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战火烧到智能家居领域 谁是霸主?

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战火烧到智能家居领域 谁是霸主?
  6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起初,Nest推出了可联网恒温器。接下来,他们又推出了在线烟雾探测器。现在,他们又想要推出Next Cam――一款类似Dropcam的家居安防摄像头。这家被谷歌纳入囊中的公司正逐渐涉足智能家居的各个方面。然而,Nest方面却表示,他们无意推出品类齐全的产品。

因此,Nest正配合谷歌推出一整套软件开发工具,以便让外部开发者可以打造自己的物联网设备。谷歌的桑德尔・皮蔡(Sundar Pichai )于上月晚些时候在公司的I/O开发者大会上透露了该项目的情况。他表示,公司打算推出称之为“Brillo”的全新物联网操作系统以及“Weave”通讯协议,后者可以帮助物联网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彼此沟通。据Nest开发者计划的负责人透露,他们与谷歌正打算推出一整套完整的软件与服务,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它们来打造各种物联网设备,包括智能洗碗机、智能灯泡、智能车库门……。

在智能家居市场上充斥着各类智能或顶着“智能”头衔的产品,从手表到照明系统,不一而足。但是,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通常无法简单地组合在一起无缝工作。这就是Nest和谷歌打算进行的工作,通过Brillo、Weave以及其他工具,包括称之为“Thread”的低功耗无线技术,两家公司打算推出一些被大家公认的行业标准来改善目前的乱局。

很显然,它们不是唯一有这种打算的公司。

这方面通常少不了苹果,该公司正在循着类似方向前进,他们推出了称之为“Homekit”的项目。苹果与谷歌有着永恒的差异:封闭与开放(至少在表面上)。苹果要求开发者打造能够配合自家硬件和软件工作的产品,而谷歌则让开发者自由发挥,不受约束。Homekit与iOS存在紧密关系,而Brillo自然与安卓系统脱不了干系。

当然,谷歌也不是那么大公无私,其创建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安卓手机以及Nest产品的普及。这一套体系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配合安卓操作系统以及谷歌应用商店运作,进而将开发者吸引到谷歌的生态系统中去。但Nest方面坚称,这些工具能够独立运行,不需要借助Nest或谷歌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iPhone或安卓手机对采用Brillo的设备进行控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曾经红火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去哪儿了?

高峰时期曾有过万人报名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活动,今年却静悄悄。

知名个人站长卢松松5月25日在其博客爆料称,已经连续举办九届的活动今年停摆,并且活动在去年就改了名,原来的“站长”二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创业者大会。

早就有人唱衰站长,消息传开之后,“站长落伍论”重新占领市场。自媒体人楼东升一篇《创业这么热,为何站长消失了?》的网文更是引爆微信朋友圈,随之而来的探讨与反思无数。

中国互联网曾是众多个人站长缔造神话的行业。如今这一领域叫得上名字的大佬绝大多数都是从建一个简单的个人网站起家,就连造就数千亿美元市值腾讯帝国的马化腾也不例外,“他最早将美国的惠多网移植到深圳”,这样的描述至今在网络上有据可查。而在2005年厦门某机构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站长大会上,周鸿t、雷军等现在互联网的领军人物悉数现身捧场,站长这一身份当时的号召力可想而知。

有说法称,2006年鼎盛时期个人站长数量接近千万。当时还在沈阳念大二的曹成明就是在那样的时代感召下成为其中一员。要知道在互联网版图之上,东北属于开化得比较晚的地区。更有知名站长,依靠网站导航等变现流量,赚得千万身家。

不过,十年过去,经历了技术和经济革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似乎逐渐把这个有过夺目绚丽光环的站长群体甩在了身后。曾经的站长在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大佬名单中寥寥无几。

十年,这批中国互联网初期的创业者去哪儿了?

“草根”崛起

曹成明“触网”是在高中年代,2005年。

那时,互联网还是四大门户和雅虎等外来和尚的天下,BAT还没有成长为今天的巨人。高中生、大学生在互联网开发一个站点,甚至赚取第一桶金基本没太多障碍,而国内刚起步的互联网企业也需要与个人站长“抱团取暖”。

“做站长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多半是学生或者所谓社会上没有学历的无业游民,喜欢上网。共同特征是不懂技术,借助开源的系统工具,简单地看下官方教程,就能买个虚拟主机,买个域名,开通FTP,把代码传上去,安装,形成一个站点。”曹成明说。

2006年,读大二的曹成明一口气做了好几个网站。到大三下学期拿得出手的已经有三个,一个是网址导航站,一个是专门针对校园电脑维修的资讯站和一个同样针对校园的电商平台。其中电商网站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三四千,谷歌PR值达到4――这一指标相当于现在人们熟知的百度权重,数值越高网站越有价值。对个人站长而言4算是不错的战绩。

曹成明当时经常泡的“站酷”图片站,同样脱胎于个人网站而且发展迅速。当曹成明只有上千IP,梁耀明已经做到过万。

2006年,在公司当设计师的梁耀明总是为找不到好的图片素材发愁,加上发现不少人跟他遇到同样的问题,于是用业余时间建了个图片站。因为勤更新,加上图片质量好,例如他会把在国内买不到的香港杂志的精美图片扫描上去,几年下来网站不但积累了大量用户,还因获得不错的访问量而实现盈利。

在中国互联网初期,不懂技术对这些爱折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当时,网站按属性划分为五大类: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开发工具。比如论坛对应Discuz!或者PHPWIND,下载站对应帝国系统,网址导航一般使用114,电商平台则可使用Discuz!开发的一个叫做ECMall的工具,再或者上海的商派,资讯站通常采用织梦系统。

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其中一部分甚至配有专职客服,在各个站长QQ群里帮忙答疑解惑。

知名的“半路出家”者还有网址导航站265.com创始人蔡文胜,高中辍学,hao123创始人李兴平,初中毕业;网站系统开发工具Discuz!创始人戴志康大学半途而废等等。站长们不以学历低为耻,反以为荣。戴志康成为80后互联网创业楷模在2006年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面对台下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津津乐道自己高中成绩特别差,“全年级400多人,我排倒数第六”。

 蜜月期

曹成明做网站后不久,百度、搜狗、迅雷等搜索引擎先后推出网盟,“赚广告商的钱,企业需要(广告)分发渠道,个人站点是很好的展示平台。”例如刚兴起的电商淘宝推出了淘宝客,个人站长在自己网站上添加这个模块工具,帮淘宝引流下单就能获得返利。

那是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站长之间一段漫长蜜月期的开端。

曹成明开始有收入了,靠流量一个月能挣个三四百元,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他说他当时很满意,而这也代表同一时期大部分个人站长的心态。对大部分是学生或者无业游民以及少数在职人士构成的个人站长群体而言,靠流量变现,发笔小财改善改善生活,同时还能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已经是一种“恩惠”,一开始就抱有商业目的的人是非主流。

连网站里边最没有技术含金量、最容易复制且页面在许多互联网人眼里丑得“令人发指”的网址导航站,居然都帮助蔡文胜、李兴平等第一批个人站长挣得千万身家。这种事迹堪比今天的新三板企业的暴富故事,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2009年本科毕业,曹成明把自己三个网站中的电商网站作价三万卖给了沈阳一家B2C公司,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没有选择马上创业,而是南下来到当时互联网环境更好的上海,投奔已经名声在外的社区网站51.com。照理51.com校招只看得上华科毕业生,但由于曹成明有站长的经历,顺利过关。

