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2O研究 ] 上门O2O,其实是个伪命题
火得一塌糊涂的上门o2o,作者为啥说是个伪命题?作者在围绕:上门O2O是否解放了手艺人;是不是能够降低了成本,提升效率;上门是否是必须展开论述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归商业本质,而不是要生拉硬拽一个O2O的外壳。
周红她爷是个农民,周红她爸是个农民,所以周红也是个农民。她出生在东北,在18岁考上大学之前对平翘舌是永远分不清的。四四四,十四十,十市是十市,市十是市十。
后来在北京四年大学毕业,奋斗了几年,虽然还没有找到高富帅过上梦想过无数次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太太生活,至少很成功的把自己的口音变成了海角七号女主的调调。自己也改名叫周泓,给人一种来自书香世家的感觉。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到了2014年,周泓发现,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富家小姐的生活了,因为上门O2O来了。
如果有必要,小红可以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早上起床叫一个到家美食汇的早餐,出门打个神州专车上班,中午必须用饿了么,这样可以挤出时间再叫一个河狸家的美甲师,晚上要负责安排老板们的一个饭局,酒到酣处,小红安排的上门按摩师整队出现,看到老板们按摩时迷离的眼神,小红知道自己今天又赢了。
上门O2O就这样突然闯入中国人的生活,并一下子燎原了。你不是懒吗,满足你;你不是要爽吗?满足你。而且还他妈的去了中介化,还解放了手艺人,皆大欢喜。投资人也疯了一样的投,反正钱也不是自己的。
BUT,总感觉哪里不对呢?
解放手艺人?
什么叫解放?收入不菲,时间自由,有尊严,也就这样吧?
就拿美甲师举例子吧,河狸家最早嘛。如果美甲师们真的可以称之为被解放的话,对美甲师而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能赚到足够的钱。第二有足够自由的时间。
很显然这两点是矛盾的。想多赚钱一定就得让更多的时间绑进去,就更不自由。一定有手艺人能赚到钱—如果平台推你的话,但是平台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淘宝一样,首页挂谁不挂谁,这区别大了去了。
刨除目前各平台补贴的非常规状态,进入到常规状态的话。手艺人也要天天担心自己有上顿没下顿,内心相比很焦灼,而且据说在客人家里连厕所都不让去的,憋尿的尊严。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人都想解放自己,手艺人似乎任性的空间不大。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整体的社会成本并没有降低,只不过原来顾客去门店变成了服务者去消费者单位或者家里。原来一个美甲师在店里可以一个接一个不断的提供服务,现在一上门,这个做完就要匆匆赶往一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客户,时间的摩擦成本,怎么着也得半个小时吧。
一个上门按摩168块钱,给哥100块钱的券也要68。而我家前面的盲人按摩没有优惠的情况也是58一次,哦,需要我走100米。
唯一降低的是连接的成本。不过连接如果能解决即时性需求才真正就价值,什么叫即时性需求,我要打车,要马上打到,我要叫外卖,马上就要叫到。美甲、按摩、修车这种事儿,总不是那么着急,可以从容安排。
P2P还是B2C
上门O2O原来一定是想做成P2P的,以人的服务为核心的淘宝。但最后都变成了B2C,把原来的中介去掉,自己的平台成了另外一个更大的中介。革了一些店面的命似乎有门儿,颠覆行业却还差得远。顶多也就是一个秦汉宋元的替代,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原地打转。
而且如果不以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这些手艺人的话,服务质量必定千差万别。与共享经济相比,能够提供服务的手艺人总是少数,天花板明摆着,一个按摩师一天可以服务8个人,那100个按摩师的天花板就是800次,1000个按摩师的天花板就是8000次,完全线性增长,不具备爆发效应,这很不互联网。
上门是必须的吗?
洗车上门,修车上门,美发上门,按摩上门,健身上门,统统上门。但这些所谓的上门是必须要上门吗?上门除了让消费者稍微懒一下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溢出价值吗?还造成了消费者开放门户的风险。
很多服务上门后无法体验门店的其他增值体验。就如现在虽然很多女孩都在淘宝上买衣服,但线下实体店永远不会消失,那里不仅仅卖衣服,卖的还有逛街的体验。任何一个消费情景都有它的独特性,上门服务把它固定在一个类似的情景下,尝尝鲜可以,要说谁迷上了上门,我说啥都不信。
雕爷是互联网界最聪明的几个脑袋之一,河狸家模式的流行是业界对他的头脑的致敬。不过,虽然雕爷指向远方的月亮,一众人等也只看到了他翘起的兰花指,真魅惑。
所谓上门不上门,不是生意的本质,上门更方便的就上门,到店更合理的就到店(比如修车和健身)。而不要觉得什么服务生意非披上一个上门的外衣才够酷够互联网思维,每个生意有它独自的特点,从挖掘核心诉求出发,美业最核心的是让爱美的人变美,按摩是让疲惫的人享受放松服务……整体来说都是“享受生活”,从这个生意的本质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被所谓“上门”蒙蔽了双眼,Are you a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