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首先,一款优秀的移动APP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应该具备:

①.支持移动端演示(随时随地演示给BOSS,厕所&食堂&电梯…以体现我是那么的敬业——长点工资必备)

②.组件库(高效复用,谁用谁知道)

③.可以快速生成全局流程(程序猿看不懂拆解的,给丫的看这个)

④.在线协作(多个PM狗一起用)

⑤.手势操作、转场动画、交互特效…(这些都不需要,留给专业的交互、视觉,搞那么虚的不如多想想产品流程逻辑做做减法、写写xxRD啥的)

这些年,产品狗们折腾过的原型工具:

1. POP(Prototyping on Paper)

算是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很多公司在用:quora、sina、豆瓣、36氪、ifanr…

操作轻巧简单:先用手机拍下草图原型(存到POP app内);然后开始编辑图片的哪个区域(按钮)链接到什么页面,添加跳转链接热区,就可以在iPhone上给小伙伴们演示了,并且POP内嵌的交互动作如侧滑、展开、消失等,即可满足一般的动态演示需要。不太明白?戳这里移动App原型设计神器 – POP

2、Pencil Project

Pencil是一款开源的可以用来制作图表和GUI原型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app,也可以作为Firefox插件。内置模版可以帮你绘制桌面和移动界面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用户界面,包括流程图、UI和一般的通用图形。

通过它内置的模板,你可以创建可链接的文档,并输出成为HTML文件、PNG、OpenOffice文档、Word文档、PDF。Pencil Project还包含大量移动app模版。

3.Axure

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主要说下移动端的演示,这样才充分表达原型意图。按F5生成原型的时候,在“Mobile/Device”选项中可以设置适配移动设备的特殊原型(Axure 6.5以下版本),再用移动设备访问你生成的原型链接即可(该页面创建一个桌面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请戳→腾讯CDC交互童鞋写的 iOS设备上高效演示APP原型的方法总结

4、Proto.io

Proto.io是一个专用的手机原型开发平台——可以构建和部署全交互式的移动程序的原型,并且可以模拟出相似的成品。它可以运行在大多数的浏览器中,并提供了3个重要的接口:dashboard、编辑器以及播放器。

dashboard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编辑器是构建原型的环境,由一组设计和开发原型的工具组成,另外还可以构建交互。播放器用来观看原型,并与原型进行交互,并提供了相关工具来标注和保留反馈信息。你可以直接在真实的移动设备上对原型进行测试。并且可以使用iOS或Android上的浏览器以全屏模式运行原型。

5、Moqups

是一个非常好的、免费的HTML5应用,通过它可以创建可爱朴素的线框图、实体模型和UI概念。该程序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有内置的模板可以直接使用(模板包括单选按钮、链接、图像占位符、文本框以及滑块等)。

它还提供了iPhone和iPad模板,以及iOS相关的按钮、提示框、picker、菜单、开关以及键盘等。你可以设置网格的尺寸,并预览和分享你的线框图。Moqups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对齐网格,可以使对象精准对齐。
6、UXPin

UXPin是DeSmart团队开发的一个简易快速的实体模型和在线可点击原型创作工具。它基于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在构建原型中,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包(该工具包具有良好的用户设计模式和元素)来从头构建一个出色的原型。

UXPin具有响应式的断点功能,创建的响应式原型和线框图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设备和分辨率上。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版本控制和迭代功能,可以轻松的共享预览,直观的注解和实时的协同编辑和聊天。该软件拥有大量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元素风格(包括web,iOS,Android等),并且具有快速、灵敏的响应拖放接口。

7、Omnigraffle

OmniGraffle是由The Omni Group制作的一款带有大量模版可以用来快速绘制线框图、图表、流程图、组织结构图以及插图等类型图的app,也可以用来组织头脑中思考的信息,曾获得2002年的苹果设计奖。

它采用拖放的所见即所得界面,你可以用钢笔工具绘制自定义的模版或者图形,此外还自带Graffletopia提供的多个iPhone、iPad以及Android模版。
8、JustinMind

JustinMind是由西班牙JustinMind公司出品的原型制作工具,可以输出Html页面。与目前主流的交互设计工具axure,Balsamiq Mockups等相比,Justinmind Prototyper更为专属于设计移动终端上app应用。

JustinMind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更丰富、更具交互新的移动产品线框图,包含了iPhone、Android 以及iPad常用手势,滑动、缩放、旋转,甚至捕捉设备方向等,从而创造出更具交互性的原型。另外,它可以导出原型信息到Microsoft Word,生成规范的文档。

此外,你还可以自定义小组件,创建自定义组件库,并进行分类,不管对象是iPhone、iPad、黑莓、Android还是其他。
9、FluidUI

Fluid UI是一款用于移动开发的Web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高效地完成产品原型设计。Fluid UI 内置超过1700款的线框图和手机UI控件,并且还会经常进行更新。

Fluid UI无设备限制,无平台限制(Windows、Mac以及Linux系统),支持Chrome和Safari浏览器(Chrome浏览器上的app也可离线使用)。你可以使用Fluid Player来预览你的设计,收集意见和反馈。还可以以PNG、PDF方式输出。

Fluid UI使用方法简单,采取拖拽的操作方式,不需要程序员来写代码。另外,Fluid UI资源库非常丰富,有针对iOS、Android以及Windows 8的资源。如果你觉得库存资源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也可以自行添加。

10、Protoshare

ProtoShare:在线网站开发协同制作工具是一个十分便捷的在线原型制作工具,侧重于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对工作进行审查,并及时提供反馈,对线框图或内容进行建议。

作为一个强大的线框图和原型平台,Protoshare提供了大量移动工具集(有来自中心资源库的大量移动模版和大量2D、3D动画过渡)。通过“拖放”界面,你可以快速创建交互式的线框图和移动原型,然后发送至iPhone、iPad或者Android设备进行测试,体验app的功能实现情况。

另外,Protoshare还支持分享和反馈功能,项目成员可以标记和跟踪的反馈信息来做出决定。而大量的资源库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模版和获得的反馈创建移动产品线框图,进而演变为高保真的原型。
11、 Wireframe

