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APP行业报告:如何将流量变现?

这是一个有着2.7亿的潜在用户、却还没有出现一个上市公司的庞大市场。女性APP如何占领女性市场,如何将流量变现?本文是一篇关于女性APP行业报告,将提供给你关于女性APP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启示。

这是一个有着2.7亿的潜在用户、却还没有出现一个上市公司的庞大市场。

在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新宠后,女性APP将如何占领女性市场,如何将流量变现?继五道口沙龙后,网易科技再次探访各家创业公司,共同探讨女性应用的市场前景。

一、女性app现状:向大而全Say No!

1.女性APP潜在用户达2.7亿 规模巨大

根据CNNIC的数据,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而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27亿,手机网民的比例达到了83.4%。而在手机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而在网民中,男女比例达到55.6:44.4,女性APP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了2.7亿,潜力巨大。

女性移动互联网结构

在中国女性移动互联网年龄结构中,19~35岁的用户达到了57%,这部分用户正是女性应用的主力军,由于潜在用户以及潜在市场的巨大,女性APP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移动端购物的便利性正逐渐体现,消费者习惯日渐形成:移动购物市场从13年Q1起,连续两年每个季度都保持200%以上的增长。今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680.9亿元,同比增长256%,整体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

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百度数据也显示,与2013年初相比,女性用户在移动端上的增长率最高,其中移动购物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倍多。而与男性相比,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女性用户特点更为鲜明,其发展势头也最为迅猛。

2.大而全被抛弃,创业者偏爱细分领域

细看目前较为热门的女性APP, 并没有做大而全的平台类的APP,都是在细分领域进行深耕,由于女性用户爱炫耀、爱分享、爱交流、爱购物,因此社区类和工具类的应用都有了较大的潜力。

目前女性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经期应用:大姨吗、美柚、女性日历

导购应用:美丽说、蘑菇街

图片、视频处理:美图秀秀、美拍、百度魔图、Camera360

女性社交:薇密、辣妈帮

母婴:快乐孕期、研究生、孕期提醒

美妆社区:美啦美妆、美妆心得

美甲:秀美甲、河狸家

美发:美美豆、时尚猫、波波网

整形:新氧整形、整吧

每个领域的潜在市场有多大?网易科技统计了参与五道口沙龙女性APP专场的部分应用潜在用户数:据大姨吗联合创始人二卓对网易科技表示,由于经期管理的特殊性,理论上经期管理的潜在用户是所有女性用户;美啦美妆COO周瑞金则对网易科技表示,在2013年,仅化妆品市场容量就达到3000万;秀美家CEO易文飞表示,2013年,美甲市场的潜在用户已达到1500万;新氧整形CEO金星则对网易科技表示,在2013年,共有1000万人在医院做过整形,而这些人都是潜在用户。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6月透露,美图用户总数达4.45亿,日活跃用户2459万,日处理照片数为4.6亿张。蘑菇街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注册用户数为950万,而据某报道,蘑菇街方面曾表示“现在用户数已达到3000万。”

3.女性应用还在发展初期,投资者热捧

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对网易科技表示,目前国内GDP虽然已经仅次于美国,但由于人均GDP较低,且女性的健康意识、炫耀意识、交流意识也没有被深度激发,所以目前国内女性应用的热度远不及美国,但这也说明了女性APP的未来前景巨大。这些应用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网易科技列举了部分女性APP的融资情况在下表中展示:

女性APP融资情况汇总

二、女性APP模式探讨:如何商业化?

1.各领域差异明显,经期应用、图片处理更有潜力

“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这句话正在成为部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奋斗原理。但俗话说的好,女人心如海底针,要想牢牢抓住女人的心,就得抓住女人爱炫耀、爱交流的心理。而各个细分领域内的APP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

上图为2014年7月6款不同种类的女性应用在App Store总榜的下载排名(数据来自App Annie)

根据来自App Annie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图片、视频处理APP在App Store总榜的下载排名一直位居高位,这也正符合了女性爱炫耀的心理;导购类APP下载排名也较高,今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680.9亿元,同比增长256%,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用户;而工具类APP的排名则相对较为平稳,这主要是由于工具类APP的打开率相比而言不算很高,且用户使用的时间也较为有限。

母婴应用:母婴应用的用户以80、90后年轻妈妈为主,用户90%以上集中在25-30岁,正是女性备产和孩子0-3岁的阶段,这部分用户无论是知识需求还是物质消费都是女性中主力军,这也使得母婴应用的商业化显得较为容易:和电商结合、从B端或者C端向妈妈们推荐宝宝使用的物品。

但母婴应用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母婴应用的技术门槛较低,复制起来也较为容易,这就导致了母婴应用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相关的物品往往非常谨慎,不会轻易通过这些渠道买打折的物品。记者随机咨询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准妈妈和妈妈们,大家的普遍观点认为,购买小孩子的物品主要还是通过海外代购以及线下购买,线上的这些母婴应用的渠道往往还是用来比价,如果在线上购买,妈妈们还是更相信一些大的平台,如天猫、京东。

经期管理:经期应用一直是女性应用中较为高调的,大姨吗和美柚的公关战也让两者更火了一把。经期应用的潜在用户用二卓的话来说就是“所有女性都有需要”,因此经期应用的市场前景也一直被看好。

经期应用如果单纯作为工具类应用,由于很多女性还没有意识到关注生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由于一个月仅有几天的使用期,APP打开率和用户粘性都较低,盈利模式较难考虑。这也使得两家APP都在考虑进军社区,另一方面,二卓也表示,大姨吗也将进入硬件市场,帮助备孕的女性做好体温监测,这无疑会增加用户粘性,女性在备孕期间往往是最谨慎的。

导购类应用:没有女性不爱美,进入网购时代后,女性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挑选出自己最想要的宝贝,这就催生了一批导购类APP,如美丽说、蘑菇街、美啦美妆、穿衣助手等等。由于和电商绑定,他们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多想象力。

但正如美啦美妆COO周瑞金所说,由于准入门槛低,导致了很多导购类APP进入市场,很多都在烧钱圈地,同质化严重;此外,很多女性社区是低频的,创业者想要把未来3年的趋势和大方向大概想清楚仍然较为困难。

再细分领域应用:和经期应用不同,美甲、美发、整形都是相对来讲较为小众的应用,但这些应用正处于成长期,上升空间很大,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发展较为迅猛,并且这些细分领域容易和线下结合。

但这些细分领域也面临较多困难,如美甲行业,由于美甲师上岗没有标准,现在仅依靠各美甲学校颁发的毕业等级证,没有权威性;而美发行业,除了本地化特点明显外,美发行业的主要矛盾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信任感和打折卡;对于整形行业来讲,用户往往较为谨慎,克服用户克服恐惧心理是最主要的。

图片处理: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以及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很早就涉及图片处理的美图秀秀一枝独秀,推出了多款图片和视频处理应用,而其他后入市场的应用发展情况都不算很好,技术壁垒使得图片处理成为较难进入的领域。

综上所述,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未来都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总的来看,经期应用和图片处理应用未来更有潜力,但目前这两个领域都已经有了发展规模较大的公司坐镇,新创业者想在此闯出一片天地仍有较大的挑战。

2.商业化如何做?

