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消息,可穿戴设备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近日,一位特殊用户将他的独特体验和想法通过《大西洋月刊》网站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可穿戴的全新思路。以下是该文的主要内容:
我很久以前就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了,那时还没有Google Glass、Apple Watch和Moto 360,也没有告诉你该走多少步、该如何跑步、睡觉或者吃东西的设备。我第一次接触可穿戴似乎是在1986年,那时我5岁。
我从孩童时起就开始佩戴的东西是――助听器。许多人不需要这种东西,如今的许多可穿戴产品与助听器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很快,微型计算机系统就会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如同我过去将近30年的体验一样。由于自己的经历,我可以对可穿戴的未来做出一些自己的预测。
当然,助听器属于医疗器械范畴,与消费类电子产品面临截然不同的法律监管,因此有些功能永远无法出现在消费类产品上。但是,抛开这些不谈,医疗产品和消费类可穿戴产品都有着若干共同的目标。它们都旨在提高人类的各种能力,它们都需要佩戴在身体上,它们都需要无缝整合进我们自己的体验中。
在接下来的几年,我认为将会看到以下4种趋势,可穿戴设备也将从玩具进化成工具。
1. 可穿戴设备将会创建可替代的现实
较附加的屏幕或输入设备而言,可穿戴设备将会提供更多的功能,配备各种传感器的设备能够介入现实与我们的体验之间,改变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就拿助听器来说,以前的设备简单地对周围的声音进行放大,但是如今的技术可以依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策略。例如,但我走进一个嘈杂的餐厅时,设备识别觥筹的碰撞声以及远处的交谈声,并将这些过滤,只为我反馈近距离的语音。这种声学体验与客观现实存在显著差异。设备将改变之后的现实呈现在我的面前,方便我的理解和应用。
微软近期推出的全息眼镜也采用了类似步骤,通过在现实世界上叠加各种影像,用户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指示和说明。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处于我们的体验与现实之间,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
2. 算法主导
替代现实意味着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多地经由算法处理和决定。还是拿助听器举例,算法判断传来的声音是来自冰箱压缩机还是朋友的招呼,如果一切正常,我将不会听到压缩机的声音;如果哪里出了问题,则我将听不到朋友的招呼声。
医疗设备已经使用了更加复杂的算法。助听器通过算法决定哪些声音应该放大,而哪些应该被静音;起搏器通过算法决定何时向心脏发送电子脉冲;人工胰腺通过算法决定何时释放更多的胰岛素。在上述案例中,算法不仅仅重塑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它们担负着生命攸关的职责。
算法还可以实现更多功能。例如,通过面部情绪识别,你可以预先采取适当方式与老板打交道。算法也能够屏蔽掉通勤地铁上播放的令你不悦的广告,同时保留你感兴趣的海报。
未来的设备必将变得更加可定制化。我的助听器拥有20个独立可调节音频通道,我的医生通常为我设定其中的6至7条。如果产品没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途径,将会遭到用户抛弃。
3. 故障变得难以识别
我们越依赖可穿戴设备与社会打交道,设备故障的问题就变得越重要。而当设备体验变得更加无缝时,我们就更难察觉到问题的存在。
有些问题非常显而易见。例如,助听器没有声音了,这种问题很容易发现和处理。然而,有些问题不那么明显。一次,我与朋友会面时坐在声音很大的空调旁,我发觉自己很难听清桌对面的谈话声。我知道助听器会帮助我减少环境噪声,但是助听器依据算法工作,我很难分辨是设备故障还是空调本身声音太大。提供过于定制化的设备让用户很难分辨出问题真正所在,这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一大挑战。
4. 可穿戴设备将会记录一切
如果问题变得难以识别,设备需要记录充足的数据以供分析。随着设备的行为高度依赖环境上下文和外部馈入,相关数据越充分,就越能够帮助分析问题所在。空难发生后,调查人员首先需要找到黑匣子,因为不可能重建事故现场,只有通过对当时各种数据的分析来发现真正的原因,并且吸取相应的教训。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与此类似。
当我告诉自己的医生,助听器在餐厅嘈杂环境下工作得不太好时,由于无法提供当时环境的音源,医生只能凭猜测和经验进行调整。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这显然会让人感到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