Wireframe是一款具有“点击-拖-放”界面且超简单的线框图创作工具。双击实现编辑功能,有限的界面意味着你会把精力集中于你的想法上。还给每个线框图分配了特有的URL,便于标记和分享。
Wireframe有浏览器窗口和移动手机两个模版选项,移动版有纵向和横向两个选择。线框图的每个元素都可以编辑和转换。
12、InVision

InVision是一个便捷的产品原型生成工具,用户制作一个在线原型只需要四部:创建一个工程、上传视觉设计稿、添加链接以及生成在线原型。

确切说,InVision提供的不是准确的线框图,而是一个快速原型的环境,可以把你的UX/UI草图快速连接起来。数字型的线框图和高保真的设计可以帮你测试app的工作情况,同时该工具还支持协作和分享功能,生成的在线原型可以支持任何人在产品原型的任何地方评论,便于准确的交流。

针对iOS 开发,InVision还增添了其他功能,比如自定义主屏幕icon和自定义加载页面。

13、Mokk.me

Mokk.me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原型工具,通过界面上简单的拖放操作,不用了解单线编程就能创作一个可以分享、测试以及多平台的app。目前,Mokk.me正在测试中,但它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工具,任何人可以用它来创建app的布局。你可拖、放或者编辑小工具,可以搭建和连接页面,还可以选择过渡动画。它的特点还在于页面和按钮、图片小工具、文本输入以及复选框形式。
另外,你可以借助HTML、CSS以及JavaScript完成app其他一些功能,一旦你创建了原型,你还可以进行分享,在iOS 和Android上进行测试。
14、iPlotz

iPlotz 是一款可以用来创建可点击、可导航的原型和线框图工具,适合网站开发者和移动app开发者。你可以在一个可调整的页面拖放元件,然后连接起来,增加其他屏幕或者页面的热点链接。你可以选择使用iPhone/iPad模版或者Android模版,任何模版都有独一无二的元件设置。

iPlotz界面明白易懂,支持协同工作、可分享的编辑权限、任务管理以及评价系统。另外,项目可以以IPML、JPG、PNG、PDF以及HTML形式输出。
15.Adobe Illustrator 俗称AI

这是adobe的一款矢量图设计软件,推荐给设计师转型过来的PM(没兴趣的跳过),电商圈不推荐再去费力学习其他软件,达到沟通的目的提高效率是王道。上图是设计出来的原型成品,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POP去演示,so easy。

App研发与运营利器

App已进入“泛滥”时期,每日生产出来App的数量都在呈几何级速度上升。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喜新厌旧的信息处理习惯,成为App开发者不得不面对的市场规律。“流行”快速在用户手机上流逝,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也没有人会有不舍。如何延长App的存活周期是每个开发者最关注的问题。开发者应该从研发与运营两个角度去重新审视App上线后的生命周期,面对市面上最流行的研发与运营管理工具–听云和友盟,小编深入了解两个产品的特性为大家带来全功能对比。
友盟是国内用户行为监控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目标受众为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友盟的统计分析平台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平台,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挖掘,提供全面的产品使用和用户行为分析,让运营和数据分析人员掌握每一个细节。友盟的产品涵盖统计分析、开发工具、应用联盟、数据报告四大模块,其中对用户行为的监控是其产品的核心,如趋势、用户留存、地域、使用时长、渠道效果、自定义事件、行业数据等。

与此同时,在监控领域的另一个巨头——听云,全球领先的应用管理性能平台则是关注于应用性能的监控,目标群体是运维、开发人员。简单来说,可解释为对应用的性能和可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致力于发现和定位性能瓶颈,以保证应用所预期的服务水平。通过应用内嵌入听云App SDK, 同步真实用户访问体验,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的崩溃、连接超时、内存泄漏等问题,帮助开发者第一时间终结用户流失。通过实时、多维立体的性能数据展现与自动分析,更能防患于未然,降低App上线后维护与迭代成本,直接提升用户留存率。听云的监测重点在于对App的应用性能,如应用的响应时间、数据传输量、错误、崩溃等。

无论对于运营、数据分析人员,还是App开发人员来说,这两款产品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把监控领域比作一个圆的话,那么只有将用户分析与应用性能监测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监控范围”,否则无论缺少了哪一个版块,监控领域都是不完善的。

2014年软件行业市场风起云涌,全新的状态下的软件产业与传统软件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断,“第七届中国软件渠道大会”旨在帮助广大软件厂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秉承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搭建软件行业权威、导向性的行业平台,还汇聚了众多软件厂商的参与,将最新的软件技术进行全面展示,为各界参会嘉宾提供无与伦比的参会体验,致力打造软件产业的“权威盛会”。

邂逅式APP创业暗流涌动

一种基于位置的陌生人邂逅式社交APP正在试图终结人们的孤独之困。

尽管在微信、WhatsApp等即时社交应用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社交网络的创业空间似乎已经所剩无几,但聪明的创业者们还是善于从多样的社交需求出发,开发出更加细分的社交工具。这种基于位置的陌生人邂逅式APP就是尝试之一。

基于位置、陌生人、约会是此类社交APP的关键词,让用户能够马上进行线下的实际约会是它们区别于微信和陌陌的主要特点。

告别孤单

“约炮”是悬在陌生人社交上一个不可回避的标签,但邂逅式社交APP正在尝试扭转这一刻板印象。

邂逅式APP拥有共同的使用机制:打开手机定位功能,设置查找距离,在系统根据所设距离筛选出的用户中,选择感兴趣的进行交谈,或者直接发出看电影、吃饭等邀约。这个机制的核心是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友需求,解决类似“一个人吃自助餐,上卫生间回来餐盘被服务员收走”式的尴尬。

吃饭、K歌、看电影是都市人群的主要社交活动,它们也因此成为多数邂逅类社交的切入点。

在已经问世的邂逅式APP中,找你玩、陪你看电影、请吃饭都选择了这样的路径,陪你看电影及请吃饭限定于特点活动,找你玩的活动则涵盖了运动、娱乐、休闲、旅行、学习、美食等更多类别。

与以上三个APP不同,同为邂逅式APP的探探并没有选择活动为切入点,而是设置了配对筛选机制:用户可以对系统推荐的人选择喜欢或不喜欢,只有两个互相喜欢的人才能开始进行交谈。探探联合创始人潘滢介绍,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用户,避免女性用户受到过多骚扰,同时也让女性用户掌握更多主动权。

据介绍,从五月份上线到现在,探探一共获得10万用户,尽管面世时间不长,且用户体量不算大,但已经有用户在探探上交到了真实的朋友。

机会还是陷阱?