作为早期投资人,童玮亮对于女性APP的商业化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女性用户比男性更八卦、更爱攀比,因此女性用户更容易成为消费用户,APP需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女性用户的攀比心理和消费欲望。

网易科技曾采访过大量的女性应用创业者,很多创业者对于盈利模式并未思考清楚,目前多数创业公司仍在圈地、积累用户。

但随着发展规模壮大,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女性APP,未来可选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B收费,对C免费;或者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付费。而对B收费,对C免费也有几种形式,第一,收取广告费;第二,转向电商,作为新的电商渠道。

周瑞金认为,女性社区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交方向,把弱关系做强,其商业模式无非就是围绕关系链的social化的游戏或者电商;另一个方向是社区方向,重内容,重结构化,轻社交,其商业模式是围绕粉丝经济的电商、o2o导购等;前者建立的是小圈子的信任,后者则是大圈子的信任;另外,品牌广告的时代在移动侧会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效果广告。

三、女性APP未来方向:智能硬件?

2014年是智能硬件元年,潜力巨大的女性市场也成为了智能硬件的争夺之地,各种智能体重秤、智能体温计、智能皮肤探测仪层出不穷,主要针对的仍是女性爱美、备孕等等的需求。

但对于女性智能硬件,也存在几大问题:

1.真智能还是伪智能?

记者曾试过一些女性硬件,如某款孕妇用手环,敲击两次手环即可记录一次胎动,胎动数据会记录到对应的APP上,这款手环售价不菲,是否真的有人会购买呢?也许得打个问号,作为智能硬件,首先需要能真正智能地解决问题;

2.卖硬件还是卖服务?

女性智能硬件的抄袭成本并不高,看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智能称、智能手环就知道了,但对于女性用户来讲,硬件背后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我测了体重,你是否能够给我对应的反馈,我是否超重,体脂是否超标,如果超标了我该怎么做?我测了体温,再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我目前的身体是否适合怀孕,我的排卵期大概是什么时候?创业者只有解决数据收集后的服务,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3.商业模式如何做?

虽然在早期,智能硬件卖得多贵总会有部分用户愿意购买,但这种情况并不会维持太久,随着大量创业者涌入市场,创业者最后只能靠卖服务来取代卖硬件赚钱。例如PICOOC就已经开始尝试和各个社区合作,引入电商来促进变现。

女性应用目前仍是蓝海,如何将2.7亿的女性用户转化为最后的盈利,是诸多女性创业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母婴类APP面临一些亟需突破的问题

新时代的父母接受孕前、孕期以及儿童成长、教育等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逐渐向移动端靠拢,直接导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母婴市场成为红海。

尽管前景一片明朗、市场潜力巨大,但母婴类APP依然面临一些亟需突破的问题,比如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育儿后期的产品和服务、使其本地化,以延长产品周期;优化广告模式、精细电商导购推荐模式以更好地实现流量变现。

母婴市场成红海 引创投者跟进

母婴市场潜力巨大,除了大量母婴类APP如辣妈帮、快乐孕期、麻麻帮、春雨育儿医生的加入,也引来大量来自资本市场的目光。

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代母婴群体人均年消费为5000—18000元,到2015年,中国母婴市场可以达到约2万亿元。中国母婴市场已经进入爆发阶段。

母婴社区宝宝树的用户调研统计显示,2014年90后妈妈所占比例达25%以上,年轻一代全面占据孕期和新生儿市场,而这代人的特征也意味着育儿方式将呈现新的变化。而辣妈帮CEO金赞此前曾表示,目前辣妈帮平台以80、90后年轻妈妈为主,用户90%以上集中在25-30岁之间。

宝宝树移动产品及米卡成长天地总负责人姜巍向腾讯科技表示,随着这部分人群成为新晋父母的主力军,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强,加之缺乏同龄人的育儿经验传授,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育儿。

不断扩张的市场态势,也吸引了无数“掘金者”。可以说,面对母婴市场的巨大潜力,投资方表现出很大兴趣。就在上周,辣妈帮宣布获得了由景林资本领投,晨兴创投、唯品会、经纬和险峰华兴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此前宝宝树也得到了经纬美国、经纬中国、海纳百川(SIG)、宽带资本(CBC)及好未来的四轮投资。

用户需求极度细分 如何延长产品周期

同婚恋市场类似,母婴市场也面临着用户在成熟后对产品的粘性将不再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育儿后期产品及服务、并使服务本地化,突破产品使用周期的限制。

母婴所在的垂直领域具有极度细分化特点,导致用户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于是造成宝宝长大后父母用户流失的问题。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宝宝在处于不同时期时,其父母对于产品需求也有所不同。

比如,怀宝宝时妈妈更关心孕期问题;在宝宝0-2岁时,妈妈更关心孩子健康等问题;而随着宝宝年龄逐渐增加,妈妈的关注点会倾向于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此外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妈妈接触信息的渠道会更加多元化,这些客观原因都导致了用户对母婴类APP粘度和活跃度逐渐降低的事实。

“由于用户特征的客观事实,母婴类APP普遍面临着如何延长产品周期的问题”。姜巍对腾讯科技说。

第一,可有针对性为爸妈提供育儿后期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宝宝树通过多媒体付费杂志早教包“米卡”延长产品周期,其内容涵盖实体玩具、故事绘本、家长手册、给孩子观看的DVD以及互动游戏等。

第二,使生活服务本地化、攻略化。例如妈妈网完成了从单一的母婴垂直类社区到本地化妈妈生活资讯社区的转型,涉及资讯内容从亲子、育儿也扩展到本地生活、家装、消费打折、旅游等。

