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交易实现跨越,还需翻越三座大山

三家电信运营商对于流量交易平台的布局在2014年初步完成。最先开始的是中国电信的“流量宝”,之后有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中国移动的“爱流量”,以及虚拟运营商阿里通信的“流量钱包”和京东通信的“流量银行”。所有这些产品要解决的用户痛点以及业务逻辑大体上是相似的,只不过由于起步早晚不一,发展程度不同而已。传统流量销售方式与语音、短彩信相同,用户体验并不好,带来诸多诟病,如流量价格偏高、过期清零、不能转送等。流量交易平台就是从解决这些需求起步。

一、流量交易平台的四个创新点

一是平台化。运营商传统业务销售、套餐消费都是要么是2B与企业直接发生关系,要么是2C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流量交易平台的经营思维有很大转变,从简单的面向单边市场转向同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边市场,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运营商之间的流量价格竞争困境。而且,通过双边市场的扩大与发展、提升平台服务,能够谋求新的增值。

二是货币化。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流量交易平台上,流量拥有了类似的属性。如在电信流量宝中,可以通过活动赚取流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消费。通过流量钱包实现流量的零存整取、随用随兑、流量转增、永不清零等功能,利用流量币可以实现兑换三网流量、共享转增、支付虚拟产品等。

三是社交化。主要体现在流量的获取与分享上。微信红包、滴滴红包大家耳熟能详,通过发红包、抢红包和分享的方式,短时间内大量用户参与并乐在其中,这是社交化运营的典型案例。流量红包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企业借助流量交易平台建议方案,策略相关活动,用户通过做活动、玩游戏等娱乐方式,免费获得流量,同时企业实现了品牌、产品传播效果,实现了双赢。

四是媒介化。流量交易平台能够成为企业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电信运营商的海量用户、流量资源是企业比较看重的地方。通过社交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动员目标用户群体,实现营销宣传目的。同时,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宣传覆盖范围,让企业感觉到每一份钱花到了实处。

总结这四个创新点:平台化是电信运营商经营流量的业务模式,货币化是在平台模式下流量被赋予的新的属性,社交化和媒介化一个侧重连接消费者、一个侧重连接企业,两者结合促进平台用户的规模与粘性,实现平台的发展。

二、可以望见的美好远景

从当前的创新切入点来看,每一点都可以继续深入,或者部分切入点不同程度的深入,有效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是电信运营商规划和探索的方向。

在平台化方面加强服务力度。流量本身能够给双边市场带来的粘性还是不够,用户有一定的需求,但不是刚需,需要考虑更多的平台服务。在流量交易平台上,用户是核心,让用户活跃起来才有更多企业的进入,形成规模效应。如何结合企业的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并让用户充分参与,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货币化方面丰富销售场景。充话费、流量直接消费是最简单的需求,也是最简单的业务场景。既然流量交易平台已经考虑了虚拟货币(如牛币),那么在货币使用场景上可以再迈出一步。最简单的,运营商本身的音乐、动漫、阅读等需要收费的业务,可以用流量币来购买;与和合作伙伴积分打通;在合作伙伴的商城或者商城购买实体物品。

在社交化方面与社交软件有机结合。单独推广APP的成本还是很大,如果相关的功能与服务于社交软件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滴滴有自己的软件平台,同时与微信融合,在使用上、传播上都更加便利。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交软件,也可以考虑与微信等合作,充分利用流量资源的优势。

在媒介化方面向销售渠道化转变。宣传是只是手段,只能让用户知晓,宣传的目的是终极让用户产生购买意愿或者分享、引导其他人购买。流量交易平台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媒介,再加一把力,在购买与支付的激励上做进一步的创新,能够进一步发挥平台效应,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

四步走之后,流量交易平台将从一个部门级产品变成公司战略级平台,成为流量经营的重要抓手,那时或许能够承担起中国电信“去电信化”、中国移动“拥抱互联网”等战略主张。

三、还要翻过“三座大山”

