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tore被攻陷 搜索页面出现博彩类软件
近日,记者发现,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微信”、“京东”、“淘宝”、“今日头条”等热门搜索词时,排在“本家”应用之前的竟然为诸如“彩123”、“彩77”、“时时彩票”、“彩99”等大量与彩票相关的网站。
16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网上仍有大量商家提供“刷榜”业务,“刷榜”范围涉及“免费”排行总榜、类别排行榜、关键词排名和“热门搜索”排行等,单次叫价则从2万-27万元不等。对此,苹果客服方面回应称,一经发现“刷榜”行为,将对涉事App开发者提出警告或对涉事App进行下架处理。
苹果App Store搜索页遭“刷榜”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自13日凌晨开始,在苹果App Store的搜索页面输入一些关键词后,搜索页面却出现了一些与关键词毫无关联的博彩类软件,但这种情况在当天上午10时左右恢复正常。
尽管苹果目前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但有业内人士提出,App Store搜索页面此类情况可能是“关键词刷榜”造成的,即企业通过刷榜公司将自己的App捆绑一些关键词,刷至搜索页面的指定位置,以此吸引用户注意。
记者了解到,这并非苹果App Store首次被指“刷榜”。早在2012年,便有刷榜公司通过人数众多的水军集中批量式下载,能使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App应用凭借“下载量”数据冲到苹果App Store排行榜的前列,当时的榜单“Top5”曾报价2.5万元。
记者随机点开苹果App Store“搜索”页面,在搜索框内输入“新”字,发现检索出的10项内容中,前7项均为一款名为某时时彩的博彩类软件。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搜索”页面的“热门搜索”位置,呈现的10项内容均为游戏或博彩类软件。
四类排行可“刷”
在电商平台检索“App Store”、“刷榜”等关键词,就会出现大量刷榜商家。16日,记者以App推广方身份随机与几名商家进行沟通。
其中一名刷榜商家透露,一款App在苹果App Store上的排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下载量数据”。商家介绍,除此之外,好评数、安装量、卸载率等也对App排名产生影响。目前App Store上的“刷榜”业务主要集中为四类:“免费”排行总榜、类别排行榜、关键词排名和“热门搜索”排行。
商家介绍,“免费”排行总榜是指在App Store排行榜选择“免费”时可以看到的排名前150位的App;类别排行是指在苹果商店中“游戏”、“音乐”或“教育”类等不同类型榜中的App排名位置;而关键词排名则是用户在App Store搜索某些特定关键词时弹出的一些App排名页;“热门搜索”即“搜索”页面输入关键词前呈现的App页面。
多名刷榜商家表示,App刷榜的收费因排名具体位置而异。以“免费”排行总榜为例,记者从商家发来的价目表中了解到,前150名的总榜单被切分为13个区间,其中冲榜到Top150名的收费为2万元,而Top20则是14万元,到Top15需要18万元,刷到Top10要20万元,Top5最贵,需要27万元。商家提醒称,至少刷到100名才能“出效果”,但“这些都是单次刷榜的收费,到榜就算完成,之后的排名位置我们不再负责”。
此外,记者从多名商家处获悉,四类可以刷榜的排行中,只有“关键词排名”需要根据具体的App和提供的关键词来确定“能不能做”和“怎么收费”。
“刷榜”仅能维持数小时
对于冲榜何时见效的问题,商家作出保证称,付款后48小时内,需要冲榜的App可以达到期望排名。那付费之后,“冲榜”的效果到底如何?
随即,有商家向记者展示了部分“成功案例”。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近期冲“ 免费 排行总榜”的游戏App,其曲线排行展示页面会实时更新该App在iPhone和iPad客户端上的目前排名。商家介绍,这款App是在14日冲榜成功的,在“总榜(免费榜)”中,这款App在14日晚8点冲到指定的102名,该名次维持约2小时,到15日凌晨下降至120名左右,此后便直线下降,15日晚已降至与刷榜前数据持平,约为450名之后。
至于交易的过程,商家称,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先付款,等到App产品上了指定的排行榜位置,再点击确认收货,完成交易。
除了通过电商平台交易,也有商家会提出签合同。在商家提供的合同中,将刷榜业务描述为“App推广类服务项目”或“App排行榜优化服务”。商家称,双方需要签订合同,实现刷榜合作,用户需要将其发过来的电子版合同打印并签署好邮寄给商家,收到合同后商家将开始为其提供排行榜优化服务,而用户可以在App达到期望排行后对商家进行付款。
苹果称或将下架涉事App
昨日,记者以用户身份向苹果客服询问为何搜索部分关键词会出现毫无关系的游戏软件推荐,为何“热门搜索”被游戏和博彩类软件占据,是否存在“刷榜”问题?