多数人圈子太小,而认识陌生人的途径有限,这样的社交需求痛点是此类APP诞生的缘由。当下都市青年大多面临着如上社交困境,有这样一批潜在目标受众,邂逅式社交的市场不可谓不大。

从邂逅式社交APP本身而言,与多数应用相比,其盈利前景更为明晰。一方面,现有的社交类APP已经探索出了相对清晰的盈利模式:会员收费,售卖游戏和表情,另一方面,邂逅式APP可以为线下电影院、KTV等带去客流,因此其能够与线下进行合作,获得收益。

但是,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并非邂逅式APP得以存活的关键问题,对当下的邂逅式APP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用户,营造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才是重中之重。

从目前来看,邂逅式应用普遍面临用户不足、人气不够的问题。本意是为解决用户圈子太小、朋友太少的社交需求痛点,但由于用户量所限,邂逅式APP并不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核心功能受到用户体量制约。在体验并不完美的情况下,如何留住用户、吸引更多用户,破除用户体量影响使用体验的恶性循环,是摆在邂逅式APP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种难题同样出现在邂逅式社交鼻祖Color上。同样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APP Color主打图片分享,用户可以看见一定范围内其他Color用户分享的图片,这一设计曾得到红杉资本“改变世界”的评价,但正式上线后差强人意的体验最终导致Color关门大吉。

但是探探的开发者对邂逅式APP表现出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用户数的增长情况:尽管探探目前只有10万用户,但这10万用户都是在7月份以后,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自主增长起来的。探探认为,用户的需求真实存在,而探探对注册者资料的严格审核又保证了用户的质量,维系了探探的良性运营。

显而易见的是,足够多用户是邂逅式社交能否存活的关键,如果在发展初期能够跳出用户体量制约体验的陷阱,邂逅式社交或将迎来曙光。

移动APP推广的6种流氓手段

自由、开放、免费等乌托邦式的理想充斥在互联网的诸多产品当中,用户或自愿或被动的被这些乌托邦理想给带到沟里去了,亦或是互联网产品最初就存在歪心思,开源真的只有开源么?看似自由的互联网疆域里,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比如cookies、网络犯罪、病毒等,这是我们能知晓但是无法防范的一面,还有更多的阴暗面,用户是被硬性捆绑的,这群自由国度的流氓们,从不放弃自己在用户身上获取利益。

下面我就来分析常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几种流氓手段,脱掉他们的遮羞布。

方式一:下载捆绑应用中心

某知名社交软件为了推广自己的应用中心,每次都会强制让用户在其应用中心当中去下载,而不是自身的APP后台就可以下载,这里就多了一个硬性转化,从社交工具向应用中心捆绑,想要更新,体验新功能,就必须得使用人家的应用中心,往往用户得先去下载应用中心,再选择更新,完了还得再把应用中心一起删掉,要知道该应用中心就是个渣,用起来非常烂,和主流的应用中心存在很大的差距。

还有一种是输入法产品,屏幕上方提示用户更新该输入法,用户点击更新后,系统会默认下载该输入法的应用中心,用户又一次被捆绑下载了其应用中心。

安卓的第三方应用中心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豌豆荚、金山手机助手、安智等,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安卓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应用中心,用户能下载APP的渠道非常多。不少厂商把应用中心当做一个入口,所以就拼命的推自己的应用中心,甚至不惜自己的“羽毛”,用上了流氓的捆绑手段让用户下载使用。我认为这个性质和早期PC端的浏览器插件性质差不多,用户总是被产品胁迫着。

方式二:山寨APP默认下载软件

在知识产权很难被界定和保护的情况下,抄袭和复制显得如此容易,更是被美其名曰微创新。安卓的开放环境,给予山寨APP很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做的几乎和官方的APP一模一样,甚至比官方更美观。

山寨APP为了赚钱,通常的做法是默认帮助用户下载安装软件,用户使用该山寨APP以后,每次使用到一定场景后,系统便会自动下载APP,并提示用户安装,稍不注意就会安装,而安装的软件大多都是BAT等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是否有些可笑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安装,就无法继续使用该APP。

伪创新、抄袭、复制是如此的方便,而第三方应用中心并没有大力遏制这种情况,甚至有第三方应用中心人称,他们没义务来审核这些应用,他们没有人力来审核这些应用。就这么放纵么?还是变相支持呢?

方式三:公关工具

越来越多的新闻阅读产品出现,几乎人手一个,有的有两三个,新闻阅读产品的出现极大的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对于产品公司来说,往往就没那么简单了。

既然是新闻阅读产品,那么给用户传递的就是相关的新闻信息,能传递正面信息也能传递负面信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手法是,当竞争对手出现状况时,大推特推别人的负面的,多条数条醒目位置推送,甚至会单独的信息推送,当自己的产品需要发布时,各个位置都成为了自身宣传的对象,比如又获奖啦,某某产品发布会等等。

这个时候新闻阅读产品就成了产品公司的公关工具了,他们为产品公司提供公关手段。要知道下载量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新闻阅读APP来做公关,一年少说也能省下不少公关费?可怜的用户,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种流氓的手段恶性捆绑。

方式四:硬件即广告

在手机不ROOT的情况下,智能手机里的系统默认软件是无法卸载的,有相当一部分用户都不会使用ROOT工具,那么就意味着用户得使用系统的软件。

仅仅是强迫用户使用是远远不够的,最恶心的是,当用户在不使用软件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向用户推荐软件里的相关信息,比如某某优惠,某某新产品上市,广告信息不断,想卸载却无门,还得ROOT,很多软件即使ROOT也没办法卸载,一朝用它,就注定一辈子被它QJ。

某知名手机厂商对于这种方式是惯用,已经用习惯了,可悲的是,他们正在被奉为“神话”般的存在,所谓的“粉丝”,只不过是人家忽悠的小白而已,终于知道为啥别人那么便宜了吧?