我们看到了流量交易平台的产品与业务创新,也可以憧憬它的美好未来,但是在商业面前还是要务实一些。就拿最先起步的流量宝来说,也面临着诸多残酷的现实。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最大化的统一内部认识,获得更多的支持。经过快一年的发展,流量币仍然不能兑换中国电信的一些阅读、视频等方面的虚拟业务。可以看出,流量宝在内部认识和战略定位上亟待提高。对于在电信运营商来说,流量经营应该是公司战略级议题,是集团市场部门的核心工作。所以,在流量宝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在整个电信集团内如何定位?何时投多大的资源?市场部门的流量管理有多大的权力?流量宝的经营能够保持多大程度上的市场化?这其中涉及到的责权和利益问题更是纷纷扰扰。

其次,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如果真能实现三网流量兑现,对于用户来说确实是好事。但是,对于起步较晚的联通和移动,能甘心让电信走的这么快吗?据我了解,中国移动目前还没有松口,哪怕是市场化的方式购买流量这个口子,也没有开。这就是竞争,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短期盈利固然重要,但是让竞争对手占据先机,将带来长期的问题。所以,一定时间内,三网流量兑换实现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第三,如何规避即将到来的政策风险?流量宝被赋予了货币化的属性,但流量货币可以走多远呢?可以简单看下监管情况。2014年,整个金融业被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显得异常焦虑,各种政策频出,限制大于支持。这样的背景之下,电信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可能成为金融的新变量,加剧金融的复杂化,加之运营商作为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在金融监管等方面将给运营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阿里通信的“流量钱包”在“斗争经验”和机制灵活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这是压在流量交易平台上的“三座大山”。除此之外,在产品的易用性、推广上都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相信接下来三家运营商及诸多虚拟运营商势必会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毋庸置疑的事,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每向前走一步,都是步履维艰,实现美好远景,还有很多路要走。

北京app开发公司

智能家居APP:快步走在成熟路上

互联网厂商与传统家电厂商的抱团游戏,从来没有玩的如此紧张激烈过。

小米投资美的刚刚过了一个月,一直把小米当做假想敌的魅族也迅速的与海尔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考虑到海尔手机目前还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状态中而魅族也断无送艺术下乡的可能性,那么双方合作的目的就很清晰了:智能家居。魅族有手机更有情怀缺的是家电产品线,海尔纵横“黑电白电”两条道三十年唯独手机一直没做起来,双方实在是互补的水到渠成,搭配在一起那就是完整的一套智能家居控制解决方案哪……

如果说2013年是智能手机大爆发之年的话,那么2014年被称作智能家居年则毫无争议:在这一年中,Google收购了NEST,Apple推出了HomeKit智能家庭平台,Samsung等大厂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时间智能家居在国际上这个词大热,频频见诸于各科技媒体,国内的智能家居企业也不甘寂寞,同时搭上智能硬件大潮,像智能插座、智能摄像头等小智能家居硬件更是层出不穷……难道说智能家居行业真的到了爆发的时候了?

相对于部分人持续唱黑智能家居产品或行业来说,我们的态度可以用一个外交词汇来回应,那就是“谨慎乐观”,毕竟智能家居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用户认知、技术成熟度、产业环境都已经非常清晰的节点上,对于有志于在智能家居行业有所作为的企业该是加大投入跑马圈地的时候了,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对于智能家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用户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智能家居这个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虽然当时人们对于智能家居而言更多的直接感受来自于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描绘,但智能家居历史上标志性事件-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为自己花费巨资将豪宅打造成智能家庭,使得更多的人们意识到智能家庭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科幻产品而是已经一步步的接近我们身边。虽然影视作品对于智能家居的描绘中带来了一些类似于隔空取物、瞬间移动等在现阶段还近似于幻想的想法,但同时也将语音指令、远程控制以及双向视频通话等在技术评估上具有可实现性的场景介绍给观众并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这些科幻电影的受众-少年儿童的成长以及知识层面上的丰富,对于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形成了自然而然的认可。

