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pp开发商们都想要推送通知提醒?

现在你下载任何一款新应用,貌似都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你是否需要打开通知提醒,或是在不运行的时候给你发送通知。有时这些通知提醒还非常有用,比如当你叫的车达到的时候,应用可以给你推送一个消息,或是收到新短信的时候也可以提示一下。但是其他很多类型的应用,比如音乐类,旅游类,还有游戏类,他们无非是想获得用户的更多关注而已。

最近,市场分析公司Localytics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就解释了上述问题。那些打开应用通知提醒功能的智能手机用户,比那些关掉此功能的用户数量要多的多。在放弃某款应用之前,有些用户很可能只使用过一次而已。“如果用户打开了一款应用的消息推送功能,那么62%的用户会在几个月之后再次使用这款应用;相比而言,如果用户关闭了应用消息推送功能,这一比例只有32%。”这就是Localytics公司分析得出的结果,该公司在七月份调研了超过15亿部设备和2.8万个应用。

不仅如此,在推送通知提醒时,有些类型的应用比其他类更容易吸引用户,比如,电子商务应用似乎已经掌握了说服用户的“艺术”。但是最厉害的还要数健康医疗类应用,这类应用无需经常发送推送通知,用户一样会频繁使用。

推送通知的价值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智能手机的锁屏,也是通知提醒经常出现的地方,已经成了手机上最有价值的一块区域了。应用开发商们非常清楚这一点,可是不断的收到通知提醒,有时也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因此对于用户而言,通知提醒是否真的具有那么大的价值,目前还有待观望。

从app加载页面说开去

都说好的交互设计的评判标准之一是“别让我等”,但互联网产品总是受制于实际的网络问题。移动端产品则更为明显,2G、3G环境下加载不够给力,wifi环境也未必每次都是那么顺利。因此“别让我等”更像是种奢望,我们倒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优雅而不令人烦躁的等”。与之最直接关联的就是app加载页面的设计。

一个app加载页面,大致分为3类:

(一)启动加载页

启动加载是我们打开app的第一眼所看到界面。会给用户留下该产品的第一印象。
通常启动加载页设计有几种:

1、固定的加载页

Logo、slogan、产品主色、版本号、出品团队,这是初级启动页面的基本构成元素,设计者的目的就是最直接快速的向用户传达产品形象,这也是让用户最直接了解产品的手段之一。但也因为实现成本低,且样式固定简单,久而久之容易审美疲劳。于是加载页开始升级。

这里要提到让加载页不那么孤立、突兀的方法:

视觉的延续性

。例如weiconote的加载页背景和它的主界面背景一致,视觉上达到了和谐的过度。

动效的使用

。通过淡出或开门等转场效果,让加载页面和内容页完美的过渡。例如豆瓣电影和天猫客户端。

2、会变的加载页

当一尘不变的加载页开始寻求出路,结果会是什么?对,会变的加载页。但是任何变化总得有迹可循,让用户得以理解。目前有2种维度:

1.节假日定制加载页

在不同的节日,启动加载页都会围绕节日&产品进行设计。在突出产品形象的同时,传达节日信息,是情感化设计的一个范例。例如掌上百度symbian。

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些应用的启动页面,在用户生日时埋下的彩蛋:这种都是转移用户注意力的手段,让用户不再沉浸在等待中,而是通过这段等待时间传达其他有效信息,让用户不再烦躁。

 

2.不同版本定制加载页

当app版本升级后,启动加载页也随之升级,可根据当前版本的主题、特性或新增功能,设计符合该版本的加载页面。也增强了用户对新版本、新功能的认知度。

3.同主界面的启动页

用app的内容页作为启动页面的内容,从启动加载页到加载完成的首页,版式内容几乎看不出差别。这样的启动页,让用户提前进入主要界面,强化用户对主界面的印象。也不容易造成很大的视觉跳跃感。但也存在问题,长得像主界面的加载页会给用户造成可用的假象,但如果加载的时间过长,点击伪主页如果无响应,也许会让用户恼火。

优秀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首先,一款优秀的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应该具备:

①.支持移动端演示(随时随地演示给BOSS,厕所&食堂&电梯…以体现我是那么的敬业——长点工资必备)

②.组件库(高效复用,谁用谁知道)

③.可以快速生成全局流程(程序猿看不懂拆解的,给丫的看这个)

④.在线协作(多个PM狗一起用)

⑤.手势操作、转场动画、交互特效…(这些都不需要,留给专业的交互、视觉,搞那么虚的不如多想想产品流程逻辑做做减法、写写xxRD啥的)

这些年,产品狗们折腾过的原型工具:

1. POP(Prototyping on Paper)

算是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很多公司在用:quora、sina、豆瓣、36氪、ifanr…

操作轻巧简单:先用手机拍下草图原型(存到POP app内);然后开始编辑图片的哪个区域(按钮)链接到什么页面,添加跳转链接热区,就可以在iPhone上给小伙伴们演示了,并且POP内嵌的交互动作如侧滑、展开、消失等,即可满足一般的动态演示需要。不太明白?戳这里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 POP

2、Pencil Project

Pencil是一款开源的可以用来制作图表和GUI原型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app,也可以作为Firefox插件。内置模版可以帮你绘制桌面和移动界面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用户界面,包括流程图、UI和一般的通用图形。

