸质的印刷品,现在,他们把这个做成了APP,并且用AR技术让它具备与用户互动的功能。除了介绍产品和品牌,企业的负责人还可以通过文章让用户知道自己个人对这个领域的专业理解,从而更多地获得用户的信任。

产品即关系

在目前物资非常丰富的时候,产品本身已经不重要,打造产品已经变的越来越容易。而用户则变成了中心。每卖出一个产品,商家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而是用户。用户使用产品感觉好,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了这个客户,用户不是会员卡号码,是朋友关系,只有朋友会一直支持你。

如果用户感觉不好,虽然拿到钱但我们终将会失去这个客户,有些人会说,我们很重视客户关系,我们有建立CRM系统,但很多企业的CRM系统仅仅是记录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姓名、电话、出生年月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朋友关系除了是一种感觉,还是可跟踪可衡量的记录。因为有了移动端,客户的各种行为更容易被记录,有了更多的数据对这种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销售产品,开始有了关系;因为经营关系,明白他到底要什么,这样后面的决策和经营都有了依据。

服务即营销

服务就是一种增加产品本身价值的体验,通过体验提升产品价值。服务行业比如餐饮,若订了一份菜,这份菜是产品,而怎么把这道菜呈现出来,是服务的过程。可口可乐是产品,可口可乐包装上面印的那些很好玩的词就是一种服务,给客户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服务的形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变的更加多样化。移动终端让企业了解到客户不同的偏好,然后再去设计出更吸引客户的场景。即,用户个体偏好+移动中的场景=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AD传递信息、深化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来经营我们的用户,以达到线下交易最大化,最终让商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O2OAPP如何改变双11

从今天零点开始,天猫双11就源源不断地发出各种刷新纪录的数据,我毫不怀疑,今年的双11将继续创造销量奇迹。

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电商领域最具标志性的节日,双11经过六年的发展,已经初现疲态。(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可及时获取更多深度原创)

【双11大变局:电商增长放缓】

我们可以看看天猫(之前的淘宝商城)历年双11当天交易额数据的变化,从2009年的5000万、9.36亿、33.6亿、132亿、到2013年的350亿,虽然交易额逐年递增,但增长率呈递减的趋势,从最开始的几十倍回落到两倍多。

今年的双11宣传明显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各大电商平台从10月下旬就开始进行宣传,也从侧面说明今年的双11需要更长时间预热。

这折射出来的是整个行业大势:中国电商经过黄金十年发展,已经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你想想,淘宝京东都到了去村里刷墙的地步,网络购物早已被普及成为一个日常消费行为!而不再是过去那种集中爆发的话题性行为。

而且各大电商平台热衷人工造节,除了双11和各种“店庆”,“618”、“419”、“双十二”、“春节大促”层出不穷,对于已经习惯网购的人群来说,低价几乎天天有,再加上物流等瓶颈,双11的低价已经不再是致命诱惑。

可以说,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双11正在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历年的双11虽然热闹非凡,但其模式几乎没有变化。唱戏的主角始终是几大电商平台,主打的商品局限在服装、数码产品、化妆品等实物商品,用户的行为也年复一年地固定下来——宅在家里、盯着屏幕刷单抢购,而人们消费的另一大块——餐饮、电影、旅游、酒店等服务类消费则一直缺席。

【O2O:重新定义双11】

其实,服务类消费是更大的一块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1%,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在整个电商版图中,基于服务业的电商即O2O平台正在强势崛起。团购领域出现了美团等代表性企业;机票和酒店领域中携程、美团酒店占据了主流市场;电影票领域,猫眼电影、微信电影票等各类在线电影票平台云集,今年电影票在线销售的份额即将突破50%;外卖领域更是增长迅猛,美团外卖在一年之内就做到日订单达超百万级别。如同五年前的电商行业,O2O行业正在出现平台级的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双11出现与往年不同的一大亮点——O2O平台开始强力介入。美团就抢先推出了第一个“O2O双11”,号称投入亿元,从11月7日到11日,让全国百余个城市在内的3000家影院、餐厅、酒店、KTV等在美团网上以团购价五折的价格出售。

那么,O2O的双11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商家:从网店变成实体商户

双十一是在网购的市场背景下诞生的,因此传统的双十一市场主要是网络电商的角逐地。阿里、京东正打得火热,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一号店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加入到促销战之中。对实体商家来说,它们以前一直是被排斥在双11之外的,迫切希望分享到这个全年最大规模促销活动的红利。O2O的双11,则第一次把实体商家纳入到这次购物狂欢之中,美团此次促销旨在与全国百余个城市在内的3000家影院、餐厅、酒店、KTV等商户合作,以O2O为链接,线上为线下引流,将消费者带到数以千计的实体店中。

二、产品:从实物商品变成生活服务

传统的双十一期间,商家通过价格直降、购物返券等促销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折扣特惠,商品基本是实物类,如3C产品的热销等。但是美团网结合自身团购网站性质,通过与名店大牌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超值优惠的生活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双十一的产品内容,改变了消费者对双十一的传统定义。

三、用户:从一个人宅在家刷单变成走出去与朋友欢聚

与实物电商的双11不同,美团网鼓励用户走出家门,来到线下实体商户进行消费。这次美团网双11大促,号称在光棍节帮消费者“脱单”。不管是聚餐、看电影、住酒店还是唱K都意味着要与他人共同享受生活,从线上走出,来到线下来消费服务。与其独自刷单,不如约三五好友狂欢,这样的双十一才是真正的狂欢节,真正的消费者盛宴。

四、O2O的加入不仅补齐了双11的概念,还摆脱了实物类电商的物流瓶颈。

双11其实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销售高峰,卖家一接到订单就要立即发货,大量的接单、发货、收货都堆积在一个时间点上,对于用户和卖家而言都是非常糟糕的体验;而餐饮、电影、酒店等O2O服务是需要预定的,完全没有物流的压力,商家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消化订单。

【O2O双11:为何今年才出现?】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用户和商家对O2O领域的大型促销活动有如此旺盛的需求,为何直到今天才真正出现O2O领域的双11?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综合性O2O平台的出现。

在2009年阿里推出第一个双11的时候,O2O概念还未兴起。2010年出现的团购网站第一次让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O2O形式成为现实,但旋即就陷入了混乱的千团大战,直到2014年,美团以过半的市场份额稳居团购老大,并把品类也从单一的餐饮扩展到酒店、电影票、外卖等领域,整个O2O市场方成气候。BAT等巨头也纷纷在此时入局,腾讯入股大众点评,百度收了糯米、发力地图、推出直达号,阿里更是亲自做了淘点点。也就是说,一直到2014年,O2O领域才真正出现了类似电商领域的阿里和京东的综合性平台,能够支撑跨品类的大型促销活动。