其次,相关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在规模生产上有了可实现性。上文中提到的比尔盖茨豪宅虽然已经切切实实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当时这座豪宅所使用的大部分技术还不属于成熟技术,这种强扭不甜的瓜的做法也造成了比尔盖茨为了智能化而付出了六千万美元的昂贵代价,如果我们回顾这座豪宅所带来的几个体验,例如访客识别、无线摄像头追踪等等,会发现想要提供这些解决方案的技术成本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一部普通配置的智能手机在人像识别方面已经能够提供不错的用户体验,而无线摄像头的成本已经能够降到200元人民币以内,获得这些提供智能家居核心功能体验的部件成本的大大降低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已经为在普通消费者中普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后,智能家居的相关产业已经蓬勃发展,短板已经逐渐被补齐。智能家居行业之前未能够加速发展,行业环境的迟缓起到了重要的阻碍作用:想要让自己的家庭智能起来,只能在房屋装修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准备,由于产品的不规范性导致在装修时潜伏了大量的麻烦,不光在装修的时候要打桩埋线甚至定制某些配件,后期维修保养更是艰难。就以智能家居的重要一环-设备控制而言,不同的智能家居产品都需要自己的无线甚至有线遥控器,在完成整体家庭装修后会发现家中多了一大堆的遥控终端,不仅不好管理而且使用相当复杂;而在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后,智能家居产品的安装不仅变得更加简单,在控制方式上也以手机为中心,采用“无线+手机App”的形式不但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研发制造成本,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也非常明显,而想要实现这样的方式,也是和智能手机行业离不开的,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才解决了之前智能家居控制的老大难问题。

对于智能家居行业而言,今天的红火只是行业走向正规发展的开始,要达到“爆发”可能还需要3-5年的时间,但是我们毫不怀疑,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技术的高度整合,智能家居行业成熟的速度,已经是越来越快了。

点餐APP上演补贴肉搏战

“本来餐费是20元,因为有优惠活动减了10元,然后用微信在线支付,再减了8元,最后等于花了2块钱而已。”在五羊新村附近上学的学生小李饶有兴致地说着最近在外卖平台的订餐经历。这种疯狂的补贴正在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等外卖平台激烈上演。

  在这类打车软件的烧钱背后,外卖平台又迎来新一轮“炫富”时刻。在美团18日晚间正式确认获得新一轮高达7亿美元融资之时,饿了么获得了某互联网巨头数亿美元投资的消息又传得沸沸扬扬。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饿了么不置可否,仅表示暂时还没有确切消息。

  “现在大家在培养用户的习惯,让用户产生粘性和需求之后,这些外卖平台才能进入到正常的盈利模式中。”艾瑞咨询集团餐饮O 2O分析师刘晓煜向南都记者表示。不过在刘晓旭看来,除了烧钱,这些外卖平台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餐饮商户,都仍要下功夫做好粘性培养。

  烧钱大战:5折吃外卖

  和打车软件一样,伴随着背后投资方的热捧,这轮烧钱战一直未停歇。2013年12月,淘宝推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背靠着土豪“阿里”,淘点点开始砸市场。返50%红包或者是第二单免费的补贴,阿里一出手外卖市场即一片腥风血雨。

  在去年5月份获得大众点评网8000万美元投资之后,去年8月份,“饿了么”联合分众传媒,在上海推出20万份免费午餐活动,每份20元,共计400万人民币。

  现在,找到了现金“奶牛”的外卖平台仍在狂烧钱,不过烧钱的重点除了“吸粉”之外,还延展到移动支付上来。

  以天河餐饮商圈为例,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斗得难解难分。饿了么的补贴分为赠送红包和在线支付减餐费两种。南都记者尝试在72街点了两份餐,原价50元,其中一份套餐正在做原价25元,限时秒杀10元的优惠,订餐费共35元。另外选用微信支付,再减免10元,最终餐费仅25元,等于打了5折。

  而在这个商圈的多个餐饮门店,均在进行在线支付可减免餐费的优惠促销,比如购满29元减10元,满39元减14元,满49元减18元,满59元减21元,等于享受低于6.5折的优惠。