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有“站长之王”美誉的庞东升。

在曹成明印象中,同事中跟他背景相近,也是站长出身的不在少数,其中有一个他印象特别深的叫王悦的男孩,后来出走创办页游公司恺英网络,因推出《我是MT》一炮而红。

锻炼出来的个人站长很受互联网企业欢迎。例如梁耀明曾经只是网站小白,但经过长时间单打独斗快速成长为既能建站,又能做设计,既能写代码,又能做推广,既能增流量,又会抬权重的互联网全才。

曹成明在51社区做产品运营。表面上看产品经理跟站长相似,实质后者缺少前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曹成明在网上饥渴地搜寻相关学习资讯,却失望地发现专门面向产品经理人群的网络社区几乎没有,勉强算数的只有资深互联网玩家白鸦发起的UCDChina,于是决定自己填坑。

2011年7月,网站上线,这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前身,初期还是更像一个资讯平台而非社区。工作之余,曹成明每天投入5个钟头从互联网浩瀚的资讯海洋中,一点一点把跟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抠出来,再蚂蚁搬家到自己网站上。凭借当个人站长时的那股子牛劲,一年下来发了5000篇文章,平均每天40-50篇,慢慢有用户开始亲切地尊称他“老曹”。

 技术浪潮

互联网的“进化”更快。

老曹网站上线的同一年年底,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4给了诺基亚塞班手机致命一击,宣告智能手机时代正式来临。大洋彼岸,中国手机行业的“鲶鱼”小米也在同年底发布首款产品,移动互联网进程意外加速,个人站长爆发的PC时代渐入尾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是碎片化,PC时代主宰流量入口的网址导航站等一类个站的优势不复存在。互联网企业与个人网站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腾讯与康盛之间的故事。

康盛创始人就是上文提到的戴志康。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最早是由站长社区落伍者论坛和为社区站提供开发工具的服务公司康盛创想一起发起的。2010年腾讯数千万美元现金加股权全盘收购康盛,戴志康也加盟腾讯,负责微社区方面的搭建。据称当时70%的个人站长都会用到Discuz!。

业界认为,腾讯当时的如意算盘显然是想整编庞大的中小网站群体,从而掌控流量入口。

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这类中小网站式微。2013年,站长大会主办权也从康盛旁落腾讯手中,有报道就称,本来开放的会议似乎已经变味,成了腾讯的高管秀,而去年干脆改名,彻底跟“站长”说拜拜。戴志康本人亦于去年开会前从腾讯离职,有迹象表明,Discuz!团队本身在腾讯内部也被边缘化,最近甚至听说团队已被解散,全员转岗腾讯云。或能够佐证的是Discuz!的微信公众号自今年2月农历新年以来的确再无更新。

中国互联网初期时代以社交论坛、下载站、网址导航站、电子商务站和资讯站等形态存在的个站显得难以跟上用户需求,逐渐式微。

此时的BAT都不再是当年的幼儿,它们对个人站长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携手共赢走入历史,整编封杀成为主旋律。

同样被巨头收编而后惨遭肢解的还有以做域名解析出名的DNSPod,站长吴洪声也在被大资本收购后选择出走。甚至有人喊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是站长公敌”。

 另一波创业者

与“站长”年代依靠变现流量赚钱相比,当前的互联网创业也是另一番景象。随着互联网企业投资运营产业链的日渐成熟,创意、管理与总是虚位以待的投资碰撞,就能成就点石成金的故事。“现在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只要有点子,有比较好的背景,找到投资人就可以把想法实现。”老曹说,过去站长入行的时候往往不懂互联网,而如今的创业者不但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首先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同时往往还有漂亮的公司履历,在那里学到了互联网管理方式。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就是2014年出自某好事创投机构之手的创业谱系图,从头到脚地梳理了包括BAT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

随着美国与中国互联网环境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带着硅谷基因的精英创业者在回归,他们身上的名校气质与商业上的勃勃野心都甩出当年的“草根”站长几条街,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对待资本的态度。

最近的案例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来做女性时尚电商的美丽说CEO徐易容,他在出席某个互联网分享活动时建议创业者融资后不要保守,把钱都花掉,称又不是拿来养老的。“早死早超生。把所有的资源顶进去,死就死,反正那也不是你的钱。”反观戴志康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曾公开教育互联网创业者“一定要赚钱,VC不投也没关系,反正你也死不了”。

早期很多垂直资讯站如蓝色理想、CSDN,地方门户厦门小鱼和常州的化龙巷等都从个人网站开始,变成虚拟团队,甚至最后到注册公司,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考虑过外部融资,全靠自己赚钱维持运营。

不过,游戏规则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个人站长真的失去了优势。

“拿到投资的绝大部分人是曾经的站长。优秀的站长能把网站从零做到有一定流量,其实是更靠谱的,并不会在当下失去竞争力。”从个人BBS发展起来的在线教育龙头沪江网已经拿到百度C轮8000万美元融资,计划年底前A股挂牌上市,站酷也在坚持了八年之后得到IDG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老曹前同事王悦的恺英网络正在港股借壳,戴志康的康盛7000万元加股票期权卖给了腾讯……一大波包括58同城姚劲波在内的同样个人站长出身的创业者甚至去了纳斯达克敲钟,这些都是老曹的榜样。

“只是我们现在是夹缝求生,不可能像他们(早期站长大佬)那样走得那么快。”曹成明说正在朝着上述榜样全力奋进。他在做的是一个围绕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打造的垂直社区,包括资讯站、培训、招聘等全闭环服务。从一个人开始建社区,到现在近50个人的小团队,用户从零做到目前覆盖75%的产品经理人群,不过,他有时还是会去回想做站长的那段时光。

“过去站长是实打实为用户服务,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会很要好。站长圈是互助的,大家强调的是共同进步。”这种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今天动辄掐架撕逼的互联网行业早已绝迹。

当然也还有网络红人留守站长岗位,卢松松就是一个,他仍然以每天一篇的速率更新着个人博客,继续“兜售”SEO(互联网推广)的秘诀,目测流量还可以,2014年年底高峰的时候日均IP超过5万。只是老曹听说,卢松松的生财之道早已不是原始站长流量获利那套,而变成写软文,帮人讲课和推广微商。

作为个体,站长还在,作为群体,也许站长真的消失了。有人在卢松松爆料站长大会撤销的帖子下吐槽:“现在喊站长可能有点落伍了,能赚钱的站长都已经是创业者了,还没有赚钱的又不好意思说是站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从开发者大会看实力:苹果(ios app开发)落后虚拟现实

每年的春夏之交,微软谷歌苹果这三大科技巨头先后在旧金山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凭借着在科技行业的非凡影响力,三巨头将来自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召唤在一起,传达最新发展理念并发布全新的产品、服务、技术。

对于科技圈的门外汉来说,辨别三个不同的开发者大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举办地点、同样的拥挤、喧闹而兴奋的人群、同样的充满工程师文化和程序员思维的主题演讲。稍微对科技行业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仅能通过辨认场内的公司标识来判断正在进行中的是哪一场大会。