二、O2O平台与商家协调的难度。

双11这样的全国性促销,考验的是一个平台调动海量商家的能力。电商网站的双11全部在线上完成,达成促销方案,卖家就可以按照备货、上线的流程走起来。O2O商家则不然,它们非常分散,分布在全国成百上千个城市,并且线下的情况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牌的不同店面也面临不同的需求,任何合作就依赖平台与商家一家一家进行的线下沟通,其协调的成本和难度远大于线上商家。从这次美团双11参与的商家也可以看出,主要是新辣道鱼火锅、金逸影院、博纳影院等头部商家,估计主要也是出于降低协调难度的考虑。不过对比天猫(当时还叫淘宝商城)2009年第一次双11的时候只有27家商家参与,美团这次召集3000家商户的参与,规模已属空前。

三、移动端的兴起。

O2O做的都是吃喝玩乐等消费型服务,有很强的即时性,在场景出现的时候才会产生需求,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随身性支持了对即时需求的满足。之前的互联网公司全部都在转型为移动互联网公司,到今年,BAT纷纷宣布自己的移动端的流量超过了PC,美团更夸张,移动端流量占到其流量的八成,成为移动属性最强的电商公司。用户对移动端的依赖,让他们随时随地订餐、订酒店、买电影票的行为成为习惯,这也成为O2O双11得以实现的基础。

但我相信,随着O2O的高速发展,“O2O的双11”在未来必将能与阿里、京东一起PK交易额!

爱信不信—-直到你又一次错过大趋势带来的黄金商机。

Darma智能坐垫APP

智能硬件项目一直是硅谷创业领域的热点,2014年临近尾声,盘点来看华人智能硬件项目,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新星企业便是Darma智能坐垫。截至记者发稿前(离众筹结束还有6天时间),Darma智能坐垫在北美最著名的预售网站Kickstarter上的45天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2万美金。

这一成绩虽然不及美国本土最热门的智能硬件产品,但对于“客场作战”的中国智能硬件公司而言,可以称得上初战告捷。随着华人项目入驻硅谷成为潮流,Darma项目可以成为一个智能创业项目参与硅谷竞争的成功样板。来看钛媒体驻硅谷记者陈琛对Darma项目团队的报道:

作为众筹平台上火爆的项目,Darma智能坐垫创始人及CEO Junhao Hu本人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被拉去硅谷各个硬件创业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我对这一成绩还是基本满意的,从一年前的创业‘小白’,到一年后的今天Darma智能坐垫在圈子中崭露头角,我觉得这一年的收获是巨大的。”Junhao Hu向钛媒体记者表示。

在接受钛媒体专访时,Junhao Hu分享了他和团队创业一年的经验和干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红海一般的智能硬件领域竞争,如何花一年时间在众筹平台上造梦?或许可以给国内创业者一些启发:

产品定位:为用户提供价值

Darma宣称是全球第一款智能坐垫产品,通过光纤传感器Darma可以判断出用户坐姿是否正确或者是否久坐,并通过配套的APP提醒你改善坐姿和久坐的习惯。同时,Darma智能坐垫还可以通过光纤传感器监测心跳、呼吸等数据,从而分析出用户是否精神压力过大,并给出相应指导方式去放松。

而这一款智能产品在一年前还仅是创始人Junhao Hu博士期间参与的一个科研项目。他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在读博期间参与了导师的一个利用传感器检测生命特征的项目,当时Junhao Hu就意识到“这个技术有很大的可能可以实现商用”。

2013年9月,Junhao Hu正式辞职,开始了创业之旅。“去年这时候,我仅有一个利用传感器检测生命特征的技术解决方案,但对于具体做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进行后续的市场宣传和公司运作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说是一个创业的‘小白’。”

“我的第一个创业经验是,对于‘小白’创业者,加入一家专业的孵化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Junhao Hu告诉记者。因此Junhao Hu创业后第一件事找寻合适的孵化器。“那时候有好几个选择,R/GA加速器刚成立不久比较新,LEMNOS LABS申请日期不对,我最后申请了位于深圳和旧金山的专注于硬件创业项目的 HAXLR8R 孵化器,其为期4个月的项目可以协助创业团队完成从草图到原型再到硅谷预售的全过程。”

HAXLR8R 四个月的孵化项目,每一个月都有重点,其中第一个月主要任务是完成产品市场定位。“加入孵化器的初期,我仅有用传感器监控生命特征的技术,但是对于做一个什么产品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并没有想好,我当时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做一个可以检测生命指标的类似睡眠毯的东西,而第二个就是做智能坐垫,”Junhao Hu告诉记者,“在孵化器富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最终确定了选择智能坐垫这一产品形态。主要原因是睡眠毯仅能检测数据但无法帮助用户改善睡眠行为、提供长期价值;但智能坐垫则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显然一款可以为用户提供实际价值的产品长期来看更有生命力。”

APP创业可以降低投资成本

毫无疑问,现在是有泡沫的。在硅谷,创业公司的租金是十年来的高位,出现不少十年的租约。这些房东不是傻瓜,他们知道现在的价格是最贵的,才会一次跟你签十年。上一次出现十年租约还是2000年时候。

再看国内,初创企业的融资估值很高。2009年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融资,三个人的团队就要两千万美元的估值,大家都觉得很离谱。2010年初,我跟晨兴资本的刘芹一起投小米的时候,估值是三千万美金,就觉得小米几乎是个奇迹。Google的首轮融资估值不过六千万美元。现在,随便一个项目出来融资估值都是两千万美金,但是每个公司都能成为小米和Google吗?这不是泡沫是什么?

至于背后的原因,还是跟钱太多有关。美联储给的利息非常低,有大量的钱要去找回报,不然钱放在那里就是贬值。国内在2009年启动创业板后,有几十家公司上市,很多投资人以当初很低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的退出回报。现在热钱涌入,还想重复当年的好事,那是不现实的。好多人找到我要我投下一个小米,你以为小米是可以被复制到很多地方吗?不可能。

当然,BAT近两年的频繁收购,一定程度上也会推高估值。他们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间抄不如去买,效果就立刻明显了。以前没有并购这种退出机制很糟糕,仅仅靠IPO,现在BAT愿意花钱收购,我觉得是健康的。

2011年曾有过一个小的资本低谷期,正是因为太多资金在系统里循环。以团购为代表,很多公司拿到钱,但是市场格局定不下来。BAT这些大家伙没法发挥影响,腾讯投了F团等几家公司也没做起来。当时巨头自己也在转型,本身急需移动互联网流量,无法发挥太大作用。经过三四年发展,每一家都在移动端有布局,把流量导向细分领域,让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变现,这是很好的模式。

今年个别行业也比较热,像互联网金融、O2O,因为大家看到电信、零售行业等相继被互联网颠覆,认为金融被颠覆的可能很大。虽然有点疯狂,但并不离谱,不比当年的千团大战。

泡沫归泡沫,这只是一个资本市场的表现。如果你观察到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趋势,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对比:2005年全球网民人数是10亿,现在是30亿,中间增长的20亿人口差不多1/3来自中国。网民数翻了30倍,为什么股市表现还是一样呢?