  美团在移动支付的补贴力度更厉害,首次用在线支付下单立减18元。如非首次下单,也可享受约6 .75折的优惠,比如满30减10元,满40减13元,满50减15元。

  不过相对于打车软件在一个城市“普天同庆”的补贴,外卖平台会针对不同的区域或商圈进行不同力度的补贴,更具针对性。

  一位天河商圈餐饮企业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不是平台上所有商家都会有补贴,不同商家获得补贴的力度也会不一样,而且不同的商圈是错开促销的,有些促销可能只做几天,有的则会做一两周。”

移动互联网APP搅动汽车后市场

车蚂蚁、卡拉丁、有壹手、A车站、捷驶星、好快省,这些玩家在2014年纷纷进入汽车后市场,开发app为消费者服务,也遇到了一些相同又不同的机遇、竞争和挑战。

“车蚂蚁未来要成为像阿里一样伟大的公司。”车蚂蚁创始人李立恒说出这句话时,他面对的不是趋之若鹜的“粉丝”(虽然他很有范儿),而是几十位将信将疑的汽修店老板或员工。

那天是11月18日,李立恒第一次在这些人面前亮相。虽然这些人已经多多少少知道车蚂蚁是一家可以为汽修店带来订单的互联网公司,但眼下他们还很难彼此理解。“现在中国有九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你们懂他们吗?”他把问题一个个抛向听众,仿佛很享受这种有些布道式的氛围,还时不时地打个响指。

虽然从来没有开过快修店,但并不妨碍李立恒在结束阿里十年的职业生涯后,转身跳进了汽车后市场这个汪洋大海。在他看来,缺乏信任,不透明,服务差,效率低下……这些令人挠头的所谓行业“痛点”,不正是互联网自我证明的绝佳机会吗?

事实上,投身其中的创业者们本能地有种即将发现新大陆的冲动。光是下面这一串数字就能让人心跳加速:2013年,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还只是在汽车保有量1.3亿辆、平均车龄仅4年左右的前提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平均车龄的增加,预计未来十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万亿-5万亿。

在庞大的“蛋糕”面前,他们不怎么把财大气粗的汽车经销商集团放在眼里——尽管在过去十年,后者在后市场扮演着既得利益者的角色。在颠覆者看来,汽车经销商集团更像是其重塑市场格局的绊脚石。

即便是上汽集团也在10月份宣布A车站正式上线,开始以开直营快修店的方式切入汽车后市场。这让外界捕捉到一个极为刺激的信号,就是整车厂商也跳出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冲在了第一线。

这个群体的共同之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有人希望突破规模和品牌的魔咒,成为美国NAPA那样年营收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行业巨头。NAPA是美国最大的汽车维修网络和最大的独立汽车配件经销商。也有人以阿里巴巴为榜样,希望站在互联网的制高点由上而下地改造早已问题重重的汽车后市场乱象。还有人在互联网基因方面没什么亮点,但早已在后市场领域耕耘多年,以吨位论,堪称“航空母舰”。

若干有风向标意义的文件出台,也增强了颠覆者的信心。

2014年9月,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利好消息不少,比如2015年起,所有上市新车必须公开维修技术资料,以及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向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这意味着之前让创业公司头痛的车辆技术数据和配件来源这两大难题,解决起来将变得容易。

此外,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2014年10月失约后,也将在2015年1月正式开闸。这意味着之前保险公司跟4S店之间绑定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车主在选择服务时的自主权也会随之增强。

还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点吗?

线上狂欢

今年4月,卡拉丁董事长季成在一次论坛上看到的数据更加坚定了他对公司的发展信心。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车主常规维修保养至少半年一次,五成以上至少三个月一次。随着车龄的增加,非4S店将会越来越受青睐。在1-3年车龄的车主中,约三分之二是在4S店保养。而当车龄增加到5-10年后,这一比例不到10%。