通过它内置的模板,你可以创建可链接的文档,并输出成为HTML文件、PNG、OpenOffice文档、Word文档、PDF。Pencil Project还包含大量移动app模版。

3.Axure

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主要说下移动端的演示,这样才充分表达原型意图。按F5生成原型的时候,在“Mobile/Device”选项中可以设置适配移动设备的特殊原型(Axure 6.5以下版本),再用移动设备访问你生成的原型链接即可(该页面创建一个桌面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请戳→腾讯CDC交互童鞋写的 iOS设备上高效演示APP原型的方法总结

4、Proto.io

Proto.io是一个专用的手机原型开发平台——可以构建和部署全交互式的移动程序的原型,并且可以模拟出相似的成品。它可以运行在大多数的浏览器中,并提供了3个重要的接口:dashboard、编辑器以及播放器。

dashboard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编辑器是构建原型的环境,由一组设计和开发原型的工具组成,另外还可以构建交互。播放器用来观看原型,并与原型进行交互,并提供了相关工具来标注和保留反馈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实的移动设备上对原型进行测试。并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浏览器以全屏模式运行原型。

5、Moqups

是一个非常好的、免费的HTML5应用,通过它可以创建可爱朴素的线框图、实体模型和UI概念。该程序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有内置的模板可以直接使用(模板包括单选按钮、链接、图像占位符、文本框以及滑块等)。

它还提供了iPhone和iPad模板,以及iOS相关的按钮、提示框、picker、菜单、开关以及键盘等。你可以设置网格的尺寸,并预览和分享你的线框图。Moqups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对齐网格,可以使对象精准对齐。
6、UXPin

UXPin是DeSmart团队开发的一个简易快速的实体模型和在线可点击原型创作工具。它基于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在构建原型中,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包(该工具包具有良好的用户设计模式和元素)来从头构建一个出色的原型。

UXPin具有响应式的断点功能,创建的响应式原型和线框图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设备和分辨率上。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版本控制和迭代功能,可以轻松的共享预览,直观的注解和实时的协同编辑和聊天。该软件拥有大量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元素风格(包括web,iOS,Android等),并且具有快速、灵敏的响应拖放接口。

7、Omnigraffle

OmniGraffle是由The Omni Group制作的一款带有大量模版可以用来快速绘制线框图、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以及插图等类型图的app,也可以用来组织头脑中思考的信息,曾获得2002年的苹果设计奖。

它采用拖放的所见即所得界面,你可以用钢笔工具绘制自定义的模版或者图形,此外还自带Graffletopia提供的多个iPhone、iPad以及Android模版。
8、JustinMind

JustinMind是由西班牙JustinMind公司出品的原型制作工具,可以输出Html页面。与目前主流的交互设计工具axure,Balsamiq Mockups等相比,Justinmind Prototyper更为专属于设计移动终端上app应用。

JustinMind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更丰富、更具交互新的移动产品线框图,包含了iPhone、Android 以及iPad常用手势,滑动、缩放、旋转,甚至捕捉设备方向等,从而创造出更具交互性的原型。另外,它可以导出原型信息到Microsoft Word,生成规范的文档。

此外,你还可以自定义小组件,创建自定义组件库,并进行分类,不管对象是iPhone、iPad、黑莓、Android还是其他。
9、FluidUI

Fluid UI是一款用于移动开发的Web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高效地完成产品原型设计。Fluid UI 内置超过1700款的线框图和手机UI控件,并且还会经常进行更新。

Fluid UI无设备限制,无平台限制(Windows、Mac以及Linux系统),支持Chrome和Safari浏览器(Chrome浏览器上的app也可离线使用)。你可以使用Fluid Player来预览你的设计,收集意见和反馈。还可以以PNG、PDF方式输出。

Fluid UI使用方法简单,采取拖拽的操作方式,不需要程序员来写代码。另外,Fluid UI资源库非常丰富,有针对iOS、Android以及Windows 8的资源。如果你觉得库存资源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也可以自行添加。

10、Protoshare

ProtoShare:在线网站开发协同制作工具是一个十分便捷的在线原型制作工具,侧重于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对工作进行审查,并及时提供反馈,对线框图或内容进行建议。

作为一个强大的线框图和原型平台,Protoshare提供了大量移动工具集(有来自中心资源库的大量移动模版和大量2D、3D动画过渡)。通过“拖放”界面,你可以快速创建交互式的线框图和移动原型,然后发送至iPhone、iPad或者Android设备进行测试,体验app的功能实现情况。

另外,Protoshare还支持分享和反馈功能,项目成员可以标记和跟踪的反馈信息来做出决定。而大量的资源库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模版和获得的反馈创建移动产品线框图,进而演变为高保真的原型。
11、 Wireframe

Wireframe是一款具有“点击-拖-放”界面且超简单的线框图创作工具。双击实现编辑功能,有限的界面意味着你会把精力集中于你的想法上。还给每个线框图分配了特有的URL,便于标记和分享。
Wireframe有浏览器窗口和移动手机两个模版选项,移动版有纵向和横向两个选择。线框图的每个元素都可以编辑和转换。
12、InVision

InVision是一个便捷的产品原型生成工具,用户制作一个在线原型只需要四部:创建一个工程、上传视觉设计稿、添加链接以及生成在线原型。

确切说,InVision提供的不是准确的线框图,而是一个快速原型的环境,可以把你的UX/UI草图快速连接起来。数字型的线框图和高保真的设计可以帮你测试app的工作情况,同时该工具还支持协作和分享功能,生成的在线原型可以支持任何人在产品原型的任何地方评论,便于准确的交流。

