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滴滴宣布将这个快车项目正式在八个城市铺开,分别是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再加上此前试点杭州。各地每公里和每分钟价格稍有不同,最低的只有0.9元/公里。
其实在4月份,快的已经一些城市试点推出过“一号快车”,收费方案类似,只是最低消费金额稍高一些。
从出租车补贴,到专车服务,再到快车。合并后滴滴快的在打什么主意呢?
一、从出租车到专车
滴滴和快的出名,是过去一年多两家的出租车补贴战,通过数十亿的烧钱让用户都装上了APP,让司机们学会了使用软件,习惯了互联网租车的运营方式。
但是出租车是烧钱的。滴滴和快的虽然背靠大树,但是都无力支持太长时间,最后两家在2015年情人节进行了合并,出租车补贴随之取消。转而发放专车补贴。
滴滴和快的的专车服务一直是作为高端服务的,其起步价格和公里价格都要稍高于出租车,而滴滴和快的也像出租车司机一样收取份子钱,司机的各项福利待遇逐步下降。
在滴滴快的互相竞争的时候,上海的专车司机由公司交保险,保底收入就有四五千,稍微辛苦一点每个月收入过万很容易。而合并后,养老保险需要自己缴纳,每天需要交210 元份子钱,一个月只有四天不用交。同时规定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还引入了末位淘汰制度。专车司机一下子从轻松过万到辛苦工作才有 5000-6000元。中间的差额自然就到了互联网租车公司的腰包里面。
发展到这个阶段,专车实际上已经类似于出租车,如果按部就班的话,滴滴快的可以成为一家全国性垄断的出租车公司,与各地的出租车公司竞争,坐享中国市场的巨大的蛋糕。
二、监管和上市的压力
互联网专车服务动了出租车的利益,自然会面临监管层的压力。
交通部杨传堂多次表示,严禁私家车进入互联网租车市场,各地也都在查处互联网租车,专车理论上是要走租赁公司渠道,而不允许私家车进入。而且根据杨传堂透露的消息,政府正在考虑出台对互联网租车的指导意见,将对运营许可、定价做出规定。
这意味着,互联网租车在野蛮发展了两年之后,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就被戴上紧箍咒。现在各地只是在零敲碎打的按照黑车查处互联网租车,而将来指导意见出台,各个互联网租车公司将会被纳入管理。如果继续打擦边球,滴滴快的的总部和各地分支机构都有可能被查封。
在指导意见出台前,滴滴快的需要尽可能扩张圈地,扩大规模,形成既定事实。避免指导意见出台后发展被牵制。
另外一方面,有消息称滴滴快的最快在6月份就会启动IPO进程,国外媒体报道称,美国对冲基金6亿美元入股合并后的滴滴快的,滴滴快的的估值将达到87.5亿美元。
如果说政策监管的压力还是远期压力的话,那么在IPO进程启动前尽可能的扩大规模就是近期压力。
放弃短期盈利,尽可能的增加规模,扩充旗下签约车辆的数量,增加销售额,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从资本估值层面都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就有了不赚钱的快车服务。
三、快车的本质
理论上,快车服务由“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将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平台,滴滴快的在努力强调快车服务的公益性。
而实际上,这不过为了给私家车进入专车服务,逃避监管找借口。
专车服务,滴滴快的要收费,被定义成营运要求必须通过租赁公司,而且挂靠还不行。那么快车服务不收份子钱,这样就可以打着公益的旗号绕开租赁公司,让私家车直接接入,让监管部门的打击失去舆论制高点。
推出快车的根本目的,是降低门槛、降低价格,快速扩充车辆,靠低价快速占领市场。在上市前扩充规模,提升估值,在监管下来之前跑马圈地,形成既成事实。
快车最低的运价是一公里0.9元,而A级车在城市拥堵道路即使是油费也要一公里0.7元。没有补贴,这种低价不可持续,而补贴不会是永远的,只会是上市前或者监管政策下来前的短期措施。
四、最后的疯狂
从专车到快车,互联网租车与出租车从有利益冲突变成了生死相搏。专车定价高于出租车,定位错开。而快车直接就是要替代出租车。
可以预见,快车的推出会引发出租车行业的强烈反弹,而这种反弹肯有可能加速互联网租车指导意见的出台。
而滴滴快的已经管不了那么多,IPO启动在即,打好时间差,在监管出台前搞一把最后的疯狂。不怕矛盾,不计后果,大量烧钱。争取提升市场份额,提升销售额,提升签约车辆数量,把估值泡泡吹的再大一点,毕竟资本市场的回报是真金白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