从全球来讲,移动互联网都只是一个开始阶段,未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虽然项目现在比较贵,但是我还是会投。因为我会看增长的网民数量,我会赌下一拨起来的公司是谁。只要价格不是太离谱,贵一点我不会太介意。没有泡沫怎么赚钱?没有泡沫是不会有人创业的,创业是疯狂的事情、低概率事件。

现在私募市场的估值可能比IPO还要高,因为VC/PE怕错失好的项目,还是愿意付这个钱。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期,一旦二级市场的波动,就会影响到一级市场,只是有个时间差而已。

有泡沫吗?有。会破吗?会。但是就算泡沫破裂也不要紧,不会出现像2000年那样的灾难。2000年泡沫时期,全球只有1亿网民,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公司,而且那么贵,做的产品只有几百万人在用,企业无法变现。公司动辄估值几十亿美金,肯定不合理。

现在则不然,有30亿人口在上网,未来这个数量还会增加。而全球真正具备互联网经验和市场的只有美国、中国,或许再加上日本、韩国,其他地方没有经过十几年竞争产生的互联网公司。不然UCweb也不会在印度成为排名第一的浏览器,猎豹的清理大师也不会在全球拥有海量用户。所以中国创业者不要担心是否有泡沫,而是应该想着怎么出海,去外面抢市场,怎么打造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其实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海外很有竞争力,只要想好怎么落地与本地化,怎么找当地的人才加入,真正做一款全球化的产品。

泡沫破灭也不见得是坏事,大家不会那么贪婪,不会那么疯狂,好好利用手上的钱。很多好的企业都是在泡沫破裂后出现的。Facebook是2004年创办的,如果那时候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很热,扎克伯格不一定会那么专心做他的事情。我希望泡沫破掉,这样我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我希望一些不应该拿钱的人不要拿钱,真正好的公司拿到钱继续往前走。

就算融资环境受到影响,企业出现资金断裂,我也救得起,看怎么选。2008年危机的时候,我投了15家公司,但是跟我要钱的公司不到5家,相对来讲比例不高。提到泡沫的时候,每个人都说应该多融一点钱,这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讲。但是钱多也可能导致创业者头脑发热,所以不见得是好事。

很多人也在问,阿里上市会不会是一个分水岭?上市的窗口期还在不在?这个没有人知道,但是阿里一直对资本市场很有感觉,两次上市的时机都把握得很好,因为有足够的银行家给他们做分析,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融资最合适。

小米跟阿里的心态比较像,不着急上市。现在有些人讲,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小米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的,这些人没有注意到海外市场。雷军找来Google的Hugo,加上小米生态链,这会让小米在海外充满想象空间。我还是那句话,中国到了互联网创业最好的时代,未来十年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优秀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一新来小盆友问:“移动产品原型设计都用啥工具?”

答:“@#¥……&%*”

又问:“能详细说下各个工具吗?我比较一下”

“……”

好吧,谁让我那么的爱分享而你又是小美女呢

———————正文开始————————

首先,一款优秀的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应该具备:

①.支持移动端演示(随时随地演示给BOSS,厕所&食堂&电梯…以体现我是那么的敬业——长点工资必备)

②.组件库(高效复用,谁用谁知道)

③.可以快速生成全局流程(程序猿看不懂拆解的,给丫的看这个)

④.在线协作(多个PM狗一起用)

⑤.手势操作、转场动画、交互特效…(这些都不需要,留给专业的交互、视觉,搞那么虚的不如多想想产品流程逻辑做做减法、写写xxRD啥的)

这些年,产品狗们折腾过的原型工具:
算是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很多公司在用:quora、sina、豆瓣、36氪、ifanr…

操作轻巧简单:先用手机拍下草图原型(存到POP app内);然后开始编辑图片的哪个区域(按钮)链接到什么页面,添加跳转链接热区,就可以在iPhone上给小伙伴们演示了,并且POP内嵌的交互动作如侧滑、展开、消失等,即可满足一般的动态演示需要。不太明白?戳这里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 POP
Pencil是一款开源的可以用来制作图表和GUI原型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app,也可以作为Firefox插件。内置模版可以帮你绘制桌面和移动界面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用户界面,包括流程图、UI和一般的通用图形。

通过它内置的模板,你可以创建可链接的文档,并输出成为HTML文件、PNG、OpenOffice文档、Word文档、PDF。Pencil Project还包含大量移动app模版。
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主要说下移动端的演示,这样才充分表达原型意图。按F5生成原型的时候,在“Mobile/Device”选项中可以设置适配移动设备的特殊原型(Axure 6.5以下版本),再用移动设备访问你生成的原型链接即可(该页面创建一个桌面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请戳→腾讯CDC交互童鞋写的 iOS设备上高效演示APP原型的方法总结
Proto.io是一个专用的手机原型开发平台——可以构建和部署全交互式的移动程序的原型,并且可以模拟出相似的成品。它可以运行在大多数的浏览器中,并提供了3个重要的接口:dashboard、编辑器以及播放器。

dashboard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编辑器是构建原型的环境,由一组设计和开发原型的工具组成,另外还可以构建交互。播放器用来观看原型,并与原型进行交互,并提供了相关工具来标注和保留反馈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实的移动设备上对原型进行测试。并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浏览器以全屏模式运行原型。

高端人群的O2O是小众生意?

创业者:王亮,YHOUSE悦会创始人及CEO,毕业于浙江大学,主修新闻学专业,电子商务第二学位。在创立YHOUSE悦会之前,王亮曾经投资和创立两家互联网公司、1家广告公司、1家儿童早教公司。

三、 创业三问

1、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答:解决高端服务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大多数的生活服务平台都是针对屌丝人群或者说中低端人群,不能满足高端人群的很多需求,无论PC端还是移动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基本上都不支持大额类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类的消费需求不存在。

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端服务的场所或者活动也需要网络平台帮助其寻找精准的目标用户,而目前这一类平台还很少。

2、商业模式是什么?

答:广告(主要是一些高端、奢侈品)和佣金。

3、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有哪些?