方式五:假免费

我们得益于互联网的诸多免费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在免费策略上,做的都还不错,但是现在的厂商聪明了,成精了,即使是收费的,他们也会打着免费的旗号,无论是宣传、下载等,都是免费的“旗帜”。

用户下载应用以后,本来认为是免费的,但是一旦想要使用某种服务,就必须收费,问题是不付费的话,任何功能都使用不了,用户想要使用,就必须得强制付费。

假免费的现象现在还真不少,当然很多是显性的,很多是隐性的。比如,手机游戏里,现在很多小孩子都会玩手机游戏,啪死掉了,系统立马提示短信付款即可复活等等,熊孩子一上午就能折腾好几百。就算是成年用户,也很容易被系统忽悠,明明是个免费的游戏,怎么突然就收费了。

方式六:弹窗

近期,网信办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启动了“整治网络弹窗”的专项行动,针对网络弹窗乱象进行治理。不过,相对于PC端来说,移动端的弹窗更让人厌烦,因为手机屏幕更小,而很多弹窗是没办法取消的。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山寨APP里的,系统会经常有各种弹窗,一般会提示用户下载某个APP。另一种是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很多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关闭按钮设置的非常隐蔽,就像地道似的,得找半天,这种稍微好一点,比较流氓的是,明明设置了关闭系统消息推送,系统还是会推送各种消息,找不到关闭的方法。针对网络弹窗现象的治理,移动互联网也不应该放过。

有人说当年的小白用户成长了,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用户成长了,厂商们也不是傻子。终归厂商们是要获取自己的利益,是需要赚钱的,所以用户始终还是小白,只不过有的是有情怀的小白,是粉丝光环下的小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太快,有好的一面往往会有不好的一面出现,流氓的本性,是不会彻底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根除的。

App开发建议—先求好用,再求好看

初创企业创始人经常让我采用其app创意把应用做得好看。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漂亮的产品以便获得融资。我称之为“好看优先”,也就是说初创企业关注的首先是应用在视觉上设计得很漂亮,其次才去关心产品的目标和是否有用。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日益强调技术产品视觉设计重要性的一种响应。这使得设计团体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好看优先”是不对的。如果你的产品既没用又不吸引人,再好看也没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产品:

Uber从视觉风格上来说很难算得上是革命,但是它可以让一辆“黑车”几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而且你还可以在地图上跟踪其行驶路线,减少支付系统中的交易摩擦。其核心的价值主张是有效的。

Instagram则不同,很实用,也很吸引人,整个应用的外观都有了改善。但是在设计上当然也算不上有什么突破。它拥有合适的社会化机制,围绕着该应用的概念营造出火爆的使用,而非依靠出色的视觉设计来达到目的。

Airbnb解决了人们的问题—找地方住。这款应用也很好看,但是它不是仅仅依靠设计取得成功的,许多Airbnb早期的外观元素真的是非常糟糕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类的成功。今天许多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漂亮的视觉风格,却置其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他们对设计的关注导致了对空白区、网格图形以及印刷先导设计的狂热。这一向设计倾斜的思潮导致了许多极简主义网站的出现。Web 2.0的外观已经死亡。正在迅速为“简洁设计”所代替,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士风格的图形设计—这种设计体现了鲍豪斯运动的许多原则,几乎没有阴影和渐变。

有些人开始想起这种设计风格,然后随着Flipboard和Letterpress这样的应用而流行,并从移动端蔓延到了web上。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都是这种设计风格。这个现象在网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Svbtle和 Qz.com。而Pinterest看起来就好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克劳威尔的现代主义网格设计。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上最终能不能得出一款功能更好的产品?在对像素表现、留白区以及山寨Pinterest界面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老产品换新瓶,功能却没有改进,甚至有时候功能性还变差了。Gmail2012年的重新设计就引发用户的迷惑和愤怒,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更注重了“简约设计”原则而忽视了用户的利益和行为。

如何设计产品?

乔布斯对此有过最好的概括:

有人认为设计就是要决定产品的外观(参见 图说用户体验与用户界面之别)。但是一旦你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确定的是产品的工作方式。

要聚焦到用户的利益上。用户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去解决?开始时应该使用现成的图标。用 Balsamiq。提出基本的设计,开发基础应用,然后交给用户。在外观上不要浪费时间。

在你解决好应用的核心问题之前,不要在视觉设计上浪费开发周期。如果你需要设计师的帮助,可以联系交互设计师或产品设计师。你不需要视觉设计师倒腾出好看的像素。你可能需要有人帮助你弄清楚如何让产品工作,并以简单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实现。

在iOS上,要想搞砸你必须摆脱那些条条框框。有了 Twitter Bootstrap,哪怕是最不情愿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创建出一个基本的、好看的网站,想要做出一个彻底丑陋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尽快找人测试。我们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犯过一个错误,花了6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新闻阅读器应用却没有进行过广泛的用户测试。我们拥有出色的兴趣图谱算法,但是应用发布时却发现不管应用有多好看却没人感兴趣。大家都认为应用很棒,但就是没人用。

当我们开始开发DrawChat的时候,用5周的时间做出一个版本,然后迅速推向用户,并根据反馈来迭代开发。
我们没有在早期的开发周期浪费时间在中看不中用的特性上,而是关注于中用但样子不算好看的版本,一旦发现有人用或关注某项功能,再慢慢去美化

在DrawChat上有一件事情我们做对了—对用户友好、好用好玩。我们给应用添加了一个画画怪物指向“New Chat”按钮而不是传统的那种空白的对话框方式。这种好玩的细节设计会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效果要比最完美的渐变模式设计都要好的多。
另一个好玩的设计例子是Sybtle的“Kudos”按钮,它可以点亮和弹出。这一动画设计的目的是在用户提供积极反馈时取悦并奖励用户。

首先专注于设计一款有用的产品。一旦有了一款有用的产品,不用去考虑对每个像素做出调整。要营造出总是好玩且有时超出预期的喜悦时刻。

投资人不蠢。如果你的价值定位有料,你就不需要最好看的app界面。它们的工作是去芜存菁而已。如果你的产品创意很棒,他们自然也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做出来并让产品变得好看。

北京app开发公司:智能家居APP开发定制智慧生活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蓝牙或者WiFi对家居设备进行手机APP的连接,通过APP对家里的设备进行遥控,达到智能家居的目的。

1.配对设置:在手机与家电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用蓝牙、WIFI等方式将二者进行连接,所以在开发APP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开发红外设备对所有家电进行红外遥控,然后设备通过蓝牙或者WIFI与手机进行连接,达到操控普通家电和智能家电同步的目的。