对此,客服人员表示,苹果App Store中的各类App排行是根据下载量、浏览量等数据进行排列的,具体可咨询开发者支持部门。
随即,记者从苹果开发者支持热线了解到,“热门搜索”是根据点击量来排列的,而“免费”排行总榜和类别排行榜,是根据下载量、评论量和一些其他因素排列的,对“关键词排名”,则是根据“具体的软件拼音首字母、关键词的关联性、前后顺序等综合排列出的”。对于记者询问“是否存在刷榜问题”,工作人员提醒称,用户可以将“恶意刷榜”的情况投诉至客服人员处,到时候会有专人来进行处理,一旦发现恶意刷榜的行为,会对这些App开发者发出警告或者下架涉事App。
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小程序在2017年1月9日凌晨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上线。
随着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现在可以通过二维码、搜索等方式体验到开发者们开发的小程序了。
用户只要将微信更新至最新版本,体验过小程序后,便可在发现页面看到小程序TAB,但微信并不会通过这个地方向用户推荐小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小程序提供了显示在聊天顶部的功能,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可以快速返回至聊天界面,而在聊天界面也可快速进入小程序,实现小程序与聊天之间的便捷切换。
用户使用过的小程序,将以列表的方式呈现在小程序TAB中。
如此前微信团队介绍的一样,小程序可以分享至对话。
安卓版用户还可将小程序添加快捷方式至桌面。
从试用结果来看,小程序整体运行顺畅,而开发者也对小程序抱以很大热情,例如猫眼电影提供了小程序体验礼包。
在体验了自选股、美团外卖、猫眼电影、滴滴公交查询几个小程序后,可以感受出,开发者将APP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小程序中做了保留,对一些功能则进行了舍弃。
比如滴滴出行小程序,仅保留了叫车功能,而APP中的地图、出行方式选择、用户界面、商城等功能都被舍弃掉了。
微信团队此前提到的公众号关联功能在当前的公众号主页已经能够体现。
在开发了小程序的公众号主页上,能够看到该主体开发的小程序,点击即可进入相应小程序。由于处于同一账号体系下,公众号关注者可以更低的成本转化为小程序的用户。
对于一些有意将公众号进行产品化的团队而言,小程序及其与公众号之间的关联将大大节省开发成本及导流成本。对于内容创业者而言也提供了不错的内容产品化工具。
结合体验及此前微信团队的介绍,小程序规则已经清晰。
微信小程序不提供的功能
1.小程序在微信没有集中入口。
2.微信不会推出小程序商店,也不会向用户推荐小程序。
3.小程序没有订阅关系,没有粉丝,只有访问,只有访问量。
4.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5.小程序不能做游戏。
微信小程序提供的功能
1.提供小程序页概念:支持分享当前信息,例如分享00700股票页面,好友打开时看到的是00700股票的实时信息,而无需再次启动小程序。
2.对话分享:可以分享到对话,支持分享给单个好友及微信群。
3.搜索查找:小程序可以被搜索,但微信会极力限制搜索能力,目前提供的搜索功能是用户可直接根据名称或品牌搜索小程序。。
4. 公众号关联:在小程序与公众号为同一开发主体的前提下,提供小程序与微信公众号之间的关联。
5.线下扫码:提供线下提示用户附近有哪些小程序存在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线下扫码使用,这也是微信提倡的接入方式。
6. 小程序切换:小程序支持挂起状态,即多窗口概念,用户可以把小程序先挂起,然后做别的事情,在需要这个小程序的时候可以快速调用,回到最开始的状态。
7.消息通知:商户可以发送模板消息给接受过服务的用户,用户可以在小程序内联系客服,支持文字和图片,解决用户与小程序的沟通问题。
8.历史列表:用户使用过的小程序会被放入列表,方便下次使用。
小程序会带来什么
出于获得初期流量红利的想法,外界对于小程序抱以热切期待。但在2016年12月28日微信公开课的公开演讲中,张小龙却给出了一个可能会让部分人失望的答案。
“很多人看到微信开始内测小程序,说应该去获得一些流量上的红利,但是那就非常遗憾,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其实也没有入口,小程序也是一样的。”
做出这样的安排,与张小龙对小程序要承担的能力有关,而小程序要承担哪些能力,又基于张小龙对未来网络世界的思考。
在微信公开课PRO版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张小龙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阐述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是什么、小程序的特性与定位以及开发小程序的原因上,而非简单的告诉大家:小程序的规则是什么,你们应该怎样做小程序。
在张小龙看来,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是“唾手可得”。
“我们想象在这样一个虚拟未来的智能眼镜里面,你会发现应用程序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形态,跟现在手机里面的应用形态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形态,我说的所见即所得不同于在PC时代,我们在画图或者UI上面的所见即所得,而是说我们看到的任何具体的一些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信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在里面。”
张小龙表示,这就是他对于未来应用程序形态的希望:无处不在,随时访问。
事实上,从微信小程序的功能设置上也能体现出这一理念,比如支持提供线下提示用户附近有哪些小程序存在的功能,通过二维码这一入口,打通小程序与线下服务之间的界限。通过线下的二维码,实现应用程序无处不在的愿景。
知名IT评论人洪波便认为,小程序的入口不是在微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医院的挂号小程序就在医院。微信将真正实现“一个生活方式”的目标,把不同的入口分散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拓展微信母程序的边界,让微信的想象空间更大更广。
互联网金融市场,得app者得天下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波澜。一批堪称伟大的互联网产品横空出世,并在市场的检验中获得良好的口碑。支付宝、余额宝、理财通等app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手机APP为主要形态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新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为何各家巨头、黑马会纷纷涌入手机app的领域,在2016年掀起一场互联网金融的大战呢?这还得先从中国传统贷款市场说起。
传统贷款、限制重重
1、申请难。想要申请银行等传统贷款,就必须准备一大批证明材料,如银行流水、征信、企业经营情况等。有时候资料不符合要求,还得反复补充。而且你得在这些网点的上班时间,多次前往指定的营业网点递交申请资料。
2、获批难。贷款审批需要漫长的等待,短则几天,长则半个月,导致部分急需用钱的用户无法及时获得足够资金。
3、用款难。在传统的金融机构,放款条件普遍比较苛刻。金融机构在放款前往往要先查询用户有没有足够的信贷额度。有时候,客户还得接受一些用款的附加条件,比如预存一部分资金或者事后留存一部分资金。
4、还款难。客户拿到了贷款,同样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客户的计划出了变动,想要调整下还款期限,提前进行还款,但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只提供固定期限的贷款产品。就算有时候也许会同意提前还款,但在这之前,用户就必须交一笔违约金了。
5、再借难。当某个客户很有信誉地结清了贷款,而因为某些事情再度需要资金时,又不得不从头经历一遍所有的借款流程。更新提供一大堆几乎相同的纸质证明材料,把之前经历过的磨难再经历一遍。
因为传统贷款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而进一步催生了满足更多用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它们完美地利用了技术变革,让用户“永不掉线”;而大数据征信和人脸识别更是让线上贷款成行。分析其成因,正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手机APP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6进入手机APP金融市场需要绕过哪些“坑”
首先,要正确理解市场需求。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户群体在哪?二是用户群体的真正痛点在哪?选定客群后,要真正理解用户痛点,就一定得站在用户侧去考虑问题,而不是公司自身如何转型如何爽——毕竟,只有客户爽了公司才能爽。