答:高端活动预订,意味着用户的使用频次不会特别高。但我们抓住用户的方法也不是让他(她)天天预订,而是通过社交方式提高其使用频率,他不是每天都要预订活动,但可以每天都看活动预告和玩家的分享、体验报告,因此我们不会只做一个活动预订的工具,还会是信息、社交的平台。

四、创业故事

对习惯了“降级论”“屌丝理论”的互联网行业来说,瞄准“高大上”阶层或许是个另类的角度。但王亮和他的团队就这么做了,而且对这一市场信心满满。

在王亮看来,互联网经济不能简单理解为“屌丝经济”,“以前被成为屌丝的那一群互联网人口,他们现在都在去屌丝化。当年的一批玩着PC起来的那批人,现在已经很多开始成为各个公司部门的主管以及更高级的企业家,或者是创业家。”

根据《福布斯》中文版的《2014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人民币至600万元人民币之间)人数预计在2014年将达到1401万人。而王亮预计,未来5年内,会有更多人成为大众富裕人群。

因此,在王亮眼中,互联网并非只能低端屌丝,能将富裕阶层服务好同样有市场。2012年5月,高端生活社区YHOUSE正式上线,以精英故事、高端生活资讯等信息聚合为主,通过各种线下体验活动,积累了最初的10万种子用户。

但从今年1月份开始,YHOUSE进行了一次重要转型:将重心放在移动端。PC端的投入几乎只占整体的10%左右。

目前,YHOUSE在移动端的主要产品是悦会App,定位是“高端体验预订平台”,涵盖五星酒店、厨师品鉴、鸡尾酒会、餐厅招待活动、时装秀、旅游、豪华车试驾等14万个产品的在线预订,其中有四分之一能平台内完成全额支付。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累积了137万用户。

除此之外,YHOUSE还有一个定位于社交图片分享的应用“Y+”,主要是一些高端活动玩家的图片分享,目标用户群更大。

非标准的、需要线下体验的活动,是悦会App主要定位的产品类型,米其林大厨、美酒活动、战斗机、坦克、越野车穿越沙漠的体验等等,“总之要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这样的定位,也意味着用户的预订频次不会特别高。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一年进行几次旅行、几次品酒活动、买一辆车,就差不多了,这并不足以让用户每天打开App。但悦会App也没有打算让用户天天预订,其黏住用户的方法是提供资讯和社交等。“他可能不会三天两头去预订和体验,但是会看别人的分享,收藏、学习。”

在抓住这批“高富帅”用户之后,悦会怎样在商业模式上做文章?王亮告诉亿邦动力网,YHOUSE悦会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广告,二是佣金(通常在10%~15%之间)。据他透露,今年YHOUSE的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左右。

目前,YHOUSE整个团队约70人,王亮预计明年会扩展到两三百人,覆盖15个城市的高端体验线上预订。

移动APP市场火热

中国软件网:App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并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13-2014年间,APP应用走到一个巅峰时段,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局势,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到移动互联的App开发市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客户对应用体验需求的提升,仅仅工具类的APP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APP社交化逐步成为开发者的焦点,然而对于行业/企业级用户,社交化的同时安全管理的问题凸显,以软件+硬件的一种新型APP模式似乎成为了目前比较看好的一种新形式。

App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并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13-2014年间,APP应用走到一个巅峰时段,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局势,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到移动互联的App开发市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客户对应用体验需求的提升,仅仅工具类的APP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APP社交化逐步成为开发者的焦点,然而对于行业/企业级用户,社交化的同时安全管理的问题凸显,以软件+硬件的一种新型APP模式似乎成为了目前比较看好的一种新形式。捷思锐科技自主创新研发的公网集群通信软件+硬件产品—-“集群通”应运而生,成为了“软硬兼施”的产品代表。
“集群通”起源于行业专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款基于3G/4G的公众移动互联网及终端的多媒体通信类APP应用软件。它拥有可灵活实现集群对讲、音视频通话、GPS定位、语音会议等功能的APP软件前端,全方位的管理平台软件后端,并配有有线/无线手咪、3G公网对讲终端、行业专用智能终端等定制化硬件产品。“集群通”软硬兼施的创新模式,在APP汹涌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客户提供从前端到后端,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轻松的满足生产管理、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行业多媒体集群融合通信需求,为行业/企业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安全生产、建立先进的企业级通信环境创造福音。
“集群通”APP软件+硬件的系列化产品诞生,改变了以往APP软件的存在与使用常态,不仅提供搭载于智能终端的APP软件,还提供可对前端用户可管可控的管理后台,以及定制化的智能终端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形成行业/企业“私人定制化”的系列产品链。“集群通”通过创新的技术实现了以往专用对讲机才能实现的集群对讲功能,并同时实现了传统对讲机无法实现的语音会议、音视频通话、GPS定位、后台管控等功能,区别于大众化的社交网络APP,“集群通”提供了具有优质专业性的行业/企业级安全化、可管理化的内部通信软硬件。在APP不断涌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集群通”顺应了其发展趋势,以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占领专业化的行业市场,开启移动应用新的营销模式。

2014年软件行业市场风起云涌,全新的状态下的软件产业与传统软件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断,“第七届中国软件渠道大会”旨在帮助广大软件厂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秉承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搭建软件行业权威、导向性的行业平台,还汇聚了众多软件厂商的参与,将最新的软件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为各界参会嘉宾提供无与伦比的参会体验,致力打造软件产业的“权威盛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 家装团购线上发展全面启动

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代替的,而正因为这样,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异常火热,从而带动家装市场的迅速发展。在促进了家装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家装行业内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而且家装行业的分类十分复杂、细化,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一个共同的平衡点,因此,家装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市场,来奠基家装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互联网这一个新兴的市场正好满足了家装行业新的发展需求。

互联网在国内发展20年的时间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周末或者节假日,商场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好不容易挤到店铺门口,却也没了购物的兴致。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被各大传统行业所认知接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起来,让人们在家就能逛商场,点点鼠标就能购物,尽管如此,人们仍旧不安于此,希望能够在自己等车或者一些零碎时间来看商品逛商场,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APP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占据人们的手机,家装行业APP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适时而生。家装行业不仅仅搭建了自身行业的APP平台,还顺应时代的潮流,做起了家庭团购,让人们在最大实惠的前提下买到称心如意的家装产品。

网络营销专家杨先生表示,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化,而传统行业如果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退出这个市场舞台。网络的出现,让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让信息的传递也变得更加便捷,而在网络时代,信息对于任何人或者行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谁能接受到行业的第一手信息,或嗅到行业内的第一个商机,那么对行业的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家装行业而言,眼下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家装行业在汲取之前天猫商城双十一的营销经验后,也早早的开始准备这一场电商大战,试图在这样的一个黄金时间段,实现收益的翻倍。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叫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改变自身,那么,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淘汰。家装行业线上发展之路风生水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传统行业驻足移动互联网,期冀在这块天空下,使自身行业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从零售手风琴理论到O2O app开发