流量变现 电商应该如何做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现实收益、寻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更好地实现流量变现,是所有移动互联网APP需要突破的难题,同样也是母婴类APP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电商导购和广告是母婴类APP常规变现方式。相比于其他品类,母婴电商市场由于其特殊性,需要玩家将推荐模式做到极致,并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将广告尽量做“软”。

某种程度上来讲,从妈妈怀宝宝开始就进入了强消费期,保健品、防护服、孕妇服、婴儿奶瓶、洗涤用品、童装,直至后续胎教、家政、幼教等服务都需要很大开销。“可以说,一旦小孩进入家庭,刚性消费支出就开始了”,一位妈妈表示。

目前来看,母婴市场产品大都从社区化论坛作为切入点,而当在培养和积累一定用户且具有较高粘度时,母婴类APP便开始向电商靠拢。“这样也是考虑到成本和门槛的问题”,姜巍向腾讯科技表示。

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母婴市场中品类繁多,但由于商品安全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度,比如奶粉、尿不湿、孕期药物等,父母对于某个品牌的信赖或者基于以往的使用经验,或者基于圈内好友推荐。从目前母婴电商的模式来看,还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例如快乐孕期通过与唯品会合作、专业买手以及通过社区评论进行针对性推荐。

除了电商导购,广告也是母婴类APP流量变现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用户体验和广告本身是矛盾的,过多生硬的广告会导致用户对产品反感,导致粘性降低,因此如何将广告做软、更贴合用户体验,让其更易被用户接受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揭开APP江湖运营4大秘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离不开竞争。移动互联网APP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最近360发布的一份APP分发报告中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一些CP为提高用户激活量,会采用“时间机器”战术,通过极其精准的更新发布时间,获得较高的用户激活量。

据360移动开放平台发布的《2014年Q2移动互联网App分发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在电商App下载TOP20排名中,60%电商在6月18日前2周时间内更新应用,为618大战提前做准备,而傍晚18点至21点的时间段则是电商App争夺用户的黄金时期。

秘籍1:“时间机器”战术

有趣的是,在6月18日当天下午17点之后,有大约2成的App发布他们的新版应用。

 

 

图1: 6.18各电商下载趋势图 17点是更新高峰

为什么大家都选择618当天17点之后发布新版?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电商品牌竞争激烈,尽可能让更多用户打开自己的App成为关键因素。只要发布新版,像360手机助手这样的应用分发平台就会在第一时间提醒用户有新版,用户选择安装新版的可能性就很大,更新后打开、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选择在17点之后更新,是因为这个时间多数用户已经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可能会有闲暇更新一下手机应用,进而在手机上购买商品。

据360手机助手统计,电商应用的下载时间主要分布在早8点之后至晚间。在一天当中,下载高峰时段分布在18点至21点,这段时间下载最为集中。如果想在电商手机应用上投放分时广告,这一时间段应该是黄金时期。

“时间机器”战略不仅适用于电商APP,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APP,各行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时间战略。

秘籍2:周六最火周二最冷

作为APP运营主,一周中的也有不同的推广时机,要选择用户活跃时期推广,而避开用户冷淡期。据360移动开放平台统计,在一周当中,周末时间用户下载手机应用积极性最高,其中周六是下载高峰。周末两天,游戏类应用下载量约占全周总量的1/3。

秘籍3:“抱大腿”战术

抱大腿战术也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战术。从目前手机应用商店的市场格局看,应用也好,手游也好,市场远没有到饱和的程度,而且市场还在逐步增大。目前看,坚持在优质的渠道投入是简单有效的方法,排名靠前的应用商店,要坚定不移抱“大腿”。

找到优质用户、提高用户留存率,这是所有CP都关注的。从目前看,大渠道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中小渠道无法弥补的。

秘籍4:应用防山寨

手机应用被盗版之后的危害不用多说,直接影响收益不说,盗版应用恶意推送广告、私自扣除费用、窃取用户信息等行为,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据360报告统计,平均每个手机应用背后,都有26个盗版应用。作为CP、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很长时间都处于被动地位,无法阻止盗版山寨行为。

目前,比较有效的防盗版手段,是使用“加固保”等加固工具,加密效果好,性能上几乎不受影响。在选择时尽量选择“体积零增加”加固产品,毕竟文件体积直接影响用户下载、推广成本。

如何让设计效果可量化

长久以来思考如何让我们每天面对的工作内容更直观价值体现与量化。

做为搜索交互设计师。更正,做为搜索用户体验设计师,如何将你的技能和除网站之外背景知识运用到搜索设计工作中去–这也正是大多数用户体验真正开始的地方。

想到搜索的设计,就是搜索还需要设计?或是搜索不就一个框加按钮.让视觉做的好看些不就好了!其实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开发人员,信息架构师, 搜索引擎优化专业人员以及WEB分析师都因为各自有着独立技能体现出各身在于搜索类产品的价值。那作为合格设计师我们不仅需要是知识,技能,经验,创新 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体现设计工作价值的方法。

记得在项目不断迭代优化过程中,设计师们也总说我们价值不被认可。当时需求方与老板也常问我你们设计究竟能否可量化如何可量化?当然先不说其它因果 原由与价值其它体现。本身这个问题也是我长久一来一直思考刚好借此将它解决。当时也找团队讨论听到大家纷纷提到设计太抽象与设计很难通过数据量化等…其实 在这个探讨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所在过程,把大家疑虑问题点归纳然后逐个分析并且思考解决后再归纳梳出。然后在实战过程中再不断调整与持续再归纳思考。

简单如下:

首先,我们做项目的交互设计可量化是需要一个基本评估标准:

个人认为根据不同项目侧重会有所不同,这个需要设计师根据项目需求和产品目标等来判断。任何纬度与标准都是参考,随着个人和行业发展与变化一定都是时时变通。所以没有固定标准走天下或者说标准也是时时更新中。

1.项目功能设计。

– 点击率、转化率、点击流、活跃度、留存率、成功率等

2.体验可用性。

识别性- 点击率

高效性- 时间效率

有效性- 功能使用成功率、操作信息传达有效性

易学性- 新用户操作与操作的符合程度

一致性- 和规范不一致数量

3.用户满意度。

– 口碑、新增用户数、在线时长、回头率等

其次,根据基本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可量化:

每个项目根据需求设计都有所不同,搜搜在做网页改版时候我们有比较突出预览功能,左边栏等。当时我以A/B Test, 灰度测试做为主要数据评估方法。在预览新产品没有参照物时候,其实建议可用按我们预期标准来进行对比。相反则以同时与旧版本进行对比。