2.数据监控反馈:APP通过获取设备的信息显示当前家庭的温度、湿度、设备开启状态等信息,通过APP处理后可直观的显示出来,方便用户的使用。

3.智能商城:一些新出的智能设备,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购买,让家居更加智能。

4.安防报警:外出时开启监控设备,家里的动静自动进行侦测,检查到风吹草动,APP自动提醒。

智能家居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必须通过丰富的数据积累,以及更先进的算法,实现智能化控制,这是智能家居的灵魂,也是智能家居的价值。

 

【O2O研究】从滴滴看做产品的核心

我在IBM做了三年咨询顾问,然后在百度做了三年产品经理团队管理,2015年初加入滴滴。

大家认识的滴滴通常是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代驾这些个人业务,而不知道滴滴也做B2B业务,事实上滴滴的企业用车已经做了快一年了。

滴滴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问题,让出行更美好,但是每个人的背后多数还有个企业,因此去年底开始,滴滴决定不仅要解决个人出行问题,还应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出行问题,让企业用车也平台化。

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先聊一个最近的热门话题:国家开放二胎政策。

我看朋友圈里,当天大家开始热议母婴产品和海外代购市场又要火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我的第一想法是二胎政策出来之后,如何考虑一胎?有很多家里的老大是有抵触心理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这个放弃二胎的。

因此,如何帮助家庭给老大做心理辅导,这是一个新市场。幼儿教育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很少涉及心理层面,更多是才艺和语言类。独生子女一直缺少陪伴,但是突然多出来一个弟弟妹妹,有些还相差好多岁,会不习惯,家长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并且,现在城市里面能生二胎的家庭应该都是比较有钱的家庭,因此这是个商机。

讲这件事情是想说明:一样的一个市场,不同人看到的用户和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因此讲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我想从三个方面去讲解:谁是你的用户?用户的需求时什么?如何满足?

我认为前两个问题更重要一些,知道为满足哪些用户的哪些需求,如何满足只是一个实现的问题。

 

一、用户

现在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因此从商业角度也开始非常吸引大家。在互联网年代,如何从B的视角,看企业转型会遇到什么问题?

 

1.谁是你的用户?

做产品,首先要搞清楚服务的用户是谁,只有真正明确了用户是谁,业务才能往下走,这意味着你选择了哪个市场。正如二胎放开后,有人看到了家长,有人看到了孩子,有人看到了老大,有人看到了社会。

关注点的不同决定了做不一样的业务,提供不一样的产品。

现在谈创业、互联网+,首先要确定谁是你的用户,它将决定你的产品形态。互联网所有大佬都在说用户第一,很少人提客户了。

我是从传统IT转型过来的,在传统IT年代,我们一直提“客户是上帝”、“顾客是上帝”,没有用户之说,用户只是系统(那时候也很少说产品)的使用者。

那时候2C市场是很少的,传统软件供应商做的都是2B业务,例如用友、金蝶等,都是提供OA、财务、ERP等等,给各行业、政府部门解决它们的业务发展过程中系统整合、信息化管理的问题,那个时候很少关注那些系统使用者,也就是现在的用户。

我自己从程序员做起来,那时候开发和设计不怎么分家,产品是我们自己调研需求和设计的,当时提需求的人大多数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不是用系统的用户。管理者提需求的时候,通常是基于业务管理,因此终端用户是很难有决策权的,产品的体验相对就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满足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

谁买单,谁有决定权。

用户概念是随着互联网、3G网络、4G网络的发展重要起来的,原来传统IT时代,用户是没有太多发言权,即使是第一代互联网,门户为主,所以个人用户也没有太多声音,只是通过浏览器看内容,最多的是新闻资讯,很少有业务交互,用户体验是有限的。

现在不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普及,每个C都很重要,大家都想对你做拉新,因为用户数代表了业务规模,现在用户成了上帝了,即使你不付费,也把你当以前的付费客户对待。

在2C领域,用户和客户很多时候是比较统一的。

从“客户是上帝”到“用户第一”,是互联网对社会影响的重要体现。

做互联网产品,开始创业阶段就两个事情:做产品、拉用户。比如滴滴,开始阶段就是去拉司机,想尽各种办法,去出租车公司、火车站、机场找司机拉新。用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受到各方的关注。

创业者团队一定要考虑到你的拉新成本,你如果连这个都没考虑,你会很危险。如果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业务是不可能长进的。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第一的,但我是做2B的,在商业层面,我认为用户和客户并重。

何为商业层面?百度搜索是免费的,纯用户产品,不收费用,但是你会看到广告,百度赚的广告主的钱,因此百度除了考虑搜索用户的体验,也要考虑广告主的诉求,它们要需要曝光率和转化率,要各种各样形式的广告展现。

谁都不喜欢广告,但是你不得不接受,如果没有广告收入,百度就活不下去,也就不能提供免费搜索服务了。如果你的商业产品要变现,你要用户和客户两者兼顾。

纯免费永远不会长久,背后一定有另外一个逻辑,要有人买单来支撑免费业务,否则纯用户产品是不可能存在的。互联网流量为王,但是如果流量不能变现,流量也不会长久。

我顺便讲下滴滴企业版,第一步我们让企业建立一个企业帐号,然后将企业员工的个人滴滴账号和企业账户关联,关联之后,企业就可以为员工提供用车服务,并进行相应管理。

企业可以往企业账户里充值,员工在符合企业相应用车政策条件下用滴滴平台叫车,企业就可以为员工直接支付车费,这样员工就不再需要个人去开发票并报销了,公司也少了很多审批审核工作。

我以前在IBM的时候,每年很多时间都在出差做项目,那时候没有滴滴,都是扬招出租车,每次出差回来报销的时候,一堆的发票,很难回忆每次用车都是从哪到哪,去干什么的,还容易丢票,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财务和个人都抱怨。现在滴滴企业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滴滴企业版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了传统企业员工打车报销的问题,同时去满足企业和员工的诉求。但是业务上我们还是先找企业,让财务、行政、法务、管理层爽了,企业就愿意和我签合同,员工才能享受我们的企业版用车服务。

在2B业务中,B和C同样重要。在2B业务的不同发展阶段,B和C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在拉新期,B的需求一定要优先满足,否则根本就进不来客户,C也就没有体验你服务的机会。