卡拉丁就属于“非4S店”中的一员。汽车后市场服务种类多样,但卡拉丁只选择了保养这个环节,为车主提供机油三氯保养、更换防癌滤芯的服务,而且是以上门的形式。

在2012年选择这个业务领域切入后市场的时候,季成接触过的所有人都不看好。但卡拉丁用两年的时间把所有的工具微型化,技师只要五分钟就能把所有工具塞到捷达、POLO甚至奥拓的后备厢,并且把所有服务上门流程标准化,做成一个手册。季成的想法是,做标准化才能复制,才能做成大事。

季成本人在保险行业待过20年,早期的卡拉丁更像一家服务公司,通过电话预约服务,人工下单,主要面对的也是过去的保险和熟人客户,以及一些集团客户。

2013年5月,季成第一次使用e代驾服务,很受触动。“e代驾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通过互联网应用改变人们生活的和行业形态的公司。”他回忆道。

2013年的七八月份,季成开始重组公司,增加移动互联网基因。公司创始团队中增加了两名成员,其中贾继平是季成1999年就认识的朋友,在商业拓展和投融资上都很熟,而申华章则被称为加州理工男,“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感觉特别好”。

这一年的8月8日,公司正式改名“卡拉丁”,成为一家以移动互联网为手段的汽车服务公司。之前公司给客户下单前,需要跟配件厂商等各方面联系,报价就需要二十分钟,现在客户自己在网上可以直接下单,操作只要一分钟。公司的后台系统则向顺丰和京东学习,每个技师的手机上也会安装一个APP,可以跟踪工作进度和查看订单情况,类似于顺丰快递员工手持的“巴枪”。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效率极高而且没有店面租金等固定成本,保养技师的工作收入成倍增加。季成算过一笔账,每台车辆的保养用时平均45分钟,加上路途30分钟,一个订单的用时为75分钟。以每天八小时工作制计算,除了吃饭半小时,一名技师一天可以接六单。卡拉丁每单给员工提成30块钱,再加上基本工资,技师的月工资可以达到6000-8000元。

现在,季成可以说上门保养也已经像e代驾一样,成为一种新的服务品类。这个品类也吸引了其他创业者的眼球,比如e保养、易捷卡等。

有壹手创始人周槟是季成在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同学,前者也在尝试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让钣喷快修业务变得“轻”起来,车主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解决车身钣喷的一系列问题。

“(这个领域的投资)非常热。”季成说,一家创业公司被十几家VC/PE猛烈追逐的报道时有出现,季成也有跟若干波投资人谈到深夜的经历。

在这种趋势下,创业公司对有互联网背景的人的渴求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几乎成了每家创业公司的“标配”。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某创业公司就正准备从BAT引进一位互联网背景的合伙人。不过现状让创始人有些心情复杂。

“挖疯了,”他叹了口气说,“现在从BAT随便出来一个人,哪怕他就是一个产品经理,跟你谈都希望是合伙人,自我预期太高了。

怎么降低苹果APP上架被拒风险?

许多小团队的ios开发完成上架过程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次又一次被苹果审核拒绝,每次重新申请花费一周甚至更久时间,经常一个版本上传成功至少花费数月时间甚至半年多,严重影响产品市场推广。

笔者在接触许多小公司苹果开发人员过程中,发现在小团队,技术人员往往都是半路出家的ios开发新手或者工作经验最多一两年,他们上架的产品可能最多就一两个。开发过程中许多该注意的没注意,导致后续上架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而被拒绝。我了解到的被拒理由有程序奔溃,产品图标与苹果logo太像,隐私协议缺少等乱七八糟一堆原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小团队苹果开发测试流程相关。许多小团队产品上架之前流程是:

上述流程可能是目前许多小团队开发ios产品常用的流程手段,与小团队人员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相关,但上述流程存在几个漏洞问题。

1、 开发人员不了解甚至不关心苹果的许多条款协议,只是简单实现功能,这是在无视苹果审核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制定出来的条款协议;

2、 测试人员往往都是公司的业余测试人员,不了解苹果的条款协议,开发人员也没有明确告知,这又在苹果审核人员胸口插刀呀;