1.数据统计和分析。

-采用数据指标有:点击率、转化率、点击流、活跃度、留存率、成功率等。

1) 举例:以网页预览点击率分析

预览适合评价纬度

功能需求、识别性

统计方法

点击次数/曝光量

参照物

上线前后一周或者一月的日均同比

AB测试的方式,两个方案之间比较

干扰因素

同比的方式,不适合单独评估内容型模块的设计效果,用户点击的决策受内容本身影响较大。

2) 举例:以点击流分析

适合评价纬度

有效性

统计方法

页面跳转的持续点击流统计

参照物

上线前后一周或者一月的日均同比

AB测试的方式,两个方案之间比较

干扰因素

同比的方式,会受不同时间段内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

……

转化率在做搜搜首页改版时做为数据指标给出很好的评估参考。活跃度与留存率均在预览功能设计同时做为很重要的数据评估指标。成功率在需要用户配合注 册或填写内容时等也都可以做为其一参考。以上是做为搜搜为纬度的数据基本标准参考内容。个人始终把数据做为客观决定之一,并非唯一。

2. 用户研究。

– 用户访谈、问卷调查、产品反馈满意度、可用性测试

用户研究比较适用于搜搜需求挖掘和新方案的评估,可用性测试主要分为两类:

1) 总结性评估:版本更新时,评估旧版本,可以给与新版本以设计指导,并且作为新版本上线后的比较依据。

2) 设计中评估:用设计Demo或灰度上线,找用户测试,目的是发现问题,在产品完全上线之前更加完善产品。

3. 专家评估。

大家在探讨过程中提到最多,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写上这个点。专家评估的权威性和产品形态了解程度都会受限。因为没有完善标准可以普及到每个对应背景 设计环境中。当然经验很重要,所以在评估过程中可以给以很好的建议。另外就是站在其他角度去看体验闭环。但建议不要做为可量化硬性参考。

以上是简单归纳的几个思考点,如前面提到归纳实战后再不断思考归纳。搜索产品常常让设计工作价值更值得长期思考并挖掘。越是简单越值得挖掘。或许数 据增长也不代表设计质量一定就是最好。再或者我们不仅把本身做为参照对比数据 ,同时与行内对比数据又如何更好挖掘。确定工作成效的评估纬度和评估指标不管是否可度量,都是我们设计师值得去思考与挖掘必经之路。

拆解O2O新商机:个性化需求爆发 线下服务是关键

o2o(Online to Offline)风声渐起,让众多创业者看到电商所衍生出的一片新蓝海。李开复曾经判断:“你如果不知道O2O,至少知道团购,但团购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第一步。”现在O2O的巨幅画卷正逐渐展开,来自餐饮、家居定制、旅行预订等领域的多元化模式正在出现。

随着互联网上本地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O2O被看好会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实际上,O2O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同时起到推广和成交的作用。那么,O2O与其他电子商务模式比较,优势与短板在哪里,会带给中小创业者哪些新机会?本期专题将通过真实案例透视O2O应用带来的新机会和潜藏的风险。

拆解O2O新商机

国庆长假一过,分众传媒3万多台新一代互动液晶屏及配套Q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等七大城市一齐亮相,宣传已久的“基于位置的卡屏互动”终成现实。Q卡与液晶屏随时互动,方便消费者获取优惠券在线下即时消费,上线一周发卡量便突破百万。分众互动新屏和Q卡开创了从虚拟世界转向实体世界的O2O新模式。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对此评价,“在本地化、互动化方面,O2O是大趋势”。无论你知不知道O2O,这个市场正在被迅速激活。

从团购的发展来看,O2O这种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的模式也被证实可以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因此,团购用低价推销的模式,完成了O2O行业的用户教育工作后,O2O模式的魅力开始显现。

业内人士表示,O2O打开的将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数据显示,美国线上消费只占8%,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和9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王周平表示,网购消费只占消费者支出的一小部分,餐馆、理发店、干洗店、服装定制、KTV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消费才是占据最大比重的,而这些服务必须要消费者到实体店去享受。由此可见将线上客源和实体店消费对接蕴含着巨大商机,生活服务类的网销市场或将比货物网销潜力更大。

个性化需求爆发

一个蕴藏如此巨大前景的O2O模式究竟有着哪些骄人之处能被业界看好?王周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整体来看O2O模式运行的好,将会达成“三赢”的效果,对本地商家来说,O2O模式要求消费者网站支付,支付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通过线上资源增加的顾客并不会给商家带来太多的成本,反而带来更多利润。此外,O2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对店铺地理位置的依赖,减少了租金方面的支出。对消费者而言,O2O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借助O2O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这种三赢从通过一个例子便可以看出。刚刚上线的空间网CEO庄帅介绍,作为家居产品类O2O模式的空间网采用的是“线上销售+线下实体店体验”的模式。这个模式的背后是与曲美等既有品牌又有实体店的企业合作来保证整条供给链的畅通。空间网与曲美合作,采用扣点分成或是给出底价由空间网自由定价的方式分配盈利,曲美线下实体店为空间网提供体验、配送和售后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下的O2O运营,空间网既为服务商家提高了销售额,也为购买家具产品等需要体验的用户提供了线上支付、线下体验的购物便捷,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利润。

不难看出O2O强调的是“在店体验式消费”,而此前的电子商务强调的是“在线消费”,与传统商业的关系,前者是互利合作,后者是利益竞争。这也就更能激发传统商业对于这一模式的接受程度。

综合来看,O2O所带来的新的机会,大多存在于需要产品+服务或者是能提供更为便捷的非标准化服务才能完成的生活类消费。首先是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比如家具定制、服装定制。近期,美国一家名叫J.Hilburn的定制男装网站再次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融资,该公司目前雇有一个1000人左右的“时尚顾问”直销团队,这些人会和客户约定时间拜访并帮助他们测量尺码,提供服装风格建议等,然后客户就可以根据获取的资料通过网站向J.Hilburn下单等待定制服装并收货了。其次是即时性的生活需求,诸如订车、订酒店等服务,比如国内的在线订车网站易到用车网,通过PC端或手机客户端线上支付完成预订,司机按约定时间到达完成用车服务。

除此之外,O2O将为移动支付、二维码提供商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二维码服务提供商灵动快拍有限公司CEO王鹏飞正在为O2O的火热感到无比兴奋,因为线上支付、线下消费为二维码作为准确便捷的消费凭证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采访时,王鹏飞现场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从线上获取的温泉优惠券二维码,拿着手机向商家出示只需五秒的扫描便可完成线下消费的验证环节。“实际上手机中的二维码,成为了O2O模式线上与线下连结的助推工具。”