其次,要真正敬畏并使用好技术。信息安全自不必说,特别是在核心大数据征信、大数据风控等方面,技术储备一点都不能马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金融的问题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级以及风险的控制。鉴于此,平台最好是把公司当作科技公司去打造。
最后,要做“从0到1”的事,不要卷入“从1到N”的残酷竞争。那些喊出“最低利率”、“超低利率”一类口号而无其它任何特色的贷款平台,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无序竞争的泥淖。同时,从用户侧来看,这些华而不实的宣传口号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盘点2016年在线教育
2016年接近尾声,盘点在线教育这一年,关键词有IP热、AR/VR、STEAM、大数据、直播课、网红老师、上市公司收并购……行业火热背后,A股资本市场对教育的热情也在增加,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几项较大的投资。
现如今,横扫金融、餐饮、购物、医疗、旅游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又将战火蔓延至传统教育领域。中国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BAT和创业公司都在这儿扎堆拼杀,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新的财富风口,谁都想抓住机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但是,在线教育比较尴尬的地方在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行业的整体盈利时间节点还未出现。
行业巨头始终未出现
教育是一个慢行业,而在线教育,则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在线教育萌芽于2013年和2014年,2015年巨头开始进入;到了2016,仍然是一场破冰之旅。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具有效率高、更方便(打破了时空限制,可碎片化学习)、低门槛、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高速带宽与4G移动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直播课程和碎片时间学习的可能性,越来越人选择在线教育做为学习的方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指出,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71亿元。预计2016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可达1375亿元;2017年为1600亿元;到2019年可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140亿元;到2021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可达2830亿元。报告称,目前还处于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18年之后才会出现行业巨头。
百度教育行业研究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目前市场规模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语言培训这三大块。分别占比为36.6%、35.7%、21%。该数据还显示,2016年在线职场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市场中占35.7%,仅次于高等教育。
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潜力巨大,目前已经产生了多个细分领域。
从产品和服务特性来看,在线教育的初创企业可以分为:工具平台、流量平台、题库、在线外教、在线评测、单词/口语学习、课程表及终端工具等类别;
若按照教育的内容分类,分为K12(幼儿园至高中的基础教育)、儿童早教、语言、兴趣类、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等。但若从主要受众来看,具备较强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的白领和K12(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教育下的学生仍然是各方最为关注并试图争抢的主流群体;
若按产业链,则可分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三类。
在这其中,K12作为教育行业最大的细分领域,可谓“当红炸子鸡”,如同“皇冠上的明珠”。业内甚至有人抛出“2016年是K12领域在线教育的真正元年”的说法。尽管K12在线教育有着刚需的瞩目前景,但经过今年的发展,始终未现行业巨头。
纵观2016年在线教育,记者发现有这几大亮点:一是K12在线教育出现了过亿规模化收入的案例,二是O2O双师模式(主讲+助教)热炒,它被认为是目前“互联网+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校企合作趋势,公校/高校成为各培训机构争抢的重要资源。这些信号,足以让业内为之振奋。
资本保守但热度不减
迅猛增长的在线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蛋糕,经历了持续数年的疯狂投资。然而进入2016年,各大在线教育平台资金收紧摒弃过去盲目“烧钱”的方式,逐渐趋于理性。
根据2016教育科技大会上公布的《2016中国教育行业蓝皮书》,今年中国教育行业的投资金额预计为96.9亿元,比泡沫较大的2015年下降23%。前三季度,种子轮投资的占比从39%降为20%,而A轮从28%升为45%,投资人对早期项目正在变得谨慎和保守。
在2013年,平均每天有2.6家在线教育创业公司成立;到了2014年,就有近60家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倒闭或转变方向。前述《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亏损,仅有5%的企业实现盈利,80%的企业将在未来1~2年死去,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裁员和盘整。
投融趋冷之下,大量的投资和并购正在产生。
2015年教育行业的并购金额为109亿元人民币,是2014年的两倍多;而2016年前三季度教育行业并购资金规模更是达到163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在主板教育产业并购浪潮的驱动下,2016年一级市场教育行业标的资产PE值约为18至22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家A股市场上市公司开始布局教育领域,或并购教育资产,或设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
比如勤上光电以20亿元收购龙文教育,成为今年教育行业首个重大资产重组案;今年6月,银润投资23亿元收购学大教育,随后终止了学大股票在纽交所的交易;盛通股份收购购机器人教育公司乐博教育,联手新东方打造STEAM教育第一股;11月,拓维信息定增14.8亿元,用于其K12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
以上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并购和融资中,学大教育、龙文教育成功登陆A股。相比于2015全年26家上市公司跨界教育,2016年至今就有多家公司成功跨界教育,教育行业资本市场因跨界者的到来而愈加活跃。
除此之外,今年在线教育机构上市/挂牌风头正劲。今年6月份,在纳斯达克敲钟的51talk成为最新一家教育中概股。而挂牌新三板的教育类企业就多了,多达上百家,其中有22家进入创新层。新东方、ATA、远程正保等美股企业也纷纷选择分拆部分业务回国在新三板挂牌。
可以看到,教育行业也已经成为投资界和金融界的必争之地,并购机会越来越多,这将促使产生新一轮“独角兽”企业。
细分商业模式众多
看上去美好的在线教育,目前都有哪些商业模式?
比如网易,2007年推出有道词典后,至今逐步形成有道翻译官、有道口语大师、网易云课堂等产品矩阵。今年10月,网易宣布其有道词典用户突破6亿,今年网易更是发力突破品牌边界,扩充课程品类,网易开始加重在在线教育各个细分领域重度垂直、精耕细作。发布语文学习产品——有道语文达人,引进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等课程、推出网易云课堂企业版产品,更有在优质教育内容的支持方面,有道推出了“同道计划”,计划未来将投入5亿孵化20个精品教育工作室,并对这些工作室全面开放流量。
记者注意到,今年,部分在线教育机构已凭借清晰且稳定的商业模式成功突围,包括沪江网、英盛网、好未来、网易有道等都在各自领域逐渐形成竞争壁垒,成为行业领头羊。
四处纵横捭阖的BAT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风口,一边自建生态,一边对外投资。