苹果的条款协议有几十页,一条条细细看下来确实很累,也很难记住。不过苹果商店做了那么多年,又那么多先烈和先驱贡献了那么多的经验,细细去看发现大家死的理由很相似。

主要有程序奔溃、数据不真实、UI设计、隐私保护等几大点(具体可以百度搜索苹果被拒原因,基本上差不多那么几种原因)。

如何避免上述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拒绝呢?其实只要在上述流程中加两个两个步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产品上架被拒风险。

没错,培训!那些被拒的原因,你上网搜索后发现其他人员也经常遇到,要是把事后了解放到事前,那么被拒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后面附上常见的被拒原因(各位百度搜索可能更详细)

1、程序有bug,程序不能启动,或者中途退出。2、绕过苹果的付费渠道;3、图标不能点击4、侵犯别人的权利;5、有不良信息;6、诱导用户;7、不要把苹果拉下水(搞活动什么要声明与苹果无关)8、UI方面问题;9、弱智错误

智能手表应用APP是什么样子?

新华网11月3日电 据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报道, 我们在今天了解到, Sonos正与谷歌智能平台Android Wear合作开展beta测试,这对曾经梦想通过手腕设备就可以切换歌曲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只是通过智能手表控制播放列表,对许多人来说,其吸引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请告诉我们:你梦想中的应用程序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已经关注智能手表的开发团队,或许你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很棒的想法。如果你还对其保持怀疑,请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应用程序,会让你想要拥有一块智能手表。我们将在下周发布最好的评论。

HTML 5 标准定了,哪家欢乐哪家愁

10月28日,万维网联盟(W3C)宣布HTML5标准最终制定完成并对外发布,这对于HTML5来说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这也意味着,Native App和Web App之争即将尘埃落定。

一个标准的制定为什么耗时8年之久?表面看来,W3C在推动HTML5前进,但背后究竟是谁裁定了HTML5的命运?为什么说,标准的完工是几家欢喜几家愁?HTML5标准完工能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带着这些问题,《商业价值》记者在第一时间专访了云适配创始人兼CEO、W3C中国区HTML5布道官陈本峰。以下为陈本峰对HTML5标准制定完成事件的解读提炼:

1.耗时8年 HTML5终完工,提前了六年

HTML5作为一个互联网标准,影响范围广泛,几乎所有人都会被影响,所以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很谨慎。其实,HTML5标准预定2020年完工,显然这对于从业人员来说难以接受,也不符合互联网思维。后来,HTML5标准制定遵循快速迭代原则,让开发者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HTML5的最新功能。后续几年里,依然会有HTML5.1以及HTML5.2陆续放出。

2.HTML5命运的裁定者,W3C

W3C的作用主要是协调多方意见,真正参与标准制定还是W3C的会员,诸如微软、谷歌、苹果。这些会员拥有提案权,W3C会把这些公司提案的初稿放到网站上,听取全球多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后才会定稿。当然,想要达成意见的一致并非易事,各家都会有自己的考虑。这就是W3C存在的意义,也是导致标准制定耗时较长的原因之一。

3.几家欢喜几家愁

Kendo UI在2013年进行的全球开发者调查显示,HTML5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跨平台应用开发工具。而标准完工对于开发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实现很多HTML5的酷炫功能。此外,也为浏览器厂商指明了道路,他们终于可以大刀阔斧的执行HTML5标准了。此前他们在HTML5标准的的支持方面有些迟疑,因为标准的不确定,浏览器厂商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完全遵循HTML5,一旦标准发生变化,浏览器厂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

然而,该消息并非皆大欢喜。HTML5标准的完工,无疑给Web App增添了制胜的筹码。这对于 Native App从业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Native App的周边行业,如App分发、App数据统计公司。与App相比,HTML5有很强的渗透率,微信朋友圈本身就是HTML5网页,能够寄生在App里。Web App体验不佳一直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浏览器性能支持不完整,相信标准完工后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改善。

4.标准完工 并不是句号

该消息放出后,陈本峰在朋友圈写到,“Native App和Web App之争不久就会有个明朗的答案。”显然,标准完工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方面,从一个技术流派迁移到另一个技术流派,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HTML5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功能,需要逐步实现。这个过程并非是0到1,而是从0到100的过程。比如说HTML5有1万个功能,很多应用不一定需要1万个功能,也许1000个就足够了。但对有的应用来说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浏览器将剩下的功能全部实现,开发者才能开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应用。