显然,这些仅仅是O2O模式的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用户的消费半径中,还会爆发出很多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潜在市场。

红利下的潜在风险

O2O模式作为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解决了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化问题。但是,O2O模式并非简单的互联网模式,此模式的实施对企业的线下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以说,线下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模式能否成功。而线下能力的高低又是因为线上的用户黏度决定的,拥有大量优势用户资源、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将借助O2O模式,成为角逐未来电子商务市场的生力军。

O2O的关键点就在于,平台通过在线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但真正消费的服务或者产品必须由消费者去线下体验,这就对线下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线上迅速崛起的创业型公司能否掌控稳定的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美国发展迅速的短期租房网站Airbnb就因为线下的问题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曾有一名房客“洗劫”了房东的房间。Airbnb团队对线下风险把控的不足的同时也显示了这种模式的短板。大多数O2O模式的企业并不能掌握线下服务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第三方中介,在中间起到协调作用。

此外,在线支付、线下体验,很容易造成“付款前是上帝,付款后什么都不是”的窘境。比如定制类实体商品与消费者预定不符,一旦质量低于预期,甚至极为低劣,消费者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而体验式服务没有好的口碑和信誉也很难获得规模化的发展。对于O2O模式而言,线下的主体多半是服务类型的企业,而国内服务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运营,虽然团购已经进行了先期教育,但是距离稳定完善的服务仍相去甚远,因此如何保障线上信息与线下商家服务对称,将会成为挑战O2O模式能否真正发展起来的一个关键节点。

O2O模式若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商家如何权衡线上价格和线下价格的差异,同时保证两方消费者的利益,或更重视哪方的消费者,才能吸引到最大客流量也是个难题。

链接

O2O指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家中去,即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团购就是O2O模式中的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全新O2O商业新模式标志着电商新时代的到来。

案例一:依赖前端支付的预订类O2O

酒店达人:与大腕拼颠覆式创新

SoLoMo概念标示了社交、本地和移动相结合的产品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下一个大趋势,而O2O模式正是这个概念最好的体现。如果需要把线上和线下做到无缝结合,移动互联网应用便是最好的载体。来自智能手机的魅力就是能以更低成本接触和赢得更多客户,将生意做到消费者的手掌上。

用减法建立优势

在2011年第十届互联网大会上李开复表示,基于地理位置的O2O模式让行业振奋,因为它可以让手机扮演PC无法扮演的角色。时隔不久李开复宣布投资移花互动科技有限公司,而这个创业团队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叫“酒店达人”的预订酒店类应用。

酒店达人可一键查询、预订全国2.5万家及全球16万家酒店。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张博表示,创业者踩中时间点很重要,之所以能获得创新工厂的融资靠的就是极致简约化的服务,产品具有先发优势。

其实旅行预订类的“蛋糕”并不好分,同样的服务,携程、去哪儿等行业大腕都相继进入,酒店达人为何还能取得不错的口碑和近百万的下载量?这得益于刘张博对于用户定位和产品聚焦上的把握。刘张博发现,从软件后台的运营数据可以关注到这样的现象,订房的高峰时期为每周的星期六,平均订房价格在300元左右,他由此得出结论:主要用户群的平均年龄是22岁到35岁的都市年轻白领,经常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短期的进城旅游,没有具体的规划预订酒店。因此他把用户定位为年轻的轻旅行用户。

这类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是打价格差还是首选快捷方便?分析之后,刘张博选择不断优化服务以快速解决问题,让用户爱上“便捷性”。因此酒店达人特别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上线用户解决特定的问题。“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进行查询和预订的流程非常高效,平均时间在120秒到150秒,就能够完成从查询到预订整个流程,同时可分类查找经济型连锁酒店和其他各档次酒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作为80后的创业者,刘张博认为酒店预订类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懂得如何做减法。他知道,无法和携程、去哪儿比价格,干脆就换个角度竞争,突出自己的优势,即“个性化服务”和“快”。

小而专的想象空间

消费者和商家“从线上来,到线下去” 的观念变化,虽然实现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酒店达人的上面就是携程、去哪儿等巨头,资源价格都不占优势,寻找到生存空间后如何维系?刘张博对此表示,我只做在上下游中间的小而专注的轻型公司,因为我小,我敢去做颠覆性的创新,因为专注我才能获得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近百万人选择用酒店达人的原因。

虽然盈利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未来的盈利空间值得想象。目前来看,酒店达人的一个成型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线上为线下导入用户获得商家返利,现在这款产品月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相比其他旨在追求酷、完全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应用,酒店达人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刘张博表示,目前他和团队正在梳理酒店进行分类,以便提供酒店宣传服务或者个性化订房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可以使产品像乔布斯的苹果一样,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服务,酒店达人在推广上也可倾向互动和有趣。比如借助微博平台,当进入一家酒店时发现自己的博友也住在这家酒店,或是旁边一家地道的当地菜馆,或是最近的电影院,这些都会增加这款产品带来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而这些服务背后则是在原有商家生态链上建立增值服务。这些商家能否最终为酒店达人带来稳定的盈利渠道,还要看其线下与商家的合作推广能力。

其实旅行预订与旅游餐饮相结合也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刘张博说这一切都是他未来两三年要努力做的。至于何时实现盈利?他做了一个保守的估计:“还需要3年左右。”虽然时间还相当长,但是各个公司都在布局这个领域,诸如酒店管家、布丁优惠、布丁生活等,都是在生活服务类应用中相互具有交叉竞争的产品,未来能否盈利还要看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找到一款具有扩展周边生态圈能力的应用来延续其生命力。

案例二:依赖后端供应链的定制式O2O

摩卡巴卡:尝鲜“F2F”个性化定制

当O2O概念被提炼出来后,创业者纷纷涌来,用这种模式来推动网络生活体验。在广州有一家叫做摩卡巴卡的体验店,各种厨房电器售价大约为国美等传统渠道的40%,而消费者会得到双倍于行业规范的售后服务。但这并不是关键,其还提供线上个性化预订,免费上门丈量安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厨浴家电安装。