针对iOS 开发,InVision还增添了其他功能,比如自定义主屏幕icon和自定义加载页面。

13、Mokk.me

Mokk.me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原型工具,通过界面上简单的拖放操作,不用了解单线编程就能创作一个可以分享、测试以及多平台的app。目前,Mokk.me正在测试中,但它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工具,任何人可以用它来创建app的布局。你可拖、放或者编辑小工具,可以搭建和连接页面,还可以选择过渡动画。它的特点还在于页面和按钮、图片小工具、文本输入以及复选框形式。
另外,你可以借助HTML、CSS以及JavaScript完成app其他一些功能,一旦你创建了原型,你还可以进行分享,在iOS 和Android上进行测试。
14、iPlotz

iPlotz 是一款可以用来创建可点击、可导航的原型和线框图工具,适合网站开发者和移动app开发者。你可以在一个可调整的页面拖放元件,然后连接起来,增加其他屏幕或者页面的热点链接。你可以选择使用iPhone/iPad模版或者Android模版,任何模版都有独一无二的元件设置。

iPlotz界面明白易懂,支持协同工作、可分享的编辑权限、任务管理以及评价系统。另外,项目可以以IPML、JPG、PNG、PDF以及HTML形式输出。
15.Adobe Illustrator 俗称AI

这是adobe的一款矢量图设计软件,推荐给设计师转型过来的PM(没兴趣的跳过),电商圈不推荐再去费力学习其他软件,达到沟通的目的提高效率是王道。上图是设计出来的原型成品,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POP去演示,so easy。

APP动效之美需内外兼修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APP已如天空的繁星,数也数不清。随着手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实现炫酷且流畅的动效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如果你是APP达人,喜欢试用各种APP,你肯定会发现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动效化。一个真正的美女一定是同时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评价一段动效也是如此。一起来体会它的灵动之美吧。

1.APP动效的外在美

一段动效首先需要是生动且有趣的,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观还要有流畅的体验。要做到这点,需要赋予动效以生命力,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1模拟惯性

现实中物体的运动是有惯性的,比如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突然往前一倒。仔细观察下面3段动效,图像在变化(放大、缩小和翻转)的末端都会“超出”一点再立即“反弹”回来,如此的处理方法使得整个动效充满活力,显得生动有趣。

1.2模拟重力

与惯性一样,重力也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所有物体在无向上的支持力的情况下都会下坠,比如倾倒垃圾。一般APP删除卡片的动效就是横向滑动直至消失,但是下面这段动效却加入了重力效应。即卡片在横向滑动的同时也在翻转并下坠,就像现实中往垃圾桶中倾倒垃圾一样。在使得整个动效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便于用户理解操作含义。

1.3均匀变速

一个优秀的动效肯定不会是匀速运动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显得生硬和死板,就像机器人一样。要想让一个图像运动的有活力,就需要对其运动的速度进行“设计”。仔细观察下图所示动效,虽然界面中不同元素的运动速度不尽相同,但其运动均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均匀变速,切记“急起”。就是说界面元素在运动时的初始速度要为0,以匀加速开始运动,而在运动结束阶段往往是可以急停的。

1.4碎片化运动

使一款应用变得个性十足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给它加上炫酷的动效,而使一个动效炫酷的常用方法就是碎片化运动。简单说就是把界面中的图像拆解成一个个碎片,然后让它们进行不同步的运动,利用时间间隔和变速产生炫酷的效果。就如下面一则动效,图像中的不同元素有节奏的呈现,利用时间差来制造效果。

2.APP动效的内在美

真正优秀的动效不是只有漂亮外表的花瓶,还得具备优化交互和提升体验的作用。下面总结了3个动效的“内在美”,分别为引导、简化和增强反馈。

2.1引导

图形界面本是难懂且抽象的,增强引导是降低软件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好方法。

2.1.1动态聚焦

通过动态化的处理引导用户聚焦界面的关键部位,以使体验更加的流畅。青蛙能够快速捕捉移动中的物体,人眼也具有相似特征,运动中的物体总能引起下意识的关注。如下图所示动效,屏幕上方的数字不是直接显示一个数值,而是从0迅速递增到该数值,特意表现一个动态的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目光,起到聚焦的作用。国内的支付宝钱包APP也利用了此类特效。

2.1.2示意过渡

过渡动效就是给界面的变化加上流畅的过渡,目的是引导用户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会使其不知所措。如下图所示动效,添加卡片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模拟,让用户很轻易地理解发生了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该页面没有滑动效果,而是直接生硬的跳转,是不是差劲很多?