移动APP市场火热

中国软件网:App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并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13-2014年间,APP应用走到一个巅峰时段,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局势,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到移动互联的App开发市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客户对应用体验需求的提升,仅仅工具类的APP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APP社交化逐步成为开发者的焦点,然而对于行业/企业级用户,社交化的同时安全管理的问题凸显,以软件+硬件的一种新型APP模式似乎成为了目前比较看好的一种新形式。

App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并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13-2014年间,APP应用走到一个巅峰时段,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局势,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到移动互联的App开发市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客户对应用体验需求的提升,仅仅工具类的APP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APP社交化逐步成为开发者的焦点,然而对于行业/企业级用户,社交化的同时安全管理的问题凸显,以软件+硬件的一种新型APP模式似乎成为了目前比较看好的一种新形式。捷思锐科技自主创新研发的公网集群通信软件+硬件产品—-“集群通”应运而生,成为了“软硬兼施”的产品代表。
“集群通”起源于行业专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款基于3G/4G的公众移动互联网及终端的多媒体通信类APP应用软件。它拥有可灵活实现集群对讲、音视频通话、GPS定位、语音会议等功能的APP软件前端,全方位的管理平台软件后端,并配有有线/无线手咪、3G公网对讲终端、行业专用智能终端等定制化硬件产品。“集群通”软硬兼施的创新模式,在APP汹涌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客户提供从前端到后端,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轻松的满足生产管理、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行业多媒体集群融合通信需求,为行业/企业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安全生产、建立先进的企业级通信环境创造福音。
“集群通”APP软件+硬件的系列化产品诞生,改变了以往APP软件的存在与使用常态,不仅提供搭载于智能终端的APP软件,还提供可对前端用户可管可控的管理后台,以及定制化的智能终端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形成行业/企业“私人定制化”的系列产品链。“集群通”通过创新的技术实现了以往专用对讲机才能实现的集群对讲功能,并同时实现了传统对讲机无法实现的语音会议、音视频通话、GPS定位、后台管控等功能,区别于大众化的社交网络APP,“集群通”提供了具有优质专业性的行业/企业级安全化、可管理化的内部通信软硬件。在APP不断涌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集群通”顺应了其发展趋势,以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占领专业化的行业市场,开启移动应用新的营销模式。

2014年软件行业市场风起云涌,全新的状态下的软件产业与传统软件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断,“第七届中国软件渠道大会”旨在帮助广大软件厂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秉承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搭建软件行业权威、导向性的行业平台,还汇聚了众多软件厂商的参与,将最新的软件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为各界参会嘉宾提供无与伦比的参会体验,致力打造软件产业的“权威盛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 家装团购线上发展全面启动

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代替的,而正因为这样,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异常火热,从而带动家装市场的迅速发展。在促进了家装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家装行业内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而且家装行业的分类十分复杂、细化,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一个共同的平衡点,因此,家装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市场,来奠基家装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互联网这一个新兴的市场正好满足了家装行业新的发展需求。

互联网在国内发展20年的时间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周末或者节假日,商场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好不容易挤到店铺门口,却也没了购物的兴致。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被各大传统行业所认知接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起来,让人们在家就能逛商场,点点鼠标就能购物,尽管如此,人们仍旧不安于此,希望能够在自己等车或者一些零碎时间来看商品逛商场,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APP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占据人们的手机,家装行业APP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适时而生。家装行业不仅仅搭建了自身行业的APP平台,还顺应时代的潮流,做起了家庭团购,让人们在最大实惠的前提下买到称心如意的家装产品。