厂家直供带来供给优势

最初的服务提供商将这种服务定义为“F2F”(即从factory to family)模式,广州摩卡巴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卡巴卡)CEO杨建斌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之所以设计现在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厨浴家电所需的产品加服务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正是目前国内的厨浴家电网购的短板所在。国内厨浴类家电网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以京东为代表的网上商城模式,网上平台负责销售,售后服务则由各品牌自己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脱节;另一种是淘宝上的个人卖家,由于部分货品来路不清,无法提供售后服务,所受诟病较多。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弊端,杨建斌与团队经过两年左右的筹备,设计出的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是:建立线上选购支付平台,配合线下体验店,以线上和线下相互带动,覆盖多维用户。“高端品质,平民价格,区域推进”是这个模式的三个竭力追求的平衡点。杨建斌认为家电产品离不开上门送货、安装等售后服务,而且家电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销售的过程中要有库存,要有实体店,模式要“重”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厨浴的墙体颜色就有多种,必须要线下对比体验才能决定购买。

定制化门槛来自供应链

让出近60%的价格折扣,还提供免费的上门服务,是什么能支撑这种商业模式?答案就在摩卡巴卡背后的供应链中。杨建斌告诉记者,在传统家电渠道,要想建设一个全新的家电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从高档厨房电器切入,公司股东之一就是一个家电制造商,有着多年为大品牌做代工的经验,能够提供价格低、品质高的家电产品。很多人买厨房电器同时会选购橱柜,所以产品线自然就逐渐拓宽到橱柜产品,未来还要做卫浴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甚至会向健康家电领域延伸。其次我们不找代理商,从工厂直接到家,和传统的渠道相比就省去了代理商和卖场环节。体验店不在商场而选在写字楼,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给消费者以信心。而有的写字楼已经形成了电子商务店商圈,比如钻石小鸟、欧宝丽等O2O模式的钻石品牌就扎堆写字楼,由于租金不高,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通过月增50%的市场销售额来看,摩卡巴卡的模式符合了家居产品的用户需求,线上作为推广销售平台的同时可以看出,对用户来说O2O将线下信息线上化,信息就是一种价值。对商家具有广而告之的推广营销价值,增加收入,且能通过预约来合理安排人力,节约运营成本。对消费者而言,不用去逛遍全市家电城就可以了解产品信息。杨建斌透露,目前正是培养教育用户线上购买阶段,需要定制的橱柜等用户多选择体验店内签协议,而厨房家电类已经有10%左右的用户直接选择线上支付购买、送货上门的方式。

虽然这一模式看来弥补了传统销售的短板,但是对摩卡巴卡来说线上平台、线下体验店、物流安装、售后服务等正如同一个多面镜,需要的是面面俱到,这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线下体验店将电商平台拖入区域化服务,直接影响了其扩展的速度。这也正是摩卡巴卡上线一年多仍只能在广州深耕细作的原因。“我们的原则是广州以外的消费者坚决不卖,只有专心先把广州市场做好,才能逐步向外扩张和提供服务。”

杨建斌认为基于这一模式,摩卡巴卡未来仍需要在两个方面拓展,一是完善品类。按照目前的品类来说,如果能在前一二十个城市做到5%~10%的占有率,销售额至少能达到三五亿元的级别。当前消费者在摩卡巴卡的消费金额平均为三四千元。如果品类扩展,消费者的消费金额就有可能攀升到万元。二是区域拓展。以后去别的城市,我们会复制广州的经验。我们下一步会在珠三角扩张,可能分两步,先是找特约维修商,解决安装和维修问题;第二步是在那些地方开店以及设仓库。

摩卡巴卡的家电厨浴定制化的服务虽然仍处在试水的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O2O模式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看出发展定制化服务的O2O模式需要强大的生产后端支撑和售后服务的保证。进入者其实需要建立一个看似“轻型”实则“重”的产品服务型公司,这就需要从产品到服务都具有一系列把控能力。

案例三:O2O模式第三方提供商——

客多:O2O促成商圈联盟

位于芝加哥的消费研究机构ShopperTrak近期发布报告称,由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包括百思买在内的零售商们所依赖的“将消费者吸引进来,然后诱惑他们购买并没有购买计划的产品”的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

带来威胁的正是随着对互联网越来越精通的消费者们通常在出门之前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他们一般会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然后付款离开。百思买这类传统的零售业盈利模式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传统商家如何减轻互联网带来的挤压,思路之一就是传统商家必须实现与线上相连接。但对传统商家来说这并非易事,广州客多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客多)CEO郑志祥正是看中这个商机,选择了一种先以商户为中心的从线下到线上的(Offline to Online)O2O模式打开市场。

以商家为中心的O2O

与通常从线上再到线下的O2O不同,客多是先从线下聚集商家再逐步走向线上。简单来说,客多通过其研发的一款叫“客多宝”的软件,以城市同一商圈内非同业商户合作、客户共享交叉营销为核心,为中小商户提供整套本地营销工具和服务。

对商户来说客多提供的是基于软件建立的“会员推广营销+商圈联盟平台”,对消费者来说通过客多网发布的联盟商家优惠券可以享受到实惠。安装有客多宝软件的商户、周边店铺,可以直观看到会员的消费情况,主动选择跟谁合作,如何结成异业商圈联盟。在郑志祥看来,他现在需要做的不是从线上帮商户导入用户,而是通过商圈概念,将一条生态链上的不同行业企业、但是能建立消费关联的商户实现消费者相互导入。举例来说,在一个客多建立起的广州天河城商圈联盟,消费者在理发店消费完,可以在店堂液晶屏上选择一家在周边打八折的日本料理店去吃饭,而这张打折券基于两个商户的联盟可以跟理发店直接索取。作为理发店,只需要登录客多宝软件后台,将优惠券直接冲入消费者的手机号码,存在虚拟客多卡中即可。

在优惠券背后,具体客多宝是如何来帮助商家做相互营销、交叉营销的呢?“我们一方面把商盟中商家列出的优惠信息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库分析记录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等,通过分类整理,把最适合他们的商家信息,在最适合的时间传递给最可能的潜在客户,从而让客户自己上门找到商家。”郑志祥表示,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以及以温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商家优惠库和消费者数据模型都已经基本成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产品,做好各个城市商圈的调研,进而走向全国市场。

只针对商户收费

相比较目前的团购网站,首先是线上做流量,聚集消费者,然后把这些流量导入给传统商户,但通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或是完全为便宜而买,难以产生二次消费。由于国内团购竞争激烈,团购价格一再触及底线甚至不惜伤害商家,这实际上是以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在做。而客多的模式是先解决商户资源,通过商户间精准营销,聚集到足够多的商户资源,通过为其提供管理和服务能成为驱动用户消费的第三方。有着发布优惠信息的优惠库,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商圈消费半径,相互的优惠信息推送都会给商家带来真实有效的用户消费。