对于科技圈内人士来说,三大开发者大会对于行业发展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风向标意义,因为三大巨头掌舵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巨头的下一步动作,就意味着未来将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脱节。

三大开发者大会,同时也是三大科技巨头在不同时空角力的竞技场,巨头之间也都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同时考虑自己的下一步动作:在哪些领域需要巩固城池,又在哪些领域需要迎头赶上。

今年的三场开发者大会总体看似平淡,实则硝烟弥漫、暗藏杀机。三大巨头就像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一般,各自积蓄实力,伺机进攻,但谁都十分清楚,没有人可以一招制胜。

具体来说,微软、苹果、谷歌在各自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都公布了全新的系统、应用和服务,在各自的生态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实力。在各个细分领域中,仅从本次开发者大会来看,三大巨头各有输赢:

例如微软的Windows10使命重大但前途未卜,但在增强现实领域凭借Hololens占得先机。

谷歌的安卓系统进行了常规升级,但推出的Android Pay和无限量免费云存储Google Photos等服务让苹果坐立不安。

而苹果则凭借着对用户极致体验的追求,令其全新的OS X和iOS系统继续在人性化和易用性方面领跑,同时发布的Apple Music流媒体服务正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但Apple TV却已不见踪影,在虚拟现实方面苹果也没有任何公开的发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三大巨头之间互相渗透的趋势显得更为明显:微软无奈地接受了苹果和谷歌生态系统已经全面占领移动互联网的现实,做出“妥协”之举,为开发者提供多种便利地将iOS和安卓系统中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平台的开发工具。谷歌的Google Photos可以全面支持苹果的iOS设备,虚拟现实设备Cardboard也能接受iPhone。苹果今年重点推出的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也同样登陆安卓平台。

在巨头角力的格局下,未来行业格局的趋势便被逐渐勾勒出来:设备的操作系统仍是立身之本,各自生态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三大巨头都在强调设备的进一步智能化,让冷冰冰的设备更加“懂”人,人与设备的互动变得更加本能而直观,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虽然距离终端消费者依然遥远,市场格局也远未成型,但巨头们在此领域的频繁布局,也让人们不由得相信该领域未来前景可期。

操作系统层面谁主沉浮?

三大科技巨头今年在各自的开发者大会上均发布了最新的系统:微软发布了Windows 10,谷歌发布了Android M,苹果则发布了OS X El Capitan 和iOS 9。但三者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首先对于微软来说,Windows 10承载了其复兴的重任。昔日PC时代的巨头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显落后于其他科技巨头的事实已然确立,在差距已然被拉开的情况下,微软不得已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进一步开放的方式,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

在发布Windows 10的同时,微软发布了一系列开发工具,为开发者将iOS或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移植到Windows系统中提供便利,同时开发者也将能够在非Windows系统,如Mac OS或Linux上进行Windows应用的开发。

然而微软的这一“妥协”的做法能否奏效,尚不得而知,尽管拥有了为Windows平台开发应用的便利,但开发者是否真正有动力为windows平台进行应用开发还是未知数,但多位参加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的开发者向腾讯科技表达了乐观,他们认为对于开发者来说,只要认为用户足够多、平台足够活跃,就有动力针对该平台的开发。微软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已经给出中期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实现运行Windows10的设备超过10亿台,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使得微软鼓励开发者更多地开发Windows应用更加有说服力。

对于谷歌在此次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Android M,相对而言则是一次在Android L基础上的小升级,谷歌诚意推出的免费无限量Google Photo、更加智能化的Google Now服务和更为便捷的安卓支付,让安卓生态圈与用户贴的更近,体现出谷谷歌对于用户更加重视。

在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不出意料推出了升级的OS X版本El Capitan以及移动端的iOS 9系统, 尽管此次升级属于苹果系统的一次常规升级,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从ipad的分屏多任务操作、更强大的搜索功能、更便捷的内容剪切、粘贴,以及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性能提升、速度加倍等,可以看出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依然在追求极致,尽管在某些功能细节方面饱受“抄袭谷歌”的诟病,但其操作系统为用户所提供的易用性依然令其在操作系统方面拥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iOS9中,苹果也同样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理念贯彻到每个细节,在“每次触摸都是更好的体验”的宣传语下,iOS9中新增了功能更为强大、界面更加吸引人的新闻内容整合应用News,同时,苹果还强化了记事本功能、增添了地图中的公共交通实时跟踪查询。

在推广新系统方面,苹果做得一直都比谷歌要好,更小的安装体积、更节省的电源使用以及更快的反应速度,这些因素都诱导苹果用户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更新到最新系统。相比之下,由于安卓系统的开放特征,导致应用安卓系统的手机机型、配置参差不齐,使得实际的系统升级和新系统发布总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谷歌继续领跑 苹果紧追其后

在热闹酷炫的开发者大会背后,实际上能够感觉到几大巨头在产品的智能化方面仍在持续不断地发力,谁都不愿落后。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谷歌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展示的Google Now服务在智能化方面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谷歌的智能识别已经能够根据用户所提出问题的不同,以最佳的方式反馈出答案,例如你在问某人长什么样,谷歌会以图片形式给出结果。当你问某句话用某种语言如何说时,谷歌会用语音的形式直接以这种语言念出这句话。

对于文本性内容,Google Now也能够更加智能地识别出文本内容的含义,从而直接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反馈,例如在演示中,Google Now其能够识别用户普通邮件中关于电影、商店等富含更多信息的内容,并提供给用户诸如电影评分、商店地址电话等进一步丰富信息。

而苹果也不甘落于下风,苹果的系统搜索功能,已经能够识别自然语言,和往常需要用电脑能“听得懂”的搜索关键字不同,如今使用者可以使用更为自然的语言来进行搜索,苹果电脑也能够听得懂。

例如当你要查找未处理邮件时,你可以输入“the mail I ignored last week”(“我上周忽略的邮件”),系统便能将上周未处理邮件呈现给你,而并不需要你搜索相关的发件人或邮件主题等关键字来进行搜索。

在iOS 9系统中,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也在新一代的苹果移动操作系统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对Siri说“当我进入汽车内时,提醒我拿一杯咖啡。”也就是说,系统现在能够识别用户所处的不同场景来反馈出相应的结果或动作。另一个演示则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景,突然一个电话进来,号码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是谁的号码,现在iOS 9可以通过手机中的大量信息,例如邮件、短信等,估计出该号码的归属,屏幕上会显示出,这个号码可能是谁的。

从这方面来看,微软则显得相对落后,尽管随着Window 10的推出,微软也大力推广其语音助手Cortana的使用,但其无论从准确度还是易用性来说,和苹果、谷歌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最新的消息称,微软的Cortana可以实时跟踪并通知旅行信息,包括航班、出租车、酒店、当地天气等,但这些功能早已在谷歌的Google Now中得以较好地实现,微软的这些努力依然是对竞争对手的追赶。

虚拟/增强现实领域微软拔得头筹

在虚拟现实领域,微软终于可以算是挤进了第一阵营,凭借着XBOX和Kinnect体感操控的多年经验,微软大力研发的Hololens增强现实设备,一经推出便令外界惊叹。在本次开发者大会期间,微软也专门组织了开发者和媒体对全新一代的Hololens设备进行体验。