如果到成熟期,很多客户都已经进来,C的体验就非常重要,要真正让C用好,这样黏性才大,否则,如果C都反馈不好,B肯定就考虑换服务供应商了。

另外,不同营销手段(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B和C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前者B更重要些,要满足B的诉求,然后有C,我们目前主要是采用这种方式,由销售队伍去谈客户。

但是,2B业务也是可以有自下而上的,例如dropbox:是做云存储服务的,它就是先开发了大量的C,通过C的使用口碑最后推动很多B的客户来购买服务。当然,这不是所有领域都可以这样做的。相对而言,业务越单一、决策链越短的项目,越容易实现。

滴滴所有吃饭的问题,是通过一家餐饮公司的企业级产品来服务的,每天下午4点前订餐,全部都是企业支付,不用报销。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体验很爽,和我们的用车企业支付一样。这种服务,如果C大批量应用,是可以影响B的。

现在滴滴企业版也尝试去这么做。

 

2.使用者和相关利益方

用户是使用者。如果你去做业务,比如滴滴是做出行的,但是为什么一直要讲安全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社会问题?因为你要从各个层面想清楚,比如政府同不同意?打车不是一个新颖的事情,通过电招的方式,其实比APP更方便,但为什么一直做不起来?

因为这不只是打车问题,其中关系了太多方利益问题,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地方政府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有地域、有政策限制。

滴滴可以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考虑这些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只有共赢的业务才能发展和长久。滴滴平台志在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是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因此政府也会支持,这样业务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做商业架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用户是使用者,要重点考虑,但也要考虑到背后的利益相关方利益。

 

二、用户需求

明确了用户,接下来就要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了。

 

1.表面需求和本质需求

什么叫表面需求?当你问他要什么的时候,他说想要什么,这是表面需求。但真正的需求是哪个呢?有可能是一样的,有可能不是。你要去想,他提的这个事情痛不痛?如果不做也可以,过阵子就忘了,这就不是痛点,不是本质需求。

举例说明下:在滴滴企业版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开通账户并充值后,员工在符合条件下就可以使用企业支付了,不用付钱不用报销,很爽,因此我们就认为应该很快会有很多企业开进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客户开发速度很慢。

为什么呢?销售反馈说说企业不太愿意垫付资金,如果月结的话应该就很容易开户。于是我们做了授信功能,滴滴垫资,对用户进行授信。但是事实上发现,过了一阵子以后,还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量用户签约下来,甚至本来需求的客户也没有签约。

后来我们再度深度分析,最终我们诊断出之前那个不是本质需求,只是表面需求,本质需求是企业担心企业支付的方式不好控制费用,存在风险问题,员工9点后打车不一定是因为加班,花出去的钱再追回来很麻烦。它们其实不是担心垫资问题,是财务高层感觉管理不可控。

知道了本质需求,于是我们开始做功能优化。在企业支付里面,我们在用车规则里面加了地理位置的管控,实现时间、地点、车型联合管控,并且增加了费用的限额管理,可以限定个人额度、成本中心额度、项目额度。

这样企业就感觉企业支付安全了不少,愿意将一些特定的用车场景开放给我们,例如加班场景、出差场景。

但是,这个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问题又提出来了,加班、出差解决了,其他日常因公很难设定具体规则,企业还是不放心企业支付,因此,滴滴又推出了个人垫付,个人先支付,我们定期让企业统一开一张发票或者个人统一开一张发票去报销,这样既没有风险,也能降低报销工作量。这样,很多用户就进来了。

现在我们有7000多家企业用户,包括联想、阿里等大客户。我们满足了企业的本质需求,所以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拉新,如果你只解决表面需求,是做不到这点的。

颠覆市场是需要过程的,B是要比C慢的,这也是“互联网+”不如互联网普及快的原因。

越和C靠得近的,越容易,电商是一个,滴滴是一个,外卖团购是一个,这些都是属于刚需、高频,只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它都不是问题。

做B的业务一定要有耐性。SAP是一家很大的、值得尊敬的企业级服务公司,它的用户量和业绩进入快速发展期用了20年;用友是国内财务领域的领先者,它用了十年开始快速发展;salesforce用5年时间打磨好产品才获得腾飞。

2B业务是要比2C业务发展慢,但是互联网时代,我们也是可以提速的。

 

2.表面需求和潜在需求

有些需求,你去问客户的时候,他们提的是表面需求,其背后还有潜在的、不好说出口的需求。

举例而言:传统领域做项目的时候,企业要把各个烟囱式建设起来的系统都打通,进行数据和业务的整合。表面需求是这些,但是本质潜在的需求是什么呢?是要数据集中和权利收拢。

因此做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潜在的需求。再举个咨询项目的例子:很多咨询项目客户自己已经有了方案,就是想借助咨询公司这个通道表达自身之观点,便于推行。

再举一个互联网产品案例:很多人都应该用过“无秘”,其最早满足的是互联网圈人打听各个公司小道消息的,并且支持陌生人交友,但是后来就推出了私聊,可以实现各种约的需求。

 

3.用户反馈和用户反馈陷阱

做互联网产品,很强调用户反馈,因为用户反馈是优化产品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实践角度来讲,要小心用户反馈陷阱。

通常负面的反馈会放大,正面的会缩小。通常你用产品用得不爽的时候,你就会去吐槽投诉,因此反馈的通常是问题居多,我们在倾听反馈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特点。

腾讯是比较重视用户反馈的,他们的产品经理有一个“10/100/100法则”,即每月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小米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因为它做的是粉丝经济。

另外,举一个有关用户反馈陷阱的例子:滴滴最早做的是出租车,解决司机和乘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早我们是没有派单的,都是抢单,因为手机型号、使用熟练程度等各种问题,有些司机老是抢不到单,有些司机老抢到好单,抢不到的就慢慢退出滴滴平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推出“滴米”调度系统,系统通过大数据和规则判断订单对司机而言是好单还是不好单,司机抢到好单就会扣滴米,滴米少了就会降低下一次接到好单的机会,但是你可以通过接不好单来增加滴米,这样就能抢下一个好单。