实际上客多所做的就是向商户提供了一个相互营销的模式和平台,郑志祥告诉记者,目前客多收费方式分两块:商家年费和周边增值服务费。如果商家使用客多宝,会收取年费。视商家的规模,年费主要分几个等级,有小店铺版、企业版和连锁店版,比如像小商户一年大概六七千元年费,而连锁店可以达到几万、十几万甚几十万元的年费。同时,客多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如果商家使用这些增值服务,则需要按实际数量来缴纳相应的费用。

不过,由于国内大多数服务型商户互联网程度不高,目前还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培养。据悉,全国40个热门城市大小餐饮、购物、娱乐、美容美发、健身、酒店、生活服务的总商户可达200多万家。而这些目标客户具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市场推广预算不多、缺少营销管理工具和能力、渴望精准有效又价格适中的新型营销方式等。基于这些需求,客多的盈利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随着这些店主逐渐加深互联网化,今后是否还需要一个平台、花费高昂的年费进行推广则是一个未知数。

做app推广要认真对待中小渠道

这几天看到几篇文章,都是吐槽app推广太难做的,什么这个没量,那个没量,这个价格太高,那个价格太高,出去聊了一圈,大家都说难,我感觉大家真的是太浮躁了,太负能量了,所以我就写一些正能量的文字给各位行业同仁打打气。

请不要抱怨,先做事

在一个公司做一件事情,我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这个说一堆原因,说没有效果,那个说档次太低,不值得做,本来有的人想做事,如果被同事,被老板几次三番负面情绪,大老板主义阻挡下去,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做了。

先说,做事,那些说这个不行的人,你去做了吗?你做的时候细心了吗?你认真对待每个细节了吗?很多人说做沙龙,做活动没有效果,我觉得这是目光短浅,如果你想做一场沙龙或者活动天下人皆知,那大家都去做了,很多时候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换句话,你吃一次饭,就能长大么,还是要吃很多次。

现在很多公司雇佣一些没有经验的人,或者高学历的人,这些人没有从底层做起的经验积累,好高骛远,央视一套报道最有效果,你能上得起么。我曾经做一个公司的市场,做了很多沙龙和活动,后来发现,公司网站搜索引擎带来流量占比到40%, 没做之前还不到1%,外在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多提升。

所以说,别看一个事情没有效果,就不去做,其实在做的时候这个是量的积累,猎豹上市了,大家都觉得傅盛多么牛逼,但是你们可知道,他曾经让技术分析了将近300个流行app的程序,为了做到不清理到正常程序,那是多大的工作量。所以成功源于细节,成功源于积累,把细节做足了,成功是必然的。总是抱怨,而不去做,那你一定不会成功。

请认真对待中小渠道

态度决定一切,现在大家都想从大渠道要到量,为什么,因为大渠道有量,但是你有钱么?大渠道也要赚钱,也要生存,对方也有KPI,凭什么为了你的“饭碗”不要我的“饭碗”。所以,很多渠道人员太浮躁了,大渠道上不去,中小渠道看不上,就像找对象一样,你看上了高富帅,高富帅看不上你,不是高富帅的你还不愿意要,到最后一直单着,单到徐娘半老,韶华失去,一切没了机会。推广也一样,过了app这阵“台风”,你想飞都没有机会。

中小渠道,拐拐角角都不要放过,对于中小渠道,你如果搞好了关系,来的量也是非常可观的,记得我们当时有几千万用户的时候,我还找小渠道要推荐位,还有几个wap站,带来了很大的流量,而且我还发掘了很多不知名的牛逼的渠道,所以别老是盯着大渠道,中小渠道,拐拐角角要认真耐心对待,把每个渠道的最大价值做起来,做渠道推广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找到一个大家知道的渠道,而且你找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大量渠道,大家都不知道。拓宽渠道的视野,就能找到更好的渠道,就像把妹子一样,你总是说自己学校的美女少,你不会到学校旁边的村子里看看,说不定就会发现美若天仙的村姑。渠道也一样,公交车上的wifi,链接后,能下载APP,这个也是渠道,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呢?据说,这个wifi架设了1万多辆公交车,你可以估算下访问量应该不会太小,当然这个数字还在扩张,这个也是一个渠道。所以,做渠道,中小渠道,不要放过,如果等大家都知道这个渠道了,你也就没有了机会。

请先交朋友

现在做商务浮躁有海水不可斗量感觉,之前参加一个行业沙龙,换名片第一句话,你是渠道吗?当时我就想,我脸上写有渠道两字吗?你见做渠道的,有量的,脸上都写着渠道,大量吗?连名字都不问,直接上来就是要量,要渠道的。试想下,那些渠道从业人员,每天被N多人这样像要饭一样要量,他是多么痛苦啊。就像把妹一样,你连名字、爱好等情况都不了解,你上来就说嫁给我吧,妹子肯定被吓跑了,脾气好的可能会说你神经病。所以,先做朋友,关系好了,谈合作都是非常顺利的事情,即使谈不成合作,也可以交到一个朋友。这个和把妹一个道理,你带着一张阴谋脸,反而更不容易成功,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对待渠道从业者,可以先建立关系,做朋友,后期根据双方各自需求变化进行合作。移动互联网行业是个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合作不成,也许明天就能合作成。最后,希望各位同仁能放掉浮躁,细心做事。

app开发公司应该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

没有较大改进的应用升级不但起不到提高用户注意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干扰用户的副作用,对于开发者如此,对于应用市场更应注意。

虽然谈不上是一枚手机控,但对于那些流行、有趣、实用的 app 我都忍不住要逐一尝试。一时兴起发现了款不错的 app,总忍不住去使用一段时间。待自己把这款 app 操作熟练之后,一旦有时间心思又花费到寻找另外一款 app 上。随着一款又一款的应用被放入我予以不冷不热态度的集合之后,你对于这些应用所能带来的价值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每次遇到某些需求,只要将你意识中最合适的 app 挑选出来即可。

因此,一款 app 给用户留下的初始印象是影响用户日后对待这款应用态度的最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功能定位相对单一的 app 来说,就我这枚普通用户而言,我对款 app 的功能早已了然于心,纵然你一味地更新版本期望提高对你的关注,但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无谓的升级之后,迫使我对于你功能定位拥有更透彻的了解,但对于你升级的期待变得越来越小。

升级和功能分类有关

在品类众多的 app 中,我将他们大致分为「必用的」和「想玩的」两类。必用的这类并非只有输入法、播放器这些装机必备的应用。如果我们经常出入陌生场所,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地图应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图应用同样可以算得上必用应用。同理,手电筒、日历、照相机、录音器等应用就都算得上是「必用的」。而对于新闻、聊天、笑话、阅读、社交等在想要放松时,按照自己心情、第一意识、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来挑选的应用。我将他们划分到「想玩的」这类。相比之下,必用的这类应用在功能上已经难以出现较大创新,想玩的这类则可能出现更多好玩、有趣的创新。所以对于那些功能上创新难度极大的应用,你是否和我一样只期望他们能够慢点更新呢?