腾讯除了投资新东方在线、疯狂老师、猿辅导,K12方面,还推出了产品“企鹅辅导”。其中投资新东方在线是腾讯上半年在教育方向最大的一笔。该战略投资之后,按照最近一次股票发行的价格来算,腾讯平均每个月赚了1400万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有所布局后,今年的腾讯正如网易,也推出了扶持优质内容的计划——名师计划。
阿里今年先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所布局,推出了大学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和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和YunOS Book产品,而后,推出了自己的直播工具tblive;10月份启动“星火计划”,宣布未来将会大力扶持生产优质内容的个体老师以及中小型教育机构,比如调用周边资源,引入专业第三方扶持基金等,以此为中小创业群体提供高效的变现机制。
自去年12月成立教育事业部以来,百度在教育领域的布局正在加快。百度在上半年一方面是加强自己在教育信息和资源搜索方面的服务,推出了专为教师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百度优课”;留学方面,百度传课7月与芥末留学网合作,上线了百度留学频道,后又与立思辰留学360合作,连接百度百科、百度阿拉丁、百度文库,共同打造出国留学服务。另外教育+金融方面,百度在继续拓展教育信贷市场。人工智能作为百度核心的核心,也将用在其教育生态上。
除了巨头之外,一大批提供不同商业模式的玩家也玩得风生水起。
比如,外教一对一公司这条赛道上的玩家就有VIPKID、51Talk、大嘴外教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拿VIPKID来说,其专注做5~12岁小朋友的英语学习,采用“在线北美外教1对1”的教学模式,目前共有超过60万的注册用户,付费用户超过4万,学生续费率达95%。在今年的资本寒冬期,VIPKID还获得了云锋基金等领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今年上半年开始重点发展K12业务的51 Talk。
做平台型的O2O找好老师学习服务电商——“跟谁学”仅仅创立两年,从一个类淘宝式的O2O教育电商平台起步,目前已有50多万名入驻老师,6万多家入驻机构和7500万用户。
此外还有一些非常精准的细分市场。比如学点云,这家公司专为在线教育公司提供基于云端的实时互动直播课堂SAAS服务,今年11月获得了1000万元PRE A轮融资。
以上种种模式反映出一种趋势,在线教育已经往上下游延伸出众多衍生服务,而这些服务正在形成相关产业链条。
赚钱仍是大问题
对行业内的玩家们而言,在线教育尚未得到真正普及,家长和学生接受度不高的现状,是阻挡他们盈利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线教育在诸多行业中的互联网化程度较低,远低于通信、新闻、游戏等互联网渗透率高的行业,甚至低于国内互联网50%的普及程度。在线教育业确实存在盈利的问题,但是不同于通信、网购等一家独大的情况,在线教育细分种类较多,各产品线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各类产品只要有好的产品内容和商业价值,未来都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成都慈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汉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
黄汉滨认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不会像零售、通信行业那样具有颠覆性。在教育行业上叠加互联网,有其天然的复杂性,这是一个双向逐步磨合互相补充的过程,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多位在线教育行业人士曾对记者分析指出,如何更顺畅地结合达到真正的变革,是摆在行业面前一道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线教育不是一个急得来的行业,教育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在线教育不能完全采用互联网式的打法。
在线教育从迅速发展到如今的“慢”,始终逃不脱一些固生的障碍。如线上教育在环节的缺失、互动效果差强人意,即使是一对一在线教育也要面临场景和网络不稳定的挑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比较低,投资周期比较长,盈利难以实现。
尽管一方面遇冷,但对于行业来说,当下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推出高互动性与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在线教育服务及产品,提高用户黏性,避免跟风与概念化投资。
采访中,黄汉滨认为,在线教育行业未来盈利关键在于好的收费逻辑和收费模式,在他看来,那种规模效应明显的优质产品就比较会有盈利前景。
在亏损成为常态,盈利模式待考的在线教育领域,资质、技术、安全、运营等门槛越来越高,部分领域的参赛者已经逐渐退出。
比如2015年,家教O2O曾遭遇群雄混战,一度上百家公司涌入赛道,在经历了补贴大战、资本寒冬后,2016年曾经的同类竞品纷纷转型,退出这个领域。轻轻家教CEO刘常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线教育要盈利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户的消费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很短,所以对于在线教育来说,一定要广积粮,高筑墙,待到山花烂漫时,你还活着,并且建立更高的壁垒。”
法院“互联网+”模式惩戒“老赖”
失信信息被搜索引擎置顶显示,无法通过携程、去哪儿、途牛网预订票务、酒店。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9日发布,在“年底60天执行会战”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法院”模式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取得良好效果。
朝阳法院执行局局长张维平介绍,经朝阳法院与互联网企业奇虎360协调,将该公司占搜索市场份额30%的搜索引擎与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链接,网络用户在360搜索引擎输入某单位名称或失信等关键字后,如该单位系失信人,搜索结果页面将置顶显示失信信息,并区别于其他查询结果以特别字体显示。
为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消费措施切实得到执行,朝阳法院向携程、去哪儿、途牛三大互联网旅游企业发送协助执行通知,得到积极回应,有效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票务、酒店、旅游度假等产品的预订。
同时,朝阳法院与蚂蚁金服公司协调,将该公司打造的“芝麻信用”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与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链接,大幅扣减失信被执行人征信评分,降低其信用消费级别,同时对其支付宝、天猫、淘宝等平台的网络交易进行限制和监督,从而敦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杨越表示,除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信用惩戒外,北京法院还依法突出执行工作强制性,综合运用查封、扣押、冻结、拍卖、拘传、拘留、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多种举措,集中打击、威慑了一批抗拒执行、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执行会战6周以来,共有70余名被执行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有10余名被执行人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移动互联红利不再 O2O下半场由技术定成败
2016年,关于O2O赛场进程,有人说这是一场已至中场的马拉松,有说已经进入下半场。对于进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但是对美团点评、百度糯米、口碑来说,2016是仍然混战的一年,几大生活服务O2O平台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依靠技术致胜,以及为商家服务等理念。
百度副总裁、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行业将聚焦在商户赋能、技术引领、效率提升等方向。亿欧创始人黄渊普也对记者分析称,当移动互联网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资本缺乏跟进动力后,技术和服务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而美团点评、百度糯米、口碑三家,背后还都是BAT,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整合。
●比拼进入技术赛道