零售手风琴理论又称为综合—专业—综合循环理论、手风琴模式和伸缩模式它是用拉手风琴时风囊的宽窄变化来形容零售组织变化的产品线特征。手风琴在演奏时不断地被张开和合起,零售组织的经营范围与此相似地发生变化,即从综合到专业,再从专业到综合,如此循环往复,一直继续下去。它是一种关于零售商演变的周期性理论。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采用商品种类的深度和宽度来描述零售业的变革。它认为零售商的库存商品种类是从大深度/小宽度到小深度/大宽度,再到大深度/小宽度循环变化着的。
零售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的零售业店。学术界称之为“现代商业的第一次革命”,足见其划时代的意义。尽管被称为具有革命性的百货商店经营手法,现在看起来却十分平常。诸如:明码标价和商品退换制度;店内装饰豪华,顾客自有出入;店员服务优良;对顾客一视同仁;商场面积巨大,陈列商品繁多,分设若干商品部,实施一体化管理。

超级市场,是一次零售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发展了百货商店的规模。之后的连锁商店则符合了手风琴理论,规模缩小,但是在经营上,进行标准化管理,专业化分工,集中化进货,简单化作业。

零售业在经历了百货商店歌名,超级市场以及连锁商店革命之后,迎来了互联网革命。消费者从购物体验、产品价格、购物花费的时间及体力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C2C模式价格低廉,质量、服务良莠不齐,体验和售后较差。由于C2C这种线上地摊的模式,除了提供低廉的价格外,毫⽆竞争⼒可言,最终不可能成为主流消费者的选择。

从淘宝开始的互联网购物,在体现出便利便宜产品丰富的特点后,实际感受却是⾯对琳琳种种的产品往往挑选了良久却找不到⼀款满意的产品,挑选产品的过程更是只能依靠想象,决定购买后还会担⼼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在漫长的配送等待后,运⽓好买了满意的产品,运⽓差则是⼀次糟糕的体验。最终有的⼈习惯了这种寄回去换也⿇烦的态度,⽽有的⼈则放弃了淘宝的购物。 于是强调品质,物流速度,体验的优质电商依次诞⽣了,让电商真正成为了⼀个可以挑战传统零售的巨⼈!B2C则依靠价格中等,质量有品牌保证, 服务形式单⼀,体验⼀般,售后优良,形成了规模,掀起了一阵浪潮。

天猫B2C模式

天猫其整合数千家品牌商、⽣产商,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站式解决⽅案。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以及购物积分返现等优质服务。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下商场更低的价格,同时提供了同样⾼品质的产品。但是缺点有两点:品牌众多具有盲性,缺乏⾃主物流发货速度得不到保障。

京东、易讯B2C

相较于天猫的B2C模式,京东、易讯通过⾃建仓库,⾃建物流的⽅式,给顾客提⾼了更⾼效的配送体验以及更让顾客放⼼的品质保障。与天猫相⽐唯⼀的不⾜则是产品类的单⼀。所以初期均是以⼤件电⼦商品进⼊市场,因为购买这类商品具备以下⼏点特质:产品本⾝以数据信息作为购买参考依据(竞争参数可量化) ⾼单价让顾客更在意是否是正品是否获得质保且降低了对价格因素的关注(相⽐天猫上顾客更在乎商家之间的价格竞争)、第⼀时间拿到商品则是前两点的衍⽣(第⼀时间到货让顾客更安⼼,付出了更⾼的价格理应获得更快的物流服务)。具有同样品质的商品类别除了电⼦商品外还有⾷品、药品,所以后⾯就有了⼀号店为代表的线上超市。

但是电商种种的缺点是否是可以改善的呢?

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限制,⼈们的购物⽅式发⽣了巨⼤的变化,网络技术替代零售商原有的⼀部分渠道和信息源,对零售商的企业组织造成巨⼤影响。经营费⽤⼤⼤下降,让交易费⽤随之降低。互联网商家也从初期的C2C发展为B2C最终到o2o。 O2O,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模式的关键是:在网上寻找消费者,然后将他们带到现实的商店中。O2O模式要求消费者网上⽀付,⽀付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的维护并拓展客户。对消费者⽽⾔,O2O提供更丰富、全⾯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速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可带来⼤规模黏度的消费者,进⽽争取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的垂直网站借助O2O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视线⽣活平台为社区⽤户提供O2O服务,从互联网上争取优质商家,为社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购物也向SoLoMo进⾏转变。 SoLoMo,即社交+本地化+移动。业界相信,符合这3个单词的公司都有希望成为下⼀个Google或者Facebook。更早之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Mary Meeker就预⾔,移动互联网将于5年内超过桌⾯互联网。⼈们⽤移动设备接⼊互联网的时间显著上升,与此相伴,“LBS”,即基于⽤户当时位置的服务将会呈蒸蒸⽇上之势。 国内SoLoMo,像新浪微博这样的”So”已经⽆处不在;⽽“Lo”则代表着LBS为基础的各种定位服务和签到,“Mo”则是智能⼿机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 三者合⼀,势必将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下⼀个趋势。

目前国内O2O形式主要有四中以美团为代表的团购,以微信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平台,和以叮咚小区为代表的社区生活服务,以及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的。

美团

美团作为:做本地生活服务的互联网公司,要比纯线上的同行承担更多的“累活”。 通过一套“卫星式”的管理系统,美团把城市分站的调研素材汇总到品控部门,完成近十道品控工序后,将成型的产品推给销售部门,最后做产品的结算。 销售与财务是其中最凸显竞争力的环节——在商户结账的自动化系统下,美团网与商户签订合作时先行确定付款触发条件,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实现系统自动付款。从两年前的“千团大战”到如今单日交易量过亿,美团网的财务人员始终控制在50人以下,运营效率可见一斑。一位O2O从业者在对比美团与对手大众点评的差异后评价道,“线下是软实力,对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是硬实力,大众点评或许以为自己做了大量的累活和细活,但晚辈王兴更苦更累还更快”。