2.1.3空间转场

转场动效是被设计师所普遍重视的一种特效,它的作用也是引导用户,让用户更好地理解页面跳转,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下图所示一则动效就是一个漂亮的转场动效,为了避免两个页面之间的跳转过于生硬,利用动效填补上了页面跳转的中间过程,使得体验更加流畅和自然。

 

有时优秀的设计就是出色的简化。简化界面信息和交互层级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

2.2.1隐藏二级操作项

利用动效可以使界面中的部分信息隐藏,当进行某些操作后隐藏的内容会动态展开,从而达到简化初始界面的目的,使界面简洁大气。

2.2.2 按钮动效化

使按钮动效化能够让界面重要信息动态浮现在同一按钮上,使得用户的目光紧紧盯着按钮,弱化了页面跳转带来的干扰,使体验更加流畅。

2.3增强反馈

软件的反馈对于体验的提高来讲至关重要,增强反馈可以起到更好的提示作用,使体验过程更加轻松和愉悦。抖动是增强反馈的方法之一,用动效反馈替代图形文字的静态提示,更加自然和引人注目。下图所示动效出自苹果的Pages软件,当进入编辑态后待编辑对象进入不断的抖动状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总结

动效化显然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新趋势,如何设计出有趣且吸引人的动效已成为设计师们的新课题。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类型的动效,有些产品适合炫酷的动效,有些则不适合。切记不要把动效设计成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而应该将其视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法。

智能硬件市场的看空情绪

巨鲸音乐CEO陈戈再次创业推出的智能耳机、台湾创业公司带来的智能脚环、360展示的儿童卫士、上海初创公司带来的“领结”追踪器……,在TechCrunch 2014北京大会创业展厅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其中一半的产品是关于硬件的,而且大多数都打着“智能”的标签,创业者们也在细数在各大众筹平台上实现的销售量,其中有在KickStarter、Indiegogo,也有在点名时间、京东以及太火鸟这些国内平台,甚至还有通过电视频道进行产品预售;然而,在主会场,你会看到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不论在讲台上的互联网大佬或者是硬件创业者,都在表达对目前智能硬件市场的看空情绪,甚至认为这个市场已经走入了误区。

搜狗CEO王小川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市场上还没出现一款真正的“智能”硬件。对于无论是智能眼镜或者是智能手环,王小川都认为是一些让人失望的作品,Google Glass的初衷很好,帮助人们解放双手,但实际体验却是非常一般,使用眼镜进行上网的体验非常糟糕,要改进这种体验,还需要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而市面的手环最多是一个数据收集器,对用户而言,呈现给他们的是一串串的数字,并没有给予人们做出改善健康的建议,或者真正帮助手环用户做决策,而说到底,它没有做到比你更了解你。

手环的“鸡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时候,你会听到,用户对手环这款产品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的震动提醒功能,反而,对它号称的健康管理功能往往反响平平。

“智能”硬件不够智能的看法,当然不是王小川一个人的看法。语音搜索应用出门问问的李志飞就谈到,过去两个星期,在硅谷看了几十款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硬件产品,但这些产品最多算是连了蓝牙的联网设备。而这些硬件产品的普遍问题是,在收集完数据后,就不知道干嘛了,而重度睡眠数据、轻度睡眠数据,这些都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

当然,在他们看来,市场上还是有一些真正的智能产品,比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恒温器Nest,他们都能够收集、处理大量数据,真正帮助人做决策,从而真正取代司机、管家这样的角色。

处在智能硬件创业中心,拿到腾讯、京东2000万美元投资的PICOOC创始人张悦也谈到,强势、优秀的服务内容的缺失,是现在智能硬件产品最大的问题。对于PICOOC的未来,张悦认为,将打造社交化、游戏化、时尚并且有意思的服务。并提到,把硬件当做入口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未来对用户有吸引力的是超级App,硬件只是用来采集数据,而这很容易被替代。

当然,对于智能硬件的未来,大家还是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这将是下一个大市场。在王小川看来,做硬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平台,一个穿戴产品完成所有身体信息的收集,既当做计步器又能测血压,收集用户所有的数据,然后进行处理、帮助用户做决策,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智能化,从而厂商能够通过软件服务获取商业价值。而另一种是,做真正满足需求提供垂直服务的硬件产品,比如深圳的大疆飞行器厂商,通过技术的积累,真正能够帮助实现电视剧、电影的航拍工作,而这些硬件产品定价也不低,通过硬件的销售实现收益。

对于这样的趋势,搜狗也不会放过,王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将在今年年底推出一款硬件产品,而在对话的几分钟后,他正赶着去见最近来到北京的体感控制器Leap Motion创始人——Michael Buckwald。