在O2O领域,当投资方的关注点从订单量和GMV(交易额)等指标变成了盈亏平衡、如何盈利时,意味着市场告别了贴钱做规模的粗放阶段。
“公司合并后,经过三个季度的努力,我们找到新的起点,2016年7月,除了依然高速增长需要大力投入的外卖业务外,美团点评其他业务实现整体盈利。”美团点评CEO王兴在2016上半年工作内部讲话提到,尽管外卖业务以每个月20%的速度增长,但过去几年该平台做的只是很薄的互联网化,即帮餐饮企业和本地生活服务企业引流。而要真正服务好商户,需要全面地帮助他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百度方面怎么看目前O2O的进程?12月9日,曾良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O2O仍处在马拉松的中场阶段,O2O的发展从最初团购时代的野蛮生长,到如今正在以AI和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进入技术主导的智能时代,也是高端竞技阶段。
易观生活服务高级分析师杨欣则持不同意见。他对记者分析,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也就是启动阶段。“从大的生活服务O2O来看,目前并非所有垂直领域都找到了可持续盈利的商业逻辑,取消补贴后,是否能得到运营验证,用户留存和复购如何,实现盈亏平衡的时间乃至最终是否可以盈利,多数垂直领域还没有被成功验证出来,”抛开说法的不同,已经形成共识的是,O2O比拼进入了一个新的赛道。
黄渊普分析了O2O行业变化的原因。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上一波比拼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这些红利下,当平台建立线下地推团队时,成本相对来讲不算高。但现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资本也没跟进的时候,人力成本实际在急剧上升。这导致平台内部的运营成本上升,外部巨额补贴却因新增用户减少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用补贴一般都是为了抢新用户做增量市场,但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变为存量市场,补贴已经没有意义了,加上运营成本、人力成本(上涨)的推动下,补贴肯定是会慢慢降低,只不过说看技术能不能跟得上。”
●大平台转攻B端
黄渊普并不认同O2O创业从风口变“禁区”。在他看来,线上线下融合还有机会。目前能看到一些线下巨头整合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趋势,线下甚至开始反攻线上。
记者注意到,11月底,e袋洗宣布完成B+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领投方不是任何一家大型生活服务平台,而是立白集团。洗衣O2O企业几乎是e袋洗此前的标签,新融资后其对外打出的定位变成了“家庭洗护垂直平台”。
与此同时,美团点评、百度糯米、口碑等几大生活服务O2O平台仍在混战,并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开放生态、赋能商户等类似理念。
2015年11月,口碑发布开放平台,向线下商家开放平台流量、会员营销、支付体系和大数据运营等四大能力。今年12月6日,在36氪和氪空间联合举办的WISE独角兽大会上,口碑公司CEO范驰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称,线下商业的新变革在于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数据化。“互联网+”不等于导流,O2O核心在线下。
百度也把服务商家作为待解决的痛点。“当今这个消费趋势下,生活服务O2O平台必须要服务好商户,让整个商业链条真正成熟起来。如何做呢?各家都有一些自己的做法。就百度糯米来说,我们看到,线下的商家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了。缩短供应链、强化运营能力、最好的营销效果、佣金、账期等都需要匹配。”曾良表示。
黄渊普也对记者分析,大平台已经有了从重转轻的倾向,中小型O2O创业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少,今后这类项目如想从技术创新角度突围已希望不大,可能的机会就在配合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去完善某个环节。“假设美团做餐饮平台,但是里面的服务可能不会全部自己做,就会整合一些服务商。未来如果出现美团的服务市场也是正常的,就像现在有面向天猫、淘宝的服务市场。也就是说,大家会越来越钻到‘大盒子’里面去,但基于最前沿技术的研发,中小公司是没法投入的。”
针对中小型O2O服务商与大平台的关系,曾良对比说,这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苹果生态中有一些服务商是针对开发者服务提供服务的,O2O服务商就是类似这样给生活服务平台上的商户提供各类服务的2B角色。
●平台未来或进一步整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支付介入场景越来越多,也是O2O从概念落到实处的体现。比如,12月8日,腾讯和星巴克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微信支付即日起接入星巴克中国大陆近2500家门店,同时双方还将利用各自优势,于2017年初在微信上开启社交礼品体验。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尽管现在一些餐厅已支持在线的订座、点餐、支付等自助服务,用户在未经店员提醒的情况下,主动尝试的意愿并不强烈。以北京地区的南京大排档为例,通过微信服务号已经实现了取号、点菜、扫码下单等功能,每家餐厅的桌子也会放上带有二维码的宣传单,但多数用户看完菜单后仍会选择找服务员。
对此,黄渊普认为,消费者主动去尝试的动力不大,部分因素是激励不够。对商户来说,则取决于尝试新东西能带来的成本节约到底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亚马逊在美国开设了一家尚处实验期的实体食品杂货店Amazon Go,通过使用感应器追踪消费者从货架上取下的商品,顾客不用排队结帐就能潇洒地走人,直接线上自动结算。
“亚马逊的动作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方向,不是说立马能够商用。但是这个趋势已经出来了,无论是叫新零售还是线上线下打通也好。技术实现之后成本下降,慢慢过了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就会起来,对国内也一样。”黄渊普认为,现在还没到技术大规模革新消费服务业的临界点,但只是时间问题。技术和服务能力,将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O2O市场今后比拼重点和走向如何?易观生活服务高级分析师杨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今年最重要的战略调整即是将服务从2C端转向2B端,助力商户IT系统升级及互联网化。
百度副总裁、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认为,行业走向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即商户赋能、技术引领、效率提升。至于说瓶颈,本地生活多样化的服务类型、行业属性、乃至区域特征、用户认知等都还有改善空间,这也是这个行业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黄渊普则分析称,美团点评、百度糯米、口碑三家背后还都是BAT,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整合。“虽然我们知道下一个战场是基于新技术助推整个产业跟生活服务结合,这个已经慢慢来到了,但面对的还是抢夺商家、比拼怎么更好的服务商家的时候,还是会牵涉到同质化竞争。因为整个生活服务产业本身还没有做得足够好,平台的商业模式嫁接在他们身上,短期内要赚钱其实很难。像餐饮、电影院赚钱都还蛮难的,大家(平台)都还没有形成议价能力。至少现在都还没成形成大平台、小卖家,类似天猫的情况。”
2018年餐饮O2O市场将达2897.9亿
你是否已经习惯在餐厅吃完饭结账的时候问一句:“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能不能付账?”在刚刚过去的“双12”,你有没有使用餐厅在线上推给你的优惠券?
餐饮行业拥抱互联网的热情显而易见。从当年的团购到如今的移动支付,餐厅们始终冲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最前线。例如,参与今年支付宝口碑主导的“双12”活动的餐厅数量接近60万家,按照全国530万家餐厅的总量核算,占比超过10%。在上周,一向专注于建立独立生态系统的星巴克也宣布接入微信支付。
数据显示,餐饮O2O(线上到线下)的市场规模占总餐饮规模比重正在逐渐增大,2015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为1615.5亿元,占餐饮行业总体比重为5.0%,预计2018年餐饮O2O市场将达到2897.9亿元。“C端消费者消费习惯彻底互联网化了,这带来了餐饮O2O的规模增长,但餐饮企业对互联网的需求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卖和移动支付。”餐饮信息化服务商客如云创始人彭雷说。