不管你是否拥有所谓的强迫症,在大多数和我一样受到「新版本就更好」的主观意识影响下,如果是在 WiFi 环境下发现有 app 又需要升级了,由于在时间和流量上都不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果断地选择升级变得非常之自然。但在网络环境不好,上网流量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些并不是不升级就无法使用的应用自然也就没有闲情和耐心了。由于应用市场软件或者应用本身一度期望通过接连的升级状态提高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就不停地在我们并不乐意升级的时候弹出状态提醒,对任何用户来说,绝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当我们发现心中之不畅都是被这同一款应用制造出来后,无论这款 app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多大的帮助,我们对于「始作俑者」的印象也必然大打折扣。

频繁更新的背后

很多 app 每次更新升级后都会告知我们所做的优化:添加了什么英文名的技术、升级后的大小只有多大了。但是对于我们这类小白用户而言,这有什么非常重要的意义么?倘若每次更新升级之后,app 运行速度明显变快、上网速度明显加速、功能上更加强大全面的话,不用提醒,我们都有可能守着关注你最新版本的信息吧。然而真正做得到的又有几款?

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提示我们将 app 升级的并不是 app 自身,而是一个又一个应用市场。刚刚使用某款应用市场将一款应用升级之后,另外一款应用市场却又提醒我们这款 app 要升级了。有这么快吗?有这么巧?竞争、圈地、用户数量、盈利,一个又一个的词语被添加到应用市场之后,应用市场也就有可能会对我们普通用户失责,通过诱导我们的升级提高他们的关注度,甚至获取一定的收入。这就令我们对这些频繁升级却又看不到什么明显改进的用户将矛头指向了 app 开发者们,既然如此,那么 app 开发者们就应当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和相应的回应来告知我们,开发者并不是强迫骚扰我们更新升级我们 app 的人。

所以,如果 app 开发公司们能够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要么尽量在每次更新之后都能够给用户带来明显改进的应用,要么就将应用的升级时间再推迟一点,让我们对这款 app 的更新规律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 app 们的误会也就更小。app 们,如果说每次更新升级都算是小说里面的一枚救命神丹,当你确信自己在正确的环境下吃下这枚神丹能够令你起死回生,功力再进一步的话,再使用这枚神丹吧。谨慎使用,次数有限,只有在你了解用户、尊重用户的时候,才能够对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才知道现在到底是不是升级更新的好时机啊!

移动购物在用户体验上如何突围?

产品货不对版?尺寸大了?我们在网购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网购回来的商品货不对板、尺寸不合适都是常有的事情,卖家认账还好,换货起来还比较容易,不认的话,什么心情也被这破坏了。如果在网购之前能可以体验到产品的话,那确实是为顾客带来不少的方便。这真的可以实现吗?最近,在朋友圈发现一条这样的信息,“某商店里面的商品均带有二维码,顾客可以直接扫二维码付款,现场提货,也可以先放入购物车,回家下单,快递送货上门。”这是一种线下实体向移动设备转移的趋势,也就是实体购物移动化。

这种购物移动化多数都是自己的店铺,主要以商场、商店、百货为主,它利用“全渠道零售思维”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对接,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购物服务。此时此刻的实体店,就相当于一个产品体验店,无论是先在网上看好产品,然后到实体店体验产品,还是先体验产品,再付款提货,整个过程都在环绕着体验在进行,缺少了体验这一块,就跟传统的网购无异。所以,实体如果想在购物移动化上有所作为,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疆土,服务要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都离不开产品跟服务,我认为好的产品跟服务,必须是理性与感性兼备,直戳人性的,难道不是吗?只有不断满足人性的多层次的生理跟情感需求,才能把握用户,拥有发言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中国人做事情,喜欢扎堆、喜欢跟风,众筹平台就是一个好例子,点名时间、酷望网兴起,随后就跟风诞生一大批众筹平台。随着微信的兴起,购物移动化的流行,接下来会有更多微信卖家演变成实体店的拥有者,也有更多的实体店打通端口,接驳微信。如此的话,竞争压力变大,作为实体如何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把握市场呢?

先有粉丝

新生事物的机遇与挑战往往都是相生相伴的,移动购物虽然可以体验到产品,轻易地获取产品信息,但跟传统的网购平台相比,优势还不是很明显。现在是粉丝经济的年代,有粉丝就有经济,对于移动购物来讲,再好的服务,也需要用户粉丝的来体验。如何吸收粉丝?在利用微博、微信宣传的时候,必要传播有价值、有水平的内容,千万不要在网上随便找一遍资讯在发到微博微信上,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掉粉。这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微信微博作为购物移动化,传播内容的重要手段,必须要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内容,向粉丝普及产品概念、产品价值,只有让粉丝在你的产品中找到归属感,认同你的产品价值,才能获得粉丝高忠诚度的信任。

粉丝互动

所谓众口难调,要同时满足每一粉丝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必须要随时跟上用户粉丝的需求。利用微博微信与粉丝保持互动,让用户全程参与到产品与服务的体验过程中,进而了解用户的体验需要,然后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产品服务不断做出调整。利用微信微博的等社交工具,对品牌里面的用户,进行投票活动、促销活动、产品体验活动,或者是邀请粉丝参与产品策划、促销、定价等,然后把用户带到实体店去,让用户享受实体提供的产品服务。

合理的营销

购物移动化,有粉丝互动还不够,还需要合理的营销,软硬兼施,才能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里的营销是指体验营销,好的体验营销不但可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感官参与,同时使得产品服务得到优化跟提升。类似体验沙龙、讲座、主题会交流会这些体验手段都可以去尝试,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产品、体验到服务,然后对品牌价值产品认同,另外通过体验营销而获得的粉丝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年代还是互联网年代都离不开营销,再好的品牌也需要营销。购物移动贵在体验,缺失体验,便成了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移动购物需专注体验,在营销中注重体验,利用体验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服务,从而构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