是的,对于目前的智能硬件产品,大家都不满意,但是谁也不想错过这波大潮。

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为什么如此说?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想到前段时间参加腾讯的产品家沙龙(沙龙的主题是“那些闷骚的产品”)时,演讲嘉宾桔子水晶的CEO吴海吴总的一个观点——做产品要了解女性,哪怕是做男人的产品!
为什么如此说?让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女人比较感性,女的懂得欣赏,她会注意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产品能够打动女性时,那么这个产品就具备了征服消费者的细节。
其次,一个产品做能到跟用户情感联系非常重要,而女性恰恰是非常感性的一群人。
最后,女性懂得感恩和分享。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谈过恋爱的都知道,你对女生的一点点好她就真的会记住、而且会出去说,告诉她的所有朋友,当然,你若对她有万分之一的不好,那你就基本上完了,这就是女人;而男人,你对他很好,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说的,因为男人好面子。那么,从感恩角度男人是体现不出来。
产品也一样,虽然一个产品的好坏很重要,但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分享传播的话,广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难。所以,再牛逼的产品也得先打动女性,以女性为平台背书,是产品赢得口碑的最佳渠道。
对于美妆类的电商平台产品,例如乐蜂网和聚美优品,如果能实现用户主动分享平台内的产品的功能,无疑是比目前电商大打价格战在产品设计方面要高明的多。如果说时下有什么热门的概念,“自媒体”一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笔者认为“自媒体”绝不仅仅就微信公众帐号一种方式,大众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内分享的日常生活点滴,其实是参与度更高,更易理解的一种!也正因为微信的朋友圈等这一类功能,在手机应用方面,催生了美颜类相机的应用,此类App可作为典型的针对女性用户的产品!这一点对美妆类电商平台在产品定位上可谓是大同小异,而对于平台电商而言,收藏夹功能又可称的上是标配,如果读者曾使用过美颜类相机应用,那一定早就发现拍照后的分享至朋友圈对于用户早已不言而喻,但平台电商的同类App产品中,用户收藏后可分享至朋友圈内的功能却一直不去实现,笔者作为产品经理,对不去实现如此重要的功能,感到很费解,为何说此功能如此重要?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互联网里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广告”、“游戏”和“电商”可谓的上互联网三大主流盈利模式,直至2012年底,YY上市,另一种低调的盈利模式才暴露在大众面前,笔者称其为“主播模式”,也是馈赠经济的一种,用户购买增值道具赠送给心仪的主播,无独有偶,56、皮皮等提供视频服务的企业,也是采用这一模式;
介绍到这,对于美妆类电商平台收藏夹打通到微信朋友圈功能的重要性也一目了然了,其作为“主播模式”的一种。在用户层面,其朋友圈内汇集着个人形象,生活点滴,收藏的电商商品,当分享用户基数产生规模时,这里面不知会存在多少意见领袖;对于用户的关注者层面,可见到感兴趣的形象,通过沟通交流,倾向引发消费拉近关系或收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于美妆类电商层面,既提高了用户留存率,又增加了收入。
这种方式,也就是笔者理解的电商社交化,社交化仅仅只是定位于电商新的渠道,而非电商产品的功能层面,C2B也是借助C产生的传播,在其好友关系里产生增量效应来来完成2B!

O2O为什么要多来一点“私人定制”?

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电影《私人订制》,咱们先不说瞌睡不瞌睡的问题,单说说电影里谈到的这个业务模式。显然,私人订制是一个纯个性化的服务,其特点就是可以保证被服务者体验到之前从没体验过的经历和体验,这也就是其有价值的地方。那跟o2o有啥关系呢,难道作者想生拉硬扯,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现在O2O概念已经十分模糊,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况,但团购还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之一,那么我们来看看团购的一些问题。

首先,团购是通过打折的手段来刺激消费者消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打折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产能过剩,这个产能,就是多于消费者需求的本地生活消费店面,举例来说就是餐饮一条街上这么多餐厅,但客人毕竟是有限的,于是过剩,于是团购通过一种直接而残酷的方式督促商家来优胜劣汰。虽然餐饮门槛低,会有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涌入这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但总有一天,市场供求会趋于平衡,那么还会有那么多商户去打折吗,大家都吃原价然后比拼服务和味道就好了。

其次,团购带来的兴奋越来越低。一般来说,我们出去吃饭,一来图吃到美食,二来要个兴奋开心体验。但是,当你花180元吃一餐团购后,你的感觉就是吃了一顿180元的饭,而绝对不是300元的饭。如果每顿饭都没有更多开心之处,只因为打折,你还感兴趣常去吃吗,再便宜也比家里做要贵不少吧,这就好比北京居民天天都可乘坐2元的地铁满地跑,他们每天因此开心了吗。所以开心这条要素对于下馆子来说是一定不能少的。

第三,你说团购的服务可以保证达到平均的服务一样水平,好的,就算如此,但团购压低了商户老板的收入,限制了未来提升服务的能力。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好呢,因为海底捞的员工待遇好,住的宿舍好,自然工作时候有动力。而我们去的很多餐厅,上菜时候不会加一句“您慢慢品尝”,走的时候不会送一句“感谢您光临,欢迎下次再来”,一直是一种疲惫的不愿多说一句的状态。要知道,现在中国用工荒,服务员不打足精神老板也拿人家没办法。利润低,自然提升服务的动力就差,这只是餐饮业的一个侧面。

第四,团购扼杀了本地生活服务的特色属性。比如,网站上把团购像商品一样陈列,这个4折,那个3折,好吧,难道大家比的只是价格?如果哪个商户写上,我们会投入120%的热情,原价为您服务,你是否会去呢?估计不会去,因为团购不能体现出这个服务差异,也不能体现出其它软实力的差异,团购体现的是价格的折扣。还是那句话,再便宜还能有自己去超市买原料和工具自己弄便宜?很多人要的是享受服务的体验。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团购只是O2O中的一部分,未来的O2O必须有更缤纷多彩的形式,而不会仅仅困在团购这种打折甩卖的模式中。有些人总想当O2O中的那个“2”,但我却认为O2O主要是两个O要去努力的,当互联网公司和本地商户都做好充足的准备,2只是一个工具,可以随着软硬件的更新而有多种方式呈现。

那么,O2O又有多少缤纷呢,这个距离现在又多远呢,这个主要就看本地生活服务企业的变革速度有多快,以及外界加入这一领域,改造这一领域的速度有多块了。那种认为只要团购销售额上去了,就可以把持O2O大局的看法,可能有些简单了。当更多的本地生活商家厌倦了互相杀价、提供折扣求存的状况后,在遇到可以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之后,那么就会孕育出更有新意的本地生活服务。