微软花大力气在开发者大会期间向开发者社区进行增强现实设备的宣传,其用意在于培育开发者对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领域的开发兴趣,未来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目前尽管虚拟现实的概念火热,但众多设备和应用依然处于初步阶段,距离终端消费者仍有时日,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后的微软,或许能够在全新的虚拟/增强现实领域重新夺回优势地位。

与之相比,谷歌在虚拟现实领域方面则显得不温不火,继去年开发者大会公布了玩笑般的“Cardboard”设备外,今年谷歌公布了全新的可以支持更大尺寸手机的“Cardboard”,谷歌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着实让人叹服这家科技巨头的深厚功力:在全行业都在钻研虚拟现实设备的精密技术和设备时,谷歌只是巧妙地运用手机的应用配合一款极低成本的简单硬件设备,就实现了虚拟现实的效果。实际上,谷歌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在这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的动作做铺垫。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谷歌还投资了一家颇具实力的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虽然该公司还未有任何实质产品对外公布,但其被包括谷歌及众多投资人背书让外界不敢小觑其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实力,此外,谷歌的Project Tango,则是能够让移动设备感知空间环境和动作的另一增强现实领域的项目。

与上述两家巨头相比,苹果似乎在虚拟现实领域稍显落后,但外界普遍猜测认为,苹果已经在该领域有所布局,并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动作,其中一大猜想是,苹果未来可能将Apple TV项目结合进虚拟现实。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开发报价单

企业在找app开发公司或者外包公司的时候,首先会问上一句:app开发外包价格多少呢?对这个问题,总是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具体的价钱。因为亿点时代觉得,对于一个专业的开发外包公司来说,app费用问题不是一个数字能够说得清楚的。

企业在决定开发app的时候,应该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开发app价格的问题,app质量也非常重要。但app开发外包价格是可以调节的,企业如何才能把自己的app外包开发价格降到最低呢?

一:找专业的APP外包开发公司制作企业APP

开发一款app并不便宜,为了降低成本,不少中小公司选择了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节约成本,比如雇佣一个身价较低但缺乏经验的设计师和开发者。虽然短期内可以让你沉浸在新品出路的喜悦中,但长期看真的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没有质量支撑的app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

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找专业的app软件外包开发公司帮忙解决。他们有这专业的app开发团队以及精湛的app开发技术,能在最短的软件开发周期里面开发出一款优秀的app。同时,app开发周期的长短也是影响企业app开发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其它影响企业app外包开发费用因素有哪些?

1. 支持多个平台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营收,一个理想的方法就是把你的产品搬到多个平台,比如iOS、Android、WP以及Blackberry。这是开发技术的问题,需要很多个开发者同时参与,大大增加了app开发难度以及软件开发价格。

2. 精简的APP设计

App的设计不必太过复杂,而必须要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精简设计可以节省开发者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因为它不要求你设计自定义、重图形图像的界面等 等。开发者不用太担心使用现成的配色方案,字体以及UI元素,这些可以加快app开发速度,尽快让你的创意在现实中落地。 这会让设计者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设计,app外包开发价格自然要高一点。

亿点认为,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企业必须要在前期把好关口,在合理的app开发价格面前,应该当机立断,快速开展app开发外包行动。

中国开发者靠iOS获34亿美元营收 iOS开发兴趣增长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据移动应用分析网站App Annie称,尽管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应用下载量超过美国,但按营收计算,美国仍然是第一大应用市场。目前已成为第一大iPhone市场的中国,是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移动应用市场。

苹果CEO蒂姆・库克有机会在下周旧金山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鼓励更多的中国编程人员和其他软件开发商为苹果开发软件。让用户购买应用能给苹果和开发者带来营收,开发者反过来也将更愿意为销售强劲增长的地区开发应用。

IDC分析师拉蒙・拉马斯(Ramon Llamas)说,“你不能指望刚打开水龙头,就会有1000朵鲜花盛开。你必须让用户了解应用的理念、功能,以及价值和意义。一旦开始这一进程,就应该考虑‘如何能够增加更多营收?’的问题了。”

中国开发者对为苹果平台开发软件兴趣的提高,突显了苹果生态链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库克指出,中国成为苹果最大的综合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在去年推出对中国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的大屏iPhone后,他计划在明年年中前快速把中国专卖店数量增加1倍。

  应用支出

市场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师本・巴加林(Ben Bajarin)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应用数量不多,很难讲中国群众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开始购买应用。”

大屏iPhone帮助上一财季苹果中国区营收增长了逾70%,中国iPhone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库克4月份表示,“中国突然涌现出大量开发者,中国开发者社区蕴藏着巨大的动力。”

苹果1月份表示,去年开发者获得100亿美元营收,而自App Store发布以来,开发者供获得了250亿美元营收。苹果本周称,中国应用开发者为全球市场开发了22.1万款应用,获得34亿美元营收,其中逾半数发生在过去12个月。苹果估计,iOS应用为中国创造了150万个工作岗位。

 吸引开发者

Above Avalon网站创始人、独立分析师尼尔・赛巴特(Neil Cybart)说,“苹果的战略主要集中在如何刺激iOS应用的需求上。其理论是,当有大量忠实用户愿意购买应用时,吸引开发者就会容易得多。为了让iPhone能够出现在更多中国人的面前,苹果努力的扩建基础设施。”

就应用美图秀秀开发商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图”)而言,iPhone高质量的摄像头对中国企业大有裨益。美图发布的MakeupPlus是4月份中国第一大照片应用,5月份成为中国下载量最大的应用。

美图副总裁陈杰表示,苹果的开发工具包也使得美图能更方便地提供更先进的功能,并把它们整合到操作系统中。今年美图将首次派至少2名员工参加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陈杰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苹果手机用户是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拍照手机的成像质量优于普通手机,中国用户很了解这一点,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图像应用来说很重要。”

App Annie的数据显示,按下载量计算,美图旗下约10款应用,帮助其成为的中国第六大iOS应用开发商。

  更快的批准过程

自2011年以来,苹果一直在壮大其和中国区的开发者关系团队,协助中国应用通过审批,并努力使应用购买过程更流畅。例如,苹果去年11月份宣布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协议,使中国用户能以与美国用户相似的方式在App Store购买应用。

巴加林说,“通过支持一种支付方法,使用户能轻松地拥有在App Store中使用的账户,这些都是苹果为促进应用生态链增长而采取的关键措施。”

 猎豹移动

对于部分应用开发商来说――例如猎豹移动,苹果的严格控制,以及与谷歌Play相比更长的审批时间,降低了iOS的吸引力。在11个国家,猎豹移动的清理大师应用已经成为Google Play中第一大应用。猎豹移动用户体验资深主管吉尔・施(Jill Shih)说,猎豹移动参加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目的是评估在未来的iOS开发中投入多少资源,了解苹果的新工具和新技术。她说,约90%的猎豹移动开发团队从事Android平台的开发。猎豹移动派员工参加了去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由于门票已经销售一空,公司可能今年不会派员工参加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美图和猎豹移动迄今为止都没有发布付费应用,而是发布免费应用,通过广告创收。