网络营销专家杨先生表示,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化,而传统行业如果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退出这个市场舞台。网络的出现,让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让信息的传递也变得更加便捷,而在网络时代,信息对于任何人或者行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谁能接受到行业的第一手信息,或嗅到行业内的第一个商机,那么对行业的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家装行业而言,眼下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家装行业在汲取之前天猫商城双十一的营销经验后,也早早的开始准备这一场电商大战,试图在这样的一个黄金时间段,实现收益的翻倍。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叫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改变自身,那么,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淘汰。家装行业线上发展之路风生水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传统行业驻足移动互联网,期冀在这块天空下,使自身行业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5000万用户App的三大特征

截止目前为止,App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个,这个数据来自笔者曾经从业公司的蜘蛛抓取数据。App的数量很多,但是过5000万用户的App非常少,根据笔者近10年的行业经验,和一群朋友的讨论,还有一些公开的数据,列出来了过5000万用户的App,大概有30个,见如下名单:

微信、qq、陌陌、高德地图、新浪微博、老虎地图、我查查、ireader、墨迹天气、快拍二维码、正点闹钟、美柚经期助手、滴滴打车、今日头条、捕鱼达人、爱奇艺、唱吧、美图秀秀、camera360、淘宝、360卫士、携程、支付宝、大众点评、美团、、91桌面、UC浏览器、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优酷、酷狗、金山电池医生……

先说下这个数据,这个数据都是几百个行业一线推广伙伴选出来的,同时笔者也是行业从业者,从推广经验和感觉上来说,准确率在90% ,当然还是有可能遗漏的几个,保守估计过5000万用户的App应该达到40个,所以我就根据这些App分析下过5000万App的一些特征。

第一个特征:进入早,推广人员努力

这些过5000万的App,其中有一部分是入行早期的App企业,比如墨迹天气,快拍二维码,我查查,老虎地图,掌阅等,这些团队基本在10年左右开始做App,人数不多,属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草根创业团队,比较苦逼,首先是没钱,曾经和这些团队的早期推广人员交流过,大家每日的激活量大概在5万/个左右,早期推广App时,还是很实在的,不会刷榜,不会积分墙,大部分是刷脸要推荐,找渠道,不放弃任何一个小小的推荐位,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推广经验,加上早期竞争也少,很多时候,量还是涨的非常快的,所以在经过几年市场沉淀后,基本在12年过后,这些App都过了5000万,有的好推的,很早就过了5000万。所以,这些App能过5000万,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入行早,智能手机刚开始火爆,行业还属于蓝海,加上早期的产品切入点刚刚好,加上早期推广人员努力的结果。

第二个特征:平台好,引流大

除了草根创业的App,还有一部分就是出身名门的App,比如微信,qq,高德地图,360,金山电池医生,支付宝,淘宝,搜狗输入法,携程,等,一般bat背景的主要产品都能轻松的过5000万,主要原因是平台好,资源多,有钱砸,推广人员福利好,还有就是人多,产品经理也相当有水平,这些App能过5000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平台好,流量大,比如微信刚出来,腾讯的很多渠道都会帮忙推广,所以过5000万是个很简单的事情,还有360,主要流量还是来自pc端3亿用户的安全卫士的引流,还有就是淘宝的支付宝,手机淘宝,这些都很清楚。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草根团队都无法做个qq,做个微信出来,米聊的结局是不用猜测。所以,平台好的App过5000万是很轻松的一个事情,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过3亿。

第三个特征:有钱砸买用户

除了草根,平台好,还有一部分能过5000万用户的App,我感觉纯粹是钱砸出来的,什么叫砸钱,笔者觉得砸几百万的不叫钱,你看看滴滴打车,唱吧,陌陌,高德地图就知道,砸的至少都是千万级的,甚至上亿的,现在很多苦逼的小团队,天天在群里发着换量的广告,但是几乎看不到这些团队的推广人员出来换量,为什么,这些土豪基本靠钱砸,钱来自哪里?投资人。有句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就这个道理,砸的钱花了哪里?那就是内置,广告位,刷榜,刷榜一天好几万,对这些土豪App来说,小case,还有就是商店的广告位,一天也是好几万,对这些App推广人员来说,App推广的主要手段是花钱,哪里量大去哪里,所以说这些App能过5000万,大部分的用户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