商户的动力是巨大的,我相信很多商户老板在开始做餐饮的时候,都满怀着希望,希望给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让人感到宾至如归,感到诚意,选择下次再来,但现实是自己不打折,用户就都跑到别的餐厅用团购去了,于是自己也抛掉所有的理想,加入打折大军中。你是否也有个等厌倦了职场生活,开一个小店的想法呢,那么在团购大战的现在,显然还不是一个好时机。

阿里巴巴曾经让很多人实现了开一个网店,勤勤恳恳做生意,日夜不停的发货,从而挣到一笔钱的理想,这是建立在阿里强大的一整套体系之上的,只要店主付出努力,就有希望得到收获。那么,也应该有这样的公司,可以帮助一个有本地生活消费理想的人,成就他的梦想。当我们的小店可以实现会员卡管理、订餐、送餐、积分奖励、用户意见反馈、新品促销、在线支付、甚至和别的店倒流做活动的时候,那将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呢。

再回顾一下星巴克的Mobile Pour服务吧:你在路上走着,突然想喝咖啡,通过允许星巴克知道你的位置,点好你要的咖啡,然后你就接着走你的,走啊走,不一会儿一个星巴克小伙子或者大姑娘就会踩着滑轮车给你送一杯来。这种服务怎么样,或者你可以增加选择,选择大姑娘、小伙、圣诞老人、擎天柱什么的来给你送咖啡,但需要增加消费,你会选择吗,或者为了给你女友或孩子一个惊喜呢(这有点像神庙逃亡选人物一样)。又比如说,我知道汉王有一个人脸识别机,可以识别1000张脸或者更多,那么办会员卡的用户是不是可以先存个脸,就把会员卡办了,以后去咖啡厅刷一个脸,然后消费自己账户的余额就好了呢?其实,以上这两个想法现在的技术都可以实现的。

在约会时,如果你跟西餐厅的服务员悄悄说,我想要一只玫瑰,或者一个点着火花的生日蛋糕,服务员能给你变出来吗,现在不能,但以后,也许你在订餐时候就可以增加一些道具的选择了……好吧,还有很多方式,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所有餐厅都跟快餐厅一样,还是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回忆。而这些,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那些打折的餐饮。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需要餐厅带来惊喜,对于商户来说,他们需要实现自己开店的最初理想,对于有理想的互联网企业,他们要帮助人们得到机会开出更多有特色的小店,实现他们自己的“小小事业”。

 

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

因为弄懂O2M,就等于弄懂了移动电商的真谛,就有可能把握移动电商先机,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领先潮流。

如果不懂O2M,甚至对O2M还知之甚少、一知半解,那就说明您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只到O2O层次。

这很可怕,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汹涌澎湃冲刷着整个世界,您却还停留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离移动互联网时代仿若千里之遥。

业界,请把O2M讲起来!

O2M,打上移动互联网烙印的O2O模式

O2M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业内有据可查较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似乎是国美电器,时间在2014年3月。

2014年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国美电器日前对外披露了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又称O2M。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认为,“真正的全渠道零售商并不是O2O,而应该是O2M模式,即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但笔者认为,O2M应是对移动电商O2O模式的一个专门注解,一个具有行业独特个性的准确注解,而不仅仅是“线下实体店+线上电商+移动终端”的组合式运营模式。

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有自己的烙印,它应该是专属移动电商的,这个模式的核心在“M”,在于将传统互联网和线下流量都引向移动端,形成传统互联网、线下实体店与移动端的深入互动。

但主体和核心都是移动端,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都是为移动端服务的。移动端又反过来为传统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店服务,为他们带来流量。

相比O2O概念,O2M指出了online to offline的online部分有一个流动的过程,即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化、牵引的过程,还指出了offline to online部分也有一个流转的过程,即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端的引流。所有流转的终点都在移动端。

这清晰地指明了移动电商与传统电商的不同之处,即工作流程和原理的不同之处。——在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O2O的工作原理是单纯的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过程。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O2O(即O2M)的工作原理是,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有一个线上流量内部流转的过程,线下流量有了一个向移动端流转的过程,然后最后都集中在移动端进行转化,最后再实现与线下实体店的互动。

也就是说,以前做电商,只要关注PC端用户,将其进行有效转化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要做到既关注PC端用户,也要关注线下用户向移动端的引流,然后再想怎么转化。这就是O2M。

O2M不同于O2O,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鲜明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模式区别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不同,有谁也扯不掉磨不灭的行业烙印,深深打在每个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心上,它让我们更清晰,移动电商到底应该怎么做。

所以,请不要将他与O2O混为一谈。

离开O2O讲O2M,等于缘木求猪

但从本质来讲,O2M也离不开O2O的大背景,离开O2O讲O2M,不是缘木求鱼,而是缘木求猪——因为更难的是,你先要把母猪弄上树。

首先,移动互联网属于线上的一部分,虽然它是具有自己特点的线上部分,一方面它是传统互联网的有利补充,能为传统互联网带来一定的流量。另一方面,它与传统互联网互为因果,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动效应。其次,O2M是O2O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O2M是O2O战略于移动端的补充,让电商在理论领域实现了对移动电商的覆盖。另一方面,其实O2M甚至是O2O模式当中的一种,虽然它是O2O的特别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O2O的超越和发展,因为它打破了传统O2O模式仅限于对传统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店互动的研究与关注,特别标明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地位,突出了它的个性。但因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始终也是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一种体现。