互联网给线下的餐厅们到底能带来什么?消费者恐怕很难意识到,当他们开始使用网上排队、移动支付后,所产生的数据到底怎样变革着这个行业。当“数据可餐”在前端服务的便利化带来商业效率提升之外,数据也在为智能决策和整条供应链的变革赋能。
迁徙线上,打破瓶颈
“2016年肯德基的移动支付比例已经超过20%,通过移动支付,肯德基可以平均为每位顾客节省8秒钟的结账时间。8秒钟看起来不起眼,但对于肯德基在全国的5000多家门店来说,这意味着运转效率提升和接待能力增加。”肯德基中国数字营销总监陈琦如是说。与此同时,肯德基还开通了自助点餐,消费者提前在网上点餐,到店只要凭号就能取餐,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仅仅将点餐、支付这样的传统环节迁徙到指尖,对餐饮行业的效率提升已经不容小视。江边城外集团总经理孟洪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江边城外的顾客基本不用现金,平均有37%的用户会选择使用支付宝付款,结账时间从原来的3分钟左右缩短到30秒钟。与此同时,还节省了处理现金的人力成本和安全性问题”。而在金鼎轩北京财富中心店,这个300平方米的门店原本需要配置服务员16名,日均服务300台顾客。引入口碑的扫码点餐后,只需要配置10名服务员,日服务餐台超过400台,翻台率提升了近30%。由于减少了6名员工,这家门店一年预计节省人力成本30万元到40万元。
服务的互联网化,也在解决餐饮行业“老大难”的瓶颈问题。二维火创始人赵光军表示:“叫号和排队系统在移动设备上的便利性,能让用户合理安排时间,并且帮助挽回因传统排队场面而流失的顾客。”彭雷告诉记者:“餐饮企业的员工流失是个大问题。通过互联网化提升的翻台率和降低的人力需求,可以帮助员工日均多休息1个小时,翻台率提升7%,员工流失率下降12%。”
借助移动支付、点餐和建立在这些便利化环节上的互联网化会员体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数据也随之变得有迹可循,这也让餐饮企业的精准营销成为可能。在今年的“双12”期间,肯德基利用会员数据,专门为“双12”期间生日的用户提供7折优惠,甚至能准确预估到涉及的顾客数量和大概分布。孟洪波也表示:“今年我们造了个‘5·3烤鱼节’,3天发出15000份会员优惠券,传统优惠券返回率最高也就是5%,但今年回来了8300张,这就是因为我们足够了解会员,知道他们每个人爱吃什么,消费能力有多大,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给每位会员不同的优惠券。”
精准营销,智能决策
如果说线上点餐、移动支付乃至会员获取,只是将餐饮企业过去能做的事做得更好,是餐饮企业互联网化的“1.0”版本,那么由此延伸出的精准营销则首先体现出数据挖掘的潜力,让餐饮企业能够完成过去难以完成的事情。而且,借助数据能量推动智能决策的互联网化“2.0”中,精准营销仅仅是个开始。
记者了解到,大数据的力量体现在了选址上。“我们最初进入上海市场就在选址上失败过,最早开的两家店都因为这个原因关掉了。”孟洪波表示:“但互联网应用积累的大数据,能够给餐厅开店提供选址参考。从大的方面来说,互联网能够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川菜市场比重占多少,增长趋势怎样,让我们能够决定要不要进入这个城市;而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需要通过大数据知道每个商圈的人均消费和用户年龄,是否适合我们,甚至具体到一个商场,每个楼层人均消费多少,怎样具体选址。”口碑网CEO范驰透露说,包括木屋烧烤、周麻婆、海底捞等知名餐饮连锁品牌,现在都是口碑网智能选址功能的意向合作用户。
“过去,绝大部分餐饮企业决策,靠的是商业敏感,靠直觉,缺乏精细化管理流程,鲜少靠数据经营。但现在,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正在提升,开始意识到数据背后的价值。”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副总裁李智表示。“当餐饮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数据化之后,完全可以引入数据模型,在海量数据中马上发现问题点,实时了解未来餐饮业可能的需求是什么,提前预知客户。”餐饮大数据服务企业捷荟大数据创始人刘海丽说。她认为,对于餐饮行业这样一个不连续、难整合的非标行业,数据的力量在于能够让一切变得精确,“不仅仅靠拍脑袋解决问题”。
发挥价值,形成生态
“产业分工十分必要,每个环节都应该安排最专业、最擅长的人去执行,将人力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包括会员管理、数据研究、食材供应链、KPI考评、IT建设等,大家都应该联合起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海底捞董事长张勇说。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帮助餐饮企业互联网化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应运而生。范驰告诉记者,例如,口碑网目前主要提供“店铺插件”“店铺管理”“商品管理”等十大类共400多个小类的互联网服务工具。“截至今年11月,已有超过37万商家采购并在日常运营中频繁使用这些互联网服务工具,从使用频次来看,会员管理、餐饮CRM、扫码点餐和预约排号是餐饮企业使用频次最高的服务工具。”美团点评也在上周宣布组建了餐饮生态业务部,销售符合“餐饮开放平台”标准的餐饮软件。美团点评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表示,平台将首先致力于解决线上餐饮软件入口的标准化问题,“根据商家需求,建立接口标准,在标准上对接更好的餐饮软件企业,从而将美团点评沉淀的业务能力开放给这些餐饮软件企业。同时,也让更多的商家使用符合这个标准的餐饮软件,使得商家的经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据了解,具有基础能力的互联网平台,在其上进行开发的专业软件开发商,以及线下的餐饮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圈。而将目光投向未来,会发现更多新面孔也将出现在这个生态圈中,包括金融、保险乃至供应链,从而在更深层面对餐饮行业进行变革。以金融为例,餐厅流水的数据化将让自动授信的创新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彭雷介绍说,今年8月,客如云与钱包金服共同推出了“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的流水贷商户贷款业务,靠的就是餐饮企业记录在客如云系统上的实时数据。口碑网则推出了口碑贷。截至目前,已经有3万名线下小微商家申请了口碑贷服务,累计放贷13亿元。商家人均贷款金额在4.3万元左右。
而在供应链领域,互联网同样在改造餐饮企业的采购流程。来自市场研究机构亿欧的统计显示,在食材供应链上,目前活跃着包括菜筐子、小农女、鲜供社、美菜、蔬东坡、天平派、链农、食务链等数十家互联网食材采购和派送服务商。范驰则透露,口碑网明年预计将推出一款叫作“口碑爆款”的产品,由知名餐厅为其他餐厅提供明星产品的半成品,“比如我们在跟新辣道谈,由其提供半成品小龙虾,其他餐厅线上采购,自己加工,这样其他餐饮企业就可以低成本地增加这道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菜单,形成新赢利点”。
2016年五大O2O合并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细分领域似乎都能够容纳3-5家公司同时生存,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竟然离奇般地变成了只能容纳1家垂直巨头生存下来。整个移动互联网细分领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老大与老二合并在一起了,然后把小三、小四、小五纷纷干死掉。从2015年年初伊始,合并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甚至在2016年还将继续延续下去,美丽说蘑菇街的合并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合并来说,最受资本市场和业内外人士关注的莫过于合并之后的整合,而首当其冲最受关注的则是创始人的整合。
一、五大合并之创始人整合
2016年1月11日,美丽说蘑菇街合并之后,新公司估值近30亿美元,美丽说蘑菇街没有采用联席CEO的设置,蘑菇街CEO陈琪将直接出任新公司CEO,至于徐易容的去向并没有明确表明,不过外界猜测徐易容或现“赶集式”退出,还有消息称徐易容会带领核心团队专注于HIGO业务,而徐易容也证实了美丽说HIGO不在此次与蘑菇街的合并范围;
2015年10月26日,携程去哪儿宣布合并,去哪儿庄辰超失去对心公司的控股权,最终于1月4日卸任去哪儿CEO和董事一职,由湛振宇接替庄辰超出任去哪儿CEO;
2015年10月8日,美团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随后短短的1个月后新美大便宣布完成第一步整合,大众点评网CEO张涛将担任新公司董事长,不再担任联席CEO,未来会将主要精力转向新公司的长期战略。美团网CEO王兴将担任新公司CEO,不再担任联席董事长,负责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