  与会者统计

苹果没有披露各个地区将参加今年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开发者统计数据。但是,如果把互联网流量作为指标,自去年以来,中国开发者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兴趣越来越大。互联网流量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过去4周,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网站的流量中,来自中国的比例已经由上年同期的3.9%猛增至约19%。来自中国的互联网流量超过来自英国、日本、印度和加拿大的互联网流量,去年,来自这4个国家的互联网流量更高。去年和今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网站吸引的来自美国的互联网流量最高。(编译/霜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得家庭者得中国万亿级社区O2O

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小区正上演着如下一幕幕场景

一大早,“阿姨帮”上叫的家政服务人员已经来敲门,做早餐、搞清洁、然后送孩子上学。业主吃完早餐,用滴滴叫了一部专车去上班。

中午,留守的太太不想做饭,通过“百度外卖”叫了一份热气腾腾的快餐。衣服窗帘的洗涤由“e袋洗”上门来收,家具电器的维修保养通过彩生活的“易维修”上门服务。

黄昏,“链农”刚送到新鲜便宜的蔬菜水果,在“爱大厨”上叫的厨师就上门了,一顿晚餐让全家人都很满意。

晚上,孩子在“58到家”上叫的钢琴老师指导下练琴,享受“河狸家”上叫的美甲服务后,两口子在“美团猫眼”上预定了电影和座位,出门看电影去了。

这样的家庭生活场景,就是现在正在大爆发的“社区O2O”,未来可能超过淘宝的万亿级市场。(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我可查看系列文章,每日一深度!)

【1、社区O2O的商业模式本质是B2F(Business to Family)】

这样的服务模式,在中国正红得发紫。既符合硅谷式称谓“O2O”特征,也符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战略。

“O2O”是 “online to offline” 和 “offline to online” 的缩写,强调的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和联动;“互联网+”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相结合,雷军(小米创始人)认为代表着一种新的 经济形态,于扬(易观国际董事长)甚至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战略有点像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升级版。

麦肯锡《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认为中 国的O2O市场比想象更大—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快速拥抱O2O服务。根据他们的调查,调查显示,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 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 月内进行尝试。

传统的电子商务巨头(如淘宝、京东)的商业模式本质 是B2C,通过互联网实现对零售商业的改造,和商家(B)和消费者(C)的连接,历经15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实现了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在商品层面已经隐约 触及到成长的天花板,正不约而同的由产品向服务、由线上向线下、由实体向金融转型,希望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业务爆发点,延续快速而持久的成长和扩 张。

O2O被认为是将改变中国电子商务格局的全新趋势,消费者对O2O的热情比之前预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兴(美团CEO)认为,服务业本身没有库存,虽然烦琐但链条环节相对短。因此互联网对服务业的改造速度、翻天覆地的程度,会远超过电子商务对商品零售的改造。

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社区O2O,商业模式的本质是B2F(Business to Family),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超级红利对家庭生活方式的渗透、变化,在信息获取、商品交易、服务实现、社交互动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活力,已然成为巨头布局和争夺的新台风口。

【2、从线上的“流量”入口到线下的“服务”入口】

拜移动互联网所赐,上述这些一年前还不敢想象的画面,已经真实地上演。

这里,有三大特点:

第一,移动终端的渗透普及令用户使用门槛降至极低:从预订到付款都在手机上完成,不太会用电脑的老人小孩也能熟练地用智能手机APP,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红利。

第二,基于LBS服务的闭环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绝大部分用户需求都可以在小区周边的几公里半径之内快速响应,服务完毕即闭环,这是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特点。

第三,如果说电子商务绕不开淘宝交易平台,信息获取绕不开百度搜索引擎,这些服务的实现都难以离开线下的社区物业,对应于已有的线上入口,未来可能存在线下的服务入口:基于物业服务延展的社区O2O平台。

服务闭环、快速交付、转化率高、线上线下融合,这些在PC电商时代互联网业者梦寐以求的特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然涌现了新的场景:社区O2O生活服务。

“电商终被O2O取代,不做O2O的企业必亡!”电商帝国、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长马云断言。

大佬们言必称入口,我想强调的是:“入口首先是一个用户概念,而不是产品概念。成为入口的关键不是产品被使用频率有多高,而取决于用户认知阶段和行为习惯。”

譬如,当用户认为上网就是逛门户新浪就是入口,当用户上网主要是聊天QQ就是入口;当用户习惯在框里找娱乐时百度就是入口;当用户想马上获得吃喝玩乐时,线下的各种服务都有可能是入口。

【3、中国独有的社区O2O:“倒立者赢”?】

BAT等互联网巨头们的O2O,无一例外的呈现出“由线上而线下,由轻而重”的互联网式O2O烙印;而社区O2O则毫无疑问需要面对“由线下而线下,由重到轻”的独特挑战。

如果说,淘宝时代盛行一时的“倒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这家公司“自下而上”创新的颠覆视角,社区O2O则是需要走出一条 “前无古人、外无硅谷”的新路。

譬如,像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上海的上海康城等大 型小区,人口规模几乎相当于欧美一个小城市(City甚至Country)。这样近乎一个小城市式的服务和管理,有足够的想像空间,无论是衣食住行、吃喝 玩乐、健康理财……其中的市场容量、消费能力、延展空间、数据价值等都有难以估量的持续商业价值。

这种新的社区O2O,难以在硅谷找到 CopytoChina的范本,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浓重中国特色的颠覆性商业业态—互联网+社区生活服务,不是B2C而是B2F,不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ffline to online,即倒立的O2O模式,物业成为服务入口,社区成为商业生态,正逐步诞生一些新未来可能培养出巨头级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2014年6月,服务了200万以上家庭的社区服务 运营企业“彩生活”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最大并且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业服务公司,正在探索从传统“物的管理”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家庭服务”转型。从 目前的资本市场表现看,无论是投资界还是互联网行业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较重的期待。

而更多中国资本疯狂地一样投向了社区O2O,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整个O2O行业的融资额超过了300亿人民币!

【4、我看社区O2O的主要流派“3C”】

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巨头们不再犹豫,他们犹如嗜血的鲨鱼蜂拥而至。使出“补贴”这个大杀器去圈地市场。

从场景和模式的角度,目前的社区O2O有以下主要流派:Content、Community、Commerce以及综合以上所有的“3C”。

从Content(内容)模式切入到服务模式,比如 从58同城到58到家,跳出了58同城“信息化”、“半闭环“的框架,58到家向前迈了一大步:不再致力于连接人与信息,而是连接人与服务、人与人,实现 闭环。姚劲波认为,因为连接的方式更深入,58到家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比58同城更大。

从Community(社交)模式渗透的小区生活服务。依托于美国成熟的社区服务土壤上,Nextdoor通过线上社交切入,创造性地填补了一个空白——邻居社交,并以此为切入点渗透线下。

以中国版Nextdoor自居的众多国内社区O2O 企业(如叮咚),高举着“社交”、“O2O” 、“生活的连接”大旗,得到资本市场难以置信的追捧,大浪淘沙后,谁主成浮,尚未可知。由于中国的社区生态,与美国有显著的不同,纯粹的 CopytoChina的照搬,我本人不太看好。

从Commerce(交易)模式切入并延展,这就是 文章开头列举的,这也是目前社区O2O模式可能距离成功最近的模式。除了BAT等线上巨头纷纷重金布局以外,传统企业也不甘落后,快递业巨头顺丰2014 年正式推出了“嘿客”,如同众多被“互联网思维”焦虑不已的传统企业一样,开始了新的跨界创新探索。

