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hone热卖说起,谈谈特斯拉买主为何纷纷逃单?

从iPhone热卖说起,谈谈特斯拉买主为何纷纷逃单?
  开篇先不说特斯拉,我们先来谈谈苹果。苹果去年第四季度售出了7450万部iPhone,成功追平三星登上了世界销量第一的宝座。中国市场为苹果的登顶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份额。中国用户对于昂贵的iPhone的追求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由于今年iPhone6并未在中国首发,水货iPhone6在电子市场的早期报价一度超过了万元,达到了其官方售价的两倍。许多媒体都指责这部分用户对于iPhone的追求达到了病态的地步,认为这些用户是“狂热”的果粉,有钱任性。还有一些相当严肃的报纸指出,这些高价iPhone有相当大的数量流向了礼品市场,超过万元售价背后滋生着严重的腐败。

我们不否认狂热果粉与礼品市场对iPhone6水货价格的刺激作用,但令人在意的是,更多的高价iPhone是被商务人士购买,并打算自己使用的。我们很难将这些商务人士称为“狂热果粉”;认为他们只是在借口掩盖自己购买礼品的事实,更是有失公允。唯一的解释似乎只能是有钱任性了,但这明显不是这些高价iPhone的用户所希望得到的评价。事实上,这些高价iPhone的作用出乎意料的简单――社交的谈资与塑造个人形象的道具。一位提前购买到iPhone的微博红人曾经不无得意地炫耀称,iPhone为他带来了超过五千名粉丝的增长。而一位记者从被采访的购买者处得知,这些高价iPhone的购买者往往希望可以通过时兴的科技产品塑造出自己追逐科技的年轻化形象。相比于传统的时装与腕表,最新的科技产品往往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与谈资。特斯拉早期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此。

特斯拉中国的高层曾确认说,特斯拉的潜在购买者多为投资行业以及IT行业的精英。这些用户所希望的并不仅仅是购买到一部足够好的电动车,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特斯拉来为自己塑造一个环保、热衷于体验最新科技产品的个人形象。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就曾为自己与合作伙伴俞永福购置了两辆特斯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特斯拉对于雷军的个人形象产生了相当正面的反馈,而且使媒体又重新想起了雷军与马斯克之前的两次会面。钢铁侠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最先采取的营销策略,向少数的硅谷巨头或者好莱坞明星发出购车邀请,硅谷巨头与好莱坞明星通过特斯拉树立了环保、热爱科技的个人形象,特斯拉也从他们的推荐中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而在中国,最先订购特斯拉的用户成了一个悲剧,迟迟提不到的车令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斯拉与马斯克的明星效应也在不断减退,这使得他们最希望从特斯拉上获得的“赠品”――关注度也在不断衰减。特别是对于那些并非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用户,特斯拉中国在充电桩建设上的进度缓慢,使得他们能够使用特斯拉正常通勤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一个不幸的结果――逃单。谈起“逃单”尽管有些令人尴尬,但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没有用户愿意在付出七十余万的车款后,买到的是一辆只能停在车库里吃灰的“收藏品”。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看起来颇为不理智的购物行为背后有炫耀的心理在作怪,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很难指责这样的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或者是错误的。利用昂贵的道具来塑造优雅的个人形象,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首饰与时装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在特定的时间里,iPhone所能带来的关注超过了价格更高的腕表,七十余万的特斯拉比动辄上百万的传统豪车更引人注目。iPhone与特斯拉汽车背后所蕴含着的追求卓越、崇尚环保的理念依然值得中国的企业去学习。贩卖概念的企业永远都会有市场,但能将概念实实在在不打折扣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企业才更值得我们欣赏。特斯拉中国的尴尬就在于其所贩售的概念与中国的现实出现了冲突,却没有能够及时地做出调整,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离它而去的后果。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加强品牌建设刻不容缓,除了传统的“民族企业”、“价廉质优”,我们还应该表现得再“酷”一点才是;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只要在个人收入的承受范围以内,符合个人的身份定位,请大胆地消费吧!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