从逻辑上来讲,这是特别好的调控手段,但是从试运行的用户反馈来说,一堆的负面声音,说单量少了,不想干了。最初我们有点慌,因为本来平衡策略就是让接单多的司机少接几单,这样他也不会走,让原来接不到单的司机能够接到单,这样他也愿意留住平台。这个反馈让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效果。

后来我们去看数据,事实是:客户的留存率高了,总体订单量也上来了。原来主要的抱怨者是之前的受益者,产品是成功的。如果当时我们听直接用户的反馈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可能就会觉得这个系统不行。

用户反馈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负面反馈容易被放大的事实。

 

三、如何满足

1.颠覆创新解决本质需求

本质需求往往通过颠覆式创新才能满足。

案例:游戏领域之前是卖拷贝收钱,但是盗版会破坏这种商业模式,导致很多游戏厂商赚不到钱。现在游戏大多数不收钱了,免费玩,但是你要玩得爽,可能你就需要充值买道具了。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颠覆。

案例:打车软件出来之前,我们是用扬招、电招、打黑车来出行的,滴滴出行等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个APP灵活叫车的功能,这是工具层面的颠覆,先进的工具替代了传统的工具。

我们做业务的时候,要考虑用户的本质需求是什么,能否换一种方式来满足?

1到100是改进,0到1是颠覆。

 

2.精益创业帮助产品快速试错

在所有互联网公司地产品经理和创业团队里面都会讲精益创业,它是一个工具和方法论,是一个体系化的东西,教你创业该怎么做。

它的核心点有三个:MVP(最小可用品)、用户反馈和快速迭代。

不用一开始就做到最好,出一个最小版本,先去看看市场反馈,看是否解决用户的痛点,然后再去优化升级功能。

现在大多数存活下来的App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微信刚开始也没有这么多功能,但是最早的版本已经解决了你最核心的诉求,后面它就有机会越做越好。

精益画布是一个特别好的工具,它告诉你要做什么、怎么做:

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进行客户群体分类,解决最早期的用户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面向所有群体;独特卖点,提供的产品有一个特别强的点;产品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什么?怎么去找到客户;收入分析,进行盈利模式、客户终身价值、收入、毛利等等;成本分析(争取客户所需花费、销售产品所需花费、网站架构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等);关键指标(应该考核哪些东西);门槛优势(无法轻易被竞争对手获取的)。

这个工具,用好很难。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他不是做技术的,当初只有一个想法,为了验证滴滴打车这个产品是不是能成,最后花了8万元钱找外包做了第一版,虽然一堆问题,但是有了真正的产品,可以找司机验证模式是否可行。

以前传统IT中系统出现bug是不可容忍的,需要一层层把关,但是互联网创业,你不是每一次都是对的,你不是每一次都能抓到本质需求的,互联网是特别包容的领域,它可以快速迭代,只有快才能在互联网领域存活。

你不快,哪怕你先想到,对手比你快,用户就是它的了,特别是2C。2B好点,后发者还有机会超越,但是2C里面很少出现第一名在过两年被后来者超越的。

互联网领域,产品和业务后发制人的机率比较少。

传统业务有地域、时间、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业务,因此容易给后来者一些机会,而互联网基本是赢家通吃的局面,没有壁垒,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有其它因素,不存在文化、地域,这里用户自己用脚投票。

案例:滴滴企业版的第一单是2014年12月17日,当时还没有产品,就一个想法,有企业就愿意付费,说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用。

这就跟我以前做咨询一样,只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就能卖钱,其它的例如产品预售、众筹等也都类似,都不一定能最后成功,但是你愿意付费,做第一批种子用户。

精益创业帮你尽快迈出第一步,你验证了这个市场,你才有机会再往下走。

 

3.抽象需求,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

互联网创业的时候,抽象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抽象的程度决定了产品基础架构有多牢固,也决定你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我们以前招聘产品经理的时候,会给他一个场景,让他找到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抽象能力,这个能力衡量是产品经理好坏的重要标准。

举例:微信。微信的抽象需求是人和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文字、照片、视频,人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

把本质抽象出来设计出商业逻辑,随着商业逻辑的扩展,这个架构不被打破,这是最核心的。

一旦产品发展到需要动到最初的逻辑,对不起,你得另外做一款产品,不能在原有的产品架构上做了。

举例:滴滴出行。滴滴解决了司机(交通工具)和乘客(物)的关系,把供需双方拉在一起,通过一个规则,完成一个交易。本质上,人和货没什么区别,司机和车没有区别。

 

4.产品要有点情怀

产品为什么要有情怀?以前传统IT主要跟企业打交道,不存在调调问题,但是互联网是强调个人,人有差异性,有不同诉求,情怀就是一个用户体验。

“用户第一”的核心是“用户体验第一”,产品设计要有一些独特的、有调调的、值得分享的东西。

谈情怀,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锤子手机,它认为“用户是上帝”,用户要爽,应该做用户用一个手就能很好操控的手机;滴滴顺风车也有情怀,可以社交,搭车后司机和乘客可以互相给一个评价标签。

我一个同事有一天特别开心地跑来告诉我,说早上是一对老头老太搭的他,下车后给了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标签。又过了几天,他又跑来说搭了一个美女的车,评价他是“健谈的帅哥奶爸”。这就是调调,是用户有分享冲动的东西。

滴滴红包也是,各种营销活动背后是打车劵,但是会让你有分享的欲望。

通常社交类产品是需要考虑情怀设计的。

 

5.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主观判断

做产品一定要能“量化”,虽然有时候挺难的。

量化指标更能评判一个需求做不做,更好地衡量产品功能好不好。

一个产品经理总是认为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做,市场需求太多了,产品经理永远有做不完的需求,那么请用数据去判断应该先做什么。

举例,现在我们的销售如果说:客户说要这个功能,PM(产品经理)就会提量化指标:多少客户说需要?即使有很多人说要,那就给个名单,我要去调研客户具体需求。另外,能带来多少流水和订单?