另外一种致力于打造社区商业生态的3C流派,则同时 涵盖了内容(Content)、交易(commerce)、社交(Community),试图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级的连接器,基于离用户最近、最易获取信 任的天然优势,连接众多面向家庭服务的商家、App与用户,这样的流派代表是以彩生活为首的大量线下服务平台。

哪一个流派会“剩”者为王,亦或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马云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5、社区O2O的下一个“阿里巴巴”在哪里?】

社区O2O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性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家庭与商业服务之间做一个“连接”。

谁能成为这个“连接器”(正如马化腾对微信的定位),谁就将执万亿社区O2O市场的牛耳。现在看,也许“地派”即掌控物业的打法希望貌似比较大。

这个特殊性,就是物业在中国城市社区中的特殊定位和关键地位。正因为如此,这个连接,是足够重度的,也是黏性极高的。毕竟用户在家和小区的时间,加起来远远超过在外(公司、旅途)。

其次,与传统互联网企业的虚拟性迥异,基于线下的本 地生活服务有许多的独特场景和远胜线上的真实交互、交易,对于严重依赖信任、真实的互联网金融而言,线下可能是更重要的基础优势,未来是否在中国会出现富 国银行、LendingClub 的社区金融?我认为,真实、快捷的线下服务入口是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争夺的新热点。

第三,线下服务平台的开放能力更胜于线上,因而商业 生态体系可能更健康。例如,在彩生活服务的众多社区中,母公司花样年集团的物业只占3%不到;一旦能形成更为开放的涵盖 Content、Community、Commerce的综合商业生态,可能会较基于支付宝的阿里生态系统对上下游企业更为友好,且面向真实家庭的大数据 数据积累的更为持续、优质和有价值。

觊觎社区O2O的巨头,其实有很多。譬如,中国房地产行业龙头万科在2014年首次正式提出“轻资产”运营模式,并放话要致力于掘金社区服务市场。

这个战争才刚刚开始。

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将颠覆原生App开发?

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

2007年W3C(万维网联盟)立项HTML5,直至2014年10月底,这个长达八年的规范终于正式封稿。

过去这些年,HTML5颠覆了PC互联网的格局,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若认真分析HTML5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确实就是这样。

HTML5对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HTML5对最终用户的3大优势

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只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更多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而目前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需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不管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可以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快速享受新服务。

而且这种更新完全可以是差量更新,比如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只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可以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目前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事实上这些中心很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只能这样。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需要切回桌面,他可以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可以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站在最终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者角度,HTML5必将取代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

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很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测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所有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目前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可以运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可以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并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所有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运行的更流畅。

一个巨头开始行动,所有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由于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并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如果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开发者不再需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即可。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代码数量相比甚少。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因为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同样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只需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需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者,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者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目前很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另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好处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并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熟知历史才能预知未来,让我们来看看HTML5为什么诞生、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

HTML5的诞生

自W3C于1999年发布HTML4后,Web世界快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认为HTML标准不需要升级了。一些致力于发展Web App的公司另行成立了WHATWG组织,直到2007年,W3C从WHATWG接手相关工作,重新开始发展HTML5。

HTML5的发展史,有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者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

在互联网的早期,对用户而言,能打开浏览器接入到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神奇的事情,但互联网发展到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下一个变化,就是宽带互联。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电脑性能的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通过互联网看新闻、收发邮件,消耗更高带宽的娱乐产品开始出现,就是流视频和网页游戏。其实视频和游戏是古老的需求,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候,需求的满足方式是离线传输的VCD和游戏光盘;后来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更改了使用方式,通过下载软件+本地媒体播放器来看视频,下载体积较大的端游玩游戏。

但是对消费者体验更好的新方式还是出现并颠覆了以前的一切,那就是流媒体和网页游戏。Youtube等公司把握住潮流飞速崛起,各种页游公司也如雨后春笋。

但是HTML标准没有把握住产业的变化及时演进,浏览器产品也未升级,这块新需求被浏览器插件满足了,那就是Flash。这个部署在亿万浏览器里的商业插件俨然成为事实标准。2005年Adobe巨资收购Macromedia,把Flash收归旗下,紧接着大幅推广FLV流媒体和action script语言,很明显这桩收购可以列为IT并购的经典案例,FLV流媒体和Flash游戏风靡互联网,Adobe在新的产业升级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除了Flash这个商业产品成为了事实标准,W3C还面临一个尴尬,就是另一个私有扩展协议的制造者―IE。IE当时在桌面浏览器占有垄断地位,并且扩展了大量的IE Only语法,开发者完全不知道这些语言是谁定义的。整个web世界,就被两家公司微软+Adobe绑架了。

很多IT巨头都坐不住了,尤其是苹果和Google。PC操作系统的世界难有突破,Web浏览器被苹果寄予厚望,而且第一代iPhone只支持网页,那时还没有Appstore,Safari是乔布斯非常看重的产品;新贵Google虽然大量赞助Mozilla,但并未对IE的地位产生实质影响,收购了YouTube后发现底层被Adobe控制,也是非常难过,而且Google每年给IE的搜索框和Adoble FLV缴纳的费用真不是小数目。

既然大家都是W3C的主席单位,好吧,我们重新开始做HTML5吧。

是的,HTML5其实就是这么诞生的。那是2007年,IE和Flash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HTML5第一阶段: Web 增强与破垄断

自HTML5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Web增强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先从Web 增强说起。

web体验的丰富增强主要表现在:1. webapp,比如gmail;2. 流媒体;3. 游戏。我们就这3个方面来讲HTML5做了什么。

1. webApp

HTML5新增了离线存储、更丰富的表单(比如Input type=date)、js线程、socket王乐、标准扩展embed、以及很多css3新语法…

2. 流媒体

HTML5新增了audio、video

3. 游戏

HTML5新增了canvas、webgl

当然还有Google努力在HTML5中推进Header和Section等标签,以利于搜索引擎分析,这些不多述。

HTML5补充流媒体和游戏能力后,加上苹果强势拒绝在iOS上引入Flash,成功的遏制了Flash的发展,然后就该遏制IE私有语法了。

在HTML5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Google同时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参与HTML5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首先开始大力发展Safari,建立WebKit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多平台齐发力;Google起初是赞助Mozilla开发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v8引擎,合并WebKit,于2008年正式推出Chrome。“IE的私有规范+Flash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样的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IE瞬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垄断代表,甚至成了阻碍Web发展的罪人(当时IE6已数年未更新,并且丝毫不惧Firefox的发展)。

偏偏微软此时也出了晕招,推出了一系列即不完整支持规范又互相不兼容的IE7、8、9、10,彻底失去了开发者的心。

Adobe的Flash被遏制,与Web霸主的位子擦肩而过;IE的私有标准被遏制,并且造成IE市场份额不停下滑,直到IE最新的移动版本反过来开始支持WebKit私有语法,真是令人唏嘘。不知道HTML6是不是该打倒WebKit垄断了。