2015年4月15日,58同城赶集网宣布合并,随后在11月25日下午,58赶集董事长、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宣布卸任集团CEO一职,正式出任瓜子二手车CEO,直接领导瓜子二手车下一阶段的发展。同时58赶集集团对外宣布,作为集团创新项目孵化战略的一部分,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已完成分拆,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变成一家独立的公司。;
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虽然双方表示,程维与吕传伟担任联合CEO,人员架构不变,两个品牌与业务独立发展,但合并已经接近一年,吕传伟与快的几乎已经销声匿迹。据快的天使投资人李治国近期称,吕传伟在合并后的一个月就已经卖掉了所有股份,现在正在休息。
相同之处:
五大O2O合并有四次合并的结果都是老二彻底出局,其中美丽说蘑菇街和58赶集极为类似,而携程去哪儿与滴滴快的又多有雷同。这说明了创始人整合是合并之时最难整合的一步,但却又是不得不整合的一步,而往往在合并之前,两家平台创始人的去向问题基本上都会被初步确定。而从这四大合并案例来看,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足见合并之创始人整合幕后也是一部部宫廷大戏。
不同之点:
1、滴滴快的虽然快的创始人吕传伟被迫出局,但是眼下整个滴滴出行却是处于CEO程维与总裁柳青二圣的共同治理下,外界甚至一度传闻柳青未来将继承滴滴出行大统。
2、美团点评合并之初也是采用联席CEO的制度,不过美团点评的创始人整合速度之快多少令外界有些惊叹,短短一个月时间,美团点评就宣布了新的组织架构。作为新公司的董事长,年长王兴6岁的张涛精于战略又不失稳重,在点评过去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中,张涛对行业深刻的观察与理解,让其更能专注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生态发展,而王兴作为新公司的CEO,将全面负责公司具体的管理和运营。
二、五大合并之团队整合
滴滴快的合并之初,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随后双方表示将会在未来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团队的整合,不过在滴滴快的的整合过程中,原有的快的团队却渐渐离开了合并后的新公司,最终滴滴快的全面改名滴滴出行。
58赶集合并之后,便传出了赶集网大规模裁员的消息,由于58同城与赶集重合的业务太多,赶集网失去了对新公司的控制权,最后的结局就是导致老员工被裁员,最终58赶集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团队整合。
相比滴滴快的的6个月,58赶集的4个月,美团点评的团队整合时间则只用了1个月时间。在美团点评宣布创始人整合的同时,也宣布了新的组织架构和人事安排,人事、财务等职能平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各项政策、规则的对标和统一,并完成初步的落地,员工账号系统也全部打通,3万多员工已经可以在同一个内网平台工作和交流。最让外加感到惊叹的是,美团点评不但没有裁员,反而还出现了内部各部门之间抢夺员工,对外扩张的现象。
携程去哪儿合并之后,目前还没有得到关于团队整合的事件。不过去哪儿庄辰超离职以后,去哪儿原首席财务官赵轶璐、原首席技术官吴永强、原首席运营官彭笑玫均离职,从即日起直至2016年一季度末,仅作为去哪儿网的高级顾问,不再担任其他职务。去哪儿网原执行副总裁和目的地事业群负责人张强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去哪儿网原战略及投资者关系高级总监朱小路被任命为首席财务官。可以看出,眼下去哪儿携程的团队整合还在紧张进行当中。
美丽说蘑菇街刚刚完成合并,团队整合眼下还没有展开,但是对于美丽说蘑菇街来说,同样也是两个曾经的死对头,要轻松完成团队的快速整合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同点:
任何两个大型的团队合并到一起,最终都免不了团队当中会有人离开,哪怕即使不合并,团队中也会有人离职。但是整合的过程当中如何留住每一个团队核心的优秀人才,这是合并之后需要深深考虑的。
不同之处:
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点评、去哪儿携程、美丽说蘑菇街五大合并中各个公司的内部团队、组织架构都存在不同,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同。而从团队整合的速度来看,美团点评的整合速度最快,58赶集、滴滴快的相对较慢,携程去哪儿、美丽说蘑菇街的团队整合正在进行当中。
三、五大合并之业务整合
滴滴快的合并之初,双方仍然各自独立运营自己的业务,不过今天的滴滴出行业务范围已经从打车伸展到了专车、代驾、顺风车、巴士、快车、试驾等业务,未来滴滴出行甚至还将会推出汽车电商业务。
美团点评业务整合方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美团点评就宣布成立了平台事业群、到店餐饮事业群、到店综合事业群、外卖配送事业群、酒店旅游事业群、猫眼电影全资子公司、广告平台部等业务板块,而餐饮、综合品类、外卖、酒店、电影的库存也基本打通,实现了双平台售卖。
58赶集合并之后,双方的招聘业务进行了整合,赶集旗下的洗车也与58投资的呱呱洗车整合,58更专注到家、房产,赶集更专注招聘、二手车。与此同时,合并之后的58赶集开始集中人力、财力等资源深耕O2O领域。
去哪儿携程合并之后,未来去哪儿将会成为携程最总要的销售渠道,去哪儿可以把自身在移动端的优势延展到携程身上。未来携程去哪儿之间的业务整合,有一个比较大的变数则是与百度糯米之间的业务整合。
美丽说蘑菇街合并之后,双方在业务方面的整合依然还是围绕着社区电商业务的整合。
相同点:
这五大合并案例的公司之间,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业务重合,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何把重合又有竞争关系的业务整合到一起,这个对于任何一个合并方来说都非易事。
不同点:
由于都是涉及不同的业务范畴,整合的难度又有不同。比如滴滴快的都是打车业务,美丽说蘑菇街都是社区电商,业务相对比较单一,整合难度也就比较小;而58赶集涉及到生活分类信息服务的多个方面,美团点评涉及到吃喝玩乐的各个领域,携程去哪儿也涉及到酒店、机票、旅游等不同方向,业务复杂度高,整合起来自然也就难度系数要高。
同是整合,命运却大不同
一、滴滴快的整合后统一打车市场,多元化迎来挑战
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后,在打车O2O市场,彻底一家独大,找不到竞争对手。不过在其多元化的进程当中却遇到了诸多竞争对手,未来能否通吃整个出行领域,眼下还不敢下定论。
专车领域,优步、易到用车、一号专车、神州租车等都对滴滴专车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来自美国市场的优步,优步具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同时依托百度地图作为其出行入口,是滴滴专车的主要竞争对手。
顺风车领域,滴滴出行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百度顺风车。此前,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三家公司在整个顺风车占据超过95%的市场份额,不过滴滴推出顺丰车很快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随后百度把51用车、天天用车纳入麾下,结合百度地图推出了百度顺风车,与滴滴顺风车形成了两大对抗势力。
代驾领域,滴滴代驾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自然还是来自于e代驾。e代驾在整个代驾市场份额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不过滴滴代驾相比e代驾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更庞大的用户群体。
至于在巴士、试驾等其他领域,目前滴滴出行还刚刚进入市场,所占市场份额并不高,未来在这些领域还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滴滴出行未来还将会有一段很漫长的烧钱之路。
二、美团点评整合后令阿里、百度悚然,新的厮杀不可避免
昨天,美团点评发布官方消息称,美团与大众点评共同成立的新公司已完成首次融资,融资额超33亿美元,融资后新公司估值超过180亿美元。美团点评合并之后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无非就是快速整合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但与此同时,美团点评的合并对于整个O2O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阿里全面扶持口碑,12.5亿美元入股饿了么
美团点评合并之后,阿里巴巴出局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一直以来,阿里巴巴都想掌控美团,然后布局整个生活O2O,如今失去对新美大的控制,阿里重新启动口碑网也实乃是无奈之举。于是,60亿砸向了口碑网、12.5亿美元巨资注入饿了么,全面启动阿里的O2O之路。为什么阿里会如此紧张美团点评?