微信

微信是开放商家微信公众平台,整合生活服务,打造一个 O2O生态圈。

微信的典型使用场景是:当你想叫外卖的时候,你通过微信对着餐馆喊一声“给我来份宫爆鸡丁饭”。你根本用不着去搜索(因为那个饭店是你的好 友),微信也没有做什么“导流”的动作(它不是媒体,所以不能导流),你只不过就是像打电话一样去使用它。微信的领地,就在于维系商家和老顾客之间的紧密 关系。事实上,“朝朝暮暮”的市场规模可能比“多多益善”更大。我们可以用常识进行一个判断:对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来说,周一到周五上班,早上他一般 会在家附近或者单位附近吃早饭,中饭一般在单位附近的饭店吃,晚上可能和女友或者朋友去约会,去一些不在单位附近的饭店。由此可见,他作为一个老顾客进行 重复消费的次数(10次)比作为新顾客(5次)要大得多。现在在线下消费领域,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花了哪些钱、什么时间、在哪里花的钱,商家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知道是谁在我这里买了东西。而未来的微信 则可以把信息流沉淀下来,沉淀的过程很简单,当你去消费的时候,商家只要扫一下你的二维码就识别出你的身份了,然后把你的身份和你的消费记录一对应就OK 了。甚至再进一步,如果银联不从中阻挠的话,微信可以把支付也一起给做了。

叮咚小区

叮咚小区是在已激活的小区周边,设立线下服务站,并派驻地推人员,一方面为小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负责了解小区的特点,发现居民最需要的一些服务,并反馈给研发和商务团队做相应的配合。所以,叮咚小区为不同小区的用户提供的功能和服务都各有差别。在玉兰香苑,它具备“拼车”功能,而且大受欢迎。但在高端小区,这个功能可能会被替换成汽车保养、会所等。

要细化这些服务,需要时间和精力。叮咚小区的做法是,先开放最活跃的小区,当一个小区的用户量达到100人时,才会将小区激活,这也为他们准备数据和功能开发提供了缓冲时间。不过,叮咚小区本身并不提供具体的服务。它有一支队伍负责拉动物业、商户等机构上线,为C端的用户服务,目前,叮咚小区对上线机构完全免费。

苏宁易购O2O

Online to offline的模式对传统商家提出了互联网整合的挑战,⽽对线上商家⼜提出了线下开店的挑战,所以从⼤平台⾓度,现仅苏宁具备这样的条件。然⽽反观中⼩品牌,可以说⼤部分天猫品牌都是线下品牌在线上的延⽣,都是⼀定程度上的O2O。但是相⽐苏宁提供的线上线下统⼀价格,统⼀服务,顾客可以线上付款线下⾃提,也可以线下付款线上送货,其他天猫的所谓O2O商家,则只是把线上销售作为线下销售的⼀种延⽣。 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但没有融合反⽽造成竞争,于是出现了线下试穿后去线上购买的情况,⽽其本质则是线下代理商与线上代理商的竞争,⼚家本⾝没有参与融合的意愿。苏宁的O2O模式带给顾客的则是:线下的体验,服务,保障和线上的价格,信息。结合其销售的电器,消费者在互联网商崛起之前就已经有先通过其他信息渠道了解这款设备的详细参数,往往去⻔店前已经对产品有了⼀定了解,只是去⻔店做最后定夺。同时苏宁电器本⾝的⼚家整合能⼒,物流配送能⼒都是本⾝具备的,所以苏宁建设O2O模式则是⽔到渠成的事情,只要做好营销短期内⼀定⽆⼈可超越。

HTML5最终取代APP?移动互联网现“左右互搏”

Mozilla,一个也许算不上巨头的互联网公司,却赚得了不少好感——21世纪初,Mozilla 的 Firefox 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当时微软的 IE 是一个落伍的浏览器;更别说 Firefox 前身就是当初惨遭微软“捆绑”策略所害,赢得了无数同情的浏览器始祖——Netscape。

最近,他们又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发布了 FirefoxOS,一款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有意思的不是 Mozilla 胆敢进入 OS(操作系统)领域这件事,而是 FirefoxOS,被认为是首款基于浏览器的移动 OS,减少了层级架构,应用全部以 HTML5 的形式来呈现。据悉,搭载这种 OS 的智能手机价格竟可探至 300 元人民币以下。“浏览器和 OS 的界限正在模糊。”Mozilla CEO Kovacs“狂妄”地对听讲的开发者们宣布:孩子们,是时候摆脱对 iOS 和 Android 的依赖了。

上一次做了类似事情的是 Google。2008年,Google 宣布了 Chrome OS 项目,同样是基于浏览器的 PC OS,“Nothing but the Web”的理念在当时看起来“极其疯狂,令人心悸”;2010年,随着众多 OEM 厂商推出成型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和 Chrome Web Store 的全球发布,这一项目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在,Chrome Web Store 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可以离线运行的 HTML5 应用。

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国内。当然,他们做的不是 OS,但以浏览器为代表的各种应用。他们对于 HTML5 的宣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网页标准本身——2011年初,全球万维网标准化组织 W3C 成员名单上甚至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现在,百度、腾讯、奇虎 360、华为、UC 优视等公司已经先后进入,参与其中最重要的 HTML5 标准制定工作。

一切都在重演。

它是移动互联版《上帝也疯狂》的续集,最近的主角是 App,现在则是 HTML5:一个将近十年前就被提出来的用于取代 HTML 4.01 和 XTHML 1.0,但在之后就步履蹒跚,直到近年重新又成为科技界焦点的因特网网页标准版本。

我们将循着价值、理想主义的纠结、极客思想、产业链演化和商业利益——是的,最终还是要谈到钱——这一系列标签来讲述一段有关 HTML5 这一媒体“新宠”,以及它身边人的故事。

Why HTML5?

即使目前风光无限的 HTML5,也曾经面临夭折。

2003年,被认为是 HTML5 的诞辰年。那时候 HTML5 作为一个替代 HTML4.01 的概念,被挪威的老牌浏览器厂商 Opera 提交给 W3C。但当时大多数握有投票权的 W3C 成员认为这是一个“不知所谓的东西”,最终以 14 : 8 的选举结果将其拒之门外。

遭受打击的 Opera 并没有放弃,而是联合了 Mozilla 等公司成立了 WHATWG(Web 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继续新型 Web 表单和应用程序的研究,并最终得到了回报——2007年,HTML5被 W3C 接纳,而且成为近几年该组织内部最重要的课题。对于将其从夭折边缘拯救回来的 Opera, W3C 委以重任,HTML5标准化团队中的多个重要职位由 Opera 员工坐庄,包括拥有最终发言权的总编辑。

正因为 Opera 在 W3C 以及 HTML5 发展中的特殊位置,其团队中出现了“首席标准官”等罕见的高管职务,另外还有专属的 HTML5 布道师,负责对接 W3C 和其他外围 HTML5 组织的工作。

“HTML5是大势所趋,这一潮流不可逆转。”W3C HTML5 中文小组主席、Opera 中文品牌欧朋浏览器的首席标准官谢子斌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说的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所有浏览器厂商对于 HTML5 最终形态的信任——保持开放与协作共享,产生联系,平台化,然后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从商业逻辑看,基于 HTML5 的生态系统价值还有待考证;从产业逻辑看,互联网企业,或者对于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来说,转向 HTML5 则是必然——尤其是在移动端。横向比较 PC 端,开发工具的丰富性、技术的积累及成熟度、人才及行业经验,HTML5在 Web 端对于 Adobe FLASH 的替代要困难得多——即使用户很乐意在不用安装任何 ActiveX 插件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富媒体甚至网上银行功能。