一言贯之,移动互联网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而O2O是互联网的产物,所以O2M是O2O的一部分。

只不过,它的流程绝对不是线形的,而是分叉型。分为Online to mobil和Offline to mobil两个支流。

Online to mobil

Online to mobil,字面意义即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从这里,我们领悟到的是,要做移动电商,我们首先要注重线上流量向移动端的引流。以往我们讲O2O,很多人或许都没关注过,其实O2O首先就存在一个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然后才是offline。有了O2M后,因为移动互联网独立于传统互联网而存在,online to online的过程就更明显了,大家也许也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得更清楚,从而加大关注度了。

相对于O2O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来说,O2M模式的online to online,也就是说Online to mobil会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壁垒,因为毕竟平台不同,从PC端向移动端,跨越的可是两个不同的设备,两个不同的网络体系。笔者本文不会对如何突破壁垒做深入探讨,但毫无疑问,这也会因此增加大家对这个过程的关注度和研究,并认同这个过程的真实存在。

在未来的移动电商实操过程中,如何解决online to mobil的壁垒问题,实现二者相互之间的顺畅引流,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移动电商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在这个过程里,二维码等新兴技术可以充当桥梁的作用,但是,还需要有更开明的竞争环境,以避免各种封杀,进一步加深这种隔阂,阻挡移动电商前进的步伐。

Offline to mobil

相对O2O来讲,O2M更鲜明地指出了线下资源对线上的作用,或者说,更注重从线下向线上的引流。而O2O更多的是表明,通过把互联网变成实体商业的前台,然后让线下的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实现交易,再到线下去体验与消费产品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里,用户或许还为真正成为传统电商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只是当他们有购物的需要时,才会到实体商业的前台,也就是线上去。至少是,才会到电商平台上去。

而O2M明确指出了移动电商的另一个方面是Offline to mobil。

我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因为指出了二者的天壤之别。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已经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及各种手段,把用户变成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的一部分,用户不仅购物时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不购物时也需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商平台,比如微信电商平台,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目前要解决的只是,到底到哪一个平台上去的问题。这也是业内电商争夺的焦点,如果不领悟到Offline to mobil的真谛,及它与传统互联网O2O流程的区别,争夺将继续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企业简单并购或重组,而不是从提升用户体验入手争夺用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修炼成功App的秘诀,占据应用排行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pp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激烈程度相比于人才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来说,App的生命周期始于开发完成到产品发布再 到新的迭代,如此循环反复。而App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炼造的过程,包括定位产品,吸引用户到最终能称得上是一款成功的App,显得尤为关键。今日就带各位 梳理一下修炼成功App的秘诀。

  1、App起点要选好:击中用户的痛点

参加任何比赛,起跑线既能约束你,又能成全你,跑道很重要,起点更重要。任何一个成功的APP必然是以用户的痛点为起点,也定能达到击中用户的某一个或几个痛点的目的。

例如近期异常火爆的“脸优”,一款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将用户的脸换为任何人甚至是动物的娱乐App,从2015年9月8日正式上线以来,仅几天的 功夫就蹿升至App Store排行榜前十的位置。它的火爆正是发掘了人们追求娱乐性、渴望玩出“鬼”的痛点。市面上各种带有娱乐功能的拍照App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换脸 App,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实现动态换脸,可以跟着用户的脸左右晃动,呈现出清晰的面部“悬浮”效果。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用户都能玩的不亦乐乎。再进 一步,它抓住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压力与内心深处想要“变脸”的特性。

  2、App弯道超越:多方合作,夯实基础

一路上,App需要不停的改进、调试,一款App从开发完成到产品发布,只是一个初步试水的过程,无论是UI界面,还是功能设计,都是一个市场 投放与等待回馈的过程。针对原有版本画面不够精美,功能实现单一等缺点,App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之后的版本更新迭代中,实现加载速度快,内容显示更简 单明了,指引用户消费等功能,增加用户粘性和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App开发长路漫漫,人多拥挤,想要先人一步,在伊始阶段要学会弯道超越。

弯道超越要借助多方力量。漫长的奔跑中,你始终都不是一个人,有观众,有志愿者,还有医护人员。等沉甸甸的奖杯拿到手,你想感谢的也不止一个 人。同理,App从初步问世,到产品的改进、丰满乃至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要知道,一款App能否成功,绝不是一个开发团队的 事,也不止是依靠一个Good idea和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还需要一个坚实的产品质量后盾作为基础,助你弯道超越。

  3、高性能、高速度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APP产品的性能好,加载速度快,用户无需等待与忍耐,这是判断一个APP好不好用的重要标准。微信的性能就相当突出,在 网络环境很差、很多APP都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它还能够使用。但性能和加载速度并不是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包括策略层面的考虑,开发者需要对速度与效果进 行平衡评估。

  4、选一做精

App是作为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使用的,精简很重要,因为设备屏幕空间有限,用户完成的任务也有限。选择一个定位,并将其做到极致,重点突出核心功能,可以找到不核心的功能,舍弃不需要的功能。

在产品设计时要考虑“用户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给什么”。

用户使用APP就像鱼在池塘中游弋,产品开发者需要通过搭建障碍来引导用户。某些通道的口会留得很宽,那是希望用户经常用的功能;某些口很窄,想通过要困难一些,适用于用户使用较少的功能;有的地方就是雷区,不能让他们过去。