2014年淘宝总成交额1.172万亿人民币,天猫总成交额5050亿人民币。今天美团点评每年的成交额正在向2000亿元迈进,距离1万亿的成交额看似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美团点评交易额增长速度非常明显,突破1万亿的成交额实际上并不远。眼下国内的经济正处于全面向消费经济转型的阶段,未来线下消费的规模必然将会超过线上消费的规模。美团点评对于阿里淘宝、天猫并不会构成直接的威胁,真正威胁到的是支付宝的支付地位。
未来新美大具备足够大的成交量时若再推出自己的支付方式,打造一个新的支付平台,或者全面支持股东腾讯的微信支付也完全不是没有可能,这是阿里最为担心的地方。
2、百度外卖欲融资3-5亿美元,以此来应战美团点评
对于美团点评的合并后快速完成整合,还有一个比较担心的则是百度。百度在移动端几乎已经把全部身家押在了O2O上面,先是200亿砸向百度糯米,在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整合之后,百度外卖又计划融资3-5亿美元,以此来应战美团外卖。
对于百度来说,要想在移动端再造一个PC百度,百度就必须打赢O2O这一仗。而要在O2O市场胜出,百度面临的最大阻力自然就是美团点评,美团点评合并之后所占市场份额超过80%,对于百度O2O的战略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在百度看来,美团点评合并整合若失败,自己会有比较大的胜算,但是从百度外卖的急切融资可以看出其对美团点评成功整合后的担忧。
团购从千团大战走到今天,最终剩下了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三家,美团点评合并整合之后,又演变成为了新美大、阿里、百度三大巨头的O2O大战,他们三者未来的厮杀不可避免。
三、58赶集整合后称霸信息分类,O2O竞争压力仍然大
58赶集完成整合之后,除了老三百姓网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外,双方称霸了整个信息分类市场份额。不过58赶集合并的最终目的是想深挖整个O2O领域,大力发展本地生活服务。然而我们看看今天58到家的表现,多少还是有些担忧。
58到家志在打造一个集合家政、美甲、搬家等众多上门服务的综合平台,可是在很多垂直细分领域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反而在各个细分市场表现得有所吃力。比如在家政领域,e家洁、云家政、阿姨帮等都对58家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美容领域,河狸家、秀美甲等O2O平台的市场份额也远远高于58美甲。
而在其他生活服务领域,拿房产O2O来说,58同城收购了安居客,入股了土巴兔,而赶集网与房多多达成了战略合作,但是他们在整个房产市场仍然会面临来自搜房网等平台的竞争。58赶集整合之后虽然在信息分类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想称霸每一个细分市场,最终的结果只会让自己面临更多来自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竞争压力无形之中越来越大。
四、携程去哪儿整合垄断酒店机票,旅游方面还需努力
去哪儿与携程合并整合之后,双方在整个酒店机票市场将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不过在整个在线旅游市场,去哪儿携程还需要面对来自阿里旅行、途牛、同程、驴妈妈等竞争对手,同时一些线下的传统旅行社对其也是虎视眈眈。
目前整个国内的在线旅游市场正在从团队旅游向散客旅游方向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旅游跟团游的比例不到3%,97%的旅客选择自主出游,即便是出境旅游跟团游的比例也下降到了35%。游客旅行方式的转变对于在线旅游平台来说也是一项挑战,那么如何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就会成为未来在线旅游平台竞争的重中之重。
眼下,携程、去哪儿都在加强一站式旅游的布局,从订机票、酒店、出行、门票一直到吃喝玩乐的方方面面,想要在旅游方面胜出,去哪儿携程就必须把线上线下的一条龙服务体验做好。
五、美丽说蘑菇街整合后对抗淘宝
对于美丽说蘑菇街最终的合并,有两大原因的促使,一个是来自美丽说股东腾讯在背后的推动,另一个则是来自淘宝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美丽说蘑菇街发迹之初,都是作为淘宝的导购平台,通过为淘宝导入流量而后从中拿取商家的分成。但是当美丽说蘑菇街这类导购平台占据了淘宝近10%的流量导入之后,阿里开始发现淘宝的一部分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越是果断掐断了美丽说蘑菇街的导流。无奈之下,蘑菇街、美丽说开始寻求转型,由于此前商家资源的积累,这让他们打造C2C电商平台具备了充足的资本。
随后美丽说跑到了腾讯的怀抱,并接入了微信支付,最终在腾讯的推动下美丽说、蘑菇街完成合并,双方将联合起来向淘宝开炮。其实这背后的竞争仍然与滴滴快的一样,微信支付要挑战支付宝。但是蘑菇街美丽说要想借助微信入口撼动淘宝这条大腿,恐怕并非易事。
综上所述,整合对于任何一个O2O合并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这么说,整合成功了他们很快将称霸这个市场,并发挥出1+1>2的效果;但是如果整合不成功,甚至可能导致团队涣散,部分业务市场份额还有可能出现总体下降的趋势。
国电APP被指泄露客户信息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电网官方APP出现数据泄露,涉及用户规模超过千万级,其涉及的APP包括掌上电力、电e宝。 对此,国家电网13日晚回应称:经再次查证,在推广掌上电力、电e宝APP过程中不存在泄露大量客户信息的情况,目前已下架并关闭了涉嫌违规开展相关代办业务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