“HTML5之所以有非同一般的应用价值,是因为能够解决当前移动互联网上存在的许多问题。”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 HTML5 的普及,Web App(网页应用)跨平台的特性将成为左右开发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移动终端上的 Native App(本地应用),开发者的研发工作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分别进行,成本很高;而后续用户端的升级更新也必须重新封装以后再传递给用户,步骤繁杂。并且,Native App 对于用户还存在着管理成本、存储成本以及性能消耗成本。”

以上都是移动互联领域老生常谈的问题,美妙之处就在于确实都可以用 HTML5 来解决——归根结底,这都是渠道问题。HTML5已经成为主流浏览器的标配,而基于统一 HTML/JavaScript/CSS 语言开发的应用只要一次开发就能进入所有浏览器进行分发——事实上,即使是走传统的 App Store 或者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渠道,所多出来的一个步骤即使将底层用 HTML5 开发的应用“封装”成为 App,时间和资金成本也远小于跨系统移植。而用户售后升级渠道的扁平化或许会给开发团队带来服务器端的额外成本,但与促进和保持用户转化率的收益相比,不值一提。

“HTML 一直是互联网的基础性协议,HTML5的出现将会让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变得更大。”UC 优视 CTO 梁捷告诉《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移动设备未来会面临多操作系统、多种类型设备、多网络环境的“三多”问题。“我们需要类似 HTML5 这样的基础性通用标准来促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以上这些人代表的是承载 HTML5 应用的平台方——真正有理由使用 HTML5 的只能是产业链下游的庞大开发群体。

荣唐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手机游戏开发的创业公司,最早就是以手机 WAP 网页游戏起家掘得了第一桶金,现在公司的战略方向已经全面转向了 HTML5。“中途,我们曾经尝试过 Android 客户端游戏的开发,但最后并没有深入。”曾经是空中网技术高管的荣唐科技 CEO 李松涛告诉记者,与 HTML5 能够提供的跨平台特性相比,客户端游戏的开发成本显然是太高了。“而通过腾讯、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推广,与传统的应用商店渠道相比,又能省下很多成本。

无限营销公司飞拓无线 CEO 陈昶则将 HTML5 拥有的富媒体展现能力视作新的机会。根据 Double Click 的调查数据显示,富媒体广告的平均点击率是其他形式广告的 5 倍。跨平台的媒介渠道也能带来更多绩效指标,广告主可以获得用户和广告互动时间的长短、用户关注广告的程度等信息,最为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到用户的品牌偏好度和购买意向等。

成本和跨平台,两个关键词使得 HTML5 成为了移动开发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毫无疑问,这也是以浏览器为代表的平台厂商乐于看到的。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优势明显的 HTML5 至今没有规模化地普及?

苹果悖论

HTML5最终将代替 App,成为移动互联的未来。

这个命题已经越来越多地砸进了人们的眼球。而各种 Native App 开发者生存陷入困境的消息则将这种观点无限放大,并且许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这绝不是泡沫。

UC 优视就不断向外界表示 Web App 将在不久后成为主流,并用自身浏览器平台的数据加以佐证:2011年 9 月,UC 优视推出了国内首个 Web App 应用商店——UC 应用中心。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 300 款基于 HTML5 开发的 Web App,月活跃用户超过一千五百万,添加量超过 5000 万次。

更具说服力的是,已故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生前的一段话:虽然现阶段 Native App 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但 Web 才是未来。如果开发者不能够有效地利用 HTML5 等 Web 技术,那他就落伍了。

如果有人连乔布斯的话都能不当一回事,那他一定是疯了。

但人们有理由质疑任何“神话”。过去几年内,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经典:愤怒的小鸟、Flipboard、Instagram……——HTML5应用在哪里?Facebook 上的 Zynga?抱歉,Zynga 最赚钱的应用仍然是基于 FLASH,并且仅限于 PC 端。

有人将这种现象的原因笼统地归结于“HTML5标准尚未完善”。但事实上,其背后的根源远不是技术问题那么单纯。

近年来,有两个被视为 HTML5 的标志性事件,都与苹果有关:2007年发布的 iPhone 拒绝支持 FLASH,只支持 HTML5;2011年,Adobe 宣布放弃 FLASH 的移动端项目,转而开发 HTML5 工具。

然后,HTML5就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移动端的唯一 Web 标准。这些都不过印证了一个基本理论:HTML5是一个连乔布斯都认同的革命性产物。它的价值没有被高估过,更没有被低估过。

真正好玩并令人生疑的是苹果随后的举动。相较于 Google,甚至微软等公司对于 HTML5 的热情,苹果做出了与当初强势封杀 FLASH、力推 HTML5 时截然相反的举动:迟迟没有投入 Web App、建立类似 Google 或者 Opera 那样的生态渠道,甚至从 iOS4.0 开始,封杀了一系列对于 HTML5 来说至关重要的 Web API,比如 Audio。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秘密:在 App Store 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什么要冒着失去 30% 利润(第三方机构数据)的风险,扶植一个替代性质的生态系统?类似的“花招”还有很多——在 HTML5 中的视频格式一项,为牵制 Google 等公司主导的 WebM 格式,苹果选择了支持 MPEG,一个核心为商业机构所拥有的格式,这显然与 HTML5 开源共享的理念背道而驰。

一种更为合理但没有任何证据的说法是,苹果正在暗中培育自己的 HTML5 生态系统,只不过在 App Store 仍能维持强势之时,不会现身而已。

一边力推,一边封杀,这就是所谓的“苹果悖论”。广义上,它描述的不是苹果一家公司匪夷所思的举动,而是在 HTML5 这个游戏圈中,几乎所有玩家的一种心态:既希望这种开放高效的载体能够早点标准化,为己所用,同时又能保证自身的利益体系不受恶性冲击。

在商业体系中,对于渠道的争夺是永恒的。理论上所有的平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试图寻求独特性,从而形成生态闭环。

可以想象,由一群世界顶级互联网企业参与的 HTML5 标准制定过程,苹果悖论发生的概率会有多大。

谢子斌的职务意味着他能够经常出入 W3C,接触第一线的关于 HTML5 标准化进程的资料。“其实单纯地讲浏览器层面的解析,HTML5的标准化已经基本实现了。”他认为,HTML5已经远远超过了严格定义的 HTML 语言本身,囊括了大部分 W3C 的技术,而目前未能完成标准化的部分恰恰是在 Web 解析技术之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技术,经过讨论后被应用到 HTML5 中,使得它变得越来越成熟。对于开发者来说,90% 的功能已经可以实现了,现在就是看剩下的 10% 如何解决。”而这就是 W3C 现阶段存在的意义。