 5、灵活有爱

灵活要时时更新数据,在产品中增添好玩的细节、功能,比如根据热点、天气等时常更换有趣的开机界面,让用户感觉你一直在用心去做,而不是冷冰冰 的工具;这里说的“有爱”是指要善于跟用户交互,并尽量让人感到愉悦。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用户群体,根据他们的特征喜好不断增加细节元素。针对 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标签,在APP中不断的加入个性化的搜索和服务,再比如以年轻群体为主要用户的QQ和微博,推出花哨的QQ皮肤,个性十足的微博模板, 顺应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让限量狂、大牌粉等个性用户,玩的更尽兴。

有了这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秘诀,你的App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了。但是App的成功往往都不是偶然,即使一夜爆红,也是因为背后多方团队共同努力, 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你还在为一个Good idea冥思苦想,而搁浅了你的产品开发,那么建议你先埋头做好产品,因为不是所有的团队都可以做到以上所说的成功秘诀,也不是所有成功案例在你身上都适 用,毕竟好产品才是我们小创业者大梦想家的唯一出路。

网红赚钱之道:王思聪女友8个月卖出两亿多的秘密

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福布斯名人榜中,范冰冰以1.28亿元的收入位居榜首,不过,这样的收入对于中国的“网红”来说,并不难实现。8月26日在上 海举办的“网红经济”研讨会上,多位“网红”齐聚一堂,透露了她们的生意经。会后,淘宝相关负责人对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本次参加研讨会的6个美女“网 红”们,平均下来每人每年的净收入都过亿!

据淘宝提供的数据:目前在淘宝女装类目中,月销售额过百万的网红店铺约有1000个,其中有些店铺一次上新之后,3天时间就能完成普通线下实体店一 年的销售量。今年“6·18”大促中,销量TOP10的淘宝女装店铺,有7家是“网红”店铺。甚至在“网红”店铺中,出现了仅仅开店两个月就做到了五钻的 案例,堪称淘宝“奇迹”。

王思聪女友的淘宝店

今年前8月卖出两亿多元

在这些“网红”中,“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女友朱宸慧又是最抢镜的一个。朱宸慧即网友熟悉的“网红”雪梨,1990年出生,2009年,雪梨成了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国贸系2009届的学生,2011年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留学,当年年底就开了淘宝店“钱夫人”。

据淘宝提供的后台数据显示,今年,雪梨的淘宝店到8月止有评价的成交单是873331笔,所售产品平均客单价在220元到240元之间。也就是说, 到目前为止,雪梨的淘宝店已经至少有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淘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服装零售的平均利润率能达到45%以上,“如果到今年结束,加上 买完衣服没给评价的成交单,由此推算,她今年净赚1.5亿元人民币没有问题。”

将百万粉丝化为购买力

网红店铺表现不亚于知名品牌

从去年开始,淘宝红人店铺显现出逐渐清晰的商业模式。表面上看,“网红”赚的似乎与其他皇冠卖家差不多,但红人模式要比普通人模式具有更强的竞争 力。数以亿计的销售额背后,是社交媒体上百万量级的粉丝。实际上,网红们的成长路径颇为相似:以一位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 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

“大喜自制”的店主赵岩说,“如何把美丽这样有时限的资本更好地变现呢?开淘宝店无疑是最快最直接的办法。”

淘宝服饰行业运营总监唐宋认为,红人模式的主要竞争力表现在:选款能力强(时尚度高,市场反应快)、测款成本低(库存低,利润高)、推广成本低(自有流量,不依赖活动,且粉丝忠诚度高)。

从供应链上看,淘宝店铺的常规模式一般为:选款-上新-平销-商业流量-折扣,而网红模式则为:出样衣拍美照-粉丝评论反馈-挑选受欢迎的款式打 版、投产-正式上架淘宝店。在有现成面料的情况下,这个周期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粉丝就可以穿上网红同款。据悉,淘宝平台上部分红人店铺上新时成交额可破 千万元,表现丝毫不亚于一些知名服饰品牌。

“网红”也有生命周期

未来竞争拼的是设计

不过,“网红”店铺的短板同样明显:缺乏供应链支持、团队管理不规范、粉丝经济过于单一,这些都可能导致“网红”红的时间不够长,网红会有自己的 “生命周期”。对此,以设计见长的“网红”陈小颖对记者说,“这些短板都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克服的,不过我认为,只要坚持以设计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 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我就可以红下去。”

陈小颖2014年开了淘宝女装店Jupiter,为自己店里设计衣服,同时也为自己店里做模特,到世界各地拍摄自己设计的服装。她认为,在这个领域,设计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的理解里,设计和品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和坚持的信念。”

赵岩也认为,“网红”接下来的发展形态是以设计为导向的,“毕竟在版权保护日趋完善的未来,红人们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品牌可持续地发展。”

也有很多网友认为,“网红”不就是靠颜值吃饭,所谓的工作不就是摆几个pose,P几张美图嘛!对于这些观点,“网红”蔡珍妮有不同的 看法。蔡珍妮以前是电视台旅游及美食栏目的主持人,因为积累了不少粉丝和人气,今年5月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她说:“以前我总觉得网红不是一个褒义词,现 在我却觉得挺骄傲的,我们并不是一个空花瓶,我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我们花费成倍的时间、精力来经营出来的,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