当这些有了之后,优先级就容易排了。

用数据说话,是产品设计和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天到公司后,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前一天的数据,是涨还是跌了?有什么问题?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都看,所有业务的变化是从数据中看出来的,所以互联网公司通常有强大的BI(商务智能)团队做支撑。

 

6.提供API,让用户创造产品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经济已经存在很多年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平台化服务越来越成熟。

本质上API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一个平台不可能自己做所有的业务,只要核心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其它的功能和业务拓展可以通过开放API方式让合作伙伴来实现。

开放平台和资源,让用户自己嗨起来。

早在2012年,亚马逊每天通过API处理1万亿笔交易,它的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要求亚马逊所有开发人员:数据和功能只能通过APIs来提供给使用者,APIs必须涉及为方便外部开发人员调用,如果你不遵守这个规定,你将被开除。

互联网经济就是共享经济,你公司再大,你也做不了所有,而且有些个性化需求会把你拖垮。如果你够开放,你的伙伴会帮你一起把市场做大。

滴滴企业版目前已经开放了打车API,客户基于滴滴的API开发了很多行业应用,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才专车,专门用于接送高端职位的面试者,还有看房专车,用于免费接送新房楼盘的看房客户。

案例:新浪乐居“码上专车”、链家的“转角遇见家”活动。这些加上了免费用车的活动比传统的看房送小礼品活动一下子高大上了很多,而且带有很强的互联网营销点。这些方案很多都是客户策划的,他们更懂自己的业务,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我们的用车服务。

 

四、对互联网创业的几点建议

滴滴还是一个创业公司,整个文化理念中有浓重的创业氛围,因此有几点对互联网创业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1.做C还是做B?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做C最有成就感,但是各个大的C的市场已经被各方互联网巨头占有之后,新的业务要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互联网是赢家通吃,你可以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是因为行业老大还不想做,它如果要做了,流量一导,马上就能超过你。你要么被收购,要么倒闭。

美国上市的大互联网公司,60%做2B业务,因为2B更容易盈利,做2B的市场可以做到小而美,它的决策链条比较长,因此替换成本也比较大。企业买单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因为总是有采购费用的,只是多少而已。

当然,要真正做大,做2B会比2C难,速度更慢,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很难独家垄断,门槛太高,因此有后发制人的可能。

在C端,再出一个美团、滴滴很难,用小米的方式去打败小米是不可能的,你只有颠覆式创新才可以。

能打败QQ的是微信,而不是另外一个QQ,C端要反超是很难实现的。

做2B还是2C,要看每个人的考虑:

C市场的产品对资本的依赖会比较重,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可以考虑下2B业务;B市场可以快速盈利,但是速度比较慢,C市场可以快速起量,但是盈利很困难;C市场的产品快速拉新,多数靠营销,因此创业之初最好有一个营销方面的专家;B市场的产品架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业务逻辑会比较复杂,后续的个性化需求会比较多,最初架构设计的领先和灵活性会影响整个产品线的推进速度。

 

2.团队

最初的创业团队一定要想法一致,这样才能快速推动业务。到了A轮以后应该保持团队构成的多样性,这样才能让产品和业务的思考更加丰富和全面;创业核心团队不能全部是理性的,但是至少要有一个是理性的,C业务感性的要占多数,特别在创业之初。

 

3.关于梦想

没有梦想,不要创业,创业非常艰辛,压力非常大。梦想和金钱无关,是成就感。当然,梦想不是虚的,不是画大饼;梦想要足够大,大到足以支撑你去克服创业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然很容易放弃。

谢谢大家!

开发者真正的福利 苹果APP跨系统运行功能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同时拥有的两个系统iOS和macOS,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系统的功能是分离的,苹果仅仅允许用户在iOS和macOS上同步某些功能,比如短信、备忘录、日历等等。之前早有传言称苹果将合并这两个系统,但苹果否认了这一说法。

但是根据约翰·格鲁伯从一些二手资料中搜寻的信息来看,苹果似乎想创建一个允许APP跨系统运行的功能,即开发者可以创建一些通用的应用程序,他们可以同时在iOS或macOS系统上运行,而不需要再开发两个单独的版本。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关于苹果生态系统中APP可跨系统的传言了。早在2017年12月,彭博(Bloomberg)的马克o格曼(Mark Gurman)也发布了一份类似的报告,当时马克o格曼声称,苹果将在2018年推出iOS 12和macOS 10.14系统时同步更新这一功能,但格鲁伯表示,苹果这一功能最早将于2019年和用户见面。

马克o格曼最初的报告本来是有迹可循的,但考虑到最近有一篇关于苹果可能将iOS 12的一些主要功能推迟到2019年更新的报告,因此我们大胆推测这个APP跨系统运行的功能可能也将延迟发布。

app霸道App 不交隐私别想用?

我的深圳”APP助五一期间大鹏半岛预约通行

今年“五一”期间(4月29日-5月1月),试行东部景区大鹏半岛节假日预约通行,每天对自驾车辆发放2万个预约配额。同时,交警部门将通过在出入预约区域的关键路段、节点的车牌识别卡口进行识别,未预约车辆将按照“违反禁令标志”处300元罚款、扣3分。此举目的在于避免交通拥堵和景区爆满,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创造优质的景区环境及高质量的交通服务。

假期看海,终于有望告别“车海”,这对于计划前往大鹏游玩的市民朋友显然是个利好消息。那么,具体应如何进行预约?据了解,市民可下载“我的深圳”APP, 打开APP首页-深圳印象-“大鹏通行预约”,即可享受精心定制的预约绿色通道。

同时,“我的深圳”APP还为广大市民准备了出行小锦囊:

据悉,助力本次东部交通试行车辆“预约通行”的“我的深圳”APP,除大鹏预约外,还开放了多个功能:“深圳热点”,深圳本地热点新闻一手掌握;“公共服务”,公积金、违章等在线服务快捷入口;“医疗健康”,提供在线问诊、智能自诊、药品助手等,尽享在线便捷医疗健康服务;“社区服务”,实现在线生活缴费,实现便利生活;“住房服务”,提供真实房源信息,解决市民多方面住房需求;“深圳印象”,介绍深圳特色文化、景点、美食,同时提供深圳志愿者服务;“民生服务”,提供人才就业、婚姻登记等人文关怀服务。

据了解,围绕“以市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全方位了解市民需求的基础上,“我的深圳”通过整合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将会完成包括行政审批、交通出行、住房保障、文体教育等10大服务领域在内的系统构建,旨在为市民打造覆盖“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的市民线上服务统一入口,全方位解决市民用户的实际生活问题,使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方便快捷、统一规范、优质高效的政务民生服务,是深圳市民享受全方位智慧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