但是,看似简单的 10%,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作为一线参与者的谢子斌深有体会,并将这个戏称为:周期性的“吵群架”。“当你把中国移动、苹果、Google、微软的人放在一起时,想不吵架确实很有挑战性。当然,每次吵完后还是有进展的,毕竟所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推进互联网的发展。”

Google 开发技术部推广经理胡坤对于标准化进度的关心是显而易见的,本身就是从事 Chrome 浏览器和 HTML5 推广工作的他对记者表示希望明天就能够使用到完善的 HTML5 功能。“对我们来说,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是也明白,任何一个新技术在标准上达成一致,都是需要谈判成本的。另外,中间件厂商支持力度的薄弱也会使得 HTML5 技术在实用性上受到挑战。”

2014年,是 W3C 官方宣布的 HTML5 标准化计划完成的时间。“事实上,这个计划的完结对于 HTML5 来说象征意义更大,并不会给标准本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一位 W3C 的内部人士透露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毕业,拿到文凭走出校园了,只是象征性的一个仪式。”

蝴蝶效应

当前的移动互联领域,HTML5扮演的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色,或者说,更有可能是它需要扮演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色,即使是在标准化未能完成的情况下。

只是 10% 的“未完成”,带来的麻烦比想象中要更多。

刚开始从事 HTML5 游戏开发时,李松涛以为相比较 Android 客户端开发,成本会显著降低——确实如此,HTML5的优点即是“一次开发,多次分发”,研发成本是大大降低了——但真正的麻烦来自于测试环节。“虽然游戏能够运行在不同的浏览器上,但是由于不同浏览器支持的一个标准不同,导致一个函数在不同浏览器上渲染的效果千差万别。”李松涛的团队不得不针对不同内核的浏览器进行反复测试,根据结果修改相应的参数。这种状况下,总成本一下子就水涨船高。

另一项额外成本同样来自测试环节——智能终端机型的适配。这一在 Android 客户端应用开发中恶名昭著的“腰包杀手”再一次出现在 HTML5 中,相比较 Android 开发成本甚至更高——因为 HTML5 能覆盖的设备类型囊括了 Android 在内的所有移动 OS 平台。“虽然这不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方法能够方便地适配终端机型。”

综合计算的话,李松涛发现虽然利用 HTML5 开发一款游戏的总成本有所降低,但能节约的费用其实相当有限。“HTML5的游戏开发,资金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Rex 是一名移民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开发者,供职于当地一家 IT 企业从事 HTML5 开发的相关工作。作为一名单纯的雇员,他并不需要考虑资金成本的问题——唯一能给出直观体验的是开发后的效果。“对比 JAVA 和 C++ 来说,HTML/JavaScript/CSS 的上手难度确实要小很多。但这些脚本能够实现的效果还无法与传统语言相提并论。”

除去 W3C 的标准制定工作外,谢子斌还经常以欧朋 HTML5 布道师的身份与开发者接触,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了第一手的 HTML5 开发反馈。“现阶段对于开发者来说,HTML5解决的主要是商业渠道分发的问题。有一些技术标准上的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的,例如标准化以及一些高级光影渲染效果的缺失。”但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他也感受了中国开发者对于 HTML5 的热情。“就项目的落地以及对技术的钻研度来说,中国开发者是走在世界前端的。”

李松涛用自身团队的表现诠释了这一观点:iOS 封杀调用声音硬件的 API、浏览器不支持 WebGL 和 WebSocket,这种系统层面的棘手问题都楞是被他们用技术手段迂回解决了。“当然,付出的成本也不少。”

即便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HTML5仍然被不少人视为“荒漠中的甘露”。“HTML5将成为各种网络基础架构的基石。”谢子斌理所当然地给予了 HTML5 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为在面对“后 PC 时代”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智能终端时,一旦 HTML5 进入成熟部署阶段以后,跨平台的诱惑将令人无法拒绝。

单是这一点,对于习惯背负危机意识、始终想象着三五年后产业形态的互联网平台厂商来说,就足以值得做出战略层面的重大转型,以尽可能多地吸引能够维系自身良性运转的下游开发者。

目前来看,Google 和 Facebook 将成为 HTML5 产业链上最为真实的那一部分。无论是历史悠久的 Google App Engine 还是新晋的 Chrome Web Store,都是天然的 HTML5 载体,依托于世界第一搜索引擎的庞大流量,再加上 Google+ 对两者应用的社交式整合,进一步纵深推广。更重要的是,与问题层出不穷的 Android 相比,Google 的 HTML5 体系并没有多少负面消息。

之所以在 Wave、Buzz 等社交服务失败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将 Google+ 作为战略级产品,Google 的理由毫无疑问就是 Facebook。这个代表最新潮流的服务网站正在用传统社会的框架和结构管理平台之上的 10 亿用户,试图将社会上的每个功能和机构都变成 Facebook 的组件,并从意识形态上不断向用户灌输:Facebook 是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所有互联网服务的起点以及终点。实现以上这一切的关键,就是 Web App 体系。

2012年 6 月 8 日,扎克伯格宣布 Facebook 的 Web App 应用商店 App Centre 正式上线。

此外,这条利益链上重要的玩家还有一家境况不佳的老牌传统软件厂商,虽然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应付终端设备多样化的趋势,使得其在近两年几乎是焦头烂额——被认为是 iOS 和 Android 之外第三大移动生态体系,迟迟无法进入正轨。记者在走访时听到了多种传言,由于表现不佳,该移动 OS 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已经近乎边缘化,而新的战略重点同样转向了跨平台的 HTML5,并应用于一款最近的一款重要产品中——为此,他们甚至放弃了一项推广多年的私有标准。

调转方向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国内互联网市场。“这两年讨论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现象,说到底就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急于向移动端转移。”一位参与其中的一线互联网企业内部人士坦承,这其实一种非常可笑和急功近利的现象。“跨平台有更好的方法,例如 HTML5。”他告诉记者公司内部已经几乎叫停了智能手机终端业务,转而全力进行 HTML5 方向的研究。

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信号,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试图进入又一个拐角。博弈是难以避免的,但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什么样的动力,使得这些公司能够放弃已经成型的各种现有业务,转向非完全成熟的 HTML5?希望不是单纯的关于媒体、资本以及上市的那些教条和准则。对于开发者而言,但愿 HTML5 词条中所有的原则都能被实现:开放、共享、协作以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