HTML5第二阶段: 移动互联网

随着Chrome和Safari的高歌猛进,以及IE+Flash的衰落,HTML5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是唯一一个通吃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Java和Flash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iOS。此时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基于HTML5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很多人当时认为,原生应用只是过渡,就像当年从C/S结构转变为B/S结构一样。而且学习Objective-C和Java很费劲,我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HTML5。

W3C此时成立了Device API工作组,为HTML5扩展了Camera、GPS等手机特有的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OS在不停的扩展硬件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每年手机OS都有大版本更新。而W3C作为一个数百家会员单位共同决策的组织,从标准草案的提出到达成一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跟不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快速迭代。

PhoneGap的出现,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很多人期待PhoneGap不停扩展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看到PhoneGap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Adobe收购PhoneGap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而且开源使得Adobe无法像Flash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PhoneGap捐给了Apache,改名为Cordova。

因为各种原因,Cordova的定位最终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认为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所以现在Cordova的使用模型是“原生工程师+HTML5工程师”一起协作完成App。

这时Facebook加入了W3C,牵头成立了Mobile Web工作组。Facebook是混Web圈的,并且在手机OS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Google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HTML5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它不努力也就算了,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年,Facebook放弃了HTML5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IT媒体,HTML5瞬间被打入冷宫。

Facebook为何放弃HTML5?核心是当时基于HTML5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App。对比Twritter等竞争对手的原生App,Facebook的HTML5版本实在无法让用户满意。比如Push功能,到现在HTML5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然巨大,更不用说HTML5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侧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工程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HTML5工程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Facebook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而且Facebook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如果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而浏览器在手机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先看Google,Chrome性能虽高,但Android上的浏览器却并非Chrome,而是WebKit改出来的一个蹩脚的Android浏览器;再看苹果,iOS上不允许其他浏览器引擎上架App Store,而且其他使用Safari引擎的应用也无法调用苹果自己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结果是苹果和Google不但不在浏览器上积极实现HTML5关于移动App所需的规范,反而对HTML5做出种种限制。

不管是当时硬件能力不足,还是手机OS厂商的故意限制,总之结果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一定是原生应用生态系统的天下,iOS和Android首先自己的地盘稳固后,产业才会向下个阶段升级。

Facebook也好,PhoneGap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HTML5这回真的来了

终于,在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正式定稿。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OS迭代速度下降。

随着HTML5标准定稿,一切纷争将告一段落,现在,属于HTML5的时代到来了。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究竟能否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可以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很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者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然而,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解决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现在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发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发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5.0开始,Webview可以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发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iOS 8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可以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其他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者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注:编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编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而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发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案,包括: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侧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 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只有几十K,加载、运行远快于一般框架。

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完全可以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

使用HBuilder开发HTML5应用

英特尔公司发布了Crosswalk引擎,可以让Android 4.0-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4.3的手机,同时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很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不管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不过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有人说HTML5不好,因为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HTML5!=传统浏览器,虽然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网站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很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可以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可以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到处都是它的入口。它的入口,比原生App更多。

原生App的颠覆

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可以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可以替代原生App吗?很多人认为,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现在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

结语

其实未来如何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测的,变量非常多。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者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但我希望我们能理智的分析,在争议中提炼真知,而不是未经思考或验证仅因为害怕被颠覆而无谓的乱喷。也祝愿大家在HTML5的浪潮中,把握住机遇,享受下坐在风口当猪的感觉。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新款Apple TV将于6月亮相WWDC大会

传新款Apple TV将于6月亮相WWDC大会

3月21日,新款Apple TV机顶盒可能很快就要推出了。据说这款产品将在6月份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首次亮相。

据说新款Apple TV的内外设计都将焕然一新,包括采用苹果A8芯片、升级版操作系统、支持Siri以及有可能整合苹果的Homekit等。

预计苹果还将在发布软件开发工具的同时推出一个全新的应用和游戏商店。

苹果已在本月早些时候将目前版本的Apple TV的售价降至69美元,这意味着新版Apple TV的发布计划肯定正在筹备之中。

苹果还与HBO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因为后者很快就将发布一款流媒体服务。预计苹果将在今年秋季的时候将频道总数增加到25个,包括来自CBS、ABC和福克斯的流媒体频道。

目前还有传言称,苹果正在跟康卡斯特等网络服务供应商进行谈判,将网络电视作为一种受控服务推出。如果它们的这种想法真能实现,它将把电视节目投放到它自己的互联网频道上,这样就可能省去使用数据产生的费用。

这样的频道也可以被称作是“互联网快车道”,这跟联邦通信委员会目前对网络中立持有的原则是相反的。联邦通信委员会认为,所有的互联网流量都应一视同仁地得到对待。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苹果确实想在电视领域大干一场了,而不再仅仅当作副业来随便玩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HTML5与app以对立竞争的产品形态展现在大众视野。从去年开始又有一大批技术派或者创业者盯向html5领域,移动游戏的爆发和微信朋友圈等众多平台为HTML5导流,能不能颠覆,或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2007年W3C(万维网联盟)立项HTML5,直至2014年10月底,这个长达八年的规范终于正式封稿。

过去这些年,HTML5颠覆了PC互联网的格局,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若认真分析HTML5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确实就是这样。

  HTML5对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

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

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

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

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

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HTML5对最终用户的3大优势

  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只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更多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而目前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需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不管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可以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快速享受新服务。

而且这种更新完全可以是差量更新,比如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只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可以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目前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事实上这些中心很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只能这样。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需要切回桌面,他可以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可以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站在最终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者角度,HTML5必将取代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

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很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测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所有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目前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可以运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可以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并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所有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运行的更流畅。

一个巨头开始行动,所有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由于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并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如果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开发者不再需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即可。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代码数量相比甚少。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因为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同样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只需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需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者,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者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目前很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另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好处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并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究竟能否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可以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很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者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然而,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解决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现在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发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发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5.0开始,Webview可以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发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iOS 8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可以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其他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者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注:编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编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而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发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案,包括: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侧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 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只有几十K,加载、运行远快于一般框架。

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完全可以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使用HBuilder开发HTML5应用

  英特尔公司发布了Crosswalk引擎,可以让Android 4.0-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4.3的手机,同时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很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不管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不过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有人说HTML5不好,因为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HTML5!=传统浏览器,虽然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网站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很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可以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可以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到处都是它的入口。它的入口,比原生App更多。

  原生App的颠覆

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可以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可以替代原生App吗?很多人认为,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现在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

  结语

其实未来如何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测的,变量非常多。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者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但我希望我们能理智的分析,在争议中提炼真知,而不是未经思考或验证仅因为害怕被颠覆而无谓的乱喷。也祝愿大家在HTML5的浪潮中,把握住机遇,享受下坐在风口当猪的感觉。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对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

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

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

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

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

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HTML5对最终用户的3大优势

  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只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更多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而目前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需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不管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可以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快速享受新服务。

而且这种更新完全可以是差量更新,比如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只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可以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目前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事实上这些中心很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只能这样。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需要切回桌面,他可以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可以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站在最终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者角度,HTML5必将取代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

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很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测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所有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目前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可以运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可以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并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所有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运行的更流畅。

一个巨头开始行动,所有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由于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并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如果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开发者不再需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即可。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代码数量相比甚少。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因为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同样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只需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需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者,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者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目前很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另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好处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并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熟知历史才能预知未来,让我们来看看HTML5为什么诞生、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

  HTML5的诞生

自W3C于1999年发布HTML4后,Web世界快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认为HTML标准不需要升级了。一些致力于发展Web App的公司另行成立了WHATWG组织,直到2007年,W3C从WHATWG接手相关工作,重新开始发展HTML5。

HTML5的发展史,有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者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

在互联网的早期,对用户而言,能打开浏览器接入到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神奇的事情,但互联网发展到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下一个变化,就是宽带互联。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电脑性能的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通过互联网看新闻、收发邮件,消耗更高带宽的娱乐产品开始出现,就是流视频和网页游戏。其实视频和游戏是古老的需求,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候,需求的满足方式是离线传输的VCD和游戏光盘;后来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更改了使用方式,通过下载软件+本地媒体播放器来看视频,下载体积较大的端游玩游戏。

但是对消费者体验更好的新方式还是出现并颠覆了以前的一切,那就是流媒体和网页游戏。Youtube等公司把握住潮流飞速崛起,各种页游公司也如雨后春笋。

但是HTML标准没有把握住产业的变化及时演进,浏览器产品也未升级,这块新需求被浏览器插件满足了,那就是Flash。这个部署在亿万浏览器里的商业插件俨然成为事实标准。2005年Adobe巨资收购Macromedia,把Flash收归旗下,紧接着大幅推广FLV流媒体和action script语言,很明显这桩收购可以列为IT并购的经典案例,FLV流媒体和Flash游戏风靡互联网,Adobe在新的产业升级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除了Flash这个商业产品成为了事实标准,W3C还面临一个尴尬,就是另一个私有扩展协议的制造者―IE。IE当时在桌面浏览器占有垄断地位,并且扩展了大量的IE Only语法,开发者完全不知道这些语言是谁定义的。整个web世界,就被两家公司微软+Adobe绑架了。

很多IT巨头都坐不住了,尤其是苹果和Google。PC操作系统的世界难有突破,Web浏览器被苹果寄予厚望,而且第一代iPhone只支持网页,那时还没有Appstore,Safari是乔布斯非常看重的产品;新贵Google虽然大量赞助Mozilla,但并未对IE的地位产生实质影响,收购了YouTube后发现底层被Adobe控制,也是非常难过,而且Google每年给IE的搜索框和Adoble FLV缴纳的费用真不是小数目。

既然大家都是W3C的主席单位,好吧,我们重新开始做HTML5吧。

是的,HTML5其实就是这么诞生的。那是2007年,IE和Flash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HTML5第一阶段: Web 增强与破垄断

自HTML5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Web增强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先从Web 增强说起。

web体验的丰富增强主要表现在:1. webapp,比如gmail;2. 流媒体;3. 游戏。我们就这3个方面来讲HTML5做了什么。

1. webApp

HTML5新增了离线存储、更丰富的表单(比如Input type=date)、js线程、socket王乐、标准扩展embed、以及很多css3新语法…

2. 流媒体

HTML5新增了audio、video

3. 游戏

HTML5新增了canvas、webgl

当然还有Google努力在HTML5中推进Header和Section等标签,以利于搜索引擎分析,这些不多述。

HTML5补充流媒体和游戏能力后,加上苹果强势拒绝在iOS上引入Flash,成功的遏制了Flash的发展,然后就该遏制IE私有语法了。

在HTML5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Google同时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参与HTML5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首先开始大力发展Safari,建立WebKit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多平台齐发力;Google起初是赞助Mozilla开发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v8引擎,合并WebKit,于2008年正式推出Chrome。“IE的私有规范+Flash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样的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IE瞬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垄断代表,甚至成了阻碍Web发展的罪人(当时IE6已数年未更新,并且丝毫不惧Firefox的发展)。

偏偏微软此时也出了晕招,推出了一系列即不完整支持规范又互相不兼容的IE7、8、9、10,彻底失去了开发者的心。

Adobe的Flash被遏制,与Web霸主的位子擦肩而过;IE的私有标准被遏制,并且造成IE市场份额不停下滑,直到IE最新的移动版本反过来开始支持WebKit私有语法,真是令人唏嘘。不知道HTML6是不是该打倒WebKit垄断了。

  HTML5第二阶段: 移动互联网

随着Chrome和Safari的高歌猛进,以及IE+Flash的衰落,HTML5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是唯一一个通吃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Java和Flash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iOS。此时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基于HTML5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很多人当时认为,原生应用只是过渡,就像当年从C/S结构转变为B/S结构一样。而且学习Objective-C和Java很费劲,我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HTML5。

W3C此时成立了Device API工作组,为HTML5扩展了Camera、GPS等手机特有的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OS在不停的扩展硬件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每年手机OS都有大版本更新。而W3C作为一个数百家会员单位共同决策的组织,从标准草案的提出到达成一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跟不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快速迭代。

PhoneGap的出现,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很多人期待PhoneGap不停扩展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看到PhoneGap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Adobe收购PhoneGap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而且开源使得Adobe无法像Flash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PhoneGap捐给了Apache,改名为Cordova。

因为各种原因,Cordova的定位最终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认为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所以现在Cordova的使用模型是“原生工程师+HTML5工程师”一起协作完成App。

这时Facebook加入了W3C,牵头成立了Mobile Web工作组。Facebook是混Web圈的,并且在手机OS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Google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HTML5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它不努力也就算了,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年,Facebook放弃了HTML5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IT媒体,HTML5瞬间被打入冷宫。

Facebook为何放弃HTML5?核心是当时基于HTML5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App。对比Twritter等竞争对手的原生App,Facebook的HTML5版本实在无法让用户满意。比如Push功能,到现在HTML5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然巨大,更不用说HTML5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侧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工程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HTML5工程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Facebook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而且Facebook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如果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而浏览器在手机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先看Google,Chrome性能虽高,但Android上的浏览器却并非Chrome,而是WebKit改出来的一个蹩脚的Android浏览器;再看苹果,iOS上不允许其他浏览器引擎上架App Store,而且其他使用Safari引擎的应用也无法调用苹果自己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结果是苹果和Google不但不在浏览器上积极实现HTML5关于移动App所需的规范,反而对HTML5做出种种限制。

不管是当时硬件能力不足,还是手机OS厂商的故意限制,总之结果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一定是原生应用生态系统的天下,iOS和Android首先自己的地盘稳固后,产业才会向下个阶段升级。

Facebook也好,PhoneGap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HTML5这回真的来了

终于,在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正式定稿。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OS迭代速度下降。

随着HTML5标准定稿,一切纷争将告一段落,现在,属于HTML5的时代到来了。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究竟能否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可以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很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者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然而,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解决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现在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发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发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5.0开始,Webview可以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发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iOS 8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可以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其他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者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注:编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编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而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发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案,包括: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侧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 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只有几十K,加载、运行远快于一般框架。

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完全可以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英特尔公司发布了Crosswalk引擎,可以让Android 4.0-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4.3的手机,同时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很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不管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不过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有人说HTML5不好,因为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HTML5!=传统浏览器,虽然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网站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很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可以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可以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到处都是它的入口。它的入口,比原生App更多。

  原生App的颠覆

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可以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可以替代原生App吗?很多人认为,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现在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

  结语

其实未来如何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测的,变量非常多。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者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